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0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5 压轴题高分策略之考场阅读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奇招制胜》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解析版)
压轴题高分策略之考场阅读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1.初步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3.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单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小说中,作者不能直接告诉读者写作意图,至多可以借侧面告诉,其主题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节、人物等感悟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概括小说主题的具体方法有: (1)从题材内容看主题 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其主题方向。具体需“二抓”: ①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②抓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方向。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在小说中,由于作者浓墨重彩皆泼洒在人物身上,因此,主要人物也就是“主题性人物”。在故事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在性格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如林冲的性格转变就暗示了主题。 ①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 ②寻找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的倾向性,蕴涵着作品主题的重要信息。 ③辨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都和表现主题有关联。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的某些典型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心理状况等等,可以领悟情节的主题内涵。 (4)从环境看对主题的暗示 环境描写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揣摩主题。具体需要“一分一抓”: (5)从文中重要语句挖掘主题 小说主题虽然不能像散文那样靠议论、抒情句直接表现出来,但借助文中重要语句还是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如一些感情强烈的句子、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等。 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树下 铁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A)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B)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C)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 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 快速审题: 1.“探究‘树’的深刻意蕴”要求对小说的主旨进行深入地分析。 2.“结合全文”则强调不要脱离文本内容另起炉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分析。 3.探究小说的意蕴要着眼于全局,理解行文脉络,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细节是探究的前提。 确定要点: 从小说中的(A)处看,老于的苦悲忧乐毫不保留地呈现在树的面前,树见证了老于真实的生存状态;从小说中的(B)处看,老于把“树”作为了请求的对象,“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树”又象征着某种权力;从小说中的(C)处看,树又成了老于的倾诉对象,老于只有把生活中的无望、无助倾诉出来,才得以解脱。 组织答案: 满分策略: 1.准确把握小说主旨。通过阅读小说,从理清小说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的内容,提炼小说的主旨。如上述小说,主要写作为普通知识分子的老于生活的清苦和内心的清高,反映出了政府如何关注知识分子的主题。 2.看清题目要求。题干中对解题的要求有着明确的指向,看清探究主题意蕴的哪一方面,明确解题方向。如上述试题的题干要求就“树”的深刻意蕴谈自己的看法,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结合文本来加以探究了。 3.透过现象看本质。此类题目,不能仅仅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要学会从现象入手,发现其本质,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看法来。 答案模板: 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 总说(1分) 解说(1分) 有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②树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 总说(1分) 老于面对“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③树 解说(1分) 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 总说(1分) 遮蔽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自尊。④树象征 解说(1分) “权力阶层”。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 总说(1分) 解说(1分) 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灯火通明的小巷 大头把清风巷搅混了!三爹愤愤地说。 是啊是啊,老邻居们都附和着说。 (A)该管教管教这小子了,不然对不起他死去的爹妈。 是的,是该管教了,自从大头出了校门,就像脱缰的野马,这清风巷就没消停过。大头常常带了乌七八糟的朋友,夜晚聚到清风巷,又唱又跳,闹个通宵,搅扰四邻。清风巷自古静谧祥和,相传蘅塘退士孙洙做县令时择居在此,白天衙门理政,晚间编纂《唐诗三百首》,图的就是安静。 怎么管?三爹虽是这样说,可心里没个谱。(B)大家都是看着大头长大的,父亲矿难,母亲绝症,留下这么个苦瓜,这些年不就是这家一把米,那家一件衣地拉扯大的吗?大头大了,泛着青光的大脑袋新添了刀疤,看了不由让人打个哆嗦,已不是小时候谁见了都想抚摸一把的可爱的大圆脑袋了。三爹找去理论,大头垂着头没说啥,可那帮狐朋狗友们却白眼直翻。第二天早起,三爹门上被涂满了狗屎。 三爹火冒三丈,却被老伴拉住,忍一口气吧,可别再招惹小兔羔子们,这些愣头青,躲还来不及呢。 吵扰不说,每家院子里又开始丢东西。三爹又骂,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兔羔子变成狼羔子,偷到自家巷子里了。三爹又要找了去,老伴忙拦下,你老了,忍一步吧,不招惹他们,多防范就是了。于是小巷内每家每户都养起了狗。街头巷口见到大头,都侧个身,像避瘟神一样。年轻的嫂子们还会对着大头们的背影骂上一句,早晚公安逮了去。 小巷里突然安静了下来。邻居们奔走相告,呵呵,大头真被逮了去!晚饭的时候,小巷里飘荡出各种诱人的菜香。陌生人走来了,会在心里纳闷,这是什么节日啊? 没过三年,大头出来了。 大头回到了清风巷。人们心里都是一紧。 然而,清风巷却依然安静。慢慢地,邻居们都知道了大头的情况,(C)大头在改造的林场里立了功,回来后在附近的一家按摩医院上班,是政府给帮助安排的。大头每天一早从家里出发,直到晚上九点以后才回来,街坊们会悄悄地站在远处望着大头的身影,呆呆愣上一会儿神。 从此,每天三爹会起很早,拿把大扫帚,从巷子这头刷刷地扫到那头,扫得很仔细,没有一丁点儿的砖头瓦块。三爹放了扫帚,洗完手脸,才会听到大头轻轻地推开他家的铁门,在新扫的地上踏踏踏地走过。三爹脸上就露了笑容。晚上的小巷历来是一片漆黑。巷子太窄,装不下路灯。巷子里的老住户们也都熟悉了这漆黑,也对巷子里的每一块地砖了如指掌。(D)不过,自从大头回来后,每晚九点之前,家家户户的门灯会依次亮起来,把小巷照得灯火通明。在大头踏踏踏地走过之后,每户的门灯再依次熄灭。 终于,大头知道了这个秘密,他敲开巷子里每一家的门,说着差不多相同的话:晚上不要再开门灯了,开了对我也不起作用。谢谢你们了,谢谢爷爷奶奶伯伯婶婶! 听了大头的话,三爹的泪在眼窝里转了半天,还是流了下来。是的,大头在劳改的林场扑救山火时,失去了双眼,现在他走在小巷里是分不清白天黑夜的。大伙儿都答应着大头,但小巷每晚依然亮如白昼,三爹和邻居固执地认为,有了灯光,大头的脚步就能更稳健一些。 灯火通明的清风巷啊…… 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8分) 快速审题: 1.“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对小说中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探究。 2.“结合文本”,强调分析时要联系文本,不能只凭空想象。 3.对小说中作者创作意图的探究,要通过分析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来考虑。 确定要点: 从小说中的(A)处来看,作者是在启迪人们,对不良风气不能袖手旁观,要敢于进行斗争;从小说中的(B)处来看,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政府也应该建立健全社会抚养机制;从小说中的(C)处来看,政府在关心爱护那些失足的年轻人,通过教育使他们走上正轨;从小说中的(D)处来看,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懂得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只有如此,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 组织答案: 满分策略: 1.要了解作品写作年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切忌单纯以读者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去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如《灯火通明的小巷》写作的大背景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和爱心缺失,答题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2.要结合小说塑造的形象以及作者在形象上寄寓的情感态度思考。上述小说中,反映在清风巷人们身上的是那种对不良风气的批判精神和对犯错犯法的大头的爱护和帮助,把握住这些,对于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非常重要。 3.主题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最集中体现,要紧扣小说的主题作答。《灯火通明的小巷》这篇小说表达出作者对教育和爱心缺失现象的深深忧虑,这正是作者创作的意图所在。 答案模板: ①要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②对不良风气、违法犯罪 家庭(1分) 社会(1分) 要坚决斗争;③政府应该健全社会抚养、教育制度;④个人 政府(1分) 要懂得慎重交友;⑤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犯错犯法的 个人(1分) 人,要爱护、帮助,使其重走正途;⑥浪子回头金不换。 社会(1分) 个人(1分) (语言表达通顺2分) 高分指导 探究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主观性最强、难度最大的题目。它的典型特点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解答这类题目,既要基于对文本具体内容的理解,又要高于一般读者乃至作者的认识,需要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主张,陈述自己的观点与理由。探究的角度和层面多样,答案也丰富多彩,见仁见智。 《考试说明》对探究题提出的三个探究维度: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常见错误 1.对小说的探究方向不明确,探究思路不清晰,导致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2.对小说的艺术构思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个性化阅读,没有自己的创意,没有独特的认知,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 3.对小说主旨意蕴的挖掘不深、不透、不到位,只是浮浅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强写上几句答案。 4.忽视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论题,或断章取义,或摘取词句,或另起炉灶,把关键材料或细节撂在一边。 5.解题的角度单一,不能对文本多元解读和有创意解读。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专题1-5 压轴题高分策略之考场阅读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奇招制胜》2017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全突破(解析版)
- 二年级下册体育教案-啦啦操基本手位操 全国通用
- 2020年全国“两会”精神传达提纲(范文)
- 2018-2019学年宁夏育才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9月)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 2020年5月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16届高三文科综合政治训练(4)
- 精校版上海英语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 语文(心得)之浅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导”
-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全国版2020中考英语复习方案第三篇中考题型集训完形填空05观点看法建议试题人教新目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