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1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九次阶段检测试题 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九次阶段检测 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共48题,每题1分,共48分) 1、有学者称:研究人物言论时, 即使是我们能够搜寻到他们的声音,也不可能是未受到任何中介影响的原声。因此,要想通过大力发掘被忽略的文献的方法来复原历史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再刻苦再勤勉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用这种方法来取回历史。这说明( ) A.追求真实是历史研究的目的 B.探讨共性是历史研究的必须 C.历史研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D.历史研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3. 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4. 图一是何怀宏《选举社会》中“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该变化折射出( ) A.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参政机会逐渐广泛 C.知识阶层日益扩大 D.官员素养逐步提高 5.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 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6.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曾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7.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8.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 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 A.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 9 - 9、 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B.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C.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10. 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 ) A.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 B.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 C.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 D.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 1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 A.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B.军事武器落后是导致中国失败主要原因 C.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制度层面 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战争失败的主因 12.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13. 翰林院侍读奎华等155人联名上书,认为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等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有之变局,如果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交侵,各求所欲”。据此可知,这些人( ) A.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B.“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C.对19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14.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法军攻陷北京的当天记道: “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 法国的这次侵略( ) 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 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 15.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力主向中国退还“庚子赔款”,他指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美国政府采纳此建议,从1909年起退还部分中国赔款,改用于培养赴美留学生。这反映了美国 ( ) A.意图借助意识形态支配中国 B.控制了中国的留学教育 C.开始实施独立对华外交政策 D.对华政策侧重文化侵略 16. 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本通告提出的总策略( ) A.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反映 B.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 17. 1936年7月,沈均儒、章乃器、陶行知、邹韬奋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要求国民党联合红军共同抗日,指出“先安内后攘外” - 9 - 的方针对敌人有利,表示坚决站在救亡阵线的立场,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而奋斗。这反映出( ) A.联共抗日成为社会的共识 B.抗日救亡运动取得新发展 C.国共两党关系开始缓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建立 18.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 ) A.表明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B.说明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 C.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都有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 19.1955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向世界表明自己不愿意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穷和经济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这说明万隆会议( ) A.旨在对抗美苏超级大国 B.体现了第三世界国家结盟的需求 C.具有不结盟思想的特征 D.加强了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20. 1972年起毛泽东、周恩来批准“四三方案”,动用几十亿美元和200亿人民币,从西方和日本引进26个大型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建立了几十个冶金、化肥、纺织大型企业。这表明( ) A.中国现代化工业体系初步建成 B.外交突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C.毛泽东执政时开始启动对外开放 D.拉开了中国与西方经济往来的序幕 21.肖雪慧在《古希腊的政治遗产》中指出,雅典人面对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剧烈冲突,寻求到一种公平正义的解决方法,使冲突各方愿意接受妥协、愿意达成均势。丹麦学者摩根斯·赫尔曼·汉森则认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宪法制度和一套机构,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说明( ) A.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雅典人以公平正义来解决各种冲突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雅典民主表现为宪制和机构确立 22.公民大会是全体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出席参加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陪审法庭、执政官统统隶属于它,对它负责。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最能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 A.主权在民 B.直接民主 C.民主监督 D.依法执政 23.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国家是人民的事业。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以下是《十二铜表法》条文,体现西塞罗这一法治观的是( ) A.“禁止平民和贵族通婚” B.“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C.“家属终身在家长权的支配下。家长得监察之、殴打之、使作苦役,甚至出卖之或杀 死之” D.“前后制定的法律有冲突时,后法取消前法” 24.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发展史反映了( ) A.法律的不确定性被压缩 B.法律适应的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 C.法律的正义性得到增强 D.法律的时效性日益明显 25.杨光斌在《政治的形式与现代化的成败》一文中指出,英国“光荣革命”宣告了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对本国主权、经济活动、信仰自由以及个人自由提供更多的政治保护。这表明“光荣革命”的意义在于( ) A.奠定了英国走向民主道路的基础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英国实现了向法治社会的转变 D.英国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 9 - 26.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批准骆家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驻华大使。从美国政府运行的程序来看,骆家辉出人驻华大使需经过( ) A.联邦最高法院批准 B.联邦参议院批准 C.国会议员直接选举通过 D.总统直接任命 27.1875年宪法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人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右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左派则把他视为妥协的共和国,需要改善。这说明( ) A.该宪法是激烈斗争的产物 B.左派的宪政主张没有实现 C.温和的右派主张君主专制 D.人们对于参政制宪热情不高 28.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最新著作《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越适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具有预见性 B.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 C.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 D.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29.1970年,联邦德国和波兰签订条约,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签约当天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为表示诚意,在华沙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献花。这些外交活动( ) A.推动了欧洲共同体的扩大 B.最终确认了德国为战败国 C.加速了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D.有利于缓和欧洲紧张局势 30.有学者写道:“很多人相信,随着欧元区和美国经济的停滞,金砖国家正在获得更多的财富、专业技术、消费能力和政治影响力,并且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重新安排世界制度。在美国滞留不去的经济危机也被看作是美国霸权终结的开始和新强国出现的信号。”据此,该学者认为( ) A.美国霸权世界的野心在逐渐消退 B.金砖国家推动新的区域经济集团崛起 C.多极化趋势有效抵制了霸权主义 D.多元化经济实体促进多极化趋势增强 31、《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A.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B.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开始逐步解体 C.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D.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32、《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理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 ) 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 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 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现念 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 33. 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北半球气候寒冷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而盛唐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则建立于气候温暖期基础上。由此可以认为( ) A.寒冷气候阻碍农耕文明的繁荣发展 B.借地理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牵强附会 C.气候变迁对文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D.交又学科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 34、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 9 - C.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 D.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 35、关于鸦片战争,高中历史教材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 ) 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B.鸦片战争是清史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D.不同历史观必然得出不同历史结论 36、下表是1951—1957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 国家财政总支出 国防费支出 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1951 122.49 52.64 42.97 1953 220.12 75.38 34.24 1955 269.29 65.00 24.14 1957 304.21 55.11 18.12 A.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B.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C.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 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 37、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 ) A.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 38、 在实施“—五"计划的同时.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 A. 受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 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C. 推动了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D. 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基础 39、 如图是“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工矿企业的落后 B.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C.私人资本抵制工业化 D.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 40、 “中国利用苏联技术生产武器,由同盟者逐渐演变为反对者的危险性变为现实。因此,发生在1960年的意识形态激烈争论,成为苏联领导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独立与自主行为的回应,由此造成所有民族主义结论的出现。”该学者认为中苏关系恶化是因为( ) A.中国军事实力的增强 B.中国不正当的行为威胁苏联利益 C.意识形态的根本冲突 D.苏联要求中国追随他的世界战略 41、. 1958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二五’时期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群众路线来进行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样,国家可以少出资金。比如,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这一论断 ( )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 B.是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肯定 - 9 - C.指出了农村集体化的优越性 D.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 42.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费正清(John Fairbank)说:“(中国)一场伟大的革命,或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在于它将人类最广大的一群带入到一种新秩序之中……”。费正清所言“新秩序”指的是( ) A.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文化大革命的动乱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 43. 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五金公司负责同志:战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 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 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 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44 “中国人感到在会谈中赢得了一大胜利。他们在公报中只作了最小限度的让步;而美国则面临微妙的任务:即作为执行一项最终撤出台湾的长期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先行实现其减少驻台美军的承诺。在至关民族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人认为他们没有为了中美和解而出卖原则。”此次中美“会谈”( ) A.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进程 B.推动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D.取得了中美两国建交的成果 45. 1955年底,我国基本建设投资额只完成“一五”计划的51%。1956年1月,全国计划会议将计划投资额由国家计委预定的112. 7亿元增加到147亿元,比1955年增长71%,经过反冒进压缩,最终实际增长62%。据此可以推知( ) A.“左”倾错误开始指导经济建设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 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46、“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C.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47、右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表格中数 年份 年均增长率 1948—1960 6.7% 1961—1965 8.0% 1966—1970 10.4% 据的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的结果 B.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 C.世贸组织对战后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D.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客观结果 48、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所著《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B.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科学合理 C.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 9 - 49、(25分)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在目标、推动力量、过程、作用方面呈现的特点。(1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7分) 50、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资本单位:10万元)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国人办 合计 厂数 资本 比重 厂数 资本 比重 厂数 资本 比重 厂数 资本 53 47 9.6% 19 162 33.1% 103 280 57.3% 175 489 注:外国人所办工业为1843-1894年的合计。 材料二 1895-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资料(资本单位:10万元)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国人办 合计 厂数 资本 比重 厂数 资本 比重 厂数 资本 比重 厂数 资本 463 908 41% 86 295 13% 136 1031 46% 685 2234 - 9 - 材料三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材料四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江苏、上海 155 直隶、京津 455 陕西 3 浙江 42 山东 31 甘肃 1 福建 20 奉天 19 广西 1 广东 33 湖北 19 其他地区 3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中国境内近代工业发展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7分) (2) 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8分) 51、2017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80年前的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最终赢得胜利。有的学者把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归纳成以下公式:中国抗战胜利=国共合作+苏联出兵+美国原子弹。 运用中国抗日战争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公式中的一个或多个要众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 9 - 201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九次阶段检测 历史答案 49、(1)特点: (一)目标:①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 4 (或①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②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 或③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 (二)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 4 (或①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②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③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过程: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 7 (或①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②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 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总体概括最好) (或①宪法最终沦为废纸;②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③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 (四)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3 (或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②19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2)①历史因素:缺少妥协精神(或:专制主义的阻碍;) 7 ②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③政治因素:“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 ④思想因素: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 ⑤社会因素: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或: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50、(1)不同:商办企业发展较快;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所占比重大大下降。(4分) 原因:①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增加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之后采取奖励工商业的措施;③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7分) (2)重工业落后;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4分) 51、观点一:此公式全面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2分)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促成了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国共两党及中国军民共赴国难,成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苏联出兵和美国原子弹,加速了中国抗战胜利的进程,都促使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因而抗日战争胜利是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10分) 观点二:此公式夸大了美苏等外部因素。(2分) 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战场,中国抗战胜利是国共合作领导全民族进行抗战的结果;美苏等对日作战虽有助于加速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进程,但其仅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部事件;中国抗战胜利的外部因素,确切地说,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推动。(10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