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时间:2019年11月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金庸武侠小说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龙其林 日前,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因病不幸逝世,引发社会各界集体缅怀。金庸作为新武侠小说一代宗师,引发了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强烈关注与重新评价,拥护者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了时代、民族、地区、性别的限制,成为中国文学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批判者则认为他的小说缺乏现代感,是农耕文明时代审美趣味的体现。‎ 金庸武侠小说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于这位早已被写入文学史的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是市场经济大潮兴起的产物。这种观念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通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一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具有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即便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也丝毫不影响其作品的优秀。若简单地以作品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作为臧否标准,则沈从文、汪曾祺、陈忠实、刘亮程、张联等作家都将被剔除出优秀作家之列。‎ - 27 -‎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往往评价谨慎。盖棺定论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金庸武侠小说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检验,“金学”也日趋兴盛,但这并不妨碍同代学者的批评与苛求。而更值得反思的,或许还在于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一味追求。他们以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在文学现代性的憧憬中排斥古典文学,于是具有章回体小说结构、传统趣味、驳杂文化的金庸武侠小说长期摒弃在经典作家之外。‎ 金庸的去世,让中国社会认识到其武侠小说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力,也使中国文学研究界越来越意识到以往对于通俗文学简单评价的缺陷,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全球华人地区甚至英语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金庸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通过武侠小说为读者们奉献了一批富于文化内涵、充满奇异想象和民族大义的优秀作品,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以新的语言魅力和文化自信。‎ ‎(来源于2018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1. 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作者在本文第二段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A. 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曾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说法。‎ B.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文学史教材中,有专门章节探讨金庸小说。‎ C. 《三国演义》、《水游传》、《西游记》在情节上都有重复累赘的弊病。‎ D. 中外文学史中都有不少通俗小说属于经典,为读者与研究者所重视。‎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庸是新武侠小说一代宗师,他的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独特的文学存在。‎ B. 是否具有农耕文明趣味,并不能作为判断作家是否守旧、作品是否优秀标准。‎ C. 金庸武侠小说经过了历史检验,“金学”日趋兴盛,学者不宜批评与苛求。‎ D. 一味追求现代性有局限性,会导致产生激进的姿态,否定传统文化,排斥古典文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文化语境,让人们习惯盖棺定论,不重视还在世的作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 B.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金庸小说中的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 作为通俗小说的金庸武侠小说成为文学经典,不代表其他武侠小说也一定都是经典。‎ D. 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其相通之处,对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也都可进行理性批判。‎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金庸武侠小说受众广泛、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与文学史地位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A项,“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恰巧证明金庸小说影响深远。‎ B项,“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文学史教材中,有专门章节探讨金庸小说证明文学价值得到学术界认可。‎ D项,“中外文学史中都有不少通俗小说属于经典,为读者与研究者所重视”证明通俗小说也具有经典性。‎ 这三项都能证明第二段的观点。‎ C项,“《三国演义》、《水游传》、《西游记》在情节上都有重复累赘的弊病”错误,从文中来看,因为作者的观点是“通俗小说也可以成为经典”,而这个选项说的是三部作品的缺点,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不构成论证上的相关性。换句话说第二段的中心论点是肯定金庸的武侠小说,而选项C是说通俗小说的瑕疵,显然不能佐证论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不应该受到批评”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并没有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且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说“金庸武侠小说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检验,‘金学’也日趋兴盛,但这并不妨碍同代学者的批评与苛求”。‎ 故选C。‎ ‎【3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项,“中国的文化语境,让人们……不重视还在世的作家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错误,从文中来看,倒数第二段说的是“盖棺定论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文中只说“保守”,而“保守”不等于“不重视”,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经过几个月来的不懈努力,当年浴血黄海的北洋海军“经远”舰在沉睡海底124年后终于被考古工作者发现。三年前,在辽宁丹东,“致远”舰也被发现。至此,这两艘甲午海战中最为悲壮的战舰都看到了重见天日的希望。经远舰是德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其正常排水量为2900吨,长82.4米,宽11.99米,航速16节,这艘诞生于1885年,两年后下水的军舰,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巡洋舰的最高水平。‎ ‎(综合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视网报道)‎ 材料二 ‎1974年1月19日,南海西沙永乐环礁海域,在巡逻防卫的4艘中国小型舰艇与南越4艘美式大型舰艇对抗周旋多时,最后越军何文锷舰队开炮射击、海战爆发。军力对比:南越4艘军舰总吨位6000吨左右,火炮约50门;中国也是4艘军舰,但总吨位才1600吨,火炮少,口径也小,但好处是机动灵活。另外,激战关头,中国南海舰队两艘支援舰恰好在远方出现(281 编队经过两天一夜的航行,抄近道闯过有名的风浪险区七洲洋增援),海战中摔断了一条腿的越军指挥长何文锷大校本来就信心不足了,这时看到中国援军来了,赶紧逃跑。这一场海战,我军击沉了敌护卫舰1艘、击伤敌驱逐舰3艘,在南海西沙群岛区域驱逐了南越势力,一举收复被南越当局非法侵占的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从此牢牢控制了永乐,为后来控制西沙边缘岛礁(中建岛和华光礁、浪花礁等)及进军南沙群岛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些岛屿,如今成为海南三沙市的一部分群岛核心区。‎ ‎(新浪网军事专栏)‎ 材料三:‎ - 27 -‎ 中国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0月30日10时20分停靠在大连港码头,完成其正式交接入役后的首次航海任务。12日6时,“辽宁舰”准时驶离大连港码头。这是其在9月25日正式交接入役后首次离港出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任海泉中将在参加2012年澳大利亚陆军司令会议时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国防政策也是防御性的。担心中国进行军事扩张或威胁完全没有必要。他强调,中国发展航母是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发展道路不会改变。 ‎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报道)‎ 材料四:‎ ‎2018年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南海海域检阅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48艘舰艇、76架战机、万余官兵参加受阅,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海上阅兵。习近平主席在阅兵时指出,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正值美国航母“罗斯福”号在南海展示肌肉之际,出其不意的中国海上阅兵被不少外媒认为是对华盛顿“印太战略”的反制。‎ 此次海上阅兵,中国海军展现出了已经脱胎换骨的远洋作战能力。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海军建设的策略是空、潜、快,有远洋行动能力的主要就是潜艇,水面舰艇的战斗力基本局限在近海。直到十年前的中国海军,仍然带有较强的“黄水海军”色彩,没有航母、没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的驱护舰,能够进行远海活动且有一定战力的舰艇很少。有海军专家对《环球时报》表示,与中国上一次2009年海上阅兵相比,这次阅兵凸显出“近十年海军作战力量体系得到全面重塑”。‎ ‎ (《环球时报》报道)‎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885年下水的清末北洋海军“经远”舰代表着当时装甲巡洋舰的最高水平,由此可见当年的中国已经开始重视海军建设。‎ B. 1974 年的西沙海战,胜利的意义不容低估,为后来控制西沙边缘岛礁及进军南沙群岛奠定了重要基础。‎ C. 中国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0月30日完成其正式交接入役后的首次航海任务。中国发展航母是为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D. 2018年南海阅兵是我国建国建军以来海军动用舰艇和飞机种类、数量都规模空前的一次海上大阅兵。这次阅兵凸显出“近十年海军作战力量体系得到全面重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 27 -‎ ‎ 随着“致远舰"与“经远舰”的相继发现与打捞,可还原当年甲午海战之惨烈,历史是不能忘怀的,铭记这份屈辱,让先烈流的血鞭策我们,砥砺前行。‎ B.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到,西沙海战中我国海军和敌军的力量对比悬殊,却最终能以弱胜强,这与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各级指战员的机智英勇是分不开的。‎ C. 航母入列,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得到极大提升,由此也可能引发周边国家对中国军事战略的格外关注。‎ D. 材料四中不少外媒推测并炒作本次阅兵的时机和目的,实际上都属于过度解读。中方在此次阅兵的安排上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走,不可能是为了应对美国航母打市群到南海,更没有炫耀武力的成分。‎ ‎6. 以上四则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现代海军的发展历程,那么我国海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D ‎ ‎6. ①旧中国海军完全依靠购买西方舰船,想要自强却又很无奈;②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海军发展慢,实力弱,但不畏强暴、敢于亮剑;③21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开始从近海向远洋“进军”;④进入“新时期”的中国海军得到空前壮大,拥有了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由此可见当年的中国已经开始重视海军建设”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一内容“这艘诞生于1885年,两年后下水的军舰,代表了当时世界装甲巡洋舰的最高水平”分析可知,“由此可见当年的中国已经开始重视海军建设”在原文中并未提及。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 - 27 -‎ 项,“实际上都属于过度解读”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文本内容“正值美国航母‘罗斯福’号在南海展示肌肉之际,出其不意的中国海上阅兵被不少外媒认为是对华盛顿‘印太战略’的反制”分析可知,原文中提到外媒认为中国南海大阅兵是对华盛顿“印太战略”的反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外媒的理解,在这一点上有可能有过度解读之处,但是文中也并没有完全给予否定。故选D。‎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以上四则材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现代海军的发展历程,那么我国海军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解答时一般要通读全文,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再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反映的是旧中国海军的情况,以甲午海战中的致远舰和经远舰为例,说明旧中国海军完全依靠购买西方舰船,不能自强。材料二写的是1974年1月19日我国4艘巡逻防卫的小型舰艇与南越4艘美式大型舰艇对抗的情况,敌强我弱,但我海军英勇进攻取得胜利,表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发展缓慢但不畏强暴。材料三写21世纪以来我国海军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中国航母“辽宁舰”航海情况,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海军发展迅速,开始从近海向远洋发展。材料四写2018年4月12日我国南海阅兵,展现出“新时期”中国海军的壮大,表明我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远洋作战能力。考生分点概括即可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 27 -‎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了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条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投考中学。领着他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和他一起去投考的有20多个同学,他是他们当中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一个。 ‎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支毛笔和一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何况是一双早已磨薄了的旧布鞋的鞋底。在他没有发现鞋破脚破之前还能撑持住往前走,而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不知有多少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全绝望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 27 -‎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腿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步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后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地不疼了,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却依然不让他们看他惨不忍睹的两只脚后跟……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最初以为红腰带是避灾祈福的吉祥物,能带来好运,但经过“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他认识到真正的好运是用双脚走出来的。‎ B. 作者穿着母亲纳扎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再浓厚的亲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 作者“愤怒了”是因为看到火车上的情景,想到自己和火车车厢里的人的差距,所以激起一种决心直面疼痛,从而改变命运的勇气。‎ D. 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8. 文中作者这一次“人生之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章以“汽笛·布鞋·红腰带”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析理由。‎ ‎【答案】7. B 8. ①第一次旅行,激动兴奋,难以入眠;②鞋底和脚后跟被磨破时,因担心被嘲笑而感到卑怯;③布巾被磨烂,课本也都被撕光时,感到绝望崩溃;④听到火车的嘶鸣,惊惧茫然;⑤看到他人坐着舒适的火车跑,自己却穿着穿底的布鞋蹭血踯躅,感到愤怒;⑥咬牙重新举步,决定直面疼痛,改变命运,变得坚定勇敢。 ‎ ‎9.‎ - 27 -‎ ‎ ①标题是文章的线索,本文围绕这三个词(事物)来展开故事。红腰带是开端,布鞋是主体,汽笛是升华;②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一定的阅读提示;③有象征意义,暗含主旨。“红腰带”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象征着遇到挫折时的警醒与启示。‎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暗示了再浓厚的亲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这一情节并没有暗示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来说,要先梳理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抓住了归纳概括要点的突破点然后要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需要重视的线索。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这一次“人生之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梳理情节,依次找打表现心情的内容概括即可。“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表现出他第一次旅行,激动兴奋,难以入眠;“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说他鞋底和脚后跟被磨破,因担心被嘲笑而感到卑怯;“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直到课本被撕光,他几乎完全绝望了,脚跟的疼痛逐渐加剧到每一抬足都会心惊肉跳,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说他布巾磨烂课本撕光后,感到绝望和崩溃;“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说他听到火车的嘶鸣,惊惧茫然;“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哩而根本不用双腿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步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看到他人坐着舒适的火车跑,自己却穿着穿底的布鞋蹭血踯躅,感到愤怒;“咬着牙重新举步┄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说他咬牙重新举步,决定直面疼痛,改变命运,变得坚定勇敢。‎ ‎【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认真作答即可。本提要求简析文章以“汽笛•布鞋•红腰带”为题的好处。首先,文章是围绕这三个词展开故事,先写了红腰带,主体部分写了布鞋,最后写了汽笛,标题起到了线索的作用,把整个情节贯穿起来,结构严谨;从读者角度来说,这个标题在高度概括内容的基础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既留有一定的悬念,又给读者一定的阅读提示;从主题角度讲,这三个事物具有象征意义,并且暗喻主旨,“红腰带”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文章结尾说“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一方面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也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布鞋”在文中磨破磨烂,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汽笛”让他惊惧茫然、愤怒、更让他直面疼痛,变得坚定勇敢,象征遇到挫折时的警醒与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人。七岁能属文,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方庆叹曰:“是必致远。”会张说谪岭南,一见厚遇之。丁父忧,哀毁,庭中未连理①。擢进士,寻拜左拾遣。‎ 俄迁左补阙。时张说为宰相,亲重之,与通谱系。会帝封泰山,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所亲摄官升山,超阶至五品。‎ 迁工部侍郎,知制诰。数乞归养,诏不许,以其弟九皋、九章为岭南刺史,岁时听给驿省家。迁中书侍郎,以母丧解,毁不胜哀,有紫芝生坐侧,白鸠、白雀巢家树。是岁,夺哀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明年,迁中书令。‎ 尝荐长安尉周子谅为监察御史,子谅劾奏门下省侍中牛仙客,其语援谶书②。帝怒,杖子谅于朝堂,流瀼州,死于道。九龄坐举非其人.贬荆州长史。虽以直道黜,不戚戚婴望,惟文史自娱,朝廷许其胜流。久之,封始兴县伯,请还展墓,病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日文献。‎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芴干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芴囊之设自九龄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及为相,垂绅正芴,有大臣节。当是时,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龄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 安禄山初以范阳偏校入奏,气骄蹇,九龄谓裴光庭曰:“乱幽州者,此胡雏③‎ - 27 -‎ 也。”及讨奚、契丹败,张守珪执如京师,九龄署其状曰:“穰苴出师而诛庄贾,孙武习战犹戮宫嫔,守珪法行于军,禄山不容免死。”帝不许,赦之。九龄曰:“禄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诛之,以绝后患。”帝日:“卿毋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卒不用。帝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注:①木连理:不同根的树木而枝干连生在一起。古时认为是吉祥的征兆。②谶书:记载预言应验的书。③胡雏:时胡人的蔑称。亦特用为对后赵国石勒、唐代安禄山的蔑称。‎ ‎(节选自《新唐书·张九龄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B.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C.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D. 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封泰山,就是“封禅”的意思,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在泰山之顶筑台祭天叫封,在泰山南梁父山上辟场祭地叫禅。‎ B. 夺哀,即“夺情”,是指政府官员服丧期限未满,但国家临时急用人才,皇帝命令其即使服丧期限未满也要除去丧服,重新出任官职。‎ C. 谥,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死后,朝廷依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给予表示褒扬的称号,如汉武帝的“武”。‎ D. 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大臣上朝时,可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记进谏的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九龄少年才俊。他七岁时就会写文章,十三岁时他写的书信得到广州刺史的赏识,刺史认为张九龄前程不可限量。‎ B. 张九龄一代名相。先后担任了左拾遗、左补阙、工部侍郎、中书令、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荆州长史等职。‎ C. 张九龄心怀旷达。因荐举周子谅被贬为荆州长史,他并不担忧害怕,也不一心盼望官复原职,仍是以研读文史自乐。‎ - 27 -‎ D. 张九龄看人准确。他看准安禄山日后必定会反叛,必定会扰乱幽州.在安禄山战败之后,他曾多次建议皇上处死他。‎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龄议论必极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 ‎(2)帝思其忠,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币恤其家。‎ ‎【答案】10. A 11. C 12. B ‎ ‎13. (1)皇帝在位时间久了,渐渐在政事上有所懈怠,所以张九龄谈论政事一定会竭力陈说利害得失,所推荐引进的都是正直之人。‎ ‎(2)皇帝想到他的忠心,为他流泪,并且派遣使臣到韶州祭奠他,用重金抚恤他的家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九龄体弱,有风度。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独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这段话是说张九龄“有风度”,别的公卿都是把笏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而张九龄则是把笏放在笏囊中,而笏囊让下人拿着,使用笏囊这种做法也就是从张九龄开始;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九龄”“体”“风度”“公卿”“笏”“带”“之”“笏囊”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有”的宾语是“风度”,而不是“风度故事”,“故事”是古今异义,此处的意思是“旧例”,此处做状语,即“按照旧例”,应在“风度”和“故事”之间断开,排除BD两项;“搢”是动词,意思是“插”,宾语是“笏”,“于带”是后置状语,应在“带”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表示褒扬的称号”错误,“谥号”可以褒,也可以贬,也或者是同情。故选C。,‎ ‎【1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先后担任了左拾遗、左补阙、工部侍郎、中书令、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一段是“寻拜左拾遗”,第二度是“俄迁左补阙”,第三段是“迁工部侍郎”“迁中书侍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第四段是“贬荆州长史”,由此可知,“中书令”应该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荆州长史”之间。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稍”,渐渐,逐渐;“怠”,松懈,懈怠;“怠于政”,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政怠”,“于”,在;“故”,所以;“议论”,评议谈论政事;“极言”,竭力陈说;“推引”,推荐引荐,“所推引”,所字结构,名词性,即“推荐引进的人”;“正人”,正派的人,正直的人。第二句中,“思”,想到;“为泣下”省略代词“之”,应为“为之泣下”,“为”是介词;“且”,并且;“遣”,派;“使”,使臣;“祭于韶州”,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韶州祭之”,“于”,到;“厚币”,拿着丰厚的礼物,用丰厚的礼物;“恤”,抚恤;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 27 -‎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没有参考译文,网上也没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②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上片写了残荷、落日、沧波、飞燕等景物,勾勒出了一幅苍茫渺远的秋景图,营造出苍凉高远的意境。‎ - 27 -‎ B. 本词上片由下到上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营造出了苍茫萧索的氛围。‎ C. “贴云寒”,写出了燕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D. 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表达相隔两地的人彼此思念。‎ ‎15. 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D 15. 以苍凉的秋景抒写被废黜后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以“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想象老友登台思念“我”,折梅寄情,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错在“最后两句实写远方友人也登台凝”这个地方,从“故人早晚上高台望”看出这是诗人自己想象的情景,而不是“实写”。‎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和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本题要求结合诗句分析本词蕴藏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然是复杂情感,显然至少是两种以上。从上阕“芙蓉落尽”“日暮”“沧波寒”“独向小楼”等意象看出,景致是衰败的,人物是孤独的。结合注解可知,作者孤独惆怅的原因是“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说明他仕途不顺。 而下阕“浮生只合尊前老”直抒胸臆,表达人生失意和年华老去的悲凉;“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既是想象老朋友登高折梅思念自己的情景,又是运用了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的典故,这样写既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又再次反衬出眼前的自己孤寂愁苦之情。‎ - 27 -‎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曾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有抱负的人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大任,并借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还要有恒心。‎ ‎(2)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任重而道远 (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 行李之往来 (5). 共其乏困 (6). 君亦无所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 第(1)句的信息点:《论语》、曾参的观点有抱负的人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大任,并借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还要有恒心,故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同时注意 “弘毅”的正确书写。‎ 第(2‎ - 27 -‎ ‎)句的信息点: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舍郑”的利害关系。答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直接呼应了“舍郑”。同时要明白“行李”是古今异义词,在句中指“出使的人”;“共”通假字,通“供”。‎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年7月,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被曝光。疫苗事件,仍然让人(  )。近来,人们在关注疫苗质量的同时,又开始重提疫苗滥用的话题。有自媒体文章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狂犬病的宣传在中国是一个惊天骗局,是(  )的疫苗公司与某些不良媒体以及所谓专家合作的成果!”文章引经据典,对比各国狂犬病发病率和疫苗使用数量,得出了看似很客观的结论:在中国,有超过99%的疫苗是不需要用的。真可谓(  )。‎ 这些文章在朋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让人觉得中国人的很多疫苗接种是多余的。有人甚至还这样问:“________”‎ 我们接种疫苗是为了预防,而接种的结果很可能是其中的大部分疾病我们一生都不会遇到,因此可以说是“多余”了,但就像我们购买保险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保险被“浪费”而不愿意有机会用到这份保险。‎ 针对全国狂犬病发病数不断上升,并出现假疫苗致人死亡事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各地药品监管部门(  ),积极推进狂犬病疫苗质量跟踪检查工作,加大对狂犬病疫苗生产企业GMP跟踪检查力度,各级部门要认识到切实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是确保人民用药安全与否的基本保障。‎ ‎17. 依次填入文中(  )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大惊失色 利令智昏 信誓旦旦 亡羊补牢 B. 心有余悸 利欲熏心 信誓旦旦 将功补过 C. 大惊失色 利令智昏 言之凿凿 将功补过 D. 心有余悸 利欲熏心 言之凿凿 亡羊补牢 ‎18.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民用药安全与否的基本保障是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B. 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与否是人民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 - 27 -‎ C. 切实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是人民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 D. 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是确保人民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 ‎19. 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那打狂犬疫苗会产生副作用吗?‎ B. 难道这些狂犬疫苗都是假的吗?‎ C. 那我们还有必要打狂犬疫苗吗?‎ D. 狂犬病宣传真的是一场阴谋吗?‎ ‎【答案】17. D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大惊失色”,形容十分慌张,吓得脸色都变了;“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第一处是说疫苗事件虽然过去但人们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害怕,应使用“心有余悸”。“利令智昏”,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顾一切;“利欲熏心”,贪财图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窍。第二处主要是说疫苗公司贪图财利而迷住心窍,应使用“利欲熏心”。“信誓旦旦”,誓言说得真实可信;“言之凿凿”,形容说话有真凭实据,而不是空泛的用语。第三处,前面说“文章引经据典,对比各国狂犬病发病率和疫苗使用数量,得出了看似很客观的结论……”,此处主要是强调有根据,应使用“言之凿凿”。“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将功补过”,用建立的功绩来抵偿以前的过失。第四处,前面说“全国狂犬病发病数不断上升,并出现假疫苗致人死亡事件”,可见应是对问题进行补救,防止继续受损失,没有“功”,应使用“亡羊补牢”。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切实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是确保人民用药安全与否的基本保障”,该句的主要语病是不合逻辑,前面说“切实加强”,是一种做法,后面说“安全与否”,是两种情况,属于一面对两面,AB两项都存在这一问题;C项,“人民用药安全的基本保障”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动词“确保”。故选D。‎ ‎【1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有人甚至还这样问”中“甚至”说明后面的问题是紧承前面而来,而前面说“让人觉得中国人的很多疫苗接种是多余的”,既然认为是“多余的”,那紧跟着应是“还需不需要打”;再看后面,“我们接种疫苗是为了预防,而接种的结果很可能是其中的大部分疾病我们一生都不会遇到,因此可以说是‘多余’了,但就像我们购买保险一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保险被‘浪费’而不愿意有机会用到这份保险”,从作者所作的买保险的比方来看,人们还是希望打疫苗,这应是针对前面的问题给出的回答,由此可知,横线处的问题应是“那我们还有必要打狂犬疫苗吗”,而ABD三项的内容与后面的解答不一致,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 27 -‎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没有识见的人看到群行就会随波逐流,看到群止就会东施效颦,所以人们说“群行群止看识见”。‎ 材料:大事 难事 怒事 顺境 喜事 逆境 涵养 胸襟 担当 卑躬屈膝 畏首畏尾 折磨切齿 趾高气扬 束手无策 心花怒放 ‎【答案】没有担当的人遇到大事就会畏首畏尾,遇到难事就会束手无策,所以人们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没有涵养的人遇到喜事就会心花怒放,遇到怒事就会折磨切齿,所以人们说“喜事怒事看涵养”。没有胸襟的人遇到顺境就会趾高气昂,遇到逆境就会卑躬屈膝,所以人们说“顺境逆境看胸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注意审题,明确仿写要求及对象,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题干中要求“续写三句话”“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这就意味着仿写的内容要与例句保持连贯,主题要一致,句式要相同。本题与一般仿写不同的是,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仿写用的语言材料,所以考生要注意,本题实际是要求用组合句子的形式完成仿写。从所给例句来看,内容上表现的是个人的素养;句式上,用“群行”“群止”的举动,得出“所以人们说……”的结论。材料中“大事”“难事”“担当”为一组;“怒事”“喜事”“涵养”为一组;“顺境”“逆境”“胸襟”为一组。考生仿写时,需要仔细分析材料所给定的内容,先将相关的内容划分为一组,然后按照给定的句式,写出完整的句子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兼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题型较常规。仿写语句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然后注意分析原句的特点: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句的句意与原句一致;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如是复句,要注意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的使用,还要注意标点的暗示作用;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④注意原句的感情色彩,如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⑤注意原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等,仿句要一致。本题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降低了仿写的难度。‎ ‎21.下面是某中学高一年级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 27 -‎ 通告 近日,有高一学生从宿舍的四、五楼对着楼下抛掷杂物,这种行为会影响楼下行人。咱们的学校是一所拥有三十多年优良传统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全体同学要严格遵守校园规章制度,不要又有此类行为。恳请大家配合。‎ 特此通告。‎ 高一年级 ‎2019年9月4日 ‎【答案】①“影响”改为“危及”;②“咱们”改为“我们”;③“要”改为“必须”;④“不要又有”改为“杜绝”;⑤“恳请”改为“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的修改能力。应用文的写作需要注意格式正确,语言表达方面需要“得体”。语言表达的“得体”,是指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则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比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本题要求修改五处用词不当的地方。“影响”太笼统,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根据语境 显然高空抛物的危害性很大,所以将其改为“危及”;通告,是正式的公文,应该用书面语体,所以将“咱们”改为“我们”; 根据语境,人人遵守校园规章制度是不容置疑,没有商量余地的,所以将“要”改为“必须”; “不要又有”太口语化了,不符合正式的通告的书面色彩,应改为“杜绝”; “恳请”带有乞求的味道,不够郑重,所以应改为“希望”。‎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________给自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②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验。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 27 -‎ 留一点车印的温暖给自己 河岸对河流说:“我不能留住你的每一次波浪,让我留住你的足印在我心里吧。”‎ ‎——泰戈尔 或许青春就有那些尖砺与背离,或许成长就有那些叛逆与感伤,或许亲情就有那些磨合,才能有温暖的绽放。留一点温暖给自己,或许弥足珍贵。‎ 母亲有一辆不知品牌的自行车,极旧,上面斑斑驳驳的,是岁月在上面送给它的礼物。我总是劝母亲扔掉这辆自行车,母亲在这时就变得很固执,拉着自行车头。于是我背离母亲,皱着眉头与母亲冷战,母亲的自行车,总是被母亲小心地擦拭着,总是看着这辆车浅浅地微笑。母亲突然转过头说:“囡囡,我们去骑自行车好吗?”我看了看母亲温暖的笑颜,极不情愿地坐在我与母亲多次吵架的自行车上。‎ 那是我与母亲的十年,穿过大路与小巷。我与母亲拐到了母亲与外婆从前的家。麦的点点香味弥漫开来,那是乡土的味道,看着脚下的车印在泥土上缓缓轧出,画出完美的弧线,温暖映在了眼瞳。张开双手,微风迎面拂来,淡淡的……突然,母亲的车把一歪,我一把拉住母亲的衣角,母亲双脚踮地,稳住了自行车,只为不弄伤坐在后座的我。母亲着急地转过头看我,关切地问:“没事吧,啊?有没有……”我微笑地看着母亲,母亲温柔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喏,小时候我和你外婆,也是这条路,也是这辆车……”温暖从心头弥漫开来。‎ 那是母亲与外婆的十年。我终于明白母亲想要这辆车的原因了。我心中最深处的地方被触碰,我知道那是爱。那时的母亲也是这样,穿着白衬衫与解放鞋,露出被太阳晒得健康的小麦色皮肤,看着外婆黝黑的长发别着普通的珠花飘起,夹杂着田里的小麦香气,那时啊,母亲也会像我一样,看着地上车印的连绵,温暖如昨天。‎ 那是一家人的十年。母亲笑着说:“你和你的孩子以后一定也会骑这辆车,穿过我们一次又一次经过的这条路呢。”我闭着眼睛,听车轮转动的声音,张开眼睛,看回环交错的车印,拼出爱的开关,那是温暖的未来。‎ 母亲,我不会再吵着要扔掉这辆车。‎ 母亲,我不会再有青春的叛逆与不羁。‎ 母亲,在那些暂时冰川的冻结的亲情中,我会留一点车印的温暖给自己。‎ 泥土对车印说:“我不能留住你的每一次经过,让我留住你的温暖在我心里吧。”‎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半命题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此题考查学生写作半命题作文的能力。写好此题的关键在于补题。此题的补题非常自由宽泛,补题时要结合作文提示,遵循“避生就熟、扬长避短”的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写作的内容补充文题。巧妙地让陌生的新题变成自己熟悉的旧题,从容地完成一篇熟悉的作文。审题的时候要注意审清题目的具体要求,明确选材范围。本题前面有一段提示语。读提示语可知,“留”的宾语可以有很多,如提示中的“清醒、梦想、责任、微笑”也可以补充“自信”“执着”“掌声”等,只要是能使自己的头脑清醒的,可以使自己的道路宽广的,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的,使自己更快乐的,都可以写进作文中。审题可知,题目中的“自己”一词表明要写出个人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审题后首先要想一想,自己最想写的是什么。有什么相关的素材,写出来可以反映什么主题,所反映的主题是否积极向上。当然可反映的主题可以有很多,如体现亲情、歌颂真情、发出呼吁等。但不管选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熟”的原则,即:素材熟、主题熟、结构熟,要选择自己易于驾驭的材料,平时擅用的结构,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这样,思考周全之后再将题目补全,最后落笔成文。‎ 立意角度:‎ ‎1.从“留一点”的含义角度。“留”的反义词是“给”,生活中,我们当然要讲究奉献、强调给予,但是我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为自己“留一点点”,而不必太多。‎ ‎2.从“给自己”的角度思考。半命题的文字贯通,就是“留一点给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已经付出太多,而忘却了自己的存在。真正善待自己,才能更好地给予和帮助他人。‎ ‎3.从待填充的横线处思考。 我们可以“留一点给自己”,但具体该“留一点”什么呢?时间、空间、金钱、财富、幸福、小小的私心……。横线处可填的东西,可以说包罗万象,每个人的见识、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留的东西自然千差万别。‎ 素材积累:‎ ‎1. 大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心系百姓,舍小家为大家。‎ ‎2.‎ - 27 -‎ ‎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3. 学会善待自己需要我们换一种轻松的活法,获得一身爽活的健康,多倾听生命的声音,多采集人性的光辉,就能多感悟人性的真谛,开启智慧的心灵,我们就能把握美好生活,并时时的在高质量的海洋里畅游。。‎ ‎4. 生命中的每一瞬间,过去的都将永不再来,人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生命中不可再得的体验,懂得珍惜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活着、工作着、奋斗着,总是美好的事情。惟有珍惜自己,才会创造出值得珍重的珍贵的日子。‎ 结构层次:‎ 这是一半命题作文,文体要求比较具体——写记叙文。从前面对题目的分析,可知:这篇文章其实考查我们的“三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同,留给自己的东西也迥乎不同。这个半命题作文本身就有一点创新的意味。我们经常强调“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温暖。但是,时至今天,我们发现,在给予、奉献的同时,何尝不可为自己留一点点呢?这于情于理都是合适的。事实上,要爱他人,首先要学会善待自己。作为记叙文,我们的重点是把握住“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最撼动人心的是两个“节”:曲折动人的情节;具体生动的细节。然后辅之以优美的文字,一篇动人的记叙文便脱颖而出。这篇文章可以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可以刻画一个人物,最初是工作狂、是爱妻、爱子“狂魔”,但是,单位体检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癌症”。这个时候他发现:人生的悲剧就在于太在乎他人的感受,而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甚而至于忙忙碌碌的一生,都好像是为别人活着。在“临终”的时候,他郑重地告诉孩子“留一点给自己”。孩子似懂非懂。这样行文对我们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疲于奔命不啻是一种告诫。‎ ‎【点睛】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 - 27 -‎ 补全题目常用方法:1.要学会“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2.要善于“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3.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 ‎ - 27 -‎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