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45.0分) 1. 中国古代视立太子为国本。明朝神宗时期,先是恭妃生皇长子常洛,后来深受神宗宠爱的贵妃生皇三子常洵,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这一结局说明( ) A. 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趋向淡化 B. 皇帝专制权力受到有效的制约 C. 传统礼制对统治秩序意义重大 D. 朴素的民主思想已经渗入政治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不管是哪个儿子当太子都体现了家国一体。排除。 B项说法本身错误,明朝时皇帝专制进一步强化。排除。 由“神宗企图立常洵为太子,遭到朝臣坚决抵制。历经15年的斗争,终于迫使神宗册立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终以朝臣的胜利而告终”说明朝臣还是深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的,也就是传统体制影响了朝堂的秩序。故C正确。 D项中的“民主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国本之争。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2. 《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 对后来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 是君主专制的体现 【答案】A 【解析】材料“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主要讲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对于民族统一性的巩固作用,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C项是其影响,但不是深远影响,故排除。 统一文字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秦朝统一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3.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 ) A. 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 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 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需要掌握秦朝的统一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统一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明太祖废永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 A. 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 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 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答案】A 【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A正确; 皇权至高无上,不是制约,B错误; 内阁参与决策不是合法化,C错误; 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本题考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小麦在史前时代即传入我国,但直到汉代才开始大规模种植。从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看,其原因可能是当时( ) A. 发明了开沟和播种相结合的耧车 B. 普遍采用了保苗抗旱的代田之法 C. 出现了耕耙耱相结合的耕作技术 D. 兴修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答案】D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一大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有利于农业灌溉,促进小麦的种植,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需要掌握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对农业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农作物生理习性角度”和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对农业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对农业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读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所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南方 北方 南京 浙江 福建 四川 广西 江西 湖广 广东 北京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7 26 11 9 2 22 12 5 17 13 5 11 2 114 48 A. 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 B. 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 C. 明代中国的文化重心在南方 D. 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答案】C 【解析】A.南方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数大大超过北方是表象,排除; B.南方科举考试推行得好,因而通过考试进入朝廷当官的人就多,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C.注意题干“实质问题”,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反映了南方人士居多,实质反映了自从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C项符合题意; D.说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对材料解读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 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等)。 ③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注意准确把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和影响。 1.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人口户数 官民田地山塘 夏税米 农桑丝 折绢 秋粮米 弘治年间 (1488-1505) 148.7万户 399270顷 13亩余 86600 石余 3970 斤余 3175 匹余 2560270 石余 嘉靖年间 (1522) 130.3万户 398566顷 35亩余 82965 石余 4264 斤余 3411 匹余 2576888 石余 A. 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 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A项正确; B.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经济数据变化非常小,所以,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错误; C.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经济数据变化非常小,所以,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说法都是错误的。数据只说了江西的数据,不是全国的; D.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说法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着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本题考查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对图表信息的分析能力。 1. 明朝后期史书有这样的记载:“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 C. 棉花已经广泛种植 D. 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尽归商贩”、“率从贸易”体现农产品以及生活用品与商业联系,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是本质,应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需要掌握明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尽归商贩”、“率从贸易”的分析理解,注意限定信息“本质”。 本题考查对明朝商业发展的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 B. 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 C. 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 D.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定窑在北宋是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此可知,定窑的兴衰受当时的社会局势影响,故C项正确。 唐朝以前就有了制瓷技术,故A项错误。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D项不全面,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制瓷技术。需要掌握影响制瓷业发展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影响制瓷业发展的因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3.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 ) A. 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朝对减轻商税和放松对商业的限制,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中措施的影响,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应排除。 B项不是主要影响,应排除。 历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 故选:D 。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宋朝对商业的政策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宋朝对商业的政策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 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商品经济显著发展。地主不再完全依靠土地获得财富,所以出现了“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的现象。 故选:A。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切入,结合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2. 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 A. 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 B. 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 走官商结合之路 D. 徽商虚伪的反映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要求结合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正确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的特征和影响,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解答】 A.徽州朝奉实际上体现了商人和官府的联系,反映不出徽商唯利是图的特点,故A错误。 B.由于官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所以商人为了获得商业上的发展,需要在政治上迎合统治者的要求,所以才会出现徽州朝奉,故B正确。 C.官商勾结之路是表面现象,故C错误。 D.徽商的虚伪是错误的,也只是表面现象,故D错误。 故选B。 3. 公元前5世纪前后,思想话语的承负者与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分离,……思想与权威的疏离无疑正好造就了思想者,当他们无需围绕着政治、军事进行实用性的阐释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他们的“独立地思考更深入的问题”的结果是( ) A. 百家争鸣 B. 商人地位提高 C. 重农抑商 D. 民间私学发展 【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公元前5世纪前后”、“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前后,由于士阶层的崛起,导致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B.商人的地位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重农抑商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C.民间私学发展是“士”阶层兴起的背景之一,这与题意不符。 故选:A 。 解答本题的依据是把握主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公元前5世纪前后”、“于是士阶层崛起和独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 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 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 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 A. 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B. 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C. 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D. 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故C正确; A、B、D项和材料表达的主旨思想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题的关键是“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儒家除了提出一整套的治国理念外,还特别注重人的修养。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汉时期确立统治地位,唐宋三教合一后发展成宋明理学,明清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出现了批判思想。此外,儒家思想在每一个阶段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2. 费正清先生说:“朝贡制度是儒家主张用于对外事务的一种办法,根据他们的主张,中国君主行使政治权力是有伦理依据的,正如仁君之能以德感召中国人民一样,他也必然会吸引外化的夷狄到中国的朝廷上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今天的外交不应该借鉴朝贡制度中的做法 B. 朝贡制度中的伦理性因素要多于军事因素 C. 有利于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 与现代西方的强权政治相似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正如仁君之能以德感召”“吸引外化的夷狄到中国”,明显体现是受到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依据影响,强调的是经德感化,而不是军事征服,故B正确; 朝贡制度强调以德感化,实行自愿的和平往来,带有尊重各国的自主色彩,而不是带有强权政治色彩,值得今天外交借鉴,故AD排除; 儒家的“大一统”主要强调汉族为主,不包括“夷狄”,故C项不符材料内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治国,影响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社会各方面。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 宋代之前儒家经典主要是指“五经,”宋代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其原因主要在于( ) A. 社会主流思想演变 B. 政府选官的需要 C.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 八股取士的实施 【答案】A 【解析】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故A正确; BC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宋代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五经”。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己,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 A. 孟子的“仁政” B. 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 王阳明的“心学” 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D 【解析】“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可知是经世致用思想,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故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用”为:尽其所用。《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3. 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的传播,从内容来看是相差无几的,从形式来看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明清两代充分继承了前代的政治文化,又显现出一些其时代的特征。下列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的是( ) A. 君权神授 皇权至上 B. 推崇理学 剪除异端 C. 忠孝伦理 家国同构 D. 先富后教 开明统治 【答案】B 【解析】A项“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B项推崇理学,剪除异端属于明清独特政治文化,符合题意; C项忠孝伦理是汉代时期出现了,不符合题意; D项先富后教是孔子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明清政治文化的特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政治文化特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如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推知,我国古代( ) 学科 地理 医学 数学 物理 天文 比重 17.80% 23.80% 16.70% 3.40% 22.90% 学科 生物 农学 化学 工程 技术 比重 8.90% 8.50% 3.80% 11.90% 15.70% A. 科学成就数量巨大 B. 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C. 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我国的天文、数学、农学等占据主导地位,而物理、化学等占的比例较小,说明我国古代的科技以传统的科技为主,故D项正确。 题干只是反映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比例,不能得出科学成就数量巨大,故A项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从事科技研究人员的多少,故B项错误。 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材料中未说明我国科技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以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为内容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解读表格,分析理解,注意表格中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表现的掌握。 2. 《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 A. 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 B. 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 C. 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 D. 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答案】A 【解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乾隆时期仍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故B项正确。 读书入仕与材料现象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故A项错误。 当时西方近代科技已经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中国的古代科技已经走到尾声而且近代科技没有发展起来,故C项错误。 文化专制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需要掌握中西方科技发展差异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限定信息“根源”,结合中西方经济的差异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考查对中西方科技发展差异的原因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古典时期,这种同一性如我们将看到的,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该材料主要说明( ) A. 汉字对中国统一的作用 B. 汉字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C. 中国文明的统一、连续 D. 汉字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明汉字对中国统一的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汉字的统一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所起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材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1. 如图为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下列对该贴字体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非真非草,行云流水 B. 写意奔放,风卷残云 C. 方正平直,循乎法度 D. 笔画圆匀,形体修长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知,这是行书,故A正确; B是草书,排除; C是楷书,排除; D是隶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2. 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即使只需说一句表示屈服的话就可以获得自由,他也毫不退让。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并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古代希腊( ) A. 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 B. 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 C. 民众厌倦平淡的世俗生活 D. 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 【答案】B 【解析】A.材料反映古希腊神话,无法体现公民的思想自由遭到压制,故排除; B.根据“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可知,这类神话强调人的力量和作用,说明传统文化蕴含着人文精神,故正确; C.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话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故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的哲学,侧重于考查的是希腊哲学的评价。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面对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屈服”“这类神话构成了古希腊悲剧的主题”,联系所学古代希腊人文经济的起源的知识分析解答。 1. 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是善辩的当亊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生了教人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 A. 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B. 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C. 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D. 民主论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答案】B 【解析】A.材料不是反映出法制建设的过程,而是民主与人文思想的关系。 B.从材料可以看出为了在法庭辩护中取得平等的地位,所以出现了专门的智者说明人文主义产生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 C.材料没有体现出城邦经济的发展。 D.材料不是反映出争权夺利,而是为了在辩论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要进行学习。所以出现了专门教人辩论的智者。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特征以及雅典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其次要了解雅典人文主义思想,特别是智者学派产生的条件。 2. 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 A.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 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 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 民主制衰落的原因 【答案】D 【解析】A.材料不是强调雅典经济发展,看不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从材料可以看出,雅典民众是自由民,体现不出他们的思想受束缚。 C.材料不是强调他们的政治生活特征,而是强调雅典民主制度背后的矛盾特点。 D.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雅典的公民创造了自由,却享受不了真正的自由,反映了雅典民主制背后深刻的矛盾,预示着雅典民主走向衰落。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以及衰落的原因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还要搞清楚它的发展过程,以及最终衰败的原因。 3. 恩格斯曾说,“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段材料可以为解释以下哪一观点提供佐证( ) A. 罗马帝国已经没有了公民与臣民的界限 B. 雅典民主政治的本质意图就是要建立社会的平等 C. 不平等的思想才是古代希腊、罗马正常的思想 D. 古代希腊、罗马各个阶层都能参与政治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希腊、罗马各阶层并不是享有平等政治权利。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和古代罗马都处于奴隶主阶级统治时期,其民主和法制的本质都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因此不存在真正的平等和平等思想,故C符合; 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 项说法错误。故ABD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特征和客观地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古希腊和罗马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在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制度下,希腊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而罗马帝国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1. 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护和稳定帝国统治 B. 罗马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意义的法治社会 C. 罗马地方有自主权,不受罗马法的约束 D. 罗马帝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罗马法的制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罗马共和国或帝国的统治,通过法律手段稳定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 B项说法错误,它是古代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法律工具,与现代意义的法治观念有本质区别,故B排除; C项与材料“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不符,故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历史作用,注意结合材料,准确理解材料。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说明帝国的扩张,利用法律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罗马法发展演变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这是根本的因素;二是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平民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断进行斗争;三是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太,自由民大量涌现。平时的学习中易忽视第一点和第三点。 2. 史家评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认为:“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得出这样评论是基于( ) A. 改革避免了流血冲突 B. 改革避免了社会动荡 C. 改革扩大了选民范围 D. 改革打击了保守势力 【答案】B 【解析】1832 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选举中取得更多的席位,确保了英国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故B正确。 A项只是体现形式上,不能深刻体现“革命”性的含义,故排除。 CD项只是从政治的角度,没有体现经济角度的“革命”含义,不全面,故C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1. 威廉•布莱克斯通(1723-1780年)在其《英国法释义》中阐述当时英国立法系统时说:“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君主毫无权力胡作非为,而只是‘防止’胡作非为。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对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作者主张严格限制王权 B. 英王和议会关系“均衡” C. 国王可以批准议会法案 D. 当时英王已“统而不治” 【答案】B 【解析】由“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而非‘决定’权”、“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在立法权方面,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制衡关系,故选B; 材料中“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表明不是严格限制王权,故A排除; 材料中“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擅作变动”,说明国王的批准权受到限制,故C排除; 材料中“宪法赋予国王‘否决’权力”,表明国王仍有行一定的政权,故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要注意培养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权力变化的分析能力,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解,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并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其特点。 2.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于1760年上台,他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以至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被革命民主主义者骂成“掺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这表明英国( ) A. 君主仍保留有很大的专制权力 B. 责任内阁制不能制约国王专权 C. 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 D. 国王和议会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掺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可知,强调英国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但残留某些专制因素,这说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故C项正确。 《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A项错误。 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而非国王,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需要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把持英国政权达半个多世纪”、“掺杂着一些新的共和政体因素的两种古代暴政的残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3. 法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法制建设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末见。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 --万方《浅谈秦的经济立法及其特点》材料二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昌盛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极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所有这些不仅在客观上提供了建立统一法律的体系的要求,而且也为法律的发展和法学的繁荣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同时,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为法律找到了一个更加高尚和神圣的目标。 --郭守兰《西方法文化史纲》 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国经济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挥的积极作用。 根据材料二概括影响罗马法律发展的因素。对比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可知秦律法规众多,内容丰富,“秦简中的经济法规包括《田律》《厩苑律》《金步律》《关市律》等一百多条律文”可知秦律经济立法涵盖不同层面的法律约束,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一“它们对秦代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调整,使秦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日盛,巩固、确立并发展了封建制度”可知秦经济立法对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了社会经济正常的竞争秩序,促进国力增长,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二“内战停止,国土继续扩张”可知罗马稳定政治局面对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民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知罗马稳定的政治局面造就了民族平等交往;“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使各民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知商品经济的高度民主发展要求经济立法进行有序规范;第二小问不同,材料一立法强调封建专制,运用严刑峻法保障经济运行合理秩序;材料二“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思想也在罗马境内流行起来,它提出的理性、正义、诚实等理念”可知罗马法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注重维护社会民主、平等政治诉求。 故答案为: (1)特点:法规繁多,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借鉴别国法规。(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用:规范经济秩序(调整社会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确立、巩固封建制度;增强国家实力,为统一奠定基础。(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因素:政局稳定与领土扩张;民族交往与平等;商品经济发展;民主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不同:前者强调专制、严刑峻法。后者注重民主、平等(推崇希腊自然法思想或强调理性、正义)。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主要考点:①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②西方民主政治发展;③不同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④不同政治制度的影响。 解答本题时,要求学生对古代秦国、古代罗马的基本法律的理解和掌握,并能掌握二者之间的对比。 1.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从很多方面来看,宋朝算得上一个政治清明、繁荣和创新的黄金时代。宋确实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亚洲史》材料二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向学”。在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教子任钧使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摘编自《宋史资料汇编》材料三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材料四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其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五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的现象。 --摘编自《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文化角度说明“宋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创造力的时代”。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说明,注意限定信息“文化角度”,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表现有宋词繁荣;画学兴起;理学形成;心学产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 (2)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向学”、“在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等信息可以得出特点是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 (3)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三、四、五,结合所学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印刷术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家庭和统治者的重视以及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宋词繁荣;画学兴起;理学形成;心学产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活字印刷术发明。 (2)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3)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 宋代 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考查宋朝文化的表现、特点以及发展的原因。需要掌握宋朝文化的表现;经济、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史实。 本题考查对宋朝文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 【小题1】(1)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悠久,监察权从属于皇权监察体系,逐渐发展,监察与进谏制度并存。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监察效能十分有限,而近代英国的监察制度能有效的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遏制腐败,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下垂直管理的监察体制,不能够体现民意,缺乏舆论监督,同时,儒家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想法,致使监察缺乏相应的理论探索和支持,而英国是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之下,机构的监察权力来自于法律和制度,并且是多管齐下,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启蒙思想也起到作用,而且近代英国的监督网络逐渐健全,工作效率非常高。 故答案为: (1)特点:历史悠久;监察从属于皇权;监察体系渐进式发展;监察与进谏并行等。 (2 【小题2】 )差异:依附于皇权的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监察效能十分有限;近代英国监察制度对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遏制腐败、建立廉洁、高效政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下是垂直单线式的监察体制,不能体现民意且缺乏舆论监督;为君主统治服务的儒家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监察缺乏相关的理论探索及支持;集权、专制更能适应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机构的监察权来自于法律和制度,且“多管齐下”;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启蒙思想影响深远,且近代英国监督网络健全,工作效率高。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和英国的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的社会特征和近代英国的社会政治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近代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对比分析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