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3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专用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4传记阅读含解析
专题能力训练四 传记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韩美林,写下一部现代《天书》 朱东君 北京的韩美林艺术馆里,有一幅书法作品占据了整面墙,足有3层楼高。其上错落排列的,字非字,画非画,更像一个个神秘的象形符号。“这就是‘天书’,都是形、音、义不全的先秦文字。韩美林老师花了三四十年时间,从全国各地的古陶厂、博物馆、古迹、古墓、古书上收集来的。”艺术馆讲解员说。开始,韩美林只是觉得这些文字字形好看,希望“看它形,养我画”。“20世纪80年代,韩老师在香港遇到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看到这个本子,觉得特别震撼,他鼓励韩老师一定要把这些字集结成册,拿出来让所有人去看、去传承。”讲解员说。 没想到这个收集的过程漫长而艰辛,把它们都以艺术的手法在宣纸上表现出来,又极其枯燥。讲解员说:“他带着写好的作品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请教,季老也不认识这些字,便说,就叫‘天书’吧。”当时已缠绵病榻的季羡林,还为韩美林题写了书名。2008年,《天书》上册出版,收录了差不多1.5万例古汉字字形。在韩美林看来,“天书”是“中华古文化给艺术一点‘提炼’和‘概括’的启示,撼人精魂”。他出版《天书》不是要给古文字学者做研究,而是希望普通人能感受到视觉上舒服的美。 农历猴年,中央电视台发布了春晚吉祥物“康康”,一只四肢呆板、红黄绿配色的3D猴子,马上被网友调侃为“猴赛雷”,将韩美林完全置于负面舆论中。说起这个,韩美林倒是一下子乐了。他让助手翻出“猴赛雷”的设计原稿,“你看看,我们原来设计的小猴,漂亮吧?多好玩啊!”果真,这小猴圆滚滚的,萌萌的,脸上水墨感的红绿色与皮毛的黑色非常和谐。“中央电视台找了个学生做成3D猴子,说是我设计的,大家把我骂得厉害!如果用我的原稿,全国人民不会骂‘猴赛雷’吧?”我们对这只萌猴爱不释手。“那您现在还生气吗?”“不生气,随他去。” 韩美林常说:“我的创作绝对没有重复。”他指着墙上的蓝印花布说:“你可能都不相信,我在南通一天半,设计了47个花色。”创作的速度和数量背后,是天赋,更是勤奋。“我一天能工作18个小时。”他说。聊起自己的作品,韩美林的眼睛越来越亮,聊到兴起:“走,我带你们看我的构思本。”在工作台尽头,堆着58本大开本的册子。 韩美林一辈子都是“画疯子”。他小时候偶然从家旁边的土地庙里摸到几本古书,就迷上了篆字,用刀在石头上、木头上刻,刻得满手都是血口子。1949年,13岁的韩美林参了军,被分到烈士纪念塔建塔委员会的浮雕组,给艺术家们当通讯员。一天,书法家陈树亮看到了韩美林满桌子的篆文,很是赞赏,韩美林得到了莫大的鼓励。此后更是画疯了。1955年,仅读过3个月初中的韩美林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因为备考用功过度,考完后他的眼睛竟假盲了8天。直到年事已高,每当灵感来了,韩美林还是可以白天连着黑夜画下去,经常画到进医院。准备《天书》出版的时候,他在短短几个月里,挥毫写下1万多个古文字。高强度的工作让他大拇指和食指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直到手指关节发炎,裏满纱布。老友冯骥才评价说:“他每一次投入都是大战。” 眼下,韩美林仍然在战斗。“八十大展”即将开幕,他要用中国国家博物馆满满8个展厅的作品,为自己庆生。等“八十大展”结束了,他也不会放慢脚步,因为全情的、艺术的“战斗”,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常态。 8 (摘编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①韩美林,“福娃”之父。这位年近八旬的艺术大师,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天才造型艺术家。韩美林设计了第一轮生肖邮票中的《癸亥年》生肖邮票,设计了第四轮生肖邮票中的《丁酉年》鸡票。他的作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摘自郑心仪《时隔33年,他再次成为生肖邮票的设计师》) ②我教育学生就三点:第一做人,第二有生存本领,第三要对世界有所贡献。我有过一个硕士生,愣是3年都没见到她。后来她要考博士,竟然还敢要我签字。我发火了,坚决不签,根本不承认她是我的硕士生。后来我定下一条规矩,没有2/3的时间在听我的课,我最后绝对不签字。我不能培养出“水货”让全世界笑话。 (摘自许陈静《八十功名尘与土》)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美林用时多年,走遍全国收录先秦古文字,支撑他的动力之一是“看它形,养我画”。 B.韩美林是一个“画疯子”,备考时眼睛假盲,年事已高经常画到进医院都证明了这一点。 C.韩美林乐观豁达,面对网友调侃的“猴赛雷”事件,他却不生气,不在意,淡然处之。 D.韩美林设计了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生肖邮票,体现出他的作品民族特色鲜明。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友冯骥才评价韩美林说“他每一次投入都是大战”,作者认为“战斗”已经成为韩美林生命的常态,都表现了韩美林不服老的战斗精神。 B.启功鼓励韩美林一定要把古文字集结成册,季羡林将之命名为“天书”,还为韩美林题写了书名,这体现出两位大师对先秦古文字的喜爱。 C.韩美林拒绝为3年没见过面的要考博士的研究生签字,根本不承认有这个学生,说明他在育人方面严谨认真,坚守原则,有使命感和荣誉感。 D.韩美林热爱创新,他的创作绝对没有重复,他在南通一天半设计了47个花色,他一天工作18个小时,在工作台堆着58本大开本的册子就是明证。 3.文章标题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孙家栋:航天赤子心 宋雅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相连。求学时,他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1958年,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1967年又被钱学森点将,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从此与中国卫星结下不解之缘。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对几次关键的人生转折,孙家栋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系列原总设计师戚发轫对这位老朋友敬佩不已: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 戚发轫的总结令人信服。在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紧紧抓住“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着”这四个要求,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也正是因此,中国得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欧阳自远对孙家栋的这一“特点”感受颇深。他曾和孙家栋、栾恩杰一起被誉为探月工程“铁三角”。 在欧阳自远看来,“孙先生是一个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高手’。我总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各种技术要求,希望我们的绕月能获取尽可能多的数据。但孙先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去实现、去完成‘绕’的目标。孙先生常说,科学家往往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工程师就是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并且敢于决断。比如说‘嫦娥’什么情况下发射。孙先生认为,安全就发,不安全就不能发,其他因素都不必考虑。因为不安全,什么目标都达不到”。 8 建设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有两条路摆在了大家面前:一是一步建成全球乃至世界主流,但不符合中国实际;二是分步优先建成区域系统,但世界尚未有先例。 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搞呢?”谈及当时的决策,孙家栋解释说,“首先,卫星的数量可以少,我们集中精力为我们国家本土加上周边来服务,这是我们经济建设最需要的事情。步子相对迈得小一点,可以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我们这个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北斗”系统优先建设区域组网成功提供优质服务,证明了这条道路的科学性。目前,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此种建设方式,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的“务实”,在同事和下属的眼中,是搞科学该有的精神。“科研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能求全求大,不能好高骛远。他说话慢吞吞的,但总能运筹帷幄,统领全局,是个睿智的老头。”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北斗女神”徐颖如是说。 孙家栋经历了中国航天的很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总工程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在我国成功发射入轨的百余颗卫星中,孙家栋主持研制的多达30余颗。 2009年,孙家栋寿辰时,钱学森给他寄来了贺信,80岁的孙家栋成了钱老口里的年轻人:“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八十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的祝贺!”钱学森对孙家栋的贡献如数家珍:“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家栋曾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学时长达7年,归国后投身于祖国的国防建设。 B.孙家栋原本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后来进入中国卫星研究领域,成为技术负责人,这个转变是由钱学森促成的。 C.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为世界开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即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与日本、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共享研究成果。 D.孙家栋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此,钱学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8 A.孙家栋作为技术负责人,能够抓大放小,举重若轻;善于综合,敢于决策;大胆放手,勇于负责,这让老朋友戚发轫十分敬佩。 B.孙家栋在苏联学了7年飞机制造,回国后造了9年的导弹,放了50年卫星……他的人生所经历的这几次“变轨”,都是根据国家的需要进行的。 C.研制“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时,为了确保核心任务顺利完成,孙家栋根据复杂问题简单化原则,取消许多次要的技术试验。 D.孙家栋认为,工程师与科学家不同,工程师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敢于决断,能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3.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材料一 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2003年冬到2004年春,我重病住院。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佛家说,和尚活到 8 九十九岁死去,叫作“圆寂”,功德圆满了。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考古不易,考今更难。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作“两头真”,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作“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作“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编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 材料二 2017年1月14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先生以112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早年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始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不仅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还翻译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担任《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老爷子总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8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编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 的争论可以歇歇了》)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字里行间弥漫着消沉的情绪。 B.材料二满怀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做了高度评价,“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同,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材料二、材料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一些人的指责。 B.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C.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材料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D.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 3.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盲从”和“怀疑”的理解。 8 专题能力训练四 传记阅读 一、1.B B项,“备考时”说法错误,原文为“考完后他的眼睛竟假盲了8天”。 2.C A项,错在“都”和“不服老”。老友冯骥才的评价重在强调韩美林的勤奋,而作者的评价重在强调韩美林的战斗精神。“不服老”属无中生有。B项,“这体现出两位大师对先秦古文字的喜爱”无中生有。D项,“一天工作18个小时,在工作台堆着58本大开本的册子”,体现的是韩美林的勤奋。 3.参考答案:①表层含义:指韩美林搜集先秦古文字出版的《天书》。②深层含义:指韩美林搜集先秦古文字出版《天书》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体现了他身上的执着、创新、勤奋、战斗的精神。③指韩美林出版了现代《天书》,在艺术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析:回答标题的含义,需要跟文本表现的主旨及传主的人物特征相结合。题目“韩美林,写下一部现代《天书》”,其中有两个关键点——“韩美林”“《天书》”,从表层含义及深层内涵挖掘即可。 二、1.C “与日本、印度等国开展合作,共享研究成果”曲解文意,文章只提到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模式,“日本、印度也纷纷采取”,并没有谈到“开展合作,共享研究成果”。 2.C “孙家栋根据复杂问题简单化原则,取消许多次要的技术试验”曲解文意,原文是“凡与此无关的技术试验,全部取消”。 3.参考答案: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全文围绕表现孙家栋“航天赤子心”这个中心选择材料,突出孙家栋的智慧和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贡献。选取戚发轫、欧阳自远、钱学森等同事、前辈的评价性材料,既突出了孙家栋的优秀品质,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选取对重大事件决策的材料,突出孙家栋的领导才能、战略眼光、家国情怀。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在选材方面的特色,首先要考虑选材的经典性。文本选取了戚发轫、欧阳自远、钱学森等人对孙家栋的客观评价,既突出了传主的优秀品质,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三、1.B A项,“字里行间弥漫着消沉的情绪”错,依据语境看,应是表达周有光先生对病后生活的达观态度;C项,“不能认同”错,原文只是表示年轻记者这样称呼周有光先生无可厚非,同时,本项还强加因果关系;D项,“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错,材料二是对周有光先生贡献的客观陈述,材料三中有周先生的自述。 2.A B项,“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错,与文本表述矛盾;C项,“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错,材料三中“没有敬畏之心”的说法是在特定背景下针对某些居心叵测的人而言,且这个说法与文本也不相符;D项,“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错,材料二、材料三两则材料都有纪念周有光先生的目的。 3.①“盲从”,毫无疑问应该被摒弃;而保持一种怀疑精神是必要的,但怀疑一切,为“怀疑而怀疑”,却是另一种形式的“盲从”,也是要不得的。周有光反思的“盲从”和刘一达批评的“怀疑”都有社会、时代的背景。②二者都是理性缺失的产物,“盲从”是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能力的必然结果,而有些人的“怀疑”(一切)的言行,却是自我主体极度膨胀、绝对虚无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不健康的。 8 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