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清北班)下学期6月第三周周测历史试题
历史周测试题 范围:必修二世界现代经济史; 出题人:朱照斌; 分值: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单选题(16*3=48分) 1.据统计,美国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货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施;城里人贷款购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1926年约有70%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这一措施 A.刺象了经济虚假“繁荣” B.是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根源 C.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D.阻止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 2.1932年,金融界人士章乃器说:“近年以还,农产品输出减退,而工业品之输入农村,则旦夕滋长。农村入不敷出之结果,现金一味外流。”据此推知,当时中国 A.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化 D.经济深受世界市场影响 3.经济学家佛利民认为,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他政府干涉的政策,造成一种市场依赖着政府行动的环境,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这一观点: A.认为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 B.强调胡佛的经济干预程度有待深化 C.主张胡佛政府应该承担起经济干预的责任 D.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 4. 1937年初,罗斯福政府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致使失业率人数骤然回升,从1937年8月到1939年6月,美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工业产值下降33%,失去了1932年以来所取得的成果。该材料反映罗斯福政府 A.已放弃既定的经济策略B.干预经济政策逐渐失灵 C.并未成功实践新政思想D.将干预视为应急的措施 5.1938年2月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该立法的目的主要是 A.提高农产品价格 B.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C.刺激农产品出口 D.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6.1933年7月,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4个月后,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就赞许“罗斯福先生”,称其“不顾国会、游说团体、官僚体制的拦阻,直往目标前进。”希特勒之所以赞许罗斯福 A. 为掩盖法西斯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本质 B.企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以减轻国际压力 C.因为新政与纳粹的施政理念有相似之处 D.希望以此换取美国援助以缓和经济危机 7.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迎合了西方各国当时的需要,相当迅速地为英、美等国的经济学界所接受,称之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革命”的革命。这一理论 A.是对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革命 B.促使西方“混合经济”模式出现 C.是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完善 D.推动西方社会出现了“新经济” 8.二战后,英美实行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实行社会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统制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末,中、俄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市场经济体制而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共识 D.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已无差别 9.如表反映的是1955~1968年西方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美国 法国 联邦德国 日本 英国 4% 5.7% 5.1% 7.2% 2.8% A.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B.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减弱 C.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D.市场调节在发挥主导作用 10.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出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社会阶层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B.开创了西方福利制度的先河 C.试图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 11.下表为二战后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对其解读最合适的是 A.战后日本政府解散了财阀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高 D.资本占有结构社会化 12.读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人的影响表。 低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 高收入家庭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据此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 A.贫富差距治理富有成效 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 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严重 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 13.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 C.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14.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曾提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对此,以下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 C.英美的“混合经济” D.美国“新经济”模式美国 15.传统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目标,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新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经济 B.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世界各国跨入到知识经济时期 16.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资本家开始大规模对工人发售股票,并积极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的股票,对工龄长、贡献大的职工赠送一些股票。这反映出资本主义 A.贫富差别逐渐消失 B.社会矛盾逐渐缓和 C.生产关系局部变化 D.福利制度不断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30+22=52分) 17.(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18世纪中期在欧洲流行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19世纪中叶,英国废弃了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拉尔斯马格努松主编《重商主义经济学》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危机到来,各国匆忙应对: 美国 英国 法国 1930年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案》将2万种产品的进口关税大幅度提高,平均税率达53%。……罗斯福新政时放弃金本位制度,实行美元贬值。 1931年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在提高关稅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三 今年(2018年)5月中.中美两国在华盛顿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停止互相加征关税。双方同意采取通过增加中国进口的方式减少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包括农产品、能源等。在知识产权保护及鼓励双向投资等方面也达成一定的共识,中美双方将就贸易问题继续保持高层沟通。 ——摘编自刘慧《中美贸易:合则两利商则共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国应对危机做法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一国外贸政策的根源。针对今年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你认为该如何应对?(12分) 18.(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英国处于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状态——英镑贬值、通胀加大、失业猛增。1975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她同意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批判,果断采用货币主义理论开始了福利国家改革。改革主要以1985年福勒向政府提交的《福利改革——变革的计划》绿皮书为目标,涵盖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救济津贴、住房等领域。虽备受指责,撒切尔仍勇敢大胆地开始了保守党对福利国家的重构,英国的劳动生产率、人均年收入和企业竞争力有所增长,她也借此实现了三连任。1980年后英国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基础设施领域等公共投资不足也削弱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随后工党政府继续推进了英国的福利国家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 ——据徐晓芹、张世昌《撒切尔夫人与英国福利国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切尔得以推进福利国家改革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撒切尔福利国家改革的作用。(12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反映的是分期付款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祸根,A正确;经济危机的发生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错误;据所学可知分期付款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而不是实际消费能力,C错误;据所学可知,分期付款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而且进一步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D错误。 【点睛】 ,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西方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工厂停工,减少了对中国原材料的进口,人民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减小,因此加大了对中国产品输出。表明中国经济深受世界市场的影响。D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B排除;据所学可知,此时农村阶级结构未发生变化,C排除。故选D。 3.D 【解析】 从材料的“胡佛所实行的联邦储备政策窒息货币供应,以及其他政府干涉的政策”,可知胡佛政府针对经济危机实行了政府干预的政策;从“使得原本只是一次过眼云烟的衰退,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重大灾难”,说明作者认为胡佛政府的经济干预使危机进一步深化,D正确。A项中的“自由放任”不符合题意,错误。题干意在批评胡佛的干预政策,B错误。材料本身就是政府干预经济,C错误。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罗斯福主动削减政府开支,缩减公共工程,并平衡政府预算,说明他并没有把国家干预当成长期的政策来推行,而是视为应急的措施,故D正确;A项放弃说法错误,排除;干预是有效了,并没有失灵,排除B;C项与史实不符合,新政已经实践,排除C项。 5.A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可知,美国政府对农业实行减耕减产的政策,这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故选A。政府对减耕减产的农民给予补贴,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排除B;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口,排除C;减耕减产即意味着不需要那么多的农业工人帮忙干活,这显然没有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减耕减产”的含义对选项作出合理的推断。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不顾国会、游说团体、官僚体制的拦阻,直往目标前进。”结合所学可知此罗斯福新政时期具有独裁的特点,与法西斯纳粹相似,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项与材料无关。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是对西方传经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完全不相同的理论,故A项正确。“混合经济”模式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D项错误。所以选A。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同时通过宏观调控调节市场失灵之处,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材料中各国对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反映了宏观调控与市场体制相结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C项正确;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尽快从战争中恢复,但是仍然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国家只是运用国家干预的原则,并未采用计划经济体制,A项错误;90年代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由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促进的,建设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未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俄罗斯因苏联解体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实行市场经济,B项错误;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强,同时各国历史因素导致经济水平差异大,经济发展模式并不相同,故D项错误。故选C。 9.C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解答本题时,需结合推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表格反映的是1955~1968年西方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 50年代到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各国基础加强国家干预经济,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故C选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排除A选项。二战结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影响加强,B选项说法错误,排除。从表格数据无法获知市场调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排除D选项。 【点睛】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关注材料时间,其次需清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福利国家”也产生了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负担沉重,80年代后,英、法、美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开支,缩小“福利国家”规模,里根总统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表明政府开始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 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可知,美国政府与企业等共同承担社会保障金来源,体现美国财政负担沉重,意要减少国家干预,无法体现社会阶层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的福利制度陷入困境,美国正缩小“福利国家”规模,而并未体现美国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先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美国通过“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加强,故D选项错误。 11.D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材料中没体现出政府解散财阀,故A项错误;整体上可以说明,政府减少了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但不能认为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只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适当调整,故B项错误;外国法人的所持股份没有超过4%,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资本的社会化的趋势,故D项正确。 12.A 【解析】 【详解】 材料数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高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较高,中低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较少,这有利于治理贫富差距问题,从不同家庭的实际收入数据观察,可知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故A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工人阶级家庭的收入,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故C排除;材料数据并不能体现英国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故D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数据,注意不同家庭的纳税、国民保险、实际收入,据此结合所学知识从贫富差距问题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13.D 【解析】 【详解】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服务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信息,故A项错误;此时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体现出西方社会贫富差距缩小的信息,C错误。 【点睛】 材料中重要时间点“二战后” 14.D 【解析】 从材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中可以看出中国强调是要用高科技发展经济;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主要侧重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故A项排除;西方的“福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与材料不符,故B项排除;混合经济是各种不同因素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混合的经济运行体制,与材料不符,故C项排除;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是以高科技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符合材料的含义,故D项正确。 1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内容可知,国际金融危机后被认为“夕阳产业”的传统制造业被各国重新拾起,出现了“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的局面,如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德国工业4.0”,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等,说明在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从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测略以应对激烈的竞争,故B 选项正确;“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说明新经济的发展模式没有取代传统经济,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相关的问题,无法得出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时代是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但新经济绝不是仅仅包括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真正的新经济时代应是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全面结合,因此材料内容无法得出世界各国跨入到知识经济时期,故D选项错误。 16.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后股份公司的发展变化,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及赠股行为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激发工人生产积极性,属于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C项正确;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未让贫富差距消失,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片面的说明整个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鼓励职工购买本企业股票及赠股行为与福利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 17.(1)主张: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或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原因:工业革命开展工业资本主义发展。(6分) (2)共同点: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答具体措施也可)。影响:短期内保护了国内市场发展;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更加紧张,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12分) (3)根源:国家利益。应对:不回避不退让积极对话协商;顺应全球化,坚持改革开放;合则两利,商则共赢。(12分) 18.(1)经济危机的压力;货币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借鉴福利改革的历史经验;三连任保证了施政的连续性;撒切尔夫人的个人品质;民众的支持。(任4点,10分) (2)提高民众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英国的经济危机(提升了英国经济活力);改善下层民众的生活,缓和英国社会矛盾;在多个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为工党政府继续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加大了贫富差距,削弱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任4点,1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