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礼记﹒王制》记载:“平民祭祀祖先的献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子,秋天荐黍子,冬天荐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泰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这说明商周时期 A.重农抑商意识严重 B.小农经济的盛行 C.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D.注意农牧业协调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青铜器,越到晚期礼器越少,日用器则日益普遍,其器型越来越多姿多彩,装饰性和趣味性也日益增强。上述变化反映了 A.尊卑观念日趋淡化 B.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 C.时代风尚骤然转型 D.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 ‎3.据《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分别颁布并推行了盐铁官营、铸币和均输、平准的诏令。这些诏令的推行意在 A.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增加百姓赋税负担 C.扩大商品交换范围 D.提高政府财政收入 ‎5.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6.据史料记载,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70万,其中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在京官吏约3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约12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的读书人1万,共需粮食580万石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 A.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 C.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 D.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 ‎7.据文献记载,西北的高昌国原本保持有土地自由买卖的习惯。唐初,灭高昌国,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此后在该地出土的唐时期吐鲁番文书中,就很少见到土地买卖文书了。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 B.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 C.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 ‎8.《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如“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有敢于“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恐吓取人财物者,准盗论,加一等”,材料体现 A.宋代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 B.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 C.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宋代法律体系完善 ‎9.北宋太宗年间规定,各地如有缺少种子、土田、男丁者,农师与本乡耆老可明立要契,召集余夫,举种借粮,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这一规定 A.体现了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劳动 B.推动了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C.加深了农夫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D.顺应了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趋势 ‎10.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番薯 ‎16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11.明初规定,庶民厅房不得逾三间。明中叶后,江南平民百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建造住宅,或“三间五架”,或“五间七架,九架十架”,富商豪贾则更加显著。这一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B.政府政令已难以在基层执行 C.江南百姓生活已经领先全国 D.商贾政治地位得到很大提高 ‎12.西班牙以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经营横跨太平洋的贸易,运载大量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也基本流入了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西班牙经营贸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 B.明朝航海资金、技术、装备领先世界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于西欧 D.明朝手工业发达是对外贸易优势之一 ‎13.982年,北宋太宗下诏,将荒芜的土地分给那些“勤稼穑”而缺乏种子和土地的农户。并要求“明立要契,举借种粮……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官司”。1155年,南宋高宗下诏:“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即开具田段、坐落去处、所纳租课数目,另行招人承佃。”这说明宋代 A.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 B.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 C.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D.人地矛盾突出危及统治 ‎14.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又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由此可以推知 A.文物史料真实可信 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 C.铁犁牛耕始于商代 D.文献史料可与考古发现相佐证 ‎15.明清时期,江南丝织巨镇盛泽,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止,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专业化生产不断发展 B.城镇经济的发展繁荣 C.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D.区域性商人群体产生 ‎16.中国古代疫灾多发,全国各地有许多关于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的记载:这些庙里供奉的主要是神农、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等历代名医。《平度州志》载:药王庙“道光十一年州人共修。”《寿张县志》载:“瘢疹庙在城东南一里,小儿生瘢疹者。多以礼谢,灵验”。这体现了 A.道教成为主流信仰 B.政府重视宗庙的修建 ‎ C.中医研究水平先进 D.普通民众的心理诉求 ‎17.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18.李鸿章在奏折中写道“华商集资组建公司,由一官派经理指导之,并授予与潜运专利以保公司利润。”从李鸿章的实践看,与此相符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轮船招商局 D.发昌机器厂 ‎19.时文有曰:“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D.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21.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 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 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 D.“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若专为游观而发”‎ ‎22.张裕葡萄酒历史悠久。下表是“百年张裕”1892~1915年发展大事年表(部分),据此你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年份 发展大事 ‎1892年 张弼士创立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912年 孙中山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在北京政府组织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A.北洋政府对张裕产品享誉世界起了一定作用 B.在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的背景下创立 C.孙中山将其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 D.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 ‎23.据材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 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C.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D.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4.以下是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不包括手工业),导致其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5.学术界认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自发性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其中,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 A.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B.中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6.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A.“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B.“新农村建设”、 “乡镇企业”、“民工潮”‎ 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 D.“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27.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建立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28.20世纪80年代初,火车、轮船和长途汽车上到处是拎着装有建筑材料、纺织品和食品等商品样本的大包小包的乡镇企业推销员,形成了“推销员满地跑”的景象。这一景象 A.表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反映出商品市场的活跃 C.直接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 D.体现了私营企业的活力 ‎2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B.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 C.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 D.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 ‎30.美国在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国民收入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340亿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830亿美元。其带来的结果是美国 A.消费不足问题更加突出 B.加紧占领殖民地取得海外市场 C.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D.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生产领域 ‎31.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钱。”导致此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对华商品的过度倾销 B.清政府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太少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D.西方商品质量不符合中国需要 ‎32.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33.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34.到现在为止,发端于罗斯福新政的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一些新变化。下面对“新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调控和干预 B.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 C.西方主要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 D.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35.1960年11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该文件的发布 A.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 B.配合了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的展开 C.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 D.成为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36.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换去娘娘的小脚鞋。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中华民国初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7.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指出要根据“鸟”(经济)的需要,设计“笼"(计划)的大小,并不断地调整“笼”的尺寸,使“鸟”既能在“笼”中充分地飞翔,又不被"笼”困死。“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 A.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 B.摆脱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38.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一般生活用品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多,在欧洲其他地区物价也上涨了2倍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了 A.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 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39.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40.19世纪英美文坛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诞生了一批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如《苔丝》《红字》《名利场》《简·爱》等,在这些作品中体现出女性要经济独立、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同男性建立平等的婚姻关系等思想。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 ‎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女权主义意识的兴起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城“上四一亩,收五六石”,“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掖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廷又重申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货幅辏”。 ‎ ‎——摘编自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 ‎ 材料二 明代后期,江南市镇蓬勃繁荣。南浔镇“烟火万家”,时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作为生丝集散地,各市镇商人皆运送蚕茧前来出售,这些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盛泽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松江府的朱泾镇经营棉布贸易的牙行多达数百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各市镇作坊林立,外地客商“操重贵而来市”。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 ‎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4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6分)‎ ‎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 ‎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6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平民祭祀祖先,是希望先祖赐福,献礼是各种谷物和动物,表明百姓对谷物和动物的重视,即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故答案为C。重农抑商意识出现于商鞅变法以后,排除A项;由材料内容看不出小农经济的盛行和农牧业的协调发展,排除BD项。故选C。‎ ‎2.【答案】B ‎【解析】商周时期虽然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器主要为贵族所用,因此主要是祭祀用的礼器和酒器,材料所述齐国日用器的增多,说明越来越多的平民用上了青铜器,体现了世俗化的倾向,故B正确;材料青铜器的变化与尊卑观念的变化无关,故A不正确;C、D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3.【答案】C ‎【解析】铁器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故①正确;铁器的使用推动税制改革,故②正确;铁器的使用使牛耕得到推广,故③正确。“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的意思是庶人依靠出卖劳力生活,工商依靠服务官府的所得而生活。这与材料反映的信息没有关系。④是错误的。通过排除法,所以选C。‎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盐铁官营、铸币和均输、平准等诏令使得朝廷加强了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提高了财政收入,故选D;从长远来看,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制约了经济发展,排除A;从维护统治的角度看,B项不可能是诏令意图,排除;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不可能是意图,排除。‎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项正确。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 由材料“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70万”“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32万”可知,唐朝时期长安人口增长明显,特别是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数增长较快,这必然导致长安的粮食紧张,由此增加了对东南地区的粮食需求,故选B。材料并未提及长安的国际影响力,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三冗”局面是北宋时分化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而不是唐朝,排除C;坊市制度瓦解是在宋朝,盛唐时期的长安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故排除D。‎ ‎7.【答案】A ‎【解析】唐设安西都护府统治高昌后土地买卖文书减少,说明土地自由买卖被唐政府限制,反映当时唐朝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抑制土地买卖,故A正确;材料内容无法体现西北与中原贸易往来频繁,故B错误;土地买卖文书减少并不能说明经济发展,故C错误;高昌地区土地买卖文书减少,也无法得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结论,故D错误。故选A。‎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说明宋代政府注重保护商人的利益,体现出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故选B项;中国古代的封建政府一直都坚持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对商人经济利益的保护而无政治地位的信息,排除C项;仅有材料信息推出宋代法律体系完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召集余夫,举种借粮,收成依契约分”可知,宋代时期出现承包性质的二地主现象,反映了宋代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A项,体现雇佣关系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农民对地方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题干未反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排除。‎ ‎10.【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16世纪”“17世纪”“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中国”可知,明清时期大量经济作物的引进,弥补了粮食产量的不足,增加了人们的食物来源,D正确;“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说法错误,夸大了物种引进的作用,玉米、番薯、马铃薯的引进只能是弥补粮食产量的不足和缓解粮食问题,排除A;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带来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的,与引进农作物关系不大,排除C。‎ ‎1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中叶已经不再对民众的建筑有所限制,这原本是等级身份的象征,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一定的改变,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强调政府政令的推行难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江南与全国进行比较,排除C项;政治地位有很大提高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16世纪最后的20年间,在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上,中国以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商品换回大量白银,反映出明朝手工业发达是对外贸易优势之一,D项正确;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西班牙经营贸易是在其后,A项错误;在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上,墨西哥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而明朝中后期,中国的航海资金并不具有优势,B项错误;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美洲,C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从宋太宗“明立要契”到宋高宗时期“若见佃人不愿承彻……另行招人承佃。”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民承租的要求降低,对农民的束缚有所减弱,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进行南北方比较,排除C项;D项非材料的重点,排除D项。‎ ‎14.【答案】D ‎【解析】据材料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状,据考古“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铜犁”信息,推断商代已出现牛耕;这体现了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佐证,D正确;据材料中不仅有文物史料,而且有文献史料,A观点不全面;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祭祀的礼器,而非农具,B错误;据材料可知商代已有牛耕和铜犁,但材料没有反映铁犁出现,因此不能说明铁犁牛耕始于商代,C错误。‎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止,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知,盛泽镇的居民因为经营丝绸,这里发展为市,到乾隆时期,居民增多,绫绸之聚比之以前增加十倍,成为经营特色,A正确;B表述的是表现,不是原因,与题意不符;盛泽镇人口的不断增加,是因为逐丝绸之利而聚在一起,C理解片面;材料反映的不仅有丝绸商人,应该还有丝绸手工业者,D表述不全面。‎ ‎16.【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各地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主要是祈求他们所供奉的神医的普济或保佑,以达到免灾免疫的目的,这是普通民众对疫灾流行所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通过民间信仰习俗,祈求神的庇护来安慰自己,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药王庙和瘢疹庙属于民间信仰场所,而不是宗庙,由材料“州人共修”等信息也无法说明政府重视,故B项错误;修建和祭祀药王庙或瘢疹庙无法体现中医研究水平,排除C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加之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国内外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故C项正确。A项,中国传统工匠技术经验积累丰富,故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题干表明中国技术已经成熟,因而与技术引进无关,排除。D项,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并非真正原因,排除。‎ ‎18.【答案】C ‎【解析】由材料“并授予与潜运专利以保公司利润”可知,李鸿章创办的是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只有C项符合。A、B两项为军用工业,排除;D项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情况。‎ 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华商“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而洋商“反客为主”,这一经济现象表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答案为D。‎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C项,依据时间信息“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可知此时国民政府正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故C项正确。A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故B项错误。D项,民国二十五年是1936年,这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变迁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正确,它说明了人们开始改变了传统的观念,男女混杂,同乘一车。而B说明了列强在华的特权,与题无关。C说明的是人们对新事物的排斥,不正确。D说明的是中国仍多数人乘坐马车,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 ‎22.【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表格中“1912年”“1915年”的时间以及所学可知北洋政府(北京政府)实行鼓励创办实业的措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A正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单纯从孙中山的题字并不能说明孙中山将张裕酿酒公司作为实业建设的重点促进其发展,C错误;材料没有其他行业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不能得出“酿酒业成为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排除D。‎ ‎23.【答案】C ‎【解析】从西部地区的工厂数量的变化我们可以得知,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东部的工厂已经被敌人占据,只有开发西部才能够与日本周旋,体现出国民政府持久战的思想,故C项正确;西部的发展条件远不及东部,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重庆的经济地位,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部开发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故D项排除。‎ ‎2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图示所示三个时间内社会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5%、57%和67%,国家资本主义所占比重分别为18%、29%和33%,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这和1953-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相关,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5.【答案】C ‎【解析】城市化是指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等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C。A项属于政府推进的城市改革,故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属于体制改革,与材料联系不密切,故排除D。‎ ‎26.【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之初为了配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乡镇企业,1988之后由于市场经济建设在中国逐步推广,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形成“民工潮”,2003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了配合小康生活时代到来,农村开始了新农村建设,A正确;其他选项组合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7.【答案】B ‎【解析】‎ 由“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允许城市职工开办“个体企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1984年开始的,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才提出的,C项错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D项错误。‎ ‎28.【答案】B ‎【解析】乡镇企业的“推销员满地跑”,说明这些企业是自己找市场,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商品市场较为活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销售状况,而不是生产状况,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现象虽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但并非直接推动力,其只能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故排除C项;乡镇企业不属于私营企业,而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故排除D项。‎ ‎29.【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之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A。土地改革不是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公有化的程度提高,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也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没有解放生产力,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D。‎ ‎30.【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美国国民收入大幅提高,但没有涉及财政支出和殖民和海外市场问题,排除BD。在19世纪末,美国已经是第一工业强国,排除C;结合教材知识,美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带来的是贫富差距扩大,造成有效消费严重不足,成为引发1929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31.【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虽然列强通过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市场,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在中国难以畅销,故C项正确;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之后销售商品并不是过度倾销,故A项错误;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太少不是造成材料中信息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西方商品价廉物美并不是不符合中国需要,故D项错误。‎ ‎32.【答案】A ‎【解析】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而不再是蓝领、白领这么简单的分化,说明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社会分工更加多元了,所以影响到了社会结构变化,故选A;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不是流动,故排除D。‎ ‎33.【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政府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果造成更大程度的通货膨胀。为了解决此问题,英国政府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故B项正确,C项错误;扩大福利国家规模属于政府加强干预的手段,故A项错误;美国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故D项错误。‎ ‎3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战之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西欧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政策,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很大程度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调控和干预, 西方主要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和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但政府不可能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所以A C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事实,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 ‎35.【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1960年11月”“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可知,该文件的发布是为了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失误,这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故A正确;大跃进运动的展开是在1958年,故B错误;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D错误。‎ ‎3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岳娘娘“三寸金莲”的塑像,说明妇女缠足,民国以后朝拜者自制大脚鞋,说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37.【答案】A ‎【解析】陈云“鸟笼经济”指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少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际是要在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否定计划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未澄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没认识到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不符合题意;只有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才科学解释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8.【答案】B ‎【解析】根据“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结合所学得出其原因是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物价上涨,新兴资产阶级获利,实力上升,故选B;西班牙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排除A;物价上涨,金银贬值,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的力量削弱,排除C;价格革命使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不能得出欧洲普遍陷入贫困,排除D。‎ ‎39.【答案】C ‎【解析】题中材料主要表述了从1650年到1750年之间,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得到了普及,从贵族发展到社会各阶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到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所以本题选C。A项与饮茶的普及没有必然联系。B项《航海条例》是英国在17世纪中期针对荷兰提出的,是英国殖民扩张的表现,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4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也使用大量的女工,女性在经济上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要求经济独立,也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世纪以前自由主义思想已经兴起,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是在17到18世纪,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以前女权主义意识已经兴起,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二、材料题 ‎【答案】(1)原因:经济重心南移,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政府放松管控,鼓励商业发展,赋役制度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经商逐利的社会风气推动。(答出四点给4分)‎ ‎(2)特点:数量多、规模大,形成发达的市镇网络;手工业发达,专业化程度高,在江南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得益于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答出三点给6分)‎ ‎【解析】(1)原因:根据“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得出经济重心南移、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根据“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得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根据“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掖商人”得出政府放松管控,鼓励商业发展,赋役制度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根据“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得出经商逐利的社会风气推动。‎ ‎(2)特点:根据““烟火万家”,时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 盛泽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得出数量多、规模大,形成发达的市镇网络;根据““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得出手工业发达,专业化程度高,在江南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并结合所学得出雇佣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据“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得出得益于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市场,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42. 【答案】‎ ‎(1)发展速度快;各部门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地区发展不平衡,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民族资本力量弱小,对外国资本依赖性较强。(4分)(答出四点给4分)‎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鼓励发展工商业;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受西方经济影响较深;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6分)(答出三点给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