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0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2020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2020届河南省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对知行关系的总体概括。“知行合一”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在动态之维,它意味着先天的“良知”通过“行”的过程,逐渐形成比较自觉的意识。“知行合一”同时涉及“知”和“行”之间的互动,在这一意义上,一方面,行要由知加以引导以取得自觉形态:没有知的引导,行往往无法摆脱盲目性;另一方面,知必须落实于行—知而不行就等于未知,真正的知需要通过落实于行而得到体现。 从知和行相互统一的角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可以注意到,这一观念对把握、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其理论上的意义。就“知”而言,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内涵的理解,包括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血缘意义上的自然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区分开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可能的条件和前提,等等。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现成的存在形态,它需要通过实践过程加以构建,所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表明了这一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总是会涉及经济生态、安全等不同方面。从经济上说,促进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合理互动,形成有序的经济运行模式,包括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等。这一切表现为经济层面人类命运共冋体构建所有可能的前提。从生态上说,以温室效应的控制、环境的保护等为指向的生态关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全球不同地区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建构。在人类安全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反对单边主义,避免仅仅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出发,罔顾全球性的安全关切;另一方面,又应当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真正的全球性安全格局的形成,离不开以上的双重努力。同时,在历史的行化过程中,基于多样的历史背景,人类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从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看,其中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不应被赋予主导性或绝对的优越性,相反,需要从宽容、尊重多样性的角度来对待文明的不同形态。对文明差异和多样性的这种尊重和包容,也是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从人类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这里又涉及多样前提,包括合理面对文明发展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科学本身如果缺乏引导和控制,也可能导致负面的结果。科学应当造福人类,而不是对人类发展构成威胁。今天,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晨,但科学的发展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其结果也难以完全预知,如何通过调节、引导、控制,避免科学技木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使之能够造福人类,并进一步引向和谐的人类共同体,无疑也是今天在实践层面上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里既涉及“知”,也关乎“行”,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观念,则为理解和处理以上问题提供了思考的背景。 (摘编自杨国荣《心学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动态之维,“知行合一”的内涵指先天的“良知”通过行”的过程,逐渐形成比较自觉的意识。 B. 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实践过程加以构建,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人类现成的存在形态。 C. 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D. 反对单边主义,同时,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两者并重,真正的全球性安全格局才能形成。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知”和“行”之间的互动的角度阐述两者的动态关系,具有辩证分析意味。 B. 文章第三段从经济、生态、安全、文明四个角度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和成果。 C. 文章第四段在论证科技的两面性时,指出科技有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有较强的现实性。 D. 文章先阐述有关知行合一的内涵,然后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论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明与科学的关系复杂,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但是,当今科学对文明的破坏力量超过了其对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 B. 如果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血缘意义上的自然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区分开来,就可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可能的条件和前提。 C. 没有一种文明形态可以被赋予主导性或绝对的优越性,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就是对文明差异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D. 如何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并进一步引向和谐的人类共同体,要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观念可以提供思考背景。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强加因果关系。结合“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全球不同地区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建构。在人类安全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反对单边主义,避免仅仅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出发,罔顾全球性的安全关切”分析,前两个句子阐述的是生态危机的严峻性问题,后两个句子阐述的是经济全球化问题,两者在文中并无因果关系。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从经济、生态、安全、文明四个角度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和成果”表述不严密,原文第三段从经济的角度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从生态、安全的角度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从文明的角度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意义。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当今科学对文明的破坏力量超过了其对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错,结合文本最后一节内容分析,选项内容于文无据。 B项,“如果……就……”错误。结合“包括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血缘意义上的自然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区分开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可能的条件和前提”分析,条件和结果在原文中是并列关系。 C项,“意义就是……”错误。结合“对文明差异和多样性的这种尊重和包容,也是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分析,“对文明差异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只是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之一。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 (数据光明网)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对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輯。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国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 “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村里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休,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田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光明智库:“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 贺雪峰: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通过社会輿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对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面子。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移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B. 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体”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 C. 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备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多有反映 D. 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返乡体”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 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C. “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D. 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6. “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①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的真实面貌。②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③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建议。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属于臆测。结合“‘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分析,选项内容把两个无关信息强行“嫁接”在一起。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A项,因果关系颠倒,结合原文材料二中“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分析可知,破折号前后的内容,前面是结果,后面是原因。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答题区间在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二阐述了“返乡体”产生的原因和一些缺点,材料三谈到了“返乡体”应反映社会现实的问题,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文本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当前乡村的真实面貌。材料三第二段明确指出“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査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据此可以得出文章应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材料四谈到了乡村不良风气及其治理问题,结合图表信息,可以得出文章能对当前乡村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文明建设等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可行性建议。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魂系高原 杨晓敏 两次都陪同我到哨所采访的团政治处刘干事是湖北人,1970年入伍,正连职,是全国的“二号老兵”。他曾长期在哨所执勤,对各种环境非常熟悉。我们每每闲聊,无话不谈,但主要话题还是西藏兵在边防服役的众多感受。 恋爱婚姻问题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刘干事诙谐地说,他当年谈恋爱八次,没能挽住一个娘的胳膊走进洞房,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选铎爱人时条件太“苛刻”。后来我才了解清楚,原来刘干事谈对象时,总是以西藏兵的愁坦露心迹,问姑娘的第一句话老是“你爱不爱西藏?”好像他心目中的西藏远比他本人重要得多。为他知道,谁嫁给西藏兵就首先要和那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在丈夫服役期间乃至转业回来,都要比别的女人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否则便不会有太美满的结局。 “爱不爱西藏”几乎是“爱不爱丈夫”的同义词。家乡的县服装厂一个叫小何的姑娘犹豫一阵后,终于向他敞开了心扉,点了点头。然而他们结婚一年后,当小何孤零零地躺在产房时禁不住泪湿枕巾,不得不用最刻薄的语言诅咒远在西边的西藏兵丈夫。说自己瞎了眼,找了个没心肝、冷血动物和天下第一没用的人。医生说她胎位不正,会难产,让她提前入院。小何忧心如焚,发报去告急。刘干事当时正在3号哨点。大雪早已降临,除了电台联络外,哨所已完全与世隔绝,连续三封电报把团首长也吓慌了,只得用军用电台通知刘干事。他面对无垠的雪线一筹莫展,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团团转,连嘴唇都咬出血来。 小何要剖宫产了,手术前非要有亲人签字才行。岳父见女婿迟迟不归,望着痛苦不堪的女只好颤抖着手接过医生早已递过来数次的笔。小何专门给女儿起名叫“刘晓疆”,说是以后让孩子知道,生她时爸爸在边疆。刘干事从西藏回来正赶上女儿周岁生日。此后每次他休假幼小的女儿根本不“欢迎”他,仿佛他是天外来客。三个月的假期好不容易“培养”点儿感情,又要匆匆离去,惴惴不安的心绪又会廷续到十八个月以后。小何对丈夫下结论说:“谁嫁给你们西藏兵,谁就是世界上最无助的女人。 刘干事的家庭,是众多西藏兵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他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刚入伍不久,便参加了一次追悼会,棺材里,安放的不是人的血肉尸体,而是两具白骨。迟来的葬礼,差点儿使两名战士永远蒙受冤屈,牵出两个家庭悲剧。 团部的两名战士到三十公里外的哨点送信。那天艳阳高照,睛空万里,雪线泛着白炽的光芒。在翻越海拔4000米的大雪山时,一声闷响。天崩地裂,约七十五厘米厚的雪块呈板状訇然滑塌。他俩被推出五十米开外,双双坠落雪崖,摔昏冻死在三十多米的河滩上。 纷扬的雪花驟起,覆盖了他们弥留的痕逹。当时边境线上情况复杂,团里查无下落,草率定为越境潜逃。半年后通知两名战士家乡的当地政府对其家属按叛属处理。翌年秋季,团里明副政委到哨所检查工作,在通过狭窄的雪道时,牵着军军马也坠落崖下。警卫员绕道下山抢救,在奄奄一息的军马旁,发现有两具形体依稀可辨的白骨和遗物。追悼会上,两名战士的骨骸被葬于烈士陵国。组织上对两名战士各追记三等功一次,装入档案。尔后又派人专程到两名战士的家乡,宣布为其平反,家属按烈属对待。 刘干事和我先后上了哨塔。他仰起黝黑的脸庞眼睛盯着连绵的雪山说: “军人是最神圣最值得骄傲的职业,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培养、冶炼自己的品质和美德。我的日记本上,记载着数名死去的战士的名字。有一个班长,叫孙居顺,在即将退役的前夕,去执行最后一次巡逻任务,在离界碑的不远处,被雪崩夺去生命。有个连长,准备修建篮球场改善哨所的文体生活条件。他在帶领战士们炸石头时,由于心脏病发作没听到警戒信号,被一块飞石当场砸死。还有一个战士叫李明高,后来当上排长,一次为抢救被冰川掩埋的烈士遠体,拼命刨冰,几天的辛勤勞作,活活累死在抢险现场。他们没有创造岀惊天动地的事业,大都死得并不壮烈,平平常常,甚至死于事故。然而他们是以西藏兵的一员,默默地倒在风雪边关,就死得有无限价值了。我们在雪山哨所生活、思考、站岗、巡逻,眼看着西藏在进步,祖国在腾飞,难道这些还不够一个边防军人骄傲吗? 他下录音机,倾听一支歌,一支属于西藏兵喜爱的曲调: “温暖的太阳照在雪山 雅鲁藏布江水金光闪闪 万恶的叛匪被消灭, 解放军来到咱们家乡……” 刘干事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我分明窥见,他眼眶里饱含深情的泪水。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通过写小何临产时因孤单无助而对丈夫发出的刻薄的诅咒与怨怼,从侧面烘托了刘干事作为一名戍边军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 B. 小说中讲述团部两名战士遇雪崩而献身却被误判为越境潜逃的故事,一方面讴歌了戍边战士的牺牲精神,一方面也抨击了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作风。 C. “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转”“嘴唇都咬出血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而逼真地刻画了刘干事知悉妻子难产时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的心理 D. 小说结尾部分引用了一段西藏兵所喜爱的曲调的歌词借以打发刘干事热爱祖国、坚守边疆、恪尽职责的崇高精神,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8. 小说中通过刘干事之口,讲述了几位戍边战士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9. 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通读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从小说故事情节看,这样写充实了小说的内容;②从小说主题意蕴看,这样写突出了戍边战士忠于祖国、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魂系高原”的题旨得以充分表现;③从小说人物塑造看,这样写首先使刘干事的形象更鲜明,他的舍小家而为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源于西藏兵的优良传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磨砺成的崇高的献身精神的熏陶;同时也使小说以英雄群像的方式来礼赞边防战士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 9. ①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问“他”讲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使叙事更具在场感与真实性,更能感染读者;②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的见闻感受构成故事情节主干,使叙事更集中、紧凑,避免枝蔓;③采用“我”作为记者的访谈实录的形式,使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转换自然、灵活;④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便于抒发人物的真情实感,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项,“一方面也抨击了敷衍塞责的官僚主义作风”这一理解不当,属于过度解读,脱离文本整体内容及意蕴。结合“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分析,小说中讲述团部两名战士遇雪崩而献身却被误判为越境潜逃的故事,解答了他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的原因之一,主要为了突出戍边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故选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领悟作品艺术魅力、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结合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中通过刘干事之口,讲述了几位戍边战士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可以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小说的后半部分刘干事转述的三位戍边战士的事迹是小说中的重要內容,是对小说前半部分叙述刘干事结婚生子内容的深化。结合文本内容“他们没有创造岀惊天动地的事业,大都死得并不壮烈,平平常常,甚至死于事故。然而他们是以西藏兵的一员,默默地倒在风雪边关,就死得有无限价值了”分析,突出了戍边战士忠于祖国、英勇无畏、甘于奉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文本中说“刘干事的家庭,是众多西藏兵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刘干事舍小家为大家,戍守边疆,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正是源于西藏兵的优良传统。三位戍边战士的事迹,使小说以英雄群像的方式来礼赞边防战士的牺牲精神。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来讲述故事,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其实是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题干涉及的问题是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意图。本文通过“我”采访边防军人来讲述故事,不仅是叙述人,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不仅可以面向读者讲述,还可参与到事件过程。这种叙述方式非常独特,有很多好处。考生可以结合新闻的相关知识进行思考,答案主要从故事情节、叙述人称、情感抒发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他对我讲起这样一件事”“刘干事和我先后上了哨塔。他仰起黝黑的脸庞眼睛盯着连绵的雪山说”“他下录音机,倾听一支歌,一支属于西藏兵喜爱的曲调”等内容分析,访谈实录主要采用“我”问“他”答的形式进行,访谈实录中,“我”“他”人称转换自然。在“我”问“他为什么苦恋这个令他做出牺牲的地方”,引出后面内容的叙述,采用访谈实录的形式,以“我”问“他”讲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以“我”的见闻感受构成故事情节主干,行文更紧凑,更具有真实性,富有感染力。以“我”问“他”讲的方式,更便于抒发人物的真情实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构字肯堂,东平人。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广博,文章典稚,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纪。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取三馆围籍太常天章礼仅仗归于京师凡所荇技皆时之名士还,入觐,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时丞相阿合马为查击死,世祖亦悟其奸,复相和礼霍孙,更张庶务,构之谋画居多。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四河南,多所平反。改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属桑哥为相,俾与平章卜忽木检核燕南钱谷,而督其逋负。以十一月晦行期岁终复命。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设有罪,构当以身任之,不以累公也。”会桑哥死,乃免。有旨出铨选江西。入翰林,为侍讲学士。世祖崩,构撰谥册。成宗立,由侍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时南士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构与平章何荣祖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以疾归东平。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榆以明年。武宗即位,以翠修国史,趣召赴阔,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疾卒,年六十三。构历事三朝,练习台阁典故,凡祖宗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咨访焉。舂荐引寒士,前后省台、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时。 (选自《元史·王构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幽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 B. 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名士 C. 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 D. 宋亡/构与李槃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拨/皆时之名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后来“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 太庙,古代呈帝祭奠祖先的家庙。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 C.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农历每月第一天称为“朔”;农历每月十五日可以称为“望”。 D. 铨选,选官制度。吏部主选文武官员。官员有的由皇帝任命,有的由有关部门补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构富有文才获得赏识。他从小聪明,学问渊博,文章雅典,凭文章人仕;他被贾居贞器重,贾居贞让儿子跟他学习;他写的诏书得到皇帝的欢心。 B. 王构恪尽职守,主动担当。他为朝廷积极谋划;平反了一些冤案;他和卜忽木去办事,因故可能获罪,他主动要求承担责任,最终被朝廷免职。 C. 王构积极议政,不惧权贵。有人上书主张搜刮民众,他和何荣祖极力反对,予以阻止;有人倚仗权贵作恶,百姓侧目面视,他把此事上报朝廷。 D. 王构富有威望,引荐后生。他是三朝元老,熟悉一些事务,朝廷碰到大事都会向他咨询他江欢推荐贫寒之士,所推荐的几十人后来都身居高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 (2)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以明年。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第二年春季他们返回,住宿在卢沟的驿站中,他们估量此行已超过了期限,将会有不可预测的灾祸发生,王构对卜忽木说。 (2)官府将粮食借给老百姓,闹饥荒而官府却不断地要求百姓们偿还借贷,王构为百姓请求在第二年交纳。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是“取”的宾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凡所荐拔”是凡是他所推荐和选拔的人的意思,表示完整的意思,和后“皆时之名士”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分析,排除B项。 句意:宋囯灭亡后,王构同李槃一起接受了皇帝的旨意,到杭州收取宋三馆的藏书图册、太常及天章阁所藏的礼器和仪仗,将这些物品带回京师。凡是他所推荐和选拔的人,都是当时的名士。 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吏部主选文武官员”错,应是吏部主选文官,兵部主选武官。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兵部,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最终被朝廷免职”错,结合“会桑哥死,乃免”分析,应是因桑哥死去,他们免于被治罪。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 )“明年”,第二年;“还”,返回;“度”,估量、估计;“逾”,超过;“且”,将;“不测”,不可预测;“谓……曰”,对……说。(2)“贷”,借;“而”,连词,表转折,却;“责”,要求;“已”,停止;“输”,交纳;“以”,介词,在;“……以明年”(状语后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王构字肯堂,是东平人。年少时就聪明有悟性,气度深沉庄重。学问渊博,文章典雅,刚成年时就因词赋写得好而中选,任东平行台的掌书记官。参政贾居真一同他见面就很器重他,并让自己的儿子跟从他学习。授予他翰林囯史院编修的官职。当时朝廷派丞相伯颜征伐宋国,事先下诏谴責宋囯,命令王构起草诏书进奏,世祖读后特别高兴。宋囯灭亡后,王枸同李槃一起接受了皇帝的旨意,到杭州收取宋三馆的藏书图册、太常及天章阁所藏的礼器和仪仗,将这些物品带回京师。凡是他所推荐和选拔的人,都是当时的名士。王构回到京师,入朝晋见皇帝,调任应奉翰林文字,升任修撰。当时丞相阿合马被强盗杀死,世祖也已觉察到阿合马的奸恶,于是再度以和礼霍孙为丞相,革新政务,其中以王构参与谋划的事情居多。他历任吏部、礼部郎中,到河南密查被押在狱的罪犯,其中很多人是王构给平反昭雪的。改任太常少卿,制定了亲享太庙的仪注。当时桑哥为丞相,让他同平章卜忽木检查校核燕南的钱谷财政情况,并督贲那里拖欠的赋税。他们在十一月三十日前往,限期在年底回朝复命。第二年春季他们返回,住宿在卢沟的驿站中,他们估量此行已超过了期限,将会有不可预测的祸发生,王枸对卜忽木说:“假如要被治罪的话,我将自担其罚,不连累您”恰逢桑哥死去,他们才免于被冶罪,朝廷有旨命他出京到江西选拔人才。回京入翰林院,任侍讲学士。世祖去世,王构负责撰写谥册。成宗登上帝位,王构由侍讲任学士,编纂实录,书编完后,他被任为参议中书省事。当时南方有士人上书陈述便利请求朝廷搜括田赋,执政的官员想接受这一建议。王构与平章何荣祖共同进言认为此事不能做,他们的辩解十分有力,此事终于没有施行。他因患病回到东平家乡。很久之后,被起任为济南路总管。有诸王的侍从下属依仗主子的势力横行州县,百姓没有人敢正眼相看的,王构将此事上报了朝廷,朝廷把这些侍从下屬放逐到了北方边境地区。学田被牧地所侵占,王构予以处理归还学田。官府将粮食借给老百姓,闹饥荒而官府却不断地要求百姓偿还借贷,王构为百姓请求在笫二年交纳。武宗登帝位后,因要编写国史,緊急征召他入朝,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王构曾先后在三朝做官,熟悉台阁典故,凡是有关皇帝的谥册册文都是由他撰写定稿的,朝廷中每当有重大事情商议时,必定要向他咨询。他喜欢推荐贫寒出身的读书人,省台、翰林中,他先后推荐并得到任用的,不下几十人,后来都身居高位,在当时都很有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衡阳泗州寺 张抃 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 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 漂泊渐摇青草外,乡关谁念雪园东。 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 注]①张抃,唐朝将领,滑州(今河南滑县东)人。②雪园,汉朝梁孝王刘武所建,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的“悠悠”一词写出“一水”的多种情态:悠长、从容不迫地流淌的样子等。 B. “几层峡浪寒舂月”,写汹涌的峡浪冲荡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舂”字颇具表现力。 C. 尾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运用点染,用景物来渲染情感。 D. 全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主要是虚写,后四句主要是实写,拓展了表现空间。 15. 全诗用哪几组意象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用悠悠一水中的片帆、一点渔灯这些意象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用秋风、寒月、雨打篷这些意象表现诗人漂泊远方的凄凉心境;乡关、雪园东这些意象流露了诗人的殷殷思乡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前四句主要是虚写, 后四句主要是实写”错误。应是“前四句主要是实写,后四句主要是虚写”,“雪园”是联想之景,“一点渔灯出苇丛”是想象之景。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根据题干的暗示,要根据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对意象进行分组,这样答题条理就清楚。结合“一水悠悠百粤通,片帆无奈信秋风”“未知今夜依何处,一点渔灯出苇丛”分析,用“片帆”“渔灯”等意象,写诗人漂泊在外,抒发孤独寂寞之情。结合“片帆无奈信秋风”“几层峡浪寒舂月,尽日江天雨打篷”等分析,用“秋风”“月”“雨打篷”等意象,写诗人漂泊在外,秋风渐起,听者雨打篷布的声音,抒发漂泊的无奈之情。结合“乡关谁念雪园东”分析,用“乡关”“雪园东”等,写诗人虽漂泊在外,但是心系故乡,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学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君子应当采取的态度。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承上概括风景,一句启下引出周瑜,很有力地收束了上阕。 【答案】 (1). 人不知而不愠 (2). 不亦君子乎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江山如画 (6). 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愠”“卑”“谀”“豪”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已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預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B. 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 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 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廷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沉痛: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愉快。修饰“教训”,选用“沉痛”。 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修饰“文物”,选用“留传”。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结合“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分析,是每一代人责任,不容推卸,选用“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人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结合“有没有对保护工作”“结果会大不一样”分析,应该是讲对保护工作有没有尽力的意思,选用“全力以赴”。 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排除A项、D项。 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排除C项。 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搭配不当,“延缓”与“损毁”不搭配。 B项,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不搭配。 D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结构混乱,“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句式杂糅。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植物的传粉方式主要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①_________,一棵植物就能产生种于;异花传粉则需要传播媒介的帮助。通常的观点可能认为,在恶劣的环境中多数植物应该通过不依赖媒介传粉的自花传粉的方式产生种子,②_________,高海拔地区采用异花传粉产生种子的植物比例要高于低海拔地区。在高海拔地区,传粉媒介通常是昆虫。③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种方式就是增强花的展示度以增加对昆虫的吸引能力。 【答案】 (1). 自花传粉不依赖传粉媒介 (2). 但实际调查的结果恰好相反 (3). 植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吸引昆虫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据下文“异花传粉则需要传粉媒介的帮助”可知,第一空应填“自花传粉不依赖传粉媒介”;据上文“通常的观点可能认为”和下文“高海拔地区采用异花传粉产生种子的植物比例要高于低海拔地区”可知,第二空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应填“但实际调查的结果恰好相反”;据下文“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增强花的展示度以增加对昆虫的吸引能力”可知,第三空应填“植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吸引昆虫”。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等人发现侏罗纪具膜质翅膀的恐龙——长臂浑元龙化石。长臂浑元龙标本是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带领团队在辽宁晚侏罗纪地层考察时获得的一件新化石,发现于燕辽生物群晚侏罗纪早期(距今约1.63亿年)的海房沟组。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理、实验和对比研究,研究团队复原了浑元龙,它体长约32厘米,体重约306克,为杂食性。研究人员认为其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鸟龙类。浑元龙的正型标本是日前已知最完整的善擎鸟龙类化石,为了解这类恐龙提供了大量形态和生态学信息。 【答案】关键信息:①我国科学家发现长臂浑元龙化石;②长臂浑元龙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鸟龙类;③为了解长臂浑元龙提供了形态和生态学信息。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你能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关键词。先概括再提取,提取最能展示优点、充满正能量的关键词,摄取其精髓。文段中,从开头到“为杂食性”是叙述一件事,关键信息为“我国科学家发现长臂浑元龙化石”;从“研究人员认为”到末尾,有两个关键信息分别是“长臂浑元龙代表一种新的善攀龙类”和“为了解长臂浑元龙提供了形态和生态学信息”,概括时应对原文信息加以整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荚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荚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他不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学海无涯,青春不止 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非常感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这次座谈会,让我们可以相聚一起畅谈青春,致敬大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海无涯,青春不止》。 什么是青春?塞涅卡说:“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况。”杂交水稻大师袁隆平已届耋耄之年,仍在科研之余,锲而不舍地学习外语,发展业余爱好,学习能力之强一点都不比在场各位的逊色。青春当如是。 现今社会,各种各样的“大师”遍地开花,“国学大师”,“流浪大师”等等,未知其真,而在我看来,值得我致敬的是那些既专且博的大师。 且看那位数次无缘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村上春树,他不仅是一位文字战士,也是一名跑步健将。33岁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更好地写作,村上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这一跑就是30多年,成功戒掉烟瘾和多余的体重,还一不小心跑成了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写作和长跑互为比喻,互相借鉴,都需要专注,忍耐,心无杂念。这就是大师之风,山高水长,痴迷于某项事业,但又能从其他领域中找到自我,找到相似点。真正的大师,持续奋斗,持续学习,永葆青春。在此,请允许我给他们致以深切的敬意! 《平凡的世界》里有那么一句让我难以忘怀的话:“只有永不遏制的奋斗,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单一选择已然成为过去,信息社会创造的各种大理想、小目标令人眼花缭乱。不断向前的时代,给了青年持续向上的空间,“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压迫着我们青年人一路向前。近几年颁发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让我们看到了“80后”“90后”的奋斗身影与青春力量;但在高校课堂上也有不少银发的“旁听生”“考研族”在奋笔疾书,舞台上还有很多老艺术家在挥洒激情,他们又何尝不是“青春”的代言人?奋斗者永远是年轻的。 反观当下,在我们中学生中不乏“少年老成”的现象,没有目标大学,也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单调到仅剩下玩游戏这一项,遇到一点困难就轻言放弃,整天干着七八十岁老人也能干的事情,不亦悲乎! 岁月可以让人白头,但精神永远朝气蓬勃。我们唯有“舍弃贪图享受,选择艰苦奋斗;舍弃心浮气躁,选择不懈坚持;舍弃因循守旧,选择与时俱进”,才能找到人生价值的支点,绽放青春的光芒。 李某某 2019年9月8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袁隆平并思考人生与学习的关系,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是有关袁隆平先生的事迹。材料中展现了袁隆平先生知性、儒雅、博学、多才、勤奋、远志、力行、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可以说,袁隆平先生应是当代青年学子学习、借鉴的楷模。本题具有立德树人的正能量,立意空间开阔,可写性强。 参考立意:人生因科研而充实,生命因艺术而润泽;锲而不舍,业精于勤,让青春焕彩;热爱学习,既博且专,持之以恒,成就辉煌;学海无涯,青春不止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要热爱学习,学会融会贯通”。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学习需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博学而后会合疏通,然后不断创新,提升自己;处理好广博与专攻的关系,可以结合袁隆平的广泛的兴趣爱好分析论述。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专一而博,融会贯通,扬起创新之帆;学习上,只要我们坚持不断努力,就一定能登上智慧的最高峰等。 【素材】学习,能够让我们对抗“平凡”,学习,能够让我们变得精彩,活得漂亮。 当我们咿呀学步时,不断摔倒,不断爬起,我们在坚持;当我们学习写字时,不断擦掉,不断重写,我们在坚持;当我们一遍遍的演算数学题时,我们在坚持;当我们记忆英语单词时,一遍又一遍地朗诵与默写,我们在坚持。 胡适曾经说过:“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的方面,是它的旁搜博览;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几乎要无所不知,精深的几乎要唯他独尊、无人能及”,“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 “朱颜辞镜花辞树”,人生的岁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有限时间里,我们需用心专一地去做任何一件事,使自己的人生繁华净水,流香溢梦。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几千年来,人类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兴盛与衰微,辉煌与悲怆,和风丽日与腥风血雨……多少事悄然而逝,多少物流传百代,多少人浮沉史海,这一切铸成了灿烂的文明。在这条文明长河中,有多少人因学习而改变了自己的历史,改写了时代的历史啊!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任何学习和知识都需要努力和理解,人每走一步,都应该认真思考,有所选择,不能随波逐流,游戏人生。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