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五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文综历史试题 ‎1.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以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逐渐转变为帝国管理贵族、官吏、庶民的封君食邑赐爵制。这从侧面说明了 A. 中央集权统治遭到了削弱 B. 国家由战争轨道转入休养生息 C.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 一般官员获得迅速晋升的机会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吸取了秦轻罪重刑致二世而亡的教训,并由于刚经历战乱,人民需休养生息,因此采纳了道家思想,故选择B选项;统治者改变治国方略,实行无为而治,缓解与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选项;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之后有可能降低行政效率,故排除C选项;统治者不再采取“稳固统治,激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一般官员更难获得晋升机会,故排除D选项。‎ ‎2.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 )‎ A. 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 城镇化快速发展 C. 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 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中“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日渐发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租佃关系,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土地租佃关系,不是城镇化;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主移居城市,田地委于佃户,城乡差别并未因此逐步消除。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自清末至1922年,孙中山及其追随者“致力于合纵连横之谋略,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革命事业屡遭挫折,1923年孙中山在上海与苏俄特使越飞发表联合宣言,毅然决定采取联俄、容共的新政策,重新改组国民党。这一重大举措表明 A. 国民党开始致力于动员民众参加革命 B. 国民党的性质发生重大改变 C. 孙中山已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D. 国共合作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孙中山等人因迷恋于军事忽略了民众的力量,后来采取了联俄、容共的政策,强调了人民性和群众性,表明国民党开始重视人民的重要性,故排除A选项;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政党,重视人民的作用并没有使性质发生改变,故排除B选项;采取联俄、容共并不能说明孙中山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故排除C选项;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且国共合作于1924年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三民主义的产生和具体内容,需根据材料关键词进行判断。‎ ‎4.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A. 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B. 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 C. 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 D.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的价格是统一市场形成的直观标志;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表明,当时贵州的农业仍被封闭在扩大了的自然经济圈即地方小市场中,说明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体现的是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这种悬殊的价格差与国际市场无关、与工业原料的需求状况无关,排除A、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5.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年12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 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 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 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答案为C项。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6.亚里士多德说,陶片放逐法之定立是为了防范那些权高位重者,而在该法出台后的前三年内,人们放逐的都是僭主的朋友。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该法 A. 维护民主制度的效果 B. 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 C. 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 D. 防范僭主政治的无力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来看,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陶片放逐法出现了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表述的是陶片放逐法的局限性,排除;C项执行的盲目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排除。‎ ‎【点睛】陶片放逐法下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陶片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和愿望,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广泛性;有利于淘汰那些没有维护公民利益的官员,反对有损公民利益的行为,同时可以约束官员的行为,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正常民主秩序的维护。‎ ‎7.196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油、棉花、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有量分别为272公斤、5.1公斤、2.9公斤、4.5公斤和4.2公斤,基本上与1957年的水平相当。这说明 A. 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形势 B. 计划体制下农业未得到发展 C. 集体化道路有力推动农业发展 D. “左“倾错误得到了彻底纠正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1965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粮食、食油、棉花、水果和水产品的占有量”“基本上与1957年的水平相当”可以看出,当时农业发展缓慢,形势严峻,故答案为A项。计划体制下农业在某些时期也有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是说明农业发展,排除C项;1966年“文革”爆发,“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 ‎8.《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指出,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建设型政府阶段、经济调节型政府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阶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转型 A. 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为中心任务 B. 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 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历程划分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转型适应了这一转变趋势,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第一阶段,B、D项属于第二阶段,均不是对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总体评价,排除。‎ ‎9.15世纪,意大利的宗教纪念活动中,教士的游行队伍与俗人一样色彩绚丽,豪华的法衣和铮亮的银圣器与俗人的队伍争奇斗艳,明显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感,这一现象说明 A. 新教在意大利取得主导地位 B. 教士生活观念受到文艺复兴影响 C. 罗马天主教会生活奢侈腐化 D. 宗教生活已被世俗生活完全取代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教士的游行队伍与俗人一样色彩绚丽,豪华的法衣和铮亮的银圣器与俗人的队伍争奇斗艳,明显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感”可以看出,教士生活观念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中的“生活奢侈腐化”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中的“完全取代”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文艺复兴,需要掌握文艺复兴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教士的游行队伍与俗人一样色彩绚丽,豪华的法衣和铮亮的银圣器与俗人的队伍争奇斗艳,明显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感”的分析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从材料信息来看,教士的生活观念也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10.下表是《1839年英国使用童工劳动情况表》,由表中信息可知 童工总数 ‎192887人 棉纺织童工数 ‎110424人 其他行业童工数 ‎82463人 ‎——数据来源于庄解忧《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童工的作用与地位》‎ A. 机器发明放宽了对劳动力的要求和限制 B. 1932年议会改革忽略了工人的政治权力 C. 工业革命促成了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 D. 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生产主要组织形式 ‎【答案】A ‎【解析】‎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业,棉纺织业的一系列发明,比如珍妮机、水力纺纱机等,既简化了劳动工序,又节省了人的体力,使儿童劳动成为可能。此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其他行业也能雇佣童工来进行生产,故A项正确。议会改革是1832年,故B项错误;表格没有体现出工业革命对于阶级影响,C错误;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表格没有体现出,D错误。‎ ‎11.据史料记载,苏俄(联)有段时间粮食减产、工业落后,实行强制劳动,经济结构畸形化趋势明显。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经济濒临崩溃 B. 深受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C. 德军全面入侵苏联,卫国战争正式爆发 D. 列宁逝世,新任领导人调整了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经济特点,A项符合题意;苏联未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B项错误;C项是指二战期间,D项指的是斯大林模式,均与题干不相符。‎ ‎12.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B.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 美国综合实力的衰弱 D. 一超多强局面的基本瓦解 ‎【答案】B ‎【解析】‎ ‎“三极论”、“五极论”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国与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综合实力也是在增强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一超多强局面还将长期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明永乐十三年后,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 ‎——摘编于吴琦《中国古代漕运空间变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索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答案】(1)变化:漕运方向由“东——西“向到“东南——西北”向,再到“南-北”向;从河运到河海兼运。‎ 原因:王朝更替;政治中心变迁;经济重心南移;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 ‎(2)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 ‎(3)差异: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 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 ‎【解析】‎ ‎(1)变化:从材料“漕运线路方向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朝廷逐渐把漕运重点放在南方。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元代海运、河运并行,以海运为主”中很容易总结出汉朝时由东向西,唐宋时由东南向西北,后转为由南向北。渠道由河运到海运、河运都有。‎ 原因:从材料中秦汉、唐宋、元明清朝代不同时期漕运路线的变化可以得出由于王朝更替,导致都城的变化也就是政治中心的变迁,还有就是唐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也导致运输路线变化。除此之外还有如大运河的开通、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贸易的繁荣等因素。‎ ‎(2)通过材料看到开辟新航路后,找到了通往东方的道路,但是很多航海家仍在开辟其他的航线到达东方,其实这些航海家寻找新航线的目的就是掠夺土地和财富,也就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所以很容易回答出: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同时也给亚非拉地区造成了灾难等 ‎(3))比较15世纪中西方的差异。时间是15世纪,那么联系此时中国是明朝,处于封建君主专制时期。西方是新航路开辟追逐财富时期。联系此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由于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分析,就使比较点主要在经济方面。中国的漕运主要论述点在联系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中国是封建小农经济为主,是农业立国,自给自足;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无原始驱动力,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 西方在15世纪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民渴望财富去开辟新航路,再联系材料二容易得出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航运为经济服务;注重经济效益;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 ‎14.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历史空间是历史事物发生、发展的舞台,同一空间的诸多历史事物往往有着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构成一个个时间序列。下图就反映了这一点。‎ 根据材料,请先在①一④四个事件之前任意位置增加一个英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然后解释事件序列之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示例一①之前增加“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文艺复兴后期,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文艺复兴逐渐走向高雅和精致,这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并进一步通过《权利法案》等限制王权,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建立起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条件。工业单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提高了纺纱效率。随着市场的扩大,急需进一步扩大技术革命的步伐。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等发明蒸汽机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示例二①之前增加“《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牛顿继承前人科学成就并有所创新,写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推动近代科学和理性精神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准备思想文化条件。随着光荣革命的爆发,《权利法案》的颁布,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基础。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提高了纺纱效率。随着市场的扩大,急需进一步扩大技术革命的步伐,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等发明了蒸汽机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在①一④四个事件之前任意位置增加一个英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然后解释事件序列之间的逻辑关系。结合所学可在光荣革命前增加1602年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的事件。然后结合所学从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推动文艺复兴的发展,为光荣革命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使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条件、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提高了纺纱效率、史蒂芬孙利用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发明蒸汽机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方面解释其逻辑关系。还可在光荣革命前增加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的事件。然后结合所学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版为工业革命提供思想文化条件、光荣革命的爆发和《权力法案》的颁布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基础、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提高了纺纱效率、史蒂芬孙利用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发明蒸汽机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等方面解释其逻辑关系。‎ ‎15.材料:1866年,英国保守党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歉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X——J~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议会改革迫在眉睫。1867年,迪斯雷利(英国首相)决定将第二次议会改革进行到底。议会法案最终于7月15日通过,由议会上院和女王批准生效。此款法令共有61款,主要内容规定: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以及在郡县那些每年支付12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都将拥有选举权。选区的调整: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但选民只能投两票)。‎ ‎——摘编自曹萍《迪斯雷利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及其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背景:第一次议会改革存在不足;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资产阶级有更多的政治要求;农业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 内容: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限制;调整选区;增加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席席位。‎ ‎(2)影响:扩大了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保障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利益;缓和了社会矛盾;完善了英国的民主政治。‎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局面,农业款收引起物价上涨,激起了下层民众的愤怒。在改革同盟的号召下,工人们在海德公园聚集,强烈要求进行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工人阶级与激进主义分子开始结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前次议会改革的不足、工业资产阶级要求、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壮大等方面说明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据材料“所有的男性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镑租金以上的男性房客……取消四个城市选区的议席,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民财产资格、调整选区、议席席位等方面回答其内容。‎ ‎(2)影响,根据材料“原来三十八个城市选区议席由两个议席减为一个议席;伯明翰、利物浦、利兹和曼彻斯特各设三个议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主体、新兴工业城市利益、缓和矛盾、完善民主政治等方面指出英国1867年议会改革的积极影响。‎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39年4月至8月,苏联就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缔结三国相互援助的具体协议向英法提出一些建议,但谈判无果,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5月到8月间,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1939年5月,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8月2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同时,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带着希特勒亲笔签字的全权证书,动身前往莫斯科,他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没有一个问题不能通过协商解决并使双方都感到满意。”23日正午,两架“秃鹫”运输机载着德国代表团到达莫斯科。斯大林、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通过两次会谈,当晚,双方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当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就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有效期10年。‎ ‎——摘编自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等 ‎(1)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答案】(1)英法绥靖政策和“祸水东引”使苏联面临遭受孤立的危险;苏联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德国的外交拉拢;远东局势的变化。‎ ‎(2)一方面为苏联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赢得一定备战时间,为后期胜利打下基础;但也使苏联放松了对德国的警惕,导致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的节节失利;另一方面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苏联的避战自保也不利于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解析】‎ ‎(1)原因:由材料中“1939年4月至8月,苏联就三国保障中欧和东欧国家的安全、缔结三国相互援助的其体协议向英法提出一些建议,但谈利无果”; “英、法同意了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希特勒一再通过外长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略苏联,并希望改善彼此关系”;日本在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向苏联发动进攻,而德、日又在谈判结成军事同盟”等信息分析。‎ ‎(2)影响:从材料中“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等,结合所学史实具体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于苏联、德国法西斯、二战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蒲松龄,字留仙,生于1640年。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里。科举受挫,蒲松龄对民间传说故事,极感兴味。他的《聊斋志异》也就是在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的。康熙九年至十年,他南下江苏去做幕宾。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在做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性,《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穿了蒲松龄的大半生。《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的故事;而其中写得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妖孤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聊斋志异》中还有些故事如《唠山道士》、《画皮》等富有窝言意味启人心智。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 ‎【答案】(1)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渐禁锢士人思想(文化专制);吏治腐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 ‎(2)情节生动丰富;主题、个性鲜明;作品题材生活化、写实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解析】(1)据材料“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在做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歌善舞的青年女性”、“科举受挫”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2)据材料“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的故事;而其中写得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妖狐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爱情”、“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