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海南省华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海南省华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海南省华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 A. 儒家、法家 B. 儒家、道家 C. 墨家、儒家 D. 法家、道家 ‎【答案】B ‎【解析】根据对材料阅读分析,唐太宗主张治国“以人为本”“无为、无欲”,结合“百家争鸣”所学,分别体现了“以人为本”-----儒家思想,“无为、寡欲” –体现的是道家的主张。故选B。法家思想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墨家则是主张兼爱、非攻,因此ACD均与题意不符。‎ ‎2.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谏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A. 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 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C.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孟子的思想包含有对统治者的限制,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而董仲舒则强调对统治者的绝对服从,故排除AC,选B;董仲舒时期已经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统治,排除D。故选B。‎ ‎3.清顺治九年政府宣布,“说书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尚典实纯正,今后督学以《四书五经》等书,责成提调教官,课生儒诵习讲解……坊间书贾只许刊成文业有益诸书通行,严禁滥刻其他琐语淫词及一切窗艺社稿,违者从重治罪。”雍正时期则再次宣布,“文人纠众结社,大有关系于人心风俗……如生员监生等以文会结社聚众……该地方官立即拿究申革。……分首从定罪。”材料反映了清政府 A. 严格限制印刷业的发展 B. 要求士人饱读四书五经 C. 推行崇尚实践的办学风气 D. 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严禁滥刻其他琐语淫词及一切窗艺社稿,违者从重治罪”“文人纠众结社,大有关系于人心风俗……分首从定罪”可知,顺治、雍正两朝,对文化的控制极为严格,残酷迫害知识分子,表明了对文化专制达到颠峰阶段,故选D;清政府通过严格限制印刷业,来控制文化,钳制人们的思想,A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政府要求士人阅读四书五经类的书籍,达到控制人们思想的目的,B不符合题意,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奉顾炎武为考据学的开山大师,道光、咸丰时期的学者则推崇他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一学风的变化折射出。‎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B. 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 C. 科举考试内容发生巨变 D. 清朝后期社会危机加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导致知识分子远离政治、不问政事,于是考据学兴盛;但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御辱强国成为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命运的主题思想, 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排除A;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松动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材料主旨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C。所以选D ‎5.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只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A. 发明本心 B. 心即理也 ‎ C. 格物致知 D. 致良知,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由“急穿芒履去登临”可知,这符合程朱理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的思想,故选C;ABD是心学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 ‎6.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A. 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B. 批判精神,社会责任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民主意识,参政意愿 ‎【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认为国家“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现了苏格拉底的爱国情怀,并非追求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 “因为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说明苏格拉底在关注国家的弊端,希望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苏格拉底是在强调自己本人对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并非要求“匹夫有责”,故C项错误;民主意识、参政意愿与材料所述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7. 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 A. 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 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 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 奴役和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个具有两个人粮食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是解题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思想观点,A符合题意。‎ ‎8.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 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 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 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 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反映出的思想是君权神授;“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反映的是人民主权,所以体现出的是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故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首先应排除。虽然B,C的表述与材料的意思基本相近,但在材料中没有直接反映出议会与法律至上的内容。所以答案选D。‎ ‎9.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目,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 司南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 B. 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 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 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朝,此后雕版印刷术基本不再使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排除A。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出土于甘肃天水的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东汉时候,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B。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C项正确。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技术在宋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排除D。‎ ‎10.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求善而不存真 ‎ C. 落后于西方国家 D. 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答案】A ‎【解析】材料“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缺乏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求善而不在存真,只追求成果的效用而不注重其中的原理,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在许多方面领先于西方国家,如四大发明等,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未体现出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11.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 小说成为一种新宗教传播载体 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答案】C ‎【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 ‎12.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文学风格的发展 B. 主流思想的演变 C. 统治政策的需要 D. 民族矛盾的尖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国司马氏灭蜀国,后建立西晋,陈寿站在统治者立场上,贬低诸葛亮军事才能;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对峙,后北方沦陷于金人之手,元朝汉人处在蒙古族的统治下,文人“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 诸葛亮的形象寄托着他们的愿望,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ABC三项都会影响文学创作,但与材料题意无关,排除。‎ ‎13.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A. 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B. 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C. 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D. 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答案】C ‎【解析】元曲是世俗化文学的体现。材料中元曲的格式和内容反映了元曲形式比较灵活,雅俗共赏,故C项正确。A是唐诗的特点。B是《诗经》文学风格。D是汉赋的特点。‎ ‎14.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距今(2019年)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壁铸有小篆铭文。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据此推测其最早当属什么时期的墓葬,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 A. 玉面人的年代 B. 玉面人的特征 C. 扁足青铜方鼎 D. 鼎内壁的小篆 ‎【答案】D ‎【解析】依据考古学常识可知,前一时期的器物可能出现在后世的墓葬之中,但后世之物不可能是前期的墓葬陪葬品,所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玉面人出现于远古时期,扁足青铜方鼎于商周产生而鼎内壁的小篆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出现,小篆出现的时间最晚。故该墓葬的时间不应早于小篆出现的时间,故选择D选项,排除A、C选项;玉面人的特征在后世也可以模仿,不会成为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故排除B选项。‎ ‎15.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 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B. 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C. 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D. 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答案】D ‎【解析】赫伯特·斯宾赛将进化论演变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严复传播进化论,推动了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故选D;中国不存在上帝的权威,排除A;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开始了东西方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排除B;1859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英国君主立宪制已经建立,排除C。‎ ‎16.福州船政学堂在第一批报名者当中,大多是如严复一样的清贫子弟,吸引他们的是学堂不但包吃穿住,而且每月发放4两纹银以供家用……报名者必须由当地士绅做担保。严复的叔叔是个举人,母子俩请他担保,举人对这种新学堂绝无好感,当即回绝。严复和母亲只得痛哭跪求,方才勉强同意……另据资料,清政府官派第一批留美学生中没有一个满洲贵族子弟,也没有一个高官子弟,上述材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社会 A. 传统思想,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B. 孔孟之道,科举考试仍为正途 C. 洋务推动,西方科技深入人心 D. 除旧布新,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福州船政学堂等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学堂,可以看出AD错误;B在近代学堂和留学生中的情况贵族子弟仍然很是排斥,仍以传统的科举为仕途,正确;C材料中没有显示。‎ ‎17.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 A. “托古改制”‎ B. “变者古今之公理”‎ C. “祖宗之法不可变”‎ D. “中体西用”‎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这些信息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三人都是不主张改变旧的体制,认为要继续使用以前的制度,只要改变一下“人心”就行了,由此可见材料的观点与“祖宗之法不可变”这个主张是一致的,故此题选C。AB两项都强调要进行政治变革,故可排除;D项虽要维护旧的封建制度,但涉及到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与材料的意思也有出入,故可排除。‎ ‎18.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据此,可判断出他 A. 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 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 C. 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 D. 要求同西方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题目中的信息“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体现了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局限性的揭露,故B项正确;A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及政治制度;C主张发动民众反对外来侵略,材料中没有涉及;D 项发展中外平等外交关系不符合材料核心。‎ ‎19. 王韬在《弢园文录外编》中记载“维新以来,崇尚西学,仿效西法,一变其积习,而焕然一新,甚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几与欧洲诸国无异。盖其意以为非此不足与之抗衡也,然日本自此财用益绌,帑藏益虚,国债积至巨万,外强中槁,难持久远。”对该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 肯定明治维新文明开化 B. 客观指出明治维新不足 C. 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 D. 反映甲午战前国人观念 ‎【答案】D ‎【解析】该观点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学习西方进行彻底变革,结果导致国库收入减少,债务增加,外强中干,变法难以持久。此观点否定了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的成就,所指明治维新不足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可能主张全面借鉴明治维新,故A、B、C项错误;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中国官僚士大夫们浑然不知,反映甲午战前国人仍然处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故D项正确。‎ ‎20.1912年,全国大约有1500余种报刊,1913年由于北京国民政府的镇压一度减少至130余种,1919年后又上升到400余种。1921年,全国有报刊550余种,1926年增至628种,通讯社增加到155个。这一时期中国报刊业呈现出扩大兴旺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A. 近代印刷技术的革新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B.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民众文化程度显著提高 C. 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制衡,舆论界的环境相对宽松 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国民政治热情普遍高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北京国民政府的镇压一度减少至130余种,1919年后又上升到400余种……呈现出扩大兴旺的趋势”可以看出各种政治势力相互制衡,舆论界的环境相对宽松,故C答案正确;A、B与题意无关,排除;D答案说法错误。故该题正确答案为C。‎ ‎21.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对“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 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爆发使新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符合“岔路”一词的含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改变,与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改变,与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无关;D选项错误,继承胡适的初衷与“岔路”一词含义相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2.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的情况,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下列各项可取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恢复高考的背景是粉碎四人帮,因此选项A正确;1977年尚未进行改革开放,排除B;“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时间是1995年,排除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间是1978年,排除D。‎ ‎23.科技创新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的培育,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B. 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 C. 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D. 互联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答案】D ‎【解析】报刊的出现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南优二号”杂交水稻的培育,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饥饿问题,A不符合题意,排除;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的使用,大大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使人们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B不符合题意,排除;蒸汽机车、蒸汽轮船的出现,使交通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改变,C不符合题意,排除。‎ ‎24.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数次修订历史教育目标,其中一次的内容有这样的表述“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次的历史教育目标颁布于 A. 1912年 B. 1927年 C. 1949年 D. 1956年 ‎【答案】D ‎【解析】依据“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可知,历史教育目标强调的是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调动民众劳动创造和向上的精神,因此这一次的历史教育目标应该是颁布于1956年,故选D;AB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5.1930年,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置他的最后死命。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争斗,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这表明作者 A. 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发展 B. 客观认识了当时中国社会现实 C. 强调城市与农村革命的均衡发展 D. 实际否定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答案】D ‎【解析】依据“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主要是靠工人阶级的最后激烈斗争---武装暴动”可知,李立三主张走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这实际上是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否定,故D项正确,A项错误;城市中心论的道路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没有正确认识当时国情,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城市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 ‎26.2010年9月6日,胡锦涛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是完全正确的。”胡锦涛所说的党的基本理论不包括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 “调整、现固、充实和提高”的理论 D. “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 ‎【答案】C ‎【解析】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是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产生的经济困难提出的纠正措施,与材料时间不符,符合题意,故选C;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共十五大上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ABD都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符合题意,排除。‎ ‎27.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体现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A.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B. “摸着石头过河”‎ C.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的信息说明是实验基础下的活动。B项符合题意。‎ ‎28.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社会日益分裂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敌对阵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下列作者的表述与上述时代背景无关的是 A. 司汤达:(工人)每5—6年就失业一次,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 B. 李斯特:(里昂工人)身陷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之中 C. 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D. 巴尔扎克:法律把金钱定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答案】C ‎【解析】A项明显是工业革命造成的,失业率增加,工人生活贫困;B项中工人的悲惨的处境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背景;C项是1927年完成的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著作中的名言;D项是反映工业革命后人们对金钱的贪婪额生动的写照。‎ ‎29. 1956年美国歌手“猫王”录制的唱片《伤心旅馆》创造了唱片销售新纪录,并赢得了国际声誉,一时间摇滚乐时髦起来。它切合了美国 A. 大众对经济危机的苦闷 B. 军人对侵越战争的反感 C. 老兵对二战的感伤 D. 青少年对现实的反叛 ‎【答案】D ‎【解析】二战后的流行音乐有摇滚乐、蓝调和爵士,摇滚乐成为主流的原因是二战后音乐中电子技术的发展,新时代大众心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对突破传统的渴望,同时摇滚乐强烈的节奏、以爱情为主题且简单直白的歌词易于被青少年接受。此时的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着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A项错误。‎ ‎30.现代生活中,有不少事物原本出自十九世纪欧洲人的创意,却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变成大众化消费品,甚至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电脑 手机 B. 报纸 收音机 ‎ C. 热狗 麦当劳 D. 汽车 电影 ‎【答案】D ‎【解析】工业革命最先在欧洲出现,此后逐步扩展到美洲地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后来者居上,其工业革命的成就超过了欧洲国家,汽车和电影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好莱坞更是世界电影艺术的圣殿,所以答案选D,A选项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B选项与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无直接关系;C选项快餐的出现是在二战之后。‎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 ‎3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法德美比较表一 项 目 英 法 美 德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4‎ ‎2‎ ‎3‎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次)‎ ‎1.3‎ ‎1.9‎ ‎8.1‎ ‎4.6‎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4‎ ‎1‎ ‎2‎ 材料二  英法德美比较表二 国 家 英 法 美 德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 ‎3‎ ‎4‎ ‎1‎ ‎2‎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2‎ ‎5‎ ‎4‎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时 间 大 事 记 ‎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7年4月 美国参战。‎ ‎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 ‎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直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战”的特点。‎ ‎【答案】(1)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英法德美四国在工业增长速度、工业产量所占位次的变化,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规律。(3分)‎ ‎(2)问题:一战前夕,英法德美四国在工业实力与占有殖民地面积上不相称。(2分)‎ 直接影响: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2分)‎ ‎(3) 特点:① 战争爆发具有突发性。如斐迪南大公遇刺(或萨拉热窝事件)引发战争。② 战争性质的复杂性。一战总体说是帝国主义战争,但个别国家如塞尔维亚进行的是民族解放战争。③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如同盟国的意大利倒戈;中立的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④ 国家间广泛结盟,战争双方为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⑤ 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与德国单独媾和。⑥ 参战国家较多。⑦ 战争持续时间长,长达4年多。(任答四点,每点记2分,共8分。)‎ ‎【解析】‎ ‎(1)该问考查对材料一的分析、理解能力。18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所占位次排名分别是英、美、德、法;但美国和德国的工业增速明显高于英、法,到1913年,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产量超过英国,这体现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分析材料二,1913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位次分别是美、德、英、法;而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分别是英、法、德、美。材料体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实力与占有殖民地面积上不对称,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3)根据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概括“一战”的特点:战争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时间长达四年多;“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体现了战争爆发的偶然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参战,参战国家多;同盟国的意大利倒戈、中立的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体现了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等等。‎ ‎32.社会救济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廓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的、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材料四 ‎ ‎ 邓小平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的社会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扶贫救济模式……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对贫困户、贫困县的救济从“输血型”转变为扶持发展的“造血型”,仅1988年一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扶持贫困户1106.8万户,当年脱贫337.8万户、脱贫率为30.52%,到1990年,使全国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贫困户已从1.1亿人减少到4000万人。‎ ‎——《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02期《浅论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 请回答:‎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4)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倡的“造血型”救济有何发展?你认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救济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西方的民主思想。‎ ‎(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 ‎(4)发展:增强被救济者的自救能力,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方法:大力发展生产力。‎ ‎【解析】‎ ‎(1)主要观点:根据“何不白于君,发仓廓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得出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分析评价:根据“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廓以赈之?”得出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根据“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得出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特点:根据“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得出社会福利制度化,根据“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的‘人本院’赡养”“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出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根据“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得出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根源:结合所学,可从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吸收西方的民主思想等方面分析总结。‎ ‎(3)发展:根据“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得出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根据“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得出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根据“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得出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 ‎(4)发展:根据“扶持发展”得出增强被救济者的自救能力,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方法:可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分析总结。‎ ‎33. 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与清代学堂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二 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具各自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28岁,鲁迅36岁,李大钊29岁,蔡元培41岁。同年,林纾已经65岁,严复已经63岁,奉鸡铭60岁,段祺瑞53岁 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材料四 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 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4)根据材料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 材料五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5)你足如何看待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 ‎【答案】(1)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1分)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1分)‎ ‎(2)蔡元培:反对封建统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2分)‎ 袁世凯:尊孔崇儒复古,为专制统治服务。(2分)‎ ‎(3)特点:年龄倾向年轻化,新旧思想共存。(1分)‎ 原因: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1分)‎ ‎(4)政府高度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机制;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或普及小初教育、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科技教育。(3分,答出三点即可)‎ ‎(5)答案一:这是孔子的谦词。孔子编六经,实际上是述中有作;孔子的思想自成体系,开儒学先河。(3分)‎ 答案二:这一思想不值得提倡和学习。它崇古唯书,缺乏创新精神;可以学古,但要推陈出新。(3分)‎ ‎【解析】‎ ‎(1)材料一主要阐述了清代学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课程设置的内容,因此其两者的变化可从分析材料一中课程设置的内容直接获取,清代书院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而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则引进西方先进的实用的学科,因此其两者的变化也可得出。‎ ‎(2)蔡元培实行废除读经等教育改革措施,而袁世凯则规定各学校都必须加读经一科。要分析其目的要从各自的身份及阶级属性、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考虑。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主要是传播民主共和思想,而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当上临时大总统,掀起尊孔复古的潮流,企图恢复帝制。‎ ‎(3)通过分析材料三可得知,北大教员年龄差距大,年轻教员较多且他们一般留过学或接触过新思想,在思想方面主张传播新思想反对传统思想,但年龄大的一般是保守人士,且人数相对较少;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主要由于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4)明治维新以来日教育改革的特点可从材料四中直接获取,从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可知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机制;从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可知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从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可知其重视科技教育;从材料中可知日本设有小学、中学、技术学校、大学等,说明教育体系比较完整。‎ ‎(5)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一思想意思是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单单从句话字面意思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如果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对古代的东西一味继承的话,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这样就不利于我国思想的发展和创新。但孔子是儒学的开创人,编六经,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因此这也有可能是孔子谦虚的说辞。此题是开放题,可以各抒己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