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1单元生物群落的演替第2讲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课件苏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1单元生物群落的演替第2讲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课件苏教版必修3

第 2 讲 生物群落的构成和演替 - 3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生物群落的构成 1 . 生物群落 (1) 群落 : 在          内占据          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              的集合。   (2) 物种丰富度 : 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          的多少。   同 一时间 一定 空间 各种生物 种群 物种 数目 - 4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2 .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 连一连 ) 答案 (1)—d   (2)—c   (3)—b   (4)— a - 5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3 . 群落结构   (1) 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图甲 :          , 图乙 :          。   (2) 根据上图分析 , 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图甲植物分层 :      。   图甲动物分层 :                 。   图乙植物分布 : 光照的      、地形的      、湿度的不同、动物的活动等。   垂直 结构 水平结构 阳光 栖息空间和食物 条件 强弱 差异 - 6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1)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 , 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 (2)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    ) (3)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 , 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 (4) 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 √ × 提示 : 不同的土壤层面为不同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 也存在分层现象。 × 提示 : 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 , 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提示 : 生物群落 是 同一时间内占据 一定区域 的 各种 生物种群的集合。 正误 判断 - 7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种群与 群落 - 8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 9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2 . 种间 关系 - 10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 11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特别提醒 (1) 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由于空间、食物有限 , 呈现出 “ 你死我活 ” 的变化 , 可能导致 “ 强者更强 , 弱者更弱 ”, 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 ; 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大小与它们所需的食物种类和生存空间相似度有关 , 一般所需的食物种类越接近 , 生存空间重叠程度越高 , 生物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2) 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 从最高点看 , 一般捕食者数量少 , 被捕食者数量多 ; 从变化趋势看 , 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 , 后到波峰的为捕食者 , 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 , 捕食者变化在后。 (3) 一般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会导致其中一个物种的绝灭 , 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可能会导致一个物种的绝灭 , 所以一般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物种 , 防止引发生态危机 。 - 12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4) 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 , 竞争为种间关系 , 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 , 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 , 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 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 图示如下 , 其中 A 代表生存斗争、 B 代表种内斗争、 C 代表种间关系、 D 代表竞争。 - 13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3 . 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研究 - 14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特别提示 (1) 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 尽可能 多 地 收集 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 , 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 从同样营养条件的土壤中采集的样本 , 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 识别命名要准确 , 并进行分类。 (5) 远离危险地带 , 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易 错警示 对 种间关系曲线辨析不清 (1) 互利共生曲线 —— 同步性变化 ( 同生共死 ) 。 (2) 捕食曲线 —— 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 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 。 (3) 竞争曲线 —— 看最终结果 , 一种数量增加 , 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 0; 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 , 则必为竞争 , 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 15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考向 1   生物群落 中的种间关系 1 .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 ( 或饲养 ) 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 , 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 丙实验初期 , 主要表现为竞争关系 , 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由图可知 ,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 ; 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 , 而不是捕食关系。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6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2 .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 , 三者之间 无捕食 关系。某研究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 200 只蝌蚪 ( 甲、乙、丙各 400 只 ) 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 , 一段时间后 , 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 - 17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 , 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 答案 关闭 D - 18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考向 2   生物群落 的结构 3 . 关于群落的结构 , 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 , 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 , 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 , 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竹林中的箭竹为同一物种 , 其高低错落有致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 因为不同的动物食性和栖息空间不同 , 而不同植物为动物提供不同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 所以动物的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 淡水鱼的分层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 不同地段的光照强度、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不同 , 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 , 在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 答案 解析 关闭 A - 19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生物群落的演替 1 .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过程中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分布的变化 , 一个群落      另一个群落的演化过程。   代替 - 20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2 . 演替的 类型 从未 彻底 消灭 土壤条件 种子 较 快 - 21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苔藓 阶段 灌木 阶段 火山岩 - 22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特别提醒 (1)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起始条件不同。 (2) 并不是所有的次生演替都能达到乔木阶段。一般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可以演替到乔木阶段 ; 干旱地区和极地非常寒冷的地区 , 由于缺水或温度过低的原因很难达到乔木阶段。 (3)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 主要原因是初生演替创造土壤条件所需要的时间是漫长的 , 所以演替时间长。 - 23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3 .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 人类的活动方式 ① 不合理方式 : 放火烧山和          、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② 合理方式 : 通过       、        、        等手段建立          。   (2) 影响结果 : 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砍伐 森林 培育森林  管理 草原  治理沙漠 人工群落 速度  方向 - 24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1)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 , 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2) 人类 活动可以 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 (3) 若时间允许 , 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 × 提示 : 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 , 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 √   提示 : 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提示 : 并不是所有的演替都能达到森林阶段 , 还要考虑人类的活动和气候条件等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正误 判断 - 25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1 . 群落的演替 (1) 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 侵入定居阶段 ( 先锋群落阶段 ): 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 , 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有利条件。 ② 竞争平衡阶段 : 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 , 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 , 劣势物种被排斥 , 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 , 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③ 相对稳定阶段 : 物种通过竞争 , 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 , 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 , 群落结构更加完善 , 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 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 26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2) 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 环境不断变化 , 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 , 而对另一些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 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 群落 内部环境 改变。 ④ 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 人类活动的干扰。 - 27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3) 群落演替的 结果 - 28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2 .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 人类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 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 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 有利于群落的演替。 (2) 人类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破坏自然的活动会对群落的演替不利 , 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 总之 ,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有时有利于自然演替的进行 , 加快演替的速度 ; 有时会减缓演替的速度。 - 29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3 . 研究群落演替的意义 (1) 有利于人类认识外来 物种对当地生物的危害 , 使人类能够控制好人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 达到人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 , 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 有利于人类预测群落的未来变化过程 , 从而正确掌握群落的动向 , 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3) 有利于人类认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 提高生物的环境容纳量。 - 30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易 错警示 对 演替的概念及过程理解不到位 (1) 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 , 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 , 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 ,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 演替并不是 “ 取而代之 ” 。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 是一种 “ 优势取代 ” 而非 “ 取而代之 ”, 如形成森林后 , 乔木占据优势地位 , 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 31 - 必备知识 • 梳理 核心重难 • 突破 关键能力 • 提升 考向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018 江苏 ) 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 , 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 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 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 , 属于对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的考查。沙丘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A 项错误 ; 草本植物占优势的群落中有垂直结构 ,B 项错误 ; 群落演替是优势物种取代的过程 , 原先的物种还存在 , 故阶段Ⅰ和Ⅱ的沙丘上有相同的植物种类 ,C 项错误 ; 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 , 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32 - 统计调查类实验的步骤及结果分析 1 . 调查类实验概述 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通过调查了解 , 得出 结论 。 2 . 调查类实验的一般步骤 确定调查方法 → 选取调查对象 → 确定调查范围 → 制订记录表格 → 实施调查 → 结果分析。 - 33 - 3 . 归纳总结 (1) 常用的调查方法 : 询问法、问卷调查法、取样调查法 (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器取样法 ) 、野外观察法、社会调查法、实验法等。如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用询问法或问卷调查法 ; 调查土壤中螨虫的种群密度用取样器取样法。 (2) 选取的调查对象和范围一定要科学合理。如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 应在人群中调查人类红绿色盲患者人数 , 而不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3) 根据调查目的科学制订记录表格。如调查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病率的表格中 , 应该分别列出男性患者人数、女性患者人数、男性总数、女性总数、男性发病率、女性发病率。因为此病是伴性遗传病 , 男女发病率不同。 - 34 - 4 . 调查结果的分析 (1) 调查类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 ① 现象描述法 : 如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的实验结果可以用多度等级 “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 等表示。 ② 数据统计法 : 如 “ 调查某地某种生物的种群密度 ” 的实验结果可以通过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计算得出的数据来表示。 (2) 结果分析的方法 : 对比现象变化或数据变化 , 找到规律 , 得出结论。 - 35 - 应用 体验 1 下列有关调查、实验的描述 , 错误的一组是 (    )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率 , 要选择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 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 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 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 注意事项是随机选取相同大小的样方 , 统计种群密度平均值 ;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抽样检测计数的方法 , 取样之前要轻轻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 保证实验结果准确 ; 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在体积分数为 70% 的酒精中。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36 - 应用 体验 2 (2018 全国 Ⅲ 理综 ) 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 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以及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内容。昆虫属于消费者 ,A 项正确。光属于信息种类中的物理信息 ,B 项错误。利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 , 可以用来调查某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 项正确。可根据诱捕到的昆虫种类情况 , 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D 项正确。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37 - 应用体验 3 下列关于实验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的说法 , 不正确的是 (    ) A. 为了调查不同时间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 , 不可忽略 , 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 , 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 , 可用于调查不同时间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辨的小动物 , 不可忽略不计 , 可用目测估计法 , 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 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 ; 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 利用了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 ; 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 , 活动能力强 , 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 , 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答案 解析 关闭 D - 38 - 应用体验 4 科研人员在适宜条件下研究了接种密度对蒙古裸腹溞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 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接种密度为 800 个 /L 时 , 蒙古裸腹溞种群在前 6 d 内呈 “S” 型增长 B. 接种密度为 200 个 /L 时 , 蒙古裸腹溞种群在第 5 d 时种群的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C. 接种密度为 200 个 /L 时 , 蒙古裸腹溞种群的 K 值约为 1 000 个 /L D. 相同条件下接种量低 , 蒙古裸腹溞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所需时间较长 , 但 K 值较大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接种密度为 800 个 /L 时 , 从第 4 d 开始 , 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 所以在 6 d 内不符合 “S” 型曲线 (“S” 型曲线最后种群数量应在 K 值范围内波动 ); 接种密度为 200 个 /L 时 ,4~6 d 种群数量都在增长 , 所以第 5 d 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 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 接种密度为 200 个 /L 时 , 第 6 d 曲线还处于增长中 , 无法确定其 K 值 ; 由图中曲线可知 , 相同条件下接种量低 , 达到 K 值所需要的时间长 , 但 K 值无法比较。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39 - 应用 体验 5 下 表是科研人员对稻鱼共生系统 ( 即同一片农田中既种水稻又养鱼 ) 和水稻单种系统调查得到的部分数据 ,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水稻单种 , 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 B.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中的所有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没有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D. 水稻单种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无竞争关系 , 有捕食关系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水稻单种生态系统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 现象 , A 项正确 ; 生物群落是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 ,B 项错误 ;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农药投入少 , 水稻产量高 , 还能收获鱼 , 所以达到了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C 项错误 ; 水稻单种 , 生态系统中水稻和杂草之间有竞争关系 ,D 项错误。 答案 解析 关闭 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