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建知识体系]‎ ‎[明学习目标]‎ ‎1.掌握1个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分清2个特征——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3.理解3个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个表现 ‎[备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增强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通过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培养考生的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促使考生自觉投身到振兴中华文化的实践中去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 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 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和汉字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是包含关系,不能用共性代替个性。   ‎ 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2.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3.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一、判断题 ‎1.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提示: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2.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提示: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3.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提示: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二、选择题 ‎4.2018戊戌狗年指导性年度汉字——感。在《说文解字》中,“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而“感”作为指导性年度汉字,预示2018是有感即通,相亲相爱,激动人心的年。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②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汉字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体现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感’作为指导性年度汉字,预示2018是有感即通,相亲相爱,激动人心的年”,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文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而不是汉字,②表述错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而不是汉字,③错误。2018戊戌狗年指导性年度汉字——感,在《说文解字》中也有解释,体现了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符合题意。‎ ‎5.“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支持立项的珍贵典籍普及推广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书稿26部,首批10种史话已经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有《文苑英华》《永乐大典》等。古籍的保护(  )‎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通过对古籍的保护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脉,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①③符合题意。②表述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表述错误,排除。‎ 本框题考点主要结合中华文化的典型事例、热点话题来命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教材知识的正确理解,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兼而有之。复习时,重点是正确区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涵和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典例] (2013·全国卷Ⅰ·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华文化的特点、汉字的重要性等知识,要求考生不仅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而且能够准确地描述和阐释事物,做到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本题属于开放式设问,考生持赞成或反对的观点皆可,但考生必须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题时考生务必分析材料,根据材料中持不同观点的理由寻找答题的切入点,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汉字的内涵与作用等,考生能否做到从材料到知识的迁移是答好本题的关键。‎ ‎[答案] ①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文字母词,但《现代汉语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②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理由:其一,收录西文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西文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西文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西文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准解快解]‎ 对于设问列举出一种观点,要求考生回答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说明理由的评析题,回答时既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得分的关键在于论点与论据要一致,论点、论据与材料要有机结合。不过,是答“赞成”还是答“反对”是有技巧的,选择的依据就是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感觉自己在哪一种观点上知识充实,有话可说,思路顺畅,得心应手,就选择哪一种观点。‎ ‎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的世代相传说明(  )‎ A.中华文化独领风骚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中华文化异彩纷呈 解析:选B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的世代相传,说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B项正确;A、C、D三项都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排除。‎ ‎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史官们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形成了丰厚的规模巨大的史书典籍。关于史书典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我国的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③史书典籍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我国的史书典籍,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设问侧重于对史书典籍的认识,而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②不符合题意;传统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错误;①④是对史书典籍的正确认识。‎ 热点材料 ‎①自先秦至当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②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 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③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困扰西方世界上百年的一个个命题,被中国智慧一举廓清。④中华文明古国,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信息获取]‎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③依据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④揭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以文化兴盛为支撑。‎ ‎[热点训练]‎ ‎1.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色彩斑斓,内涵丰富    B.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D.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解析:选B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等,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不符。‎ ‎2.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②‎ 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习俗 ③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④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③④正确;①②错误。‎ ‎3.“中国蓬勃发展的巨大市场、与世界各国的紧密贸易往来,给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很多人选择到中国留学,是因为到中国哪怕只是学好中文,对回国以后的就业都会有帮助。”外国留学生的心声表明(  )‎ ‎①经济是影响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 ‎②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③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 ‎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中国巨大的市场促使外国留学生重视中国文化,体现了经济对文化交流的影响,也表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冲击,③不选;经济决定文化,④表述不当,排除。‎ 一、选择题 ‎1.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说明(  )‎ A.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B.甲骨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 C.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D.甲骨文体现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析:选C A项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项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D项与题意无关;C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2.简牍,指古代汉族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这表明(  )‎ ‎①文化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 ②新的传媒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 ③简牍是古代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简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古代汉族以竹简和木片书写文字,表明文化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①正确,③错误。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而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故简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正确。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消失,②错误。‎ ‎3.‎2018年8月11日至17日是拉萨“雪顿节”。“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酸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因首日哲蚌寺会展晒巨幅唐卡,也称“晒佛节”。如今,这个起源于公元11世纪的节日延续了部分传统习俗,逐步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传统习俗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也没有体现传统习俗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③④不选;“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体现了①;“雪顿节”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②。‎ ‎4.地方志记述了某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近年来,我国各地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这是因为地方志(  )‎ ‎①具有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独特作用 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成果丰富 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并传承下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①不选,因为文学艺术具有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独特作用;②错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各地重视地方志的编修是因为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地方志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并传承下来,③④正确。‎ ‎5.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连绵不断。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  )‎ ‎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因为基因单一,所以长存 ③一直都是强大的,引领世界文化 ④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错误;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③错误;①④‎ 正确,入选。‎ ‎6.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①错误;材料中并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箸承载“道义责任”,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可以看出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7.(2019·芜湖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会徽是雄心与梦想的象征。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左图)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如图)于‎2017年12月15日正式亮相。“冬梦”的设计中,节日飘舞的丝带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会徽色彩以蓝色为主色调,寓意梦想与未来,以及冰雪的明亮纯洁;红黄两色源自中国国旗,代表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在“BEIJING2022”字体的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飞跃”的设计中,把汉字“飞”,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形象,象征并激发运动员以坚强的意志作为精神的翅膀,在冬残奥赛场上放飞青春梦想。‎ 两个会徽图形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 ‎(1)请概括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会徽设计理念中融入中国元素的文化寓意。‎ ‎(2)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举办,请你向外国友人推介一项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阐明推荐理由。‎ 解析:回答本题第(1)问,根据材料“冬梦”‎ 的设计中,节日飘舞的丝带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这寓意春节是中国人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集中展示民族文化;两个会徽图形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这寓意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也寓意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回答第(2)问,考生可向外国友人推介京剧,并从京剧是我国传统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等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1)①春节是中国人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集中展示民族文化。②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陶冶情趣,修心养性,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2)示例:京剧,我国传统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博大精深的表现 表现 形象表述 具体体现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等;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拓展链接]‎ 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由不同的区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内涵 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侧重点 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 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 三、中华文化的力量 表 现 对外 始终显示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对内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措 施 方向 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 传承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 交流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 创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民族 精神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 一、判断题 ‎1.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提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2.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借鉴一切外来文化。(×)‎ 提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是指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3.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决定力量。(×)‎ 提示: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不竭力量之源,但不是决定力量。‎ 二、选择题 ‎4.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解析:选B A项与题意无关;材料说的是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表现,不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B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排除D项。‎ ‎5.我国西部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完全封闭和孤立的文化,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它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将许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转化吸纳为自己的成分,从而变得生机勃勃,其中最为典型的文化现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传佛教。这种“本土化”现象(  )‎ ‎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②表明文化渗透是中华文化的特有魅力 ③启示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材料主要说明,我国西部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能够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形成自己的特色,故①③符合题意;文化渗透是文化霸权的表现,故②说法有误;我们应认同本民族文化,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故④说法错误。‎ ‎6.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  )‎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 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 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 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①符合题意;“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有利于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④符合题意;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本框题高考命题往往提供某种文化产品、某个民族文化、某个区域文化为素材,考查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理解,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常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例1] (2013·全国卷Ⅱ)《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台湾风物图卷》的丰富内容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台湾风物图卷》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因此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④观点错误,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走向同一”否定了文化的民族性。‎ ‎[答案] A ‎[准解快解]‎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区别和联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讲的 侧重点 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 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关注 历程、动态、纵向 内涵、静态、横向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联系 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例2] (2014·天津高考)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印度佛教与中华固有文化融合,逐渐演变为中国化佛教,后又与儒学结合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说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③应选。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会消失,②错误。立足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错误。‎ ‎[答案] C 变材料1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方面面。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体现了(  )‎ ‎①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材料侧重讲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②符合题意,排除①;材料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③符合题意;④在材料中未体现,不选。‎ ‎[答案] B 变材料2 早在东汉时期,佛法东传,汉明帝就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洛阳白马寺,促进了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②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 ④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推动着文明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①④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推动着文明发展;②不符合题意,题意未体现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③不符合题意,与题意主旨无关。‎ ‎[答案] B ‎[学通学透]‎ 重点关注:本考点常见的考法是提供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国家文化、不同区域文化、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的素材,设置体现类、说明类选择题,考查对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和运用,选择题和主观题兼而有之。主观题常与文化的交流、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等结合起来考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1.图示包容性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 ‎2.与包容性有关的三组关系 阐释 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求同存异 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就是兼收并蓄 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就需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 ‎1.泉州是海上丝路的起点,大量外来商人来此贸易、定居,这里因此成为了各种宗教的汇集地。据考证,历史上曾在这里传播并留下踪迹的宗教多达几十种,它们在此和平相处,相互渗透。基督教的十字架和佛教的莲花,甚至还有道教的太极,被古人巧妙组合在一起,留在石碑上、刻在柱石上,看起来竟然并不突兀。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②社会主义文化要有容纳不同性质文化的胸怀 ③商业贸易、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 ④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差异,推动世界文化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不同宗教能够在泉州和平相处、相互渗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正确。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不可能容纳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②错误。海上贸易和外来商人的定居,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泉州传播,体现了③。文化差异不可能消除,④错误。‎ ‎2.中国烹饪协会明确表示,将研究新的菜系评价体系,在中国菜的国家饮食文化整体概念指导下,确立以省级行政区域划分的地域菜系内涵,传统的八大菜系将扩容为三十四地域菜系。这印证了(  )‎ ‎①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文化发展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 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确立以省级行政区域划分的地域菜系内涵,传统的八大菜系将扩容为三十四地域菜系”印证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博大精深,故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④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选。‎ ‎3.云南省丽江的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词牌、曲牌音乐,道教科仪音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等五十多个小调。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由此可见,纳西古乐(  )‎ ‎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丽江地理环境决定的 ‎②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纳西古乐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④正确;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①中“决定”说法错误,排除;②中“根本动力”说法错误,排除。‎ ‎4.‎2017年12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与观众见面。《国家宝藏》追求的是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不仅展示一件件陈列品,而且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国家宝藏》能够体现(  )‎ ‎①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②科技是培育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③传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让“国宝”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血脉相连,这说明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科技的相关问题,②不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③错误;《国家宝藏》通过展示一件件陈列品,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血脉相连,这说明《国家宝藏》能够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正确。‎ 热点材料 ‎2018年9月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以“畅游新西藏守护第三极”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在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客商等各界嘉宾 1 300 余人齐聚高原,共商西藏旅游文化发展大计。据悉,①藏博会作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以其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②向海内外全方位展示西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西藏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藏博会,充分展示了西藏的发展成就和良好形象。‎ ‎[信息获取]‎ ‎①说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可看出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 [热点训练]‎ ‎1.第四届藏博会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藏族文化。藏族文化是一种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高原文化,也是一种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下形成并发展的文化。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  )‎ ‎①藏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民族特性 ‎②中华文化通过藏族文化体现出特有的魅力 ‎③藏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④藏族文化促进了藏族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不只是通过藏族文化体现出来的,②错误;题目考查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④不符合题意;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2‎ ‎.藏博会是西藏自治区文化发展的一件大事。西藏自治区正在努力推动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努力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下列有利于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有(  )‎ ‎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西藏民族特色文化 ‎②开发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打造西藏文化品牌 ‎③立足西藏现代化建设实践,促进文化创新 ‎④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对经济的决定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④说法错误,经济决定文化;①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当选。‎ ‎3.建国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注重西藏的发展,确保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一直关注西藏的发展是因为(  )‎ ‎①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 ‎ ‎②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 ‎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 ①不是原因,是做法,排除;④不符合题意;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 ‎1.某学校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时,很多同学对教材涉及的知识脉络感觉混乱,特别是对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更是觉得无的放矢。学生小明认为文化、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图形表示。其中合理的是(  )‎ 解析:选D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华文化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故可以看出,文化的内涵是最大的,它包括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而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则有共同的部分。故D 项正确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关系。A项错误,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不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项错误,这三者之间不是交叉的关系。C项错误,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共同的部分。‎ ‎2.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尽了难舍难分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同时,还有各种藏头诗、回文诗、顶针诗、嵌字诗等。这表明(  )‎ ‎①古典诗词意境高远,难以逾越 ②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兼收并蓄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材料表明汉字文化内涵丰富,风格独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③④符合题意;“难以逾越”说法错误,排除①;本题考查的是汉字文化,不是文学典籍,排除②。‎ ‎3.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2018年11月,“藏医药浴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印证了(  )‎ ‎①藏医药科学技术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领先世界 ②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③藏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 藏医药浴法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的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印证了藏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藏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丰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②③符合题意;①夸大了藏医药科学技术的作用;材料不体现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④与题意不符。‎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工作人员利用DNA技术揭示了大量的文明细节:今日常见的小麦、黄牛、绵羊皆是“移民”而来;从多处早期矿冶遗址推断,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源自中亚地区……这佐证着中华文化(  )‎ A.辉煌历程、世界前列 B.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解析:选D 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不是讲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中华文化的独特性。D 项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5.(2019·吕梁一模)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回首四十年来的神州大地,许多人远离故乡,漂泊打拼于异地他乡,乡愁何寄?乡愁是不可泯灭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音缭绕,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由此可见(  )‎ ‎①乡愁是乡土文化的载体 ②乡愁增进了文化归属感 ‎③乡愁的影响深远持久 ④乡愁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乡愁是乡土文化的体现,并不是它的载体,①不选;乡愁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说明乡愁增进了文化归属感,②正确;“乡愁是不可泯灭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音缭绕”说明乡愁的影响深远持久,③正确;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④错误。‎ ‎6.‎2018年9月2日,第十八届亚运会闭幕式在印尼雅加达举行。杭州用8分钟惊艳了世界。春江花月夜的悠扬曲调中,舞者们如古画中的江南仕女般翩翩起舞,荷叶、玉笛、琵琶、飞檐、灯笼、窗棂、青瓷,充满了江南风韵与中国气息。传统而又富有底蕴的中华文化与现代而又充满魅力的人工智能在舞台上完美融合,展示了一个快速发展、科技担当、海纳百川的当代杭州风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②体育盛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 ②错误,体育盛会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③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题目中,杭州将传统而又富有底蕴的中华文化与现代而又充满魅力的人工智能在舞台上完美融合,展示了一个快速发展、科技担当、海纳百川的当代杭州风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④入选。‎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学具有很大的魅力,它会教人欣赏韵律美、文学美、叙述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心灵,使人在艺术和美的享受中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获得了走向世界更为多元的全新途径,但与此同时,各种外来文化也在不断涌入。要保证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赓续血脉,保持顽强的生命力,就需要让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为了实现中国教育梦,中央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国学经典教育。传统文化学科教育目标是使孩子们形成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 ‎(1)结合材料,从中华文化的特征的角度,说明如何处理中华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2)从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的角度,分析在全国中小学推广国学经典教育的正确性。‎ ‎(3)你所在学校准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请你拟写两条宣传标语。‎ 解析:本题第(1)问,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可结合唯物论中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内容分析。第(3)问,围绕提高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等方面拟写即可。‎ 答案:(1)我们应坚持求同存异,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坚持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种外来文化也在不断涌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推广国学经典教育。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能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中小学推广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美好心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示例:①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我做起。‎ ‎[核心素养培优](对应学生用书P171)‎ 受益惟谦有容乃大 中华文化绵延不断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包容,既是现代国际关系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传承、善于包容、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善于在逆境中奋起的民族。‎ 情境一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以下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指出,经过长期考古调查和发掘实例,为中华文明5 000年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①揭示了各地方文明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趋势,②从中孕育出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和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原因和源头;③同时还发现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源自中亚地区,但在勤劳智慧的先民手中发扬光大,发展成为日后独一无二、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情境二 自先秦至当代,①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一路走来,款款而行。“礼之用,和为贵。”和平是中国展现给世界的第一印象,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一法则。“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②有着5_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③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秉承包容精神,本着和平、和睦、和谐的精神追求,④‎ 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卓越的东方智慧,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