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07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 人教部编版(含解析)
四年级下册暑期衔接训练:第10讲 阅读理解 一、现代文阅读(共17题;共264分) 1.阅读理解 信念的力量 有个孩子无意中把一颗杏核埋在墙角下边。杏树苗居然冲破坚硬的壳和多石的土地,向蓝天露出笑脸。不久,这个孩子发现了这孤孤单单的杏树。 “嘻,这是什么树苗?把它的尖儿掐了,看它能长成什么怪样!嘻嘻!” 杏树受了伤害,却没有死,在掐去尖儿的地方长出两枝小杈。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到墙脚下来了!”孩子的父亲觉得奇怪,不由分说,用斧头从根部砍断杏树。 杏树流着眼泪在雪下过了一个严酷的冬天。可春天一到,它又抽出芽来。当它到开花的年龄的时候,孩子的爷爷又觉得碍眼,便锯去了几个枝杈。 掐尖、斧砍、锯杈并没有熄灭杏树心头的火焰。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杏树终于长到墙角外边,开出鲜艳的花朵。 很多小鸟来赏花,它们望着杏树满是创伤而又弯曲的身体,不由得惊叫起来:“你靠什么力量活下来,又开出这么美丽的花?”杏树回顾自己走过的艰辛道路,沉思很久,最后深情地说:“希望,还有信念。” (1)解释词语。 不由分说:________ 回顾:________ (2)杏树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的困难有:________。 (3)杏树靠“希望”和“信念”的力量活了下来并开出鲜艳的花朵,它的希望和信念是什么? 2.阅读《最后一份晚报》,回答问题。 最后一份晚报 从办公楼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了。我顺着街心公园边的小路,在昏暗的路灯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走。走到一棵树下,一个人影闪了出来,吓我一跳。 借着微弱的灯光,我才看清眼前是个女孩儿。她十来岁的样子,相貌清秀,头上扎着一条小辫子。我镇定了一下情绪,正准备走,那 女孩儿急切地对我说:“叔叔,叔叔,请等一等!”我疑惑地打量着她。“叔叔,您能不能帮我在那个报摊买份晚报?”我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五十米远的地方果然有个报摊。 “买晚报?”我有些惊讶。 “嗯,买份晚报。”女孩儿边说边把一枚硬币塞在我手里。 我很诧(chà)异,心想:“你自己怎么不去呢?”但我没说出口,天这么黑,我一个大人,这点儿小要求哪能拒绝。我走向报摊,把硬币递给卖报的妇女,取了报,转身回来。 “你怎么还站在树后面?”我问。 “怕被我妈妈看到。”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你妈妈?” “就是那卖晚报的。” “你怎么从你妈妈那儿买晚报呢?”我怔怔地盯着女孩儿,不解地问。 女孩儿低着头说:“我晚上给妈妈送饭的时候,还剩下一份晚报,她说如果不卖掉,明天就没人买了。她在那儿等了快一个小时了……” 在我和女孩儿说话的时候,她的妈妈已经收摊了。女孩儿接着说:“谢谢叔叔,我回家了。”说完,她转身一路小跑着回家去了。 (1)句子“借着微弱的灯光,我才看清眼前是个女孩儿”中,“才”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 A.说明时间迟,天色暗。 B.说明灯光很微弱。 C.说明“我”的眼神不好。 D.说明女孩儿站得很隐蔽。 (2)对“我”心理变化的词语排序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惊讶—疑惑—不解—诧异—恍然大悟 B.惊讶—疑惑—诧异—不解—恍然大悟 C.疑惑—惊讶—诧异—不解—恍然大悟 D.疑惑—不解—惊讶—诧异—恍然大悟 (3)妈妈为了卖掉最后一份报纸大约花了多长时间?( ) A.一个晚上 B.三十分钟 C.好几个小时 D.一个小时 (4)小姑娘为什么要“我”去她的妈妈那里买报纸?( ) A.她想看报纸。 B.她想让妈妈多一点收入。 C.她想让妈妈早点吃晚饭。 D.她想让妈妈早点卖完报纸回家。 (5)句子“女孩儿边说边把一枚硬币塞在我手里”中的“塞”换成“放”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6)阅读课文后,女孩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认真阅读《灭火器说明书》,完成下列题目)。 灭火器说明书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灭火器的检查方法】 ①检查灭火器压力情况(查看压力表指针位置)。 红色区域:表示灭火器内干粉压力较小,有无法喷出的可能或已经失效。 绿色区域:表示压力正常,灭火器可以正常使用。 黄色区域:表示灭火器内压力过大,可以使用,但有爆破、爆炸的危险。 ②检查灭火器瓶体有无生锈、破裂,红色油漆是否过淡。 ③检查灭火器配件,如喷嘴、压把、保险销是否完好。 ④检查灭火器的使用年限。 (1)检查灭火器时,压力表指针在黄色区域表示什么?( ) A.灭火器内干粉压力较小,有无法喷出的可能或已经失效。 B.灭火器内压力过大,可以使用,但有爆破、爆炸的危险。 C.压力正常,灭火器可以正常使用。 D.灭火器内压力过大,不可以使用。 (2)灭火器使用方法有误的是哪一项?( ) A.取出灭火器。 B.一手握住压把,一手握住喷管。 C.拔掉保险销。 D.对准火苗顶部喷射(人站立在下风处)。 (3)这份说明书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 ) A.灭火时要对准火苗根部喷射(人站立在上风处)。 B.灭火前要检查灭火器的使用年限。 C.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检查方法。 D.检查灭火器压力情况的方法。 (4)根据“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中图4的信息,写出使用灭火器灭火时的注意事项。(请分点写出三条注意事项) 4.阅读《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回答问题。 有趣的动物共栖现象 动物世界充满奇趣。有些动物凶猛强大,有些动物弱小无比,有的是巨兽,有的是小雀……从表面看,它们之间“水火不相容”,然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它们居然能够朝夕与共,和睦相处。 ①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身长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②豹、狮和大象都不敢惹它,一种黑色的小鸟却可以在它的身上蹦来跳去,这里啄啄,那里啄啄。③原来,犀牛的皮肤很厚,有很多皱褶。④皱褶缝里面的皮肤很薄,常常钻进一些吸血的蝇、虻等昆虫。⑤这些昆虫在里面产卵生蛆,搅得它寝食不安。⑥所以,小黑鸟和大犀牛成了一对好朋友。⑦人们把这种黑色的小鸟叫作“犀牛鸟”。⑧犀牛鸟非常机灵,还能为犀牛放哨。⑨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 鳄鱼是一种凶猛的爬行动物。非洲尼罗鳄最大的身长5米,重1吨以上。它可以把一头重几百千克的野牛拖到水中淹死后吃掉。它用尾巴一扫,能把在河边喝水的羚羊打落水中。有谁想到,就是这样凶猛的动物却能够和一种叫燕千鸟的小鸟和睦相处。当地人经常可以看到鳄鱼在岸边张开大嘴巴,燕千鸟飞进飞出,鳄鱼丝毫不会伤害它们。原来,鳄鱼的牙缝里经常塞满残渣,牙齿和口腔又痛又痒,燕千鸟是在鳄鱼的嘴巴里为它剔牙。因此,燕千鸟也叫“牙签鸟”。有时燕千鸟不在它身边,鳄鱼的牙齿难受了,就会爬到岸上张开大嘴巴。附近树上的燕千鸟看见了,立即飞过来为鳄鱼剔牙。这样,燕千鸟吃饱了,鳄鱼的牙也不痛不痒了。 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百舌鸟和金黄鼠也是一对“好朋友”。百舌鸟在草原上被称作第二百灵,歌声悦耳动听。春夏之季,百舌鸟到金黄鼠的洞穴里去产卵,在它的洞穴里孵卵育雏。一直到小百舌鸟飞出,这一对好朋友才分手。在孵卵育雏期间,它们相处得非常好,金黄鼠不但不伤害百舌鸟的卵和雏鸟,而且还替它照看着。金黄鼠收留百舌鸟,并非有利可图,只是喜欢听百舌鸟的歌声。闲暇时,它们玩得很开心,百舌鸟为金黄鼠唱歌,金黄鼠静静地听,高兴时还用两只后脚着地,跳起舞来。有时,百舌鸟落到金黄鼠的背上,用翅膀驱赶着它前进,金黄鼠猛地向洞里钻去,百舌鸟一收翅,就被金黄鼠驮进洞里了。 (1)短文介绍了几种动物共栖现象?( ) A.2种 B.3种 C.4种 D.6种 (2)燕千鸟可以帮助鳄鱼做什么?( ) A.放哨 B.唱歌 C.剔牙 D.啄食寄生虫 (3)句子“生活在热带雨林沼泽地带的犀牛,身长约5米,高2米,重1吨以上,巨大的头上长着锐利无比的角”中列举了三个数字,是为了说明什么?( ) A.犀牛身子长。 B.犀牛个子高。 C.犀牛特别重。 D.犀牛特别强壮巨大。 (4)“犀牛背上的黑色小鸟,是在啄食寄生在犀牛身上的昆虫和蛆卵。”这一句是从第2自然段中抽取出来的,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应在哪里?( ) A.④⑤之间 B.⑤⑥之间 C.⑥⑦之间 D.⑦⑧之间 (5)什么时间能经常看到百舌鸟和金黄鼠在一起?( ) A.1—2月 B.4—6月 C.9—10月 D.11—12月 (6)如果把句子“周围一有异常的动静,它就惊飞起来,叫个不停,向犀牛报警”中的关联词语“一……就……”去掉,你觉得怎样?请说明理由。 5.阅读理解 追“屁”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是美好的,更是纯真的。五六岁的时候,我有个奇怪的嗜(shì)好:喜欢闻汽油的气味。而汽油味中,我最喜欢闻汽车排出的废气。于是跟大人走在马路上,我总是拼命用鼻子吸气,有汽车开过来,鼻子里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有一次跟哥哥出去,他发现我不停地用鼻吸气,便问:“你在干什么?”我回答:“我在追汽车放出来的气。”哥哥大笑道:“这是汽车在放屁呀,你追屁干嘛?”哥哥和我一起在马路边前俯后仰地大笑了好一阵。 笑归笑,可我的怪嗜好依旧未变,后来我觉得空气中那汽油味太淡,而且稍纵即逝,闻起来总不过瘾,于是总想什么时候过瘾一下。终于想出办法来了。一次一辆摩托车停在我家弄堂口。摩托车尾部有一根粗粗的排气管,我想,如果离那排气管近一点儿一定可以闻得很过瘾。我很耐心地在弄堂口等着,过了一会儿,摩托车的主人来了,等他坐到摩托车上,准备发动时,我动作敏捷地趴到地上,将鼻子凑近排气管的出口处等着。摩托车的主人当然没有发现身后有个小孩在地上趴着,只见他的脚用力踩动了几下,摩托车呼啸着箭一般地蹿出去。而我呢,趴在路边几乎昏倒。 那一瞬间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随着那机器的发动声轰然而起,一团黑色的烟雾扑面而来,把我整个儿包裹起来。根本没有什么美妙的气味,只有一股刺鼻的、几乎使人窒息的怪味从我的眼睛、鼻孔、嘴巴里钻进来,钻进我的脑子,钻进我的五脏六腑。我又是眼泪,又是咳嗽,只感觉头晕眼花,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东西都呕出来——天哪,这难道就是我曾迷恋过的汽油味儿!等我趴在地上缓过一口气来时,只见好几个人围在我身边看着我发笑,好像在看一个逗人乐的小丑。原来猛烈喷出的油气把我的脸熏得一片乌黑,我的模样狼狈而又滑稽…… 从此以后,我开始讨厌汽油味,并且逐渐懂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短文中“我”的奇怪的嗜好是( ) A.闻汽油的气味。 B.闻屁的味道。 C.闻摩托车尾气味。 D.追摩托车。 (2)第2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我动作敏捷地趴到地上,将鼻子凑近排气管的出口处等着。”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 ) A.“我”急切的心情。 B.“我”的好奇心特别大。 C.“我”紧张的心情。 D.“我”是个特别调皮的孩子。 (3)第3自然段中说:“只见好几个人围在我身边看着我发笑,好像在看一个逗人乐的小丑。”这是为什么?以下四个选项中,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我”很狼狈,差点被汽油味熏晕了。 B.“我”又是流泪,又是咳嗽,样子很滑稽。 C.“我”的样子狼狈而又滑稽,因为喷出的油气把我的脸熏黑了。 D.“我”的样子很狼狈,把肚子里的东西都呕出来了。 (4)根据短文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①有一次,我想靠近去闻摩托车排气管吐出的尾气,好让自己过把瘾。 ②摩托车放出来的是刺鼻的、让人窒息的怪味。 ③当我缓过一口气来时,看见好几个人在看着我笑,就像看小丑一样。 ④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闻汽车尾部放出来的“屁”,而且总觉得闻不过瘾。 ⑤从那次以后,我讨厌汽油味。 A.⑤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⑤ C.①⑤②④③ D.④①②③⑤ (5)你认为以下哪个结尾加在文末横线处最合适?( ) A.任何事情,做过分以后,便会变得荒唐,让人难以忍受。 B.任何事情,都必须考虑后果,不能不计后果。 C.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 D.这就是童年,虽然做过很多“笨事”,但仍值得回味、珍藏。 (6)写一句短文中你认为描写最生动有趣的地方,并说说理由。 (7)第3自然段中,“我”为了把汽油味闻过瘾,想出了什么办法?结果呢? 6.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生物的“睡眠” 动物睡眠是为了休息;但,不全是为了休息。夏天的傍晚,蝙蝠在院子里,在旷野上空,忽东忽西、忽高忽低地飞翔。它们干什么来了?逮蚊子、逮夜蛾一类昆虫吃嘛。可是,等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蚊子、夜蛾死的死、躲的躲,蝙蝠什么吃的也没有了。怎么办呢?是躺着等死,还是像大雁、燕子那样千里迢迢,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不,都不是。蝙蝠是采取睡眠的办法来对待“绝粮”。 冬天来临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找个偏僻、昏暗可以躲避风寒的山洞、屋檐进行集体睡眠。它们睡觉的方式很特别。( )不是躺在床上,( )不是蹲在洞里,而是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它们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哩!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蚊子、夜蛾活跃了,蝙蝠才伸伸懒腰,打打呵欠,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眠”。 不但蝙蝠爱睡大觉,善于“金蝉脱壳”的海参,也有睡大觉的本事哩!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这就怪了! 海参吃海底的虫子——浮游生物。夏天到了,海上气候炎热,原来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生活,海底下再也没有海参赖以生活的虫子了。那怎么办呢?海参只会在海底下蠕动,不会游泳浮上海面,唯一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海参要睡多长时间呢?一般地说,要睡上四五个月。夏天过去了,冬天来临了,原来是热烘烘的海面,变得寒气逼人,虫子们受不了啦,又回到海底过冬了。哈哈,海参的“粮食”来了,于是它醒过来了。 因为海参睡眠的季节是在夏天,所以叫作“夏眠”。 蜗牛这动物更有意思,它动不动就关起门来睡大觉。冬天,它要“冬眠”;夏天不下雨,它要“夏眠”;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20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20个月。等到天气暖了又下雨,蜗牛才推开大门,缓缓地伸出身子,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它一顿。哟!这么说来,蜗牛真称得上“瞌睡大王”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关联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不但……而且…… B.既……也…… C.虽然……但是…… D.如果……就…… (2)短文的故事里写了哪几种生物的“睡眠”?下面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蛇、海参、夜蛾 B.海参、蝙蝠、大雁 C.蝙蝠、海参、蜗牛 D.蜗牛、蝙蝠、蚊子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天来临之前,蝙蝠三五成群地找个昏暗的山洞倒挂起来集体睡眠。 B.海参睡大觉的时间是在夏季,所以称为“夏眠”。 C.蜗牛是个“瞌睡大王”,它既要“冬眠”,还要“夏眠”。 D.蜗牛只是在天气暖和又不下雨时,才会推开大门饱餐一顿。 (4)“这么说来,蜗牛真称得上‘瞌睡大王’了。”这句话用“瞌睡大王”来打比方说蜗牛爱睡觉,写得很生动,让我们读了印象深刻。下面( )句也是用打比方来描写的。 A.要是碰上了干旱的年头,20个月不下雨,蜗牛就睡它20个月。 B.哈哈,海参的“粮食”来了,于是它醒过来了。 C.它们昏昏沉沉一睡就是四五个月哩! D.不过海参睡眠的季节不是冬天,而是夏天。 (5)联系上下文反复读第1自然段中的问句,你会发现这几个问句都是自问自答,这种问句叫( )。 A.疑问句 B.设问句 C.反问句 (6)判断题: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冬天来临,天气冷了,蝙蝠无法捕捉到蚊虫等食物,只得采取睡眠的办法来对待“绝粮”。 ②夏天到了,原来在海底过冬的虫子,都浮到海面上来生活,海参什么吃的都没有,只好睡大觉。 ③蝙蝠睡大觉是在冬天,所以管它叫“冬眠”。 ④蜗牛是“瞌睡大王”,每年都要睡它20个月。 7.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流风景胜地——漓江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之一,千百年来它不知使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其中。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 漓江风景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景点多得令人目不暇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的变化,不断变化。 漓江景色之奇还在于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1)给下面的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A.犹如:①如同。②还。________ B.陶醉:①喝酒过多,神志不清。②沉迷,过分地爱好。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①全世界一致认为。________ ②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________ (3)找出具体描写水中倒影的语句。 (4)细读短文,填空。 ①桂林山水以________四绝闻名中外。 ②“漓江景色之奇”主要指________ (5)短文主要写了( ) A.桂林的山上的美丽景色。 B.桂林山水的“四绝”。 C.桂林漓江风景区的奇丽景色。 8.课外阅读。 程 门 立 雪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______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跺一跺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杨时望着程颐______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______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写成陈述句。 (3)读完这个故事,我们要向杨时学习什么? (4)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9.阅读理解。 岔路失羊 扬子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这个邻居把他的亲友都找来,又请扬子家里的人一起去追羊。 扬子说:“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这么多人去追?” 邻居说:“因为岔路多。”说完,他也急忙追羊去了。 过了一会儿,那些追羊的人都回来了,扬子问他们:“追着羊了吗?” 邻居说:“岔路本来就多,每条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从哪条路上去追,所以就都回来了。” 扬子听到这个情况,闷闷不乐,整天不说一句话。他的学生很奇怪,就问他:“一只羊不值几个钱,又不是老师您的,为什么您这么不高兴呢?” 扬子说:“我哪里是为了这只羊啊!我是因为这件事想到了我们求学。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chuī)的,不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 (1)结合句子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老:A、陈旧的 B、年岁大 C、经历长,有经验 D、跟“嫩”相反 E、长久 F、经常,总是 G、极,很 H、加在称呼上 ①又不是老师您的。________ ②老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________ ③妈妈喜欢老房子。________ ④这是一名老司机。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急忙——________ 专一 ——________ (3)写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4)“扬子听到这个情况,闷闷不乐。”句中“闷闷不乐”是什么意思?扬子为什么 “闷闷不乐”? (5)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6)“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chuī)的,不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结合学习实际,谈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10.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聪明的蜗牛 马儿看到蜗牛在路边慢慢地爬行,觉得很可笑,就挖苦它说:“那么了不起的赛跑健将,你爬一百年也爬不了一百步路呢!”(比喻 夸张) 蜗牛为了教训骄傲的马儿,故意说:“别看我爬得慢,要是和你比赛,保证不会落在你后面一百步以外!” “啊,蜗牛!”马儿喊叫起来。 蜗牛接着说:“明天大清早,咱们来比一比。要是我输了,我愿意让你的蹄子踩得粉身碎骨!” 马儿立即同意了。 当天,蜗牛召集了它的家庭,来了足足有一万只;蜗牛把想好的巧计告诉大家,大家决心团结一致,战胜马儿。 第二天黎明时分,马儿来了。 “好吧,蜗牛,你决心在我蹄下送命吗?奉劝你,现以取消比赛还来得级。”马儿傲慢地对蜗牛说。 蜗牛却说:“要是你不敢比赛,那就取消吧!” 马儿火了,大叫一声:“赶上来吧!”说罢就飞奔起来。它跑了一百步,扭回头看看,发现蜗牛就在后面一百步的地方。它继续向前跑,跑了二百步,头也不回,嘲笑地问道:“嗨!蜗牛老弟,你在哪儿爬呢?” “我就在你脚后没几步的地方呀!” 马儿回头一看,真的,蜗牛正在离它不远的地方爬着,马儿慌了,又一口气跑了好几百步,朝后看看,蜗牛还是离它不远。它不敢停留,又拼命地跑去。 马儿吃力地喷着气,边跑边回头看看,每次都看蜗牛总是在它脚后不远的地方爬着。最后,马儿终于精疲力竭,瘫倒在路上,这时,蜗牛爬到它跟前,笑着说:“你呀,太骄傲了!想胜过别人,光凭腿快不行,还得有一个脑袋!”原来,蜗牛让它的同胞沿着比赛路线,每隔一百步远就藏着一只蜗牛。 (1)用“//”把这篇短文分成几个大段,并写出各段的段意。 (2)为什么蜗牛总是在马儿后面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呢? (3)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 A.马儿太骄傲,结果失败了,说明骄傲者必败。 B.蜗牛团结起来取胜了,说明在比赛中人少易失败。 C.蜗牛运用欺骗的手段获胜,说明必要的欺骗是必须的。 D.蜗牛凭自己的智慧教训了骄傲的马儿,说明只要善于动脑,就能战胜对手。 11.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爱在心中 一位小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爱?” 老师觉得有必要给这个问题一个言简意赅且生动形象的回答。由于快到放学时间了,老师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要求每一位学生第二天带一样能够表达自己爱的感觉的东西到学校来。 第二天,老师说:“请同学们展示你们带来的东西。” 第一位学生说:“我带来了这朵花,你们不觉得它漂亮吗?” 第二位学生说:“我带来了这只蝴蝶。瞧,它的翅膀五颜六色,多美呀!我非常喜欢它,我要将它制成标本收藏起来。” 第三位学生说:“我带来了这只小鸟,它是从树上的鸟窝里摔下来的。你们看,它多可爱呀!” 在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带来的东西时,老师注意到有一个小女孩始终一声不吭地坐在座位上。原来她什么也没有带来。于是,老师走到她的面前,有点生气地问:“你为什么没有带东西来呢?” 小女孩说:“对不起,老师,我看到了花,嗅到了它的香味。我想要摘它,可是我更喜欢它留在那儿,这样花香会持续更长时间,嗅到花香的人也会更多;我也看到了蝴蝶,拍着漂亮的翅膀,飞来飞去,看上去非常快乐,我不愿意打搅它;我还看到了小鸟,它跌落在草丛里,但是当我爬上树,看到鸟妈妈会说话的表情,我决定将小鸟放回到鸟窝里。所以,我只能带来花的香味、蝴蝶自由飞舞的感觉和鸟妈妈的感激。可是,这些我怎么展示给大家看呢?” 老师眨了眨眼睛,给小女孩记下了一个满分,因为在这么多学生当中,只有这个小女孩意识到:爱不是占有,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呵护。 (1)为了展示什么是爱,同学们带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小女孩________。 (2)小女孩不想摘下花朵,是想________,没有带来蝴蝶,是因为不想________,没有带来小鸟,是因为不想________。 (3)老师为什么给小女孩记下了一个满分?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上横线。 (4)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呢? 12.开心阅读。 一棵树一座楼 去香港旅游,有一座大楼不可不看,那是太古大厦;有一棵大树不可不看,那是一棵百年老榕树。楼和树相依相伴,好像长在了一起。 为了盖一座大厦,砍伐或者移走几棵树,这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情。可在香港,在香港的繁华热闹之地,香港人所做的却不是使树让楼,而是让树和楼尽可能地和平共处。 为了繁荣,楼是要建的;为了保护一棵树,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为了确保老榕树在施工中安然无恙,建设者拿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然后双方再商议出最佳的施工方案。这个方案是先完成万无一失的榕树保护工作后,才能在老榕树下掏石取土盖楼。结果是建设者就地造了直径18米、深10米的一个特大树盆,用以固定好这棵老榕树,接下来才转到在大树盆下破土动工修建太古大厦。在修建大厦之前,光为护树一项就花了近2390万元港币! 太古大厦在大榕树下慢慢加高,一朵绿云般的树冠仿佛是一台巨大的空调器,源源不断地给出力流汗的大厦建设者送来凉气。大厦竣工后,成为多余的大树保护设施才被清除。人们从楼底乘电梯或滚动扶梯到大厦顶层,走出后门,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榕树便突然间映入眼帘,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题目中的“树”指的是________,“楼”指的是________。文中最能表现它们之间关系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主要写________。 (3)当树影响到建楼时,通常的做法是________。然而,香港人的做法却是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应该读出________的语气,这句话和前面哪句话前后照应?请找出来。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13.课外阅读。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麦哨 “呜卜(bǔ),呜卜,呜……” 田野里,什么声响和(hè)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yìng),高忽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湖畔(pàn),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锈花兜(dōu)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洁满露珠的月季花。 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芽苞初放。转眼间,到处都是浓阴。全黄的油莱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jiá);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qíng)起了丰满的穗(suì)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装满了。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玩累了,喊渴了,不知是谁一声招呼,大家集起“茅(máo)茅针”来。那是一种和茅草差不多的野草,项部的茅穗儿还裹(guǒ)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剥(bāo)开叶片,将茅穗儿连同茎轻轻抽出,把茎放进嘴里嚼(jiáo)嚼,吮(shǔn)吮,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qìn)肺(fèi)腑(fǔ)! “呜卜(bǔ),呜卜,呜……” 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1)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并给每幅画取个名字,写在下面。 (2)读了短文,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那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 (3)本学期你一定又学习了新的阅读策略吧。读完短文,请你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并写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14.阅读理解,回答问题。 攀在树梢上的童年 ①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的舞动而弹跳。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个 儿童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 ②“这伢子很皮。”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童年的我下的一个评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或遒(qiú)劲的身姿,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 ③当槐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花瓣,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四月的芬芳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 ④我的童年时代,没有快餐,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馋了,自己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好在树下流口水吧。 ⑤一次,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手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糕片来到一群伢子中间。每个小喉嗓都在动,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给一点点,一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天呀,半块啊!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⑥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比如摘桑果时被一种叫“洋辣子”的毛虫蛰了,采棉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但仍乐此不疲地将小小的童年悬挂在乡村的树梢上。 ⑦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 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歌声里,童年是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不禁有一丝忧伤。只是不知,故乡里那一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一个个小小快乐的童年? (1)第①段说树枝很细,可能承受不住“我”的重量,可“我”为什么还要去冒险呢? (2)第②段,画“____”的句子中“皮”的意思是( )。 A.表面的,肤浅的 B.顽皮,调皮 C.由于受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听谓”的 (3)“我”童年攀树时也“吃过不少苦头”,请用“________”画出这些苦头。 (4)文章既写了“我”童年攀树的快乐,也写了攀树时吃的苦头,是为了( )。(多选) A.表现攀树留给“我”的痛苦回忆 B.对比突出攀树带给“我”的乐趣 C.反映“我”童年生活的艰难 D.侧面烘托“我”对攀树的喜爱之情 (5)文章最后一段中画“________”的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课外阅读。 未来的塑料 塑料的发明和使用,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食品袋、饮料瓶及各种包装都是塑料制品。然而,废弃的塑料垃圾却越积越多,人们面对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无能为力。这些塑料在三四百年内都不会腐烂掉,是一种“不会消失的垃圾”。那么,可不可以焚烧塑料?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焚烧塑料垃圾会产生各种有强烈致癌作用的物质。为此,科学家纷纷研制各种新型的可分解塑料。现在已经研制出来的主要是生物降解和光降解塑料两种。 许多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着手研制生物降解塑料,迄今为止,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常规塑料与天然高聚物混合,特别是淀粉系生物降解塑料比较盛行,已出现专门生产淀粉基料的厂家;第二种是直接利用天然高分子,如以用豌豆制成的改性淀粉与天然物系添加剂制成生物降解塑料,材质透明而柔软,可注塑、挤压成型,用过后埋入土中,数日后即可分解。光降解塑料吸收光以后,在空气作用下氧化,最后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科学家还设想利用新颖的基因技术,培养出能制造塑料的植物来。将来,塑料用完扔掉后,就会在一定时间内自动“消失”,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1)摘抄文中表示“塑料垃圾多”的词语,再另写两个你积累的表示数量多的词。 (2)废弃的塑料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科学家们研制出了哪些新型的可分解的塑料? (4)你还想发明怎样的未来塑料,让它既实用又环保?请你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吧。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家门前的小溪流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流——极平常极平常的溪流。水位最高时,水面也就四米高;水浅时,鼓足了劲儿,一下子就能跳过去。溪岸长着几株婆娑的柳树和一棵小桃树,对岸便是稻田。 这一切,都是那样平常,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然而,我却非常喜欢它。“当……当……”时钟刚敲了四下,我就来到了溪边,眼前一片朦胧,过了一会儿,从溪底看见天空中稀稀疏疏地点缀着几颗星星,像有一长串珍珠镶嵌在黑缎子似的天幕上。夜幕渐渐合拢,眼前的小溪展开了一幅动人的画卷。瑰丽的朝霞映红了半边天,也将绚烂的色彩柔和地晕染在溪水里。胭脂红、玫瑰红、金红、橘黄、金黄、柠檬黄、紫罗兰、孔雀蓝、湖蓝,五光十色,美丽动人,像燃烧的熊熊火焰,像销熔的灿灿黄金,像浮动的道道彩绸。啊,真想不到,小溪竟是这样的美!从此,我对小溪着了迷。上学前,放学后,我都要去看看它,好像看望我的老朋友。 我爱溪中的流水声。我爱溪中变幻无穷的景致。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①模模糊糊,看不清。________ ②向人显示(自己有本领、有功劳、有地位势力等)。________ ③形容不断地改变。________ (2)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既是排比又是比喻的句子。 (3)文中第3自然段连用了9个描写颜色的词语,请读一读,记一记。你能再写出两个这样的词语吗? (4)我会选择。 ①作者喜欢小溪的原因是( ) A.因为它极为平常,朴实无华。 B.因为它为我们提供用水,默默地为人们奉献。 C.因为它有悦耳的流水声,并且在溪水中能看到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景致。 ②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A.点明中心。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17.课外阅读。 家乡有红枣 汽车沿着坑坑洼洼的山路行驶。一路看不够的山光野景,几十里路不知不觉就走完了,我们到了深山中的小山村。姥姥正坐在家门口剥花生。一进门,我的眼睛立即被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枣树所吸引。几年没见,树干虽然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却仍然枝繁叶茂。 姥姥说,树上的枣原本更多,已经打落分给乡亲们品尝了。剩下的这些枣是专门给我留的。说着话,姥姥吩咐孙子拿来长竿,对着树上的枣,“噼噼啪啪”地一阵猛打,枣如冰雹般纷纷落下。我捡起一粒红透了的枣品尝,又脆又甜。 再看那枣树,在长竿的敲击下,枣落下的同时,树的枝枝叶叶也纷纷折落。我心疼地大叫:“快住手,别打了!看你们把这树折磨成什么样子了?”姥姥和父母在一旁哈哈大笑:“枣树就是这个样子,在秋天把它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它萌生得越旺盛。” “这是为什么?”我好奇地问。“这树贱。”姥姥说。 我的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树“贱”吗?它的生长不择土地的肥瘦,随便栽在什么地方,哪怕是山沟石缝,有点儿土就能成活。正是那漫山遍野生长的野生酸枣――家栽枣树的母本,成就了这枣树的坚强品质。无论是山野还是院落,无论是旱涝灾害还是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它都会奉献给人们一树的甘甜……这树“贱”吗?我只看到了枣树面对挫折的坚强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这枣树,多么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虽然这块土地是那样贫瘠,就如父亲在路上轻叹的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可是乡亲们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从不曾减少一分。春天耕耘,夏天挥洒汗水,秋天收获果实,乡亲们踏踏实实地享受着这块土地带给他们的每一天…… (1)“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是因为________;“我”心疼地阻止姥姥敲击枣树,是因为________;姥姥说枣树“贱”,是因为________。作者却从枣树身上看到了________。 (2)姥姥说枣树“贱”,可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贱”这个字的?枣树在作者的心目中成了什么的化身? (3)“枣树就是这个样子,在秋天把它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它萌生得越旺盛。”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 (1)不容人分辩、解释。;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 (2)冲破坚硬的壳和多石的土地;被掐尖;被斧砍;被锯杈。 (3)一定要长大并且开花。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1、不容人分辩、解释。2、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 (2)冲破坚硬的壳和多石的土地;被掐尖;被斧砍;被锯杈。 (3)一定要长大并且开花。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2.【答案】 (1)A (2)C (3)D (4)D (5)不好。“塞”字能体现女孩儿怕“我”拒绝、怕被妈妈看见的心理,现出女孩儿的孝顺。 (6)女孩儿给我留下了懂事、孝顺的印象。女孩儿在茫茫夜色中,给文中“我”一枚硬币,叫文中的“我”到她妈妈的报摊上买报纸,只为让自己的妈妈早点回家休息。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6)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A; (2)C; (3)D; (4)D; (5)不好。“塞”字能体现女孩儿怕“我”拒绝、怕被妈妈看见的心理,现出女孩儿的孝顺。 (6)女孩儿给我留下了懂事、孝顺的印象。女孩儿在茫茫夜色中,给文中“我”一枚硬币,叫文中的“我”到她妈妈的报摊上买报纸,只为让自己的妈妈早点回家休息。 【点评】(1)—(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6)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答案】 (1)B (2)D (3)C (4)①对准火苗根部喷射。②人站立在上风处。③离火苗3米远。 【考点】图文信息阅读 【解析】【分析】(1)—(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图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分析图表应注意: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文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故答案为:(1)B; (2)D; (3)C; (4)①对准火苗根部喷射。②人站立在上风处。③离火苗3米远。 【点评】(1)—(3)此题考查学生对图文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考查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4.【答案】 (1)B (2)C (3)D (4)B (5)B (6)我觉得去掉后的效果没有原句好。“一……就……”能很好地表现出犀牛和小黑鸟之间的默契。 【考点】说明文 【解析】【分析】(1)—(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6)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 (1)B; (2)C; (3)D; (4)B; (5)B; (6)我觉得去掉后的效果没有原句好。“一……就……”能很好地表现出犀牛和小黑鸟之间的默契。 【点评】(1)—(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能力。 5.【答案】 (1)A (2)D (3)C (4)D (5)A (6)“我又是眼泪,又是咳嗽,只感觉头晕眼花,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都呕出来。”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我”闻摩托车排出来的汽油味后的窘态。 (7)我”将鼻子凑近摩托车排气管的出口处闻汽油味,结果发现那气味刺鼻难闻,还熏得“我”满脸黑,从此“我”便开始讨厌汽油味了。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6)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7)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从2、3自然段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A; (2)D; (3)C; (4)D; (5)A; (6)“我又是眼泪,又是咳嗽,只感觉头晕眼花,恨不得把肚皮里的一切都呕出来。”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我”闻摩托车排出来的汽油味后的窘态。 (7)我”将鼻子凑近摩托车排气管的出口处闻汽油味,结果发现那气味刺鼻难闻,还熏得“我”满脸黑,从此“我”便开始讨厌汽油味了。 【点评】(1)—(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7)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答案】 (1)B (2)C (3)D (4)B (5)B (6)正确;正确;正确;错误 【考点】说明文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此题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既……也……”;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A、B、C正确;D:蜗牛只是在天气暖和又下雨时,才会推开大门饱餐一顿。 (4)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B:把“虫子们”比作海参的‘粮食,”是比喻;其他各项没有喻体,不是比喻。 (5)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叫做设问句。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④一年是12个月。 故答案为:(1)B; (2)C; (3)D; (4)B; (5)B; (6)正确;正确;正确;错误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考查学生对设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7.【答案】 (1)①;② (2)①举世公认;②目不暇接 (3)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的变化,不断变化。 (4)“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略。 (5)C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犹如:好像。犹:如同。陶醉: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醉:沉迷,过分地爱好。(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2自然段的3、4、5行),就能找到答案。(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所填的范围(1自然段的3、4行),就能找到答案。(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①、②(2)①举世公认、②目不暇接(3)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的变化,不断变化。 (4)“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略。(5)C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理解字义的能力。(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8.【答案】 (1)凛冽;慈祥;详细 (2)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惊动您。 (3)学习杨时谦虚求学、尊敬师长的品德。 (4)杨时和同学冒雪在大学问家程颐门口等待请教问题。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积累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解答此题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故答案为:(1)凛冽;慈祥;详细 (2)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能惊动您呢? 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惊动您。 (3)学习杨时谦虚求学、尊敬师长的品德。 (4)杨时和同学冒雪在大学问家程颐门口等待请教问题。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填空。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9.【答案】 (1)H;F;A;C (2)匆忙;专心 (3)划线句子: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西一棒槌(chuī)的,不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改为陈述句: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西一棒槌(chuī)的,就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 (4)闷闷不乐:(答案不唯一,只要恰当即可。)心里不高兴。扬子“闷闷不乐”是因为他从众人岔路追羊这件事,想到了求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学习不专一,就不会有收获。 (5)扬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很多人去找,由于岔路口太多没有找到,扬子借此教导学生做事情要专一。 (6)学习必须专一,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如果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6)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H、F、A、C; (2)匆忙、专心 ; (3)划线句子: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西一棒槌(chuī)的,不也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么?改为陈述句:如果我们求学的人不肯专一,老是东一榔,西一棒槌(chuī)的,就像岔路上找不到羊一样。 (4)闷闷不乐:(答案不唯一,只要恰当即可。)心里不高兴。扬子“闷闷不乐”是因为他从众人岔路追羊这件事,想到了求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学习不专一,就不会有收获。 (5)扬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很多人去找,由于岔路口太多没有找到,扬子借此教导学生做事情要专一。 (6)学习必须专一,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如果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2)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词典理解词义。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6)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10.【答案】 (1)略 (2)因为蜗牛让它的家族成员沿着比赛路线,每隔一百米就藏一只。 (3)D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最后自然段找到答案。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略; (2)因为蜗牛让它的家族成员沿着比赛路线,每隔一百米就藏一只。 (3)D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并概括段意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心的理解的能力。 11.【答案】 (1)花;蝴蝶;小鸟;什么也没带来 (2)让它开放得更长久;剥夺蝴蝶的快乐;让鸟妈妈伤心 (3)因为在这么多学生当中,只有这个小女孩意识到:爱不是占有,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呵护。 (4)略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2)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最后自然段找到答案。 (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花、蝴蝶、小鸟、什么也没带来; (2)让它开放得更长久、剥夺蝴蝶的快乐、让鸟妈妈伤心。 (3)因为在这么多学生当中,只有这个小女孩意识到:爱不是占有,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呵护。 (4)略 【点评】(1)、(2)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12.【答案】 (1)老榕树;太古大厦;相依相伴;和平共处 (2)为保护环境,人们让太古大厦和一棵百年老榕树相依相伴、和平共处 (3)将树砍伐或者移走;让树和楼尽可能地和平共处 (4)惊讶;为了保护一棵树,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5)[示例]环保与现代化建设应该同时兼顾;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4)①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了解常用的朗读句子的语气(A.犹豫和矛盾B.生气C.后悔 D.自信 F.惊讶等),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②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5)谈自己的感想,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老榕树、太古大厦、相依相伴、和平共处 ; (2)为保护环境,人们让太古大厦和一棵百年老榕树相依相伴、和平共处; (3)将树砍伐或者移走、让树和楼尽可能地和平共处。 (4)惊讶、为了保护一棵树,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5)[示例]环保与现代化建设应该同时兼顾;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点评】(1)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①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②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3.【答案】 (1)3幅 ;湖畔割草图;美丽田野图;男孩玩耍图 (2)体会到了孩子们在田野里嬉闹的快乐!(写出大致意思就可) 语句:一声呼、一声应(yìng),高忽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小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看看每部分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概括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3)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 故答案为:(1)3幅 ;湖畔割草图;美丽田野图;男孩玩耍图 ; (2)体会到了孩子们在田野里嬉闹的快乐!(写出大致意思就可)语句:一声呼、一声应(yìng),高忽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3)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liáo)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段落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14.【答案】 (1)因为谁可以将树上的鸟窝掏了给铁蛋,谁就可以拿到半块焦酥透黄的糕片。 (2)B (3)比如摘桑果时被一种叫“洋辣子”的毛虫蛰了,采棉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 (4)B,D (5)这句话中蕴含了作者对童年攀树的快乐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童年已逝的伤感和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答题范围的范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因为谁可以将树上的鸟窝掏了给铁蛋,谁就可以拿到半块焦酥透黄的糕片。 (2) B ; (3)比如摘桑果时被一种叫“洋辣子”的毛虫蛰了,采棉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 (4) B D; (5)这句话中蕴含了作者对童年攀树的快乐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童年已逝的伤感和对故乡的深深怀念之情。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15.【答案】 (1)堆积如山。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2)废弃的塑料垃圾不能分解,很难再利用,而焚烧塑料垃圾会产生各种有强烈致癌作用的物质。 (3)现在科学家们研制出的新型可分解塑料主要是生物降解和光降解两种,科学家们还设想利用新颖的基因技术,培养出能制造塑料的植物来。 (4)想发明既环保无害又能自动分解而且功能强大的塑料。 【考点】说明文 【解析】【分析】(1)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分类积累词语的好习惯。会读会写,在准确的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会运用。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第一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第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开放性试题,想像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堆积如山。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2)废弃的塑料垃圾不能分解,很难再利用,而焚烧塑料垃圾会产生各种有强烈致癌作用的物质。 (3)现在科学家们研制出的新型可分解塑料主要是生物降解和光降解两种,科学家们还设想利用新颖的基因技术,培养出能制造塑料的植物来。 (4)想发明既环保无害又能自动分解而且功能强大的塑料。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想象能力的能力。 16.【答案】 (1)朦胧;夸耀;变幻无穷 (2)胭脂红、玫瑰红、金红……像浮动的道道彩绸。 (3)草绿、葡萄紫。 (4)C;B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了。 (2)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分类积累词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短文,识记描写颜色的词语词语,积累词汇。 (4)①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②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朦胧、夸耀、变幻无穷; (2)胭脂红、玫瑰红、金红……像浮动的道道彩绸。 (3)草绿、葡萄紫。 (4)C;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排比、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 (4)①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②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17.【答案】 (1)父母执意要“我”陪同去乡下老家看看;枣树的枝叶被打断;在秋天把它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它萌生得越旺盛;面对挫折的坚强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 (2)不择地而生,坚强不屈,容忍一切,默默奉献。枣树成了乡亲们的化身。 (3)枣树就是乡亲们的化身,枣树受到的打击越厉害,来年长得越旺盛,生活越艰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们就越坚强。 【考点】记叙文 【解析】【分析】(1)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2)、(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案为:(1)1、父母执意要“我”陪同去乡下老家看看 2、枣树的枝叶被打断 3、在秋天把它打得越狠,到来年春天它萌生得越旺盛 4、面对挫折的坚强本性,容忍一切的心胸,默默奉献的精神; (2)不择地而生,坚强不屈,容忍一切,默默奉献。枣树成了乡亲们的化身。 (3)枣树就是乡亲们的化身,枣树受到的打击越厉害,来年长得越旺盛,生活越艰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们就越坚强。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