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桂林十八中2019-2020学年度18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历 史(文科)‎ 命题:苏裕明 审题: 郭靖 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2小题63分)‎ 一、本卷共42小题,每小题1.5分,共6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金文的“华”,字形如一朵绽放的花朵,取义为美。《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中也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表明 A.“礼”成为华夷之辨的主要内容 B.文字的变化折射出民族交融 C.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D.周人对礼乐文化发展的自信 ‎2. 有学者指出,春秋时期各国执政都是出身于特定的世卿家族,国君基本上无权任命执政,而战国宰相等高官多是由本国国君任命,宰相或者由国君最亲近的子弟姻亲担任,或者由出身寒微的士人担任。这反映了 A.世卿世禄制度完全被破坏 B.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建立 C.各国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 D.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3. “圣人之性”是天生“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教化无用,只能用刑罚手段处置他们。“中民之性”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教化才能成善。由此说明董仲舒 ‎ A.从教育的角度强调“礼乐教化” B.从统治的角度强调“赏罚分明”‎ C.从人性的角度强调“礼法并用” D.从伦理的角度强调“三纲五常”‎ ‎4. 谶纬之学是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儒家学说。“谶”是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常以天命与神意的形式出现。“纬”是儒生以神学迷信观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两汉时期谶纬之学盛行 ‎ A.反映出汉代神权政治的勃兴 B.表明当时儒学已完全宗教化 ‎ C.适应了当时巩固统治的需要 D.说明儒释道三教实现了融合 ‎5.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 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 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 ‎6.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7. 宋人陈深评论某书法作品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由此可知该书法字体 A.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不拘章法,笔画连绵 D.字形宽扁,蚕头燕尾 ‎8. 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都是中央派出机构。汉州、唐道在最初只是一个监察机构,最后演变成为权力集中的正式地方行政层级。而宋代的路,则自设立之初,便具有行政与监察的双重功能。这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便利了全面控制地方 ‎ C.扩大了地方的行政职权 D.完善了地方行政体系 ‎9. 宋代科举录取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且经三级考试通过后,不需再试于吏部即可直接授官。这表明宋代 A.科举取士有失严谨             B.专制皇权有所弱化 C.六部职权相对削弱             D.官僚制度活力增强 ‎10. 明清时期不少地区出现了永佃制,即许多地主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无法直接经营土地,把土地租给佃农后,佃农有相对的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在法律和实际生活中,佃农和田主“平等相称”,田主不得随意役使佃客抬轿,佃户对田主只行“以少事长”之礼。由此可见,永佃制 A.有利于提高佃客的社会地位 B.瓦解了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 C.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D.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11.明代颜钧在治学中编写了《劝孝歌》、《歌修省》、《心字吟》等等,并将《大学》、《中庸》的思想,提炼成“大中学庸,庸中学大”的口诀,还张贴《急救心火榜文》,将劝人纠正此类道德缺失的宣讲标榜为“急救心火”。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探寻理学的求理之道 B.纠正程朱理学的空疏之风 C.推广儒学的教化之功 D.迎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2.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心”成为判断是非的准绳 B.动摇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 C.继承了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 ‎13.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查,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 A.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 C.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 D.已经确立了近代科学的体系 ‎1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A.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B.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C.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D.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 ‎15.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奕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 A. 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       B. 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 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 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1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同时向海外派遣多批留学生。由此可见 A.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回潮         B.官学教育逐渐走向衰落 C.人才培养方向趋于多元         D.新式人才得到社会重视 ‎17. 清政府从1865年到1894年,共举外债6次约4000万两白银;从1895年到1899年共举外债7次约3700万两白银。清政府外债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战争费用及战后列强索赔       B. 财政无法负担俸禄开支 C. 进出口贸易存在巨大逆差       D. 政府投入巨资兴办实业 ‎18.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A. 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 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 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 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19. 1908‎ 年,清政府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和《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此后,各省咨议局陆续成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间士绅阶层开始参与地方事务    B.清政府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C.地方政权结构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D.清政府积极推动代议政治发展 ‎20. 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A. 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 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C. 新式社团掌控区级政务        D. 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21.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实行特殊物资统购统销政策,即统一管理机构、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运输,还成立了贸易调整委员会来确保对特殊物资的管理,这一做法 A.体现了国民党的经济独裁        ‎ B.有利于缓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适应了特殊时期的需求        ‎ D.直接推动官僚资本主义的崛起 ‎22.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下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 ‎23. 1934年,红七军团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中央苏区向闽、浙、赣、皖诸省挺进,后与新红十军会师,开辟了浙闽边根据地。其意图是 A. 配合苏区第四次反“围剿”         B. 缓解中央红军的军事压力 C. 威胁苏杭等日伪中心城市          D. 保护淞沪战场的战略侧翼 ‎24. 1938年10月,在进行了4个月之久的防御保卫战后,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下令放弃武汉。当时一些西方人士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抗战无重大影响,因为“最伟大而又使人兴奋之事,实则中国尚生存;而继续抗战,胜利机会,已经确定”。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实现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          B.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C.获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持          D.赢得了正面战场的主动权 ‎25. 《一九四二年度(陕甘宁)边区财政实行统筹统支办法》规定:对各机关、部队、学校人员衣食所需以及办公用品,一部分发给经费,一部分改以实物供给,其中不足的部分由各机关部队学校生产自给。这一规定旨在 A.建立多元分配制度          B. 消除贪污腐败现象 C.应对财政困难局面          D. 贯彻官兵平等原则 ‎26. 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共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27. ‎197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宣布,不再实行在建国前后提出来的对知识分子“团结、教育、改造”方针。这是基于 A. 重新确定“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认识     B. 知识分子积极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的现实 C.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D. 贯彻“双百方针”已达成了预期目标的判断 ‎28. 2002年,我国钢铁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加39.3%,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科研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产量达到18224.89万吨,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材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这反映出 A.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了钢铁业发展 B.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钢铁工业的发展受到外企的冲击 D.国家垄断钢铁业的趋势增强 ‎29.他们热衷语言、逻辑的表面说服力,他们认为能言善辩是一种技巧,是可以传授的,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这里的他们 ‎ A.尊崇理性主义 B.坚持德知合一 C.崇尚传统权威 D.强调人的价值 ‎3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霍兹华斯在谈到罗马法时曾说:“当我们接受罗马法时,已经不再是以罗马法的方式继续发展。它已经被自然化了,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像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渐建立起来了。”对罗马法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法精神重新得到确立 B.内容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 C.注重形式的传统得以延续 D.法制精神被后世欧美国家继承 ‎31.从11世纪末开始,以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为中心,并逐渐扩展到西欧各国,出现了研究、学习和采用罗马法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 ‎ A.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B.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 C.表明天主教会的权威被打破 D.说明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32.宗教改革时期的漫画是宗教改革家宣传其主张的主要工具,当时一次可以印数万张,每张的价格低至几芬尼(相当于一对香肠或者几瓶脱麦芽酒的价格),这些漫画引发民众(‎ 对天主教会)广泛的议论。这说明 A.宗教宣传局限于大众聚集地 B.宗教改革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 C.价格革命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D.印刷术的发展推进了宗教改革 ‎33.15世纪末,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围绕该事件有不同历史叙述。(见下表)‎ 观点 出处 世界历史上仅次于基督诞生和逝世的最伟大的事件 戈马拉(西班牙历史传记作家),1552年 开了欧洲海盗行径、残暴、奴隶买卖、屠杀、疾病、征服和种族文化灭绝的先河 美国图书馆联合会,1990年 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时代愈近历史评价愈接近真实 B.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 C.历史评价因时间推移愈加客观 D.历史评价因人而异因此难有定论 ‎34. 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自主开拓的家园           D.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35.15世纪中期,英国创立了议会弹劾权。17世纪,弹劾成为议会打击和惩罚国王重臣的一种手段。到了19世纪初,议会弹劾权逐渐退出了英国的历史舞台。议会弹劾权的演变,反映了英国 A.国王与议会对立加剧 B.权利中心逐渐转移 C.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 D.政党政治最终形成 ‎36.尽管达尔文主义遭到宗教及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 A.达尔文主义被社会广泛接受       B.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难以并存 C.进化论推动了自由主义兴起      D.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 ‎37.1700-1721年间,英国议会多次颁布禁止进口印度棉布的法令,“禁止进口印度棉织品的保护措施促进了或者说培养了一个‘进口替代’过程,高关税和直接禁令促进了英国对印度棉织品的仿制和替换”。这说明 ‎ A.英国传统毛织业受到了威胁 B.政府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市场竞争推进生产方式变革 D.手工工场织布效率得到了提高 ‎38.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需要提交给总统予以批准,总统能够否决或者威胁否决他认为有问题的立法。除此之外,联邦宪法第二条第三条款还规定总统“‎ 负责法律得到忠诚的执行”。这些规定 A.体现了分权与相互制衡原则 B.旨在保障美国的宪政民主 C.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表明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39.1820~1890年世界贸易和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数据表 年份 世界贸易增长率 世界工业增长率 ‎1820~1840‎ ‎2.81‎ ‎2.9‎ ‎1840~1860‎ ‎4.84‎ ‎3.5‎ ‎1860~1870‎ ‎5.53‎ ‎2.9‎ ‎1870~1890‎ ‎3.24‎ ‎3.7‎ 结合上表内容,符合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和工业状况的结论是 A.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发明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增长 ‎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推动了世界贸易快速增长 C.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使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世界工业的增长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工业增长的根本原因 ‎40.1953—1964年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A.经济体制的转型 B.农业政策的调整 C.垦荒运动的推行 D.经济结构的重建 ‎41.20世纪70--90年代,美国和欧共体贸易争端最突出的是农产品出口补贴问题;日本和欧共体的贸易摩擦表现为欧共体指责日本销往欧洲汽车超过允许配额;美日之间的贸易战焦点是关税与汇率。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 B.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 C.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 D.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2. 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表明 A.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B.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 C.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 D.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7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欧洲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那时,中国的商品、书法、绘画争着买;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丝绸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王后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做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及莱布尼茨《中国近事》‎ 材科二 法国的皮埃尔•索拉内特于1783年发表的《1774﹣1781年东印度和中国之行》说孔子思想也不过是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梦幻、格言警句和古老的童话与一点点哲理糅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某学者有如下论述:1789年以后中国的威望黯然失色,除去欧洲新的社会结构使中国思想在政治上变得无用这一事实之外,还找不到其他解释。其中之一是19世纪中国已不是18世纪的中国了…….最大的原因是欧洲文明的巨大进展,它现在开始是在远远超过中国的水平上运动着。‎ ‎﹣﹣摘编自《康乾盛世的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欧洲兴起“中国风”的原因并概括其表现。(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此变化的认识。(11分)‎ ‎4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毕竟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为旧的宗法制度和专制政治服务的,因而在当今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已成为过时无用的“古董”;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的精华,即便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等条件下,其主张和价值观仍有着“大用”;又有人提出了其它的一些观点和认识。‎ ‎ 仔细识读上面漫画,根据漫画提供的信息,并结合上述文字说明,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楚;不论从何种角度或选择何种观点,只要言之有据,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桂林十八中18级高二上学期段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每小题1.5分,共6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C C A C A B D A C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A D C A D C A C D B A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答案 C B A A D D A D B C B D 题号 ‎37‎ ‎38‎ ‎39‎ ‎40‎ ‎41‎ ‎42‎ 答案 C B B B D D ‎43. (25分)【答案】‎ ‎(1)原因:中国国力强盛;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推动;迎合了当时欧洲各个阶层的需要;欧洲社会转型的需要。(8分)‎ 表现:物质方面:瓷器、茶叶、丝绸。思想方面:儒家学说。艺术方面:书法、绘画、园林等。(6分)‎ ‎(2)变化:由狂热追求到19世纪欧洲文明具有无比的优越感,否定中国传统文明。(4分)‎ 认识: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是逐步深入的,有其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西方学者根据个人的立场成为了自己的学说而对儒家进行评价,看法是片面的。西方人对东方的了解与西方自身所处的时代有关;西方世界对儒学的看法与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关。外部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也离不开中国人的积极地发展壮大自己,开展自我宣传、充分利用作为大国的话语权,在交流中日臻和谐。(7分)‎ ‎44.(12分)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观点一:“相斥”论。儒学与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一主多元化(或人本化)的时代要求相互排斥。(2分)‎ 儒学是中国古代旧的小农经济的产物,与当代经济工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潮流不符;儒学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突出人治,与现阶段我国建设民主化国家的目标相悖;儒学坚持封建宗法制度、等级和尊卑观念,压制人性,违背了倡导人文精神的时代潮流。(8分)‎ 总结:儒学是为封建经济政治服务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予抛弃,另建符合我国现代化要求的思想体系。(2分)‎ 观点二:“相容”论。儒学价值观与基督教或现代普世价值观有相容相通之处,可以互补。(2分)‎ 儒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致良知”、“经世致用”等思想,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倡导向上向善,这与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是相容相通的;儒学倡导的诚信观,有利于扩大人们之间的互信,也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中的公平正义;儒学推崇“和”“合”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不同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有利于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儒学主张“有序”,有利于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8分)‎ 总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的主体内容,使之为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服务。(2分)‎ 观点三:“互斥互补论”(综合观点一、二即可)。‎ 观点四:“发展”论。在“三化”的时代潮流下,传统儒学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2分)‎ 在当代中国,无论是“和谐社会”理念,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等等,都彰显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而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三股势力”的破坏活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不均、道德滑坡等问题,都从反面印证了儒学“大一统”、“天人合一”、“和谐”、“大同”、“讲信修睦”等思想的巨大价值;同时,儒学确有自身的不足和矛盾之处,如维护专制,提倡人治、等级观、尊卑观等,不利于建设民主法治与和谐社会。(8分)‎ 总结:儒学需要自我扬弃,综合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对接。(2分)(其它观点符合题意,言之有理有据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