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1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化学教案【专题八】化学中的“应知应会”
【专题八】化学中的“应知应会” 一、 高考化学 历史人物与贡献 1.1938年 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2.1771年舍勒 、普利斯特里发现氧 3.1774年 瑞典 舍勒发现氯 4.俄国化学家 盖斯总结热效应 盖斯定律 5.1777年 法国拉瓦锡证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6.1778年 拉瓦锡建立燃烧的新理论 8.1914年德国化学家 雷兹·哈伯用氮气和氢气直接化合来合成氨气 9.1888年法国科学家 勒夏特列发现体系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 10.1919年国际化学会联盟改组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简称IUPAC 11.1800年 发明电池(意大利 伏特) 12.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13.1807年 戴维用电解法首次制得金属钾和钠 14.贝采里乌斯对化学基本定律的证明 15.德国化学家 李比希和维勒发现不同物质却具有相同的分子式 16.1828年德国 维勒合成尿素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线,动摇了生命力学说 17.德国 李比希建立有机物中碳氢定量分析法并提出取代学说 18.1832年李比希、 维勒提出“基”的概念 19.1897年 汤姆生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20.1911年英国科学家 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现象,提出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21.1913年丹麦科学家 波尔在研究氢原子光谱时,引入量子论观点 22.1964年美国科学家 盖尔曼设计了夸克模型 23.1939年瑞士科学家 米勒发现DDT 24.1865年德国化学家 凯库勒提出苯的结构式 25.瑞典化学家 诺贝尔发明了TNT炸药和雷管 26.1869年俄国化学家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 27.瑞典 阿仑尼乌斯提出电离学说 28.化学家 鲍林提出了氢键理论和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结构模型,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9.美国化学家 科里创立了有机化学合成的“逆合成分析理论” 二、高中化学实验题文字表达归纳 1. 测定溶液pH的操作:用玻璃棒沾取少量待测液到pH试纸上,再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pH。 2. 有机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冷凝回流,导气(平衡内外压强)。 3. 证明沉淀完全的操作:如往含SO42―的溶液中加BaCl2溶液,如何证明SO42―沉淀完全?将沉淀静置,取上层清液,再滴加BaCl2溶液(沉淀剂),若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沉淀已经完全。 4. 洗涤沉淀操作:把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到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滤出,重复2~3次即可。 5. 如何判断沉淀洗净的方法: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 (试剂),若没有 (现象),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6. 焰色反应的操作:先将铂丝沾盐酸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反复几次,直到与酒精灯火焰颜色接近为止,然后用铂丝(用洁净的铂丝)沾取少量待测液,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如为黄色,则说明溶液中含Na+;若透过蓝色钴玻璃呈紫色,则说明溶液中含K+。 7. 萃取分液操作: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混合液倒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在漏斗下面放一个小烧杯,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8. 酸碱中和滴定终点判断:如强酸滴定强碱,用酚酞做指示剂,当最后一滴酸滴到锥形瓶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即为终点。 9. 装置气密性检查:(1)简易装置。将导气管一端放入水中(液封气体),用手加热试管,观察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到室温后,导管口有一段水柱,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2)有分液漏斗的装置。用止水夹关闭烧瓶右侧的导气管,打开分液漏斗,往分液漏斗中加水,加一定水后,若漏斗中的水不会再滴下,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10. 容量瓶检漏操作:往容量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度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11. 气体验满和检验操作:(1)氧气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收集的氧气已满。(2)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的验纯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的气体,用大拇指摁住管口移近火焰, 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气体不纯;听到轻微的“噗”的一声,则气体已纯。(3)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若火焰熄灭,则气体已满。(4)氨气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气体已满。(5)氯气验满: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气体已满。 12. 浓H2SO4稀释(或与其他溶液混合)液体操作:将浓H2SO4沿烧杯壁缓缓注入水中(乙醇、硝酸、乙酸)中,并不断搅拌。 13.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14.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往煮沸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当溶液变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 三、明确高考评分的要求之评分时坚持的原则 1.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甚至白字)都要参照标准扣分。 如:催化剂 ;加成反应;苯;油脂;酯化;金刚石;容量瓶;坩埚(钳);铵盐、氨气等等。 2.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未配平、条件错误或不全的,都不给分(包括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系数有倍数(非最小公倍数),分数等均视为不规范而不给分。“△”、“↑”、“↓”、“→”、“ ”、反应条件等均应正确使用。 3.凡是辨别不清的,皆为“0”分。所以答题时,字不一定很漂亮,但须十分清晰。即首先不能过分潦草,而且要十分清晰,易于辨认。 有两种情况存在,其一是学生在修改答案时,改动不够坚决和清楚,如由A改成B,由B又改成D,中间修改不清楚,难以辨认,其二是不排除考生有投机心理,让评卷老师去猜。另外有些学生开始答卷(题)时,没有把握,而用铅笔答题,没有用签字笔,最后又没有用0.5mm黑色签字笔圈定,扫描时图像不够清晰,造成重大失分。 4. 答错位置或答题超出试卷、试题各自标出的划定界限时,有些可能找出分数,但风险太 大,所以甚至每个大题的小题之间都要严格遵守各自的界线,以防止因试题由于测试内容过多,而评卷时又需切割扫描,而造成答题内容上下不着边,引起缺失。试卷上多处有明显的提示,不许越线。 5. “白纸黑字”原则。即凡是试卷上写了的就有,没有写的就没有。只有认试卷上的白纸黑字所表达的内容所提供的信息,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评分 6. “见空给分”原则。在连续多个答案中,为了便于操作,通常采用“独立操作,互不牵连”的原则,即前面一个答案的正确与否,不影响后面答案的给分,同理,如前者正确,而后面错误,也按步骤照样给分,虽然此法可能让某些人占了便宜,但也不能冤枉一些人,而且便于操作。 四、明确高考评分的要求之评卷中的有关规范的问题 (1)结构式:苯环、双键、羧基、醛基等均应按教材的规范要求规范写出,许多官能团连在链的左边和右边写法不一样,例如:硝基(O2N- -NO2)、氨基(H2N- -NH2)、羟基(HO- -OH)、羧基(HOOC- -COOH)、醛基( OHC- -CHO)等, 若不规范,则一律扣分,有时甚至定为“0”分。 (2)化学用语必须正确使用: ①有机题中官能团名称与结构简式、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等,反应类型与反应方程式不能混淆,小分子不能漏写; ②主观题中注意书写“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 “电极反应式”、 “电解反应式”、 “水解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等; ③最后一题中一定要看清“核外电子排布式”、 “价电子排布式”、 “外围电子排布式”,“基态原子”、“离子”等要求。 (3)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定要规范,该大写的要大写,该小写的一定要小写,如Mn、Mg、Al、As、Fe等,一定要按教材的要求规范书写,Na就不能写成na。 (4)化学方程式方面的问题: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求反应物、生成物、化学计量数、反应条件、沉淀、气体的符号等完全正确,缺一不可,各物质之间的化学计量数完全正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一定标出物质的聚集状态。 3.计算题 (1)用字母表示,又有分式,不管是分子还是分母,只要有字母相加,如(a + b)/ c,则“a + b” 一定要加括号写成(a + b),否则会引起歧义。 (2)单位。有些考生在最后结果中没有单位一定要扣分,单位不规范的也会扣分。 (3)计算式。现在考试已较少有复杂的计算,近几年来基本没有。但有一点须注意,如果题目不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则在答题时,则一定要求有相应的计算式,若仅有答案,而没有计算式的,则以0分计。而且计算式不能仅写出一般的公式,要求与试题的具体条件相联系。若仅有一般的公式而与试题的具体条件缺乏联系的,则不给分。 (4)以数字表示的计算结果 按正常的步骤计算,所得结果应四舍五入,只要是合理的,则给满分,但不合理的,则为0分。 应试心理调节 我难人亦难我不怕难 我易人亦易我不大意 心理状态好七分本事得十分 心理状态差十分本事得七分 若要化学夺高分 心态平衡是根本 心态平衡 不怕 不慌 不骄 不躁 沉着 冷静 果断 仔细 考试争分策略 容易题全得分,中难题少失分,较难题能争分。 与其难题多争一分,不如易题少失5分。 熟题不一定易,生题不一定难。 新题不会难,大题不会深。 不要怕难题怪题,不要耗在难题上。 重Ⅰ卷,保证拿足基本分。攻Ⅱ卷,规范表达夺高分。 争取急中生智,避免忙中出乱。 该得的分一定要得到,不该失的分一分都不失。 应试能力强化 审题是前提 成也审题 败也审题 总审:看题量,看要求,看页数,看大题。 初审:找出关键词语 划出已知数据 揭示隐含条件 建立解题思路 2.解题抓关键 建立解题思路 属于什么问题 涉及那些知识 运用解题规律 可用那些方法 应用什么规律 提高解题速度 深思熟虑果断 简洁明了全面 选择题 选择题测试的内容: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溶液的pH,微粒比较,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原子结构,化学平衡,NA常数,环保知识,巧解巧算,化学反应能量,电化学知识,基本实验,化学与生活,新科技信息,有机化学,胶体溶液,鉴别推断,概念辨析等,试题难度不大,综合程度较小,只要思路清晰,仔细辨析,就一定能夺取这42分,为全面夺高分打下坚实基础。 抓关键词语:相反要求 正确、不正确 符合、不符合 顺序要求 从大到小 由高到低 程度要求 一定、可能,最佳、最省 条件要求 什么条件下正确或不正确 抓住首末项:提高选择得分率 排除明显错答 利用限制条件 确定可能选项 利用选项提供的信息,可帮助答题,验证。 正确选项选准 错误选项验证 保证选择得分 (2)实验题 明确实验目的 合理选择仪器 正确安排连接顺序 操作用语答题规范 遵守操作原则 先后顺序 除杂原则 尾气处理 选择最佳方案 全面比较 优选组合 常规创新 数据处理,误差分析,要抓住与实验相关的数据分析 综合实验要把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实验 设计和评价实验要从原理正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原料易得、产品较纯、没有污染等方 面考虑 (3)无机综合题 无机综合题两题,一题为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或电解质溶液知识或电化学知识或化学平衡原理或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题,另一题为框图形式的推断题。要抓住解题突破口,分析解题,特别注意的是,不能产生推断正确,表达不当的低级错误,劳而无功,得不偿失。 (4)工业流程题、环境保护题 高考命题会体现新课改的要求,试题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方面有所注重,在背景材料上体现新内容,本质上还是落实在双基上,新在试题的包装,内在要求不变,即常说的“起点高,落点低”,我们千万不能被新包装所迷惑、所吓倒。 在考试时,“笔要勤”,必须将有关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注在对应的框图或图线上,然后通过对题给素材的阅读、敏捷而准确地获取相关信息,并能对有关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处理,结合已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切记:在审题上要慎重再慎重,不审清不做题;在答题上要规范再规范,所写的化学反应式一定要符合化学基本原理(写出产物后要检查其合理性)且必须配平(不配平的反应式1分都得不到)。 (5)有机题 抓住结构本质,抓住反应官能团。防止答案结构简式错写,生成物小分子漏写。 要充分运用题示信息,结合书本知识,全面分析推理,综合分析解答。 推出各物质后,应重新代入框图进行验证,确保万无一失。 (6)物质结构模块题 考试前要把1~36号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及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再写一遍,答题必须看清答题要求: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基态原子的价电子层(或外围电子)的电子排布式、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本内容高考命题热点:电子排布式、结构式、电子式、第一电离能(I1)、电负性、化学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等电子体、化学键类型、氢键、物质溶解性的判断、晶体类型及熔沸点比较、杂化轨道理论、粒子的空间构型、晶胞的知识(粒子数、配位数)、配合物知识(配合物的化学式、配离子的化学式、中心原子或离子、配体、配位数、存在的化学键的类型)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