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0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是一种细致的、创造性的、回味式的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真正的好诗绝不是查着字典、对着韵书一个字一个字拼凑出来的,一定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所谓字从音出、字从韵出,使用的文字是从它的发音、它的声韵出来的。所以作诗的时候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很微妙,很见功力。 - 24 -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的吟诵不是拿唱歌的调子教大家齐唱、不是花腔女高音,也不是《关雎》一个声调,《硕鼠》另外一个声调,《将仲子》又一个声调。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中要很多听众来欣赏的,是自己的感情跟这首诗要能够结合在一起,你今天晚上的心情是这样子,所以你读得高一点,明天你心情那样子,就读得低一点,其中的变化虽然很微妙、很多,但节奏是不变的。 (摘编自叶嘉莹《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吟诵要依循诗歌语言特点和平仄音韵,是文字、声音和情意的综合表达。 B. 吟诵比朗诵对作品内涵体会更深,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 C. 诗人作诗的时候决定用哪个字是由诗人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 D. 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也不需要很多听众来欣赏。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分析了吟诵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吟诵的目的与基础。 B. 文章论述了吟诵与写诗之间的联系,认为好诗是伴随吟诵而写出来的。 C. 文章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D. 文章表明了作者希望吟诵这一读书方法和表达方式能得到传承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只有把握好作者与诗歌情意以及读诵的节奏平仄,才能使自由吟诵通达。 B. 同一个人吟诵同一首诗也常有不同,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 C. 中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是伴随吟诵的声音自然地“跑”出来的。 D. 中国诗歌的吟诵,虽然有相同的声调,但其中的变化很微妙、很多,能传达出不同的感受。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强加因果,“因为吟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了”分析错误,从原文来看,两者并无因果关系。C项,“结合着声音决定出来的”分析错误。原文为“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D项,“中国的吟诵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分析错误,原文“中国的吟诵本来就不是表演的”意思是不以表演为目的,而不是不适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故此题答案为A项。 【2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C项,“将吟诵与唱歌作了对比分析,并且提出了吟诵与唱歌的不同之处”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并没有将吟诵与唱歌作对比分析,也并未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因为吟诵者周边的环境在时刻变化着”理解错误,由原文可知,应是吟诵者的心灵、感情、意念会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跟 那首诗融为一体。故选B项。 【点睛】第2题解答时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的博物馆正出现“集体上天猫潮”。现已有24家博物馆入驻天猫,仅故宫就在淘宝天猫开了6家店,《故宫日历》一个月可卖6000余本。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面临着文创产品品类单一供应链薄弱的难题对此,天猫平台提供了一个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即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给文创IP的开发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调动这些品牌商与博物馆从设计开发到生产营销的深度合作,解决博物馆供应链的问题,最终推进文创IP的商业化落地。 在这波博物馆“集体上天猫潮”中,有不少外国博物馆的面孔,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进驻天猫的海外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荷兰梵高博物馆、RMN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等一串博物馆都已经在来天猫的路上。 - 24 -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拥有的数千家博物馆数量相比,目前入驻天猫平台的博物馆数量并不算多。对此,天猫平台营运事业部总经理家洛认为,天猫的目标和理想不是把博物馆全部搬到线上做旗舰店,而是如何把博物馆有价值的文化和IP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天猫要跟每一个文化领域,每一个细分领域内真正有影响力的博物馆机构去做深度开发,树立起文化开发的商业化标杆,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摘编自《24家博物馆入驻天猫》人民网2019年08月16日) 材料二 故宫今年599岁,颐和园269岁,英国大英博物馆26岁驻电商平台后,这些古老的博物馆们开始“逆生长”,也因此收获了更多年轻粉丝《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仅在淘宝天猫逛博物馆旗舰店的累计访问量就达到16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的1.5倍,其中有1亿用户是“90后”。 记者注意到,目前入驻天猫的博物馆中,有不少外国博物馆的面孔。英国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进驻天猫的海外博物馆,仅仅16天,在天猫首发的所有商品就全部售罄。 围绕历史文化IP的开发和授权,在国外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历史文化IP开发成为博物馆运营收入中重要的一环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大英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营业收入就达到年均2亿美元。相较之下,中国的这项事业尚在起步阶段。 比起博物馆的自营文创产品,年轻人更喜爱博物馆与其他品牌的跨界产品《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2%,也就是说,博物馆跨界衍生品的规模是博物馆自营产品的3倍。 今年以来,故宫口红、江南四大才子春茶中国探月计划棒棒糖3款跨界产品,成为网友抢购的“爆款”。其中,江南四大才子春茶是苏州博物馆和茶品牌的跨界合作,中国探月计划棒棒糖则是中国探月和棒棒糖品牌的跨界合作,上线当天就卖出10万份。 “我逛博物馆,一定要考察它的文创商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开发的很多文创产品中看不中用,跟我们的生活离得太远《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总编辑、故宫文具董事长王翔坦言。 摘编自《博物馆文创跨界“逆生长”》《北京日报》2019年08月16日) 材料三: 在当代影视产业中,可以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对我国固有文化充满由衷喜爱、尊重乃至敬畏。无论是《延禧攻略》里博物馆级别的刺绣,还是《长安十二时辰》里学术级别的对长安生活复原,都在引发作者和读者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共鸣以致共情。影视行业里由文化自觉深刻体现出的文化自信,让人们对未来涌现更多富有民族文化审美的影视艺术精品充满信心。 - 24 - 如何在当代电视剧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于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中国传媒学教授倪学福认为,“融入”不是指“古香古色”的场景布置、“仙风道骨”的人物造型,甚至也不是“之乎者也”的台询风格“这些都是比较外在的。我更推崇的是内在的、精神性的融合与传承。这虽是一种润物无声水过无痕式的转化,但一定是内在的精神性传承”。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将贺知章诗句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剪”和“裁”抽炼出来,烘托出故事杀的背景;将李白诗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中恰当地嵌入了激烈、残酷却侠义的剧情,对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性转换。此外,剧中许多人物、名词、言语、习俗诸如李必、、靖安司、叉手礼等,都在网上引领了一股“长知识”潮流。这些剧集中传统文化的成功转化,都有很高匹配度和话题性,在多元化现代传播中创意袭人,还难得地使传统文化获得了鮮活生动的当代性。 (摘编自《电视剧如何打通文化血脉》《济日报》2019年08月26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给文创IP的开发提供参考,并且推进其商业化落地,借此改变博物馆文创品类单一、供应链薄弱的状况。 B. 大英博物馆、冬宫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海外著名博物馆入驻天猫,让这次“集体上天猫潮”具有了更广泛的国际影响。 C. 天猫与博物馆合作,主要注重的不是数量而是其影响力和能深度开发的文化资源,这样才能把更具有价值的文化传递给消费者。 D. 过去一年博物馆电商平台访问量远远超过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用户,这让古老的博物馆焕发了新生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介绍了电商平台和博物馆的合作大大推动了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材料二进一步反映出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巨大潜力。 B. 博物馆跨界衍生品往往因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而更受年轻人喜爱,成为网友抢购的“爆款”,占据了文创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C. 《长安十二时辰》里对长安生活复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视剧创作中,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 D. 《长安十二时辰》中对贺知章、李白诗句的解读并不符合历史真实,但这种高匹配度的转换在多元化现代传播中是很成功的创意。 6. 我国文创产业如何让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24 - 【答案】4. B 5. C 6. ①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历史文化传递给消费者,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②将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带动文化传承,提高审美情趣。 ③注重历史文化的精神性传承,恰当转换使其获得鲜活的当代性。 ④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建立起历史文化商业开发的商业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B项,“冬宫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海外著名博物馆入驻天猫”错误。原文为“冬宫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已经在来天猫的路上”,冬宫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尚未入驻。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C项,“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理解错误。原文有“对长安生活复原,都在引发作者和读者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共鸣以致共情”;“如何在当代电视剧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于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可见“长安生活复原”不是“根本性联系”。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问“我国文创产业如何让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文中相关信息有:“天猫平台提供了一个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把博物馆有价值的文化和IP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围绕历史文化IP的开发和授权,在国外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历史文化IP开发成为博物馆运营收入中重要的一环”;“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2%,……跟我们的生活离得太远……引发作者和读者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共鸣以致共情,更多富有民族文化审美……”;“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内在的、精神性的融合与传承,这虽是一种润物无声水过无痕式的转化,但一定是内在的精神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传统文化的成功转化,使传统文化获得了鮮活生动的当代性”。概括整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 24 - 【点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亭子 李新文 ①不知不觉,我靠近了岳阳楼旁的怀甫亭。 ②那会儿,夕阳与树上的枫叶一个颜色,风一吹,“哗啦啦”落下来,像一种叹息。一片叶子落在我的肩上,停泊了一会儿,画出一个弧,掉在地下。那一刹,我疑心这不止是一种生命的坠落,也是季节的归属。但,不管怎样,都是过程,让生命处于停泊状态的过程。其实,从石级到怀甫亭不过几十步的路程,但我走得很慢很慢,生怕时间加快脚步的速度,会将十多个世纪浓缩成一瞬。我知道,那掩在树林中的亭子,也同我一样在怀念着一个人的名字——杜甫。 ③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走在路上,分明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岁月在向我涌来。秋阳浓重,不知那个形销骨立的杜工部,是否还站在被秋风卷着茅草乱飞的屋檐下,拄着他的拐杖长长地叹息?是否还在一叶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国?也许,一路走来,还在一次次吟诵那痛彻肺腑的《三吏》《三别》吧。先生不到50,已长出满头白发。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他从老家出发,直奔长安,折腾一番后,又从长安走向四川。不久,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又一次作生命的漂泊。于是,出长江,漂向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他风一程,雨一程,走在木叶凋零的季节里,心情一定是沉郁的。可不曾想,这岳阳楼下的亭子竟成了他灵魂的归属。 ④那年,先生摇着木筏子来到了岳阳码头,把舵绳往岸边的树上一系,晃着枯叶般的身子向岳阳楼的方向走。那是个秋天的下午,阴云低沉,压得一湖秋水喘不过气来,这气氛,一如他老迈的气息。好不容易向上走出几步,一头白发被风吹乱,也懒得理会。他憋着一口气,使出洪荒之力朝头顶的岳阳楼爬。然而,这时的岳阳楼黯淡得不见几丝光彩,尤其远处的君山、近处的湖水似乎显得有气无力,像得了一场大病的人,向他投来无精打采的神色。他太累了。只好,一步一步地朝上爬,费了老大的劲,终于爬上神交已久的楼台。斜风细雨中, - 24 - 楼阁一言不发,静静地立着,静默成雨中的一个意象。也许,楼台在这里等候他不少年了。 ⑤他放眼一望,凄风苦雨,乌云斜飞,这样的气氛,更让他觉得自个儿像一只风雨里的孤鸟。“安史之乱”以来,他从长安一路走来,沿途躺着太多的饿殍,那景象,让人一望伤目。战争的惨烈,黎民百姓的苦处以及自身的孤单,一股脑儿在心头交集,起伏,缠绕,不觉一把老泪脱眶而出。泪水,迷蒙了他的双眼,也打湿了满腔的愁绪和那个寂寥的黄昏,连空中的鸥鸟也好像在为他哭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似乎随手一抓,能从文字里抓出一把人世的苍凉,还有浓得发黑的哀愁。不言而喻,字里行间有着透骨的寒意和生命的渺茫,渗透着尖厉的生命大痛和锥心刺骨的生命体验。 ⑥现在,我面临的气氛静得仿佛将许多事物化为了空无。我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行进,生怕一不留神搅乱了先生的安静。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岸,对一个诗人太重要了,是栖息,更是安放。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这个亭子甚而整个洞庭湖太小了,装不下他的灵魂。杜甫与李白完全不同,他们的精神视角的走向,一个朝上,一个向下。杜甫的眼睛和诗笔一直向着底层小百姓,在用灵魂与他们对话。 ⑦亭子里有块石碑,刻着先生的诗《登岳阳楼》。我想,肯定不少人读过,但未必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大痛。 ⑧先生走了,纪念他的亭子还在,并朝着他老家河南巩县的方向。年年岁岁,只有风在丈量着两者之间的距离。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点明引发作者展开联想抒写情感的对象,总领下文。“靠近”与下文作者“走得很慢很慢”相呼应,突出作者登临的喜悦心情。 B. “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这句话形象地绘了晚年杜甫的苍老形象,而这苍老透露出杜甫饱尝了世间的战乱之苦、漂泊之苦、思念之苦。 C. 文章第⑥段中“不知怎,突然觉得……装不下他的灵魂”,形象地突显了杜甫的伟大和所承受的苦痛之重。 D. 文章描写怀甫亭及其周围寂静的景物,在不断变换的景物中浮现杜甫的人生历程,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文化意蕴。 8.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 24 - 9. 作者为什么在题目中将“怀甫亭”称为“杜甫的亭子”? 【答案】7. A 8. ①作者的思绪在时空上的久远。②客死他乡的杜甫一直思念着家乡、关心着国家。 9. 怀甫亭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修建的,但在作者看来怀甫亭是杜甫人生的最后一站,是他灵魂的归属,是他灵魂的安顿地。文章题日这样称谓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杜甫的敬仰和追念。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本题中A选项“突出作者登临的喜悦心情。”表述错误。纵观全文,应该是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登临怀甫亭的。故选A。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其含义。考生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法、句子之间关系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等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本题中划线句子“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此句的表层含义应该是:①作者的思绪在时空上的久远。深层含义应该是:②客死他乡的杜甫一直思念着家乡、关心着国家。 【9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对标题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在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概括得出答案。本题中,首先应明确“怀甫亭”的意思,然后再分析“杜甫的亭子”包含了什么内涵。“怀甫亭”,“怀”意思是“怀念”,“甫”是指杜甫,命名为“怀甫亭”说明该亭子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表达后人对杜甫的怀念;而“杜甫的亭子”明确了“亭子”和“杜甫”之间的关联,如第三段“可不曾想,这岳阳楼下的亭子竟成了他灵魂的归属”,第四段“斜风细雨中,楼阁一言不发,静静地立着,静默成雨中的一个意象。也许,楼台在这里等候他不少年了”,第六段“生怕一不留神搅乱了先生的安静。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岸,对一个诗人太重要了,是栖息,更是安放”,由这些内容可知,怀甫亭是杜甫人生的最后一站,是他灵魂的归属,是他灵魂的安顿地,作者用“杜甫的亭子”来命名,更好地表现出作者对杜甫的敬仰和追念。考生结合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其含义。考生可以采取关键词分析法、句子之间关系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等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 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岁饥,发公粟以振民。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迁太仆少卿。 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B. - 24 -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C.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D.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究,古代是读书人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学究”是科举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B. 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 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D. 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B. 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C. 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 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1)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 (2)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 【解析】 - 24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意思是“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 “力”为副词,“极力”的意思,修饰“辞”,其后不可断,排除CB。 “封识”为名词,“封口标识”的意思,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错误,该说法夸大其辞;“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的理解也有误,“火其书”的意思是烧了举报信。 故选A。 【1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古者”,古代;“则”,就;“赢粮”,背着粮食;“以”,来;“就食”,得到粮食;“诚”,如果;“于”,到;“免”,免掉。第二句中,“因”,因为;“进”,上朝;“及”,涉及;“盟血”,盟誓的血;“渝”,改变;“速”,招致。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学究出身;第二次参加考试,考中进士甲科.担任华州郑县知县,转运使通知州运五万斛米送到长安,郑县独自承担三万斛。吴时给转运使写信说:“计算三万斛的费用,用车需要一千五百辆,用士卒运就需要五万人,县内的百姓可供使役的只有二百五十八户。古代打仗时就背着粮食去供养军队,没有战争时就移动军队以便得到粮食,如果能够把军队调到华州,那么前面所说的费用就能够免掉。华州、雍州相距一百六十里,一旦想用,军队早上出发晚上就可到达了。”转运使听从了他的话。 - 24 - 陆师闵经管秦、蜀茶马事,征召吴时为属下。章楶想推荐吴时为御史,吴时极力辞绝.徽宗求直言,远方的臣子上奏章,封口标识大多不能遵照格式,有关部门都退了回去,吴时提出建议,使奏章得以呈达。吴时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华州的学生有触犯忌讳的,教授想上报,说:“这中间所说的话,都是我不忍心听到的。”吴时立即烧了他的信,说:“你不忍心听到,却让君主听到吗?” 张商英被罢相,言官指责吴时是他的同党,出京担任耀州知县,又贬他担任鼎州通判;没有赴任,提举河东常平司。荒年,发放官库粮赈济百姓。童贯经略北方,常以边防的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还朝担任大晟府典乐,擢升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而取消他节度使之职。 吴时被召为工部员外郎,后改任礼部员外郎,兼任辟雍司业。大观时兴起算学,议论把黄帝作为先师。吴时说:“现在春祭圣祖,祝板上写上大臣的名字,而祭奠孔子,仅列中祭。数学,只不过是六艺之一罢了,应当用什么礼对待呢?”于是停止。升为太仆少卿。又因为上朝入对时论及夺取燕州之事,吴时说:“祖宗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改变必定会招致祸乱。”蔡攸听到之后,告诉了王黼,王黼很生气,斥责他是腐儒。吴时请求离朝,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不久提举上清太平宫。回去时,碰到了乡人赵雍,对他说:“攻取燕州必定招来祸患,我老了,能够不遭受灾变,很幸运。”几年后去世,年七十八岁。 吴时写文章很敏捷,从不打草稿,下笔就写成, 京师两个学府(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把他看作“立地书橱”。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跋①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②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③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跋(bá):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②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悖。③出处:指出仕和退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不用“章悖”之名而用“时宰”二字,含有宰相弄权、排斥同僚指深意。 B. 颔联用寻常的动作“吃”与“和”,褒赞子瞻不以迁谪为意而泰然处之的品格。 - 24 - C. 颈联高度评价渊明、东坡的人品,借东坡“百世士”衬托渊明的千载遗风。 D. 尾联以“虽”与“乃”二字呼应转折,着“风味”二字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5. 颔联中的“细”字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1)苏轼身处困境仍心态平和;(2)与陶渊明心灵契合;(3)与“风味乃相似”呼应。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借东坡“百世士”衬托渊明的千载遗风”错,本联是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出处虽不同”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风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结。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由首联的内容可知,苏轼被贬到了惠州,章敦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在状况如此沦落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是对“时宰”迫害的极大蔑视,也是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具体表现。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陶诗,自然不仅由于艺术上的向往,更主要的还在于心灵上的契合。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 【点睛】分析诗歌鉴赏中的炼字型 :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24 -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用萤火虫、孤灯烘托唐玄宗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3)《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夕殿萤飞思悄然 (2). 孤灯挑尽未成眠 (3). 楼船夜雪瓜洲渡 (4). 铁马秋风大散关 (5). 春江潮水连海平 (6). 海上明月共潮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萤、洲、渡、潮、生。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体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不饶人,母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精精神神地来往了,固然她还是那样一副好强逞强的样子,但更多的时候,也只是精神上的一种象征,气息上的一种贯通。 想到这些,她能够来这个城市的次数,怕__________了。母亲离不开她习惯了的生活世界。到了城市,她__________是诸多的不自在,精神的元气上,像是漂行的浮萍,无根在水泥路上的生硬,茫然在霓虹灯下的暧昧,听不到了鸡鸣狗吠,让她感觉有些落寞。看到的那些娇惯的宠物,没有家乡的土鸡土狗让她感到亲切,她甚至还看不惯那样的一种矫揉造作,( )。她也像是看稀奇一样地看着这城市的__________,像是看着一个她永远也走不进的世界。 到了城里,她总是会__________地看着我们,她总是说:这样看着你们,心里暖和。有一年春节,我们醒来,发现母亲竟然在我们的床边守着看我们,一副看不饱看不够看不厌的眼神,在夜光里闪烁。 渐渐的, - 24 -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习惯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母亲在她的孤独里,孑然了她的生命存在,孑然了她的生命蕴藉,走直了她脚下的弯路,佝偻了她脊背的凸显,昂扬了她精神的矍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屈指可数 竟然 斑驳陆离 聚精会神 B. 历历可数 反而 斑驳陆离 目不斜视 C. 屈指可数 反而 光怪陆离 聚精会神 D. 历历可数 竟然 光怪陆离 目不斜视 18. 下列在中文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她感到这城市的人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但是她并不就此厌倦了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B. 她感到这城市的人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她也因此厌倦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C. 她感到这城市的人也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但是她并不就此厌倦了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D. 她感到这城市的人也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她也因此厌倦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发现,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 B.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但是母亲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 C.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发现,母亲享受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 D. 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但是母亲享受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 【答案】17. C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理解熟记常用词语包括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语境是说母亲能够来这个城市的次数很少,应选用“屈指可数”; - 24 - 竟然:副词,表示出乎意料。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语境是要表达母亲到了城市有诸多的不自在,与上文“母亲离不开她习惯了的生活世界”在意思上相反,应选用“反而”;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结合语境是说“这城市”,所以该用“光怪陆离”; 聚精会神:指集中注意力地看,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结合语境说母亲到了城里,她总是会集中注意力地看着我们,所以该用“聚精会神”。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没有乡下人的质朴与醇厚”是对“像这城市的宠物一样”进一步解释,放后面,排除AB;结合下文“她也像是看稀奇一样地看着这城市”,可知母亲“并不就此厌倦了城市人的洋派和洋气”,且与上文意思上发生转折,排除D。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我发现了母亲内心的孤独,同时也习惯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存在结构混乱和语序不当的问题,“习惯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的主语应为“母亲”;“习惯了她的孤独,隐忍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语序不当,应为“隐忍了她的孤独,习惯了她的孤独,享受了她的孤独”。据此可以排除BCD。 故选A。 - 24 -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青蒿素是继乙氨嚓咤、氯喳、伯喳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①___________疟原虫发育的早期(滋养体期),对青蒿素并不敏感所以不管采用多高的剂量,青蒿素对早期的疟原虫也无能为力。②___________,青蒿素才能发挥作用。但是青蒿素的半衰期又非常短,在体内只有两个小时左右只有在对的“时间”(青蒿素还在半衰期内),遇上对的“人”(处于中晚期的疟原虫),青蒿素才能对疟原虫起效用。对于早期疟原虫,需要在下一个生长循环周期碰到给药才能被杀死,在这样的情况下,③___________。 【答案】 (1). 但对不同时期疟原虫作用不同 (2). 只有在疟原虫发育的巾晚期 (3). 青蒿素用药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为语句补写题。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层次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及关键词,拟写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文段说明对象是青蒿素,内容是青蒿素对不同时期疟原虫的作用,所以第一空联系下文来看应该填一句总领句;第二空联系上文“在疟原虫发育的早期(滋养体期),对青蒿素并不敏感”和下文。处于中晚期的疟原虫”,结合下句巾的“才能”此处填写的关键词应该包括“只有”和“中晚期”;第三空根据上文的介绍,推断得JLH“用药时间应该加长”这样的结论。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 24 -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从下表中筛选有关信息,回答表后的问题,每空不多于10字。 某市高三学生寒假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调查项目 娱乐游戏情况 学习情况 吃早餐情况 睡眠情况 百分比 3小时 以上 3小时以下 2小时 以上 2小时 以下 吃早餐 不吃早餐 6小时 以上 6小时 以下 79% 21% 16% 84% 55% 45% 27.5% 72.5%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该市高三学生寒假学习、生活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答案】 (1). ①学习时间少 (2). ②游戏时间多 (3). ③睡眠时间不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其次读懂表格,把握表头的实际意义和数据体现的特点等;再次,分析数据,根据数据得出相关结论;最后分点陈述,完成作答。该表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提供了四种情况,只要求填三个短语,一定要注意抓住题目中的“普遍存在着”看图表情况,如从数字比较看,娱乐游戏情况在3小时以上的占79%,学习情况在2小时以下的占84%,睡眠6小时以下的占72.5%,这是比较突出的情况,由此可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非普遍存在的“吃早餐情况”可以排除。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孔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洪应明《菜根谭》 - 24 -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梁启超《志未酬》 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习近平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莎士比亚 孔子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面对人生的不同阶段,孔子自己有不同的期待。 你即将成年,面对将来的不同人生阶段,你对自己有什么期待?请结合材料,任选两三个句子进行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示例 悠闲细品真滋味 朝暾灿烂,春日正好,捧一杯香茗,于匆匆行路间偷一丝闲暇,悠闲细品,细心静赏陌上花开,是我对人生的期待。 行路太过匆匆,逐利太过庸庸碌碌,便都失去了滋味,精心慢步前行,悠然细品美味,味蕾何曾亏待你?正所谓: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给你真滋味!我期待的人生有着苦乐真滋味。 悠闲细品,苦中亦存甜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子以官场浮名,换半生闲暇,于滚滚赤壁中细享一个人的浮世清欢,美食诗书相伴左右,安愁不解真滋味?嵇康,以身之察察唤醒物之汶汶,于林间献清酒一壶。琴音知己为伴,尝排挤打压之苦,品一丝超凡绝派的甜蜜;阮籍驾车慢行细品,前路坎坷骤变坦途,白眼事权贵,折枝为美人,在品味,何等畅快!他人不解又何妨,吾品吾生甜蜜满怀间。面对人生的风雨,从容坦然,保持淡然的心境,才会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状态。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若解“闲”为静,“动”是忙的话,静当如坐寒窗苦守,动辄应像行者无疆。静观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静,细细体味中华文化之精深;动,慢行探寻文化出路。九百万行路艰辛,十余载文化苦旅。他慢行十余载,静赏陌上文化花开。他慢游十余国,让秦汉烽烟、魏晋风雪于笔下再生,让唐诗韵律、宋词隽永,跃然于味蕾,动静间中品尽文化真滋味。 史册翻转,于庸碌尘世间可静观一个人的细水流长。汪涵于追名逐利之风盛行的娱乐圈中,享受着不合时宜的清高与快乐,煌奇于污浊世间,慢品黑暗真滋味;刘欢唱起从前慢,细品悠闲人生乐…… - 24 - 人生路行的太过匆匆,“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岁月的奴,忽视了当时想要的是什么,而现在得到的又是什么。”林徽因这样说。是啊,那沦落庸碌中的郭美美、干露露,何曾有机会品味生活真滋味?何曾体味过落红纷纷的暖殇?何曾感受过一个人的细水长流?如此人生,一旦庸碌,有何滋味? 看庭前花开,悠闲细品香茗,是我所期待,但那一定是奋斗和坚持过后的人生画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题作文提供的材料是不同的几句话,第一句话强调要有张有弛,即人的生活节奏要保持适度。第二句话,取苏轼的词,强调要保持淡然的心境,面对人生的风雨,从容坦然,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第三句话《菜根谭》,强调人需要怡情养性,既不能太闲,也不能太忙,要过得充实,还有会忙里偷闲。第四句话是梁启超的话,强调好男人儿志在四方,人要有大志向,大抱负,要有远见,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要矢志不移,保持前进的方向,直到实现目标为止。第五句话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人要努力奋进,奋勇开拓,乐于奉献,关键词是奋进,开拓,奉献。第六句话是英国诗人莎士比亚说的,强调人要做自己的主宰者,做自己的主人,凡事要主动,积极争取,不要被动接受。考生在理解上述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期待。抓住其中任两句或三句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①从孔子和《菜根谭》角度立意,生命要有张有弛,要怡情养性,为他人和社会多做贡献,活得充实有意义。 ②从苏轼和莎士比亚角度谈,可以立意为要保持淡然的心境,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雨;身处逆境,也要成为支配自己命运的强者,笑傲人生。 ③从梁启超和习近平角度谈,可立意为人要有远大的理想,要矢志不渝追求理想;怀抱理想,努力奋进,奋勇开拓,乐于奉献等。 可用素材: ①霍金,只有两个手指惠东,身体严重畸形,生活给了他身体上的不幸,却不能阻止他在科学领域探索的步伐。他曾经说过:“身体和精神是不能同时残障的。”他就是生活的强者,生命的主宰者。 ②永不见打字的天使女孩赵晨飞,从小重度脑瘫,嘴不能言,足不能行,手不能用,但她发表诗歌20多首,日记300多篇,用笑容诠释了生命的意义,用意志点亮了生命的光辉。 - 24 - ③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英】艾略特《丹尼尔·德龙达》 ④不要陷入眼前的琐碎事务而不能自拔,而要在自己心中培养对未来的理想,因为理想是一种特殊的阳光,没有阳光的赋予生命的作用,地球会变成石头。——【俄】谢德林《波谢洪尼耶遗风》 ⑤马克思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在黎明才睡觉,然而,只要条件允许,星期天的娱乐活动,他从不放弃。在英国伦敦居住时,每逢星期天,他就和亲属、朋友步行一个半小时,到郊外一个长满小树丛和金雀花的小山幽谷——汉普斯泰特游玩。他在那里阅读报纸,骑着毛驴溜达,赛跑,角斗,有时也用演算数学的办法来改变大脑的活动方式。 层析分析:本文以“悠闲细品真滋味”为题,在文章开头点明写作中心。接着,列举古代苏轼、嵇康、阮籍等事例,写及宁静中心存淡泊的心境。再以现代余秋雨、当代汪涵、煌奇、刘欢的表现说明人生慢行细品之得。结尾进一步以林徽因的话揭示明确方向、主宰命运才能品得人生真滋味的道理,申说意义,并从反面举例引发人警醒和思考,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一的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懂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即所谓抓住主旨。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含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4 -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