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0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解析版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治国理政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就文化改 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深刻阐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主要是基于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并促进经济、政治不断地发展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文化的作用。而①是文化的含义。②符合题意, 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③表述错误, 优秀文化起促进作用。④符合题意,重视文化建设是因为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能够丰富精 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发展。故选 B。 2.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 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 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书信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汲取养料,这说明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故①正确;②错误,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而非文化传播的 途径;通过电视节目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这说明文化的力量不 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故③符合题意;④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 粕,并不能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本题答案为 A。 【点睛】注意文化传播途径与文化传播手段之间的关系。 (1)文化传播的途径指的是与人们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活动、人口迁 徙、教育,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祥传播的问题。 (2)文化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 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3)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 度。 3.2017 年年底,遵义市撤地设市 20 年发展成就展令人瞩目,集中展示了遵义发展的累累硕果, 各县(市、区)呈现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遵义精 神”,将进一步激励遵义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遵 义精神” 表明 ①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④文化能够反作用于经济,能够带动地区发展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遵义精神”,将进一步激励遵义坚持红色传承、推动 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这表明了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能够 反作用于经济,能够带动地区发展,故③④符合题意;①错误,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 之分,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向前发展;②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未涉及文化与综合国力。 故本题答案为 C。 4.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成功申办 2022 年冬奥会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 年冬奥会的成功申 办,也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表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 ①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同步 ③受国家经济、政治因素制约 ④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而不是文化国际影响力;②错误,文 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往往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同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成功申办 2022 年冬奥会提供了有力支撑,这表明受国家经济、政治因素制约,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 基础,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D。 5.我校某社团开展以“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 97 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活动,有 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 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修养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与材料无关,排除。②符合题意,开展读书活动就是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 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使命感等,应选择③错误,有文化修养可以促进崇高的道德,应排除。④ 符合题意,开展读书活动就是希望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应选择。因此保留②④, 选择 B。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同意也 应明确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答此 题时需要注意材料的内容应与选项相联系,本题难度适中。 6.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活动 分享丰收的喜悦,目前已有 13 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节日。从 2018 年起,我国将每年农 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集中展示民族文化 ②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③强化文化的同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农民丰收节属于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 表达,故①符合题意;②是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经济意义,不符合题目要求“文化意义”, 排除;③错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应坚持文化的多样性;④正确,设立“中国农民丰 收节”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可以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 承文化、寻找归属,汇聚人民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 熏陶。故本题答案为 C。 7.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在许多中国的民间器物——首饰、绣品、木雕、瓷器 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 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人民都认同中华文化,吸收中国的灿烂文化 ③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性文化 ④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吉祥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中国的吉祥文化受到许多外 国友人的喜爱,也丰富了世界文化”,说明文化又是世界的,故题肢①④符合题意。题肢②③ 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C。 【考点定位】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8.梁启超先生曾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 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 乃成。”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 ①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误,文化有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正确, 但不符合题意;“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强调了文 化的重要性,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 国乃成”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③④ 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D。 9.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东风破》《千里之外》等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 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让人们在聆听歌曲时深深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这说明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②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④文化创新能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歌曲《青花瓷》《但愿人长久》等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 合,让人们在聆听歌曲时深深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这说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文化创新能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①④项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 基础,②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 选项为 B。 【点睛】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 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 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 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0.2018 年 9 月 10 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 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 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 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下列可以支持“教育强则国家强”这一观点的 有( ) ①教育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②教育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教育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在内的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增 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①②错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 的论述,“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不可 忽视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体现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发展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反映了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 石,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国家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③④正确。故 答案选 D。 【点睛】教育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总结: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 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也重要;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 要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 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 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 基石。 11.2017 年岁末,集结 9 家博物馆(院)代表性文物的《国家宝藏》电视节目,邀请公众人物 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纪录片综艺”的呈现手段,让“国宝”文物 “活起来”。借助电视节目创新,剪纸、纂刻、青瓷烧制等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找到了传承 发展的新途径……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再发新芽。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融入现代生活是传统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传统文化再发新芽的关键在于促进传统文化呈现形式的创新 ③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④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错误,该观点夸大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是传统文化的作用;②错误,传统文 化不仅要有形式上的创新也要有内容上的创新;题目中,借助电视节目创新,剪纸、纂刻、 青瓷烧制等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找到了传承发展的新途径……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再发 新芽,表明了大众传媒日益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和 传播手段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 C。 12.徐悲鸿是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艺术大师。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 法融入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徐悲鸿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艺术成就的取得,关 键在于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对文化创新途径的正确理解是 ①批判传统,独领风骚 ②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即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取外来的优秀文化,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是中华的基本特征,故与题意不符,故答案应选 C。 考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一些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 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德育活动,彰显 美好品行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 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创造之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 计创意作品……“一校一品”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受到了学生的 普遍欢迎。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说明开展“一校一品”活动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开展“一校一品”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考生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题目的知识限定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其 次要认识到本题要求回答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因此在组织答案时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的角度,分析“一校一品”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进行 具体说明即可。 【考点定位】文化对人的影响 【解题技巧】“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一般意 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1、描述国内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 提高生活水平。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 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③(有利于)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 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⑤(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 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互补;增强竞争力。⑥(有利于)提高农业综 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描述对外经济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 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1、对国家的政治意义 国内有关活动:①(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真 正做到“三个代表”,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②(有利于)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③(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 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①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 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 家利益。②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 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 群众的联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 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 和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 素质,以德治国。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莫高窟 游客逐年增加,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 4000 人次,最多时约 7000 人次,而其最大 游客承载量在 3000 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 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部分游客素质偏低,乱扔垃圾、乱刻乱画,造成破坏。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当地由政府有关部门联合高校、研究机构、 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 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 3D 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遗产、文化艺术 的无穷魅力。 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重视保护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 【答案】①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 用; ②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 有独特作用; ③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华文化历史的集中展示,对它加以保护,不仅有利于更好地 传承中华文化,而且有利于推动当地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充分发挥 文化的力量,促进文化的继承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说明国家重视保护莫高窟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本题属于意 义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可依据教材文化遗产的意义进行阐述, 同时要注意国家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考生 可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文化以及吸引世界各国人 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带动旅游业发展等角度去分析。 【点睛】意义类主观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意义类主观题是高考文综或政治试卷的常考题型,题目一般是给出一定的背景材料,让学生 分析材料中所呈现的事件、采取的措施、提出的方案等所具有的意义,常以“运用××知识 说明××事情的意义(包括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作用、重要性、积极影响”为 设问形式。此类试题虽然容易判断,审题难度相对较小,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提取材料信 息的能力、整合有效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而答题的难 度还是比较大的。 2.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明确答题的知识范围。解答意义类主观题,首先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答题的 知识范围,即运用什么知识分析问题,这是正确答题的前提。题目要求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 意义,若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意义肯定不能得分。有的题目还规定 了答题的具体知识,那就更应该围绕限定的知识组织答案。 读懂题意,找出意义的主体。意义的主体是指意义作用的对象或措施实施的对象,即对谁的 意义。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明确意义的主体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答题的具体知识和答题 的要点。 研读背景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梳理答题要点。有的试题背景材料分几个层次,对背景材料 的归纳总结,再融入课本知识可能就是这道意义类主观题的答案要点;有的背景材料是围绕 一个主题、一个中心进行阐述,答题时就要围绕材料主题,运用发散思维从多个方面、多个 层次组织答案。 (4)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地组织答案,恰当使用政治术语。组织答案时,要层次清晰:第一, 由小到大,先答对个人的意义,再答对企业、集体的意义,最后答对国家、社会的意义,当 然也可以从大到小。第二,由近及远,先答对当前的意义,再答对长远的意义,当然也可以 由远到近。第三,由直接到间接,先答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再答间接的、引申的意义。 有人将意义类主观题破题思路和方法概括为:通读材料抓主题,细读材料划层次,研究设问 定方向,根据设问找原理,材料知识相统一,层次清晰阐意义。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 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短短七八年间 100 多个国家共开设了 300 多 个孔子学院和 400 多个孔子课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伦敦中国文化年、纽约中国文 化游、“感知中国”等活动把中国文化带到国外民众中间,产生了积极影响。文化“走出去” 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关于中国文化“走 出去”,有下列两个观点。 观点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文化产品“走出去”,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 “走出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表示,要提升文化自信,强化文化主体 性建设,提升媒体融合力度,加强传播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观点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和名片,是一个国 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说。他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实施中华文化“走出 去”战略:一是重视内容创新,增强吸引力;二是重视出口平台和对外营销渠道的建设;三 是重视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形成对外文化贸易新的增长点。 材料二: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 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 BBC2 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 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 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 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 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 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请你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 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 对我们的启示。 (3)为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这部纪录片,请你撰写两句宣传标语 【答案】(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推动民 族文化创新。 ②推动文化“走出去”,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 异。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在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的同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 能。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贸易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2)①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 盛会》并在 BBC2 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 ②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该纪录片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充分立足当前的实际。 ③必须着眼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该节目以他特有的亲近性和趣味性满足了 全世界人民的需求。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要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⑤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 化。 ⑥发挥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文化走出去为背景设置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考查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请你为中华文化“走 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题目限定明确。对于文化生活这一问题教材 以及老师授课都有所总结,考生可依据教材总结和材料有机结合作答。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 出去”,首先,要立足社会实践,实现文化创新;其饮,要借助文化传插的途径和手段;再 次,要利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最后还要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 角度分析说明。 第(2)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 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解答启示类试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第一, 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设问中关键词或者设问中所涉及 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 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的界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针对材料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考 生可从发挥科学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 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 国”时,英国 BBC2 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 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考生可从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文 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 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 “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考生可从须着眼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 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角度去分析说明。 第(3)问,为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这部纪录片,请你撰写两句宣传 标语。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四部曲: 一、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 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 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 施进行综合。 二、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 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三、找措施,从教材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从材料中找 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 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 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 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就可以了。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 策中找措施。 四、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教材中的基本理 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