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右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就是图中的内环境 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C.大气、气温属于图中的外界环境 D.图中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可以直接进入细胞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的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3.如图是作用于人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四大系统模式图,图中1、2、3、4分别是(  )‎ A.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C.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D.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4.如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氧气 C.c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D.a中细胞种类最多 ‎5.癌症晚期的病人往往会出现全身浮肿现象,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机体摄入水量过多 B.代谢缓慢而导致营养过剩 C.血浆中蛋白质减少,渗透压降低,渗出到组织液中的水增加 D.组织液中的水大量渗入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膨胀 ‎6.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c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来降低血糖浓度 D.信息分子参与的a、d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7.下列液体不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消化液 ②细胞质基质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⑥脑脊液 ⑦组织液 ⑧核液 ⑨细胞内液 ⑩汗液.‎ A.①②③④⑤⑦⑩ B.①⑤⑩ C.②③④⑤⑦⑨⑩ D.③④⑤⑦⑨⑩‎ ‎8.如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Z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B.靶细胞识别激素Z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脂蛋白 C.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合成肝糖原 ‎9.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10.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造成对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会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由此会(  )‎ A.使细胞膜外电位变负,膜内电位变正 B.使膜电位差维持不变 C.氯离子的这种作用,强化了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D.抑制细胞兴奋 ‎11.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12.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c点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13.如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 C.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14.如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b细胞接受抗原剌激后能增殖分化 C.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d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15.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人血液后成为抗原,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现象在免疫学原理相同(  )‎ 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 B.感染HIV病毒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 C.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D.红斑狼疮的病理 ‎16.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D4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T细胞与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相同 C.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 D.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17.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18.取某种植物幼茎等长切段若干(无芽和无叶)均分为四组,a组浸泡在蒸馏水中,其他三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其中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浓度),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的幼茎切段应浸泡在蒸馏水中以消除茎内原有激素对实验的影响 B.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均能促进切段的生长 C.d组切段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了最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b组切段伸长最少,说明b组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 ‎19.下面图甲、乙、丙、丁为胚芽鞘的系列实验,下列有关对实验现象和分析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图甲中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B.图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主要是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结果 C.图丙中胚芽鞘Y的现象是向光弯曲 D.图丁胚芽鞘向右弯曲,是生长素在其下端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0.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促进生长和抑制生长的浓度相同 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芽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21.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 B.乙图细胞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 C.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W、aXW两种 ‎22.如图1是果蝇体细胞示意图,如图2、3是果蝇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1中Ⅱ、Ⅲ、Ⅳ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DXD,则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Yd、BCYd、bcXDXD C.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中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D.图3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 ‎23.将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用3H标记,让其在不含3H的环境中连续复制a次,在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H的DNA分子占(  )‎ A. B. C. D.‎ ‎24.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25.有关下列四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自交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不相同的概率为 B.‎ 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则该生物一定为三倍体,其基因型可能为AaaBBbCCCddd C.‎ W个体一定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D.‎ 表示pH或光照对酶活性的影响 ‎26.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Ⅱ﹣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 B.Ⅲ﹣1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 C.Ⅲ﹣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 D.Ⅳ﹣1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 ‎27.北京307医院奚永志教授最近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一个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A*110104.这意味着不同家族的人之间也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器官移植,而且排异反应会大大减少.下列有关等位基因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等位基因的生物都是杂合体 B.等位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C.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D.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 ‎28.用玉米的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单倍体幼苗期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该过程不考虑基因突变).在此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f过程中细胞内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B.与c~d过程相比,d~e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C.秋水仙素作用于c点之前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D.e点后细胞内染色体组最多时有4个,且各染色体组基因组成相同 ‎29.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B.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C.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D.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30.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Ⅲ4的基因型是BbXDXd,II1和II3基因型不同 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那么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父亲 D.若Ⅲ1与一正常男人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女性,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概率为 ‎ ‎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31.白化病(由A或a控制)与某舞蹈症(由B或b控制)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在一家庭中两种病都有患者,系谱图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舞蹈症由  基因控制,白化病由  基因控制 (“显性”或“隐性”)‎ ‎(2)2号和9号的基因型分别是  和  ‎ ‎(3)7号同时携带白化病基因的可能性  ‎ ‎(4)若13号与14号再生一个两病兼发的女孩的可能性是  .‎ ‎32.在动物激素中,有些种类是内分泌细胞通过囊泡分泌的,另一些种类则不需要通过囊泡分泌.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研究者据此提出实验思路如下:‎ ‎(1)实验分组:(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为150mg/dL)‎ 甲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①‎ 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X物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 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Y物质(细胞内囊泡运输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 ‎(2)适宜条件下培养合适时间,检测各组培养液中②的含量.‎ 请回答:‎ ‎(1)实验目的:  .‎ ‎(2)设置丙组的作用是为了研究  .‎ ‎(3)题中①是  ,②  .葡萄糖浓度采用150mg/dL的作用是  .‎ ‎(4)若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通过囊泡分泌的,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序号 预期检测结果 结论 一 两组检测结果一致 胰岛素只存在  分泌途径 二 甲组检测结果:  ;乙组检测结果:  ‎ 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 三 ‎(两组检测结果在坐标系中用柱形图表示)  ‎ 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 ‎33.如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  ,图乙是图甲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  释放,作用于  .‎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丙中d点,图中  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  个.‎ ‎34.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胚芽末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人保持在25℃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d,表显示实验结果:‎ 生长素溶液的浓度(mol/L)‎ ‎2d后的平均长度(mm)‎ 胚芽 胚根 ‎10﹣13‎ ‎10﹣12‎ ‎12.3‎ ‎12.3‎ ‎11.3‎ ‎12.1‎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2.7‎ ‎13.5‎ ‎14.7‎ ‎16.0‎ ‎15.1‎ ‎12.2‎ ‎10.8‎ ‎10.0‎ ‎12.7‎ ‎13.6‎ ‎12.6‎ ‎12.0‎ ‎10.9‎ ‎10.0‎ ‎10.0‎ ‎10.0‎ ‎(1)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  ‎ ‎(2)为什么要切取胚根及胚芽的末端部分?  ‎ ‎(3)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是1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 ‎(4)胚根、胚芽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  、  ‎ ‎(5)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 ‎ ‎ ‎2016-2017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右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就是图中的内环境 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C.大气、气温属于图中的外界环境 D.图中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可以直接进入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解答】解:A、细胞所生存的直接环境是内环境,A正确;‎ B、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B正确;‎ C、大气、气温属于图中的外界环境,C正确;‎ D、外界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细胞需要经过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错误.‎ 故选:D.‎ ‎ ‎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的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②是血浆,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①⑤共同组成体液,‎ ‎【解答】解:根据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是细胞外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 故选:D.‎ ‎ ‎ ‎3.如图是作用于人体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四大系统模式图,图中1、2、3、4分别是(  )‎ A.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 C.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D.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四大系统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解答】解:呼吸系统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4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可排出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所以3是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另三大系统相联系,故2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进入循环系统,所以1是消化系统.‎ 故选:A.‎ ‎ ‎ ‎4.如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3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B.b中有的细胞不消耗氧气 C.c含有激素和消化酶 D.a中细胞种类最多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根据图中物质交换,推出a是淋巴,b是血浆,c是组织液.‎ ‎【解答】解: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用于维持渗透压;故A错误.‎ B、血浆中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故B正确.‎ C、组织液中含有激素,但消化酶存在于消化系统,属于外环境成分;故C错误.‎ D、淋巴中生活的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而组织细胞的种类最多;故D错误.‎ 故选B.‎ ‎ ‎ ‎5.癌症晚期的病人往往会出现全身浮肿现象,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机体摄入水量过多 B.代谢缓慢而导致营养过剩 C.血浆中蛋白质减少,渗透压降低,渗出到组织液中的水增加 D.组织液中的水大量渗入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膨胀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癌症晚期的病人癌细胞增殖速度较快,机体的蛋白质等有机物被大量消耗,此时血浆中蛋白质减少,渗透压降低,渗出到组织液中的水增加,导致出现组织水肿.‎ 故选:C.‎ ‎ ‎ ‎6.如图为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作用的示意图,a、b、c、d表示信息分子,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 B.c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e表示水的重吸收过程 C.d表示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来降低血糖浓度 D.信息分子参与的a、d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由图可知,图示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神经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如b过程,体液调节过程的信息分子是相应的激素,如a、c、d过程.‎ ‎【解答】解:A、作用于甲状腺的激素是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 B、c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B正确;‎ C、d能通过调节使血糖浓度降低,所以d是胰岛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过程都有反馈作用,通过反馈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 ‎ ‎7.下列液体不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 ‎①消化液 ②细胞质基质 ③血浆 ④淋巴 ⑤原尿⑥脑脊液 ⑦组织液 ⑧核液 ⑨细胞内液 ⑩汗液.‎ A.①②③④⑤⑦⑩ B.①⑤⑩ C.②③④⑤⑦⑨⑩ D.③④⑤⑦⑨⑩‎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体液针对的是动物或人体内的液体.‎ ‎【解答】解:①消化液位于消化道内,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连通,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体液,①错误;‎ ‎②细胞质基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②正确;‎ ‎③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血浆属于体液,③正确;‎ ‎④淋巴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淋巴属于体液,④正确;‎ ‎⑤原尿存在于肾小囊、肾小管里面,肾小囊、肾小管与膀胱、输尿管连通,与外界环境相同,原尿不是体液,⑤错误;‎ ‎⑥脑脊液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脑脊液属于体液,⑥正确;‎ ‎⑦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组织液属于体液,⑦正确;‎ ‎⑧核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⑧正确;‎ ‎⑨细胞内液细胞内的液体,属于体液,⑨正确;‎ ‎⑩汗液直接排放到外界环境,不属于体液,⑩错误.‎ 故选:B.‎ ‎ ‎ ‎8.如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Z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B.靶细胞识别激素Z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脂蛋白 C.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合成肝糖原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题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刺激X为血糖浓度降低,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使血糖浓度保持稳定.‎ ‎【解答】解:A、激素Z为胰高血糖素,它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A正确;‎ B、靶细胞识别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 C、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激素Z为胰高血糖素,主要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错误.‎ 故选:A.‎ ‎ ‎ ‎9.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该突触结构类型是轴突﹣胞体型,且兴奋只能由乙神经元传向甲神经元,所以刺激A时,A所在的神经元甲会兴奋,而乙神经元不会产生兴奋.‎ ‎【解答】解: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及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 故选:D.‎ ‎ ‎ ‎10.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造成对离子的通透性的改变,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会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由此会(  )‎ A.使细胞膜外电位变负,膜内电位变正 B.使膜电位差维持不变 C.氯离子的这种作用,强化了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D.抑制细胞兴奋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形成静息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一神经递质会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氯离子带负电荷,进入细胞后会使膜内负电荷更多,仍然是外正内负,会抑制细胞的兴奋.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由于氯离子带负电荷,进入细胞后会使膜内负电荷更多,因而不能使细胞膜膜内电位变正,A错误;‎ B、由于氯离子带负电荷,进入细胞后会使膜内负电荷更多,因而使膜电位差发生改变,B错误;‎ C、氯离子的这种作用,强化了外正内负的电位差,C错误;‎ D、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形成动作电位;而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因而使膜内外电位不能由外正负变为外负内正,阻碍动作电位的形成,从而抑制兴奋,D正确.‎ 故选:D.‎ ‎ ‎ ‎11.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正确;‎ B、⑥是突触,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处内正外负,表示兴奋部位;a、c处内负外正,表示未兴奋部位,C错误;‎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故选:C.‎ ‎ ‎ ‎12.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c点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促进兴奋的,也有抑制兴奋的,兴奋由c传到e时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而不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是抑制性递质,C错误;‎ D、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故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而传递到电流表②两极的时间不同,故可发生两次偏转,D正确.‎ 故选:C.‎ ‎ ‎ ‎13.如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 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 C.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方式不相同,前者是反射,后者是与靶器官或靶细胞特异性结合,调节其特定生理过程的速率,而不启动一个新的代谢过程,只起着把调节组织活动的信息传递给靶器官或靶细胞的作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信息传递方式:前者是以局部电流方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以神经递质形式在神经细胞之间单向传递;后者是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解答】解:A、性激素的分泌有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A正确;‎ B、据图分析,X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上图中激素X的含量增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维持机体的水分平衡,B正确;‎ C、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C正确;‎ D、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D.‎ ‎ ‎ ‎14.如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b细胞接受抗原剌激后能增殖分化 C.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d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题图分析可知:a细胞是吞噬细胞、b细胞是B细胞、c细胞是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d细胞是效应T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而d细胞不能,d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A、a细胞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错误;‎ B、b细胞是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c细胞是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错误;‎ D、d细胞是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但没有使抗原消灭,D错误.‎ 故选:B.‎ ‎ ‎ ‎15.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人血液后成为抗原,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现象在免疫学原理相同(  )‎ 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 B.感染HIV病毒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 C.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D.红斑狼疮的病理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题干分析,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抗原,B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的抗体将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眼疾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属于过敏反应,即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故A错误;‎ B、感染HIV病毒攻击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机能减弱,故B错误;‎ C、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能力,故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即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故D正确.‎ 故选:D.‎ ‎ ‎ ‎16.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CD4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T细胞与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相同 C.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 D.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分析题图:HIV病毒能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从而实现入侵T细胞;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人成熟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此答题.‎ ‎【解答】解:A、CD4是一种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正确;‎ B、红细胞和T细胞成熟的场所不同,红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B错误;‎ C、HIV在人成熟的红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是人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可见,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C正确;‎ D、红细胞中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被体液免疫清除,D正确.‎ 故选:B.‎ ‎ ‎ ‎17.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防卫不足,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不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故A错误;‎ 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故B错误;‎ C、体液免疫中,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故C错误;‎ D、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切除胸腺后,不能合成T细胞,则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 ‎ ‎18.取某种植物幼茎等长切段若干(无芽和无叶)均分为四组,a组浸泡在蒸馏水中,其他三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其中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浓度),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的幼茎切段应浸泡在蒸馏水中以消除茎内原有激素对实验的影响 B.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均能促进切段的生长 C.d组切段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了最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b组切段伸长最少,说明b组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分析实验设置可知,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而浸泡在蒸馏水中的a组是作为空白对照组.‎ 在该实验中应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因此需在实验之前切去胚芽鞘的顶端,并且为等长的胚芽,浸泡的时间也相同等.‎ ‎【解答】解:A、由于植物幼茎在生长过程中含有植物激素,所以实验前应将切段放入蒸馏水中浸泡以消除切段内原有激素的影响,A正确;‎ B、根据图示分析可知:bcd组切段的平均长度都比a组的长,说明3种浓度激素均能促进切段的伸长,B正确;‎ C、d组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的是最适浓度生长素,促进作用最大,C正确;‎ D、b组切段伸长最少,说明b组可能是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也可能是使用了低浓度生长素溶液,D错误.‎ 故选:D.‎ ‎ ‎ ‎19.下面图甲、乙、丙、丁为胚芽鞘的系列实验,下列有关对实验现象和分析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图甲中的胚芽鞘向光生长 B.图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主要是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结果 C.图丙中胚芽鞘Y的现象是向光弯曲 D.图丁胚芽鞘向右弯曲,是生长素在其下端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主要有: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横向运输是由于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 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中甲装置内胚芽鞘向光生长,实验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主要是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结果,实验丙中胚芽鞘不生长,实验丁胚芽鞘向右弯曲,是生长素在其下端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解答】解:A、图甲中的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向光生长,A正确;‎ B、图乙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左多右少,主要是受到单侧光照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结果,B正确;‎ C、实验丙中胚芽鞘不生长,原因是生长素只能由植物的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C错误;‎ D、图丁胚芽鞘向右弯曲,是生长素在其下端分布不均匀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 ‎ ‎20.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促进生长和抑制生长的浓度相同 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芽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其中根对于生长素最敏感,其次是芽,对生长素最不敏感的是茎.‎ 生长素促进根、芽和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依次是10﹣4mol/L、10﹣3mol/L、10mol/L.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促进生长和抑制生长的浓度不同,A错误;‎ 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正确;‎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也促进芽的生长,C错误;‎ D、由该图不能判断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D错误.‎ 故选:B.‎ ‎ ‎ ‎21.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 B.乙图细胞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条 C.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W、aXW两种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分析题图:‎ 图甲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而一对基因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图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丙图所示家系中,第二代中双亲都患病,所生的女儿却正常,说明是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则女儿必患病,现女儿正常,所以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应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丁图表示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细胞中有三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而且性染色体组成为X和Y.‎ ‎【解答】解:A、甲图中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该细胞的基因型为AaDd,该个体自交,产生Aadd的个体的概率=×=,A错误;‎ B、乙图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暂时加倍,所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应为4条,B正确;‎ C、丙丙图所示家系中,第二代中双亲都患病,所生的女儿却正常,说明是显性遗传病;如果是伴x显性遗传病,父亲患病则女儿必患病,现女儿正常,所以肯定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应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C错误;‎ D、丁图细胞表示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其中A和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W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基因型可表示为AaXwY,可以产生4种基因型配子,D错误.‎ 故选:B.‎ ‎ ‎ ‎22.如图1是果蝇体细胞示意图,如图2、3是果蝇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行为,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1中Ⅱ、Ⅲ、Ⅳ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DXD,则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Yd、BCYd、bcXDXD C.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中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D.图3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细胞的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过程.‎ ‎【分析】分析题图:图1细胞表示雄果蝇体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体和2个染色体组(Ⅱ、Ⅲ、Ⅳ、X或Ⅱ、Ⅲ、Ⅳ、Y).图2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3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解答】解:A、图1中Ⅱ、Ⅲ、Ⅳ中的一条染色体和X或Y染色体组成一个染色体组,即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的组成为Ⅱ、Ⅲ、Ⅳ、X或Ⅱ、Ⅲ、Ⅳ、Y,A错误;‎ B、若图1果蝇一个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BbCcXDYd,若其产生的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bcXDXD,则其余的三个精子的基因型为BCYd、BCYd、bc,B错误;‎ C、图2所示的果蝇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其中A、a基因属于等位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不在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D、图3中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基因A和a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 ‎ ‎23.将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用3H标记,让其在不含3H的环境中连续复制a次,在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H的DNA分子占(  )‎ A. B. C. D.‎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 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2个,占子代DNA总数的.‎ ‎【解答】解:由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2个,含3H的DNA链占全部DNA链的.所以将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用3H标记,让其在不含3H的环境中连续复制a次,在形成的DNA分子中,含有3H的DNA分子1个,含3H的DNA链占全部DNA链的.‎ 故选:C.‎ ‎ ‎ ‎24.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噬菌体侵染细菌、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结构,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组成,P元素存在于磷酸部位;根据氨基酸结构通式,可知S元素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所以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磷酸和R基团.‎ 故选:A.‎ ‎ ‎ ‎25.有关下列四幅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自交后代中与亲本基因型不相同的概率为 B.‎ 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则该生物一定为三倍体,其基因型可能为AaaBBbCCCddd C.‎ W个体一定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D.‎ 表示pH或光照对酶活性的影响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酶的特性;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该图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图乙中,该生物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丙图中双亲不患病生有患病的女儿,因此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丁可以表示温度或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曲线模型.‎ ‎【解答】解:A、甲图生物的基因型AaBb,自交后代中基因型基因型为AaBb的概率为,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概率是,A错误;‎ B、乙图显示该生物有3个染色体组,可能是三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B错误;‎ 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W个体不患病,但其子代患病,因此W一定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正确;‎ D、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不同酶有其最适宜的温度和PH,低于会高于最适宜温度和PH,酶的活性都会降低,因此该图可以表示pH或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但是不能表示光照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 ‎ ‎26.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及部分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A1、A2、A3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Ⅱ﹣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 B.Ⅲ﹣1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 C.Ⅲ﹣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 D.Ⅳ﹣1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 ‎【考点】真题集萃;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A1Y,其减数分裂后可产生两种精子,即XA1和Y;Ⅰ﹣2的基因型为XA2XA3,其减数分裂后可产生两种卵细胞,即XA2和XA3.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父亲的X染色体一定能传递给女儿,Y染色体一定传递能儿子,母亲的两条X染色体传递给后代的几率相等.‎ Ⅱ﹣2和Ⅱ﹣3的基因型为XA1XA2、XA1XA3,产生配子为XA1: XA2: XA3,因此Ⅲ﹣1基因型为为XA1Y、XA2Y、XA3Y,产生含X的配子为为XA1: XA2: XA3,Ⅲ﹣2基因型为XA1XA2、XA2XA2、XA3XA2.‎ A、由于Ⅱ﹣2基因型为XA1XA2、XA1XA3,所以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A错误;‎ B、由于Ⅱ﹣2基因型为XA1XA2、XA1XA3,产生配子为XA1: XA2: XA3,Ⅱ﹣1提供Y配子,所以Ⅲ﹣1基因型为为XA1Y、XA2Y、XA3Y,XA1Y的概率是,B错误;‎ C、由于Ⅱ﹣3基因型为XA1XA2或XA1XA3,产生配子为XA1: XA2: XA3,且Ⅱ﹣4基因型为XA2Y,又Ⅲ﹣2为女性,必有XA2,所以Ⅲ﹣2基因型为XA1XA2的概率是,C错误;‎ D、由于Ⅲ﹣1基因型为XA1Y的概率是,Ⅲ﹣2基因型为XA1XA2、XA2XA2、XA3XA2,只有XA1XA2含XA1配子,XA1XA2的概率是,所以Ⅳ﹣1基因型为XA1XA1的概率是=,D正确.‎ 故选:D.‎ ‎ ‎ ‎27.北京307医院奚永志教授最近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一个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现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A*110104.这意味着不同家族的人之间也可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器官移植,而且排异反应会大大减少.下列有关等位基因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等位基因的生物都是杂合体 B.等位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C.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D.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纯合子和杂合子 纯合体是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杂合子是指同一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不相同的基因型个体.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 ‎3、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 ‎【解答】解:A、具有等位基因的生物都是杂合体,A正确;‎ B、等位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B正确;‎ C、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C正确;‎ D、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D错误.‎ 故选:D.‎ ‎ ‎ ‎28.用玉米的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单倍体幼苗期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该过程不考虑基因突变).在此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e~f过程中细胞内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B.与c~d过程相比,d~e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C.秋水仙素作用于c点之前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D.e点后细胞内染色体组最多时有4个,且各染色体组基因组成相同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分析题图: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其中oa和de段都表示有丝分裂间期;ab、ef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gh段表示末期.‎ ‎【解答】解:A、ef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 B、de表示分裂间期,此时细胞中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加倍,B错误;‎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形成于有丝分裂前期,因此秋水仙素作用于c点之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e点后包括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其中后期染色体组数目最多为4个,且各染色体组基因组成相同,D正确.‎ 故选:D.‎ ‎ ‎ ‎29.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B.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C.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D.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考点】伴性遗传;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后代雌雄个体之比为2:1,因此确定该变异为X染色体上的突变,并且可能含有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因此此处只需再判断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即可.‎ ‎【解答】解:A、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XD配子致死,子代为1XdXd(野生):1XdY(野生),A错误;‎ B、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子代为1XDXd(突变):1XdXd(野生):1XDY(突变):1XdY(野生),由于XDY致死,因此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B正确.‎ C、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则子代全为XDXd(野生),C错误;‎ D、如果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假设发生缺失X染色体为X﹣,则杂交组合为XX﹣×XY,雌配子X﹣致死,故子代为1XX(野生):1XY(野生),D错误.‎ 故选:B.‎ ‎ ‎ ‎30.以下为某家族甲病(设基因为B、b)和乙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II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Ⅲ4的基因型是BbXDXd,II1和II3基因型不同 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那么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父亲 D.若Ⅲ1与一正常男人婚配,他们所生的孩子最好是女性,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该性别的孩子有可能患苯丙酮尿症,概率为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图谱Ⅱ1和Ⅱ2有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儿,则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Ⅱ3和Ⅱ4有一个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的儿子,而Ⅱ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说明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A、根据图谱Ⅱ1和Ⅱ2有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儿,则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Ⅱ3和Ⅱ4有一个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的儿子,而Ⅱ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说明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Ⅱ3表现型正常,则基因型为B_XDX﹣,Ⅱ4患苯丙酮尿症,则基因型为bbXDY,而女儿患苯丙酮尿症,儿子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则Ⅱ3的基因型为BbXDXd,采用逐对分析法:Bb×bb→Bb、bb,XDXd×XdY→1XDXd、1XDXd、XDY、XdY,Ⅲ4表现型正常的女儿,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Ⅱ1表现型正常,基因型为B_XDX﹣,女儿一个患苯丙酮尿症,一个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则基因型为BbXDXd,和Ⅱ3基因型相同,B错误;‎ C、若Ⅲ5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性染色体为XXY,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原因是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Ⅲ5(XdXdY)有病,而其父(XDY)正常,Ⅲ5的两条含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只能都来自母亲,C错误;‎ D、若Ⅲ1的基因型为BBXdXd或者BbXdXd,与一正常男人婚配,即XdXd×XDY→XDXd、XdY,则他们所生的男孩患病,女孩正常;在父亲基因型为Bb的情况下,则Bb×Bb→1BB、2Bb、1bb,患苯丙酮尿症概率为=,D正确.‎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40分)‎ ‎31.白化病(由A或a控制)与某舞蹈症(由B或b控制)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在一家庭中两种病都有患者,系谱图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舞蹈症由 显性 基因控制,白化病由 隐性 基因控制 (“显性”或“隐性”)‎ ‎(2)2号和9号的基因型分别是 AaBb 和 Aabb ‎ ‎(3)7号同时携带白化病基因的可能性  ‎ ‎(4)若13号与14号再生一个两病兼发的女孩的可能性是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系谱图:9号和10号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号和4号均患舞蹈症,但他们有一个正常的女儿(11号),即“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说明舞蹈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舞蹈症由显性基因控制,白化病由隐性基因控制.‎ ‎(2)根据6号和8号可知2号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16号可知9号的基因型Aabb.‎ ‎(3)根据5号或6号可知1号和2号的基因型均为Aa,则7号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Aa,可见其同时携带白化病基因的可能性.‎ ‎(4)13号的基因型AaBb,14号的基因型为Aabb,他们再生一个两病兼发的女孩的可能性是.‎ 故答案为:‎ ‎(1)显性 隐性 ‎(2)AaBb Aabb ‎(3)‎ ‎(4)‎ ‎ ‎ ‎32.在动物激素中,有些种类是内分泌细胞通过囊泡分泌的,另一些种类则不需要通过囊泡分泌.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研究者据此提出实验思路如下:‎ ‎(1)实验分组:(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为150mg/dL)‎ 甲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①‎ 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X物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 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Y物质(细胞内囊泡运输抑制剂,用生理盐水配制)‎ ‎(2)适宜条件下培养合适时间,检测各组培养液中②的含量.‎ 请回答:‎ ‎(1)实验目的: 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 .‎ ‎(2)设置丙组的作用是为了研究 胰岛素是否通过囊泡分泌 .‎ ‎(3)题中①是 生理盐水 ,② 胰岛素 .葡萄糖浓度采用150mg/dL的作用是 作为胞外信号 .‎ ‎(4)若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通过囊泡分泌的,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序号 预期检测结果 结论 一 两组检测结果一致 胰岛素只存在 调节型 分泌途径 二 甲组检测结果: 有胰岛素 ;乙组检测结果: 没有胰岛素 ‎ 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 三 ‎(两组检测结果在坐标系中用柱形图表示)  ‎ 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动物激素的囊泡分泌存在两条途径:激素合成后随即被释放到细胞外,称为组成型型分泌途径;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研究者据此提出如下实验”,可推导出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信息分子刺激,因变量是胰岛素含量,另外实验设计要遵循等量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据此答题 ‎【解答】解:(1)根据实验分析可知:乙组、丙组是实验组,甲组是空白对照组,应该加入生理盐水.‎ ‎(2)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检测各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即胰岛素的分泌量.‎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是探究胰岛素是组成型分泌还是调节型分泌,即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 ‎(2)丙组:培养液+胰岛B细胞+细胞内囊泡运输抑制剂,设置丙组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胰岛素是否通过囊泡分泌.‎ ‎(3)题干信息“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R型分泌途径”,可推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作用是作为胞外信号.设置对照实验时,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实验思路中的①是生理盐水.胰岛B细胞产生的是胰岛素,本实验是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因此需要观察胰岛素含量多少来观察实验,推测分泌途径,因此②是胰岛素含量.题干信息“激素合成后暂时储存在细胞内,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再释放出去,称为调节型分泌途径”,可推测:培养液中的葡萄糖作用是作为胞外信号.‎ ‎(4)若两组检测结果一致,则胰岛素只存在调节型分泌途径;若胰岛素只存在组成型分泌途径,则甲组检测结果:有胰岛素,乙组检测结果:没有胰岛素;若胰岛素存在两条分泌途径则甲组检测到较多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较少胰岛素,两组检测结果在坐标系中用柱形图表示为:‎ 故答案为:‎ ‎(1)探究胰岛素的分泌途径(说明:是否通过囊泡分泌也属于途径)‎ ‎(2)胰岛素是否通过囊泡分泌 ‎(3)生理盐水 胰岛素 作为胞外信号 ‎(4)调节型 有胰岛素 没有胰岛素 ‎(柱形图说明:甲组检测到较多胰岛素,乙组检测到较少胰岛素,)‎ ‎ ‎ ‎33.如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 感受器 ,图乙是图甲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的膜或树突的膜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神经递质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 突触后膜 .‎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神经中枢 .若刺激图丙中d点,图中 c、d、e 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 3 个.‎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 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丙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 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使B的电位发生变化.‎ ‎(3)丙图中由于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点,发生兴奋的点有c、d、e.图丙中共有突触3个.‎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细胞体的膜或树突的膜 ‎(2)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3)神经中枢 c、d、e 3‎ ‎ ‎ ‎34.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胚芽末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人保持在25℃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d,表显示实验结果:‎ 生长素溶液的浓度(mol/L)‎ ‎2d后的平均长度(mm)‎ 胚芽 胚根 ‎10﹣13‎ ‎10﹣12‎ ‎10﹣11‎ ‎10﹣10‎ ‎10﹣9‎ ‎10﹣8‎ ‎10﹣7‎ ‎10﹣6‎ ‎10﹣5‎ ‎10﹣4‎ ‎12.3‎ ‎12.3‎ ‎12.7‎ ‎13.5‎ ‎14.7‎ ‎16.0‎ ‎15.1‎ ‎12.2‎ ‎10.8‎ ‎10.0‎ ‎11.3‎ ‎12.1‎ ‎12.7‎ ‎13.6‎ ‎12.6‎ ‎12.0‎ ‎10.9‎ ‎10.0‎ ‎10.0‎ ‎10.0‎ ‎(1)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 ‎ ‎(2)为什么要切取胚根及胚芽的末端部分? 胚芽、胚根的顶端都能产生生长素,去掉后能避免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产生影响 ‎ ‎(3)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是1条一组放入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较多数量一组可获得精确的平均结果 ‎ ‎(4)胚根、胚芽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 胚根为10﹣10mol/L 、 胚芽为10﹣8mol/L ‎ ‎(5)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 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植物生长程度越大;超过一定浓度,生长被抑制;胚根对生长素需求小于胚芽 .‎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分析表格:生长素浓度在10﹣13~10﹣8mol/L时,对胚芽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生长素浓度在10﹣8~10﹣5mol/L时,对胚芽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为10﹣4mol/L时,胚芽不生长.生长素浓度在10﹣13~10﹣10mol/L时,对胚根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生长素浓度在10﹣10~10﹣7mol/L时,对胚根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胚根不生长.‎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植物胚芽和胚根生长的影响.‎ ‎(2)由于胚芽、胚根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去掉后能保证所配生长素浓度不受影响,所以在实验开始时要切去胚根及胚芽的尖端部分.‎ ‎(3)由于单条胚芽或胚根在生长时有偶然性,所以为减小实验误差,获得较精确的结果,要以10条一组.‎ ‎(4)根据图表分析可知:胚芽、胚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10﹣8mol•L﹣1和10﹣10mol•L﹣1.‎ ‎(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植物生长程度越大;超过一定浓度,生长被抑制;胚根对生长素需求小于胚芽.‎ 故答案为:‎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 ‎(2)胚芽、胚根的顶端都能产生生长素,去掉后能避免自身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产生影响 ‎(3)较多数量一组可获得精确的平均结果 ‎(4)胚根为10﹣10mol/L 胚芽为10﹣8mol/L ‎(5)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植物生长程度越大;超过一定浓度,生长被抑制;胚根对生长素需求小于胚芽 ‎ ‎ ‎2016年12月13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