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巴楚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政治)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 2分,共 40分) 1.文化包含有深刻的内涵。我们讲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 ) ①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指考古学中讲的“文化” ③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广义的“文化”同“文明”的含义类似,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的“文化”,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考古学中讲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都是我们讲文化生活中的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巴楚二中在学生的德育方面下大力气,充分利用教室内外墙璧,楼梯间和校园灯箱等资源张贴公益广告宣传画,国学经典名句和“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全力打造立体化的德育空间,并展开“千人经典诵读活动”,是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校园内学生风貌焕然一新。这表明( )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B. 不同地区,民族具有不同文化 C.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 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A:巴楚二中全力打造立体化的德育空间,并展开“千人经典诵读活动”,使得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校园内学生风貌焕然一新。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A符合题意。 BCD:说法正确,但材料未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为( ) ①红船精神 ②雷锋精神 ③长征精神 ④“两弹一星”精神 ⑤井冈山精神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⑤: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题中属于这期间的有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①③⑤符合题意。 ②④: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关于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④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①②③④: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 文化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③扫除民族文化交流的障碍 ④促使一种民族文化代替另一种民族文化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②:文化创新能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①②符合题意。 ③:夸大了文化创新的作用,③不合题意。 ④:错在“代替”,说法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6. 《功夫熊猫》是继《花木兰》之后又一部题材源自中国的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的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中国元素与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我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B.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C. 抵御外来文化掠夺和入侵,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D. 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B: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元素与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启示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B适合题意。 AD: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AD排除。 C: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文化要交流、借鉴与融合,C中的抵御外来文化掠夺和入侵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B。 7.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占中国两千多年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的倒塌 C.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D. 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C: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可知,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C符合题意。 ABD: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占中国两千多年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的倒塌均不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8.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的考点为文化塑造人生。本题中的校训是说文化对人的影响,没有涉及社会,故①.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这些校训说明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本题选D项。 9.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 A. 活字印刷的发明 B. 网络技术的推广 C. 广播电视的出现 D. 印刷媒体的推广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活字印刷是由北宋毕昇发明的,与大众传媒无关; B不合题意,网络属于大众传媒,但不是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 C不合题意,广播电视属于大众传媒,但不是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 D符合题意,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故选D。 【点睛】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1)传播媒介,简称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是指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传媒,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0.下列文化现象属于落后文化的是( ) ①给人算命 ②凶杀暴力色情文化 ③“法轮功”邪教 ④看风水 ⑤生病不吃药,不看医生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⑤:算命、看风水、生病不吃药,不看医生等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属于落后文化,①④⑤符合题意。 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凶杀暴力色情文化属于腐朽文化,②不符合题意。 ③:“法轮功邪教属于腐朽文化,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11.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 ①文学艺术 ②汉字 ③史学典籍 ④科学技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汉字、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故本题选B项。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最有说服力的见证。①④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知识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可用直选法,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1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是( ) 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C.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D.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B: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B符合题意。 ACD:都不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A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爱国主义: 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3.“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美国《时代周刊》的话语。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于是,承担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这表明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中华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孔子学院应运而生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①正确。 ③:世界各国兴起学习汉语热,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有时世界的,③正确。 ②:中华文化未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②说法错误。 ④: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4.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 ①面向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面向世界各国的文化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②③:该题考查大众文化的内涵,根据教材知识得知: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的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故①②③符合题意。 ④:不是大众文化的要求,④与材料无关。 故答案应选C。 15.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 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 经济和政治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文化是由知识分子创造的 C.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 政治由文化、经济所决定,又给予文化和经济以重大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A错误。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不仅仅是由知识分子创造的。B错误。 C:经济是血肉,说明经济是基础;政治是骨骼,说明政治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灵魂,说明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C正确。 D:文化不起决定作用。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注意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6.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A. 是复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要求 B. 关键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是由建设文化强国的这个路径决定的 D. 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A: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复兴中华文化,不是复古。A错误。 B: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B错误。 C: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不是由建设文化强国的路径决定的。C错误。 D: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D正确。 故本题选D。 17. 失去了创新能力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 A. 创造新文化 B. 提出新问题 C. 文化继承 D.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考查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故D正确;A说法不全面,故排除A;BC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故排除BC。故选D。 18.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建设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 )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③汲取了人类一切文化成果 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①②符合题意。 ③:汲取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而不是一切文化成果,③说法有误。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扬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需要全体人民广泛参与。 ⑤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及文化事业。 19. 在中国格言的海洋里,有两个意义相近的古老成语:“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 A. 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格 B. 礼仪为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 C. 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D. 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D:“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若一家” 强调中华民族要团结统一,故D正确。 ABC:此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考查学生的理解判断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的相关知识,并能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来答题。题干未涉及英勇顽强、自强不息及诚实守信的内容,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0.“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我的中国心》的这句话表明( )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而持久的 B. 文化具有复杂性 C. 文化需要不断创新 D. 文化影响人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A:《我的中国心》的这句歌词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而持久的,A符合题意。 B:文化具有复杂性、多样性,这一说法与材料无关,B不符合题意。 C:文化需要不断创新,这一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主要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C不符合题意。 D: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这一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 20 分) 2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努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故题目观点正确。 22.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同一个方面 。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故题目观点错误。 23.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文化是人所创造的,同时文化也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题目观点正确。 24.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故题目观点错误。 25.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故题目观点正确。 26.文化是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的重要性的知识。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故此题观点正确。 27.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故本题判断为正确。 【点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劳动者素质。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维护文化安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渗透) 28.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说明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从个人角度来看,要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故题目观点正确。 【点睛】文化的社会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9.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故本题判断为正确。 30.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题目观点正确。 三、 简答题(共17分) 31.文化自信的来源和表现是什么? 【答案】文化自信的①来自对新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表现:①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③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简答主观试题。考查文化生活中关于文化自信的来源和表现的基础知识识记、掌握和再现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简要回答文化自信的来源和表现是什么。问题明晰,知识限定明确,根据课本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即可,要注意将来源和表现分开作答,字迹工整,分点回答。 【点睛】本题属于简单题的变式,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考生作答可直接简洁明了,精简精练,不可拖泥带水,试题难度较低。 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用三个层面来解释) 【答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简答主观试题。考查文化生活中关于文化自信的来源和表现的基础知识识记、掌握和再现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简要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问题明晰,知识限定明确,根据课本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即可,要注意基本内容的三个层面来解释作答,字迹工整,分点回答。 【点睛】本题属于简单题的变式,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考生作答可直接简洁明了,精简精练,不可拖泥带水,试题难度较低。 四、论述题(23分) 33.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是台湾光复60周年,中共中央对此作了专门安排部署,要求进一步弘扬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1)中华民族精神是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高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考查民族精神,需要用民族精神的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知识来解答。 【详解】 (1)中华民族精神是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新教材内容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2)可从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高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等方面进行说明。 【点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没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