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02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2017学年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方案: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学习目标】 记忆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科技、教育、文艺发展的背景,及其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线索特征】 本单元内容包括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线索为: 此阶段的历史特征是:科技发展重点经历了国防、军事领域转向经济、生活领域的过程;现代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曲折发展。 【知识梳理】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①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 ”的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 “③ ”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④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⑤ 。 (2)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⑥ ”。加速了中国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提出 (1)① 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② 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③ ”。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3.结果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代表作有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双百”方针的挫折 (1)原因: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和“④ ”。 (2)表现: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批判;文艺单调且凋零。 (3)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 向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① 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②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奋勇抓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③ ”发展战略。 (3)20世纪④ 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通过了《⑤ 》。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 “⑥ ”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巩固练习】 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 2003年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他报道的科技成就是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历经曲折,成果丰硕。在国庆十周年电影展览中,共展出35部电影,其中大部分为l956年拍摄的,被称为“难忘的l956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B.苏联的帮助和支持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D.“双百”方针的提出 4.“文革”时期,中国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学艺术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5.1956年1月,党中央就知识分子问题召开专门会议,周恩来强调应给知识分子更多的权利,对他们的观点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体现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 B.纠正在以前工作中对知识分子造成的伤害 C.促进文学艺术工作的发展 D.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6.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下列选项,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7.下列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①实施“211工程”计划 ②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③制定《义务教育法》 ④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A. ④①②③ B.②④③① C. ④②③① D. ④②①③ 8.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①提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了高考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知识梳理】 第19课: ①1964 ②东方红一号 ③神州五号 ④三 ⑤南优2号 ⑥银河一I号 第20课: ①1956 ②艺术 ③百家争鸣 ④文化大革命 第21课: ①全面发展 ②1966 ③科教兴国 ④80 ⑤义务教育法 ⑥211工程 【巩固练习】 1---5 ABDCD 6---8 BC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