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如下图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 a、b 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 a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 b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 a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 b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下列各题。 3.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盐碱化 B. 大气污染 C. 森林破坏 D. 温室效应 4.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开放性 D. 统一性 下右图为“海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造成 X、Y 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正午太阳高度角 B. 昼夜长短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大气环流 6.造成 M、N、P 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 纬度 B. 大气环流 C. 地形 D. 海陆位置 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7.图中的 M 气压带是指( )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 副极地低气压带 8.图中 M、N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A. M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7 月份 B. N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7 月份 C. M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12 月份 D. N 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 1 月份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受 M 气压带影响,地中海沿岸多雨 B. 受 P 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C. 受 Q 风带影响,欧洲西部全年温和湿润 D. 热带季风气候区受 N 气压带和 P 风带交替控制 下图是某地区气压及相关天气系统分布形势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下来阿表述正确的是( ) A. 甲处云系比丁处窄且厚 B. 甲处云系比丁处宽且厚 C. 甲处比丙处气温高且气压低 D. 即将出现阴雨天气的是丙处 11.如果图示天气系统向正东方向移动,48 小时后北京市的气压升高到 1020 百帕,则这段时间内北京市风向和 风速分别发生的变化是( ) A. 由东北变为西南,变快 B. 由西北变为东南,变慢 C. 由西北变为东北,变快 D. 由东南变为西北,变慢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下图是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 线代表地球表面,假设水循环总量为 100 单位,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遵循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 79 13 B. 79 8 C. 21 13 D. 21 8 13.a、b 为水循环主要环节,则( ) ①环节 a 不断向海洋输送泥沙 ②环节 a 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③环节 b 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环节 b 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水库对于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防洪、发展养殖、旅游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功能。下图是某水库一年中流入 量、流出量的变化曲线图,一直当地入湖河流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方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4.关于图中甲、乙、丙、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时期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B. 乙时期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C. 丙时期的储水量最小 D. 丁时期的储水量最大 15.影响该地大气降水的主导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 B. 大气环流 C. 洋流 D. 地面状况 16.下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 M 地区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 M 一侧的山坡为西侧,据此回答下题。 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B. 该山地山麓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M 地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1 月份 M 地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 17.下图示意某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读图回答下题。 甲地的植被应为( ) A. 常绿阔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a)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b),回答下列各题。 18.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开始于( ) A. ①时期 B. ②时期 C. ③时期 D. ④时期 19.如果只考虑人口自然增长,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时期人口数量比③时期多 B. ③时期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C. ②时期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 ④时期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0.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甲丙乙 D. 丙甲乙 21.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 1 B. 2 C. 3 D. 4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下列各小题。 22.图中序号依次是( ) A.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 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3.“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下图为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24.右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 A. 温差逐渐变小 B. 纬度越来越高 C. 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 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25.有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 非地带性 D.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26.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高空 C 比 D 的气压 (高或低)。地面 A 比 B 的气压 (高或低)。 (2)A 比 B 的温度 (高或低)。 (3)A、B、C、D 之间的热力环流呈 (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4)如果 A 地是海洋,B 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 (白天或夜晚),此时 A 地与 B 地间 吹 风。 (5)此时 A 与 B 相比,日较差大小比较 ? 27.读某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上、中、下游三个不同河段处的河床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三处河床剖面所处的位置: A 位于 游;B 位于 游;C 位于 游。 (2)该河位于 半球,判断理由是什么? (3)在 A 处河谷的成因是什么?在 B 出河谷的成因是什么?在 C 处沉积物较厚的原因是什么? (4)若在河流干流建一水电站,位置比较合理的坝址应该选在 A、B、C 三处的 处。理由是什么? 28.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A ;D 。 (2)从图中可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 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 变化的方向更替,明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 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是 以 为基础形成的。 (3)赤道以南的 C 自然带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受沿岸 的影响,赤道以南的 D 自然带雨季 出现在 月份(代表月份)。 29.下图是北纬 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 1949 年和 2011 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B 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2)C 处典型的流水地貌是 ,成因是 。 (3)分析图示地区 2011 年与 1949 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地貌带来影响。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该地区聚落分布特点是 ,原因是什么? 30.海雾大多是因为暖湿空气流经较冷表面(寒流)被冷却饱和而形成;寒、暖流交汇处往往具备这样的大气环 流条件,很容易形成海雾,读日本附近海域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说出②海域容易出现海雾的理由。 (2)简述 P 地冬季多降水的主要原因。 (3)图中海域有一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参考答案 1.A 2.A 【解析】试题分析 1.该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速度。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小,可判定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 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 1670 千米/小时,30°N 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 1447 千米/小时,60°N 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 837 千米/小时,故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答案选 A 项。 2.该题主要考查影响线速度的因素。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不仅包括纬度,还包括海拔等因素,同一纬度 地区,海拔越高,其自转线速度越大。图中 a 处的线速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大,故可知 a 点的海拔较高。 【考点定位】地球自转的速度及影响因素。 3.C 4.A 【解析】试题分析: 3.图示漫画:云被拴在枯树干上,在沙漠降水。说明森林破坏,降水稀少,土地荒漠化。选 C 正确。 4.图示因为森林的破坏导致气候干旱,进而形成沙漠,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选 A 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环境问题和整体性特征。 5.C 6.B 【解析】试题分析: 5.从图中可以看出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度凸,说明气温高,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度凸,说明气温低,海洋和陆地气 温的差异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C 正确。纬度相差不大正午太阳高度角 相差很小,昼夜长短也很小, AB 错误;大气环流相差也比较小,D 错误。 6.M、N、P 三地都处于沿海地区,海陆位置一样,D 错误;图中看不到地形,但是都在沿海地区对降水差异的 因素较小,C 错误;纬度位置一般对气温影响大,对降水是间接影响,A 错误;图 M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 影响降水少,N 地在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P 地常年受西风影响,全年降水均匀,所以 造成 M、N、P 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B 正确。 【考点定位】海陆热力差异、风带和气压带。 【知识拓展】海陆热力差异:是造成季风气候的主要原因。例如:中国面临世界最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大 陆亚欧大陆,造成了强烈的海陆热力差异,所以中国的气候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水的比热容比陆地要大,所以 夏季陆地温度升高比海洋快,海洋温度比陆地低,气压比陆地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 由于陆地 比热容小,所以热量流失的速度比海洋快。秋冬季,陆地温度比海洋低,气压比海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 成冬季风。 热容就是物体吸收、存储热量的能力。 海陆热力差异是造成季风气候的主要原因。例如:中国面临 世界最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造成了强烈的海陆热力差异,所以中国的气候有明显的季风性 特征。 7.B 8.B 9.C 【解析】试题分析: 7.据纬度位置和南北两侧的风向可以推断 M 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故 B 项正确。 8.M 气压带向南移动,太阳直射南半球,应该为 1 月份的图。N 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向北移动,说明太阳 直射点向北移动,是 7 月份的图,故 B 项正确。 9.图中 Q 为西风带,P 为信风带。受 M 气压带影响,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故 A 项错误;受西南季风影响,南 亚地区夏季多雨,故 B 项错误;受 Q 风带影响,欧洲西部全年温和湿润,故 C 项正确;热带草原气候区受 N 气 压带和 P 风带交替控制,故 D 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考查全球气压带的移动规律 【方法技巧】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⒈全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⒉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 1 个月 ⒊年移动幅度约为 10° 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即地轴的倾角不变) 10.A 11.C 【解析】试题解析: 10.甲地是冷锋天气系统,等压线密集说明冷空气势力强,锋面倾斜度大,锋面较窄,云层较厚,移动速度快。 丁地是暖锋天气系统,锋面宽,倾斜度小,云层较薄,范围较大。所以“A.甲处云系比丁处窄且厚”正确,“B.甲 处云系比丁处宽且厚”说法错误。甲处与丙处气压都在 1005—1010 百帕之间,气压差不多,甲在冷锋后面,气温 低,丙处在暖锋后面气温高,天气晴朗,所以“C.甲处比丙处气温高且气压低”,“ D.即将出现阴雨天气的是丙 处”说法错误。故选 A。 11.根据图中信息,北京处于高压脊东侧位置,风向是西北风,天气系统继续东移,北京气压升到 1020 百帕, 位于高压脊西侧,风向变成东北风,等压线更加密集,风力变大,风速变快,因此“C.由西北变为东北,变快” 选项正确。故选 C。 考点:云系与气压场风场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气压场、风场、云雨区之间关系的理解掌握情况。本题应属于难度较大题目。 12.D 13.C 【解析】 12.图中向上的箭头表示蒸发,向下的箭头表示降水。根据蒸发量的数值可知,蒸发量大的应为海洋,而海洋蒸 发的水汽大部分会在海洋上空形成降水,故陆地降水量数值为 21,海洋降水量数值为 79;陆地蒸发量为 13,遵 循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可知陆地入海径流量应为 8。 13.根据分析可知,a 为大气水汽输送环节,b 为陆地径流输送环节。大气水汽输送不可携带泥沙;大气水汽输 送是由空气水平运动完成的,空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陆地径流输送雕塑了地表形态;大气水汽输送的 是水汽和热量,陆地径流输送的是水和其他物。 14.B 15.B 【解析】试题分析: 14.一般来说,水库的水量收入由盈转亏时储水量最大。据图可知:该地 6 月份流入量最小,12 月份流入量最 大,说明此地 12 月份为雨季强盛期,而水库储水量最大应为雨季降水将近结束,而水库流出量相对较少的时期, 乙时期流入量正好等于流出量,此时水库的储水量最大,所以本题 B 正确。 15.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多种结合材料和图可知:该地的河流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该地大 气降水的主导因素,所以本题 B 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大气运动。 16.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 7 月气温低,为南半球。该地最冷月(7 月)均温大于 0℃,为亚热带地区;且 此时该地降水多,说明为地中海气候,山麓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 月份,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17.D 【解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类似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山山麓地带为针阔 叶混交林,则甲处最可能是针叶林。 18.C 19.B 【解析】 18.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①②时期人口迁移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为负值,该地人口数量减少;③时期该地 人口迁移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之和为 0,该地人口数量不变;③时期之后的④⑤时期,该地区人口迁移率和人口 自然增长率之和为正值,该地人口数量增加。因此该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开始于③时期。 19.③时期之前该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 0,人口数量逐渐增加;③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 0,人口数量不变; ③时期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 0,人口数量减少。因此,该地人口数量最多为③时期;同理,人口数量最少为 ⑤时期。 【点睛】一个区域的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迁移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二者之和为人口增长率。当人口增长率 大于 0 时,区域人口数量增加,且此时人口增长率越大,人口数量增速越快;当人口增长率等于 0 时,区域人口 数量不变;当人口增长率小于 0 时,区域人口数量减少。 20.B 21.B 【解析】 20.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 21.图中共形成了 4 次侵蚀面,其中下面 3 次由于受挤压与表层侵蚀面不平行,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 皱构造;而中间两次侵蚀面平行,说明属于同一次褶皱过程。因此,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2 次。 考点: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 【点睛】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 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 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 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22.C 23.B 【解析】试题分析: 22.图中①联系的是是供水、蒸发和渗透水分,应为水圈;②可为生物圈供给养分,应为岩石圈;③吸收养分, 并产生氧气,应为生物圈;④产生降水,应为大气圈。选 C 正确。 23.“落花”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 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选 B 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地球主要圈层及物质循环。 【名师点晴】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的分别是哪几个圈层,解决了这 个问题,此题就迎刃而解了。水圈有水循环过程;生物圈从岩石圈中吸取养分,产制造氧气给大气圈;大气中通 过水汽凝结产生降水,还到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 落花等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春泥),重新被植物吸收“更护花”,实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 循环。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 24.D 25.A 【解析】 24.由图可知,从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距海洋距离逐渐增加,气候的大陆性越强,因此温差越大,冬季气温 越低,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 25.结合图示信息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可知,从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水分条件逐 渐减少,自然带出现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到温带草原带到温带荒漠带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 律。 26.(1)高 低 (2)高 (3)顺 (4)夜晚 陆 (5)B>A 【解析】整体分析:该组试题以等压面图为切入点,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空间感强, 因此学生理解往往较为吃力,是大气部分的难点内容。理解气压形成的原理以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解答该题 的关键。总体来看,试题难度较大。 (1)根据气压的形成原理可知,越往上的地方气压越低,图中 C、D 分别位于同一等压面下方和上方,因此 C 点气压高于 D 点。在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压变化和高空气压变化相反,因此 A 比 B 气压低。 (2)从上题分析可知,A 低气压低,说明该地气流上升,受热多;同理可知,B 低受热少。 (3)从上述分析可知,A 处气流上升、B 处气流下降,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高压向低压方向运动,因此可知图 中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4)图中 A 处受热多,若该处为海洋,说明为夜间。此时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5)A 处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夜间大气保温作用强,降 温慢,造成昼夜温差小。反之,B 处易形成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 27.(1)上 中 下 (2)北 南岸比北岸侵蚀严重 (3)A 处河谷是在断层线附近,流水侵蚀 B 处河谷流水侵蚀,侧蚀,C 处于下游,南岸侵蚀,备案堆积 (4)B ①B 处处于中游,有 V 形河谷,便于建 坝;②中游落差大,水力丰富 【解析】(1)越往下游,地势越趋于和缓,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增强,河谷逐渐拓宽,据此可 知 A、B、C 分别位于河流的上、中、下游。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河流自西向东流,南岸为右岸、北岸为左岸,该河流南岸比北岸侵蚀严重,说明地转 偏向力向右,说明位于北半球。 (3)A 处岩层出现明显的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河谷发源于断层线附近;B 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 其顶部受张力,以被侵蚀而形成河谷;C 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势较平坦,堆积作用强,沉积物较厚。 (4)A 处有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修建水库可能出现渗漏,甚至引发地震;B 处位于中游,河谷较窄,建坝 条件好,且中游落差大,水力丰富,适宜修建水库;D 处位于下游,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水力资源不丰富, 不适宜建水库。 【点睛】平直河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河流向右岸(北半球)或左岸(南半球)偏转,导致河流右岸(或左岸) 侵蚀严重,岸陡水深,左岸(或右岸)有泥沙堆积;而弯曲河道往往在凸岸以侵蚀为主,凹岸以堆积为主,而不 考虑地转偏向力,两岸外力作用的类型和南北半球以及河流流向等无关。 28.(1)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赤道 纬度 由赤道→两极 热量 (3)寒流 7 【解析】整体分析:该组试题以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气候成因等高中地 理主干知识。试题侧重对识记能力和对比分析信息能力的考查。总体来看,试题难度适中。 (1)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图中 A、D 分别为热带雨林带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图中可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更替,明 显地反映出地理环境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 (3)赤道以南的 C 自然带位于非洲大陆西海岸,受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影响而成南北方向狭长带状分布。D 自然 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地中海气候区的自然带,7 月份时,该地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形成雨季。 29.(1)A 处于河流上游,河谷以下蚀为主,呈 V 型,B 处于河流下游,河谷以侧蚀和沉积作用,呈“U”型 (2) 冲积扇 河流从山区出山口,碎屑物质因流速减缓而沉积形成 (3)林地、草地转变成耕地,水土流失加剧, 上游山区河谷纵横,下游地区泥沙沉积,河床变浅 (4)沿公路线分布 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经济发展 【解析】整体分析:该组试题以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为背景,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聚落的区位因素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试题综合性较强,涉及知识面广,同时侧重对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和获 取信息能力的考查。总体来看,试题难度适中。 (1)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A、B 两处分别位于河流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两地外力作用的类型不同造成 两地河谷形态的差异。 (2)C 处位于河流出山口,碎屑物质因流速减缓而沉积形成冲积扇。 (3)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农业类型的变化主要是林地、草地转变成耕地。随着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河流泥沙含量加大,使得上游山区河谷纵横,下游地区泥沙沉积,河床变浅。 (4)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聚落沿公路线分布,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经济发展。 30.(1)②处海域处于寒暖流交汇处,上空水汽充足,易冷却饱和产生海雾 (2)日本中部有山地,P 地冬 季处于冬季风(西北风)迎风坡,降水多 (3)图中渔场处于寒暖流交汇处,营养物质多,浮游生物多,饵料 丰富鱼群富集 【解析】(1)②地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暖流带来的充足水汽遇到寒流后降温,易冷却饱和产生海 雾。 (2)P 地位于日本群岛西部,日本中部有山地,冬季时 P 地处于冬季风(西北风)迎风坡,因此降水较多。 (3)图中渔场为北海道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上泛到表层,营 养物质多,浮游生物多,饵料丰富鱼群富集;寒暖流交汇还形成水障,阻碍鱼群游动,导致鱼群集中。 【点睛】日本中部为山地,东部地区位于夏季风(东南风)的迎风坡,因此夏季多雨;西部地区位于冬季风(西 北风)的迎风坡,因此冬季多雨。因夏季风来自较低纬度的太平洋上,因此水汽更加充足,造成日本东部年降水 量大于西部地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