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15、16班)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15、16班)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15、16班)‎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是(  )‎ A.核酸 B.心脏 C.森林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下列物质与所含的元素,对应错误的是(  )‎ A.叶绿素:N B.磷脂:N C.血红蛋白:Fe D.生长素:P ‎3.下列有关细胞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B.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的场所不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 C.活细胞中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都是在各种细胞器中完成的 D.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 ‎4.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是由2层磷脂分子组成 B.衰老细胞核体积变小,核膜内折 C.⑤是产生核糖体、mRNA和蛋白质的场所 D.①②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链状结构,在细胞周期中发生周期性变化 ‎5.下列与实验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实验,必须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B.用斐林试剂检测某组织样液,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其中一定含有葡萄糖 C.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经健那绿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可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材料可用口腔上皮细胞,也可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6.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大的叶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7.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石棉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B.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 C.多细胞生物体中,新细胞的产生和细胞凋亡是同时存在的 D.老年人头发变白的原因是由于细胞中酪氨酸酶失活,黑色素不能合成造成的 ‎8.下列对基因的分离定律本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F1高茎豌豆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1‎ B.F2高茎和矮茎豌豆之比为3:1‎ C.F1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豌豆之比为1:1‎ D.F1产生的雌雄配子之比为1:1‎ ‎9.如图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控制种子的圆粒与皱粒(Y、y)及黄色与绿色(R、r)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乙、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C.甲、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1‎ D.甲、丁豌豆杂交后代的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10.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若M、N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  )‎ A. B. C. D.‎ ‎11.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A、a所在染色体不是X染色体),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 B.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C.该细胞在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 D.该细胞内含有7个DNA分子 ‎12.一个细胞在紫外线照射下,DNA发生断裂,修复后某基因比原来缺失了4000个碱基对,致使该基因结构改变,指导合成的相关蛋白质失去原有功能.以上变异属于(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量变异 ‎13.水稻是一种二倍体植物,其花粉发育异常由两个基因导致,分别为核基因rf(其等位基因为Rf)和质基因S(正常基因为N),当两个基因同时起作用时才使花粉不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rf基因和S基因转录的场所不同 B.花粉能够正常发育的水稻植株有5种基因型 C.Rf和rf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Rf、rf和S、N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一株水稻Rfrf S自交产生F1,F1自由交配产生F2,F2中的rfrfS植株占 ‎14.如图所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状况是甲;如果固定纸盒,旋转植株,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乙;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丙,则甲、乙、丙分别代表(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15.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16.如图为人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A是位于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当尿液对膀胱壁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A就会产生兴奋.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新生婴儿的A兴奋,就会将兴奋传递到E;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兴奋不一定能传递到E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一定会引起神经元D兴奋 C.若B受损,其他结构正常,此人的排尿反射不会发生障碍 D.若某人的M和N受到损伤,在其他结构正常的情况下,其排尿反射不会存在 ‎17.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X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某种激素的受体Y结合,致使甲状腺细胞持续被激发,产生高水平激素Z所致.对患者使用寡核苷酸UDP可减弱Graves病的症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激素Z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B.Y是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C.UDP可能会抑制X的分泌 D.患者代谢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18.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19.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数量减少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 A.过敏反应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D.艾滋病 ‎20.图中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21.已知如图中的纵坐标表示相对值,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X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则Y可表示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B.若X表示草鱼S型增长曲线中最大增长速率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则Y可表示获得最大的日捕获量时对应的种群数量 C.若Y表示Aa自交子一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则X可表示Aa自交子二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 D.若Y表示某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则X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22.光合作用光反应的简要过程如图.已知色素可把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电能,据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侧H+的来源不仅仅只有水的光解 B.暗反应有关酶存在于甲侧 C.图中存在的叶绿体色素有P680和P700‎ D.光反应时消耗了水分子,但没有生成水分子 ‎23.如图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完整周期图象,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细胞在细胞周期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c→d→e→b B.d图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C.该生物与高等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主要在b和c两个时期,基因发生突变主要在a时期 D.b图细胞将出现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并缢裂成两个子细胞;c图细胞核中染色体数和DNA数相等 ‎24.如图是关于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系图,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乙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有差异,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Ⅱ4个体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B.Ⅰ2与Ⅱ2的基因型一定不同 C.若Ⅱ1与Ⅱ2再生育,最好生男孩 D.若Ⅱ11与Ⅱ3婚配,生患病小孩的概率为 ‎25.下列有关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中,结论错误的是(  )‎ A.用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在子代噬菌体中只能检测到32P B.将1个DNA分子置于含15N的环境中复制3次,含有15N的子代DNA分子占 C.将3H标记的根尖分生区细胞置于含1H的培养基中,进行到第2次有丝分裂中期时,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 D.用14C标记目的基因,若在受体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说明目的基因导入成功 ‎26.科学工作者分离得到了某生物的基因A,将其解离成两条单链,用其中一条与基因A的信使RNA杂交配对,结果如图所示,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1、3、5、7部位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连接在一起的 B.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将两条链分开 C.图中共含有核苷酸8种,碱基5种,碱基对2种 D.由于2、2、6片段无法与信使RNA结合,因此2、4、6片段属于DNA分子中的非基因片段 ‎27.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B.在Ⅱ时间段后A的基因频率下降了 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在Ⅰ、Ⅱ、Ⅲ段,自然选择对A、a这对等位基因均起作用 ‎28.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2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29.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能量数值(千卡•m﹣2•a﹣1)‎ 动物种类 摄取量(I)‎ 同化量(A)‎ 呼吸量(R)‎ 生产量(P)‎ 收割蚁(植食)‎ ‎34.50‎ ‎31.00‎ ‎30.9‎ ‎0.10‎ 小蜘蛛(肉食)‎ ‎12.60‎ ‎11.90‎ ‎10.00‎ ‎1.90‎ 盐沼蝗(植食)‎ ‎3.71‎ ‎1.37‎ ‎0.86‎ ‎0.51‎ 黄鼠(植食)‎ ‎5.60‎ ‎3.80‎ ‎3.69‎ ‎0.11‎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30.如图为建立人工湿地净化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人工湿地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芦苇、绿藻、黑藻在水中的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C.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应适当控制,否则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 D.与自然状态下的湿地相比较,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 ‎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不只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31.19世纪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等科学家提出了细胞学说,下列对“细胞学说”理解合理的是(  )‎ A.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 C.提出了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 D.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E.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 F.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3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B.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液等 C.维持细胞内液、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分别是K+、Na+‎ D.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有限 E.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即可 ‎33.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 A.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C.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 D.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34.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A.、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B.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C.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D.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35.下列现象中哪些是由于对植物激素的敏感程度不同造成的(  )‎ A.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B.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C.顶芽比侧芽生长快 D.2,4﹣D清除田间杂草 ‎ ‎ 三、教材原文填空 ‎36.细胞骨架是由  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7.很多种物质都可以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其中  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8.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  .‎ ‎39.DNA分子  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40.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既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特点之一为  .‎ ‎41.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4mg/mL,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这体现了激素作用的特点之一是  .‎ ‎4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形式.‎ ‎43.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  ,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 ‎ 四、非选择题 ‎44.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提高蔬菜产量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呼吸底物为葡萄糖).请回答:‎ ‎(1)在图1中,若氧气的消耗量为a,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同释放的CO2总量为b,当O2浓度在  (填图中的字母)范围内时,则a=b.‎ ‎(2)图2为甲、乙两种蔬菜在适宜温度下的光合速率变化曲线.甲与乙比较,G点时光合作用强度较高的是  .‎ ‎(3)已知图3中的甲酶和乙酶分别是图2甲、乙两种生物分解葡萄糖的酶,图4表示35℃时乙酶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他条件相同,请在答卷相应位置的图4上画出甲酶(其它条件与乙酶都相同)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 ‎  .‎ ‎45.研究发现,植物的Rubisco酶具有“两面性”.即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却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Rubisco酶的“两面性”与酶的  (特性)相矛盾.‎ ‎(2)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产物是  .‎ ‎(3)与光呼吸相区别,研究人员常把细胞呼吸称为“暗呼吸”.从反应条件和反应场所上看,暗呼吸不需要光(有光无光均可以)及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光呼吸则  .‎ ‎46.山猪的性别由X、Y染色体决定,其短尾和长尾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其尾形与基因关系如图1.现用两只纯合山猪杂交,结果如图2:‎ ‎(1)图1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以是  .‎ ‎(2)对甲、乙两只山猪组织切片进行荧光标记,已知细胞内的B、b基因都可以被标记并产生荧光.甲的切片中大部分细胞内都有2个荧光点,而乙的切片中大部分细胞内只有1个荧光点,则B、b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亲代雌性山猪的基因型为  .‎ ‎(3)若亲代雄性山猪的尾部细胞内无法检测到基因A产生的mRNA,而有些短尾山猪尾部细胞内可以检测到,则F1自由交配,F2中短尾和长尾个体数之比理论上为  .‎ ‎(4)科学家合成了一种基因C,导入纯合长尾雌雄山猪产生的受精卵中,并成功使该受精卵最终发育为一只短尾山猪,其原理是基因C的转录产物能够和细胞内的某些同种核酸分子牢固结合.从遗传信息的传递上看,这其实是抑制了遗传信息由  流向  .‎ ‎47.正常的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现有一种三体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即染色体数为2n+1=25.如图为该三体水稻细胞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示意图(6、7为染色体标号;A为抗病基因,a为非抗病基因;①~④为四种类型配子).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如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参与受精作用.请问答:‎ ‎(1)图中“?”处的基因是  ,若减数分裂过程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交叉互换,则配子②和③  (填“可能”或“不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2)有一些抗病水稻,其中有部分杂合子,现通过连续自交并每代拔除感病植株来提高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若该过程中,产生了一些7号染色体的三体植株,这些三体植株的存在不会影响育种目的,因为该过程中随着感病植株被拔除,  不断降低;为了进一步简化操作,拟除去套袋环节,改为每代自然传粉并拔除感病植株,也可以达到提高纯合抗病植株比例的目的,但这种方法相对于连续自交来说,育种进程较  .(填“快”或“慢”).‎ ‎(3)现有一株基因型为Aaa的抗病植株,可能是三体植株,也可能是如⑤所示由于  导致的.令作  .(填“父”或“母”)本测交,若:‎ Ⅰ.子代中抗病植株:感病植株=  ,则该植株为三体植株;‎ Ⅱ.子代中抗病植株:感病植株=  ,则该植株发生了如⑤所示的变异.‎ ‎48.乙酰胆碱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引起受体膜产生动作电位.当人体被银环蛇咬了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甲是a﹣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物质A是  ,细胞③通过  过程产生细胞④⑤.‎ ‎(2)在图甲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a﹣银环蛇毒的细胞代号是  (填代号),物质B与a﹣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  .‎ ‎(3)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由图乙可知,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  .‎ ‎(4)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图丙曲线A、B分别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a﹣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a﹣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a﹣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答题卡相应)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a﹣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a﹣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的线型按A、B线型).‎ ‎49.福建龙井生态农业凭借多年来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整套生态链养殖、种植模式,形成资源低投入低,产品互为原料、多次使用,废弃物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经济体系,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通过产业链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将生产成本降到了最低.如图为福建龙井生态农业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沼气池中的生物属于  .此生态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  和能量的  .‎ ‎(2)若调查放养的山鸡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法.‎ ‎(3)废弃的标本填埋于土壤中,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其分解.为了充分利用废弃的标本中羽毛含有的蛋白质资源,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水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他们应从  处取土壤,并制成土壤稀释液.‎ ‎(4)以黑麦草和玉米草的秸秆为原料还可以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大棚温室保温膜,与普通塑料大棚保温膜相比,它的最大优点在于  .‎ ‎ ‎ ‎2016-2017学年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15、16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是(  )‎ A.核酸 B.心脏 C.森林生态系统 D.生物圈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解答】解:A、核酸为生物大分子,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 B、心肌组织属于组织层次,B正确;‎ C、森林生态系统属于生态系统层次,C正确;‎ D、生物圈为最大的生命系统层次,D正确.‎ 故选:A.‎ ‎ ‎ ‎2.下列物质与所含的元素,对应错误的是(  )‎ A.叶绿素:N B.磷脂:N C.血红蛋白:Fe D.生长素:P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1、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2、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 ‎【解答】解:A、叶绿素中含有N元素,A正确;‎ B、磷脂中含有N元素,B正确;‎ C、血红蛋白含有Fe元素,C正确;‎ D、生长素的分子式为C10H9NO2,不含P元素,D错误.‎ 故选:D.‎ ‎ ‎ ‎3.下列有关细胞与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B.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的场所不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 C.活细胞中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都是在各种细胞器中完成的 D.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分析】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原核生物蓝藻;活细胞中有些化学反应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有些化学反应是在细胞器中进行的.‎ ‎【解答】解:A、叶绿体和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而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A错误;‎ B、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发生不一定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如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B正确;‎ C、活细胞中有些化学反应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C错误;‎ D、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藻,D错误.‎ 故选:B.‎ ‎ ‎ ‎4.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是由2层磷脂分子组成 B.衰老细胞核体积变小,核膜内折 C.⑤是产生核糖体、mRNA和蛋白质的场所 D.①②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链状结构,在细胞周期中发生周期性变化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丝状的染色质;②表示杆状或圆柱状的染色体(DNA和蛋白质);③表示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④表示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⑤表示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解答】解:A、③是核膜,具有两层膜,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则核膜由4层磷脂分子组成,A错误;‎ B、衰老细胞核体积变大,核膜内折,B错误;‎ C、⑤表示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 D、①表示染色质,②表示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末期染色体变为染色质,两者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D正确.‎ 故选:D.‎ ‎ ‎ ‎5.下列与实验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实验,必须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观察到颜色的变化 B.用斐林试剂检测某组织样液,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其中一定含有葡萄糖 C.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经健那绿染色的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可看到蓝绿色的线粒体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材料可用口腔上皮细胞,也可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考点】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检测还原糖的实验;检测脂肪的实验.‎ ‎【分析】1、脂肪鉴定时,如果制成匀浆直接加苏丹Ⅲ染液用肉眼观察颜色变化即可,如果制成临时装片则需要借助于显微镜.‎ ‎2、还原糖包括:所有的单糖、二糖中的麦芽糖和乳糖.‎ ‎3、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时,需要用健那绿染色,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性细胞染色剂,能够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4、洋葱作为实验材料:(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 ‎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 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解答】解:A、向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苏丹Ⅲ染液,直接通过肉眼即可观察颜色变化,A错误;‎ B、斐林试剂遇还原糖就会表现出砖红色沉淀,葡萄糖只是还原糖的一种,B错误;‎ C、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性细胞染色剂,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可观察到蓝绿色,C正确;‎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有紫色的大液泡,会造成颜色干扰,因此要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错误.‎ 故选:C.‎ ‎ ‎ ‎6.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大的叶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糖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将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说明甲溶液吸水,即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的浓度不变说明乙浓度=细胞液浓度,丙的浓度变大,丙溶液失水,则丙浓度<细胞液浓度,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试题分析,生理状态相同的叶片的细胞液浓度是相同的,甲浓度>细胞液浓度,乙浓度=细胞液浓度,丙浓度<细胞液浓度,则实验前甲的浓度>乙的浓度>丙的浓度,A正确;‎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细胞液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B错误;‎ C、水分移动属于自由扩散,C正确;‎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有渗透作用引起的,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D正确;‎ 故选:B.‎ ‎ ‎ ‎7.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石棉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B.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 C.多细胞生物体中,新细胞的产生和细胞凋亡是同时存在的 D.老年人头发变白的原因是由于细胞中酪氨酸酶失活,黑色素不能合成造成的 ‎【考点】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凋亡的含义.‎ ‎【分析】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解答】解:A、石棉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致癌因子,A正确;‎ B、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B正确;‎ C、多细胞生物体中,新细胞的产生和细胞凋亡是同时存在的,C正确;‎ D、老年人头发变白的原因是由于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造成的,D错误.‎ 故选:D.‎ ‎ ‎ ‎8.下列对基因的分离定律本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F1高茎豌豆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1‎ B.F2高茎和矮茎豌豆之比为3:1‎ C.F1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豌豆之比为1:1‎ D.F1产生的雌雄配子之比为1:1‎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A、F1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所以F1高茎豌豆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1,A正确;‎ B、F2高茎和矮茎豌豆之比为3:1是性状分离比,而不是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 C、F1测交后代高茎和矮茎豌豆之比为1:1是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而不是分离定律的实质,C错误;‎ D、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产生的雌雄配子数目不等,一般雄配子多于雌配子,D错误.‎ 故选:A.‎ ‎ ‎ ‎9.如图甲、乙、丙、丁表示四株豌豆体细胞中的控制种子的圆粒与皱粒(Y、y)及黄色与绿色(R、r)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乙、丙豌豆杂交后代有四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C.甲、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2:1‎ D.甲、丁豌豆杂交后代的有6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甲细胞内含两对等位基因,该生物经减数分裂可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乙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另一对基因相同,该生物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丙细胞内含两对相同基因,该生物经减数分裂可产生1种类型的配子;丁细胞内含一对等位基因,一对基因相同,该生物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类型的配子.‎ ‎【解答】解:A、甲、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1=3:1,A错误;‎ B、乙、丙豌豆杂交后代有2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B错误;‎ C、甲、丙豌豆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1,C错误;‎ D、甲、丁豌豆杂交后代的有3×2=6种基因型、2×2=4种表现型,D正确.‎ 故选:D.‎ ‎ ‎ ‎10.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若M、N为控制相关代谢途径的显性基因,据此推测最合理的代谢途径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根据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作答.‎ ‎【解答】解:根据题意,将纯合的野鼠色小鼠与棕色小鼠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野鼠色.F1个体间相互交配,F2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鼠色:黄色:黑色:棕色=9:3:3:1,可以知道,野鼠色是双显基因控制的,棕色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黄色、黑色分别是由单显基因控制的.‎ 故选:A.‎ ‎ ‎ ‎11.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A、a所在染色体不是X染色体),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 B.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C.该细胞在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 D.该细胞内含有7个DNA分子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染色体上的字母表示基因),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散乱,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解答】解:A、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没有分裂,染色体散乱分布,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A正确;‎ B、该细胞含有等位基因Aa,说明其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B正确;‎ C、该细胞分裂至后期时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 D、该细胞内含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D错误.‎ 故选:D.‎ ‎ ‎ ‎12.一个细胞在紫外线照射下,DNA发生断裂,修复后某基因比原来缺失了4000个碱基对,致使该基因结构改变,指导合成的相关蛋白质失去原有功能.以上变异属于(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量变异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根据题干信息“修复后某基因比原来缺失了4000个碱基对,致使该基因结构改变”,这属于基因突变.‎ 故选:B.‎ ‎ ‎ ‎13.水稻是一种二倍体植物,其花粉发育异常由两个基因导致,分别为核基因rf(其等位基因为Rf)和质基因S(正常基因为N),当两个基因同时起作用时才使花粉不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rf基因和S基因转录的场所不同 B.花粉能够正常发育的水稻植株有5种基因型 C.Rf和rf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Rf、rf和S、N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一株水稻Rfrf S自交产生F1,F1自由交配产生F2,F2中的rfrfS植株占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由题意知,rf基因是核基因,复制和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s基因是细胞质基质,复制和转录的场所是细胞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位于细胞核内的基因遵循的遗传规律,因此rf(Rf)基因遵循分离定律,S(N)不遵循分离定律,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rf基因转录的场所是细胞核,S转录的场所是细胞质,A正确;‎ B、花粉正常发育是由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的,能够正常发育的基因型是RfRfN、RfrfN、RfRfS、RfrfS、rfN五种,B正确;‎ C、由分析可知,Rf和rf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Rf、rf和S、N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基因型为水稻Rfrf S自交产生F1,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RfRfS:RfrfS:rfrfS=1:2:1,其中rfrfS花粉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正常花粉,看细胞核基因,子一代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是Rf:rF=1:1,精子的基因型是Rf:rf=1:1,受精卵的基因型及比例是RfRf:Rfrf:rfrf=2:3:1,加上细胞质基因,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RfRfS:RfrfS:rfrfS=2:3:1,其中rfrfS植株占,D错误.‎ 故选:D.‎ ‎ ‎ ‎14.如图所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状况是甲;如果固定纸盒,旋转植株,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乙;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株的生长状况是丙,则甲、乙、丙分别代表(  )‎ A.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B.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C.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可以使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方式横向运输,使向光侧的生长素比背光侧的生长素少,生长素可以促进尖端以下的部位的生长,这样背光侧生长得快,向光侧生长得慢,植物就弯向光源生长.‎ ‎【解答】解: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每当小窗转到左侧时,植物的左侧就接受一次光照射,所以植物向左弯曲生长;固定纸盒,旋转植株,光源在左,小窗在右,植物不能被光照射,所以植物直立生长;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植物和小窗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每当小窗转到左侧时,植物近小窗侧就接受一次光照射,所以植物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故选:B.‎ ‎ ‎ ‎15.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α具有最小值,A错误;‎ B、由图2可知生长素浓度小于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促进,生长素浓度大于c点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是抑制,B错误;‎ C、生长素浓度d时,抑制生长,但不是不生长,而是指生长速度减慢,所以胚芽鞘仍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根据图2可知生长素浓度不同时,促进程度可能相同,形成相同的α,D正确.‎ 故选D.‎ ‎ ‎ ‎16.如图为人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A是位于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当尿液对膀胱壁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A就会产生兴奋.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新生婴儿的A兴奋,就会将兴奋传递到E;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兴奋不一定能传递到E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一定会引起神经元D兴奋 C.若B受损,其他结构正常,此人的排尿反射不会发生障碍 D.若某人的M和N受到损伤,在其他结构正常的情况下,其排尿反射不会存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结构、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甲、乙是神经中枢.‎ ‎【解答】解:A、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其排尿反射只受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控制,故婴儿的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兴奋,就可引起效应器的兴奋,产生排尿反射,而成人大脑皮层发育完善,大脑皮层能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的活动,其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后,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故其效应器不一定兴奋,A正确;‎ B、N是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传出神经,其兴奋后,可能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能释放抑制性递质,其后神经元可能产生兴奋或抑制,B错误;‎ C、B受损,即传入神经受损,没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发生排尿反射,C错误;‎ D、M和N受损,影响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条件反射,但不会影响由脊髓中枢控制的非条件反射,即其排尿反射中的非条件反射依然存在,D错误.‎ 故选:A.‎ ‎ ‎ ‎17.Graves病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患者所产生的某种抗体X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某种激素的受体Y结合,致使甲状腺细胞持续被激发,产生高水平激素Z所致.对患者使用寡核苷酸UDP可减弱Graves病的症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激素Z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B.Y是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C.UDP可能会抑制X的分泌 D.患者代谢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即题中激素Z,A错误;‎ B、由于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只有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相应激素,因此Y是促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对患者使用寡核苷酸UDP可减弱Graves病的症状,可能是UDP通过抑制抗体X的分泌所起的作用,C正确;‎ D、激素Z即为甲状腺激素,该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 故选:A.‎ ‎ ‎ ‎18.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图解.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相应激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器官甲、乙的名称分别是胰岛、肾上腺 B.激素a能够促进过程①,抑制过程②‎ C.激素b是唯一能够升高血糖的激素 D.激素b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会影响激素b的分泌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器官甲能产生a、b两种激素,其中a激素能降低血糖,代表胰岛素,b激素能升高血糖,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器官甲代表胰岛,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A、由图可知,器官甲是胰腺中的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器官乙是肝脏,能合成和分解糖原,A错误;‎ B、激素a、b分别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合成肝糖原,B错误;‎ C、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能够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 D、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D正确;‎ 故选:D.‎ ‎ ‎ ‎19.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图所示).下列疾病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数量减少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 A.过敏反应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D.艾滋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2、分析题图: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其中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而Bim蛋白会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据此答题.‎ ‎【解答】解:Mcl﹣1蛋白可是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这可能会导致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引发自身免疫病.‎ A、过敏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A错误;‎ B、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 D、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错误.‎ 故选:B.‎ ‎ ‎ ‎20.图中甲为某清洁水体在遭受一次性有机物轻度污染后,污染物含量的变化.水体中好氧性微生物数量变化的曲线最可能接近于图乙中的(  )‎ A.A B.B C.C D.D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环境污染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明确知识点后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靠好氧微生物,因为开始污染物含量较多,所以微生物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增加,但随着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污染物逐渐减少,导致微生物的斗争加剧,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大,微生物数量减少.同时还要注意甲乙两图之间横坐标上的时间对应关系.‎ 故选:D.‎ ‎ ‎ ‎21.已知如图中的纵坐标表示相对值,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X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则Y可表示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B.若X表示草鱼S型增长曲线中最大增长速率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则Y可表示获得最大的日捕获量时对应的种群数量 C.若Y表示Aa自交子一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则X可表示Aa自交子二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 D.若Y表示某二倍体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则X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的对数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出现短暂的加倍,但是末期又恢复.‎ ‎2、在重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高,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又降低为0.‎ ‎3、Aa在自交过程中,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低,纯合子越来越高.‎ ‎4、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均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解答】解:A、若X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即2n,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会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Y可表示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A正确;‎ B、若X表示草鱼S型增长曲线中最大增长速率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则Y可表示获得最大的日捕获量时对应的种群数量,B正确;‎ C、若Y表示Aa自交子一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由于每自交一代,杂合子的比例均降为原来的,因此X可表示Aa自交子二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但是由于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分裂,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为0,D错误.‎ 故选:D.‎ ‎ ‎ ‎22.光合作用光反应的简要过程如图.已知色素可把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电能,据图及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侧H+的来源不仅仅只有水的光解 B.暗反应有关酶存在于甲侧 C.图中存在的叶绿体色素有P680和P700‎ D.光反应时消耗了水分子,但没有生成水分子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光反应又称为光系统电子传递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来自于太阳的光能使绿色生物的叶绿素产生高能电子从而将光能转变成电能,然后电子通过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中的电子传递链间的移动传递,并将H+质子从叶绿体基质传递到类囊体腔,建立电化学质子梯度,用于ATP的合成.光反应的最后一步是高能电子被NADP+接受,使其被还原成NADPH;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准确地说光反应是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并将光能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 ‎【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乙侧的H+既来自于乙侧水的分解,也来自于甲侧,A正确;‎ B、暗反应有关的酶存在于叶绿体基质中,暗反应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与NADPH,图中的甲侧含有ATP和NADPH,因此甲侧是暗反应的场所,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图中P680、P700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因此是叶绿素存在的部位,C正确;‎ D、由题图可知,光反应时2分子水光解形成4个H+,其中2个传递到到类囊体腔,建立电化学质子梯度,用于ATP的合成,其余2个由生成水,D错误.‎ 故选:D.‎ ‎ ‎ ‎23.如图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一个完整周期图象,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上述细胞在细胞周期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c→d→e→b B.d图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 C.该生物与高等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主要在b和c两个时期,基因发生突变主要在a时期 D.b图细胞将出现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并缢裂成两个子细胞;c图细胞核中染色体数和DNA数相等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a细胞处于分裂间期;b细胞处于分裂末期;c细胞中,核膜和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处于分裂前期;d细胞中,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分裂中期;e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分裂后期.‎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上述细胞在细胞周期中出现的顺序是a→c→d→e→b,A正确.‎ B、d图表示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B正确;‎ C、该生物与高等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主要在b末期和c前期两个时期,基因发生突变主要在a分裂间期,C正确;‎ D、c图细胞核中染色体数和DNA数的比例为1:2,D错误.‎ 故选:D.‎ ‎ ‎ ‎24.如图是关于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系图,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乙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有差异,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Ⅱ4个体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 B.Ⅰ2与Ⅱ2的基因型一定不同 C.若Ⅱ1与Ⅱ2再生育,最好生男孩 D.若Ⅱ11与Ⅱ3婚配,生患病小孩的概率为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Ⅱ1和Ⅱ2患有甲病,而Ⅲ1正常,可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又Ⅱ5患病,子代Ⅲ4正常,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Ⅱ3和Ⅱ4正常,Ⅲ2患有乙病,可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乙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有差异,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A、由于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因此Ⅱ4个体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A错误;‎ B、Ⅰ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所以他们的基因型可能相同,B错误;‎ C、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遗传与性别无关,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且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Ⅱ1的基因型为AaXBY,最好生女孩,C错误;‎ D、Ⅱ1的基因型为AaXBY,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患乙病的概率为,则生患病小孩的概率为=,D正确.‎ 故选:D ‎ ‎ ‎25.下列有关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中,结论错误的是(  )‎ A.用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在子代噬菌体中只能检测到32P B.将1个DNA分子置于含15N的环境中复制3次,含有15N的子代DNA分子占 C.将3H标记的根尖分生区细胞置于含1H的培养基中,进行到第2次有丝分裂中期时,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 D.用14C标记目的基因,若在受体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说明目的基因导入成功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同位素是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来研究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解答】解:A、用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在子代噬菌体中只能检测到32P,A正确;‎ B、将1个DNA分子置于含15N的环境中复制3次,含有15N的子代DNA分子占100%,B错误;‎ C、将3H标记的根尖分生区细胞置于含1H的培养基中,进行到第2次有丝分裂中期时,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具有放射性,C正确;‎ D、用14C标记目的基因,若在受体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说明目的基因导入成功,D正确.‎ 故选:B.‎ ‎ ‎ ‎26.科学工作者分离得到了某生物的基因A,将其解离成两条单链,用其中一条与基因A的信使RNA杂交配对,结果如图所示,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1、3、5、7部位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连接在一起的 B.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将两条链分开 C.图中共含有核苷酸8种,碱基5种,碱基对2种 D.由于2、2、6片段无法与信使RNA结合,因此2、4、6片段属于DNA分子中的非基因片段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又分为内含子和外显子,内含子转录后被剪切掉,故当DAN的一条链和RNA杂交后,非编码部分无法配对,鼓出呈环状.‎ ‎【解答】解:A、1、3、5、7部位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连接在一起的,A正确;‎ B、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将两条链分开,B正确;‎ C、图中共含有核苷酸8种,碱基5种,碱基对2种,C正确;‎ D、图中2、4、6环状结构出现的原因是真核细胞的基因中有内含子,而这一部分在RNA中被剪切掉,故RNA中无相应的配对部分,D错误.‎ 故选:D.‎ ‎ ‎ ‎27.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 B.在Ⅱ时间段后A的基因频率下降了 C.Aa个体在Ⅰ、Ⅲ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在Ⅰ、Ⅱ、Ⅲ段,自然选择对A、a这对等位基因均起作用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Ⅰ阶段,AA=40个,aa=2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40×2+40)÷200×100%=60%,a的基因频率a=(20×2+40)÷200×100%=40%,在Ⅲ阶段AA=20个,aa=40个,Aa=40个,该阶段A的基因频率是A=(20×2+40)÷200×100%=40%,a的基因频率a=(40×2+40)÷200×100%=60%.‎ ‎【解答】解:A、导致基因型频率在Ⅱ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现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A错误;‎ B、由分析可知,Ⅰ阶段A基因频率为60%,Ⅲ阶段A的基因频率为40%,因此在Ⅱ时间段后A的基因频率下降了,B正确;‎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Ⅰ、Ⅲ段,A和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 D、在Ⅱ段,自然选择对A、a这对等位基因起作用,Ⅰ、Ⅲ阶段没有起作用,D错误.‎ 故选:B.‎ ‎ ‎ ‎28.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2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四个池塘实验对照比较,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可见甲丙是捕食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同时甲、乙、丙相对数量发生变化,说明捕食者数量会影响甲、乙、丙之间的竞争关系.‎ ‎【解答】解:A、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正确;‎ B、由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看出,随着放入捕食者数目的增多,甲和丙的存活率减少,乙的存活率增加,说明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B正确;‎ C、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很低,甲和丙的存活率很高,此条件下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大,可获得的资源逐渐增加,D错误.‎ 故选:D.‎ ‎ ‎ ‎29.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能量数值(千卡•m﹣2•a﹣1)‎ 动物种类 摄取量(I)‎ 同化量(A)‎ 呼吸量(R)‎ 生产量(P)‎ 收割蚁(植食)‎ ‎34.50‎ ‎31.00‎ ‎30.9‎ ‎0.10‎ 小蜘蛛(肉食)‎ ‎12.60‎ ‎11.90‎ ‎10.00‎ ‎1.90‎ 盐沼蝗(植食)‎ ‎3.71‎ ‎1.37‎ ‎0.86‎ ‎0.51‎ 黄鼠(植食)‎ ‎5.60‎ ‎3.80‎ ‎3.69‎ ‎0.11‎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2、某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 ‎【解答】解:A、收割蚁同化量中一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即呼吸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以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A正确;‎ B、盐沼蝗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其粪便量(未同化量)占摄入量的比例为=63%,B正确;‎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其活动能力强,用于其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C正确;‎ D、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不同生物的消化功能有差异,D错误.‎ 故选:D.‎ ‎ ‎ ‎30.如图为建立人工湿地净化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人工湿地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芦苇、绿藻、黑藻在水中的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C.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应适当控制,否则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 D.与自然状态下的湿地相比较,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低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工湿地的作用.‎ ‎【分析】1、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 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 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解答】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人工湿地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中化学能,A错误;‎ B、芦苇、绿藻、黑藻在水中的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应适当控制,否则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C正确;‎ D、与自然状态下的湿地相比较,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较简单,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而恢复力稳定性较高,D错误.‎ 故选:C.‎ ‎ ‎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不只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31.19世纪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等科学家提出了细胞学说,下列对“细胞学说”理解合理的是(  )‎ A.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 C.提出了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 D.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E.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 F.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内容包括:‎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 ‎【解答】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机体,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B正确;‎ C、施莱登和施旺没有提出细胞膜结构的流动镶嵌模型,C错误;‎ 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D正确;‎ E、细胞学说没有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E错误;‎ F、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进入细胞水平,F正确.‎ 故选:BDF.‎ ‎ ‎ ‎3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B.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液等 C.维持细胞内液、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分别是K+、Na+‎ D.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有限 E.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即可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与无机盐离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A错误;‎ B、淋巴细胞分布在淋巴和血浆中,其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血液不是内环境,B错误;‎ C、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Na+主要维持外液渗透压,C正确;‎ D、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如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E、严重腹泻、呕吐,身体失去了大量的水和Na+,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和Na+,E错误.‎ 故选:ABE.‎ ‎ ‎ ‎33.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重要意义在于(  )‎ A.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确定DNA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C.发现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 D.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1953年,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命之谜”被打开,人们清楚地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解答】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Watson和Crick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前,就已经明确了染色体的组成成分,B错误;‎ C、结构决定功能,清楚了DNA双螺旋结构,就可以发现DNA如何存储遗传信息,C正确;‎ D、清楚了DNA双螺旋结构,就为半保留复制奠定了基础,而且Watson和Crick也对DNA复制进行了描述,D正确.‎ 故选:CD.‎ ‎ ‎ ‎34.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A.、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B.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C.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D.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起到缓冲作用,A正确;‎ B、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从而减少内环境中的酸性气体,B正确;‎ C、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经肾脏随尿排出体外,C正确;‎ D、内环境的酸碱缓冲物质在血浆中,而不是在食物中,所以不是通过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来调节血液的pH,D错误.‎ 故选:ABC.‎ ‎ ‎ ‎35.下列现象中哪些是由于对植物激素的敏感程度不同造成的(  )‎ A.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B.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C.顶芽比侧芽生长快 D.2,4﹣D清除田间杂草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不同植物、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同一植物的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来说,幼嫩的细胞比衰老的细胞更敏感.‎ ‎【解答】解:A、胚芽鞘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作用对象只有一种,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不是对植物激素的敏感程度不同造成的,A错误;‎ B、该选项中生长素作用的对象是根和茎2种,其原因是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导致根背地侧浓度低,促进生长,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是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造成的,B正确;‎ C、该选项中生长素作用的对象都是芽,其原因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造成的,C错误;‎ D、是利用双子叶植物对激素敏感,单子叶植物对激素不敏感来清除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利用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正确.‎ 故选:BD.‎ ‎ ‎ 三、教材原文填空 ‎36.细胞骨架是由 蛋白质 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解答】解: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答案为:‎ 蛋白质 ‎ ‎ ‎37.很多种物质都可以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其中 糖类 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考点】糖类的作用.‎ ‎【分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糖类中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核糖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不能提供能量;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解答】解: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故答案为:糖类 ‎ ‎ ‎38.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 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 ‎【考点】细胞癌变的原因.‎ ‎【分析】与癌症相关的基因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中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解答】解: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故答案为:‎ 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 ‎ ‎39.DNA分子 (独特的)双螺旋 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DNA分子准确复制的原因:(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 ‎【解答】解: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故答案为:‎ ‎(独特的)双螺旋 ‎ ‎ ‎40.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既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的特点之一为 不定向性 .‎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不定向性,随机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解答】解: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既可以突变成黄色基因,也可以突变成黑色基因,即基因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突变,因此该实例体现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故答案为:不定向性 ‎ ‎ ‎41.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4mg/mL,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这体现了激素作用的特点之一是 微量和高效 .‎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作用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解答】解:根据题意,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4mg/mL,说明甲状腺激素在体中含量很少.由1mg的甲状腺激素却使人体产热量增加4200kJ,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效率高.‎ 故答案为:‎ 微量和高效 ‎ ‎ ‎4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 形式.‎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1、数学模型指的是用来描述系统或它的性质和本质的一系列数学形式.它将现实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 ‎2、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解答】解: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故答案为:‎ 数学 ‎ ‎ ‎43.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 生态系统 ,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解: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 生态系统 ‎ ‎ 四、非选择题 ‎44.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提高蔬菜产量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呼吸底物为葡萄糖).请回答:‎ ‎(1)在图1中,若氧气的消耗量为a,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同释放的CO2总量为b,当O2浓度在 D~F (填图中的字母)范围内时,则a=b.‎ ‎(2)图2为甲、乙两种蔬菜在适宜温度下的光合速率变化曲线.甲与乙比较,G点时光合作用强度较高的是 甲 .‎ ‎(3)已知图3中的甲酶和乙酶分别是图2甲、乙两种生物分解葡萄糖的酶,图4表示35℃时乙酶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其他条件相同,请在答卷相应位置的图4上画出甲酶(其它条件与乙酶都相同)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 ‎  .‎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酶的特性.‎ ‎【分析】分析图1:图一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速率随氧浓度变化曲线,氧浓度在C点之前,随着氧浓度的升高,有氧呼吸逐渐增强,无氧呼吸逐渐减弱;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消失,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分析图2:图二表示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曲线.‎ 分析图3:该曲线的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酶活性,故该实验目的是探究(研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 分析图4:根据图一相同温度下A酶的活性大于B酶,故图二中如果画出A酶(浓度与B酶相同)催化下的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A酶反应物的浓度下降速率大于B酶.‎ ‎【解答】解:(1)植物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为:C6H12O62CO2+2C2H5OH+能量.呼吸底物为葡萄糖,氧气的吸收量为a,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同释放的CO2总量为b,当a=b时,细胞呼吸吸收的氧气量等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说明此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对应于图(1)中O2浓度在D~F范围内时.‎ ‎(2)图(2)中,曲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细胞呼吸强度,因此G点时,甲的呼吸强度大于乙.H点时,乙的光合速率不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升高,此时影响乙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3)30℃时A酶活性大于B酶,故反应物的浓度下降速率大于B酶.曲线如图:‎ 故答案为:‎ ‎(1)D~F ‎ ‎(2)甲 ‎ ‎(3)‎ ‎ ‎ ‎45.研究发现,植物的Rubisco酶具有“两面性”.即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却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生成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Rubisco酶的“两面性”与酶的 专一性 (特性)相矛盾.‎ ‎(2)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产物是 C3(或三碳化合物) .‎ ‎(3)与光呼吸相区别,研究人员常把细胞呼吸称为“暗呼吸”.从反应条件和反应场所上看,暗呼吸不需要光(有光无光均可以)及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光呼吸则 需要光及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 ‎【考点】酶的特性;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植物的Rubisco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当C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CO2反应,生成C3,C3在ATP和[H]的作用下完成光合作用;当O2浓度较高时,该酶催化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产生CO2,这种植物在光下吸收O2产生CO2的现象称为光呼吸.‎ ‎【解答】解:(1)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产物是C3(或三碳化合物),该产物完成光合作用还需要ATP和[H].Rubisco酶的存在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其“两面性”与酶的专一性相矛盾.‎ ‎(2)在较高CO2浓度环境中,Rubisco酶所催化反应的产物是C3(或三碳化合物).‎ ‎(3)从反应条件和反应场所上看,暗呼吸不需要光(有光无光均可以)及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光呼吸则需要光,在光下,C5与O2反应,产物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中会生成CO2,该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故答案为:‎ ‎(1)专一性 ‎(2)C3(或三碳化合物)‎ ‎(3)需要光及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 ‎ ‎46.山猪的性别由X、Y染色体决定,其短尾和长尾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其尾形与基因关系如图1.现用两只纯合山猪杂交,结果如图2:‎ ‎(1)图1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以是 两对(或多对)控制一对相对性状(或一个性状) .‎ ‎(2)对甲、乙两只山猪组织切片进行荧光标记,已知细胞内的B、b基因都可以被标记并产生荧光.甲的切片中大部分细胞内都有2个荧光点,而乙的切片中大部分细胞内只有1个荧光点,则B、b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亲代雌性山猪的基因型为 AAXbXb .‎ ‎(3)若亲代雄性山猪的尾部细胞内无法检测到基因A产生的mRNA,而有些短尾山猪尾部细胞内可以检测到,则F1自由交配,F2中短尾和长尾个体数之比理论上为 5:3 .‎ ‎(4)科学家合成了一种基因C,导入纯合长尾雌雄山猪产生的受精卵中,并成功使该受精卵最终发育为一只短尾山猪,其原理是基因C的转录产物能够和细胞内的某些同种核酸分子牢固结合.从遗传信息的传递上看,这其实是抑制了遗传信息由 RNA 流向 蛋白质 .‎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伴性遗传.‎ ‎【分析】分析题图1可知,山猪的尾形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当只有A存在,B不存在时为长尾,基因型可以写出A_bb,其他情况下表现为短尾,短尾的基因型可能是A_B_、aaB_、aabb;分析图2知,纯合短尾雄山猪与长尾雌山猪杂交,后代雄性山猪为长尾,雌性山猪是短尾,说明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母本的基因型是AAXbXb,父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XBY或者是aaXBY.‎ ‎【解答】解:(1)分析题图1可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另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外两对(或多对)控制一对相对性状(或一个性状).‎ ‎(2)由题图可知,山猪尾形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1对位于常染色体上(A和a),1对位于X染色体上(B和b).由于图2中亲本是纯合体,因此母本的基因型是AAXbXb,父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XBY或者是aaXBY.‎ ‎(3)如果亲代雄性山猪的尾部细胞内无法检测到基因A产生的mRNA,而有些短尾山猪尾部细胞内可以检测到,则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而母本的基因型是AAXbXb,则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XbY和AaXBXb,则子二代的基因型为3A_XbY(长尾)、3A_XBY(短尾)、3A_XBXb(短尾)、3A_XbXb(长尾)、1aaXbY(短尾)、1aaXBY(短尾)、1aaXBXb(短尾)、1aaXbXb(短尾),则子二代.短尾:长尾=10:6=5:3.‎ ‎(4)基因C的转录产物能够和细胞内的某些同种核酸分子牢固结合,从遗传信息的传递上看,其实是抑制了遗传信息由RNA 流向蛋白质.‎ 故答案为:‎ ‎(1)两对(或多对)控制一对相对性状(或一个性状)‎ ‎(2)X AAXbXb ‎(3)5:3 ‎ ‎(4)RNA 蛋白质 ‎ ‎ ‎47.正常的水稻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现有一种三体水稻,细胞中7号染色体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即染色体数为2n+1=25.如图为该三体水稻细胞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示意图(6、7为染色体标号;A为抗病基因,a为非抗病基因;①~④为四种类型配子).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如①、③)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其他配子均能参与受精作用.请问答:‎ ‎(1)图中“?”处的基因是 A ,若减数分裂过程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交叉互换,则配子②和③ 不可能 (填“可能”或“不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2)有一些抗病水稻,其中有部分杂合子,现通过连续自交并每代拔除感病植株来提高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若该过程中,产生了一些7号染色体的三体植株,这些三体植株的存在不会影响育种目的,因为该过程中随着感病植株被拔除, a基因的基因频率 不断降低;为了进一步简化操作,拟除去套袋环节,改为每代自然传粉并拔除感病植株,也可以达到提高纯合抗病植株比例的目的,但这种方法相对于连续自交来说,育种进程较 慢 .(填“快”或“慢”).‎ ‎(3)现有一株基因型为Aaa的抗病植株,可能是三体植株,也可能是如⑤所示由于 染色体(片段)重复 导致的.令作 父 .(填“父”或“母”)本测交,若:‎ Ⅰ.子代中抗病植株:感病植株= 1:2 ,则该植株为三体植株;‎ Ⅱ.子代中抗病植株:感病植株= 1:1 ,则该植株发生了如⑤所示的变异.‎ ‎【考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1)三体AAa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1:1:2:2.配子④的7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A,若减数分裂过程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交叉互换,且产生的配子均有正常活性,则配子②和③不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因为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两个精子要么两两相同,要么两两互补,如②和①来自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2)有一些抗病水稻,其中有部分杂合子,现通过连续自交并每代拔除感病植株来提高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因为该过程中拔除感病植株,因此a基因的基因频率不断降低;为了进一步简化操作,拟除去套袋环节,改为每代自然传粉并拔除感病植株,也可以达到提高纯合抗病植株比例的目的,由于这样存在自交和杂交两种类型,因此育种进程较慢.‎ ‎(3)现有一株基因型为Aaa的抗病植株,可能是三体植株,也可能是如⑤所示由于染色体(片段)重复导致的.由于染色体数异常的配子中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令作父本测交:‎ Ⅰ.若该植株为三体植株,则会产生2种正常配子A:a=1:2,因此子代中抗病植株:感病植株=1:2;‎ Ⅱ.若该植株发生了如⑤所示的变异,则会产生2种正常配子A:aa=1:1,子代中抗病植株:感病植株=1:1.‎ 故答案为:‎ ‎(1)A 不可能 ‎ 故答案为:‎ ‎(2)a基因的基因频率 慢 ‎(3)染色体(片段)重复 父 1:2 1:1‎ ‎ ‎ ‎48.乙酰胆碱在脊椎动物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引起受体膜产生动作电位.当人体被银环蛇咬了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下图甲是a﹣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吞噬细胞 ,物质A是 淋巴因子 ,细胞③通过 增殖、分化(或分裂、分化) 过程产生细胞④⑤.‎ ‎(2)在图甲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a﹣银环蛇毒的细胞代号是 ⑤ (填代号),物质B与a﹣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 内环境 .‎ ‎(3)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由图乙可知,a﹣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 a﹣银环蛇毒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 .‎ ‎(4)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图丙曲线A、B分别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a﹣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a﹣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a﹣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答题卡相应)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a﹣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a﹣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的线型按A、B线型).‎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 ‎【分析】分析图甲: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 分析图乙: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⑥是突触小体.‎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细胞③是B细胞,其通过增殖、分化(或分裂、分化)过程产生细胞④记忆细胞和⑤浆细胞.‎ ‎(2)图甲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其中只有⑤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物质B是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因此其与抗原(α银环蛇毒)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3)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膜内的电位变化情况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蛇毒能代替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进而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 ‎(4)二次免疫应答快而强,且产生抗体的数量多,因此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如图3,则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按A、B线形)如图见答案.‎ 故答案为:‎ ‎(1)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或分裂、分化)‎ ‎(2)⑤内环境 ‎(3)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a﹣银环蛇毒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 ‎(4)(注意核对线型及曲线的高度)‎ ‎ ‎ ‎49.福建龙井生态农业凭借多年来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整套生态链养殖、种植模式,形成资源低投入低,产品互为原料、多次使用,废弃物再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经济体系,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通过产业链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将生产成本降到了最低.如图为福建龙井生态农业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牧草和新型水果(植物) ,沼气池中的生物属于 分解者 .此生态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 良性循环(循环利用) 和能量的 多级利用 .‎ ‎(2)若调查放养的山鸡的种群密度可采用 标志重捕 法.‎ ‎(3)废弃的标本填埋于土壤中,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其分解.为了充分利用废弃的标本中羽毛含有的蛋白质资源,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水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他们应从 填埋 处取土壤,并制成土壤稀释液.‎ ‎(4)以黑麦草和玉米草的秸秆为原料还可以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大棚温室保温膜,与普通塑料大棚保温膜相比,它的最大优点在于 可以被微生物降解且无污染 .‎ ‎【考点】生态农业工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生态链养殖、种植模式”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牧草和新型水果(植物) 等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贵妃鸡、山鸡I、孔雀、野兔等是消费者;沼气池中发酵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图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 ‎【解答】解:(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分析,牧草和新型水果(植物)是生产者,沼气池中的生物属于分解者.此生态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与传统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等特点.‎ ‎(2)山鸡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3)废弃的标本填埋于土壤中,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将其分解.为了充分利用废弃的标本中羽毛含有的蛋白质资源,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水解羽毛角蛋白的细菌,他们应从填埋处取土壤,并制成土壤稀释液.‎ ‎(4)以黑麦草和玉米草的秸秆为原料还可以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大棚温室保温膜,与普通塑料大棚保温膜相比,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被微生物降解且无污染.‎ 故答案为:‎ ‎(1)牧草和新型水果(植物) 分解者 良性循环(循环利用) 多级利用 ‎(2)标志重捕 ‎ ‎(3)填埋 ‎ ‎(4)可以被微生物降解且无污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