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卷·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六中高二上学期学分认定模块考试(期末)(2017
2015级学分认定考试 地理学科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别、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纸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处,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生产和景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都江堰和坎儿井工程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成功建设的水利工程。读下图,回答1~3题。 都江堰 坎儿井 1.坎儿井由明渠、竖井、暗渠、涝坝四部分组成,修建暗渠的目的是( ) A.增加冰川融化量 B.减少水分的蒸发量 C.减少地下径流量 D.增加大气降水量 2.由于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都江堰既能灌溉,还能( ) A.发电 B.防震 C.发展航运 D.防洪 3.都江堰所在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地形崎岖 B.光照较少 C.降水不足 D.积温过高 低碳生活是指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为了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据此回答4~5题。 4.下图中表示节能标志的是( ) 5.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日常行为方式是( ) A.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睡眠模式 B.多用电子邮件,少用传真、打印机 C.用小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D.家庭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及能源输送路线示意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的能源输送线路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能源输送线路为西电东送线路 B.能源输送的方式为铁路输送 C.联系了三大经济地带,有利于促进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D.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东部经济地带的能源问题 7.该能源的输送可以改善东部地区的环境问题是( ) A.水体污染 B.地面沉降 C.水土流失 D.煤烟污染 读“我国某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图”,回答8-9题。 8.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为( ) A.能源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9.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 A.促进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B.前提是调出区和调入区经济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C.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的状况 D.前提是调出区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中国曾经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南大荒”成为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读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如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 °N扩大至24°N。其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农业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改善 D.农业政策的支持 11.“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有( ) ①气温年较差大 ②降水较丰富 ③夏季高温 ④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⑤气温日较差大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④⑤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第12~13题。 12.图中字母A表示( ) A.降水增多 B.地下水水位上升 C.地表积水 D.河流水位升高 13.导致该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环境污染 ④经济水平落后 ⑤不合理灌溉 ⑥盲目扩大耕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②⑤⑥ “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读图,完成第14~15题。 14.黄河各河段“病症”的成因及对症的“药方”组合正确的是( ) A.“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旱—加高、加固堤坝 B.“腹泻”—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C.“脚肿”—黄土结构疏松,地表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D.“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15.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处我国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C.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近年来,新疆特色农业发展红红火火。读“新疆特色农业产业带分布图”,回答16~17题。 16.新疆一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完成设计的课题,分两组进行实验探究:甲组直接在地里种植西瓜,乙组在地上覆盖一层砾石后种植西瓜。该小组探究的课题可能是( ) A.西瓜品质与农药残留的关系 B.西瓜品质与土壤水分的关系 C.西瓜品质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D.西瓜品质与昼夜温差的关系 17.新疆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有( )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 ②气候恶化,沙尘暴危害加剧 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④地下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a是我国某省年等降水量分布图,图b是该省某地区甲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甲河下游地区是开发历史悠久的耕作区,当前限制其农业发展的突出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热量 19.下图中①点表示当前甲河流域农业产值比重。为缓解当地的生态危机,拟调整该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其中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下图表现了雨水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读图完成20~21题。 20.左图表现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良性作用是( ) ①减缓城市涝灾 ②缓解城市缺水 ③减少雨水和污水的汇流 ④有利于实现雨水的资源化 ⑤完善城市区域的水循环 ⑥完善城市的水生态环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21.右图显示的雨水处理方式,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下渗 B.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径流 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发 D.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城市水循环中的蒸腾 读我国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的模式图,完成第22~23题。 22.为了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地区西部草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 A.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C.大力发展游牧业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配套加工业 23.关于此耦合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 B.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使各区域独立地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竞争关系 D.不利于各区域优势的充分发挥 下图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千米2。读图,完成第24~25题。 24.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B.东部地区降水多,河流较多 C.河流短小,水力资源较为贫乏 D.西南部冰川地貌发育显著,多“V”形谷 25.该岛屿东西两侧农业生产差异显著,西侧以畜牧业为主,东侧以种植业为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人口分布与生活习俗 B.土壤 C.日照时数与地貌 D.地形与人口分布 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第26~27题。 26.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c、b、a D.b、a、c 27.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28~29题。 28.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9.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第30题。 30.下列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主要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 D.②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是波河流域图。 材料二 波河是意大利最大的河流,水量充沛,常发生大洪水,流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流域内水能资源丰富。该河流中下游流经著名的波河大平原(该平原西部和北部接高大连绵的阿尔卑斯山脉,南邻亚平宁山脉),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多在其一些支流上游兴建水利工程。波河中下游含沙量大,河道蜿蜒曲折,极易淤塞。 (1)根据材料一说出图示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一简述波河的水系特征。(4分) (3)波河丰水期持续时间较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试分析其原因。(4分) (4)请为波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提出你的建议。(4分) 3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甲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乙为黄河上游有色金属“走廊”示意图。 材料二 包兰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建成之初经常受到风沙的危害。为了防御流沙侵袭,科研人员利用麦秸、稻草、芦苇等材料,在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草方格状沙障,创造了安全畅通50年的奇迹。 (1)影响200mm年等降水量线向西北方向弯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说出该地区 有利于敦煌壁画保存的最有利气候条件。(2分) (2)说明古丝绸之路从祁连山脉东北麓经过的原因。(4分) (3)据图简述该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4分) (4)说出草方格状沙障的作用。(4分) 33.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水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A、B两条河流之间为我国的一列重要山脉,说出此山脉的走向,并列举此山脉与我国的哪些地理分界线吻合。(3分) (2)B河流域及其以东地区是我国洪涝灾害易发地区,试分析原因。(2分) (3)说出C湖附近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并给出合理治理保护措施。(3分) (4)评价E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列举优、劣势) (4分) 2015级学分认定考试参考答案(地理学科) 第一卷: 【解析】第1题,新疆地区地表径流下渗作用和蒸发作用强烈,坎儿井工程采用地下暗渠输水的方式可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第2题,都江堰是古老的水利工程,对岷江有分流作用,故可做到旱时灌溉,涝时防洪。第3题,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气候湿润,降水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光照较少。 1.B 2.D 3.B 【解析】第4题,A为生产许可标志,B为节能标志,C为绿色食品标志,D为节水标志。第5题,小汽车的运输效率低,用小汽车代步,相对而言排放的废气较多,不符合低碳生活方式,要尽量使用公共交通方式。 4.B 5.C 【解析】第6题,图中为西气东输工程,它联系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第7题,西气东输能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煤烟污染。6.C 7.D 【解析】第8题,图中反映了从降水量多的地区向降水量少的地区输出资源,结合图中经纬度可判断该图表示调水线路,调配的资源为水资源。第9题,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必须保证调出区和调入区都能实现可持续发展。8. B 9. B 【解析】第10题,橡胶树为热带树种,如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N热带扩大至24°N亚热带,主要原因应该是“南大荒”人在橡胶种植过程中,不断改进农业技术,培育出了适合在17°N~24°N之间生长的树种,故答案选B。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大荒”主要是新疆天山南北山麓的绿洲,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是有利于发展棉花生产的气候条件。10.B 11.C 【解析】第12题,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渗入地下的水增多,地下水水位升高,蒸发增多,盐分在地表积累,造成土壤盐碱化。第13题,从图中可找出和田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人类活动。12.B 13.D 【解析】第14题,“大量脱发”是指荒漠化,荒漠化的成因是气候干旱,降水少,过度放牧与垦殖,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治理措施应为退耕还林、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腹泻”是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其成因主要是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另外还有黄土结构疏松,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治理措施为恢复地表植被,护坡、固沟;“脚肿”是指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悬河”,这与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河流含沙量大,容易诱发洪涝灾害,因此应该加高、加固堤坝,减小洪灾的威胁;“动脉阻塞”指的是凌汛,凌汛是河流流向较高纬度,上、下段河道封冻、解冻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破冰对黄河防凌至关重要,其作用是扩大断面、增大排冰能力,减少冰凌堵塞。第15题,黄河上游流经我国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且河流径流量较大,水能资源丰富,适于梯级开发。14.B 15.A 【解析】第16题,覆盖砾石可增加地面吸热和散热的速度,起到增加昼夜温差的效果。第17题,大规模特色农业的发展,必然会使该地区水源更加紧张,河流下游地区将出现干涸,导致植物退化,沙漠侵吞,生态恶化;同时不合理的灌溉使土壤盐分向地表集中,形成盐碱化。16.D 17.C 【解析】第18题,该区降水较少,虽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热量较充足,但农业需要灌溉水源。第19题,①点对应的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比重分别约为65%、5%、30%,基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应适当减小种植业比重,增加畜牧业比重。18.C 19.A 【解析】第20题,左图表示城市居民利用阳台等收集雨水,不但能实现雨水的资源化,还可以解决城市缺水和内涝。第21题,右图是一个雨水的渗透设施,其作用是增加雨水向地下的渗透。20.A 21.A 【解析】第22题,A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的发展方向;C项大力发展游牧业明显与题意不符,正确方向应是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等工作的实施;D项是东北山区农业的发展方向。第23题,此耦合发展模式可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使各区域相互协作地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密切协作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22.B 23.A 【解析】第24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该岛屿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由经纬度可判断,该岛屿为新西兰南岛,盛行西风,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部地区是迎风坡,降水多;中部地势高,落差大,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资源丰富;西南部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多“U”形谷。第25题,该岛西侧处于较陡峭的迎风坡,多阴雨天气,日照不足,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该岛东侧处于缓和的背风坡,土壤相对肥厚,光照充足,有利于发展种植业。24.A 25.C 【解析】a点第一产业为55%,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最有可能是食品工业。b点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低,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将要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c点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0%,第三产业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根据各点的产业数值可以看出一般的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区域发展高级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26.A 27.D 【解析】第28题,以产业结构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由图可知,第一产业在1998年略有增加,故A项“持续快速下降”说法错误;1990年第一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故B项中“始终”说法错误;第一产业比重变化最大,故C项错误;该市整体上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波动上升,因此产业结构趋于优化,故D项正确。第29题,主要考查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是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替代第一产业和重工业替代轻工业的过程,到达一定程度后第三产业也会逐渐替代第二产业。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不属于产业升级,故B项为正确答案。28.D 29. B 【解析】第30题,①为三北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②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为沿海防护林,其主要作用为抵御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30.C 第二卷: 31.【解析】 第(1)题,从图中得出城市主要沿河和沿海分布。第(2)题,从流域面积、支流、流程和流向等角度组织答案。第(3)题,主要回答冬季和春季河流流量较大的原因。第(4)题,治理和开发需要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制度措施等方面去回答。 (1)沿河分布;沿海分布。(每点1分,共2分) (2)干流较长,自西向东流;支流众多,基本呈南北对称分布;流域面积较大;干、支流河床比降大。(每点1分,共4分) (3)春末夏初,气温升高,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支流得到冰雪融水补给,进入汛期;冬春季节,波河流域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径流丰富。所以波河的丰水期持续时间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每点2分,共4分) (4)在中下游地区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下游地区开挖新的入海河道;切实有效保护上游山区的植被;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在上游开展水利建设,大力开发水电;提高流域的开放度;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每点1分,共4分) 32. 【解析】(1)读图甲200mm年等降水量线向西北方向弯曲,根据“凸低为高”的原则判断该地降水中间比两侧高,结合地形图可断定是受祁连山地形的影响。 (2)该地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地区气候干燥,壁画不容易受潮变质,有利于敦煌壁画保存。 (3)读图乙黄河上游有色金属“走廊”示意:镍、铜资源丰富,说明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黄河上游有水电站分布,说明水能资源丰富;铁路线纵横,说明铁路交通便利。 (4)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种固沙措施效果很好,用于保护交通干线尤其成功;草方格沙障设置后,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尤其是对冬季的降雪,更能够控制在原地而不被风吹走。因此提高了沙层含水量,正由于草方格沙障能够固定流沙,改善沙丘水分条件,从而保护了沙生植物的生长。 (1)地形(1分)。干旱(降水少)。(1分) (2)地形平坦;水源丰富;绿洲农业发达。(每要点2分,共4分) (3)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或矿产资源丰富) ;铁路运输便利(只写交通运输便利不得分) ;水能资源丰富。(每要点2分,共4分) (4)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消减风力(2分);可以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利于固沙植物存活(2分) 33.【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A表示黑龙江,B表示嫩江,两条河流之间的山脉为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地理界线可以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分析。第(2)题,B河流域及以东地区地处东北平原地区,易发洪涝灾害的原因可从地形地势、气候等方面分析。第(3)题,C湖地处内蒙古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地退化,其治理措施可结合教材有关荒漠化防治的知识来回答。第(4)题,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但注意评价需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1)东北—西南走向。地势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分界线;农耕区和畜牧区分界线。(每点1分,共3分) (2)B河流域及其以东地处我国东北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床坡降很小,泄洪能力很弱);降水集中于夏季(尤以7、8两个月降水集中),并常有暴雨。(每点1分,共2分) (3)C湖附近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场退化(或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主要的治理保护措施有退耕还林、还牧;实行轮牧;保护好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每点1分,共3分) (4)优势:土地辽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丰富;雨热同期等。劣势:属中温带,热量不足,易受低温冻害威胁。(每点1分,共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