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0分)‎ 1. 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 ‎ 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 A. 宗法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 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 A. 都实行王位世袭制 B. 都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C. 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 D. 都由部落联盟首领担任最高统治者 3.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4.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 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社会进步 C. 重视尊卑贵贱 D. 有利于凝聚宗族 5.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里)的都城建制.下列对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6. 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1. ‎“国家大事皆由廷议向皇帝提出意见,由皇帝裁度或由廷议作出决定”。此规定表明秦汉时期 ( ) ‎ A. 中央集权制较完善 B.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 绝对皇权已经形成 D. 尚未形成专制制度 2.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3.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4. 汉武帝时“ 尚书” 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5. 史载,魏晋时设中正,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晋以后,部分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由此可知,政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巩固门阀士族统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保证选官的公正性 D. 注重门第家世 6.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 A. 世禄制 B. 征召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7. 下图为1999年我国发行的汉代画像石《牛耕图》邮票。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 农业动力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 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 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进步 D. 中国传统耕作方式基本定型 8. 某学者提出,两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 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 C. 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 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A. 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B.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C.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D.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2.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对“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 B. 经营规模受到资金的限制 C. 主要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 D. 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 3.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4. 商鞅变法时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并且对商人征收重税。以下表述与这一思想不符的是(  )‎ A.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B. 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D.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5. 西汉时确立了市籍制,即对商人进行专门的户籍管理,而且规定一旦入市籍就不得为官。这个制度实质上反映了(      )‎ A. 古代的商人不是自由民 B. 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 古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 D. 统治者限制商业发展 6.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7.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A. 法家思想的衰微 B. 黄老之学被推崇 C.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 程朱理学的盛行 8.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  ) ‎ A. 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B. 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 C.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D.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 1.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 苟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A. 苟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3. ‎《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  )‎ 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4.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这一理论(      )‎ A. 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 B.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C. 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 D. 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8.0分)‎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材料三 ‎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8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在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4分) ‎ 1.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  《春秋谷梁传》中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材料四  《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8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 ‎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过程。(4分) ‎ ‎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 材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                                                   ——《老子》 ‎ 材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                                                   ——《荀子》 ‎ 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人世之事,因为之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                                                   ——《韩非子》   ‎ 请回答:  ‎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 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 ‎(2)据材料三,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3分)你认为韩非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3分) ‎ ‎2017-2018学年下学期龙海程溪中学高二历史期中考试答案 ‎1. B 2. C 3. B 4. C 5. C 6. A 7. B 8. D 9. A 10. B 11. B 12. C 13. C 14. B 15. D 16. D 17. C 18. D 19. D 20. D 21. C 22. B 23. D 24. B 25. D 26. C ‎ ‎27. (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君臣之名分确定。(2分)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4分) (2)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6分) 表现: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2分)‎ ‎(3)变化:中央行政制度: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4分)  ‎ ‎28. (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2)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 ‎(3)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鲁国实行初税亩率先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答两点即可  ‎ ‎29. (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1分)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1分) ‎ ‎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1分)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传统的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纷纷变法;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繁荣。(5分,答到1点给2分,答到2点给4分,答到3点给5分) ‎ ‎(2)思想: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依法为本”来治国;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3分,每点1分)           ‎ ‎        启示:对于推进国家的统一、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继续推进深化改革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3分,每点1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