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02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觉得,中国文化似乎有一个特征,是主体和客体往往会合而为一,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很像“行为艺术”。它体现在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上,当我们看见天坛、地坛,还有那些巨大的青铜器时,也许我们就不难想象,古代那些祭祀的仪式该是多么的宏伟壮观。孔子周游列国,在一个交通特别不发达、人对于距离相当敬畏的年代,一个人坐着马车上路,一个国家接一个国家地宣传他的理论,这不也正像行为艺术吗?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豫让曾臣事智伯,智伯死后他决意为其报仇,第一次刺杀赵襄子未果,被赵放了,豫让将自己毁容弄哑,企图再次刺杀。朋友问:你要报仇,何苦用这种方法,尽可以假装臣服于赵乘机行刺。豫让答:我不能为人臣怀二心。第二次要刺杀赵时被抓住,赵问:你曾是范氏、中行氏的人,他们都被智伯杀死,你为什么只是忠于智伯?豫让答:他们是以奴仆待我,而智伯却是以国士待我,是有知遇之恩,我亦要以国士的品级回报。豫让“请赵之衣而击之”后伏剑自杀。豫让的忠诚有着人性、尊严、情感的美学内容,他的复仇也像是一个艺术仪式,只是这种艺术行为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不可能客观地保存下来。。 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我曾目睹过一场葬礼。村子中最壮的十六个男子,先是喝酒,然后大喝一声“起杠”,拾起厚重无比的棺材出发了。在后面跟随的,第一批是家中的男眷,他们用三寸的棍子拄地,弓着腰,发出低沉的呜咽的声音;接下来一批是家中的女眷,她们身披重孝以高音的啼泣诉说着。艺术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多年以来,这个场景在我的记忆中不断地翻新,让我联想起礼乐中的“乐”。在莫言的《红高粱》中我也见到了相似的葬礼。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 中国的诗词仿佛对水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也许人们用“水”这个字眼的时候,正是在想象那些附在“水”上一去不返的东西,中国人似乎从来不在乎把一一些东西留下来,在他们的眼中,一切都是载在时间上,总在流逝,一旦欣赏之后享受之后,就只能撒手放开,随它去了。我记得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艺术是把不存在的变为存在。中国人却是将有变成无,这大概是我们与他所不同的地方。于是中国文化也就随之变得像行为艺术。 (摘编自王安忆《中华文化与中国出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它有一个特征,主客体往往可以合而为一。 B. 土为知己者死,豫让对智伯的忠诚体现了人性、尊严等美学内容。 C. 艺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习俗中,扎根民间,深入人心,久传不变。 D. 因为对水有特别的情感,国人视一切都载在时间上的,总在流逝。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用天坛、地坛巨大的青铜器及孔子周游列国印证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的认识。 B. 文章引用豫让复仇的故事,阐述了中国文化很像行为艺术,并指出这种艺术行为不能客观保存。 C. 文章提及自己目睹的一场葬礼以及莫言《红高梁》中的葬礼意在说明民间的河俗都是艺术化的。 D. 对于中国文化,文章从操守、品行、生活方式、礼仪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深化了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孔子知道他的周游列国像表演,就不会去一国接一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了。 B. 如果豫让不讲究复仇方式和遵守为人臣不怀二心的道义,他的复仇就可能成功。 C. 以民间习俗形式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是能够依附于时间之上的。 D. 中国人将有变成无,与文中所提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观点似乎是截然不同的。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中国文化是行为艺术”错,原文“很像行为艺术”;C项,“久传不变”有错,原文信息为“这种存在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同样依附于时间之上,随波逐流”;D项,强加因果关系。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都是”的说法太绝对,由“许多民间的习俗也是艺术化的”可知。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无中生有。第一段中提及孔子的周游列国,作者只是谈了自己的感受,并非涉及孔子本人的想法。 (二)文学类义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达里诺尔的车辙 刘斌立 在中国的北方,有一片湖,名字叫达里诺尔。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亲就告诉我,他的故乡,就在中国北方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那里有美丽的达里诺尔湖。 我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叫桑贝德的小城,我的父亲在他20岁的时候来到这里并认识了我的母亲。离我们家大概5公里远就有一片名叫苏必利尔的大湖,父亲说他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居住,是因为这里也有与达里诺尔一样的湖水和夕阳落红映衬下的火烧云。 当飞机平稳地降落在首都机场时,我知道终于可以与父亲一起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了。我们没有任何停留,几乎是驱车直接从首都机场奔向了北方的草原。我知道不管是我还是父亲,都迫不及待。 当路边的景色渐渐变成了小沙丘和一簇簇的灌木植被丛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离草原不远了。 “父亲,这就是这些年新闻上在说的草原沙化吧?”我看了一眼副驾驶座上的父亲说道。 父亲回给我的是他惯常的微笑和沉默。 我看了一眼导航,我们的车正在穿行浑善达克沙地。穿过这片正在沙漠化的地方,我们将进入锡林郭勒草原。而达里诺尔就在草原深处。 前方的道口,终于出现了一块指示牌,“达里诺尔”就在东行50公里的地方。 我猛地一踩油门,开始加速。不知道是激动还是感慨,我竟然忍不住悄悄淌下了眼泪。我不敢转头去看父亲,我更无法知道他看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故土是怎样的心境。 达里诺尔就在眼前,已经水天一色。我们到达的时候,正是黄昏,正是那个被父亲回忆了无数次的黄昏。这个蒙古高原上的湖泊,亿万年来就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这片净土上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 突然间,落日横亘在湖水与天空之间,把天空的万丈云彩染成了血红。而湖水如镜面般,倒映出天上的映像。我惊呼着抱起父亲,奔向湖边的一座小丘。 我们俩静静地站在那里,任晚霞洗礼。湖面上的点点涟漪悄悄划破了湖面的平静。 “那是天鹅!”我小声惊呼着,生怕打扰了那些精灵。 “父亲,那是你说过的天鹅,达里诺尔真的是天鹅湖!”我的眼泪再也无法忍住,怀抱父亲骨灰盒的双手颤抖不已。 我只能盘腿坐在山丘上,让骨灰盒上父亲永远面带微笑的照片朝着达里诺尔。 “父亲,您不用担心了,您看达里诺尔还是那么地美,这里的水、天空、黄昏,都如您跟我说的一样。我想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会像您一样热爱这片湖泊。我想我可以如您的愿了。” 我抱起父亲的骨灰盒,慢慢走向湖边。 可远处的一声口哨将我从思绪中拉回。我看见一人一骑飞驰而来。 “你要做什么?”马上的那个蒙古族青年诧异地看着我。 “我们不允许靠近湖水,更不能往湖水里倒东西。”他看着我怀抱着的盒子,说道。 “这是我的父亲,他就出生在这里,我们从遥远的加拿大回到故乡。他想落叶归根。” 蒙古族青年拉着缰绳,在我面前辗转、犹豫着。 “希望长生天庇佑草原,让达里诺尔收留我父亲吧。”我用我父亲曾经祈愿的语言,向他诚恳地请求。 他没有说话,但我看到他眼神里的柔软和敬畏。他点了一下头,掉转马头而去。 如海一般辽阔的达里诺尔,在有节奏的湖水拍岸声中,接纳了我的父亲。这是一个游子落叶归根最好的归宿,也是我父亲的遗愿。 我擦去脸上的泪痕,开车离开湖区。我尽量沿着那条我来时的车辙行驶。希望明年春天,达里诺尔湖畔的这条被我碾压的车辙就会被新的生命覆盖。 我从后视镜里看着车后留下的车辙,从达里诺尔而出,蜿蜒曲折,随着我走向远方,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 我想,这是我父亲留给我的,我也应该告诉我的孩子们。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7年6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选择在桑贝德城定居,并且离城不远处的苏必利尔湖的湖水和夕阳落红映衬下的火烧云与达里诺尔湖的相同,可以缓解他的思乡之苦。 B. 作者在文章中是一步步揭开父亲已经去世的谜底的,直到“我惊呼着抱起父亲”读者才知道,这位父亲已经变成了骨灰。 C. 描写蒙古族青年的笔墨虽然不多,但作用较大,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蒙古族人对故土和自然热爱与守护的一种传承。 D. 文章描写的是一个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父亲的骨灰从遥远的国外回到故乡的故事,表达游子对故土和自然的赤诚之心。 5. 请结合文本,谈谈画横线的句子中“车辙”的象征意义。 6. 本文画波浪线部分对达里诺尔湖景色的描写在写法上较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4. B 5. “达里诺尔”的车辙,象征着“我”的父亲和族人走向远方的轨迹;这个轨迹的起点永远是“达里诺尔”,终点也永远是“达里诺尔”;表达了“达里诺尔”人对故土和自然的热爱。 6. ①比喻:把蒙古高原比作明珠,把湖面比作镜子,形象地表现了湖泊点缀高原、湖面平静的特点;②拟人:“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以达里诺尔具有“母性”的特点,侧面表现这里的人对达里诺尔湖的热爱与依恋之情;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善用动词,抓住客观景物瞬间的变化,表现出壮丽、幽美的意境。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直到‘我惊呼着抱起父亲’读者才知道,这位父亲已经变成了骨灰”错误;从文中可以知道,“我惊呼着抱起父亲”时读者还不知道父亲已经变成骨灰,应该是直到“我的眼泪再也无法忍住,怀抱父亲骨灰盒的双手颤抖不已”“我只能盘腿坐在山丘上,让骨灰盒上父亲永远面带微笑的照片朝着达里诺尔”时才知道,“我”抱的是父亲的骨灰。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谈谈画横线的句子中‘车辙’的象征意义”,这是考查词语的含义,且是“象征意义”。首先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我从后视镜里看着车后留下的车辙,从达里诺尔而出,蜿蜒曲折,随着我走向远方,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先理解“车辙”的本义,是指车轮辗出的痕迹,此处是说“我”的车子在“达里诺尔”留下的痕迹,再结合“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这句来理解其象征意义,“亦如”,意思是“也就像”,可见此处的“车辙”象征着父亲和族人走向远方的轨迹,而这个轨迹的七点和终点都是“达里诺尔”,这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 点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比如本题中,要求结合文本理解“车辙”的象征意义,应先理解“车辙”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其象征的对象,理解其象征意,“,亦如”,“车辙”是指车子留下的痕迹,在句中本指“车后留下的车辙”,其特点是“从达里诺尔而出,蜿蜒曲折,随着我走向远方”,紧跟着后面说“亦如我的父亲和族人们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向远方”,这是说父亲和族人走向远方的轨迹,“但不管到哪里,他们对于故土和自然的热爱,才能让每一个‘达里诺尔’生生不息”,流露出对故土和自然的热爱。 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文画波浪线部分对达里诺尔湖景色的描写在写法上较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画线句是“对达里诺尔湖景色的描写”,可见是对写景句的鉴赏,这就明确了鉴赏的方向,可以从修辞、动静、感官、虚实、空间、色彩、遣词造句等方面赏析。先找到画线句,“这个蒙古高原上的湖泊,亿万年来就像明珠一样镶嵌在这片净土上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突然间,落日横亘在湖水与天空之间,把天空的万丈云彩染成了血红。而湖水如镜面般,倒映出天上的映像”,“像明珠”“湖水如镜面”,“像”和“如”是比喻词,“明珠”“镜面”是喻体,本体是“蒙古高原上的湖泊”“湖面”,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湖面的平静与光洁;“静静地等待着她的孩子们”,“等待”本是人的动作,此处用来形容“这个蒙古高原上的湖泊”,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前一句“镶嵌”“静静等待”,这是静态的画面,后一句“突然间,……”,画面由静转动,作者抓住景物瞬间的变化表现出达里诺尔壮丽的景象。 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如属于景物描写就应从下面的五个角度作答。即修辞手法(优先);表现手法(次之);表达方式(其次);文章章法;语言表达(④⑤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中,题干以及暗示画线句属于景物描写,故应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然后抓住语句中“像”“如”“等待”等词语从比喻和拟人的角度分析其效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6月7日,由科大讯飞牵头的863国家考高答题机器人项目内的AI-MATHS高考机器人在成都参加了2017年高考数学的测试,在掐断题库、断网、无人干涉的情况下通过综合逻辑推理平台来进行解题。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2份高考数学试卷,分别获得了105分和100分的成绩(满分150分)。考试结果显示: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但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上要比人类逊色得多。 “未来5至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元所不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全球的话语权。”科大讯飞总经理刘庆峰说。 (《安徽日报》2017年6月) 材料二 近年来,国际科技巨头纷纷“发力”人工智能领域,国外以微软、谷歌等为首的巨头们已经抢先一步,国内科大讯飞、百度、阿里、腾讯等公司也紧跟步伐。2016年7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人工智能被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列入规划。 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互联阏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选自人民网) 材料三 人工智能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值得忠考的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预言:“未来100年内,电脑将凭借人工智能把人类取而代之。我们的未来就是这种科技力量和人类智慧之间的较量。”1997年,IBM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在标准比赛时限内以3.5比2.5的累计积分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震惊世界。2011年2月16日,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第三场比赛中,IBM另一超级电脑“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数优势力压该竞猜节目有史以来最强的两位选手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夺得这场人机大战的冠军。理论上人脑的利用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却要容易开发很多,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人工智能都极有可能在未来比人类更“聪明”。 (选自天极网) 材料四 日本人工智能学会在2014年成立了“伦理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伦理观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朝着与人类能力互补的目标发展,就不用担心人工智能变成“人造烦恼”,“我们不应该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这样就能绕过人工智能“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 汉斯•乌斯克莱特对本报记者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徳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 (《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选自《人民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考机器人”考试时,在文意理解、多样性思维方面的表现要比逻辑分析能力逊色得多。 B.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代技术的创新,在技术实用的层面,人工智能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C. 面对国际科技巨头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力”,我国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时积极加入该领域。 D. 人工智能发展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过坎坷,遭遇过技术的瓶颈,受到过时代的限制。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决定人类未来的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实力,它受到各国极大的关注与重视。 B. 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种种思考和忧虑,这些忧虑反过来促进了人类思考合理利用人工智能。 C. 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当前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 D. 蒂芬•霍金的预言有些危言耸听,因为人工智能打败人类是低概率事件,更何况我们不会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 E. 人工智能将带来“是机器还是人”这样的伦理难题,但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还在于人类自己如何开发和利用。 9. 结合材料,请谈一谈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 【答案】7. C 8. BE 9. 示例一:会。理由:①理论上,人脑的利用是有限的,而人工智能的大脑可以无限开发;②现实中,人工智能也打败过人类。 示例二:不会。理由:①理论上,人类才有创造能力,机器只有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现实中,人类会权衡利弊,掌控好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C项,“我国科技公司和政府同时积极加入该领域”错,材料二无此意。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A项,“将极大地决定”说法绝对,从材料一中“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知,只是“极大地影响”;C项,“可以像人一样很自然地识别对方的语言和脸型”错,材料二中“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D项,“我们不会致力于发明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是委员会的观点,且原文是“不应该致力于”,而不是“不会致力于”。 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材料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材料,请谈一谈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这是一道探究类题目。作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是“会”,还是“不会”,不管是哪种观点,都要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地谈自己的理由,一定要言之有理。如果答“会”的理由是,材料一“机器人在不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逻辑分析能力远超人类”,材料三“1997年,IBM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在标准比赛时限内以3.5比2.5的累计积分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1年2月16日,在美国智力竞猜节目《危险边缘》第三场比赛中,IBM另一超级电脑‘沃森’以三倍的巨大分数优势力压该竞猜节目有史以来最强的两位选手詹宁斯和布拉德•鲁特,夺得这场人机大战的冠军。”“理论上人脑的利用率是有限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大脑却要容易开发很多”。如果答“不会”的理由是,材料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行钦,幽州人,为刘守光裨将。与李嗣源战于山北,身中嗣源七矢。拔矢而战,反中嗣源。屡败,乃降嗣源。嗣源谓其壮士,以为养子。从战,数立功。庄宗闻其骁勇,取之为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战,军败而溃,梁兵数百追及,攒槊围之。行钦驰一骑,夺剑断其二矛,斩首一级,梁兵解去。庄宗持行钦泣曰:“富贵与卿共之!”由是宠绝诸将。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行钦以诏书招在礼。在礼登城谓行钦曰:“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行钦曰:“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行钦攻邺无功,庄宗欲自将以往,群臣皆谏止,乃遣明宗①讨之。明宗军城西,行钦军城南。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以明宗反闻。庄宗遣李从璟驰诏明宗计事。从璟,明宗子也。行至卫州,而明宗已反,行钦乃系从璟,将杀之,从璟请还京师,乃许之。明宗引兵南,行钦率兵趋还京师。从庄宗幸汴州,行至荥泽,闻明宗已渡黎阳,庄宗复遣从璟通问于明宗,行钦以为不可,因击杀从璟。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庄宗谓行钦曰:“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行钦泣而对曰:“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明宗见之,骂曰:“我儿何负于尔!”行钦瞋目直视曰:“先皇帝何负于尔!”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元行钦传》) 【注】①明宗:李嗣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B.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C.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D.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古代君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后来“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B. “断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此处指元行钦想保全生命。 C. “刺史”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有检核问事之意,主要负责对地方政府进行监察。 D. “先皇帝”是指本朝在位皇帝的已经去世的父亲,这里用“先”表示对已经亡故君主的尊敬,也用来区别现任皇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行钦作战勇敢,不惧危险。与李嗣源作战时身中七箭,他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庄宗被梁军包围,元行钦匹马击退敌军。 B. 元行钦忠心为君,深受宠信。庄宗曾抱着元行钦哭着说:“富贵和你共享!”赵在礼在邺城谋反,元行钦没有攻下,也并未因此受到斥责。 C. 元行钦颇有谋略,眼光长远。在和明宗李嗣源合力讨伐赵在礼时,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率军撤退至卫州,并上奏皇帝李嗣源谋反一事。 D. 元行钦誓死报国,但晚节不保。形势危急时,他和众大臣断发发誓,以死报主;唐庄宗遇害后,他却仓皇出逃,后被捉拿,斩于洛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2)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 (2)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至将相之位。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这句话的含义是“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住处死”,先圈出名词代词,如“明宗”“诸将”“行钦”“庄宗”;然后利用语法知识来断句,“去就”作“未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其诚节”作“有足嘉矣”的主语,故不能断开,排除B。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此处指元行钦想保全生命”错误,“断发”,表达的是誓死报君的决心。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他预见到李嗣源兵变”不正确,原文是“而明宗军变,与在礼合。行钦闻之,退屯卫州”,意思是“李嗣源兵变,与赵在礼会合。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可见“预见”之说纯属猜测。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选项中的人名、地名等快速找到对应的文字,如“明宗李嗣源”“赵在礼”“卫州”等,找到之后再进行比对,即可知道“预见到李嗣源兵变”这一说法错误。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经年”,多年;“敕旨”,帝王的诏旨。“奔归”,急切归家;“善为之辞”,替他们说说好话。第二句中,“小人”,卑贱之人;“抚养”,爱护体恤;“无以”,没有用来……;“塞责”,推脱责任。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元行钦,幽州人,是刘守光的偏将。和李嗣源在山北作战,身中七箭。元行钦拔出箭继续作战,反而射中李嗣源。多次失败,于是投降李嗣源。李嗣源认为他是猛士,把他收为养子。跟随李嗣源作战,屡立战功。庄宗李存勖听说元行钦骁勇善战,收纳在身边做散员都部署。庄宗与梁军作战,战败而溃逃,被数百梁兵追赶,重重兵器包围。元行钦单马驰来,夺剑砍断敌军长矛两支,斩首一级,包围的梁兵退去。李存勖抱着行钦哭道:“富贵和你共享!”从此,元行钦在诸将中最受宠信。 赵在礼谋反。唐庄宗于是任命元行钦为邺都行营招抚使,率领二千兵马前去讨伐。元行钦用诏书劝降赵在礼。赵在礼登城对行钦道:“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急切归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倘若您在皇帝面前替他们说说好话,将士们还能改过自新。”元行钦道:“天子将你们视为对国家有功之人,一定会赦免你们的小过错。”赵在礼拜了两次,把诏书给士兵们看。皇甫晖从一旁夺过诏书,将之撕毁,军士都吵闹不止。 元行钦久攻邺城不下,而庄宗想亲自帅兵前往,群臣都进谏阻止,于是唐庄宗只得派明宗李嗣源前去平叛。李嗣源驻扎在城西,而元行钦则驻军城南。不久,李嗣源兵变,与赵在礼会合。元行钦听闻此事,率军撤退屯驻卫州,上奏皇帝李嗣源已经谋反。庄宗派遣李从璟快速赶到李嗣源处核实事情真伪。李从璟,是李嗣源的儿子。到了卫州,当时明宗已经反叛,行钦于是拘禁从璟,将杀他。从璟请求回到京师,行钦于是同意了。不久,李嗣源率军南下,元 行钦便返回京师。后来,元行钦又随唐庄宗前往汴州(今河南开封),行至荥泽时,闻听李嗣源已经到达黎阳(今河南浚县)。庄宗便欲派李从璟去面见并劝降李嗣源,但元行钦认为不可,并将李从璟杀死。 这时,李嗣源进入汴州,唐庄宗不能前进。唐庄宗对元行钦说:“你跟随我这么久,荣华富贵险急患难共同经历。如今情势危急,你们默默无言,坐视成败。我到荥泽,要单枪匹马自己去求见李嗣源,你们各自陈说利害关系。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元行钦哭着回答道:“臣原本只是一个卑贱之人,承蒙陛下爱护体恤,官至将相之位。如今危难之时,却不能报效国家,即使死了也无法推脱自己的责任。”于是和众将一百多人,都解开发髻,剪断头发,放在地上,发誓以死报主,君臣相拥痛哭。 唐庄宗遇害后,元行钦出逃,被村夫捉拿,刺史石潭打断元行钦的双脚,用囚车将他送到洛阳。李嗣源见到元行钦后,大骂道:“我儿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元行钦怒目直视道:“那先帝又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于是李嗣源将元行钦斩于洛阳闹市。 唉!死亡可贵的原因,是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在李嗣源发动兵变之时,诸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而只有行钦把谋反的消息及时上报,至于断发自誓,他的节义实在值得嘉奖。等到唐庄宗驾崩后,他不能自我决断,反而逃跑来苟且偷生,最终被抓住处死。他的言辞虽然慷慨不屈,但是他的死并不是他自愿的,哪里有什么可贵之处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上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4. 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A. 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 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 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 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15. 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答案】14. BE 15. 金诗借事抒情:女主人公将枝头的黄莺赶走,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对一个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怨”(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烦闷,体现了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怨”的主题。)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心情。一个女子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中,注定要以泪洗面,充满愁怨。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A项“翠微”代指齐山。注意“上”字及重阳登高的风俗。B项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表达情感,节日登临的愉悦,暗含人世的忧苦,生命易逝的悲伤,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答案】 (1). 苟以天下之大 (2).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 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4). 奈何取之尽锱铢 (5). 用之如泥沙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苟、锱铢。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2016年底,丹江石化公司把“年度先进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投予李文,在亲戚、朋友们采用各种形式进行庆贺之时,他则处之泰然。 ②浦江百姓万众一心,旅进旅退,竭尽心力去呵护这方宜居大地,共建这块精神家园,相信浦江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光彩。 ③李密为人至孝,敬侍祖母,冬温夏清,出人扶持,乃至为了尽自己的孝心一再推辞朝廷征召,其情甚笃.其人可敬, ④本来是毫无根据的流言,不料传的人多了,竞闹得三人成虎 ,连公安部门都来调查相关情况了。 ⑤原本只是一场简单的车祸,造成的损失也并不大,但因为大众车主家属在一旁推波助澜,最终导致双方械斗.死伤三人, ⑥一个人做事难免有失误,失误后是马上矫枉过正,迎头赶上,还是遮遮掩掩,畏葸不前,你的态度很重要。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处之泰然:形容碰到困难厄运或异常情况,毫不在乎,镇定自若;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此处不合语境。旅进旅退:形容跟着大家走,自己没有什么主张。此处望文生义。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子女孝顺。使用正确。三人成虎:比喻谣育或讹传重复的次数多了,往往会使人信以为真。使用正确。推波助谰: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使用正确。矫枉过正: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此处不合语境。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年初,阿根廷著名球星梅西到中国参加活动期间,专门和活动现场几个球队的小球员进行了互动游戏,并主动提出与部分球员合影。 B.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1984年执行第一次发射任务以来,10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在这里被送入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 C.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揭开了世界历史的新篇章,人类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甚至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情况。 D. 正反双方各自搜集有关辩题的材料,不仅要搜集同己方辩题有关的材料,还要搜集对方辩题有关的材料,这样才能知己知彼,提高论解水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表意不明,“几个球队的小球员”有歧义,是“几个球队”还是一个球队的“同筱球员”不清楚,可把“个”改成“支”。B项,偷换主语,可将“10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在这里被送入太空”改为“把100 余颗国内外航天器送人太空”。D项,“还要搜集对方辩题有关的材料”介词残缺,在“还要搜集”后加“同”。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 你回去用心准备这次广告业务的资料。放心,我定会玉成此事。 B. 近来,报社稿件不足,请王先生能赐稿一篇,盼复函为荷。 C. 来此几日,我们几个吃住都在你家.多多叨扰,真是不好意思。 D. 感谢你多年的关照,在你生日之际,送上一份薄礼,聊表存心,不成敬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玉成:敬辞,请别人成就某事。此处用在自己身上,不得体。B项,为荷:古代文言书信和现代公文行走的常用语。表示感谢之意。使用正确。C项,叨扰:客套话,意思是受到款待,表示感谢。使用正确,C项,聊表寸心:聊,略微;寸心,微薄的心意,略微表示一下心意,谦词。使用正确,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物候是节气的主要特征,从“寒蝉鸣”的立秋,到“蛰虫坯户”的秋分,再到“蛰虫成俯”的霜降,在某种意义上,①__。在一个个风凉露浓的夜晚,秋虫们竞相鼓起舌簧,或独奏或合唱。“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络纬鸣,懒妇惊”“秩過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这秋虫鸣或触动游子的愁情,或打发人们的寂寥,②____.从古至今,这生命的余音唱响在巨大的时空舞台上,③__,还是南腔北调的方言,表达的都是对大地感激、对生命的热爱。 【答案】 (1). ①虫子的活动堪称秋天的标志性物候(虫子与秋天有着不解之緣.) (2). ②或催促懒妇准备寒衣 (3). ③不管唱的是唐音宋韵的古声 【解析】试题分析:①处上文谈到立秋、秋分、霜降都与“虫”有关,①处于对上文进行总结的位置,据此可推断出,应填“虫子与秋天有着不解之緣”之类能体现秋天和虫子之间关系的句子。②处上文的“这秋虫鸣或触动游子的愁情,或打发人们的寂寥”分别照应了所引用的“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络纬鸣,懒妇惊”等诗句,暗示考生,②处所填内容应照应诗句“秩過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③上文说的是写到秋虫的诗句遍布古今,下文是“还是南腔北调的方言”,据此可知此处应填“不管唱的是唐音宋韵的古声”一类的内容。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所要求填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 21. 阅读下面的文段,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相同的椎论方法,句式基本一致,每句不超过50字。 当下,随着教育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一些家长认为,付出了成本毕业后还不一定有好收益,现在的大学不用上!暂不论其他方面,只因为付出了成本却暂时没有回报就能否定大学教育的价值吗?婴儿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关爱,却不能回报父母什么,难道父母就不养儿育女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是是关系长久的大事。“风物长宜放眼量”,仅仅以短期的物质收益来考量教育的价值,未免失之狭隘! 【答案】示例一:耕种、管理需要农民付出辛苦的劳作,却不能马上收获谷物,难道农民就不春种夏耘了吗? 示例二:相对论的创立耗费了爱因斯坦十几年的心血,却未能让他快速变现.难道爱因斯坦就放弃向未知的探索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所给语段反驳的是“读书无用论”“大学不用上”等观点。从内容上看,画线及仿写部分是论证“不能因为付出了成本却暂时没有回报而否定大学教育的价值”这一观点的依据;从形式上来看,要使用“……(体现一种付出)却不能(获得某种回报)……难道就(放弃)……?”的句式。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③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老人与海》 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⑤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谈《边城》 ⑥少无适俗的,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诗文句子,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谈理想 理想如明星,在黑暗混沌中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如蜜糖,在忧伤失意时带来丝缕的甜蜜;理想如帆船,在精疲力竭时载你驶向梦的彼岸。人因为理想,得以直立行走;蛹因为理想,得以破茧成蝶;水因为理想,得以滴水石穿。从古至今,成大事者无不是有理想着,因为理想,支撑着他们朝人生的顶峰一步步的迈进,因为对理想的坚持不懈,他们终究是成功的,终究是辉煌的! 玛丽·居里有理想吗?答案是肯定的。正是因为要造福人类的理想,她不厌其烦的提炼着一堆金属。冬天,寒风瑟瑟,衣不蔽体,但她仍然坚持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居里夫人始终没有放弃坚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她从中提取出了放射性元素镭,实现了她的理想。居里夫人的理想伟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为科学之空增添了一颗闪耀的明星。 鲁迅有理想吗?有。当鲁迅看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时,心里便产生了一个理想:拯救中华民族。起初,鲁迅认为拯救中华名族就是拯救百姓的疾苦。于是朝着学医的理想勇往直前,但当他看见中国人民精神麻木时,深知治根便是拯救中华名族的本质,于是,他弃医从文,用笔头作战,唤醒百姓的良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应为理想,鲁迅才在彷徨之后,呐喊人民觉醒,最后,他的理想实现了,而他自己也为此而欣慰了吧! 我也有一个理想,我的理想是渺小的,细微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我希望自己在学习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活到老,学到老是我的座右铭,我想学以致用,回报社会。我的理想虽然渺小,但我相信,在理想的鼓舞下,我会勇往直前,实现理想! 流沙河在《理想》中曾说过“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是的,有理想的人,才是直立行走的人,有理想的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没有理想,人生毫无意义,没有理想的人,更是虚度光阴,碌碌无为的人。 怀揣理想,驾驶理想之车,向人生高峰攀登,在高峰之上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有理想者,成大事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材料给出六段话,考生应分析每一段文字表达的意思,然后选择其中一两句来立意。第①句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应以“珍惜”“立志”等为写作话题。提炼观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要珍惜生命,建功立业。第②句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以从青春、胸怀、志向,早立大志,理想宝贵,把个人同民族、国家、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的青春(人生)才壮美动人等几个方面立意。第③句中,“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可以提炼出“抗争、坚韧、勇气”等几个关键词。第④句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簑烟雨任平”,风雨与人生;磨难与心态;风度、潇洒。第⑤句中,“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人性美,人生与功利。第⑥句中,志向,理想追求;入世与出世。从中选取两到三句,依据其中的共性或联系来行文即可。比如选①②⑥可写志向、理想、胸怀、建功立业;选择⑤⑥可写精神家园,人生与功利,出世与入世;选择③④可以写风雨人生,坚韧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理解名句的意思,也可以抓住名句中的关键词来立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