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冲刺试卷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冲刺试卷含解析

‎2016年湖北省中考化学冲刺试卷 一、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9分)‎ ‎1. 2015年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一氧化碳分子与氧原子在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如图).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了化学变化 B.分子发生了改变 C.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D.催化剂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2.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 B 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各取少量,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C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向混合溶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D 证明氧化铁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向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铁 A.A B.B C.C D.D ‎3.用气体压力传感器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图Ⅰ表示的是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图Ⅱ中曲线1和曲线2分别表示瓶1和瓶2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1说明1体积水约消耗1体积二氧化碳 B.曲线1不能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 C.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继续向瓶2中注入20 mL稀盐酸,瓶内的气压一定能恢复到起始气压 ‎ ‎ 二、非选择题(共9小题,满分0分)‎ ‎4.在活动课中同学们制作了披萨.披萨的主要用料有:面粉、食用油、奶酪、香肠、番茄、面粉膨发剂等.‎ ‎(1)主要用料中富含糖类的是  .‎ ‎(2)面粉膨发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是  .‎ ‎(3)白色矿石颜料中主要含石英粉和石膏(主要成分为CaSO4•2H2O).该矿物颜料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Ca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4)干冰可做食品制冷剂,其原理是  .‎ ‎(5)自热饭盒中的加热剂是分开包装的生石灰和水,使用时拉开塑料胶条,就会发生反应,放出热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日常用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用品 小苏打 洁厕灵 管道通 有效成分 NaHCO3‎ HCl NaOH ‎(1)洁厕灵和管道通不能混合使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 ‎(2)小苏打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 ‎6.某制备氢气新工艺的主要流程如图:‎ ‎(1)“设备‎1”‎中的反应在常温下进行,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2)“设备‎2”‎是太阳能电池电解器.氧化铝在该设备中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与电解水相比,该制备氢气新工艺的主要优点是  .‎ ‎7.复印用的墨粉中含有Fe3O4粉末.制备Fe3O4的主要流程如下:‎ 资料:Ⅰ.Fe3O4中Fe2+、Fe3+、O2﹣的微粒个数比是1:2:4‎ Ⅱ.为确保只生成Fe3O4,需要通过调节O2的用量,来调控Fe(OH)2‎ 与Fe(OH)3的质量比 Ⅲ.第④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保持不变 ‎(1)具有磁性的Fe3O4粉末在复印机电磁场作用下,能使墨粉形成字迹或图案.这利用的是Fe3O4的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操作Y”得到的沉淀Fe(OH)2与Fe(OH)3的质量比为  (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8.甲、乙、丙、丁4种常见物质,由氢、碳、氧、钠、钙5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甲是  .‎ ‎(2)乙是甲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丙和丁属于同类物质.‎ ‎①若乙常温下是液体,则乙是  .丙、丁均可通过中和反应生成乙,丙转化为丁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若乙常温下是气体,乙和丙、乙和丁能相互转化.从丙和丁的固体混合物中提取丙的实验过程如下图.‎ 则操作 I是  ;乙转化成丁的化学方程式是  .‎ ‎9.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集气瓶中氧气集满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2)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0.同学们在科学实践活动“多变的蜡烛”中完成了以下实验.‎ ‎(1)实验一中,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的是  (填烧杯序号),结合灭火原理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 ‎(2)实验二中,若玻璃管太长,则不易观察到蜡蒸汽燃烧.其原因是  .‎ ‎11.同学们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一中,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当观察到  时,进行第二次称量,指针位置保持不变.‎ ‎(2)实验二中,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 ‎(3)实验三中,称量镁条和石棉网的质量后,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反应结束,将所得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次称量,发现质量与第一次称量时相同.‎ ‎①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理由是  .‎ ‎12.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研究两个问题.‎ ‎(1)研究燃烧条件 ‎【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1:在乙、丙中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再分别放入‎80℃‎和‎20℃‎的水至没过长导管口下端,观察到乙、丙中白磷均不燃烧.‎ 步骤2:将装置按照a→b→c→d连接后,关闭K2,打开K1,将A中的液体滴入B中,观察到乙、丙中白磷均不燃烧.‎ 步骤3:立即…,观察到乙中白磷燃烧.‎ ‎①步骤1:丙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②步骤3:使乙中白磷燃烧的操作是  .‎ ‎(2)研究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 ‎【资料】二氧化碳气体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步骤1:在B中放入‎5g变质的NaOH固体样品,乙中盛满饱和NaHCO3溶液.‎ 步骤2:将装置按照…连接后,打开K2,关闭K1,将A中的稀硫酸(足量)滴入B中,充分反应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测得丙中液体体积为V1.‎ 步骤3:将B中样品换成‎5g的Na2CO3固体,重复上述操作,最终测得丙中液体体积为V2.‎ ‎①步骤2中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填接口序号).‎ ‎②步骤3的实验现象是  .‎ ‎③若V2=5V1,‎5g NaOH固体样品中未变质的NaOH的质量为  g.‎ ‎ ‎ ‎2016年湖北省中考化学冲刺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9分)‎ ‎1.2015年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一氧化碳分子与氧原子在催化剂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如图).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发生了化学变化 B.分子发生了改变 C.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D.催化剂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模型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模型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判断变化的类型;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据此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A、该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原子没有发生改变,故C正确;‎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 ‎ ‎2.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 B 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各取少量,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C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向混合溶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D 证明氧化铁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向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铁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 ‎【专题】实验设计题.‎ ‎【分析】A、根据铁会与硫酸铜反应,铜会与硝酸银反应进行分析;‎ B、根据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不会变色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于硫酸钠也是杂质进行分析;‎ D、根据催化剂的定义进行分析.‎ ‎【解答】解:A、铁会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铜会与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故A正确;‎ B、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都不会变色,所以酚酞不能鉴别盐酸和氯化钠,故B错误;‎ C、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对于硫酸钠也是杂质,故C错误;‎ D、验证催化剂需要验证氧化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验证氧化铁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题目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所在,在具体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学会信息迁移,既要模仿,又要注重创新.‎ ‎ ‎ ‎3.用气体压力传感器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图Ⅰ表示的是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图Ⅱ中曲线1和曲线2分别表示瓶1和瓶2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1说明1体积水约消耗1体积二氧化碳 B.曲线1不能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 C.对比曲线1和曲线2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D.继续向瓶2中注入20 mL稀盐酸,瓶内的气压一定能恢复到起始气压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气体消耗多,瓶内压强变化明显、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消耗的气体少、压强变化不明显解答即可.‎ ‎【解答】解:A、曲线1说明1体积水约消耗1体积二氧化碳,正确;‎ B、曲线1只能说明二氧化碳气体减少,不能说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正确;‎ C、对比曲线1和曲线2,曲线2变化明显,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正确;‎ D、继续向瓶2中注入20 mL稀盐酸,不一定生成与最初瓶内一样体积的二氧化碳,故瓶内的气压不一定能恢复到起始气压,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 二、非选择题(共9小题,满分0分)‎ ‎4.在活动课中同学们制作了披萨.披萨的主要用料有:面粉、食用油、奶酪、香肠、番茄、面粉膨发剂等.‎ ‎(1)主要用料中富含糖类的是 面粉 .‎ ‎(2)面粉膨发剂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是 ; .‎ ‎(3)白色矿石颜料中主要含石英粉和石膏(主要成分为CaSO4•2H2O).该矿物颜料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Ca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6 .‎ ‎(4)干冰可做食品制冷剂,其原理是 干冰升华吸热 .‎ ‎(5)自热饭盒中的加热剂是分开包装的生石灰和水,使用时拉开塑料胶条,就会发生反应,放出热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O=Ca(OH)2 .‎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二氧化碳的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化学与生活.‎ ‎【分析】(1)根据食物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3)根据白色矿石颜料中主要含石英粉和石膏(主要成分为CaSO4•2H2O),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硫酸钙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4)根据干冰升华吸热进行解答;‎ ‎(5)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进行解答.‎ ‎【解答】解:(1)面粉中富含糖类;食用油和奶酪富含油脂;香肠富含蛋白质;番茄富含维生素;故填:面粉;‎ ‎(2)碳酸氢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填;‎ ‎(3)白色矿石颜料中主要含石英粉和石膏(主要成分为CaSO4•2H2O),属于混合物.‎ 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4=0,则x=+6价.:故答案为:混合物;+6;‎ ‎(4)干冰升华吸热,所以干冰可做食品制冷剂;故填:干冰升华吸热;‎ ‎(5)生石灰的成分为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填:CaO+H2O=Ca(OH)2.‎ ‎【点评】掌握营养素的来源与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 ‎ ‎5.日常用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用品 小苏打 洁厕灵 管道通 有效成分 NaHCO3‎ HCl NaOH ‎(1)洁厕灵和管道通不能混合使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NaOH+HCl═NaCl+H2O .‎ ‎(2)小苏打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NaHCO3+HCl═NaCl+CO2↑+H2O .‎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解答;‎ ‎(2)小苏打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解答】解:(1)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故答案:‎ ‎(1)NaOH+HCl═NaCl+H2O;(2)NaHCO3+HCl═NaCl+CO2↑+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6.某制备氢气新工艺的主要流程如图:‎ ‎(1)“设备‎1”‎中的反应在常温下进行,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置换 反应.‎ ‎(2)“设备‎2”‎是太阳能电池电解器.氧化铝在该设备中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Al2O34Al+3O2↑ .‎ ‎(3)与电解水相比,该制备氢气新工艺的主要优点是 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1)根据设备1中所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来分析;‎ ‎(2)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3)根据太阳能属于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铝镓合金在常温下与水反应得到氧化铝、氢气和镓,即镓未参加反应,实际上发生的反应是铝和水,生成物是氧化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O=Al2O3+3H2↑.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填:置换;‎ ‎ (2)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4Al+3O2↑.故填:2Al2O34Al+3O2↑;‎ ‎(3)太阳能属于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太阳能的利用可以部分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故填: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点评】本题考查了工艺中的信息给予题,难度不大,注意从题目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并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即可,难度不大,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 ‎ ‎7.(2016•湖北模拟)复印用的墨粉中含有Fe3O4粉末.制备Fe3O4的主要流程如下:‎ 资料:Ⅰ.Fe3O4中Fe2+、Fe3+、O2﹣的微粒个数比是1:2:4‎ Ⅱ.为确保只生成Fe3O4,需要通过调节O2的用量,来调控Fe(OH)2‎ 与Fe(OH)3的质量比 Ⅲ.第④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保持不变 ‎(1)具有磁性的Fe3O4粉末在复印机电磁场作用下,能使墨粉形成字迹或图案.这利用的是Fe3O4的 物理性质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第②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SO4+2NaOH═Fe(OH)2↓+Na2SO4 .‎ ‎(3)“操作Y”得到的沉淀Fe(OH)2与Fe(OH)3的质量比为 45:107 (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物质的制备.‎ ‎【分析】(1)根据四氧化三铁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题中的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然后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3)根据Fe3O4是由Fe2+、Fe3+和O2﹣按1:2:4的个数比构成的,然后依据氢氧化亚铁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进行分析.‎ ‎【解答】解:(1)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固体,而Fe3O4粉末在复印机的电磁场作用下能使墨粉形成黑色的字迹或图案,所以还利用了Fe3O4是黑色;‎ ‎(2)通过题中的反应原理可以看出,硫酸亚铁和试剂X反应生成了氢氧化亚铁和硫酸钠溶液,结合复分解反应的原理可知,X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亚铁反应生成了硫酸钠和氢氧化亚铁沉淀,化学方程式为:FeSO4+2NaOH=Fe(OH)2↓+Na2SO4;‎ ‎(3)Fe3O4是由Fe2+、Fe3+和O2﹣按1:2:4的个数比构成的,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通入氧气后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的个数比是:1:2,所以生成的Fe(OH)2和Fe(OH)3的质量比等于:(56+17×2):2×(56+17×3)=45:107.‎ 故答案为:(1)物理性质;(2)FeSO4+2NaOH═Fe(OH)2↓+Na2SO4;(3)45:107.‎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的反应原理,然后结合题中所给的知识和学过的知识逐一的进行解答.‎ ‎ ‎ ‎8.(2016•湖北模拟)甲、乙、丙、丁4种常见物质,由氢、碳、氧、钠、钙5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甲是 乙醇 .‎ ‎(2)乙是甲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丙和丁属于同类物质.‎ ‎①若乙常温下是液体,则乙是 H2O .丙、丁均可通过中和反应生成乙,丙转化为丁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Na2CO3═CaCO3↓+2NaOH .‎ ‎②若乙常温下是气体,乙和丙、乙和丁能相互转化.从丙和丁的固体混合物中提取丙的实验过程如下图.‎ 则操作 I是 溶解、过滤 ;乙转化成丁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甲、乙、丙、丁4种常见物质,由氢、碳、氧、钠、钙5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甲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所以甲是乙醇,乙是甲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丙和丁属于同类物质,若乙常温下是液体,所以乙是水,丙、丁均可通过中和反应生成乙,所以丙、丁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中的一种,丙转化为丁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若乙常温下是气体,所以乙是二氧化碳,乙和丙、乙和丁能相互转化,所以丙、丁是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乙转化成丁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甲、乙、丙、丁4种常见物质,由氢、碳、氧、钠、钙5种元素中的2~3种组成,‎ ‎(1)甲是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所以甲是乙醇;‎ ‎(2)乙是甲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丙和丁属于同类物质,‎ ‎①若乙常温下是液体,所以乙是水,丙、丁均可通过中和反应生成乙,所以丙、丁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中的一种,丙转化为丁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②若乙常温下是气体,所以乙是二氧化碳,乙和丙、乙和丁能相互转化,所以丙、丁是碳酸钠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所以丙和丁的固体混合物中提取丙的实验操作是溶解、过滤,乙转化成丁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1)乙醇;‎ ‎(2)①H2O,Ca(OH)2+Na2CO3═CaCO3↓+2NaOH;‎ ‎②溶解、过滤,Ca(OH)2+CO2═CaCO3↓+H2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9.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 ;集气瓶中氧气集满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 .‎ ‎(2)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CO2↑+H2O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据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原理,及排水法收集氧气集气瓶中氧气集满时观察到的现象解答.‎ ‎【解答】解:(1)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集气瓶中氧气集满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其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反应来制取.其反应原理是CaCO3+2HCl=CaCl2+CO2↑+H2O.‎ 故答案为:(1)2KMnO4K2MnO4+MnO2+O2↑、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 ‎(2)CaCO3+2HCl=CaCl2+CO2↑+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及实验中的现象.‎ ‎ ‎ ‎10.同学们在科学实践活动“多变的蜡烛”中完成了以下实验.‎ ‎(1)实验一中,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的是 烧杯① (填烧杯序号),结合灭火原理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隔绝了空气(氧气),使蜡烛熄灭 .‎ ‎(2)实验二中,若玻璃管太长,则不易观察到蜡蒸汽燃烧.其原因是 玻璃管太长,使蜡蒸汽凝固 .‎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1)根据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分析;‎ ‎(2)根据玻璃管太长,使蜡蒸汽凝固分析.‎ ‎【解答】解:(1)白醋和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烧杯①蜡烛迅速的熄灭;烧杯②中的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会使蜡烛燃烧更旺.‎ 故答案为:烧杯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隔绝了空气(氧气),使蜡烛熄灭.‎ ‎(2)如果玻璃管太长,使蜡蒸汽凝固,不易观察到蜡蒸汽燃烧.‎ 故答案为:(2)玻璃管太长,使蜡蒸汽凝固.‎ ‎【点评】本题考查了灭火的方法,也教育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来分析解决问题.‎ ‎ ‎ ‎11.同学们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一中,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当观察到 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的固体,溶液有蓝色变为浅绿色 时,进行第二次称量,指针位置保持不变.‎ ‎(2)实验二中,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Na2CO3+2HCl═2NaCl+CO2↑+H2O .‎ ‎(3)实验三中,称量镁条和石棉网的质量后,点燃镁条,观察到镁条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反应结束,将所得物质与石棉网一起再次称量,发现质量与第一次称量时相同.‎ ‎①镁条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Mg+O22MgO .‎ ‎②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理由是 未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未称量生成物的全部质量 .‎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根据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2)根据用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那么结果不外乎两个:相等(当没有气体参加或不生成气体时)、不相等 (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气体时)解答;‎ ‎(3)根据方程式的写法和镁条燃烧的实际现象考虑.‎ ‎【解答】解:(1)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烧杯内反应的实验现象为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的固体,溶液有蓝色变为浅绿色;‎ ‎(2)实验二所做的实验中,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故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装置不密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左盘内质量减小;‎ ‎(3)反应物是镁和氧气,生成物是氧化镁,用观察法配平,反应条件是点燃;因为反应前未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镁条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其实是生成的氧化镁部分散失到空气中了.‎ 答案:‎ ‎(1)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的固体,溶液有蓝色变为浅绿色;‎ ‎(2)Na2CO3+2HCl═2NaCl+CO2↑+H2O;‎ ‎(3)①2Mg+O22MgO;‎ ‎②未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未称量生成物的全部质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理解微观上质量守恒的原因、注意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气体易被忽略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2.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研究两个问题.‎ ‎(1)研究燃烧条件 ‎【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40℃‎ 步骤1:在乙、丙中分别放一小块白磷,再分别放入‎80℃‎和‎20℃‎的水至没过长导管口下端,观察到乙、丙中白磷均不燃烧.‎ 步骤2:将装置按照a→b→c→d连接后,关闭K2,打开K1,将A中的液体滴入B中,观察到乙、丙中白磷均不燃烧.‎ 步骤3:立即…,观察到乙中白磷燃烧.‎ ‎①步骤1:丙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 没有与氧气接触,且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②步骤3:使乙中白磷燃烧的操作是 打开K2,关闭K1 .‎ ‎(2)研究NaOH固体的变质程度 ‎【资料】二氧化碳气体难溶于饱和NaHCO3溶液 步骤1:在B中放入‎5g变质的NaOH固体样品,乙中盛满饱和NaHCO3溶液.‎ 步骤2:将装置按照…连接后,打开K2,关闭K1,将A中的稀硫酸(足量)滴入B中,充分反应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测得丙中液体体积为V1.‎ 步骤3:将B中样品换成‎5g的Na2CO3固体,重复上述操作,最终测得丙中液体体积为V2.‎ ‎①步骤2中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a→c→b→d (填接口序号).‎ ‎②步骤3的实验现象是 甲中有气泡产生,乙中的液体被排到丙中 .‎ ‎③若V2=5V1,‎5g NaOH固体样品中未变质的NaOH的质量为 ‎4 ‎g.‎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来分析解答;‎ ‎(2)整个操作流程是:甲用来制取CO2,CO2制取出来后用碳酸氢钠溶液来吸收HCl,然后用来收集纯净的二氧化碳,结合化学反应来分析物质的质量.‎ ‎【解答】解:(1)①步骤1:丙中白磷的温度没有达到了着火点,并且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发生燃烧;故填:没有与氧气接触,且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②步骤3:使乙中白磷燃烧的操作是打开K2,关闭K1,甲中产生的氧气进入乙中,由于乙的温度为‎80℃‎,故白磷燃烧;故填:打开K2,关闭K1;‎ ‎(2)①若通入二氧化碳排出碳酸氢钠溶液,则气体应从短管进入,液体从短管排出,并连接d;故填:a→c→b→d;‎ ‎②碳酸钠与系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导致装置乙内压强增大,其中的液体被压入装置丙中,进入的丙中的液体体积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气体;故填:甲中有气泡产生,乙中的液体被排到丙中;‎ ‎③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中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两种物质,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没有气体生成,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体积为V1;‎ ‎5g的Na2CO3固体,重复上述操作,最终测得丙中液体体积为V2.且V2=5V1;由Na2CO3+H2SO4=Na2SO4+H2O+CO2↑可知,‎5g变质的NaOH固体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1g,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4g;故答案为:4.‎ ‎【点评】本题考查的比较全面,既考查了实验步骤的确定,又考查了数据的处理和有关的计算,综合性比较强,但只要认真分析,问题就不难解决.解答本题要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