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作业(江苏专用)
课时检测(九)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9·清江中学检测)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有人将辛亥革命称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这主要是基于( ) A.学习了英国的先进经验 B.建立了共和制度 C.各方相互妥协实现和平 D.结束了君主制度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并未推翻英国王室,而是保留了英王室的名号,是资产阶级与旧封建势力的一种妥协;辛亥革命灭亡了清王朝,使中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也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妥协,故C项正确。 2.(2019·徐州一中检测)美国学者洛威尔指出,英国1688年的政变使詹姆士二世失去了王位,议会逐渐把王权纳入自己囊中,可是并没有因此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权力。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英国君主立宪制正式建立 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 C.政变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D.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 解析:选D “光荣革命”后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权力”,说明君主立宪制还不够完善,政治变革具有渐进特征,故D项正确。 3.(2019·南京调研)沃波尔担任财政大臣期间,领导着全体内阁成员实行一致的政策,并坚持让不服从他领导的阁员离职。然而,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这说明当时( ) A.国王开始逐渐统而不治 B.帝国议会的作用很小 C.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 D.责任制内阁有待完善 解析:选D “在他任职时,他并未组织过内阁,也没有在下议院领导过一个多数派”表明首相的职能尚未完全定型,责任制内阁有待完善,故D项正确。 4.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主要经济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部门 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 550 5 430 4 050 1 220 1831 7 950 11 710 5 900 2 200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解析:选D 材料数据反映出工矿建筑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这表明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地位日益重要,他们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在这种形势下,议会改革势在必行,D项正确。 5.(2019·海安中学月考)“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改革议会制度,中产阶级更多参政 C.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D.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解析:选B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 6.钱乘旦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中写道:“‘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根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政治无质的变化 B.“光荣革命”实现了少数贵族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完全否定了英国当时政治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实力迅速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获得更多的席位,确保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D项正确。 7.(2019·苏州调研)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11月9日凌晨1:40,第58届总统选举初步结果揭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这说明唐纳德·特朗普将在宣誓就职之后( ) A.成为国家元首、国会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B.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C.有权增加参、众两院共和党人的席位 D.有权随意替换最高法院大法官 解析:选B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国会首脑与材料中“总统”不符,故A项错误;总统掌管行政权,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故B项正确;C项与事实不符;大法官须经总统提名,国会批准, 随意替换与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8.(2019·海门调研)“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材料表明,美国( ) A.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B.司法权和行政权间的冲突 C.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解析:选B 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不符合事实,司法权和行政权是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相互制约,两者之间存在冲突,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这不是民主政治的缺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分权制衡原则,故D项错误。 9.(2019·海安中学月考)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出港。它赞美的是( ) A.三权分立原则 B.共和制度 C.联邦体制 D.主权在民原则 解析:选C 从材料“1788年”可得出美国此时已经通过了1787年宪法。从材料“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出港”这一信息,可知材料所述的是美国的联邦体制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克服邦联制下地方松散的弊端,故C项正确。 10.《联邦宪法》第六条第二款:“宪法、为实现宪法而制定的联邦立法、根据联邦授权已经缔结和将要缔结的条约,为联邦最高法律;各邦宪法和立法若与联邦最高法律抵触,各邦法官应受最高法律约束。”该条款确立的原则是( ) A.集权制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共和制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各邦法律要服从联邦政府的法律,说明《联邦宪法》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大大增强,这是联邦制原则的体现,B项正确。 11.“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 ) A.削弱众议院的职权 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D.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解析:选B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美国设立参议院是为了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即实现参议院和众议院的相互制衡,故B项正确。 12.(2019·扬州质检)美国制宪会议召开时,麦迪逊担心占据高位的人会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和独断专行,特别强调“制定某种条款保证社会防止行政首脑的无能、过失或背信弃义,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共和政体中最能体现麦迪逊意见的是( ) A.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B.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 C.地方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D.国会复议法律通过即为有效 解析:选D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总统对于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如果国会复议有三分之二通过,总统的否决无效,故D项正确。 13.(2018·扬州期中)有美国学者认为:“我国宪法创立了一种在形式和设计上史无前例的政治体制。它建立了两套政府机构,两者都同创造、维持它们并受它们统治的人民各自发生直接的关联,各自相互知悉并保持默契,各自产生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一政治体制是(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邦联制 D.民主制 解析:选B “两套政府机构”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属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美国联邦制的典型特点,故B项正确。 14.(2019·南京调研)由于德国的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因而,“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湮没了德意志”。下列关于德国王朝战争统一后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德意志帝国建立了邦联体制 B.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 C.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鲁士任命 D.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倒退 解析:选B 德国统一是由普鲁士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普鲁士不可避免的湮没了德意志”,表明普鲁士在帝国中占统治地位,故B项正确。 1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B.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C.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 D.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 解析:选D 材料主旨与行政权的归属无关,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宰相对皇帝负责,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国家权力中心为皇帝,故C项错误;据材料“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得出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2018·江苏高考)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 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 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 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6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宣布为违宪”可以得出最高法院否定了罗斯福新政的部分法令;从材料中最高法院不支持新政的政治理想、否定新政部分法令和“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 可以得出权力之间出现冲突。第二小问,可从经济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896年……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1954年……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可以判断是由肯定到否定。第二小问,可从平等意识的变化、黑人的斗争和法官思想的变化等角度考虑。第三小问,第一次的目的可从维护种族主义利益者考虑,第二次的目的可从缓和种族矛盾,维护统治等角度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一能得出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根据材料二能得出有利于社会稳定,从两则材料综合得出有碍民主公正。 答案:(1)矛盾: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背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2)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 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 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 (3)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