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第2讲 走进名家——汪曾祺及其作品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教案:第2讲 走进名家——汪曾祺及其作品阅读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 时 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2讲 走进名家——汪曾祺及其作品阅读 教学内容 ‎1、熟悉汪曾祺及相关散文、小说,了解其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进一步巩固散文与小说的常见题型;‎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直接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家汪曾祺;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进一步探讨熟悉名家。‎ 一、导入: 名家汪曾祺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 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贾平凹在一首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二、请大家展示分享关于汪曾祺及作品特点的预习成果。‎ 教法指导:初步介绍名家经历、写作特色,重点通过实例分析文本,进一步了解其写作特点,讲解阅读方法,并通过巩固练习进行强化,注意过程中的讲练结合。‎ ‎【知识梳理】‎ 一、名家介绍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二、写作特色 汪曾祺小说散文中大量采用了地道的方言,文章读来琅琅上口,倍感亲切;这使得他在文学创造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汪曾祺对吴语非常稔熟,颇知其传神妙处。他在小说《星期天》、散文《安乐居》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上海方言。如“操那起来”、“斜其盎赛”等,既有地方色彩,又写活了人物,吴地读者赏来自有动人情趣。在上海,卖糖炒热白果的小贩在街头吆喝道:“阿要吃糖炒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那句中的“糯”字,使汪曾祺竟“嚼”出细腻柔软而有弹性的韵味来,他在形容女作家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的语言风格时,便油然想起吴语里的这个字:糯。他怕这位北方作家不能体会这种语感,就说:“什么时候我们到上海去,我买一把烤白果让你尝尝。”再如《岁寒三友》中一段“早!早!吃过了?偏过了,偏过了!”极富情趣。运用方言实际是用了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贴近生活,象这样的语言在汪曾祺的小说、散文中是唾手可得的。‎ 三、散文写作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四、小说写作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在语言上则强调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汪曾祺小说中流溢出的美质,首先在于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他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记事》。‎ ‎【同步练习】 ‎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 ‎“卖!”   ‎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 再见吧,胡同。   ‎ ‎1、北京的胡同有些什么特点? ‎ ‎2、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 ‎ ‎ 3、 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 ‎ ‎ ‎ ‎ ‎ ‎ 4、 在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哪一句话比较集中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 ‎ ‎ ‎ 5、 ‎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作为一种传统心理定势和道德规范,在今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 ‎ ‎ ‎ 6、 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是怎样一种感情?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中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 ‎ ‎ ‎ (2) ‎“再见吧,胡同。”一句可不可以改为“再见吧,胡同文化。”或者在结尾加上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 ‎ ‎ ‎ ‎ ‎ ‎ ‎ ‎ ‎【参考答案】 1、胡同的特点:走向——正;名称——奇;数目——多;环境——静 ‎ ‎2、明确:承上启下。“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引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出对“胡同文化”的探究。‎ ‎3、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这种特点也就塑造了以“忍”和封闭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又被冠名为“胡同文化。”‎ ‎4、明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5、注意引导学生言之成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忍”‎ ‎6、(1)对胡同衰败的景象,作者满怀怀旧、感伤,却又无可奈何 (2)不可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胡同必将被新的高楼大厦所替代。胡同消失了,失去根基的胡同文化也必将没落,但文化的没落不同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会创造出新的文化,同时,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将继承下来。因此,胡同虽消失了,胡同文化却并不会全部消亡。‎ ‎【拓展提升】‎ 陶虎臣 汪曾祺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一一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炝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的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两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片。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晴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城点着焰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边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飞来许多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1、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 ‎ ‎ ‎ ‎2、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而的特色。(4分)‎ ‎ ‎ ‎ ‎ ‎ ‎ ‎3、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6分)‎ ‎ ‎ ‎ ‎ ‎ ‎ ‎4、请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旨。(6分)‎ ‎ ‎ ‎ ‎ ‎ ‎ 参考答案:‎ ‎1、叙写“阴城”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2分〉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2分)‎ ‎2、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长短句结合,文笔简练;(2分)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并巧拟比喻,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晌。(2分)‎ ‎3、“放焰火”把故事推向高潮,详写凸现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憾:(2分)侧面描写(人们的神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燃放景象)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做焰火的才能;(2分)“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悲惨遭遇结局形成映衬,凸现主题。(2分)‎ ‎4、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惨惨命运的小人物形象;(2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2分)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为人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2分)‎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钓鱼的医生 汪曾祺 ‎ 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手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门口倒没有特别的标志。大门总是开着的,往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妙手回春”……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  过了小院,是三间正房,当中是堂屋,一边是卧房,一边是他的医室。‎ ‎  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一年也看不了几起痈疽重症,多半是生疮长疖子的小病症,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只有儿子女儿一年一年长高,不得不给他们换换季。有人说:王淡人很傻。‎ ‎  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 ‎  去年闹大水。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会水,在水特深的地方,就横执着这根竹篙,泅水过去。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系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 ‎  水退之后,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 ‎  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 ‎  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 ‎  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这一街的老人到现在还常常谈起他娶亲的时候,新娘子花鞋上缀的八颗珍珠,每一颗都有指头顶子那样大!好家伙,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连一片瓦都没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这一家住三个月,那一家住两个月。就这样,他还抽鸦片!他给人家熬大烟,报酬是烟灰和一点膏子。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 ‎  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 ‎  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 ‎  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 ‎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   (选自《汪曾祺文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A.小说中,医生王淡人做了两件“傻事”,貌似愚笨,作者却在对这两个典型事件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道尽人性之真、人性之善、人性之美。‎ ‎ B.小说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如“是不好意思多收钱的”“他鼻子一酸”等多处语句,刻画出王淡人宅心仁厚的高尚品格和医生的责任感。‎ ‎ C.别人送给王淡人的牌匾不像他的祖父和父亲那样,而是称赞他“急公好义”,这说明王淡人爱做好事的影响力比其祖传的医术影响力更大。‎ ‎ D.细腻、逼真的行动描写是这篇小说最为突出的特色,王淡人的很多行为表现在世俗的人看起来不合常理,有悖常情,这恰对比出他的不平凡。‎ ‎ E.这篇小说以朴素平淡自然的文笔,叙述了王淡人冒着生命危险救治受灾群众、家贫却仗义疏财救人的从医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质朴感人。‎ ‎2、写医生本应该从其治病救人写起,但小说却从他的钓鱼活动写起,这样写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 ‎ ‎ ‎ ‎ ‎ ‎3、王淡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 ‎ ‎ ‎ ‎ ‎ ‎4、有人认为王淡人有点傻气,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 ‎ ‎ ‎ ‎ ‎ 参考答案:‎ ‎1、A E(答A给3分,答E给2分。B错在“细腻的心理描写”;C王淡人做好事,也是凭借他的医术,作者没有将他的急公近义与医术作谁高谁低的比较; D“细腻、逼真的行动描写”错。)‎ ‎2、答:①设置悬念:这医生如此闲散,是否不务正业?引起读者好奇,激发阅读兴趣。(3分)②钓者往往清心寡欲,恬淡闲适,以钓鱼作为开篇,既表现了王淡人的性格特征,又为后面写他家居清贫却愿意无偿治病救人做铺垫。(3分)‎ ‎3、答:①甘守清贫,恬淡平和:生活简单,不追求物质享受,常常钓鱼,自己夫妇不添新衣。(2分)②善良质朴,富有同情:小病不多收钱,穷人不收钱。(2分)③急人之难,医德高尚:冒着危险救洪水中的村民,毫不犹豫救治无钱又无德的汪炳。(2分)‎ ‎4、答:不同意。(2分)在世俗人看来,王淡人的确有点傻:为病人治病,见家贫者免受诊费和药费,傻气;冒着洪水玩命儿去孤岛治疗病人,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傻气;不收钱救治败家子,还贴进去吃的喝的,供汪炳消遣吸烟,傻气。但这都是凸显其急人之难、富有同情心、急公好义的美好品格。(2分)这样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一种手法,让别人说他傻气,从侧面反衬他的不同凡响。(2分)这样写也加深了作品的主题。这种高尚仁义的行为,在社会上还得不到一些人的认可,恰恰说明人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2分)‎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 本节课我收获的重点知识内容:‎ ‎1、作家汪曾祺相关文学常识 ‎2、汪曾祺散文、小说的写作特点与常用艺术手法 ‎3、散文、小说常见题型总结等 二、 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 ‎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巩固练习 天鹅之死 汪曾祺 ‎ “阿姨,月亮是白色的,跟云的颜色一样。”‎ ‎ “阿姨,天真蓝呀。”‎ ‎ “蓝色的天,白色的月亮,月亮里有蓝色的云,真好看呀!”‎ ‎ “阿姨,树叶都落光了。树是紫色的。‎ ‎ 树干是紫色的。树枝也是紫色的。树上的风也是紫色的。真好看!”‎ ‎ “阿姨,你也好看!”‎ ‎ “我从前好看。”‎ ‎ “不!你现在也好看。你的眼睛好看。你的脖子,你的肩,你的腰,你的手,都好看。你的腿好看。你的腿多长呀。阿姨,我们爱你!”‎ ‎ “小朋友,我也爱你们!”‎ ‎ “要上坡了,小朋友,小心!”‎ ‎ “哦!看见玉渊潭了!”‎ ‎ “玉渊潭的水真清呀!”‎ ‎ “阿姨,那是什么?雪白雪白的,像花一样的发亮,一,二,三,四。”‎ ‎ 白蕤从心里发出一声惊呼:“是天鹅!”‎ ‎ “冬泳的叔叔,那是天鹅吗?”‎ ‎ “是的,小朋友。”‎ ‎ “它们是怎么来的?”‎ ‎ “它们是自己飞来的。”‎ ‎ “它们从哪儿飞来?”‎ ‎ “从很远很远的北方。”‎ ‎ “是吗?——欢迎你,白天鹅!”‎ ‎ “欢迎你到我们这儿来作客!”‎ ‎ 天鹅在天上飞翔,‎ ‎ 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 飞过了大兴安岭,‎ ‎ 雪压的落叶松的密林里,闪动着鄂温克族狩猎队篝火的红光。‎ ‎ 白蕤去看乌兰诺娃①,去看天鹅。‎ ‎ 大提琴的柔风托起了乌兰诺娃的双臂,钢琴的露珠从她的指尖流出。‎ ‎ 她的柔弱的双臂伏下了。‎ ‎ 又轻轻地挣扎着,抬起了脖颈。‎ ‎ 钢琴流尽了最后的露滴,再也没有声音了。‎ ‎ 天鹅死了。‎ ‎ 白蕤像是在一个梦里。‎ ‎ 她的眼睛里都是泪水。‎ ‎ 她的眼泪流进了她的梦。‎ ‎ 天鹅在天上飞翔。‎ ‎ 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 飞过了呼伦贝尔草原,草原一片白茫茫。‎ ‎ 白蕤考进了芭蕾舞校。经过刻苦地训练,她的全身都变成了音乐。‎ ‎ 她跳《天鹅之死》。‎ ‎ 大提琴和钢琴的旋律吹动着她的肢体,她的手指和足尖都在想象。‎ ‎ 天鹅在天上飞翔,‎ ‎ 去寻找温暖的地方。‎ ‎ 飞过太阳岛,飞过松花江。‎ ‎ 飞过华北平原,‎ ‎ 越冬的麦粒在松软的泥土里睡得正香。‎ ‎ “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森林起了火了。‎ ‎ 白蕤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因为她说:“《天鹅之死》就是美!乌兰诺娃就是美!”‎ ‎ 有人命令她跳《天鹅之死》。‎ ‎ “你不是说《天鹅之死》就是美吗?你给我跳,跳一夜!”‎ ‎ 她跳《天鹅之死》。她羞耻。‎ ‎ 她跳《天鹅之死》。她愤怒。‎ ‎ 她跳《天鹅之死》。她摔倒了。‎ ‎ 天鹅在天上飞翔,‎ ‎ 在天上飞翔,‎ ‎ 玉渊潭在月光下发亮。‎ ‎ “这儿真好呀!这儿的水不冻,这儿暖和,咱们就在这儿过冬,好吗?”‎ ‎ 四只天鹅翩然落在玉渊潭上。‎ ‎ 白蕤转业了。她当了保育员。‎ ‎ 自从玉渊潭来了天鹅,她隔两三天就带着孩子们去看一次。‎ ‎ 孩子们对天鹅说:‎ ‎ “天鹅天鹅你真美!”‎ ‎ “天鹅天鹅我爱你!”‎ ‎ 甲、乙两青年,带了一枝猎枪,偷偷走近玉渊潭。天已经黑了。‎ ‎ 一声枪响,一只天鹅毙命。其余的三只,惊恐万状,一夜哀鸣。‎ ‎ 天鹅还在吗?‎ ‎ 在!‎ ‎ 在那儿,在靠近南岸的水面上。‎ ‎ “天鹅天鹅你害怕吗?”‎ ‎ “天鹅天鹅你别怕!”‎ ‎ 湖岸上有好多人来看天鹅。‎ ‎ 他们在议论。‎ ‎ “这个家伙,这么好看的东西,你打它干什么?”“想吃天鹅肉。”‎ ‎ “现在的人变坏了,变得心狠了!不知爱惜美好的东西了!”‎ ‎ 有人说,那一只也活不成。天鹅是非常恩爱的。死了一只,那一只就寻找一片结实的冰面,从高高的空中摔下来,把自己的胸脯在坚冰上撞碎。‎ ‎ 孩子们听着大人的议论,他们好像是懂了,又像是没有懂。他们对着湖面呼喊:‎ ‎ “天鹅天鹅你在哪儿?”‎ ‎ “天鹅天鹅你快回来!”‎ ‎ 孩子们的眼睛里有泪。‎ ‎ 他们的眼睛发光,像钻石。‎ ‎ 他们的眼泪飞到天上,变成了天上的星。‎ ‎ 写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晨 ‎ (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有删改)‎ ‎ 【注】①乌兰诺娃:苏联著名芭蕾舞演员,曾两次到访中国。‎ ‎1、小说叙述了两个故事,请分别概括这两个故事的内容。(4分)‎ ‎ ‎ ‎ ‎ ‎ ‎ ‎2、小说中画线的文字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 ‎ ‎ ‎ ‎ ‎ ‎ ‎3、小说以“天鹅之死”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 ‎ ‎ ‎ ‎ ‎ 参考答案:‎ ‎1、故事一:年轻美丽的白蕤热爱芭蕾舞,文革时受到迫害,后在玉渊潭做了幼儿保育员。‎ 故事二:四只美丽的白天鹅从遥远的北方飞到玉渊潭越冬,其中一只被两个偷猎的青年猎杀。‎ ‎[4分。答对一个故事2分。意思对即可。]‎ ‎2、①以充满童真的对话展现了玉渊潭的美丽风光,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意境。‎ ‎②通过新奇的想象,表现了孩子纯真美丽的心灵,与后文青年猎杀天鹅的冷酷丑恶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③衬托女主人公白蕤的美丽。‎ ‎④与结尾孩子对美的呼唤构成呼应,突出主题。‎ ‎[5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4分,答对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 ‎3、①小说借美丽的天鹅飞来玉渊潭过冬,却死于捕猎青年枪口之下这件事,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美的摧残。‎ ‎②“天鹅之死”象征着芭蕾舞演员白蕤艺术生命的终结,小说通过叙述白蕤在“文革”中遭受厄运、不能再登台表演的故事,表现了对那个摧残艺术美的时代的批判。‎ ‎③作者借“天鹅之死”,呼唤人性的回归。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舞台上的天鹅,他们的死都是对人性冷酷的控诉。‎ ‎[6分。答对一点3分,答对两点6分。意思对即可。]‎ 二、预习思考 ‎ 1、下节课主题:《走进名家——王安忆及其作品阅读》‎ ‎ 2、预习作业:‎ ‎(1)查找资料,整理一份作者介绍 ‎ ‎(2)查找资料,收集王安忆的写作特点与艺术手法。‎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