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14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广东省汕头市达濠华桥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二)理试题(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2017~2018达濠华侨中学第一学期阶段2考试 (高二理科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1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 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C. 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国并立 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殷朝是商代,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正确;A是夏朝政治特点;郡国制度是西汉时期实行,故C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D错误。 2.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A. 商、夏、周 B. 商、周、夏 C. 夏、商、周 D. 夏、周、商 【答案】C 【解析】早期国家政权先有夏朝、商朝和西周,故C正确,其他顺序不符合,排除。 3. “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最初的标准是有德行和才能。也称‘贤良文学’、‘贤良方正”’。由此可知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汉代实行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孝和廉,故B正确;A是秦朝以前选官制度;C是魏晋时期选官制度;D是隋唐时期选官制度。 4. 地理环境与文明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孕育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是 A. 大河谷地 B. 大陆草原 C. 沙漠与绿洲 D. 海岛与山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同时,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所以海岛与山峦是孕育古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 5. 雅典城邦在公元前6世纪初进行的改革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这次改革的执政官是 A. 梭伦 B. 苏格拉底 C. 伯利克里 D. 克里斯提尼 【答案】A 【解析】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故A正确;B是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C是确立时期;D是达到顶峰时期。 6. 在某个雅典人家庭里有一名男主人、一名女主人、未成年男孩和女孩各一名,此外还拥一名成年男奴隶和一名成年女奴隶。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这个家庭最多能有几人去参加 A. 1人 B. 2人 C. 3人 D. 4人 【答案】A 【解析】雅典公民的资格是本邦成年男性,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以及儿童被排除在民主范围之外,故享有民主权力只有一人,选择A符合题意。 7.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 议会主权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答案】C 【解析】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英国是国家元首,但是“统而不知”,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故C错误,符合题意。其它选项说法均正确,排除。 8. 圆明园首度遭到侵略者的野蛮洗劫发生在 A.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D. 抗日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焚毁北京郊外的圆明园,因此选B.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因换约路线再起冲突,1860年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与清政府签《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9. 《资政新篇》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它的作者是 A. 林则徐 B. 洪仁玕 C. 康有为 D. 孙中山 【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故B正确;A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C属于维新变法运动倡导者;D属于辛亥革命领导者。 1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 A. 《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天津条约》 【答案】B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辛丑条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津条约》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 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 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D. 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标题中提出的“曹汝霖” 、“章宗祥”在当初被称为卖国贼,“青岛问题之力争”指的是巴黎和会上有关青岛主权的归属之争,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因此能从中获得的信息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12.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发表于 A. 1689年 B. 1787年 C. 1848年 D. 1871年 【答案】C 【解析】《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故C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性质是 A. 社会主义国家 B. 资本主义国家 C. 旧民主主义国家 D. 新民主主义国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实行了当家做主,但公用制并没有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所以1949-1956年中国的国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故选D。 考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性质 点评: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 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发生在 A. “文化大革命”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整风运动时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停课闹革命”可知,这段时间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BC项发生在1957年;D项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所以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 15. 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的吴敦义偕同台湾代表团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面时提出“求同存异、两岸和平、讲信修睦、民生优先”16字箴言。两岸的“同”最主要是指 A. 一国两制 B. 一个中国 C. 一致对外 D. 经济互补 【答案】B 【解析】1992年,九二共识提出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两岸的“同”,故B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 与尼克松会面时 B. 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 出席万隆会议时 D. 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包含着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该是在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ABD三项未有“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17. 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冷战终结于20世纪 A. 50年代末 B. 60年代末 C. 70年代末80年代初 D. 80年代末90年代初 【答案】D 【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时间军不符合题意。排除。 18. 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曲辕犁最早出现在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C 【解析】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便于水田操作的曲辕犁,故C正确;A是牛耕出现;B是牛耕普及;D不符合题意。 19.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它们铸造于 A. 原始社会 B. 商周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铸造的繁荣时期。商代的司母戊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商代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大,而且质量高。著名的商代四羊方尊,便是这高超铸造技术的物证。四羊方尊高58.3厘米,重34.5公斤,是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故选B。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开始出现,排除A;秦汉时期代表是丝绸,排除C;隋唐时期代表是瓷器,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器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部门众多,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精湛,深受世界各个国家的欢迎,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象征,尤其是丝绸,瓷器,青铜器等最具世界影响力。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纺织,制瓷和金属铸造技术等手工业部门,考查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准确识记是解答此类题型的关键。 20. 法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斗争和多次反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 A. 共和制 B. 君主立宪制 C. 君主专制 D. 联邦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权频繁更迭。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故A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785年宪法》 21. 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贸易中心在 A. 大西洋沿岸 B. 地中海沿岸 C. 太平洋沿岸 D. 印度洋沿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贸易中心在地中海区域,之后转移至大西洋沿岸,答案选B选项,A、B、C三项不符合史实。新航路开辟的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影响 22. 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是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以知道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被称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故D项正确。西班牙、葡萄牙是16世纪的殖民帝国,故AB两项错误。荷兰是17世纪的殖民帝国,故C项错误。 23. 1984年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 A. 创办乡镇企业 B.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 增强企业活力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创办乡镇企业是在农村的改革内容, B项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是改革内容,D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在农村实行的改革内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24. 交通工具的进步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A. 马车 B. 轮船 C. 火车 D. 自行车 【答案】A 【解析】马车属于传统交通工具,不是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故A正确,其他均是近代交通工具,排除。 25. 十月革命后,苏俄为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进行国内革命战争,推行了 A. 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自由放任政策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十月革命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正确;A是1921年实行;B是苏联时期实行;C是经济危机时期胡佛政策。 26. 罗斯福所推行的新政措施中,《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调整了 A. 金融市场秩序 B. 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C. 农场主与国家的关系 D. 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工业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是调整企业和劳资之间的关系,故B正确;A是整顿银行业作用;C是农业措施影响;D不符合罗斯福新政措施。 27.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理论依据来自 A. 杜鲁门 B. 丘吉尔 C. 凯恩斯 D. 马歇尔 【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随之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正是这一经济模式的运用,故C正确;其他人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8.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1954年宪法的通过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C 【解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954年宪法的通过时中国尚未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早就建立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29. 厦门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以前,产自江浙和福建的棉布十分畅销,但自从开埠通商后,“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土产棉布质量的下降 B. 交通运输的不便 C. 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D. 洋布洋纱的冲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江浙一带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受到价廉物美的西方工业品的冲击,故D正确。其它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名师点睛】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②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③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30. 苏联最后一任国家最高领导人是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叶利钦 【答案】C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C正确;A和B不是戈尔巴乔夫之前领导人;D是俄罗斯领导人,排除。 31.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80年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法国 C. 联邦德国 D. 日本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在80年代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国家是日本,故选D。英国和法国在二战后相对衰落,排除AB;联邦德国一度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号强国,但60年代末被日本超过,排除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的多级化趋势﹒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日本 32. 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A.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是以市场为核心,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排除B;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将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推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结束,排除D。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33.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其中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A. 整顿财政金融 B. 调整工业生产 C. 调节农业生产 D. 实行社会救济 【答案】A 【解析】经济危机首先从金融领域开始,为此为了恢复银行信誉罗斯福首先开始整顿金融,故A正确;B是新政核心内容;C和D均不是首先采取措施。 34. 1978年美国有评论家写道:“在西欧,社会主义不是千年梦想而是现世的现实,没有人反对社会主义。”这反映二战后西欧国家 A. 长期实行福利政策 B. 遵循自由放任传统 C. 忽视社会公平 D. 实行计划经济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的福利制度逐步完善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使低收入阶层受惠,故A项正确。实行福利制度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之一,但不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BD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出现 35.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新兴产业兴起 B. 劳动生产率提高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 D. 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答案】C 【解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故C正确;A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B并不属于突出特点;D说法不符合实际,经济危机并不是不断发生。 36. 罗斯福新政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经济政策的共同点不包括 A.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得到加强 B. 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C. 进行社会改革,缓和社会矛盾 D. 推行国有化政策 【答案】D 【解析】罗斯福新政时期是国家干预经济,二战后西欧各国逐渐放弃自由主义政策,实行国有化企业,故D正确;其他三项均是二者共同点,排除。 37. 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这里的“缓和与妥协”是指苏俄 A. 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 C. 与美国冷战 D. 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经济和市场关系促进生产恢复和发展,允许一些资本主义因素存在,这体现了“缓和与妥协”,故B选项正确;十月革命已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选项错误;二战后,苏联才与美国冷战,故C选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并未消除,故D选项错误。故选B。 38. 关于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B.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 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答案】A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正确,符合题意;B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一直实行计划经济模式,故C错误;D中任何效果说法绝对,排除。 39. 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在物质生活与习俗方面发生的变化有 A. 妇女不再穿着旗袍 B. 缠足现象开始出现 C. 出现西式婚礼 D. 西餐完全取代中餐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传入中国冲击了传统风俗习惯,西式婚礼正是这一表现,故C正确;此时妇女仍然穿旗袍,故A错误;B是宋代已经出现;D中完全取代错误。 40. 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多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 A. 片面发展重工业 B. 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C. 企业自主权过大 D. 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 【答案】A 【解析】斯大林模式和新中国初期都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故A正确;B与斯大林模式相反;C和D都不是斯大林模式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Ⅱ:每小题2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41.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A. 汉武帝 B. 宋太祖 C. 明太祖 D. 清雍正帝 【答案】C ................................................... 42. 华盛顿曾发出这样的感慨:“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地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溃了。”当时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A. 发起独立战争 B. 颁布《独立宣言》 C. 起草《邦联条例》 D. 颁布1787年宪法 【答案】D 【解析】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权力较弱,为此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其他三项时间与题干不符合,排除。 43. 一度销路不畅的《国粹学报》改名《共和杂志》后,重新变得抢手。时人不禁感叹:“今日惟‘共和’二字稍可卖几钱耳!”“今日”指的是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戊戌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干可理解到,‘共和’是潮流,是时尚。联系史实,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共和还没有成为潮流,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救亡是社会主流,辛亥革命以推翻满洲贵族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共和为目标,所以答案为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 44. 据下列材料推断,“公社革命”后建立的新政权是 A. 资产阶级政权 B. 工人阶级政权 C. 军国主义政权 D. 政教合一政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1871年建立的巴黎公社,该政权属于工人阶级的政权,故B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巴黎公社政权性质,排除。 45. 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孙中山向记者表示:“吾人已对美、英、法或其他列强之协助丧失希望,唯一对南方表现诚意的国家是苏俄……只要他们愿意协助我们推翻北京,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民主呢!”孙中山认为 A. 联俄是进行革命的现实需要 B. 苏俄并未表现出应有的诚意 C. 欧美列强是中国革命的重大障碍 D. 应该选择民主国家作为合作对象 【答案】A 【解析】由“吾人已对美、英、法或其他列强之协助丧失希望,唯一对南方表现诚意的国家是苏俄”可以看出当时联俄是中国革命现实的需要,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苏俄的态度;C项是对“吾人已对美、英、法或其他列强之协助丧失希望”的曲解;D项与“我并不在乎他们是否民主呢”不符。 46. 为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我国政府颁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最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A. 辛亥首义,推翻帝制 B. 革命武装,八一建军 C. 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D. 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辛亥首义是在武昌,八一建军是在南昌,“人民胜利,国旗飘扬”是在北京,“开天辟地,党的创立”是在上海,所以最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只能是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创立 47. 十年“文革”给党和人民最深刻的教训是 A. 必须高度重视民主制度建设 B. 必须打破个人崇拜 C.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必须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48. 有人认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虽然给美国带来了满意的结果,但从长期看也产生了对其不利的后果”。“不利的后果”有 A. 加强了西欧与美国的盟友关系 B. 消除了西欧倒向苏联的可能性 C. 促进了西欧的联合自强 D. 扩大了美国产品的海外市场 【答案】C 【解析】马歇尔计划目的是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由于西欧国家利用马歇尔计划经济援助,经济得以恢复,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的道路,出乎美国所料,故C正确;其他均是美国控制范围,排除。 49.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部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 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 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 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答案】C 【解析】苏东剧变后,俄罗斯虽然仍不失为一个大国,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削弱,故A项不符合史实;美国尽管经济地位受到欧盟和日本的挑战,但是其军事实力却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当今世界格局尽管呈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却日益呈现多极化趋势,故B项错误。作者认为军事力量是单极的,而经济力量是多极的,体现了他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多维度认识,故C项正确;D项错误,错在“已接近形成”。 50. 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 以民促官 B. 国际推动 C. 官方交流 D. 以官带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乒乓球代表团”、“两国人民友谊”等信息 可知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作为民间团体访问中国,打开了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大门,所以其特点是“以民促官”。A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中美关系正常化 51. 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实际上 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察的是变法内容。从题干中可知其措施为“废井田、开阡陌”。这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所以A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所以B错误。C从材料中可直接排除。土地公有化是1953年农业改造后才出现的,D错误。综上,本题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内容 52. 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 小农经济解体 B. 商品交易活跃 C. 人口大量流亡 D. 重农政策被废除 【答案】B 【解析】“足迹所履,莫不商贩”说明当时商贩到处都是,体现出商品经济繁荣,故B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C不符合材料主旨;重农抑商一直再实行,故D错误。 53. “罗斯福上台后,短时间内就促使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立法。胡佛政府领导下实行的援助农场主、小户人家和工业的小心翼翼的方案,被空前地扩大了,以致面目一新,无从辨认。”这段话的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 A. 使美国彻底克服了经济危机 B. 使市场经济变成了计划经济 C. 与胡佛政府的政策差别不大 D. 是对胡佛政府政策的大胆突破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A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B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反映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文字“面目一新,无从辨认”不符,排除;依据材料文字“小心翼翼的方案,被空前地扩大”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 54.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顽强生存,其发展特点是 A. 严重倒退 B. 顺利发展 C. 停滞不前 D. 曲折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带来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从一开始就受到双重压迫,在其夹缝中艰难生存。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它既有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对抗的一面,又有与之相依赖的一面。其发展正是体现了曲折发展,故选D。A项不符合发展特点,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民族资本主义也在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 55.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添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答案】B 【解析】A项,题干中提到内陆农村依然保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模式,该项与题意不符。沿海地区生活方式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内陆地区保持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国社会存在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存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方式,故C项错误。沿海地区城市开放为通商口岸,与外国进行经济贸易,城市不再处于封闭状态,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外国商品、生活习俗和思想文化进入中国,沿海地区居民生活逐渐西化,内陆地区由于位置偏远,继续保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 56. 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立刻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 自由放任第一次成为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 C.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力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 新的经济政策彻底根除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 【答案】C 【解析】罗斯福在新政时期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故C正确;危机爆发后,美国实行自由放任措施,故A错误;自由放任政策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模式,故B错误;经济危机不能彻底根除,故D错误。 57.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开垦、开垦、再开垦” B.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本题实际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程。问的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口号。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C项是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故A项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口号,赫鲁晓夫改革大搞玉米运动,开垦大量荒地。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58.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如下决议:“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改善和巩固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这表明苏俄将 A. 征收所有余粮 B. 废除各种农业税 C. 允许商品买卖 D. 取消自由贸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提到“1921年”和“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因此可知为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排除A;废除各种农业税之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中允许交换,因此恢复了自由贸易,排除D;根据所学可知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贸易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符合题意。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内容 5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创斯大林模式 D. 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解析】材料“1929年”和“苏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处于1928年起到1932年所进行的二五计划期间,正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这也正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形成的时期。因此当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时,苏联正在进行计划经济的探索,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界限。 点睛:材料“1929年”和“苏联”是解题的关键限制条件。 60. 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 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 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 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明了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B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 C项出现在21世纪初期, D项说法与题意相反。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打破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模式转而发展商品经济,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才使人们对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所独有的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并不直接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关联这一命题有了准确的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三、双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全2分,错0分,缺1分。 61. 秦朝中央政府机构如下图所示,它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宗法分封 B. 分权牵制 C. 民主法制 D. 君主专制 【答案】BD 【解析】图片显示皇帝之下政府部门被分为三个机构,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司法,体现出分权的特点,皇帝高高在上,体现出君主专制特点,故BD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故A错误;古代政治属于君主专制,故C错误。 6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凡必须经参议院及众议院同意之命令或决议或表决,应呈递于合众国大总统……经大总统批准。如大总统不批准,应依照所定关于法案之规则与限制,由参议院及众议院议员三分之二多数再通过之。”该条文体现的原则是 A. 民主与法治 B. 中央集权 C. 分权与制衡 D. 平等自由 【答案】AC 【解析】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和议会关系,说明法治精神,故A正确;材料中“参议院及众议院议员三分之二多数再通过之”体现出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分权和制衡关系,故C正确;中央集权是联邦制特点,故B错误;平等自由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D错误。 63. 有人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时指出:“经由男性普选产生的议会要取决于民众的愿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然而国家的大臣只向皇帝负责,而不是向民选的议会负责。此外,它只是一个把各邦国的统治者结合起来的帝国,而不是把人民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反映了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A. 没有实行联邦制 B. 妇女享有选举权 C. 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D. 采用资产阶级代议制 【答案】CD 【解析】宪法表明德意志实行联邦制,故A错误;“经由男性普选产生的议会要取决于民众的愿望”说明妇女没有选举权,故B错误;“它只是一个把各邦国的统治者结合起来的帝国”说明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故C正确;德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代议制形式,故D正确。 64. 俄国二月革命“使临时政府得以上台执政,但它仅对国家的政治门面做了修饰,未能阻止俄国继续参战,没有消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没有解决农民问题。”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A. 十月革命具有必要性 B. 二月革命巩固了沙皇的统治 C. 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 D.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AC 【解析】据材料“二月革命使临时政府得以上台执政……未能阻止俄国继续参战,没有消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没有解决农民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临时政府的措施导致十月革命的发生具有必要性,故A项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故B项错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与二月革命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A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概念、性质,学生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原因出发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5. 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美国与日本则提出了北京和台北都拥有联合国席位的提案。结果美日提案被否决,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获得通过。这反映了当时 A. 日本与美国矛盾尖锐 B. 美国不能再肆意操纵联合国 C.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D. 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答案】BC 【解析】美日提案被否决,说明美国不能操纵联合国,故B正确;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故C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日处于同盟,故A错误;美国实行两个中国的原则,故D错误。 66.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地区农户“多以丝织为生”,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数千人,“计日受值”。这种现象说明当时苏州地区 A. 存在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B.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C. 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 D. 官营手工业发达 【答案】AB 【解析】““计日受值”说明存在雇佣关系,故A正确;“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数千人”说明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故B正确;材料中是私营手工业,不是社会化大生产,故C和D错误。 67. 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 A. 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B. 发动越南战争 C. 出兵朝鲜 D. 成立北约 【答案】AD 【解析】二战后美国冷战表现为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是北约组织,故A和D正确;B和C属于亚洲的热战,不符合题意。 68. 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出现的经济繁荣“不同程度上伴随着广泛的经济计划、系统的政府干预,以及用以克服竞争性资本主义和商业周期不稳定的社会服务体系。”据此可知二战后初期西欧 A. 推行福利制度 B. 经济社会动荡局面加重 C. 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弊端 D.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AD 【解析】福利制度是国民经济再分配形式,属于政府干预经济表现,故A正确;二战后西欧经济受到马歇尔计划扶持有所好转,故B错误;经济危机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弊端,无法克服,故C错误;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加强对国家经济的干预,故D正确。 69. 民间诗歌常常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现实生活。下列诗句中,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有 A. 稻谷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B. 阶级斗争记心上,马列主义指航道 C. 嫦娥喜送太空客,神女搬迁截大江 D. 包干责任春天到,政通人和谱新篇 【答案】CD 【解析】A属于大跃进时期诗词;B属于文革时期诗词;C是赞扬改革开放以来航空航天技术;D是赞扬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状况,故C和D正确。 70. 毛泽东在谈到“一五”计划时指出:“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毛泽东认为当时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小仁政”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人民生活没有影响 C.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 D. 人民生活的改善应服从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答案】CD 【解析】“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说明发展重工业是“大仁政”,故A错误;“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说明发展重工业会影响民众生活,故B错误;材料中说明仁政方向是发展重工业,故C正确;“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说明人民生活改善应服从国家工业化战略,故D正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