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秋季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9年11月5日下午14:30-17:0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考号、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正式启动。在其公布的86部作品剧目单中,现实题材成了重头戏。《遇见幸福》《正青春》《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等现实题材剧深受好评。创作者在大众文化热点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找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人物、事件以引发观众的共情,并将自己的思考通过生动台词和精彩表演投射出来,引导大众情绪,解决现实问题。不光是剧目单上的作品,近年来电视剧市场的现实题材创作全面开花,题材涉猎广泛,与现实人心紧密勾连互动、容纳着丰富的时代信息、能激荡起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集中涌现。这些优秀作品就像时代的一个个“表情”,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丰润多姿和社会发展的波澜壮阔。 - 25 - 在创作领域,再丰富的想象力,到现实面前也会失色。尤其是当代中国正进行着一次复杂深刻的创新实践,也经历着一场迅猛剧烈的社会变革,给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矿藏和强大的艺术驱动力。面对火热生活和巨变时代,创作者摆脱了那种“对现实绕着走”的自我预设,凭借敏锐的艺术触觉捕捉蕴藏于现实褶皱中的社会课题。《遇见幸福》的主创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0后”、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以及新世纪以来出生的“00后”三代人代际沟通的问题;《正青春》用职场新人的蜕变成长故事回答青年人对生活的困惑。只要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大众就有倾诉讨论需求,以此为表现对象的电视剧便应运而生。这些作品通过引发观者对某个人生命题或社会现象的关注,来改变大众固有观念,推动公共议题的深入探讨,构成了这个时代“思考”的表情。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更体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体悟、精准把握的能力上。为了挖掘真实本质的书写内容,创作者不再闭门造车,而是肯下苦功夫、笨功夫,勇于进入时代和生活的核心场域,沉入现实肌理深处,真实反映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命题的复杂性和转型期社会生态的丰富性,在历史逻辑之下呈现人物命运、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多维交织图景,以构成这个时代“审视”的表情。 当然,电视剧创作脚踏现实的大地,充满与社会症候贴身肉搏的勇气,并不意味着刻意夸大社会矛盾,渲染恩仇的“爽快”。虽然生活中存在困顿、冲突等负面内容,但那只是现实的一小部分。如今,中国人民幸福生活、和谐相处、积极奋斗,这才是主流。创作者必须运用生活经验和艺术智慧,为各种困惑、疑虑、不安答疑解惑,在热闹驳杂的现实之中沉淀提纯出时代的主流价值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认同,推动社会发展。现实题材电视剧营造的诸多时代表情之中,观众最需要也最渴望看到的是在真诚交流、深入反思之后豁然开朗、满怀希望的“笑脸”。 优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所呈现的时代“表情”充满魅力。这些“表情”启示我们:电视剧创作关注社会话题就“有戏”,贴近百姓生活能“走心”,传递主流价值才“叫好”,反哺现实才能持久发力。 (摘编自云志《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当代丰富的表情》) 1. 下列对“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当代丰富的表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题材电视剧在题材选择上关注社会话题,并引发观者关注,推动公共议题的探讨,体现出对时代的思考。 B. 优质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积极体验生活,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体现出对时代的审视。 C. 优质现实题材电视剧淡化社会矛盾,紧随生活主流,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发展,营造出观众最希望看到的表情。 D. 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与时代共振,融入了创作者个人的思考体验与创造,所呈现的时代表情让观众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丰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B. 文章主体部分分三个层面展开,在内容上体现出一种并列关系。 - 25 - C. 第二段用例论法论证了创作者凭借敏锐的感知力紧扣社会课题选材的特点。 D. 本文立足时代创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指出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大方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全面开花,力压其他题材电视剧,深受观众好评。 B. 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对时代的审视,更表现为对时代的思考。 C. 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应面向社会,解答现实疑惑,倡导主流价值理念,增强社会向心力。 D. 电视剧创作只有关注社会话题,贴近百姓生活,传递主流价值,反哺现实才有出路。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明确具体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本题选对“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当代丰富的表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优质现实题材电视剧淡化社会矛盾”理解有误,原文中说为了挖掘真实本质的书写内容,创作者“勇于进入时代和生活的核心场域,沉入现实肌理深处,真实反映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命题的复杂性和转型期社会生态的丰富性”,所以优质现实题材电视剧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矛盾,而不是淡化社会矛盾。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理解有误。文章第二段写创作者凭借敏锐的感知力紧扣社会课题选材的特点。第三段写创作者勇于进入时代和生活的核心场域,沉入现实肌理深处,真实反映各种社会生态的特点。第四段为创作者指明正确的做法。所以主体部分是递进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说法有误。原文第一自然段中说“近年来电视剧市场的现实题材创作全面开花”,选项将“现实题材创作”偷换成了“现实题材电视剧”。 B项,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二三自然段的结尾总结句可知,应该是“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对时代的思考,更表现为对时代的审视”,选项属逻辑顺序不当。 C项,说法正确。内容根据在第四自然段。 D项,说法有误。选项中“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说“电视剧创作关注社会话题就‘有戏’,贴近百姓生活能‘走心’,传递主流价值才‘叫好’,反哺现实才能持久发力”。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上海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上海市是全国首个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与过去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系相比,增加了前端督导的环节,且把干湿垃圾从源头上进行了分离。 《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数据显示,2018年上海市湿垃圾处理产能为3480吨/日,与理论产能相比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上海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湿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截至2019年5月底,上海市湿垃圾产能已基本匹配产量,且有多项指标完成度超过了《行动计划》中所定的目标。 材料二: 图表:2011-2017年上海市各类垃无害化处理方式占比情况(单位:%) - 25 - 资料国家统计局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2018年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全国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意见还提出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垃圾分类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具备条件的居民用户实行计量收费和差别化收费。2019年6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草案提出“产生者付费”原则,建立差别化的生活垃圾排放收费制度。 目前国内大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收费形式仍以定额收费和附征于公用事业收费系统为主,计量收费制度正处于探索制定阶段。相较其他城市,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上海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技术层面上,上海市作为全国首个强制垃圾分类的城市,实施时间有限,垃圾收费的具体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材料四:上海和东京在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处理成本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两地分类方式同为四类,但上海把餐厨垃圾归为湿垃圾,通过资源化的方式处理,而东京把餐厨垃圾归为可燃垃圾,通过焚烧的方式处理。除此之外,上海市垃圾分类与处理全过程总成本为985元/吨,远低于东京垃圾全过程处理成本。 在垃圾焚烧方面,东京垃圾处理方式以焚烧为主,焚烧占比已超80%。目前上海市垃圾焚烧与填埋各占50%左右,上海市正在学习“东京模式”,争取2020年实现干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而在垃圾计量收费方面,东京实行垃圾计量收费,上海计量收费还在探索阶段。东京通过指定垃圾处理袋、处理券对垃圾进行计量收费,居民一般承担垃圾处理经费的18%-25%。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5 - A. 上海市作为全国首个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城市,目前处理垃圾产能与垃圾产量基本相当。 B. 上海市将干湿垃圾从源头上进行分离,计量收费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 C. 上海市生活垃圾“谁产生谁付费”的管理原则体现出差别化的特点,有利于激励约束居民。 D. 上海和东京在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处理成本等方面各有特点,在干垃圾处理方面上海还需多学习“东京模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显示,2013年到2017年上海市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占比逐年提高,而卫生填埋及其他无害化处理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B. 上海的垃圾处理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调整,干垃圾焚烧无害化处理方式应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 C. 上海市垃圾处理全过程总成本明显低于东京,表明上海市垃圾处理过程更合理、更有优势。 D. 城市垃圾处理事关绿色发展,需要社会各层面共同参与,逐步探索完善各项制度,转变居民生活观念。 6. 结合材料,从政策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简要概括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办法。 【答案】4. A 5. C 6. 政策层面:①制定了一系列条例计划;②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具体操作层面:①在管理体系上增加了前端督导环节;②从源头上对干湿垃圾进行分离;③逐步完善各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④对湿垃圾通过资源化方式处理,加强对湿垃圾处理体系建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A项,“目前处理垃圾产能与垃圾产量基本相当”理解有误,原文中说“截至2019年5月底,上海市湿垃圾产能已基本匹配产量”,选项扩大了对象范围 故选A。 【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说法有误。“处理全过程总成本低”不能推出“垃圾处理过程更合理、更有优势”的结论。结合原文语句“上海市正在学习‘东京模式’”可知,上海市垃圾处理过程并没有比东京更合理、更有优势。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概括重要信息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最后抓住关键语句,分点概括。 解答本题注意题干提示信息:“结合材料”“从政策层面和具体操作层面”“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办法”。从政策层面看,结合原文语句“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指出上海市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逐步建立计量收费、分类计价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数据显示……且有多项指标完成度超过了《行动计划》中所定的目标”,可知上海制定了相关条例计划并逐步建立收费制度。从操作层面上看,材料一中说上海“增加了前端督导的环节,且把干湿垃圾从源头上进行了分离”;再结合材料二中的图表和材料四中语句“上海市正在学习‘东京模式’”,可知上海正一步步完善各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护林老人 付卫星 这天,他在一片树林里迷了路。 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他热切盼望能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 “有人吗?”他近乎声嘶力竭地喊道。 “喊什么?别吓着她!”他随着声音望去,只见一位老人站在林子里。老人高高的个子,目光严厉且有神。 老人朝身后的小道摆摆头说道:“跟我来吧” 他骑上摩托车追上老人,刚想叫声大爷,老人头也不回地说道:“把你那电驴子关掉,她闻不了那油烟味!” - 25 - 他听了心里有点不快。你老伴又没在跟前,这油烟味能呛得着她吗?可他嘴上没说,而是乖乖地推着摩托车跟老人来到他的住处。 老人让他把摩托车停放到门前,领他进屋坐下,又转身去了厨房。他老伴并没有在屋里,也许在厨房里忙着的吧。 一会儿,老人回来了,说道:“今儿你就住我这,明天我送你出山。” 他点头答应,随后又迫切地问道:“大爷,您这里有电吗?” 老人说:“没有。” 他失望地把手机扔到小桌子上,说道:“我的手机早没电了,这可怎么办?” 老人说:“你为啥不早说,我能给你充电。”他纳闷,没电怎么充电? 老人指着山坡上几块太阳能板告诉他,这是用来为手机充电照明和做饭的,他为老人的环保意识感到惊愣。 临近中午,他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他从包里取出一些罐头香肠要与老人分享。不料老人脸色一沉,冷冷地说道:“快把你这些东西收拾起来,全是些垃圾,她也不喜欢这些东西。” 老人又一次提到了她,可他始终没见到她的影子,这让他的好奇心大增。他想问,又不敢贸然开口。 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说:“你坐着就行,别的什么都不要管。” 那天,他品尝到了真正的野味大餐,吃得他酣畅淋漓,大呼过瘾。 正在这时,老人的电话响了。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他对着话筒高声叫道:“告诉你兔崽子,你那四个轮的我就是不坐,我自己会走,我再说一遍,她不喜欢那油烟味!”说完,老人挂掉了儿子的电话。 老人气呼呼地坐下来,又转脸对他说:“听着,你明天也不准骑那电驴子。” “那我怎么走啊?”他说。老人朝山下一指说道:“坐船!” 他起身朝山下一望,原来山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蜿蜒通向山外。 晚上,老人打开了屋子里的灯,让他和自己一起到里屋的土炕上休息。他这时突然想到那个“她”,便问道:“那大娘睡哪?” 老人怔了怔,然后说:“早没了。” 他就更加好奇:“那她怎么还怕油烟味?” “不,是林子。”老人说。 - 25 - “林子?”老人一口一个“她”,说得那么亲切,原来说的是林子,他不禁又问:“林子也会呼吸?” “怎么不会?”老人说道,“这林子呀,也是有灵性的,她喜欢洁净清新的空气,她也会讨厌那油烟味。 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他为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感到脸红。那晚,他闻着老人身上特有的松香味道酣然入睡。 第二天一早,他随老人来到小河边,把摩托车推到小船上。老人说声坐好,指着远处的一条小道说:“从这走,你就可以到县城了。记住,下次来,可别再骑这电驴子了,她是不喜欢油烟味道的。” 第二年开春,他果然骑着单车来春游,却没能见到老人。他站在老人的小屋前喊了一声,一位汉子走过来,说道:“喊什么?别吓着她!” 他听着耳热,却不是老人。 汉子说,老人是他父亲,年头为捡游人扔下的垃圾摔下山崖,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一定去看护林子。 他随汉子来到老人坟前,深深鞠上一躬,告诉老人,他这次没骑电驴子,请老人安心。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0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他的大排量摩托车、手机和导航仪都帮不上他”,表现出主人公所遇到的困境,既与下文手机需要充电的情节照应,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 “电驴子”说的是摩托车,从老人嘴中说出,既符合老人的身份,又显得富有生活气息。 C. 小说中善于运用简洁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他听了心里有点不快”“他想问,又不收贸然开口”“他的心仿佛被针扎了一下”,让人物形象更真实,情节发展更自然。 D. “老人怔了怔”表现老人对妻子去世的伤感之情,侧面反映出老人对妻子的愧疚。 8. 小说中护林老人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小说中两次写到“喊什么?别吓着她!”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外表 - 25 - 严肃,内心和善。从“目光严厉且有神”“老人脸色一沉”“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等情节可见其外表之严肃,但老人“让他和自己一起到里屋的土炕上休息”,并自己划小船送他走出树林又可见老人实际上是一个内心和善的人;②热爱自然,环保意识强。从不准“他”骑“电驴子”、反复说“她不喜欢油烟味”、家中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为捡游人扔下的垃圾摔下山崖等情节可以看出;③忠于职守,至死不渝。从不坐儿子的汽车、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去看护林子等情节可以看出。 9. ①第一次出现在文章开头,是老人说的,表现老人对林子的热爱,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第二次出现在文章结尾,是老人的儿子说的,首尾呼应,暗示老人的儿子已经接过了老人的班,继续护林工作,同时升华主旨,表现环保意识的代代传承。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D项,“侧面反映出老人对妻子的愧疚”说法有误。原文重点写老人对于林子的热爱,突出其环保意识之强。文中并未提及他的妻子何时、何地、为何离世,又为何使老人愧疚,所以选项属主观臆断。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时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情节。然后在具体情节中分析形象特点。分析时从文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环境描写,以及作者倾向和他人评价入手,准确全面的赏析人物。作答时注意用词要准确,要结合内容作简洁的分析。 本文中“护林老人”是主人公,“我”是线索人物,通过写“我”迷路遇见老人,和老人相处,第二年又回访老人的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概括老人形象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我”和他儿子的态度,结合“目光严厉且有神”“老人脸色一沉”“老人抄起电话一听便大发雷霆”这些描写,看出老人外表严肃;但是“老人要去做午饭,他提出做帮手,老人坚决不同意”,并亲自划小船送“我”走出树林,又可知老人内心善良。二是对那片林子的态度,不准“我”骑“电驴子”,反复说“她不喜欢油烟味”,家中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为捡游人扔下的垃圾摔下山崖等情节,可以看出他热爱自然,环保意识强。三是临终前的嘱托,去世前坚决要儿子答应他去看护林子,可以看出他忠于职守,至死不渝。 【9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题干所给语句的内容,明确位置,把握特征;然后结合语境,从人物主旨、结构思路、语言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 小说中第一次写“喊什么?别吓着她”,是在文章开头,是老人的语言,“她”指的是那片林子,但我误认为是老人的妻子。从人物塑造上看,表现老人对林子的热爱;从表达效果上看,提到“她”却并未见“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小说中第二次写“喊什么?别吓着她”,是在文章结尾,是老人儿子的语言。一样的语言,人却不同了,从内容上看暗示老人离世;从结构上看,首尾形成呼应;从主旨上看,良好的家风,使环保意识代代相传,升华文章中心。作答时注意结合内容,条理要清晰。 【点睛】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奇。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 25 -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B.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C.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D.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便宜指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也可以指因利乘便、见机行事,文中指李牧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 B. 飨,有奉献祭品、祭祀以及鬼神享用祭品的含义,在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C.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君、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封李牧为武安君中的“君”就是其中一种 D. 《史记》记录了我国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属纪传体通史。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驻守雁门,让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 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何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 C. 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实施反间计,赵王派人速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最后秦国灭了赵国。 D. 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因每日得到赏赐却不能消费,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13. 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2)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奇。 【答案】10. B 11. C 12. D - 25 - 13. ①译文为: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②译文为: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话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司,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为: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齐将”指齐国大将,是一个合成词不应拆开,排除A、D两项。“赵”指赵王,是“使人微捕得李牧”的主语,应在“赵”前停顿,排除C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 C项,“春秋时期有君、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说法有误,应该是公、侯、伯、子、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力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守边将士因每日得到赏赐却不能消费”理解有误。原文语句“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句意为: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选项将“不用”理解错误。 故选D。 - 25 -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小,形容词作名词,指小股人马;佯北不胜,省略主语李牧;佯,假装;北,失败、败逃;以,介词,把;委,丢弃、抛弃。 (2)乃,于、便;以……为,让……担任或派……为;击秦军于宜安,状语后置,调整为“于宜安击秦军”;破,打败;走,使动用法,使……逃跑或赶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 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 25 -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众假装败逃,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城市。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逃跑到魏国,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援打败燕国,杀死剧辛。过了七年,秦国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国扈辄杀了十万赵军,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宣安攻击秦军,打败秦军,赶跑秦国将领恒奇。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向南抵御韩国、魏国。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葱的军队,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赵迁和赵军将领颜聚,终于灭亡了赵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①。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②,从今又几年。 【注解】①春归句:春已归而自已尚未回去,②已似句: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总,贬为长沙王大傅。这里借以自喻。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思乡之心,自然更切。人欢己悲,伤悲之泪“潜然”而下。 B.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在单纯的思乡之情中,融入仕宦身世之感,扩大了容量,增强了情感的厚度。 C.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二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风光,虽新年已至,自己与亲人们相隔千里,但早晚有猿的的陪伴以及江边杨柳依依的美景多少给诗人一些情感上的慰藉。 D. - 25 -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这里借用贾谊的典故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而自忤权门,担心滞此难返,不免生出“从今又几年”的忧虑 15. 结合全诗,概括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4. C 15. ①独处异乡,又逢新年,思乡情切。②年老被贬,寄居人下的悲愤。③时光易逝,境遇堪忧。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C项,“但早晚有猿的的陪伴以及江边杨柳依依的美景多少给诗人一些情感上的慰藉”理解有误。“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二句描绘天畔荒山水乡的节序风光。猿啼是积淀着哀伤的诗歌意象,而这里再加之“同旦暮”,早晚、日夜时时在耳,起哀伤,动归思,进而把“思乡心切”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新岁元日的惆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远望,江流、岸柳不但没有给诗人带来生机和新意,相反,风烟一空,濛濛笼罩,倒给诗人心头蒙上一层厚厚的愁雾。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这是针对词的下阕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句等来分析;最后组织语言作答。作答时注意不要只写几个表现情感的词语,要结合内容答情感,指出情感生发的原因,如有手法要一并写出。 本题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概括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诗歌大意是: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此诗抒写作者的无限离愁及失意悲愤之情。首联写情,新岁怀乡;颔联写景寓情,感叹春归我先;颈联即景生情,身处孤境悲愁;末联借贾谊自况,抒发贬谪悲愤。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感人至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25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敦顾在《爱莲说》中表达了他唯独喜爱莲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出淤泥而不染 (2). 濯清涟而不妖 (3). 人生自古谁无死 (4). 留取丹心照汗青 (5). 风萧萧兮易水寒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境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淤、染、濯、涟、汗、萧、兮”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腰封上再有几位名人“倾情推荐”,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便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种图书一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会大量显现,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____________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还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 25 - 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实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的书来消遣也____________。况且,现在每年出版图书50多万种,( )。读者想找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好比大海捞针,难度很大。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我们无法要求书店____________市场规律,把那些滞销的书留在书架上,等待它们的知音,更不能____________畅销榜,把那些低销量的图书推上榜单。但我们倡导多读书,读好书,就希望好书能大卖,以此鼓励优秀的作者、优秀的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写好书、出好书。如果好书越来越多,读好书的人越来越多,就算图书销售额真的下降了,那可能也只是平庸之作没有销路了。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真知灼见 无可厚非 违背 篡改 B. 真知灼见 无可非议 违背 修改 C. 远见卓识 无可厚非 违犯 篡改 D. 远见卓识 无可非议 违犯 修改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旦其中不乏一定数量的好书,就会都被湮没在茫茫书海之中了 B. 即便其中不乏一定数量的劣书,也被湮没在茫茫书海之中了 C. 虽然其中不乏一定数量的劣书,但是都湮没在茫茫书海之中了 D. 即便其中不乏一定数量的好书,也被湮没在茫茫书海之中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一种图书一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会大量出现 B. 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会大量出现 C. 而一种图书一旦畅销,便会大量出现类似的选题 D. 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会大量显现 【答案】17. A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本题第一处,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高明的见识。根据语境及对象,此处应用“真知灼见”。 本题第二处,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根据前面语境,此处用“无可厚非”更恰当。 本题第三处,违背:违反;不遵守。违犯:违背和触犯。根据后面的“市场规律”,此处用“违背”更恰当。 - 25 - 本题第四处,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修改:改正文章、计划等里面的错误、缺点。根据前后语境,此处应用“篡改”。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 从语境看,“被湮没在茫茫书海之中”强调的显然是“好书”,排除B、C两项;“一旦……就会”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的意思,与原文“现在每年出版图书50多万种”的意思不合,排除A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其一,语序不当,前后两句主语分别为“一种图书”和“类似的选题”,主语“一种图书”应放在关联词语“一旦”后,据此可排除A、C项;其二,搭配不当,“选题”不能说“显现”,排除D项。 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肥胖,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正在全世界蔓延。在大多数国家,肥胖率攀升的同时,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多,因此,①____________,一度被归为“城市病”。然而,最新的全球卫生评估结果却显示,②____________ 《自然》杂志最近发布了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对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身体质量指数变化的最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BMI(衡量成人是否超重和肥胖的标准)上升的人口中,55%来自农村。而在一些中低收入地区,农村对BMI上升的贡献更是超过80%。③____________,才是全球肥胖率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 【答案】 (1). 肥胖便和城市生活方式联系了起来 (2). 肥胖并不是城市所独有 (3). 农村肥胖人口数量的上升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解答本题先整体阅读。 根据前面“因此”一词,可知第一处应是结果句;结合前文语句“肥胖率攀升的同时,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多”和结论的后半句,可知第一处应是指出肥胖和城市生活有关。由此确定第一处应填语句为:肥胖便和城市生活方式联系了起来。结合前文语境中“然而”“却”,可知第二处应填语句与前面形成转折关系;结合后文《自然》杂志的分析结果可知,肥胖农村也有,由前文写城市肥胖自然过渡到后文写农村肥胖。由此确定第二处应填语句为:肥胖并不是城市所独有。由后文语句“才是全球肥胖率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可知第三处应填其原因;结合前文数字和“农村对BMI上升的贡献”,可确定应填语句为:农村肥胖人口数量的上升。 21.下面这副学生送给老师的对联并不完整,请从备选短语中选择合适的短语,并将短语对应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古今情怀 ②翰墨无声 ③中外精粹 ④杏坛有爱 ⑤事业和欢乐共舞 ⑥文明与精彩同行 上联:语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文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④⑤ (2). .③②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撰写对联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对联的种类有春联、婚联、挽联、寿联、书画联、行业联等。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对,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忌重字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联意思重复。解答本题需要根据语意连贯和对联词性、结构相对的要求排列。 - 25 - 首先要根据结构特征对提供的词语进行分类组合。“古今情怀”对“中外精粹”,“翰墨无声”对“杏坛有爱”,“事业和欢乐共舞”对“梦想与精彩同行”。其次,在分类基础上,根据内容进行组句。这副对联用“语传”“文载”作开端,遵照先古今后中外的习惯,落实第一组词语;“语”和“欢乐”搭配,“文”和“无声”搭配,是比较合理的;根据尾字的平仄可确定“共舞”“同行”的位置,上下联即可确定。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照片,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一张小小的照片,记载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折射出时代的风尚面貌……有时,一张照片可以吸引我们的视线,触动我们的情感,撩拨我们的情思。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写一篇与照片有关的记叙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阿锦的黑白记忆 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周边的角被岁月磨出了须线,她定定地望着里面夹的黑白照,岁月竟将它装订得如此拙劣,落下斑驳的印迹。她忍着泪,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本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唯有自爱,此生不老…… 阿锦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认知的时候,她就觉得这个世界挤满了黑与白的单调色彩,黑白的电视,有常年晃动的“雪花”;笨重的黑色收音机,吱吱送出美妙的音乐;还有就是父亲最珍视的全家福黑白照片,被镶嵌在精致的镜框里,挂在墙上。父亲吃力地抱着微胖的自己,欢悦地指着照片的人儿给自己辨认,阿锦眨巴着自己水汪汪的大眼睛,摇摇头,转向一旁的毛绒玩具,父亲微微嗔怒,却也无可奈何。阿锦还小,无法将家的概念一针一线的纳入她的心底,这时刻的阿锦对于黑白照的第一抹印象,尚未在她的心里撩拢出动人的涟漪,她哪里会晓得,一张小小的照片,牵绊住了往后的岁月,绊住了那颗敏感的心。 阿锦渐渐长大,她开始渴求穿上漂亮的小花裙,欢心雀跃地跑去相馆,倚在父母怀里,照上一张全家福。她嘟着嘴,卖力地摇着父亲的手臂。父亲皱了皱眉,照上一张相,就该意味着这个月的饭菜无法合乎阿锦的心意,倘若她眼泪涟涟,嚷着要吃肉的话?父亲望望撒娇的阿锦,宠溺的眼神不言而喻,他弯下腰去,搂抱起阿锦,说:“好,阿爸周末带你去照相!”阿锦的牙齿亮白得像一道闪电,她狡猾地笑着,这世上最爱自己的人,愿意摘下最美星星给自己。那个周末,阿锦如愿拍下自己想要的全家福,她的笑靥如花,被定格在那个黑白岁月,即使日子艰苦,父母们愿付出一切去爱她的岁月。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锦渐渐长高,父亲的背更驼,母亲眼角的皱纹也愈深,可唯一不变是,每一年,父亲总要全家去照相馆照上一张全家福。阿锦的眼里色彩日渐丰富,黑白的照片也逐渐褪去它夺目的光彩,被一沓沓的彩色照片替代,可阿锦分明看见,父亲粗糙的双手,抚摸黑白全家福的专注与慈爱。 - 25 - 记忆站在一米外的光阴,朝阿锦点头微笑,阿锦轻轻合上相册,眼里顿时起了雾气,她觉得那泛黄的陈旧的黑白相册,装载着那么多的黑白记忆,却是明晃晃的耀眼,时代永远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固若金汤地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岁月静好!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本题题干包括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材料部分共三句话,第一句指出照片的普遍和普通;第二句话指出照片的内容多样;第三句话指出照片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知,写作的话题应围绕照片展开,照片背后所关联的故事、记忆是写作的内容,而牵动我们回忆的原因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写作本文站位要高,千万不要只讲述拍照的过程或与照片有关的人、事,一定要写出真情或感悟,以免文章流于平淡。本文要求写成记叙文。 参考立意: 1、总会想起那张照片 2、照片里的回忆 3、老照片的故事 4、成长的黑白记忆 5、记录青春的照片 6、胶片记录生活变迁 可用素材: 1、一张照片,记载着一个故事;一张照片,讲述了一段经历;一张照片,勾起了一份回忆;一张照片,饱含了一份情感。就是这样一张体形小而意义深远的照片,普通而又不寻常的照片,是多么值得我去收藏。 2、照片是你生命中短暂一个定点,是你生命中一个无法磨灭的记忆,是生命成长的最好的见证。 3、如今数码相机已经十分先进,人们能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大量照片。然而,有人又重新拿起胶片相机,不顾一卷三十六幅的胶卷几十元的高昂成本,与暗房里费心劳神的冲洗过程。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这种种麻烦逼着摄影师在按下每一次快门之前,都能够仔细深入地观察被摄物体,用心思考,因而每一张逐渐显影的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值得慢慢回味的记忆。 这种回味在如今数码照片泛滥的时代已是非常稀罕了。人们用镜头代替眼睛,用照片代替记忆,以为自己这样便抓住了时光。 - 25 - 4、每一张照片,无论泛黄还是崭新,都被岁月染上了独有的色彩。我手捧相册,目光再一次定格在了那张照片上 照片上是个年龄不大的男孩,双手捧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他咧着嘴开心地笑着,嘴巴像一轮弯弯的月牙儿,嘴角使劲翘起来,好像是想要追上眼睛,虽然少了两颗大门牙,但是笑却是无比的灿烂。 纵然岁月奔腾而去,但是那张照片却在我的记忆中弥久留新。因为是它,让成长中的我到了方向,让我明智,让我明白了耐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窗外细雨乘着和风翩然而下,窗内,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书页间滑落一张泛黄的照片。轻轻拾起,姥姥抱着我临窗而坐的画面跃然眼前。 照片里的我,伸着胖乎乎的小手,满脸的欢欣跳跃。那时的姥姥,多年轻呀,抱着我,满眼的慈爱,脸上的笑容仿佛初春雨后的一抹阳光,照得人心里满是柔润纯净。我们这一老一少,当时在做什么呢?雨声在窗外呢喃着,将我牵入温暖的回忆。 黄梅戏的唱腔、厨房里的水汽、笔墨纸砚的书香,贯穿我整个童年,在我心头荡起阵阵温柔的涟漪…… 窗外,雨大了,雨滴打在花上、叶上,清脆悦耳,婉转悠扬,似黄梅戏温柔的唱腔;水气凝在窗上,氤氲了我的双眼,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身影:弯着腰,驼着背,带茧的手,闪烁的白发……任泪水打湿了脸庞…… 6、对那幅照片我一直不满意,是爷爷的一幅肖像照片,家里人都说挺好,后来以那幅照片为蓝本又做了瓷版画,但与记忆中的爷爷相去甚远。 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他们身边八年,记忆如磐石,刻骨铭心。两位老人早已离我远去,眼前却总模糊着爷爷踉跄的脚步,耳畔回荡着奶奶的哭泣,永红什么时候再回来啊? 尽管不能诠释内心记忆,但那幅照片我一直珍藏。后来,学会摄影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拍那幅照片并放大,现仍在我的书房里挂着,那是记忆中爷爷唯一一幅照片。 岁月更替,手中有了相机,并从胶片到了数码,科技改变了一切。房间一角堆积的胶片、影集远远不如桌子上那个硬盘所承载丰富,但点滴的记忆,前者所占更为丰满。 - 25 - 7、我也曾经这样天真地认为。我初涉摄影之时曾去过一次西藏旅游,带着自己的数码相机。蓝天,白云,碧水,雪山,面对这一切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美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下来。于是,在西藏之旅的期间,我的眼睛几乎未从取景器小窗口上移开过,存储卡也被填得满满的,心想我已记录下这一切美景。然而,回家再次浏览这些相片时,却再找不回当时的那一份激动了。当时只顾着拍照,却忘了用心体会旅途的愉快,面对美景的新奇与感动,以及景观背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这才意识到,有些东西是难以用相片记录下来的。 我这才明白,拍照只不过是给你一个观察体验的机会,而照片只不过是回忆的引子,真正的美好回忆在心中。 因此,拍照用胶片机还是数码相机又有何关系?照片的多与少又有何关系?只要用心体验,用心记录,定能写下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参考结构: 阿锦的黑白记忆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引出回忆。文章使用第三人称,先写阿锦摊开那本泛黄的相册,忍着泪,一读再读。然后书写感悟,青春本就是一本太过仓促的书,唯有自爱,此生不老。 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讲述黑白照片的记忆。 第一层,写阿锦刚开始有认知的时候,父亲抱她指认照片上的的人,但黑白照尚未在她的心里撩拢出动人的涟漪。用“她哪里会晓得,一张小小的照片,牵绊住了往后的岁月,绊住了那颗敏感的心”引出下文。 第二层,写阿锦渐渐长大,如愿拍下自己想要的全家福。黑白照中定格的是艰苦日子里父母愿付出一切的爱。 第三层,写阿锦长大,却看见,父亲用粗糙的双手,抚摸黑白全家福的专注与慈爱。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中心。先照应开头,写阿锦合上相册,眼里顿时起了雾气;然后书写感悟,黑白相册,装载着黑白记忆,时代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固若金汤地躺在自己的心房,只待岁月静好! - 25 - - 2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013北京金雨教育房山区中考数学一模试题及答案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老人与海课时优案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2018届二轮复习第1讲 概 率课件(全国通用)
- 高考化学一轮重要考点练习卷乙醇和乙酸
- 初中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复习单元复习课件PPT:第一篇 课内知识训练八年级上册
- 2020班主任个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5篇
- 【历史】云南省昆明市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试题(解析版)
- 2019-2020学年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海安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数学试题 含解析
- 2018-2019学年重庆市铜梁一中高二10月月考数学(理)试题(Word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