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上期期中试卷 高二历史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1.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 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 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 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 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孟子、荀子、韩非子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说明古代大一统思想开始初步形成,故D正确;儒家与法家的主张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战国时期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故B项错误;该时期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争鸣,故C项错误。‎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 19 -‎ ‎【详解】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 ‎3.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A. 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 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 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周文王和武王在施政时注重“德”,孔子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以达到“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可见两者都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选项D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选项A排除;周文王、周武王所提的“德”非个人道德修养,选项B排除;仁政思想是孟子所提,选项C排除。‎ ‎4.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他们互相诘难,批驳的目的是 A. 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B. 发展私学教育 C. 挽救奴隶制度 D. 研究人和人类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依据材料“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辩论在于传播自己治理国家的理念,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诸子百家著书立说,而非强调发展私学;C选项错误,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而非挽救奴隶制度;D选项错误,诸子百家主要研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而非强调研究人和人类社会。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 19 -‎ ‎5.《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A.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D.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说明了人要适应自然的发展,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故C项正确;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是道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符合是荀子,故B项错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主张,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主张,解题的关键是找出选项中各自的个性,进行排除即可。‎ ‎6.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C.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答案】B ‎【解析】‎ 西汉陆贾提出秦朝的教训是“举措太众、刑罚太极”,也就是统治者做了太多的事情,而且刑罚过重,为吸取教训应该无为而治,而且要宽刑薄税,故选B;西汉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奉行儒学的,其儒学思想是外儒内法兼采道家,所以不是完全的以德治民,故A与题意不符;CD与题意不一致,不是题干要表达的主张,故排除CD。‎ 点睛:‎ - 19 -‎ 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实际上是在考查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7.新疆吐鲁番曾出土公元408年的一份用楷书书写的文书,记录了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等中原地区盛行的典籍。由此可知,当时 A. 书法艺术得到了推广与普及 B. 科举制最早出现于西北地区 C. 儒学作为正统影响范围扩大 D. 统一因素因政治分裂而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考古发掘得出5世纪初新疆吐鲁番地区“选举应试”、“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等”儒家典籍,可知新疆地区学习汉族的科举制和儒家文化等,由此可以得出儒学的影响范围扩大,C项符合题意;一份文书得不出书法艺术得到了“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制度,当时是东晋时期,B项与史实不符;新疆地区在文化观念上受中原的影响,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因素在增长,D项错误。‎ ‎【点睛】本题关键信息是“记录了当地选举应试的情况策试内容涉及《诗经》、《春秋》等中原地区盛行的典籍”,强调的是儒家文化的扩散,考查的是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8.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 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 功臣 ‎10‎ ‎3‎ ‎0‎ 功臣子 ‎3‎ ‎5‎ ‎0‎ 外戚宗室 ‎0‎ ‎3‎ ‎1‎ 掾史文吏 ‎0‎ ‎8‎ ‎2‎ 经学之士 ‎0‎ ‎1‎ ‎10‎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 A.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 B.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 19 -‎ C. 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 D. 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比例越来越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在西汉儒学的政治影响力逐步增强,故选D。材料并未显示统治者对社会中下层人才的选拔,无法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丞相出身的身份,无法体现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的过程,排除B;外戚宗室担任丞相的比重并不高,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外戚干政的结论,排除C。‎ ‎9.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知这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神化皇权的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因此B选项错误;夏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 D.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答案】C ‎【解析】‎ - 19 -‎ ‎【详解】注意题干“根本出发点”,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正是因为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故C正确;ABD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符合根本出发点的说法,排除。‎ ‎11.康熙称赞他说“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人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内外为一家。”康熙称赞的“他”指的是 A. 孔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朱熹在理学上成就,故选D项。孔子主张德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荀子主张“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材料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董仲舒主要是神化儒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12.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 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王阳明认为庶人百姓也都拥有良知良能,有利于庶人百姓意识的觉醒,故选择D选项;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维护了封建伦理纲常,故排除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故排除B选项;程朱理学是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 ‎1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 19 -‎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可知他强调的是学校可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黄宗羲思想不具备近代民权意识,排除C项,D项中“实用人才”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 ‎14.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 构建新儒学体系 B. 提倡知行合一 C. 强调社会责任感 D. 重建伦理秩序 ‎【答案】C ‎【解析】‎ 张载提出的理想在于为天地、生民、万世等,顾炎武为天下兴亡呼吁,这都体现了他们以天下为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只提供了二者的理想,与构建儒学体系和伦理秩序关系不大,排除A、D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B项。‎ ‎15.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B. 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 19 -‎ ‎【详解】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故B项正确。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A项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错误;韩非子“集权”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6.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驱动行事。”这表明了 A. 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B. 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C. 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D. 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等信息来看,这种主张认为法律和道德是人为的产物,要以自己的感受和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是否遵守法律和道德,说明智者学派忽视社会道德建设。故答案为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智者学派的主张,A项说法绝对,排除;民主政体下的雅典奉行法律至上,排除C项;从材料中的“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来看,智者学派并非绝对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排除D项。‎ ‎17.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A. 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 B. 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 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 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答案】C ‎【解析】‎ - 19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知识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提倡人性,其根本上还是属于反封建。不难看出,“文艺复兴”这几个字,没能准确揭示出这场运动的实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与曲解,均不正确。‎ 考点:西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18.在宗教改革中,改革家们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会权威。下列表述体现这种宗教观的是 A. “基督徒靠行事修为成为义人”‎ B. “认识你自己”‎ C.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所学知识和材料解读能力。C项肯定了人在信仰中的主体地位,主张人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否定了天主教的权威,与题中“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会权威”相符,故C项正确。A属于教会的观点,B是苏格拉底的观点,D属于启蒙思想,排除AB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9.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的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 A. 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 B. 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 C. 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 D. 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像牛顿先生……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是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体现了对理性的推崇,而不是依赖外在权威,故C项正确;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属于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权力的制衡防止暴政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伏尔泰主张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故D项错误。故选C。‎ - 19 -‎ ‎20.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都高举人文主义旗帜,崇尚自由 C.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A宗教改革,排除;宗教改革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不符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排除C;启蒙运动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不符合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排除D。‎ ‎2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广泛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纸币——交子开始四川地区流行,故①正确;因为民族战争频繁,北宋时期火药武器广泛使用,故②正确;北宋的《萍洲可谈》记述北宋“舟师”利用指南针航海的情形,故③正确;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22.吴承恩塑造了猪八戒这样一个角色:拥有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是重要的,他也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这些;在取经路上一旦发生问题,他总是急于建议“把白马卖了,给师父买一口棺木”。在当时,这一角色 A. 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B. 揭示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 C. 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 19 -‎ D. 引发人们美好联想的艺术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猪八戒是一个愿意以辛苦的劳作来获得“女人、过得去的财富以及可以充分享用的食物”,而这符合明代大部分人追求安逸生活的要求,即符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故C项正确;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故A项错误;《红楼梦》揭示了专制王朝走向败落的命运,故B项错误;人们一想到猪八戒的形象就会想到好吃懒作的形象,故D项错误。‎ ‎23. 2012年是中国传统的龙年,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 ‎①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并结合所给的材料:①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说法都是符合史实的,都正确;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说法错误,汉字为表意文字。故此题选B项 考点:汉字:‎ - 19 -‎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详解】‎ ‎24.利玛窦在中国刊印过《坤舆万国全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一些士大夫将如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这一状况直观地表明了中国古代科学逐渐落伍的原因在于 A. 科学精神的缺失 B. 僵化的政治体制 C. 强大的农耕经济 D. 理学的官方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士大夫将《坤舆万国全图》斥为“邪说惑众”,不肯接受其看不见、走不到和未听说的世界整体轮廓,可以得出因为士大夫的感性和无知,导致了中国古代科学逐渐落伍,A项正确; 材料中只有士大夫的自大和无知,无法直接得出政治体制对科学发展的束缚,也不能说明农耕经济和理学教育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BCD三项错误。‎ ‎25.1632年,伽利略因在一本书中宣传“日心说”,遭到罗马的迫害,并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能够说明的问题是 A. 伽利略的思想理论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 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对科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C. 伽利略时代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教会的严厉禁锢 D. 伽利略认识到要了解自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答案】C ‎【解析】‎ - 19 -‎ ‎【详解】伽利略因在一本书中宣传“日心说”,遭到罗马的迫害,并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说明伽利略时代人们的思想仍然受到教会的严厉禁锢,故选C;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文艺复兴,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要了解自然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伽利略因在一本书中宣传‘日心说’,遭到罗马的迫害,并被教会判处终身监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6.普朗克曾回忆说:“当时,我已经为辐射和物质的问题奋斗了6年,但无所获,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物理学来说至关重要,我也已经找到了确定能量分布的那个公式,所以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我必须找到它在理论上的解释。”最终普朗克的“解释”‎ A. 使人类认识深到微观世界 B. 完善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 成功建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 改变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普明克有关辐射和物质问题的解释是提出了量子论,而量子论使人类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牛顿力学揭示的是宏观世界物体运动的规律,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不符;C选项错误,量子力学体系正式建立的标志是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的建立,不是普朗克的成就;D选项错误,量子论是顺应而非改变物理学发展方向。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解释正确的是 A. 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从而遭到教会敌视 B. 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C. 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理由 D. 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答案】C ‎【解析】‎ - 19 -‎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刚好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迫切需要对外侵略和扩张来满足迅速提高的生产力要求,达尔文的进化论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所以选C;材料强调的是“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把达尔文进化论产生的时间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的时代要求联系起来思考解答。‎ ‎28.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至少于2008年起,向全球近10万台计算机植入专门软件,监听各国社会动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全球化推动了各国信息的共享 B. 信息革命削弱了美国霸权主义 C. 社会信息化带来安全方面风险 D. 网络对社会安全影响弊大于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信息化,美国监听各国动态,体现了网络安全问题值得关注,故选C项。这不是信息共享,这是安全威胁,故排除A项。这是美国霸权主义升级的体现,故排除B项。不能由此得出网络对社会安全的弊大于利,故排除D项。‎ ‎29.林则徐到澳门巡视,总觉得“夷服太觉不类”,“婚配由男女自择,不避同姓,真夷俗也”。这反映出林则徐 A. 对西方文明认识不断加深 B.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C. 传统的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D. 秉承“中体西用”理念 ‎【答案】C ‎【解析】‎ 由“夷服太觉不类”“婚配由男女自择,不避同姓,真夷俗也”可以分析出林则徐不能接受西方的服饰和男女自主婚姻,依然是具有传统的夷夏观念,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与材料意思不符;B项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 ‎30.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 A. 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 - 19 -‎ 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 D. “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可知,随着“用”的引进,洋务派中的一些人认识到只有引进“西体”才能改变中国的困境,这反映出“中体西用”的言论客观上有利于引进西方的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戊戌变法的信息,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并不是说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C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0多年前, 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 ‎(1)依据材料一, 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进一步分析200年前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意义。‎ ‎(3)欧洲国家“中国热”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怎样的时代要求? ‎ 材料二 下表是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中国 西方 宋应星(1587-约1666)编写了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反对不切实际的科举之学,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 牛顿(1643-1727)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这充分展示了科学的巨大魅力,对以后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 - 19 -‎ ‎(4)根据上表分别说明17世纪中外科技成就的特点。‎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牛顿的科技成就对近代西欧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答案】(1)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2)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 ‎(3)时代要求:提倡理性;追求民主和平等。‎ ‎(4)特点:‎ 中国:总结性的科技成果;分布在农业手工业领域,体现出实用性。‎ 西方:进行抽象规律性的理论总结;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创造性的突破。‎ ‎(5)影响:为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准备了条件;科学理性影响了启蒙运动。‎ ‎【解析】‎ ‎【详解】(1)元素:根据“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得出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根据“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得出儒家文化中“民贵君轻”思想;根据“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推崇”得出公平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 ‎(2)意义:可从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角度分析总结。‎ ‎(3)时代要求: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内容可知,时代要求是提倡理性、追求民主和平等。‎ ‎(4)特点:‎ 中国:根据“总结性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巨著”“提倡有实用价值的学问”得出总结性的科技成果,分布在农业手工业领域,体现出实用性。‎ 西方:根据“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得出进行抽象规律性的理论总结;根据“对以后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性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得出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创造性的突破。‎ ‎(5)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启蒙运动的产生等方面分析解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 - 19 -‎ 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 ‎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 ‎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国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不同的原因。‎ ‎【答案】(1)国家产生:社会契约;国家归属:人民主权;国家运行机制:分权而治(三权分立);国家职能:保护人权。‎ ‎(2)相同之处:兴民权,反对专制(主张实行代议制民主)。‎ 不同之处: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而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3)原因: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通过学习西方转变国家观念,探索强国之路。‎ ‎【解析】‎ ‎【详解】(1)根据“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得出社会契约;根据“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得出人民主权;根据“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得出分权而治,保护人权。‎ ‎(2)相同之处:根据“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得出兴民权,反对专制。‎ - 19 -‎ 不同之处:根据“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得出欧洲的国家观念基于反教会神学;根据“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得出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基于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侵略。‎ ‎(3)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探索强国之路等方面分析总结。‎ ‎ ‎ - 19 -‎ ‎ ‎ - 1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