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怀化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湖南省怀化市2019-2020学年高三期中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列 a、b、c、d 四种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 不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 a 和 b 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a、b、c、d 都能独立繁殖和代谢 D. a、b、c、d 都可发生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 a是原核生物,不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A正确;‎ B. a 含叶绿素和藻蓝素,b有叶绿体,都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 d是病毒,不能独立繁殖和代谢,C错误;‎ D. a、b、c、d都有遗传物质,都可发生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C。‎ ‎2.下图表示测定金鱼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实验密闭装置,氧气传感器可监测O2浓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探究不同单色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B. 加入NaHCO3溶液是为了吸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C. 拆去滤光片,单位时间内,氧气传感器测到的O2浓度高于单色光下O2浓度 D. 若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可测定金鱼藻的细胞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分析题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单色光,因变量是释放的O2的量(代表光合作用强度),故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单色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A正确;加入NaHCO3溶液是为光合作用提供CO2,B错误;相同条件下,白光下比单色光下的光合作用要强,因此拆去滤光片,单位时间内,氧气传感器测到的O2浓度高于单色光下O2浓度,C正确;若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可测定金鱼藻的呼吸作用强度,D正确。‎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光合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有光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也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在黑暗条件下只能进行细胞呼吸,所以要想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先要研究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 ‎3.下列基本单位对应有误的是 A. 核酸——核苷酸 B. 酶——氨基酸 C. 淀粉——葡萄糖 D. 进化——种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据此分析。‎ ‎【详解】A. 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A正确 B. 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其基本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B错误;‎ C. 淀粉是多糖,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C正确;‎ D. 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D正确。‎ 故选B。‎ ‎4.下列是生物体内的有关化学反应,其中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的是 A. 肽键形成 B. 细胞呼吸中水的形成 C. 转录 D. 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 肽键形成是发生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完成,A正确;‎ B. 在原核细胞中,细胞呼吸中水的形成发生在细胞膜上,B错误;‎ C. 转录主要发生在真核细胞细胞核,原核细胞拟核中,C错误; ‎ D. 在蓝藻细胞内,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故选A。‎ ‎5.如图表示与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有关的图例或曲线。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 肺泡上皮细胞吸收氧气——①、⑤ B.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③、④‎ C. 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③、⑥ D. 肌肉细胞吸收水——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④表示自由扩散,②、⑤表示协助扩散,③、⑥表示主动运输,据此答题。‎ ‎【详解】A. 肺泡上皮细胞吸收氧气属于自由扩散,对应①、④,A错误;‎ B.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对应②、⑤,B错误;‎ C. 根尖细胞吸收矿质离子属于主动运输,对应③、⑥C正确;‎ D. 肌肉细胞吸收水属于自由扩散,对应①、④,D错误 故选C。‎ ‎6.在 a、b、c、d 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 CO2 和 O2 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图。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a 条件下,呼吸产物除 CO2 外还有酒精或乳酸 B. b 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 C. c 条件下,产生的 ATP 全部来自细胞质基质 D. d 条件下,产生的 CO2 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总反应方程式:6O2+C6H12O6+6H2O 酶 6CO2+12H2O+能量。‎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C6H12O6(葡萄糖)酶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24[H]+6O2 酶 12H2O+大量能量(34ATP);‎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为:C6H12O6 酶 2CO2+2C2H5OH+能量;C6H12O6 酶 2C3H6O3+能量。‎ ‎2、无氧呼吸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第一阶段:C6H12O6 酶 2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4[H] 酶 2酒精+2CO2(细胞质基质)‎ 或2丙酮酸+4[H] 酶 2乳酸(细胞质基质)。‎ ‎【详解】A. a 条件下,氧气吸收量为0,只进行无氧呼吸,该细胞为植物种子,呼吸产物 CO2 和酒精,A错误;‎ B. b 条件下,有氧呼吸氧气的吸收量是3,则消耗的葡萄糖为0.5,释放的二氧化碳为3,故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为8-3=5,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2.5,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B正确;‎ C. c 条件下,既有有氧呼吸又有无氧呼吸,产生的 ATP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 D. d 条件下,只有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 只来自线粒体,D错误。‎ 故选B。‎ ‎7.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以下变化可能发生于同一时期的是( )‎ A. 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B. 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 C. 着丝点的分裂和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分子的复制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后期,A项正确;‎ B、染色单体形成和细胞板的出现分别发生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和末期,B项正确;‎ C、着丝点的分裂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项正确;‎ D、核膜的消失和纺锤体的形成均发生于有丝分裂的前期,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下列概念图中错误的是(  ) ‎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C. ⑦⑧ D. ⑤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规律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等位基因分离;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有丝分裂后期会发生着丝点分裂,①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②③正确;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其中一半染色体来源于父方,一般来源于母方,同源染色体汇合,④正确;染色体复制形成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相同的基因,因此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会使相同的基因分离,不会导致等位基因分离,⑤错误;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时间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⑥正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⑦正确;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并不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汇合(受精作用)过程中,⑧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以概念图的形式,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9.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凋亡的速率与细胞功能有关 B. 细胞分化导致细胞核的全能性丧失 C. 基因的DNA序列受损可导致细胞衰老 D. 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受原癌基因的调控 ‎【答案】B ‎【解析】‎ 细胞凋亡的速率与细胞的功能有关系,如白细胞的功能是吞噬病菌等,所以其凋亡的速率很快,A正确;细胞分化不会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因此细胞分化不会导致细胞丧失全能性,B错误;根据端粒学说,DNA序列受损,会导致细胞衰老,C正确;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因此细胞周期的有序进行需原癌基因的严格调控,D正确。‎ ‎10.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对于有颜色反应的观察类实验,显微镜是必备的实验器材 B. 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自变量只有一个,而无关变量可能有多个 C. 质壁分离后能复原的细胞,说明其膜结构保持原有功能 D.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不需要设计空白对照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颜色反应的观察类实验,显微镜不是必备实验器材;实验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自变量只有一个,而无关变量可能有多个;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要保持细胞活性。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用到了对比实验法。‎ ‎【详解】A. 对于有颜色反应的观察类实验,显微镜不是必备实验器材,如观察蛋白质鉴定实验,A错误;‎ B. 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时,自变量只有一个就是温度,而无关变量可能有多个,如pH值,淀粉和淀粉酶的量等,B正确;‎ C. 质壁分离后能复原的细胞,说明保持了其细胞活性,C正确;‎ D.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有对比实验,相互对照,不需要设计空白对照组,D正确。‎ 故选A。‎ ‎11.如图为某细胞内生物膜结构的一部分,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图示结构中产生的 ATP 不运出所在的细胞器,用于暗反应 B. 图示的生理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内膜上 C. 图中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D. 该生物膜上的色素有四种,含量最少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图示结构为类囊体薄膜,发生的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此过程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具体反应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此过程将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详解】A. 光反应产生的 ATP 不运出叶绿体,用于暗反应,A正确;‎ B. 图示的生理过程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B错误;‎ C. 图中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活跃的化学能,C错误;‎ D. 该生物膜上的色素有四种,含量最少的色素为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D错误。‎ 故选A。‎ ‎12.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 )‎ A. 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 B. 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 C. 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 D.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的实验中,先加0.1g/mL的NaOH溶液造成碱性环境,再滴加0.01g/mL的CuSO4溶液,A项符合题意;‎ B.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的实验中,需将重铬酸钾溶解在浓硫酸中,B项不符合题意;‎ C.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的实验中,胃蛋白酶的在胃液中,胃液是酸性的,故该实验要在酸性条件下进行,C项不符合题意;‎ D.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是在中性的条件下进行,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教材实验所采用的试剂及反应原理。‎ ‎13.下列关于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 子二代基因型的比为 1:2:1 B. 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 3∶1‎ C. 子一代产生配子的比为 1:1 D. 测交后代分离比为 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子一代产生配子的比为 1:1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正确。‎ 故选C。‎ ‎14.下列对遗传学概念的阐述,正确的是 A.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B. 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C. 基因突变: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D. 性状分离:杂交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相关概念:‎ ‎(1)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2)自交:植物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传粉。广义上讲,基因型相同的个体间交配均可称为自交。自交是获得纯合子的有效方法。‎ ‎(3)测交:就是让杂种(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来测F1基因型的方法。‎ ‎(4)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A. 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A正确;‎ B.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B错误;‎ C. 基因突变是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C错误;‎ D. 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D错误。‎ 故选A。‎ ‎15.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产生的F1有AAbb、AaBb和aaBB 3种基因型,比例为1∶2∶1,其中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应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一般为等位基因,不可能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应出现3×3=9种基因型,B错误;如果两对基因连锁,并且A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AABB:AaBb:aabb=1:2:1,C错误;A和b基因连锁,则AaBb能产生Ab和aB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则后代有AAbb、AaBb和aaBB3种基因型,比例为1:2:1,D正确。故选:D。‎ ‎16.下列有关实验或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假说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应用了类比推理法 B. 赫尔希等人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并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 D. 克里克最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命名为中心法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A、萨顿提出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法,而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应用了假说-演绎法,A错误;‎ B、赫尔希等人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 C、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但没有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C错误;‎ D、克里克最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命名为中心法则,D正确.‎ 故选:D.‎ ‎17.下列关于 DNA 分子结构和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通常情况下,双链 DNA 分子中的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等 B. DNA 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C. DNA 复制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D. DNA 复制不仅需要脱氧核糖核苷酸作原料,还需要 ATP 供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过程为:‎ ‎ (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 (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场所:主要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3.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4.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5.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6.准确复制的原因:(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 ‎【详解】A.双链 DNA 分子中,嘌呤总是和嘧啶配对,故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相等,A正确;‎ B. DNA 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B错误;‎ C. DNA 复制的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C正确;‎ D. DNA 复制不仅需要脱氧核糖核苷酸作原料,还需要 ATP 供能,D正确。‎ 故选B。‎ ‎18.下列关于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均以核酸为直接的模板 B. 均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 C. 都需要运输原料的工具 D. 都需要能量和相应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转录、翻译的比较:‎ ‎【详解】A、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可见两个过程都以核酸作为模板,A正确; B、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完成都需要碱基互补配对,B正确; C、翻译过程的完成需要tRNA运载氨基酸,而转录过程的完成不需要运载工具,C错误; D、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翻译也需要相关的酶,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 ‎19.果蝇某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如图为该性状遗传系谱图,已知Ⅱ-3无突变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突变性状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 B. 果蝇群体中不存在该突变型雌蝇 C. Ⅲ-11的突变基因来自于Ⅰ-2‎ D. 果蝇群体中该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且Ⅱ-3无突变基因,所以该突变性状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A正确;根据系谱图可知,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所以该果蝇群体中不存在该突变型雌蝇,B正确;由于该突变性状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所以Ⅲ-11的突变基因来自于Ⅱ-7,C错误;由于突变型雄蝇只能产生雄性子代,所以果蝇群体中该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D正确。故选:C。‎ ‎20.下图为某二倍体(AaBb)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分别为4、2、2,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的是丙、丁细胞 B. 甲、乙、丙、丁不可同时出现在睾丸中 C. 丙→丁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若丁细胞中含A基因的两条染色体进入同一配子,其他正常,则由乙细胞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是AAB、B、ab、ab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图像,其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分裂间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和丙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丙、丁细胞中每一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A正确;‎ B、生殖器官中既可以发生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这四图可以同时出现在睾丸中,B错误;‎ C、丙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C正确;‎ D、含A基因的染色体分裂异常,则两个A基因进入同一子细胞,B基因正常分裂,产生配子基因型是AAB、B,另一次级精母细胞产生配子基因型是ab、ab,D正确.‎ 故选:B。‎ ‎21. 如图为果蝇体内某个细胞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染色体1、5、3、7、8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 图中标注的三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 含有基因B、D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若该细胞分裂后产生了一个ABdXX的配子,则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 ‎【答案】C ‎【解析】‎ ‎【详解】染色体组含有本物种全套的遗传信息,但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选取一条染色体所组成的染色体集合称为一个染色体组,如1、3、5、7,A错误;因为Ab、a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它们的遗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因为基因B、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含有基因B、D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因为图示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为XX,所以若该细胞分裂后产生了一个ABdXX的配子,则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后,两条XX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D错误。故选C。‎ ‎22.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工诱变育种一定能出现人们所需要的性状 B. 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利用的变异原理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C.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 D. 杂交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均为基因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育种不一定能出现人们所需要的性状,A错误;‎ B. 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利用的变异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 C.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C正确;‎ D.多倍体育种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C。‎ ‎23.下图所示为四个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下列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四图都可能表示白化病遗传的家系 B. 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基因携带者 C. 甲、丙、丁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 D. 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女儿的概率是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家系中,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家系中,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丙家系中,根据系谱图无法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但肯定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丁家系中,父母均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女儿,说明丁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A、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丁家系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能表示白化病,故A错误;‎ B、乙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所以患病男孩的父亲不一定是该病基因携带者,故B错误;‎ C、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甲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的遗传方式不能确定,但肯定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C正确;‎ 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是正常女儿的几率是1/4×1/2=1/8,故D错误。‎ 故选C。‎ ‎24.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新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等于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 ‎【详解】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使生物进化,B 错误;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但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 故选D。‎ ‎【点睛】易错警示 与物种形成有关的2个“不一定”‎ ‎(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二.非选择题 ‎25.萌发的大麦种子中存在着两种淀粉酶:α 淀粉酶和α 淀粉酶。α 淀粉酶耐热不耐酸;β 淀粉酶耐 酸不耐热,70 ℃处理 15 min 即变性失活。为测定萌发种子中 α 淀粉酶和 β 淀粉酶活性的差异,将发芽 3 天的大麦种子加蒸馏水研磨匀浆、离心取上清液得到淀粉酶提取液,进行如下实验。‎ 操作步骤 ‎1号试管 ‎2号试管 ‎3号试管 ‎①‎ 加淀粉酶提取液 ‎1mL ‎1mL ‎1mL ‎②‎ 预处理 ‎70℃恒温水浴15min, 取出冰浴中冷却 高温使α 淀粉酶 和α 淀粉酶失活 不处理 ‎③‎ 加缓冲液 ‎2mL ‎2mL ‎2mL ‎④‎ 预保温 ‎40℃恒温水浴lOmin ‎⑤‎ 加40℃预热的 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⑥‎ 保温 ‎40℃恒温水浴5min ‎ ‎⑦‎ 测定 加入试剂50〜65℃水浴5min,测定砖红色沉淀物的量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⑦中加入的试剂 X 为______。‎ ‎(2)上述实验操作步骤中,步骤②中对 1 号试管进行操作的目的是_____;为达成实验目的,设置的 1、2、3 号试管中,为对照组的一组是______号试管。‎ ‎(3)通过上述实验,能大致比较萌发 3 天时种子的 α-淀粉酶和 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是______。‎ ‎【答案】 (1). 斐林试剂 (2). 使β-淀粉酶变性失活 (3). 2 (4). 测定各试管沉淀物的量,1、2号试管的差值代表α-淀粉酶的活性,3、1号试管的差值代表β-淀粉酶的活性,差值大的表示该酶的活性大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萌发种子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萌发的大麦种子中存在着两种淀粉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耐热不耐酸;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70℃‎ 处理15min即变性失活。若测定大麦种子中α-淀粉酶催化效率,因此要根据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15min后失活的特性排除β-淀粉酶的干扰。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而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详解】(1)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萌发种子中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差异,淀粉酶分解淀粉为还原糖,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步骤⑦中加入的试剂X为斐林试剂。‎ ‎(2)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70℃处理15min即变性失活。上述实验操作步骤中,步骤②中对1号试管进行操作的目的是使β-淀粉酶变性失活,测定大麦种子中α-淀粉酶催化效率,为达成实验目的,设置的1、2、3号试管中,为对照组的一组是2号试管(2号试管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均失活,不能将淀粉变为还原糖,2号和1号对比能测定α-淀粉酶催化效率)。‎ ‎(3)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测定各试管沉淀物的量,1、2号试管的差值代表α-淀粉酶的活性,3、1号试管的差值代表β-淀粉酶的活性,差值大的表示该酶的活性大,从而能大致比较萌发3天时种子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的大小。‎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检测还原糖实验、探究实验,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以下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15min后失活”完善实验步骤,能还原糖检测实验的原理对实验进行检测。‎ ‎26.研究小组探究某绿色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温度适宜),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产生速率或积累速率 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甲所示的曲线图。图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字母代表气体体积)。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中表示总光合速率的曲线是_____(填字母);m 点的含义是______;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中,限制 n 点的因素不包括__________。 ‎ ‎(2)图甲的纵坐标还可以用______来表示,也能得到类似的图像。 ‎ ‎(3)若图乙所示的叶肉细胞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则图中字母存在的关系为____。‎ ‎(4)若该植物在某段光照时间内叶肉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气体交换情况中 e 和 d 均大于 0,能不能说 该段时间内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一定有积累?_____,原因是_____‎ ‎【答案】 (1). a (2). 该实验条件下,植物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3). 光照强度和温度 (4). CO2的利用速率或吸收速率(O2的产生速率或释放速率) (5). c=d=e=f=0、a=b (6). 不能 (7). 此条件下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说明叶肉细胞内的有机物有积累,但植物体内存在着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能确定叶肉细胞所积累的有机物量与植物体内所消耗的有机物量的关系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曲线表示总光合速率,b曲线表示净光合速率。图乙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时的气体交换情况,左侧细胞器是线粒体,右侧细胞器是叶绿体。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图甲中,曲线a的起点是0,说明该曲线表示总光合速率。m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n点时已经达到了光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不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而温度适宜,所以温度也不限制n点,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 ‎(2)图甲的纵坐标还可以用二氧化碳的消耗速率或吸收速率表示,也可以用氧气的产生速率或释放速率表示。‎ ‎(3)若图乙表示的是叶肉细胞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此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被光合作用消耗,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被呼吸作用消耗,细胞对外没有相关气体的吸收或释放,所以a=b、c=d=e=f=0。‎ ‎(4)若该植物细胞与周围环境的气体交换情况中e和d均大于0,只能说明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但此时整个植株的光合作用不一定大于呼吸作用,所以不能说明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一定有积累。‎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理解与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27.下图甲是某雌性高等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乙是该生物一个细胞的 局部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甲图中[_____](填数字)阶段;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_____条。‎ ‎(2) 如果乙图 a 上 某 位 点 有 基 因 B,a' 上相应的基因是b , 发 生 这 种 变 化的原因可能有______。‎ ‎(3)若图甲表示某一个体的发育过程,该个体的基因型为 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⑥阶段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为_____; 在图甲中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_____](填数字)阶段。‎ ‎【答案】 (1). ② (2). 16 (3).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4). AAaaBBbb (5). ③和⑥‎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A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表示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④表示受精过程;C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⑤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⑦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分析图乙:图2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 ‎)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对应于图甲中的②区段。乙图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该生物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为16条。‎ ‎(2)如果乙图a号上某位点有基因B,a’上相应点的基因是b,发生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也可能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基因突变。‎ ‎(3)⑥阶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基因已经加倍,因此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在图甲中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⑥)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甲中各区段代表的生理过程及所处的时期;能准确判断图乙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8.某种鸟的毛色有 4 种。下图是该种鸟毛色的形成过程,其中酶 A 由基因 A 控制合成,酶 B 由基 因 B 控制合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毛色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共同决定的。‎ ‎(2)现有两只亲本绿色鸟交配,并产下 6 只小鸟,其中有 1 只白色,5 只绿色。据此性状分离比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该鸟色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_________。‎ ‎(3)为了判断这两对相对性状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取上述亲本绿色雄鸟与多只白色雌鸟测交, 得到数量足够多的后代小鸟,若绿色:黄色:蓝色:白色=______,则这两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黄色鸟的基因型是______。现让这 4 种颜色后代小鸟自由交 配,则他们的下一代绿色:黄色:蓝色:白色=__________。‎ ‎【答案】 (1).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不能 (3). 后代数量过少不能形成正常的分离比, 所以无法判断 (4). 1:1:1:1 (5). Aabb (6). 49:63:63:81‎ ‎【解析】‎ ‎【分析】‎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答。‎ ‎3、由题图可知,该鸟羽毛的颜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A_bb表现为黄色,aaB_表现为蓝色,A_B_表现为绿色,aabb表现为白色。‎ ‎【详解】(1)由题图可知,该过程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两只绿色小鸟交配,产生了一只白色小鸟(aabb),说明亲本绿色小鸟含有a、b基因,基因型为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是A_B_:A_bb:aaB_:aabb=9:3:3:1,分别表现为绿色、黄色、蓝色、白色,两只亲本绿色鸟交配,并产下6只小鸟,其中有1只白色,5只绿色,不符合理论上的性状分离比是由于后代数量太少,不能判断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由(2)可能,亲本绿色小鸟的基因型是AaBb,与多只白色小鸟(aabb)测交,如果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分别表现为绿色、黄色、蓝色和白色;测交后代中Aa:aa=1:1,自由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是aa=9/16、A_=7/16,测交后代中,Bb:bb=1:1,自由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是bb=9/16‎ ‎、B_=7/16,因此测交后代4种颜色后代小鸟自由交配,则他们的下一代绿色:黄色:蓝色:白色=A_B_:A_bb:aaB_:aabb=(7/16×7/16):(7/16×9/16):(7/16×9/16):(9/16×9/16)=49:63:63:81。‎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由于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29.1910 年摩尔根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他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多只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为红眼,然后他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既 有红眼,又有白眼,且F2中红眼果蝇数量约占3/4,回答下列问题(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 ‎(1)上述果蝇眼色中,该雄果蝇的白眼性状最可能来源于_____。‎ ‎(2)摩尔根等人根据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 染色体上的假设 (假设1),且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并设计了测交方案对上述假设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从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在一起。有同学认为设计的测交方案应为用F2中的白 眼雄果蝇与F1中的多只红眼雌果蝇回交(测交1)。‎ ‎(3)根据果蝇X、Y 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和摩尔根的实验现象,你认为当初关于果蝇该眼色遗传还 可以提出哪一假设( 假设2) :______。 根据这一假设,有人认为测交1 不足以验证假设1 的成立,请你补充测交方案,并写出可能的实验 结果及相应结论。‎ 补充测交方案(测交2):______。 ‎ 测交2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 ______;‎ ‎② ______。‎ ‎【答案】 (1). 基因突变 (2). 控制果蝇白眼和红眼的基因同时位于X 和Y 染色体上 (3). 用测交1 得到的白眼雌果蝇与群体中的红眼雄果蝇杂交 (4). 后代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则假设1 成立 (5). 后代雌雄果蝇全为红眼,则假设2 成立 ‎【解析】‎ ‎【分析】‎ 新的性状出现是由于出现新的基因,形成新的基因型,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具相对性状个体交配,子代中只有一种表型,则子代表型为显性,亲本均为纯合子,而在F1中雌雄个体中表型比不等,说明不是位于常染色体而是位于X染色体上,据此答题。‎ ‎【详解】(1)红眼果蝇偶然出现白眼果蝇,是由基因突变产生。‎ ‎(2)根据题意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是XBXB、XbY,子一代雌果蝇为XBXb,与XbY测交,如图:‎ ‎(3)根据果蝇X、Y 染色体的结构特点和摩尔根的实验现象,还可以提出的假设是:控制果蝇白眼和红眼的基因位于X 和Y 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如果是这样,测交情况为:‎ 这个和假设1的结果是一样的,故不足以验证假设1的成立。‎ 补充测交2:用白眼雌性XbXb与红眼雄性XBY进行交配,如果测交后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为X和Y的非同源部分。‎ 如果测交后代雌性和雄性两种眼色都有,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部分。‎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伴性遗传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