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内环境的稳态破坏,必将引起( )‎ A. 细胞代谢紊乱 B. 心脏病 C. 糖尿病 D. 内环境中pH升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稳态遭到破坏,则代谢异常,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HCO3-、HPO22一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答案】A ‎【解析】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A错误;免疫调节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A正确;HCO3-、HPO22一等缓冲物质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C正确;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D正确。‎ ‎3. 如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 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 C.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 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2种成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故A错误;图中的初级消费者有植食性鸟、食草昆虫,故B错误;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青蛙,共4种,故C错误;生态系统的组分中,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4. 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适宜刺激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导致刺激点两侧膜电位发生反转,使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选C。‎ ‎5. 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症状表现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话。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 )‎ A. W区 B. S区 C. H区 D. V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可知,表现症状能够看懂,听懂,但不会说,说明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区,选B。‎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中枢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6. 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 A. 下丘脑和下丘脑 B.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D. 口腔上皮细胞和下丘脑 ‎【答案】B ‎【解析】感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所以渴觉的产生场所是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引起渴觉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所以产生渴觉的感受器是下丘脑。‎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察反射弧 ‎【名师点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结构名称 ‎ 主要神经中枢 ‎ 功能 ‎ 脑 ‎ 大脑 ‎ 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 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 小脑 ‎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 维持身体平衡 ‎ 脑干 ‎ 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 下丘脑 ‎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 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血糖乎衡等 ‎ 脊髓 ‎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 受大脑的控制 ‎ ‎7. 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B.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过多可能会导致糖尿病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故A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过多不会导致糖尿病,只要胰岛素分泌足够即可,故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是促进②过程,故C错误。只有在肝脏细胞中可以发生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在肌肉中不可以,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8. 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毛细淋巴管阻塞 C. 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D.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减少,使血浆中的水进入组织液,引起水肿,A正确;毛细淋巴管阻塞使组织液不能转化为淋巴,引起水肿,B正确;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引起水肿,C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机体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稳态的生理意义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9. 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为( )‎ ‎ ‎ A. ①②③ B. ①③③ C. ③①② D. ①①②‎ ‎【答案】D ‎【解析】人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为维持体温,需要增加代谢速率,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对应曲线①;温度降低,则汗腺分泌变少,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对应曲线①;人为恒温动物,体温维持相对恒定,酶的活性基本不变,对应曲线②,故选D。‎ ‎10.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 B. 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C.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 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D ‎【解析】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因此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A项正确;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而不宜用样方法,B项正确;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项正确;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1. 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 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C. 凡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对过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D. 过敏反应能够使组织细胞发生结构破坏 ‎【答案】A ‎【解析】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A项正确,B项错误;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只是对部分过敏原发生反应,C项错误;过敏反应一般不使组织细胞发生结构破坏,D项错误。‎ ‎12. 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HIV。下列与该病有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HIV主要攻击T细胞,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B. HIV主要感染心脏,使患者心力衰竭而死亡 C. 艾滋病患者可以将该病遗传给下一代 D. 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血液制品和皮肤接触传播 ‎【答案】A ‎【解析】HIV主要攻击T细胞,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A正确,B错误;艾滋病患者可以将该病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血液制品和性接触传播,D错误。‎ ‎【考点定位】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13. 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 A.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B. 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 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疫苗后不再患有百日咳 D.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答案】C ‎...........................‎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题关键能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理清人体的三道防线,明确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14. 如下图所示,相同的甲、乙、丙三株幼苗均被切去茎尖,切面的不同位置上分别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一段时间后,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 乙直立生长 C. 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 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甲、乙、丙三株幼苗均被切去了茎尖,所以都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幼苗的生长情况只取决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所放的位置。甲幼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左侧,因此生长素向下运输,将促进幼苗左侧茎生长,因此幼苗将向右弯曲生长;乙幼苗的琼脂块放在茎中间,因此生长素均匀分布,幼苗茎将直立生长;丙幼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右侧,因此生长素将促进幼苗右侧茎生长,因此幼苗将向左弯曲生长。综上所述,一段时间后,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D,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及植物生长方向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即激素调节 B. 跳水运动员一刹那做出精美复杂的动作是由于神经调节的结果 C. 体液调节的途径是血液的运输 D.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体液调节包括激素调节,但不是激素调节,故A错误。跳水运动员做出精美复杂的动作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故B错误。体液调节的途径主要是血液,但也有其它体液的参与,故C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16. 几百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 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作肥料,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 该生态系统是生态农业的雏形 C. 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D. 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需要人的干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工生态系统需要人的干预,故D正确;生态系统的原理是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故AB正确;“桑基鱼塘”没有体现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故C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农业的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7. 下列各项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 哺乳动物的体温 B. 昆虫发出的声音 C. 昆虫的性信息素 D. 蜜蜂跳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化学信息是指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故C正确;体温、声音属于物理信息,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故ABD均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B. 乙烯是一种能促进果实成熟的气体激素 C. 生长素只能促进植株的生长 D. 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故A正确;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故B正确;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D正确,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故C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A正确;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化学能,使能量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B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只能单方向流动,不能循环,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同时进行,不可分割,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 下列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是( )‎ A.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 B. 年龄组成和出生率、死亡率 C. 性别比例和出生率、死亡率 D. 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 下列能表示蛇和鼠相互关系的曲线是(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A曲线图中,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A错误;‎ ‎ B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B错误; C曲线图中,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一个增加,一个减少,属于竞争关系,C错误;D曲线图中.两个种群数量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D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与群落结构有关的3点提示 ‎(1)。‎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3)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22.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 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 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D. 从t1到t2,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图1中,t1之前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逐渐增多;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但种群数量还在逐渐增多;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N),t1时该种鱼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N/2,B正确;在t2时种群与在t0时种群增长率相等,但个体的数量不同,C错误;在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仍在增长,因此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解题关键要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能准确分析曲线图,明确各段曲线中种群增长率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明确t1时种群数量为K/2,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23.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 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 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 D. 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为: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识后重新捕获数×面积) ,即(50×40)/(5×4)=100只/KM2,故D项错误。所做标记不应影响被标记生物的正常活动,因此标记个体与未被标记个体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故A项正确。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较大,故B项正确。标记符号过分醒目会破坏刺猬的保护色,使其易被捕食,故C项正确。‎ ‎【考点】种群的特征、标志重捕法。‎ ‎24.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答案】D ‎【解析】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A正确;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故与植物有关,B正确;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有关,C正确;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 ‎25. 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演替明显 C. 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 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答案】C ‎【解析】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部都有竞争,B错误;与次生演替相比,初生演替要从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而演替的过程更加漫长而艰难,C正确;只要条件适宜,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D错误。‎ ‎26.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都是形成森林 B. 种群水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C.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但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都是形成森林,A错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B正确;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27. 如图所示,如果茎a侧生长素在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 )‎ ‎ ‎ A. 在OA段范围内 B. 在BC段范围内 C. 在BD段范围内 D. 在BA段范围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由于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从图中茎b侧生长速度比a侧快,说明a侧的生长素浓度比b侧低,b侧生长素促进作用大于a侧.由于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因此,b侧生长素浓度应在BD范围内,这样才能使b侧生长速度大于a侧,才能使茎向上弯曲生长,故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8.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 A. 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 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 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 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分析可知都可以指向4说明4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是生产者,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群落还应包括消费者3,故A错误。分解者也有可能是动物,如蚯蚓蜣螂,故B错误。③应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①代表捕食,故C错误。如果是碳循环4可以代表二氧化碳库,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9.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A. 人工栽培和养殖 B. 就地保护 C. 易地保护 D. 禁止开发和利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在考查对知识的识记。‎ ‎30. 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10kg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 A. 0.05% B. 0.5% C. 0.25% D. 0.025%‎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题意分析,鹰增重1kg需要5kg小鸟,需要40kg昆虫,需要400 kg绿色植物,故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1/400=0.25%,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二、非选择题 ‎31.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分别是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含有三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若其中第三营养级同化能量为a,则至少需要生产者____________。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越高。‎ ‎(3)在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以____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如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________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4)在此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 (2). DE (3). B (4). A→D→E (5). 25a (6). 抵抗力 (7). CO2 (8). 光合 (9). 呼吸 (1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所有的字母都指向了C,说明C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与C之间为双箭头,说明A是生产者,A、E、D都指向了B,说明B是分解者,则D为初级消费者,E为次级消费者。‎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表示生产者,D、E表示消费者,B表示分解者。‎ ‎(2)食物链中只有消费者和生产者,没有分解者,因此图中的食物链为:A→D→E。‎ ‎(3)‎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流动,生产者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的各个箭头之间的关系确定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名称,明确食物链中不会出现分解者。‎ ‎32. 下图为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甲细胞是由___________分化而来的,甲细胞能够分泌一类免疫活性物质称为________。‎ ‎(2)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将迅速____________,产生大量的乙细胞。乙细胞分泌的物质戊是__________。‎ ‎(3)虚线部分表示的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免疫。‎ ‎(4)当人感染了酿脓链球菌,常常会引起免疫系统将自身的心肌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使人患风湿性心脏病,这种病属于_____________病。‎ ‎(5)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细胞名称)‎ ‎【答案】 (1). (T淋巴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 (2). 淋巴因子 (3). 增殖分化 (4). 抗体 (5). 细胞 (6). 自身免疫病 (7). B(淋巴)细胞 (8). T( 淋巴)细胞 (9). 记忆B细胞 (10). 效应T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甲细胞表示T淋巴细胞,乙细胞表示浆细胞,丙细胞表示靶细胞,丁表示效应T细胞,戊表示抗体。图中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过程,虚线表示细胞免疫过程。‎ ‎(1)图中的甲细胞是T淋巴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其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 ‎(2)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将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乙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戊物质是抗体。‎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实线表示体液免疫过程,虚线表示细胞免疫过程。‎ ‎(4)当人感染了酿脓链球菌,常常会引起免疫系统将自身的心肌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使人患风湿性心脏病,这种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5)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B细胞,而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 ‎33. 下图甲表示反射弧模式图, 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a结构是___________,甲图c结构是______,乙图是_________结构。 ‎ ‎(2)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 ‎(3)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方向的,即只能从乙图结构中的_________(填字母)传导到________(填字母)。A中囊泡内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4)假设a是一块肌肉,现阻断c处。分别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e处,肌肉____________;刺激b处,肌肉____________。‎ ‎【答案】 (1). 效应器 (2). 神经中枢 (3). 突触 (4). 由负到正 (5). d (6). A (7). B (8). 神经递质 (9). 不收缩 (10). 收缩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图中a表示效应器,c表示神经中枢,乙图表示突触。‎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外负内正。因此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的电位变化为由负到正。‎ 乙图是突触结构,对应图甲中的d结构,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图中的A传到B;A中的囊泡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4)切断c处,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由于兴奋无法通过神经中枢c,故肌肉a不收缩;切断c处,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b,由于兴奋无需通过c,直接通过b传到肌肉,使之收缩。‎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判断图甲中各个字母代表的反射弧的结构名称,并能够分析突触和反射弧中兴奋单向传递的原因。‎ ‎34. 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 ‎(2)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无子番茄,这种果实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 A.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B.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 ‎ C.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D.比受精卵多一个染色体组 ‎ ‎(3)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 ‎①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图1的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_________种培养基。‎ ‎③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 ‎ 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____作用。 ‎ X浓度和Y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吲哚乙酸 (2). IBA (3). B (4). 促进 (5). 抑制 (6). 不能 (7). 4 (8). 抑制 (9). X>Y (10). 不能确定Y浓度,Z浓度大小关系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随着激素乙浓度的升高,月季插条生根数量逐渐减少,而在一定范围内,随激素甲浓度升高,月季插条生根数量增加,因此激素甲作用效果为促进,乙作用效果为抑制。图2中,在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甲中,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Y和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且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Y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次之,说明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产上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有2,4-D、IBA、α萘乙酸、NAA等。‎ ‎(2)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但不能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无子番茄果实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故选B。 ‎ ‎(3)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中激素类似物甲具有促进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激素类似物乙具有抑制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 ‎②图1中,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由0至1μmol/L,月季枝条生根条数略有减少,且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实验设置的实际浓度梯度较大,因此不能确定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若要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应设置分别含有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含有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同时含有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以及无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的4种培养基来进行培养研究。‎ ‎③根据图2可知,在三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甲中,X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小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Y和Z浓度下的侧芽生长量大于空白对照时的生长量,且Z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最佳,Y浓度下侧芽生长效果次之,说明X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Y和Z浓度的激素类似物甲对侧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再结合图1可知,激素类似物甲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在促进生长浓度中有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生长浓度存在两个浓度(一大一小)对生长效应相同。‎ 由此可以得出起抑制作用的X浓度应该大于起促进作用的Y和Z浓度,但Y和Z浓度大小不能确定。‎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