-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A. 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 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 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 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答案】A 【解析】由题干可知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不会激化矛盾,这有利于权力的平稳过渡,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英国国王一直是国家元首;C项错误,议会民主制度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D项说法错误,英国主要是代议制,不可能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2.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A. 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 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 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 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76年的法国总统。可知此题主要考查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宪法被称为“一票共和”,体现了共和派与保皇党人之间的妥协。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法国从1789年大革命到1875年最终确立共和体制,共和与专制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A、B、D三项都没有体现法国政体的特征,错误。 3.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和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该规定的实质是 A. 保障美国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B. 进一步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C. 限制各州的立法权 D. 中央政府不再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和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各州“不得制定和实施” 任何破坏公民权的法律,即不得与联邦宪法内容冲突,实质是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和国家的统一性,B项符合题意;宪法对各州权利的明确规定,实质目的不是要保障美国公民的自由和权利,限制各州的立法权只是表现,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立法权,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强调的是两者实行分权,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以下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掠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史料选取不同 B. 史观运用不同 C. 内外时局不同 D. 社会性质不同 【答案】C 【解析】1906年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教科书对于试图推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当然认为是“倡乱”;而1933年是在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且面对日本的侵略,需要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因此对太平天国运动能给予正面评价,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史料选取和史观运用方面的不同,排除A、B项;1906年和1933年中国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排除D项。 5. 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孙家鼐曾说:“乙未和议成后,士大夫渐知泰西之强……颇有上书言之者”。这里“乙未和议”的结果是 A. 允许宁波等地对外通商 B. 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 C. 允许列强在华驻扎军队 D. 允许列强享有领事裁判权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乙未和议指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故B项正确。A项,为《南京条约》内容,排除。C项为《辛丑条约》内容,排除。D项,为《南京条约》附件内容,排除。 6.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 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C. 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则一致 D. 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的政府机构分权和人民权利等内容,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三权分立、民主自由等原则是一致的,C选项正确;中华民国正式成立的标志是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A选项错误;《中华民国鄂州约法》规定“民国”、“都督任命”官员与伏尔泰主张的君主立宪政体不同,B选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于1912年2月,D选项错误。 7.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从“打土豪分田地”到“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耕者有其田”的几次变化。这反映了 A. 生产关系调整以民主革命任务为导向 B. 政治局面动荡影响经济政策制定 C. 中共土地公有制的确立过程曲折艰难 D. 中共始终以废除封建剥削为目标 【答案】A 【解析】“双减双交”是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的条件下,为完成反帝任务实行的土地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和“耕者有其田”均是为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而采取的措施。因此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随着不同时期需要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土地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 8.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B. 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 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决裂” D. 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层意思,一是国民党合作有利于革命的发展,二是早决裂会干得更好,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党叛变革命导致最后的决裂,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会干得更好而非便能完成革命任务,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无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的时期直接实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只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共产党宣言》)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 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解放的有效途径不是暴力斗争 B. 无产阶级解放的关键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 C. 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获得解放 D. 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提是“发达的资本主义”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由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还没有具备”的信息可知《共产党宣言》认为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提是要具备解放的物质条件,即发达的资本主义,故D项正确;无产阶级实现自由解放的有效途径是暴力斗争,故A项错误;B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错误。 10.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B.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C.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D.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的特点。A项,俄国十月革命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布尔什维克党努力的结果,反映出十月革命符合俄国的国情,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一战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利用了历史时机,造成了革命的运动,体现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排除C项。 D项,材料一方面承认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人抓住历史时机的主观努力,反映了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人适应时代要求而进行的革命运动,顺应了当时俄国的社会需要,民心所向,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答案选D项。 11.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 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 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 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答案】D 【解析】从宪法参考文献的广泛程度来看,五四宪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与历史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从宪法的分布看并没有局限在社会主义阵营下;B选项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C选项错误,五四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2.1980年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为此 A. 全国各地开始实行普选人大代表制度 B.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 C. 人民政协完成参政议政的职能转换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紧全面立法工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分析材料信息可见,1980年邓小平在接见外国记者采访时,提出了新时期我国落实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任务,为此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形成了以修订的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选D。A、B、C三项均出现于新中国之初的过渡时期,故排除。 13.学者高建等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它”指的是 A. 基层民主制度 B. “一国两制”方针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可知是指基层民主建设,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14.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 A.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B. 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 C. 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 都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答案】C 【解析】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要武力反攻大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要“争取和平统一”,尽管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要实现中国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蒋介石对大陆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共处于对抗中,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与材料中的“争取和平统一”不符。材料表明蒋介石要实现武力统一,并非和平统一,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15.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 “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不仅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的结果,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故B项错误;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C项错误;“一边倒”指的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D项错误。 16.1950年—1956年,中国出口总额由5.5亿美元上升到16.5亿美元,进口总额由5.8亿美元上升到15.6亿美元。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 B. 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C符合题意;A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没有必然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敌视封锁和包围,B不正确;三大改造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没有直接联系,D不正确。 17.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可知,中国正在努力构建的是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选项B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战略伙伴关系,还涉及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选项A排除;材料未体现联合国,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8.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表明中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此时西方国家仍然对国民党政权予以支持,故B项错误;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中共的这一政策是针对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故D项错误。 19.对于冷战原因的分析,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A. 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 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C. 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中的利益之争 D. 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答案】C 【解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与美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冲突;材料中的“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实质上反映的是地缘政治环境中的利益之争,故答案为C项。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除了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外,还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排除;B项只是叙述美苏冷战的孕育历史过程,没有阐述其原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地缘政治对冷战的影响,并非只是说明门户开放政策直接导致冷战爆发,排除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材料中学者的两种观点反映的信息:一是“意识形态对立”,另一个是“地缘政治斗争”,据此来确定答案。 20.1961年不结盟运动第一次首脑会议宣言倡导,反对任何形式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要求签订国际性的裁军条约,消除经济不平衡,废除国际贸易中心的不等价交换,撤除一切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和消除核战争的威胁,只有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宣言表明不结盟运动 A.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B. 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 C. 联合全球治理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D 谋求实现各国政治民主化与自由化 【答案】A 【解析】不结盟运动提出了“只有根本消除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才能实现持久和平”这一独立的主张,这表明不结盟运动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故A项正确;第四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提出了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行动纲领,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体现不出联合全球治理,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谋求实现各国政治民主化与自由化,故D项错误。 21.基辛格说:“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愈来愈分散;一方面又愈来愈全球化。对美国而言,在地位不分轩轾的国家间,协调不同的价值观与南辕北辙的历史经验,将是一种全新的经验。”其意在说明 A. 美国需要全新外交理念 B. 多极化和全球化相伴而行 C. 全球化和多极化不可调和 D. 美国构建单极世界不可行 【答案】A 【解析】材料“对美国而言,将是一种全新的经验”说明其本意是为美国的外交决策出主意,说明美国要树立全新的外交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多极化和全球化相关的信息,故B和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美国要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信息,故D项错误。 22.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形成了“养心”“养气”之说,即所谓“求放心”“有心养心”“养浩然之气”等。这说明了先秦儒家学派 A. 强调仁礼重要性 B. 注重主体自觉性 C. 突出教化功能性 D. 主张格物致知论 【答案】B 【解析】先秦儒家学派主张将“学”、“思”和“行”相结合,重视道德修养,致力于在人伦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人格完善,说明先秦儒家学派注重主体自觉性,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仁礼思想,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实现自身修养的提高,排除;“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D项。 23.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A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D.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依据材料中东汉时期“尊儒成风”,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反映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对儒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学思想开始产生了怀疑。这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价值观念的选择。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门阀士族喜好对世风的转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无法起决定作用;B选项错误,从汉朝到清朝古代中国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并没有随王朝兴替而变化;D选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佛道思想对儒学地位的冲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答案】A 【解析】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由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 25.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时 A. 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 社会民众对个体价值的追求 C. 儒学宗教化的完成 D. 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封建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材料中“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是对宋明理学思想的批判,而自宋代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理学的实质也是儒学,明清时期理学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排除;B项,“个体价值的追求”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儒学一直是官方化,不是宗教化,排除。 26.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 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和农业、手工业有关,由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动力。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对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A、B、C项。 27.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八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A. 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B. 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 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其中“弃家赎友”“鸡黍死生交”“摔琴谢知音”“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至孝受显荣”等内容都与儒家思想中的孝、义等观念有关,说明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传播了儒家孝义观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小说宣扬儒家孝义等观念,并未彰显个性;B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小说等市民文学形式流行,并未体现八股取士对文学形式的抑制;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明清小说中传播的依然是传统儒家主流价值观,并未冲击传统价值观念。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8. 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医学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B. 西汉出现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较早的药物学专著 C. 华佗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D. 张仲景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教材主要知识点的准确记忆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性的理论医著,成书西汉时期,A符合题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排除B;《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而成,为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排除C;麻服散为华佗发明,排除D。故选A。 29.后人用“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来形容唐代某一书法作品。该作品最有可能的是 A. 王羲之《丧乱帖》 B.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C. 张旭《古诗四帖》 D.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答案】B 【解析】“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说明这幅作品属于楷书字体,所以选B;A属于行草,C属于草书,D属于行书,故排除ACD。 30.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协议确定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 A. 推动了宗教改革的爆发 B.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 有利于巩固欧洲的民主制度 D. 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格斯堡和约》规定的“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即“教随国定”原则,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B选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这一和约是其结果而非原因,A选项错误;关于各国人民宗教信仰的规定不能促进欧洲民主制度的发展,C选项错误;欧洲相关国家签订和约是世俗权力高与教权的表现而非原因,D选项不符合题意。 31.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重义轻利”;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由此可见,两位先哲相似点是 A. 批判精神 B. 自由观念 C. 加强个人修养 D. 公民意识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为政以德”是指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重义轻利”是指道德、原则等凌驾于利益之上;“美德即知识”是指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行为以知识为基础;故可知两者都强调道德的作用,主张加强个人修养,C项正确。题干反映了孔子和苏格拉底提倡或重视的方面,没有涉及他们批判的方面,排除A。孔子倡导的是周礼,讲究等级秩序,长幼尊卑;而苏格拉底倡导的人性的平等、自由,排除B。孔子维护封建礼教,倡导周礼,具有的是臣民意识,而苏格拉底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具备一定的公民意识,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2.法国启蒙学者博马舍在剧作中为老贵族巴尔多洛安排了这样一段台词:“我们这个时代产生过什么东西值得赞扬?尽是些胡说八道的东西,地心引力、电气、种牛痘、‘百科全书’、信教自由、思想自由。”这反映出在当时的法国 A. 启蒙运动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B. 启蒙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发展 C. 出现了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D. 新旧思想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启蒙学者塑造愚昧反动的老贵族形象,旨在嘲讽批判现实社会中的封建旧势力,反映出新旧势力的尖锐对立,D项正确。启蒙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排除A。材料未涉及启蒙思想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排除B。不满现实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出现反映了浪漫主义风格文学的特征,与材料不符,排除C。 33.电视片《大国崛起》说到:“受牛顿定律的影响,……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这说明牛顿的科学学说 A. 标志着近代科学产生 B. 颠覆了上帝创世学说 C. 揭示支配自然的法则 D. 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牛顿定律主要主旨意在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故牛顿定律对启蒙运动的开始提供了必要条件,故选D;近代科学产生,颠覆了上帝创世学说,揭示支配自然的法则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其他选项。 34.1919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辞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是发现一个孤岛,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相对论 A. 成功地解释了物理学中光电效应现象 B. 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 C. 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性意义 D. 改变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角度和方式 【答案】D 【解析】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所以A不符合相对论这一概念,故排除A;量子物理学使人们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巨大进步,故B也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B;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对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有决定性意义,故C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C;量子论和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角度和方式,故选D。 35.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安排了人类与整个动物生活有关的证据,断定“如果有谁不愿意像野蛮人那样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支离破碎的,那他就不再能相信人类是一个单独的创造行为的成果”。达尔文旨在 A. 否定神创造世纪的理论 B. 论证自然选择法则的科学性 C. 强调生物界各物种的联系 D. 反映了生物学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信息“不能再相信人类是一个单独的创造行为的成果”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否定了神创论,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自然选择法则,故B项错误;达尔文的论断并非强调生物界各物种的联系,故C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也不能说明生物学取得显著成就,故D项错误。 36.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科技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个性化”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化 【答案】B 【解析】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和资本集中,所以才出现了“规模化”,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机械化”是指工业生产机器广泛应用而非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是第二次科技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个性化”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化而非国际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 37.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不断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材料二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适用于政府与历史上,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所制定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三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禁欲主义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帝王选中儒家,经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 ——任继愈《儒家与儒教》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什么?请以其同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二中“导致了反传统而大胆的结论”提供一则佐证。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列举史实说明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试分析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 【答案】(1)新特点:佛道化,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夯实了儒家的形而上学的基础)。 (2)依据:进步的历史观(或“事物是发展的观点”)。 佐证: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说明即可。(如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众治”、揭露君主专制的弊端、主张“经世致用”等皆可。) 特点: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潮。 (3)改造:西汉时,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以“三纲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宋朝时,朱熹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将孔子神化为被崇拜的偶像。 影响:巩固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使孔孟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宋明理学相对于传统儒学的新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分析概括得出。 (2)从材料中的“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所制定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可以看出,王夫之反对理学的依据是进步的历史观。联系所学可知,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以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工商皆本”等主张就是当时“反传统而大胆”的言论。从两则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清时期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潮。 (3)从儒家思想到“儒教”的两次改造,联系所学史实可知,一是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神化君权、以“三纲五常”来巩固等级制度;二是朱熹等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将孔子神化为被崇拜的偶像。这种改造的历史影响应当联系所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和宋明理学的影响来回答。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 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摘编自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关于历史分水岭,学界有不同的认识。请对上述材料中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赞同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志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剧变。工业文明到来。 示例二:不赞同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家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 【解析】 见解:首先表明观点,即是否赞成材料观点“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本详解以赞成为例。表明观点:赞成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理由:首先要明确将17、18世纪作为分水岭的原因,即在这之前,社会变动有限,而17、18世纪社会变动剧烈。结合17、18世纪历史事件可知,应当从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来,即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来展开说明,论证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如从思想文化角度说明理由,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志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霞客(1589—1641),明朝江阴人,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具有深远影响。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喜欢旅行。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经过考察,他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中认为“岷江导江”的说法,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通过其作品,徐霞客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并以怀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学说。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从而冲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他对落体运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实验,确立了正确的自由落体定律。他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两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运用实验研究科学的新方法。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请完成: (1)根据材料,概括徐霞客和伽利略取得科学成就的相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条件及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徐霞客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为例,简析科学发展的意义。 【答案】(1)原因:受家学影响;本学科领域的已有成果;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注重考察实践。 (2)条件: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政府重视;文艺复兴的影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奠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 特点:强调实验;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3)意义:有利于解放思想;有利于客观正确地认识自然;影响了后世的发展。 【解析】 (1)原因:根据“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他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他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读书”得出受家学影响;根据“否定了当时被奉为经典的《禹贡》……”“逐渐认识到哥白尼的学说是正确的,而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是错误的”得出本学科领域的已有成果,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根据“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得出注重考察实践。 (2)条件:根据所学,可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政府重视、文艺复兴的影响、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等角度分析解答。 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西方近代科学强调实验,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3)意义: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解放思想、正确地认识自然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分析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