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考评特训:模拟考(二) 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考评特训:模拟考(二) 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模拟考(二) 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发布2019年十大流行语。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网络流行语所占比例进一步提升,这也反映了网络上年轻人话语权增强、网络流行文化进入现实生活的趋势。其中一部分与热点事件引起的争论有关,还有一些让人看不到“起源”,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19年的流行语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外的时事动态,“霸凌主义”与中美贸易摩擦相关,“文明互鉴”也体现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大国形象的能力与方向,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关键词的总结与提炼。与之相对,流行语“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更像是对一些人刻薄霸道、自以为是的批评话语,既然网上出现了一些“柠檬精”或“杠精”的不和谐声音,自然也会有理性的声音加以反击。有趣的是,这些反击的声音,也不是正襟危坐时的说教,而是用同样幽默的口吻来回应,时常令人忍俊不禁。如此一来,既起到了建构良性舆论空间的作用,又不失网络文化的趣味性,堪称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年度流行语中的网络文化成分越来越多,而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特征,也真实地反映在这些流行语中。对此,我们不妨以一个更加理性与宽容的视角来看待。年度流行语实际上是我们观察社会动向与文化生态的一个晴雨表,对理解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向大有裨益。而后世的观察者,也可以从中获得另一视角的历史记录。‎ ‎(摘编自《光明时评:年度流行语凸显了何种文化生态》)‎ 材料二:日前,在互联网上突然爆红的papi酱系列视频,因主持人时常爆粗口而被勒令整改。广电总局要求其去除粗口低俗内容,符合网络视听行业的节目审核通则要求后,才能重新上线。这一事件也引发网友针对网络语言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网络文化的特色,不应过多干涉;有人认为这次监管是一次良性的互动,或可带来整治网络语言的良机。‎ - 22 -‎ 网络语言主要有简洁性、新奇性等特点。由于网际属于实时交流,需要快速输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的网语,既简单易用,又能节省上网时间;网络世界同时又是一个推崇个性的世界,人们通过对语言的创新使用体现个性、追求新鲜感,这使得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新奇性。‎ 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语言在拥有上述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合规范、过度求新、沟通困难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如“酱紫”“咳不容缓”“米国”等不一而足。网络语言冲击、解构和颠覆了既有的语言规则,它与传统语言文字相比,显得很不规范。同时网络语言大量地使用缩写、错字、别字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有些简写形式甚至完全背离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心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前院长、作家王晓玉教授就曾强调:“‘杂糅’、胡编生造词语绝对是不可以的。这类用词的存在造成了语言的不严肃,只能在非常小的群体中流行,一旦泛滥成灾,对我们国家语言的纯洁性会造成污染。”也因为缺乏指导,网络语言中媚俗表达全民风行,庸俗粗鄙大行其道,让很多人不禁感慨:“如今的互联网越发地重口味了!”‎ 网络语言传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的特质,使得其本身带有“自净机制”。但网络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有必要及时依法治理。‎ 首先,法制化是互联网治理的根本手段,有法可依也是互联网得以公正有效治理的基础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完善语言文字的法规规章,强调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媒体、行业等重点领域,要合法、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其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举办“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全民活动,以鲜活的言语风尚、出彩的文化涵养,引发全社会对国民语言能力的关注,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最后,利用好《现代汉语词典》的标杆作用,积极吸收诸如“雷人”“草根”等网络热词,为网络用语的规范指明方向。规范网络词语评选活动,杜绝为网络低俗用语的传播推波助澜。‎ 唯有遵从严肃的文本教育、公认的文化认知、共同的社会操守、严格的约束机制才能实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正向联动,促生网络语言的健康革新,让低俗语言日渐淡出,让文明优美加速生长。‎ ‎(摘编自《让人又爱又恨的网络语言》)‎ 材料三: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方言间的相互接触,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归根到底来自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形式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和心理诸因素则要求语言表达的意义具有无限性和灵活多变性,因时、因地、因人、因境、因事而异。有限且相对稳定的形式对意义具有一定的制约,同时,也把人类的各种思维模式、心理取向和发现、创造的新事物“固化”‎ - 22 -‎ 下来。而因表达需要所决定的无限的灵活多变的意义,必然对形式产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冲击。这种冲击会带来语言形式的新质要素的出现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使语言形式发生各种微妙的人们可以感觉到或一时感觉不到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了的语言形式反过来又对意义发生作用。‎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运动,把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外部因素,通过意义吸纳转化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从而使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摘编自《言语发展变化的原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9年年度流行语是对一个时代的关键词的总结与提炼,反映了网络上年轻人话语权增强、网络流行文化进入现实生活的趋势。‎ B.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新奇性特点,主要是因为网络世界是一个推崇个性的世界,人们通过对语言的创新使用体现个性、追求新鲜感。‎ C.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现象理论上的解释,意在引发全社会对国民语言能力的关注,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D.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主要是因为网际属于实时交流,需要快速输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的网语,既简单易用,又能节省上网时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9年的网络流行语所占比例进一步提升,凸显了热点事件引起关注,可以据此来了解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向。‎ B.年度流行语也真实地反映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特征,材料一认为这是网络文化的特色,不应过多干涉。‎ C.当今的网络语言表达媚俗,庸俗粗鄙,只有通过严格的约束机制才能实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正向联动,促生网络语言健康革新。‎ D.法制化是互联网治理的根本手段。这就需要国家完善语言文字的法规规章,要求全民合法、规范地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996”能够成为年度流行语,缘于一些知名企业家在公开场合对“996”工作制的推崇。“996”这一流行语让人意识到,劳动者休息权等合法权益仍然没能受到足够重视。‎ B.“融梗”这一流行语源自网友对《少年的你》是否抄袭的热议,近年来多部文艺作品涉嫌“抄袭”,网友针对“融梗”定性进行了集体讨论,但“合理借鉴”与“违法抄袭”的边界终无一致意见。‎ C.“硬核”,原本是用来形容说唱音乐和游戏的。作为网络流行语被理解为是一种很厉害、很酷、很彪悍的意思。因为偏离了原本的意义,应该从公众的文化认知、社会操守等方面予以规范。‎ - 22 -‎ D.网络流行语的迭出,说明大家都很重视通过语言来总结个人、集体,甚至国家、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使之记录并传播下去,体现了语言和人们生活之间的联系。‎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网络语言应该加强监管还是不应过多干涉?请根据材料三中的语言学知识并结合前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四行围绕山谷伐木、割麦子和篱间背瓜果三个场景描写了普遍的农家活动,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乡野风韵。‎ B.“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一句所表达的心情在诗中未点明,但可以想象到其中的欢快欣喜。‎ - 22 -‎ C.诗歌第二节中的“雾”“霜”及第一节中的“露珠”传达并营造出了清凉、冷寂、朦胧的环境气氛。‎ D.“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中“轻轻”一词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渔人悠闲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秋天的宁静与悠远。‎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既讲究“圆圆的网”“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种形与影的精细视觉效果的营造,也注重听觉描写,如“伐木声”“蟋蟀声”“笛声”等。‎ B.诗歌第一节末尾的“栖息”二字概括了农村秋天的场景,将虚无的东西视象化,营造了农村祥和、闲静的氛围。‎ C.诗歌第三节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这可看作是古人所谓的“起兴”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 D.诗人的感觉敏锐而丰富,表达新颖别致,用象征手法把秋天写得神秘莫测而又明朗脱俗,显示出思想的高深厚重。‎ ‎8.诗人在每一节都用了一个“满”字,试分析它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注重场景和画面描写是本诗的显著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高祖经,与唐寅同举,除名。霞客生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徭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每岁三时出游,秋冬觐省,以为常。‎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杖、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为床席,以溪涧为饮沐。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 22 -‎ 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复上二十馀里,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欲赌身命,皆此类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栖宿岩穴中,八日不火食,抵峨眉,属奢酋阻兵,乃返。只身戴釜,访恒山于塞外,尽历九边厄塞。归,过余山中,剧谈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经纬分合,历历如指掌。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磵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丽江木太守偫糇粮,具笋舆以归。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霞客纪游之书,高可隐几,当为古今游记之最。霞客死时年五十有六,卒以辛巳正月,葬江阴之马湾。‎ ‎(节选清·钱谦益《徐霞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B.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C.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D.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徭役名目繁多,残酷压榨平民百姓。‎ B.觐省,觐,臣民朝见君主或宗教徒朝拜圣地;省,探望问候长辈、亲属。这里指徐霞客秋冬朝拜圣地和问候母亲。‎ - 22 -‎ C.西域,汉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清代东起敦煌以西,西至巴尔喀什湖,南至拉萨,北至俄罗斯及哈萨克等地。此处是后义。‎ D.江阴,古代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此言之城池建筑方位也。此处江阴因地处“长江之南”而得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霞客是一位心系山水,而又十分孝顺的奇士。他在年少的时候就经常想着远游,但因为要奉养母亲不能出游,三十岁后才出游。‎ B.徐霞客出游时是一个身体矫健、勇敢不屈的探险家。他出游时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绳索打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只身背着包袱到达峨眉山顶和塞外恒山。‎ C.徐霞客具有不畏艰险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有一次他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遇到了雨天,大雨淋湿了小船,有人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并回答“实在是足够快乐啊”可见其内心的乐观。‎ D.徐霞客有着终生致力于地理探索的学者执着追求的精神。游览必定实地考察,病重后告诉探病的人,自认为可与张骞、唐玄奘、耶律楚材比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三段中“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的记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 22 -‎ 三峡闻猿 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 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三峡闻猿”点明地点和事件,“闻猿”是贯穿全诗的主线。‎ B.首联用“渡”字描摹猿声越过烟波浩渺、空寂的江面的过程,极富质感。‎ C.颔联写月高树深、飞霜满天的景象,揭示出猿声“不住”的外在因素。‎ D.最后两联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点出了诗人“移船”的直接原因。‎ ‎16.有人分析此诗表达感情含蓄内敛“意在言外”,你同意吗?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谓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2)《蜀相》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客观景物,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 - 22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如今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 A.借代、比喻、夸张 B.拟人、比喻、夸张 C.对偶、借代、夸张 D.对偶、借代、比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出产的有着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的泥公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 22 -‎ ‎①随着经济能力的增强,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电子科技逐渐影响了人们,开始使用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进行信息的融合。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协力合作,④经过双方的优势互补,来提升整体的发展水平。⑤各类新型媒体要学习传统媒体的语言魅力和发展优势,⑥传统媒体也应该打开思路完成自身发展的相应改革,⑦只要两者协调合作就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媒体综合运营的发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20个字。(5分)‎ 新华社加德满都10月12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访问尼泊尔,在加德满都总统府会见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两国元首共同宣布,双方将本着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精神,建立中尼面向发展与繁荣的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习近平指出,今年4月在北京,你盛情邀请我年内访问尼泊尔。我今天如约而来。正如总统女士所说,中尼之间只有友好和合作。在机场和沿途欢迎人群的脸上,我看到了尼泊尔人民真诚的笑容,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友好,让我再次感受到中尼友好在尼泊尔拥有广泛共识和扎实根基。中尼两国人民心意相通、休戚与共,是邻国友好交往的典范。我希望通过这次访问,传承中尼传统友谊,顺应两国人民期待,推动两国关系更上一层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演讲稿,讲给全校同学听。‎ - 22 -‎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模拟考(二) 高考仿真模拟冲刺卷B ‎1.B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表述不准确,由材料一可知,“反映了网络上……的趋势”的是“今年的网络流行语所占比例进一步提升”。C.表述不完整,材料二对材料一没有进行理论上的解释,此外“引发全社会对国民语言能力的关注,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举办一系列全民阅读活动的目的,而非整则材料的目的。D.强加因果,“网际属于实时交流,需要快速输入……又能节省上网时间”是网络语言具有简洁性这一特点的原因,不是“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的原因。‎ ‎2.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偏概全,“网络语言中媚俗表达全民风行,庸俗粗鄙大行其道”并不等于所有网络语言表达都“媚俗、庸俗粗鄙”;此外“严格的约束机制”只是措施之一,还有其他措施。‎ - 22 -‎ ‎3.C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应该以一个更加理性与宽容的视角来看待流行语,发挥年度流行语的晴雨表功能。而C项认为“硬核”一词“因为偏离了原本的意义……予以规范”,不符合该观点。‎ ‎4.答案:示例:①引用论证。引用王晓玉教授及网友的话语论证当前网络语言存在弊端,使论证更具说服力。②举例论证。如:举“酱紫”“咳不容缓”等例论述网络语言存在着不合规范、过度求新等弊端,以积极吸收诸如“雷人”“草根”等网络热词为例论证如何利用好《现代汉语词典》的标杆作用,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 ‎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是指作者能够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具体事例,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真实可信。材料二中举“酱紫”“咳不容缓”等例子就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引用论证是指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使论证更有力。材料二中引用王晓玉教授的发言便属于引用论证。‎ ‎5.答案:示例:不应过多干涉。①语言形式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和心理诸因素则要求语言表达的意义具有无限性和灵活多变性,因表达需要所决定的无限的灵活多变的意义,冲击并变革着语言的形式。网络语言的不断出现正是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体现。②‎ - 22 -‎ 有限且相对稳定的形式对意义具有一定的制约。语言的形成和固定化是一个漫长且内部自然淘汰的过程,那些过于粗鄙的、不符合稳定的语言形式的词语会受到制约,并终将被淘汰,无需人为地过多干涉。‎ 解析:本题考查针对文本中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把握好材料三的观点,而后在综合三则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对网络语言的看法,可以结合网络语言的特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6.C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诗歌第一节的“露珠”表现出的是明朗与纯净的环境氛围,而非“清凉、冷寂、朦胧”。‎ ‎7.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用象征手法把秋天写得神秘莫测”错,本诗中,诗人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呈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之美,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实则情味深长。‎ ‎8.答案:诗人在每一节诗歌中都用了一个“满”字,如“满披着”“满载着”“满流着”,看似不经意,实则别具匠心,赋予了诗中意象以饱满之感;(2分)诗歌以“满”“肥硕”“圆圆”等词刻画意象,营造出秋天清静、柔美的氛围,凸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向往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通读诗歌内容,找出各诗节中有关“满”的词句,如“满披着”“满载着”“满流着”,体会其赋予“露珠”“白霜”“笛孔”等意象的饱满之感;另外,结合诗中“肥硕的瓜果”“圆圆的网”等描写,体会其与“满”所共同营造的清静、柔美、让人热爱与向往的秋天的氛围。‎ ‎9.答案:‎ - 22 -‎ 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营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表现了秋天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如通过描写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凸显了秋的清静;通过刻画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表现了秋的清远;通过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赋予秋以清甜;而避开喧嚣的情境,避开拙重之词,使秋具有了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和谐统一,表达了诗人对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及对秋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内容的能力。作答本题,应在准确理解诗歌各节所描写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诗歌所营造的场景及画面,体会其所凸显的秋天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特点,从而感悟诗人于这些场景及画面中所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联系诗歌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10.B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西”修饰“游”,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项。“吾以老布衣”意为凭借老百姓的身份,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C两项。‎ ‎11.B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处指“问候母亲”,没有“秋冬朝拜圣地”的意思。‎ 素养落地 本题通过对我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使考生理解并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12.B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只身背着包袱到达峨眉山顶和塞外恒山”错,原文只说“抵峨眉”‎ - 22 -‎ ‎,没有提到是否到达峨眉山顶。‎ ‎13.答案:(1)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时,陈木叔问他:“你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吗?”徐霞客不敢肯定地回答。(状语后置1分,“过”“造”各1分,句意1分)‎ ‎(2)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山川的优美景色,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服阕”“益”“胜”、判断句各1分)‎ 回归教材:“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过,拜访。“造饮辄尽”(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造,到。“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胜,美好,优美。‎ ‎14.答案:从中可以看出徐霞客是积极的行动派实践者,(1分)有争强好胜之心,(1分)而这也是让他能够到达很多人所不能到达的地方,让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旅行家的一个重要原因。(1分)‎ 全能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联系上文可知,徐霞客因为别人的一句问话,天刚亮就出发,耗时十日,历经艰险也要达到雁荡山的最高峰。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于实践的人;由段末的评价也可以看出他有争强好胜之心;结合全文来看,这也是徐霞客能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旅行家的原因之一。‎ 参考译文:‎ - 22 -‎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高祖父徐经和唐寅一同考中举人,(因考试作弊而)被取消资格。徐霞客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努力种田侍奉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局促得好像笼子里的鸟触到边沿一样,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冬天冷的时候,问候母亲,把这当作常例。‎ 他出行时,只带着一个奴仆或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遇到食物就可以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拿绳索打水,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又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时,陈木叔问他:“你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吗?”徐霞客不敢肯定地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龙湫,走了三十里,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又上行二十多里,山顶劲风逼人,有数百群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才开始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以身家性命相赌,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山川的优美景色,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 - 22 -‎ 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住在山洞里面,八天没有吃到熟东西,到了峨眉山下,正碰上奢崇明反叛朝廷的战争,只好返回。一个人带着炊具,寻访了塞外的恒山,走遍了北方险要的关塞。回来后,到我的山庄拜访,开心地谈论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纵横变化,清楚得好像是谈论手掌中的事。(徐霞客)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有人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方便行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丽江府的木太守为他准备好干粮和竹轿,他才得以回来。(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徐霞客记载游览所见的书,高度可隐没几案,应当是古往今来游记中最好的。徐霞客去世时五十六岁。死在辛巳年(1641)正月,安葬在江阴马湾。‎ ‎15.D 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最后两联以动衬静”错,此处是以悄然之境的迁客端坐的“静”来衬托猿声“不住”的动,故应是以静衬动。‎ ‎16.答案:同意。诗中描述停靠在三峡听闻猿声而欲“移船”的情景,全诗对“移船”的内在原因没有进行直接描写,对“移船”的表面原因点到即止。首先诗人以猿声的“更深仍不住”暗写诗人思乡情怯,思乡情怯而直欲“移船”远避,营造出言在此而意在彼“意在言外”‎ - 22 -‎ 的表达效果。(3分)另外,诗人还通过月高树深、飞霜满天之下不住哀嚎啼鸣的猿声借景传情,委婉含蓄地烘托自己漂泊异乡孤寂凄冷的怀乡之痛,达到了含蓄内敛“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题干可知,本题意在考查感情的“婉曲之笔”和寄托感情的“言志载体”的作用。作答时,要注意“猿啼”是自然事物,可作为环境描写来思考,因此可结合猿声渲染的环境氛围以及“猿声”的含意分析作答。此外,要理解“万里客”的渲染,能烘托诗人的羁旅之情;“千山境”的反衬,可摹写自己的孤寂之状。‎ 素养落地: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解答此题,可根据诗中的关键意象,联系全诗内容分析作答。“数声猿”“下霜天”等渲染出了萧瑟凄凉的氛围,描绘出的自然是萧瑟凄凉的孤寂画面;体现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诗歌鉴赏:本诗描写了诗人乘船停靠在三峡江面之上听闻猿声而欲移船的情景,对移船的内在原因鲜有直接的表述,但这恰是诗人的匠心所在。诗人是借猿声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孤寂凄冷的思乡怀人之情,通过月高树深、飞霜满天之下而无法栖身以及猿猴不停哀嚎啼鸣的情景来烘托自己处在万里之远、千山之围中的凄苦怀乡之痛,猿声的“更深仍不住”使诗人思乡情怯,直欲移船远避。而移船远避又何尝不是思情之浓至极点的表现。‎ ‎17.答案:(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 22 -‎ ‎(3)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18.B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文段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把阳光比作一种橘色的灯光,把尘埃比作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等;有拟人,写阳光“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有夸张,如泥公鸡“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9.答案:原文将对泥公鸡的描写放在后面,突出其颜色、形态以及栩栩如生的神态的特点,使描写更加生动,增强画面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把描写泥公鸡的语句单独放在主语之后,是为了突出泥公鸡的特点,使描写更生动,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修改后的句子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0.答案:①它变得很温和,很红 ‎②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第①句前面是分号,表明第①句与前一句是并列关系,再根据前后文的语意可知,此处是说太阳光变得温和、红。第②句,根据前文“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及后文“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燃烧了起来”,结合“满室皆暗”可知,此处应是说只有书架上是明亮的。‎ 超级链接·归纳: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①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及限制。②整体感知,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或观点。③分清层次及结构,确定补写句子的类型。④‎ - 22 -‎ 重点勾画,找到提示信息:暗示性词句(关联词、代词等),标点符号(特别是冒号、分号、问号)。⑤遣词造句:根据找到的提示信息,揣摩上下文遣词造句的规律补全句子。⑥检验:文从字顺,语意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数。‎ ‎21.答案:①“增强”改为“提升”;②“电子科技逐渐影响了人们”改为“人们逐渐受到电子科技的影响”;④“经过”改为“通过”;⑦“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第①句词语搭配不当,应改为“随着经济能力的提升”;第②句主客颠倒,应改为“人们逐渐受到电子科技的影响”;第④句介词使用错误,“经过”强调事情的过程,“通过”强调使用的方法、手段。根据句意应改为“通过”。第⑦句关联词使用错误,根据句意应改为“只有……才”。‎ ‎22.答案: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访问尼泊尔。‎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的开头部分,它用简短的语言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揭示新闻主题。故可根据导语概括出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即为了建立两国友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访问尼泊尔并会见总统班达里。‎ ‎23.写作指导:‎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节日”主要是指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触发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则引导考生发表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看法和思考,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构思作文,从现象、原因、解决办法等方面加以分析。‎ - 22 -‎ 另外,题目要求写成演讲稿,需要注意演讲稿主要是为了说理,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但主要方式应是议论。语言要富有感染力、鼓动性,要重视修辞手法的使用。‎ 立意提示 ①传承传统节日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特点;②深刻铭记中华传统节日;③传承传统节日,是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④欢庆传统节日,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⑤传承传统节日,应怀抱“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 参考素材 ‎(1)理论素材 ‎①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李山甫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 ‎⑤困人天气近清明。——苏轼 ‎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 ‎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2)事实素材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要求“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体验”。‎ ‎②‎ - 22 -‎ 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6日给澳门街坊总会颐骏中心长者义工组的30位老人回信,向他们表示亲切问候和勉励,并祝全国的老人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③“醉美赏月行”于9月11日—13日在贵州平塘的天文小镇举行,全国各地“慕月而来”的男女老少们共同分享了FAST“天眼”下赏中秋月的独特体验。在3天2夜的行程中,一众“赏月人”与天文宇宙来了一次亲密接触。‎ ‎④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欢度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在Hillerod市活动中心举办了精彩的文艺晚会,该市市长Kirsten Jensen女士及各界嘉宾近400人参加,中国驻丹麦使馆文化参赞李鸿女士应邀出席。来宾们喝青岛啤酒、品美味月饼、听中国民乐、看中华杂技,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共同欢度中国传统佳节,欣赏中国文化,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