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4月迹
24.* 月 迹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9~101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月亮在我国人们感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 4.揣摩文中所写的孩童语言的特色。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文中所写奶奶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学生背诵) 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男,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从事专业创作,其中《爱的踪迹》《腊月·正月》《满月儿》获全国优秀作品奖。《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 1.仔细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沙滩);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2.明确文章重点:寻月亮。 3.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我们”寻月的过程。 明确:寻月所见:中堂里,镜中看月,月儿由圆而亏,终无踪迹。院中望月,月光“玉玉”“银银”,月亮既大且圆,里面清清晰晰有什么东西,原来是桂树,并不知道还有人。又进一步在院内寻找,发现一切光洁之处,俱有月亮在其中。兴之所至,院外河中寻月,发现“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又突然在各人瞳中见月,原来“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4.寻月过程中又有着孩童怎样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过程? (镜中月亮由圆而亏而消失,大家都很“失望”。——听说月中有树有人,三妹和月中嫦娥一样漂亮,三妹便觉得月亮仅属于她,大家由“羡慕”而“嫉妒”,不由得“争执了起来”。——听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大家“越发觉得奇了”。——河中寻月,瞳中见月,“月亮竟是这么多”,一番议论之后,大家“都觉得满足”。)。 四、全文小结 全文按照“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的顺序展开;作为全文重点部分的“寻月亮”又按照“中堂里”——“院内”——“院外”的顺序来写;在寻月亮和议月亮的过程中又有着孩童“失望”——“嫉妒”“争执”——“越发觉得奇了”——“都觉得满足”的心理情绪发展变化的顺序。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文还贯穿了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月里了”——“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童心想象力发展的线索,似是从月亮“外在与我”到“内在与我”,似乎月亮因“我”而生,顺随“我”的意思而存在了!文章所写的月迹既是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 【板书设计】 月 迹 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根据课文概括人物的行动轨迹,同时明确这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