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新高考2020届高三线上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新高考2020届高三线上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海南省新高考线上诊断性测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海南省新高考综合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有助于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过去产业模式更新滞后的阶段,经济增速下降,出现了供给失衡的情况:一方面市场提供的产品不符合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库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一状况的解决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优化产能,注重需求方的需求,提升合理的供给能力。‎ 共享经济的出现带动了资源的再分配,使得部分资源得以重新组合,衍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其参与成本低,平台参与度广,发展迅速,对传统商业市场造成了冲击,削弱了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力。以滴滴快车与出租车相比为例,滴滴快车的司机税收政策不明确,收费低,接单多。而传统的出租车因为投入多、运营成本高、打车费用高而逐渐失去市场占有力。这自然会引起传统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不满,出租车司机抵制“专车”司机的情况屡见不鲜。‎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经济模式,我国还未对共享经济颁布明确的责任追究、税收监管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共享经济大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认证,资质认证门槛较低,交易平台很难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一旦出现问题,现有的法律法规很难厘清真正的责任人。‎ 摘编自《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治理对策》‎ 材料二:‎ - 27 -‎ ‎(摘编自《2018—2019中国共享经济行业全景研究报告》)‎ 材料三:‎ 在行业成熟度比较高的共享模式中,一些现象偏离了“通过激活社会存量资源来创新经济发展”的初衷。名曰共享经济,其实是资本市场的包装,往往多于盈利模式的创新;个性化服务的提升,也可能多于社会公共成本的节省。比如,最初的网约车,说好了是利用空闲私家车和空余座位减轻交通压力,结果却催生了不少专职网约车司机。到底是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还是增加了通行压力,这笔账并不那么好算。如今的共享汽车,也是走了类似的模式,更多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共享经济光谱中的不同价值增量。倘若共享成色更浓一些,比如对顺风车、拼车、合租等优化闲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应该以宽容发展的原则,创造适应新业态发展的宽松环境,扶持它们形成站得住脚的盈利模式。而偏向提升服务水准的共享模式,则要相应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审慎研究行业准入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处理好其与传统经济的关系,最终在平衡中把握机遇、化解冲击。‎ 通过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文明一贯的追求。共享经济真正的活力,不仅来自于互联网技术或者将社会潜在资源激活的商业模式,更源于对社会真实需求、美好期待的有效回应。采取市场化的手段,也应警惕纯粹的逐利彻底压倒实现社会价值增量这个目标。抵御住资本套利的诱惑,致力于价值的共赢,共享经济才能行稳致远,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摘编自刘天亮《共享经济应追求社会价值增量》)‎ 材料四:‎ - 27 -‎ 共享单车、共享医疗、共享充电宝、共享厨房、共享衣橱、共享雨伞…距离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的2015年已过去了4年,中国共享经济迅猛发展,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新蓝海。中国共享经济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世界瞩目。外媒注意到,中国共享经济正在转型中稳步发展。‎ 西班牙媒体称,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共享各种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数以百计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西班牙《发展报》称,除了共享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外,中国人又开发出其他的共享服务,如篮球、手机充电宝和雨伞等。‎ ‎“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美国“福布斯新闻网”对此发表评论称,中国企业带来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掀起一股新潮流,美国企业也在争相模仿。从“共享经济”的传播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企业有能力进入新市场,引领全球的新经济潮流。‎ 中国服装和自行车会员制服务随着共享经济发展不断增长。《日本经济新闻》9月3日刊文称,中国广泛覆盖的快递网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愿意分享更多的物品,以会员制服务为基础的业务在中国正不断获得增长。中国共享经济正从音乐、主流媒体视频推广至有形消费品,比如服装、自行车、化妆品、鲜花等。‎ ‎(摘编自《共享经济告别“野蛮生长”》)‎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大意义,而其他的经济模式则难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 共享经济虽对我国民众的生活有着积极影响,但目前都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认证,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C. 从材料二可看到,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市场行业规模虽不断扩大,但其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一直呈现下滑趋势。‎ D. 当下,我国共享经济已渗透进许多细分领域和市场,并且还在进一步拓展,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2.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衍生出来的新的商业模式对传统商业模式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传统商业模式的竞争力受到削弱。‎ B. 从2018-2019年我国网民使用共享经济产品情况调査来看,交通方面的共享形式多样,其中单车的共享比例相对较高。‎ C. 由于西班牙等国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中国热潮”‎ - 27 -‎ D. 我国的共享经济模式涉及范围广,普及快,这和我国快递网络覆盖广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平台本身没有基于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固定成本支出,其成本来源于共享经济平台维护等相关支出,属于轻资产运营。‎ B. “共享短租本质上使用户能享受到高性价比以及更佳的居住体验,并使房东的闲置房源得以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内涵。”‎ C. “共享经济低成本、低消耗等特点,成为共享经济规模扩大的必然条件,因此共享经济一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D. “共享经济的内涵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是供需双方不再依附传统商业组织,再中介化是供需双方依附共享经济平台。”‎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材料四中,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本篇报道综合各国媒体视角的目的何在?请简要概括。‎ ‎【答案】1. D 2. C 3. B ‎ ‎4. ①论证思路清晰。先指出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观点,然后论证并指出其意义,形成递进式的论证结构。②论证手法多样。在论证时采取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如网约车的例子论证了这些“共享模式”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用“倘若共享成色更浓一些,比如对顺风车、拼车、合租等优化闲置社会资源的方式”进行假设论证等,从而推导出这样做的好处。 ‎ ‎5. ①西班牙媒体报道了我国民众选择共享经济模式及我国企业研发新的共享服务情况;美国媒体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引领世界潮流及美国企业模仿的情况;日本媒体从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及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方面报道。②利用各国报道,从世界视角看中国的共享经济,让读者全面了解我国共享经济目前的状况以及在世界中的地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 27 -‎ A项,“而其他的经济形式则难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于文无据。‎ B项,“目前都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认证”表意绝对。材料一,“目前,共享经济大都是通过网络手段来进行认证”。原材料是说“大都”,选项说成“都”。‎ C项,“但其增长率自2013年开始一直呈现下滑趋势”判断错误。材料二中柱状图显示,2013是5240亿元,增长率是85.2%。而2014年是11450亿万,增长率是118.5%,这明显是呈现上升趋势。‎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答题时首先阅读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然后仔细浏览各选项,在三则材料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认真分析对照,从中比对与原文的表述是否有出入,最后做出正确选择。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C项,强加因果,文中不能看出两者的因果关系。材料四只是说西班牙媒体、西班牙《发展报》、美国“福布斯新闻网”、日本等国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但是材料四没有说“共享经济”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潮”是因为这些国家媒体的报道。‎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使用户能享受到高性价比以及更佳的居住体验,并使房东的闲置房源得以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共享经济的内涵”与文中“共享经济应追求社会价值增量”的观点可以形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故选B。‎ ‎【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论证特点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简要说明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首先要了解回答论证方面的特点要从论证思路、论证手法等方面分析。阅读材料三,分析其论证思路。第一节,作者认为“在行业成熟度比较高的共享模式中,一些现象偏离了……的初衷。名曰共享经济,其实是资本市场的包装,往往多于盈利模式的创新。个性化服务的提升,也可能多于社会公共成本的节省”即首节作者指出共享经济存在的问题。第二节,作者提出观点:对优化闲置社会资源的方式,应该以宽容发展的原则,创造适应新业态发展的宽松环境,扶持它们形成盈利模式。对偏向提升服务水准的共享模式,要相应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审慎研究行业准入办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并处理好其与传统经济的关系,化解冲击。第三节,论证并指出其意义:共享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文明一贯的追求。综上分析,材料三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论证思路清晰。此外,论证手法多样。在论证时采取了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如第一节中的“最初的网约车,说好了是利用空闲私家车和空余座位减轻交通压力,结果却催生了不少专职网约车司机。到底是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还是增加了通行压力,这笔账并不那么好算。如今的共享汽车,也是走了类似的模式,更多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这是采取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网约车这些“共享模式”是通过增量服务释放了潜在需求。再如,“倘若共享成色更浓一些,比如对顺风车、拼车、合租等优化闲置社会资源的方式”,采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从而推导出这样做的好处是“创造适应新业态发展的宽松环境,扶持它们形成站得住脚的盈利模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是两个小问题,第一问是要回答出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第二个小问题要回答处本篇报道综合各国媒体视角的目的。阅读材料四,找到世界各国媒体对我国的共享经济的报道,然后分析他们报道的不同的角度,最后分析各国媒体报道的视角的目的。“西班牙媒体称,借助移动应用程序共享各种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的日常生活方式。数以百计提供各种共享服务的企业应运而生。西班牙《发展报》称,除了共享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以外,中国人又开发出其他的共享服务,如篮球、手机充电宝和雨伞等。”可见,西班牙媒体报道了我国民众选择共享经济模式及我国企业研发新的共享服务情况。此外,“美国媒体报道了我国共享经济引领世界潮流及美国企业模仿的情况”,“日本媒体从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及共享经济的发展趋势方面报道”。可见,世界各国媒体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的共享经济进行了报道。“从‘共享经济’的传播中,我们能看到中国企业有能力进入新市场,引领全球的新经济潮流。”这就表明利用各国报道,从世界视角看中国的共享经济,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我国共享经济目前的状况以及在世界中的地位。‎ - 27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通读全文,整体感知。②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范围。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转化信息时,要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照抄原文的句子,也不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以再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④答题原则: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熟语,并合理利用。‎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牽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 27 -‎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 - 27 -‎ 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讲”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地!”‎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時中。‎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 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C. 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 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 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 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 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 27 -‎ ‎8. 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 《牵风记》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C ‎ ‎8. ①自信积极。她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②追求进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③勇敢无畏。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 ‎ ‎9. ①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③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对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A项,错在“没有女演员”。原文,“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所以,“女演员”应换成“女角”。‎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分析与鉴赏小说艺术特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小说的艺术特点是指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塑造的方法等方面。本题考到了结构上蓄势,手法上采用对比,对音乐的描写方法。‎ C项,“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是正面描写汪可逾的古琴演奏的效果。‎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 - 27 -‎ 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自信积极”、“追求进步”、“勇敢无畏”等角度概括汪可逾的性格特征,然后结合她 的言谈举止,列举具体的事情进行分析。例如,“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小说中的汪可逾总是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主动提出自己上舞台表演,还和团长齐竞以诗句唱和,这表现了她是一个自信、积极的女学生。“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她看到部队出发,就非跟着部队走不可,还深一脚浅一脚跟跑过来这表明她积极追求进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概括为:在战火纷飞、军情紧急的情况下,汪可逾席地而坐,从容演奏,充分表现了她的勇敢无畏。据此,本题从三个方面分析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小说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分析题,也就是要分析小说或者重要情节的作用,这就要从情节本身、人物的塑造、结构的安排、手法的使用、主题的设置等方面回答。阅读小说,找到文中对汪可逾的演奏的描写的语段,结合上述所说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由此可见,内容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残酷的战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掲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的主旨。‎ - 27 -‎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结构上,汪可逾所演奏的美好音乐与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可见,一面写战火纷飞、电报讯号往返交错的战争局势,一面写吟通诗句、弹奏古琴的军民同乐晚会,使小说在写实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气息,更具吸引力。综上分析,本题从三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可以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人物形象,还可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 - 27 -‎ ‎ 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 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节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 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 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 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 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 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①也;刑不上大夫,议贵②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 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 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 减免刑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B.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C.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D. 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 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 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 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 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 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 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 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 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 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 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 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 得到皇帝认同, 萧龄之得以免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 ‎(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14. 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 11. B 12. C ‎ ‎13. (1)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 耕种。‎ ‎(2)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 ‎ ‎14. 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 ‎“武后常右义府”“武后”作“常右义府”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BC;‎ ‎“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其过”作“督”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错,符节是古代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之物。‎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C项,“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错误,原文“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应是他所判决的案子没有一个人喊冤,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也是这一点。‎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 “系”,关在狱中;“兴”,繁忙;“且”,暂时;“就畎亩”,回家耕种。(2)“赇”,贿赂;“论”,定罪;“如”,按照;“诏戮于朝堂”,状语后置句,于朝堂诏戮,在朝堂处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根据“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可知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龄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可知,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整理答案,即萧龄之是皇亲国戚,曾担任广州都督,按其身份应减免其刑罚。‎ - 27 -‎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年,隐太子讨伐王世充,唐临献计游说,太子推荐他在典书坊当值,授任 右卫率府铠曹参军。隐太子被废,唐临出任万泉丞。县里有轻刑囚犯长期关在狱中,时逢春季,农事繁忙,唐临劝说县令暂时释放囚犯出狱,令他们回家耕种。县令不答应。唐临说:“如果你担心出事,我愿独自承担罪责。”县令于是称病告假,唐临将囚犯全部放出,与他们约定,囚犯按期返回。经两次升迁担任侍御史。大夫韦挺指责朝廷班列不整齐,第二天,韦挺越位和江夏王李道宗说话,唐临走上前说道:“王爷扰乱班列。"李道宗说:“我和大夫说话,何至如此!”唐临说:“大夫也扰乱班列。”韦挺脸色大变,众人都害怕而心服。不久持符节巡察交州 刑狱,放出蒙冤被押的三千犯人。多次升职担任大理卿。高宗曾经复审囚犯,唐临应声答对十分周详,皇帝高 - 27 -‎ ‎ 兴地说:“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严峻则人受残害,宽松则会放过罪犯,务必要适中,让我称心如意。”另一天皇帝又审讯犯人,其他官员判决的犯人都纷纷上诉不服,只有唐临所判决的无人称冤。皇帝询问原因,犯人回答说:“唐卿对囚犯的裁决并不冤屈,所以断绝了上诉的念头。”皇帝叹息说:“作为法官就应该如此。”于是亲自评述唐临的考绩说“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之类。永徽元年,授任唐临御史大夫。萧龄之曾经担任广州都督,受贿应当处死,皇帝下诏令让群臣议罪,群臣议定请求依法定罪,皇帝下诏在朝堂处死。唐临上言说:“群臣不了解天子让议罪的本意。在隐秘之地处死王族,是议亲;刑不上大夫,是议贵。如今萧龄之贪赃一事声名狼藉,死有余辜。陛下因他和其他囚犯地位不同,所以让有关官员议罪,又下令杀死他,不合尧舜用刑的原则,不可为后世效法。”皇帝认为他说的对。萧龄之,是齐高帝的五世孙,因此免死。唐临多次升官担任吏部尚书。起初,来济被贬到台州,李义府被贬往普州,唐临上奏请求命许祎为江南巡察使,张伦为剑南巡察使。许祎和来济关系好,而张伦和李义府有矛盾。武后常常偏袒李义府,察知此事,认为唐临派亲信去搜求李义府的过失,因此唐临被免官。起任潮州刺史,去世,终年六十岁。唐临节俭寡欲,不喜欢修治宅第。性格开通,注重替人遮掩过失。见妻子儿女时,总是衣冠整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广宣上人①频见过 韩 愈②‎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注]①上人:佛教称德智善行的人,后来为僧人的敬称。②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排斥佛道等学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紧扣题中的“频”字,交代了广宣上人频频造访的状况。‎ B. 首联下句写广宣上人为了拜访诗人风雨无阻,表明诗人内心的感动。‎ C. 颔联“空愧高僧数往来”表明自己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 D. 颈联承接上联,借自谦之语表明了诗人对广宣上人造访回绝的态度。‎ ‎16. 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表面上描写天寒寺冷,庙中游人稀少,窗前红叶堆积,无人打扫的景象,实则暗说广宣上人终日奔走在外、踪迹难寻,不在寺庙中潜修佛理,弘扬佛法。委婉地表明了诗人拒绝与他往来的态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表明诗人内心的感动”错误,从首联的“扰扰”及全诗来看,诗人对广宣上人频频造访是无可奈何的。‎ 故选B。‎ ‎【1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译文:广宣上人一年到头不停地来拜访我,风雨无阻灰尘也难挡。一直都很惭愧对朝中大臣没有什么助益,也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经年累月学习儒家圣人之道却没有太多的收获,整日吟诗也顾不上回到住所。天气寒冷寺庙中的游人很少,不知道窗前堆积了多少红叶。《广宣上人频见过》是唐代诗人韩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说明了屡遭广宣上人打扰的情况;颔联和颈联自谦言愧,读书没有所得,辜负了这位上人;尾联说寺庙红叶堆积无人打扫,委婉地表达了对广宣上人的不满。整首诗平易坦荡,不用事,不屈己徇人,言语之间颇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尾联提到了“红叶”有几堆,在王维《山中》有“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句,“天寒红叶”的意象刻画出清冷寂寞的初冬景象。诗人化用王维诗意,表达他对上人的微讽之意。广宣上人的住所是寺庙,但他整日在外奔走,以至于很少待在寺庙之中。诗人说红叶堆积,无人打扫,旨在劝这位上人当回到寺庙之中。这仍然是在委婉表达对广宣上人的不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以把握。‎ ‎(2)李白的《蜀道难》想象丰富,充满神秘色彩,其中一句___________写有关“五丁开山”的故事,“_________”一句写有关太阳神的车子的传说。‎ ‎(3)李清照《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地崩山摧壮士死 (4).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5). 乍暖还寒时候 (6). 最难将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谏”“摧”“乍”“息”的书写。‎ - 27 -‎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有人提出过“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同时向人类“大脑 桶”里放“智商水”,智商是两者的综合体现。但脑科学研究发现,先天基因应该是水龙头,后天环境才是引出“智商之水”的水管,每个人拥有的水龙头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可由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 ① ,还有一类是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大约相当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这些神经元细胞有着很多非常特别的“触手”,这些“触手”被称为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细胞之间可以相互连接,通过脉冲电信号和化学分子的释放来传递各类信息,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科学家所了解到的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两种: ② 。大脑中的电波传导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产生的。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神经网络系统会“修剪”和“增生”,整个“修剪”和“增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成长,到青春期时达到稳定态,形成各不相同的神经网络。幼儿期是人类大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不同脑区和功能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触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长江是一往无前的,李白在诗中这样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 他表示,期待在非洲电视节这一平台上,能把更多的“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C. 一家企业为竞标工程,盖了 14000多个章,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公章旅行”。‎ D.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19. 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仍以“智商”为话题,以建房子打比方,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语言通顺。‎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27 -‎ ‎【答案】18. C 19. 示例:先天基因应该是建筑材料,后天环境才是组装“智商材料”的设计师,每个人拥有的建筑材料基本上没 什么差别,可由于设计师不同,最后盖出的房子就会千差万别。 ‎ ‎20. ①一类是神经元细胞 ②一是电信号,二是化学递质释放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文中“触手”的引号为标示有特殊含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A项,引号标示直接引用。‎ B项,引号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C项,引号为标示有特殊含意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 D项,引号标示展览名称。‎ 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先天基因应该是水龙头,后天环境才是引出‘智商之水’的水管,每个人拥有的水龙头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可由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仿照“先天基因应该是……后天环境才是……每个人拥有的……可由于……不同,最后……就会千差万别”句式,以“智商”为话题,以建房子打比方来写句子。‎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补写语句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认真体会各道横线的上下文,根据具体的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第一空根据“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还有一类是胶质细胞”,填入“一类是神经元细胞”;第二个空根据“科学家所了解到的 ‎ - 27 -‎ 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两种”“大脑中的电波传导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产生的”“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填入“一是电信号,二是化学递质释放”,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考查语句的连贯的题目,做提前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话题,然后再认真分析空白处与前后句的关系,做到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再结合题干要求答题选出符合语境的答案。‎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②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③政府实施景观亮化工程的初衷也许是好的,④但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渐与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移,⑤存在“你亮,我比你更亮”。⑥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⑦纽约、巴黎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夜空亮度也不如这些城市。⑧如此过度亮化,⑨不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答案】第①句,介词残缺,在“我国”的前面加上“随着”或者去掉“的”。第⑤句,缺少成分,在句号前加上“的现象”。第⑥句,中途易辙,删掉“一些城市”。第⑨句,递进关系不当,“不仅”与“而且”后面的内容要互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第①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我国”的前面加上“随着”或者去掉“的”。‎ 第⑤句,成分残缺,动词“存在”缺少宾语,应在该句末添上“的现象”。‎ 第⑥句,中途易辙,“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句子没有说完,即主语“一些城市”缺少谓语成分,可以把“一些城市”删掉。‎ 第⑨句,语序不当,“不仅……,而且……”递进关系失当,应把“不仅”与“而且”后面的内容要互换。‎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 27 -‎ 记者从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获悉: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18年底的22.96%,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面积和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増长率最快的国家。五年来,我国加快推进林区改革,林区的森林资源实现持续恢复和稳定增长,累计减少3150万立方米的森林蓄积消耗,职エ收入较改革前人均増长1.48万元。目前,全国己有21个省(区、市)探索实行“林长制”,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双赢”目标。‎ ‎【答案】①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森林资源増长率位于全球第一;②五年来加快林区改革,部分省(区,市)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目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考生要在准确理解文段,理清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最简洁、流畅的语言加以概括。该语段讲的是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增长以及推进我国森林覆盖率的目标。语段一共三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讲的是我国森林覆盖率呈不断增长的态势。围绕层意提取关监狱局是: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第二层是讲的是加快推进我国森林覆盖率的目标,即“五年来,我国加快推进林区改革,林区的森林资源实现持续恢复和稳定增长,……全国己有21个省(区、市)探索实行‘林长制’,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双赢”目标。”简言之就是“五年来加快林区改革,部分省(区,市)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目标。”综上,本题要保留的关键信息是两个方面:我国森林面积和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森林资源増长率位于全球第一;五年来加快林区改革,部分省(区,市)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目标。注意答案要简洁流畅,并有字数限制。‎ - 27 -‎ ‎【点睛】对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是时,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做题时,首先要研究语段话题,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具体方法是:1、寻找中心语句。有的语段有较为概括的中心句,或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可以抓住这个句子,找到相关关键词。2、分析语段特点。每个语段的构成都有自身的特点,或总分,或分总,或并列,或偏正,或解证,或承接,等等。不同的构成,就意味着关键句所处语段的位置不同。比如,并列语段的关键词就常常分布在并列的各个层次中,而偏正语段的关键词一般是在正句之中,即“但”等转折连词所领起的后半部分。3、关注层次(标点)变化。语段内层次的变化,在一些短小的段落中有时不是十分明显。碰到这种情况,可看看各个句子的主语有什么变化,整个语段有几个句末符号等,也许从中可以捕捉到一些变化的痕迹。4、注意用词频率。因为有时候作者要对重要内容或反复强调,或多方论述,或全面介绍,这就导致相关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 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 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 ‎(摘编自《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从礼仪礼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或讲述你的体验、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仪式守护节日文化 说起端午节,人们首先会想到吃粽子,一些地方能看到热闹的赛龙舟,此外还有佩香囊、系彩绳、插艾叶、挂葛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仪式是我们解读、认识传统文化的编码系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 从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至清初思想家颜元“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中国自古以来高度重视仪式的教化作用,讲求通过仪礼建构社会秩序,在仪礼中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节日仪式是中华仪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既包括生活化的节日仪式,也包括正规的节日庆典礼仪。通过举行节日仪式,可教化人文,规范道德,促进社会秩序和谐友善。如今,伴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传统节日重要性已有社会共识。如何让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长假”“小长假”,而是紧紧围绕节日文化展开?加强节日仪式可作为探索方向之一: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 - 27 -‎ 如何强化节日仪式?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对传统仪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以当代气息。在传统节日中,有许多仪式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比如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等就富有生活趣味,能够调动民众的参与兴趣。我们可以深入发现和挖掘生活化节日仪式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传统仪式,丰富节日民俗活动,逐渐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传承理念。另一方面,或可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新的国家节日仪式正在形成和完善。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每连元旦发表新年贺词,举办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纪念日纪念活动或阅兵仪式等。这些重大节日纪念仪式充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应继续发扬。2018年元旦,三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首次执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任务,增加了礼号手天安门城楼演奏、礼兵金水桥南侧迎国旗等新内容,使升国旗这一仪式受为庄重威武,让人记忆犹新。我们还可借助现代媒介手段为增强节日仪式助威。持续多年的春节晚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等电视晚会已成为传统节日新仪式,其中年三十晚上看春晚更是已成为“年俗”的一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更符合今天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方式创建有价值内函、有可操作性、易于传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节日仪式,可作为的空间还很大。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其重要内容。我们当以生动多样的节日仪式连接古今,丰富传统节目的文化实践,守护传统节目的价值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都道。‎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出台《纲要》这样一个指导性文件,对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礼仪礼节是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相伴相生,赋予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以意义和价值。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作为一种公共文化,可以通过集体性的仪式或庆祝活动,通过大众的参与,来建立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进而强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命题要求“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是写作指令,它限定了考生写作的内容范围;命题要求“从礼仪礼节的角度”,也是写作指令,它限定了考生写作的角度;命题要求“或讲述你的体验、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提示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 27 -‎ ‎【立意】传统节日是民族精品文化;回归并传承传统礼仪。‎ ‎【结构】题目切题《以仪式守护节日文化》,第一段从端午节引出观点,“这些习俗、仪式是我们解读、认识传统文化的编码系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第二段从古代开始围绕礼仪论述,“中国自古以来高度重视仪式的教化作用,讲求通过仪礼建构社会秩序,在仪礼中传承中华文化”;第三段论述“如何强化节日仪式”。最后一段强调“我们当以生动多样的节日仪式连接古今,丰富传统节目的文化实践,守护传统节目的价值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都道”。‎ ‎【素材】1. 日本兴办了一种新的学校——礼貌训练学校许多公司把他们的新雇员,尤其是年轻女职员派到礼貌训练学校学习如何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敬语,如何接受名片,以及保持优雅的坐姿,还教导如何礼貌欢送客人。担任这些礼貌课程是教师是日本航空公司的53退役空中小姐。 ‎ ‎2.待人以礼。一个人,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都少不了与人打照面、打交道。这就有一个如何待人的问题。或说,待人以实。实,才能结实果。即便不认识,也能心相印。反之,与人以虚,虽说相识久,未必同路人。或说,待人以诚。诚,才能动心弦。即便当时无动,终会冰消春来。反之,与人不诚,则丧德增怨。或说,待人以善。善,才能得好报。即便一时委屈,终会峰回路转。反之,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社会,是人的社会。活力,是人的活力。正活力,是人的“和力”。而“礼之用,和为贵”。故而,要保持社会正活力的持续,待人以礼,须臾不可离。‎ ‎3. 十年前的税务部门更多的强调执法,而文明服务是相对弱化的,税务人员更多的时候是以管人的姿态出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海淀地税局把开展职业礼仪教育,渗透到税务干部在窗口的一言一行之中。作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北京市青年文明号的学院路税务所率先提出了“我们多说一句话,纳税人少跑一次路;我们多一分微笑,纳税人少一分紧张;我们多一分解释,纳税人少一分误会;我们多一分勤快,纳税人少一分等待”的“四多四少”服务理念。现如今,税务人员着装整齐,在电脑前轻轻的敲击着键盘,对前来办税的纳税人,服务规范,态度平和,笑脸相迎、轻声细语。正如海淀地税局负责人所说:“纳税人满意是地税人追求的最高礼仪。”‎ - 27 -‎ ‎【点睛】考场作文的立意,最重要的是准、稳。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尽量不要标新立异。要做到“准”“稳”要善于找到命题人在立意方面有相关暗示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关键性的句子往往在材料的结尾处,往往以议论句的形式出现。关键的词语可能是出现次数较多,且有象征意义的词语。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将材料简述一次,然后依据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在作文的开头将材料简述一次,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 ‎ - 27 -‎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