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论音乐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论音乐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音乐论文之论音乐教育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 音乐教育是一项审美教育,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主要的要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音乐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从人脑结构看,人脑是由左右两半球构成。“左半脑是语言脑,右半脑是音乐脑。左半脑是一般的逻辑思维、公式、推理、步骤,右半脑是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左脑是浅层次记忆,右脑是深层次记忆。”① 据科学家推测,在人脑两大半球中,右半脑半球的能量是左半脑半球的10万倍以上。音乐开发右脑,并通过胼胝体促进左脑的发展。音乐教育直接作用与右脑,更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 ‎ 二)从各国科学家、文学家、名人情况看,很多与音乐有着不解的缘份。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曾以科学方法对艺术进行分类;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一位小提琴手;宋代科学家沈括也十分通晓音乐。追溯历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李大钊、鲁迅、周恩来,都十分喜爱音乐。放眼世界,俄国作曲家包罗廷是位化学教授;波兰前总统帕德莱夫斯基是著名钢琴家;英国前首相希思是指挥家。恩格斯、列宁、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泰戈尔、巴尔扎克等都是音乐爱好者。他们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音乐的熏陶与影响,或从音乐中吸取欢乐和力量,或从音乐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与体验,或从音乐中受到启发或灵感。1912年8月的一天,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对他夫人说:“我有一个奇妙的想法。”说完,就坐到钢琴前弹奏起来。他边弹奏边思考,经过长时间思考后,便上楼把自己关进书房,数日后,他疲惫不堪地从书房下来,手里拿的稿纸便是震惊世界的《广义相对论原理》。爱因斯坦曾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    科学的发现,艺术的创作,都需要有创新求异的思维,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人格品质。音乐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使音乐情感的表现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语义内涵,而是人类某种普遍体验过的感情的传达,也是人类心灵最深处的一种本质力量的揭示。音乐创作中自由联想的特点以及音乐形象本身表情的丰富性,显然有利于人的个性培养和思维的展开,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    三)从音乐的本质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人的潜能的开发,不应该只是智力的开发,它应当包括德、智、体、美、劳及技能、技巧在内的潜能的开发,尤其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开发。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发展。——‎ 亦可称之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没有求知的动机怎能发现问题?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充沛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又是构成完美的道德理想和坚韧刚毅的意志所必需的要素。它们统一在人的身上,推动他用自己的知识、思维、体力、技能去完成那些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可见,人的创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1、内驱力 2、情动力 3、意志力情动力是整个系统中起着中间桥梁的重要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②。而艺术审美的教育作用,除认识作用外,最重要的便是在情感方面。艺术的各种形式中,音乐被誉为最情感的艺术。通过演唱、演奏或欣赏音乐作品,感受真、善、美的音乐形象,给人的情感领域以无形的巨大的影响。若能以经常的长期的高尚情感的感受,它便能帮助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情品格。    四)从音乐教育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创作是艺术的生命!”不论西方重和声复调的音乐,还是中国重旋律线条的音乐,都表达着人类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些情感通过不同的节奏、曲调、和声、音色等要素来表现。演唱、欣赏音乐作品,都需要注意还包括速度、力度、音区、复调、曲式、织体等在内的要素特点。无怪乎有人把音乐的表演称之为二度创作,把欣赏、感受音乐称之为三度创作。“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节奏规范、发声训练、合唱合奏,都需要专心、协调、配合。有时上台表演、到社会慰问演出,需要学生自定节目、自行组织、自编自演,让学生表现自我、接触社会,体验成功与失败。不失为一次极好的锻炼。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不仅增长知识才干,而且提高心理素质,磨练学生意志,培养创新意识。                                 二    音乐教育能起到其他学科教育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但现行的教育状况,令有识之士担忧和痛心。在广大的农村,音乐教师严重匮乏,学科形同虚设,教师素质普遍低下。甚至有些城镇学校,由于在中考的压力、高考的指挥下,也减少课时,随意“转让”。不少学校,音乐课成了一门“调剂课”而编入课表。重视程度往往有“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学,小学不如幼儿园”的怪现象。笔者曾对我校500名从本市各地上来的高一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情况如下:开足课时的有311人,占62.2%;无特殊情况一般每课必上的却只有48人,占9.6%;音乐课教学内容只有唱歌的有287人,占57.4%;唱歌还有简单乐理的有92人,占18.4%;唱歌、乐理、还有欣赏教学的有34人,占6.8%。造成这一现象,固然有多种原因。但音乐教师若能积极进取,勇于钻研,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不仅能较好的改变这一状况,而且能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创造性跨世纪人才。   ‎ ‎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传统的应试教育须全面转为素质教育。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简单的、机械的教育模式。如:师一句生一句的唱歌教学;重歌唱轻乐理的教学方式;或毫无生气、死记硬背的乐理教学等等。应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仅满足于让学生不断重复、模仿。教师应更多的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大胆地创造与实践。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体现这一教育思想。        二)教育关系的调整。教育关系有教育主体与主导之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大家熟知的一个教育原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夸大自己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授以完整的学科知识,往往花大量时间在“双基”的教学上,满堂课多为“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兴趣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顽皮的学生不是简单的喝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更不能冷嘲热讽。   ‎ ‎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师要特别注重教育手段、方法的艺术性,注重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创新的思想。创新教育未必要求每个学生能创作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未必要求每个同学能较好地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一种创新精神。营造学校大的艺术氛围,布置教室与教学相关的艺术气氛,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采用唱游、律动、伴舞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节奏教学与简单的节奏创作;尝试曲调的简单创作;尝试给歌曲填词等。多成立些艺术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和演出。    四)教育评价的更新。音乐课并非“唱歌课”。若简单的以一曲来断定学生的音乐成绩,必定要挫伤那些因嗓子条件不佳学生的积极性。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用嗓门演唱,也可以借乐器演奏;既可以尽情的表演,也可以静静的感受。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教师应采用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演唱与演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创造意识的体现。如平时的提问、回答、讨论情况;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理解、领悟情况;参加艺术实践的合作、组织、创新情况。音乐成绩以“五分制”或“等级制”为宜。另外,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评价也应改变传统的只看比赛或个别尖子生的状况,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过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世纪国家的实力,取决于创新人才的多少。许多教授、学者都曾指出我国传统教育在教育思想、考试制度、评价标准、教育方法上的弊端与不足。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主管的教育部门,更需要实施教育的教师、教研人员、影响教育的社会大环境等各方面的逐步转变。音乐教师应多加强自身的业务和理论修养。以长远的目光,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昌盛,从未来教育的角度,来实施教育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必将为祖国提供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担负民族兴衰存亡的强大一代。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