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轮过关测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轮过关测试

‎【金版教程】201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限时规范特训 新人教版 一、单项选择题 ‎[2013·河北邯郸二模]‎2012年12月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规划提出要加快形成“一核四轴两带”放射状、网络化发展格局,其中,四轴是沿陇海发展轴、沿京广发展轴、沿济(南)郑(州)渝(重庆)发展轴、沿太(原)郑(州)合(肥)发展轴。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是旱涝、盐碱、台风 B.“一核”是指郑州及其周围相邻市区为主体的核心区域 C.四个发展轴经过的自然带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两带分别是沿长江和黄河沿岸经济发展地带 解析:图中显示“一核”区域位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故B项正确。中原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是旱涝、盐碱和风沙,此区域受台风影响很小;从材料中可看出,发展轴向南到达了重庆、合肥等地,这些区域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B ‎2.为了抓住机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原经济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正确的是(  )‎ A.全力发展大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把该地区建成世界级的城市群 B.利用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海洋化学工业及海产品加工业 C.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吸引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D.充分利用区域煤、铁、石油资源,大力发展煤炭、钢铁及石化工业 解析: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区,应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 答案:C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略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区域河流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乙区域河流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②甲区域河流为内流河,乙区域河流为外流河  ③甲区域不会有洪涝灾害,乙区域洪涝灾害严重  ④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甲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其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水位升高较快,也会产生洪涝灾害。‎ 答案:C ‎4.甲、乙两区域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地区,经济都比较落后,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气候干旱   ②多山的地形  ③交通不便   ④自然灾害频繁   ⑤生产方式落后 A.①②③ B.②③⑤ ‎ C.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都是多山的地形,交通不便,对经济的发展有制约作用;两地的经济都比较落后,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答案:B 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读图回答5~7题。‎ ‎5. 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答案:A ‎6. 四幅图片所在经济区中工业经济最强的是(  )‎ A.甲 B.乙 ‎ C.丙 D.丁 答案:B ‎7. 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 答案:A 读我国某地区一古城遗址位置图及该古城附近的古河床剖面图,回答8~9题。‎ ‎8.该古城消失的原因不可能是(  )‎ A.洪水泛滥 B.过度利用水资源 C.土地沙化 D.人口增长过快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可判断出该古城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根据古河床沉积物颗粒变化特点可知,从乙时期到甲时期该河流流量逐渐变小甚至断流,则该古城消失的原因可能是人口激增,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土地沙化。‎ 答案:A ‎9.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推测,历史上该古城附近地区人口最多、经济最繁盛的时期是(  )‎ A.甲 B.乙 ‎ C.丙 D.丁 解析: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强,颗粒大的物质才能沉积下来。据图可知,乙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说明这一时期河流水量最大,水草也最丰美,是该地区环境最优越的时期,故也是人口最多、经济最繁盛的时期。‎ 答案:B 下表示意我国不同地区2010年粮食生产效率。读表回答10~11题。‎ 项目 人力投入量 自然资源效率 人力效率 劳动力(d/hm2)‎ 粮食/耕地(kg/hm2)‎ 粮食/劳动日 (kg/d)‎ 全国平均 ‎199.5 ‎ ‎ 4377 ‎ ‎ 21.94‎ 西北省份 ‎213.5 ‎ ‎ 2833 ‎ ‎ 13.86‎ 西南省份 ‎312.3 ‎ ‎ 3979 ‎ ‎ 12.69‎ 东南省份 ‎169.4 ‎ ‎ 5665 ‎ ‎12.69‎ 东北和新疆 ‎ 119.4 ‎ ‎ 4908 ‎ ‎ 42.25‎ ‎10. 表中所示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及其原因为(  )‎ A.东南省份—精耕细作 B.东北和新疆—机械化水平高 C.东南省份—科技水平高 D.东北和新疆—劳动力廉价 解析:由表可知,东北和新疆地区人力投入量最小,而人力效率最高,说明其劳动生产率最高,同时由于两地区人少地多,主要为国有农场,机械化水平较高。故B选项正确。‎ 答案:B ‎11. 自然资源效率最低地区与最高地区相比,其种植业优势主要表现在(  )‎ ‎①光照充足 ②昼夜温差大 ③水热配合好 ④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③‎ 解析:由表可知,自然资源效率最低地区是西北省份,最高地区是东南省份,西北省份与东南省份相比,在种植业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西北省份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故A选项正确。‎ 答案:A 二、综合题 ‎12.[2013·连云港月考]江苏省是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区域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某年江苏省区域发展概况表。‎ 地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 城市人口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数量(万)‎ 占比 全省 ‎1534.97‎ ‎27447.59‎ ‎9580.27‎ ‎4056.22‎ ‎0.53‎ 苏南 ‎349.54‎ ‎18030.85‎ ‎6241.63‎ ‎1996.99‎ ‎0.67‎ 苏中 ‎377.75‎ ‎4928.89‎ ‎1602.77‎ ‎790.81‎ ‎0.49‎ 苏北 ‎807.68‎ ‎4487.85‎ ‎1735.87‎ ‎1268.42‎ ‎0.42‎ 材料二 下图为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 ‎(1)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________。‎ ‎(2)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的是________,简要评价该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3)图中箭头代表人口迁移方向和产业转移方向,其中代表人口迁移方向的是________,代表产业转移方向的是________。简述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发展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乡土地理为切入点,以表格和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第(1)问,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由表可知,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城市人口占比最大的苏南地区。第(2)问,依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注意计算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一般从土壤、地形、气候、水源四方面评价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针对性评价。第(3)问,人口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苏北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南迁移,产业转移反之。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发展的有利影响,从环境效益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的不利影响。‎ 答案:(1)苏南 ‎(2)苏北 有利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土壤肥沃。 不利自然条件:自然灾害频发。‎ ‎(3)① ② 有利影响: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促进劳动力转业及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不利影响:可能加剧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压力。‎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组织地理学家进行以“自然条件好、物产丰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为标准的“新天府”评选,河套平原被列入我国的“新天府”名单。甲图是我国某省区略图,乙图为该省区传统民居景观示意图。‎ ‎(1)简述河套平原成为我国“新天府”的主要自然原因。‎ ‎(2)联系所学地理知识,判断当地民居门窗的朝向,并说明原因。‎ ‎(3)该省区是我国风力发电大省,简述其风力发电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其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该地区为内蒙古,位于中高纬度地区,门窗应朝向正午太阳所在的方向,同时应朝向冬季风背风方向。第(3)问,主要从资源的开发、环境的保护及对当地经济的带动等方面分析。‎ 答案:(1)北部山地(阴山)阻挡冬季冷空气侵入;夏季暖热,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黄河横贯东西,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任答3点)‎ ‎(2)朝东南方向(朝南)。当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门窗朝东南(朝南),可使日照充分,采光条件好;避免冬季冷空气直接吹进屋内(起到保暖作用)。‎ ‎(3)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扩大就业机会;利于环境保护。‎ 三、探究性学习 ‎14.[2013·长沙一中月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莆田是福建的主要甘蔗产区,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2)浙闽丘陵地带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茶叶产区,该地区土层浅薄,土壤呈酸性且有机质含量较小。试分析该地区土壤特点的形成原因。‎ ‎(3)福州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茶港之一。作为一个历史古港,福州港不论是规模还是发展潜力都远比上海港逊色,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了甘蔗生产的区位条件。区域土壤特点的成因、港口区位条件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可从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成因可从地形、降水、高温等角度分析说明。第(3)问,原因可从福州港经济腹地小、经济相对不发达、依托城市生产能力弱等方面分析。‎ 答案:(1)莆田位于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与雨水分布符合甘蔗的生长需求,既有利于甘蔗生长,又有利于糖分积累。‎ ‎(2)低山丘陵广布,地表坡度较大,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所以土层浅薄;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故土壤呈酸性;高温条件,有机质分解快,不利于有机质的累积。‎ ‎(3)受武夷山阻隔,福州港腹地比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上海港小很多;福州港所依托的福州市,不论是生产能力还是消费能力都比上海港所依托的上海市小得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