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0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语文试题共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另有语文附加题,用时3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客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众筹与共享_ _的时代浪潮中,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真实性不应_ _。知识的田野没有边界,生长其中的作物却需要_ _。每个人都应遵守规则和承担责任,用客观、理性的观念培育知识的植株,做一个_ _、恪尽职守的劳作者。 A. 并驾齐驱 南辕北辙 区别 独具匠心 B. 并行不悖 背道而驰 区别 独具匠心 C. 并驾齐驱 背道而驰 甄别 独具慧眼 D. 并行不悖 南辕北辙 甄别 独具慧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并驾齐驱: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并行不悖:同时进行而互相不违背。根据语境“在众筹与共享_ _的时代浪潮中”,选“并驾齐驱”。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 第二空: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根据语境“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真实性不应_ _”,选“背道而驰”。 第三空:区别:辨别。甄别:鉴别,区别,强调认真、慎重地鉴别,审查辨别,考核鉴定。根据语境“生长其中的作物却需要_ _”,选“甄别”。 第四空:独具匠心: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独具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能作出精细的判断。根据语境“做一个_ _、恪尽职守的劳作者”,选“独具慧眼”。 故选C。 【点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尽管喜欢二胡的如歌如泣,它仍是我不敢碰触的乐器,_ _, _,_ _。我发现,斑纹起源于对一种简单图案的特别嗜好:_ _,_ _,_ _——重复,使图案与图案之间超越了和的累加,而演变为乘法的关系。 ①因为琴筒两侧蒙着显眼的蟒皮 ②不断的复制构成惊人的繁复效果 ③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 ④想象上的触摸已经带来指尖的异样 ⑤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 ⑥上面像蛇的视力那样明明暗暗的斑块对我意味禁忌 A. ①④⑥③⑤② B. ①⑥④⑤③② C. ⑥④①②⑤③ D. ⑥①④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的连贯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话题要保持统一;角度要一致;思路要鲜明且连续不断;语言的衔接要紧密;语言的节奏和音韵要和谐。 根据“它仍是我不敢碰触的乐器”“因为琴筒一侧蒙着显眼的蟒皮”可以判断,后边应该与第①句衔接;根据“上面像蛇的目光那样明明暗暗的斑块……”“带来指尖的异样”可以判断,第⑥④处应该排在后边;根据“或直或曲的线条”“大小不一的色块”“或者就是一个普通的圆点”可以判断,第⑤③②句相衔接。 故选B。 【点睛】语句的连贯性需注意: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 3.下列诗词描写的景色,最适合用传统水墨画来表现的一项是( ) A.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B.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C.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D.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所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的特点。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也称国画,中国画。 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本题B项,传统水墨画,多用黑白两色。水墨画,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A、C、D三项有或红或绿等其它色彩,不宜用水墨画表现。故选B。 【点睛】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 其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水乳交融,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属性特征完美地体现出来,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层次;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溵湿渗透的特殊效果。 二是水墨画表现特征,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 4.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 “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 D. “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序”是一种文体,主要分书序和赠序两种,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伶官传序》都是赠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伶官传序》都是赠序”错误,《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故选D。 【点睛】文化常识、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①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鸣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②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话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③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道?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准,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④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选自《张中丞传后叙》有删改)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知:完全了解 B.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卒:士卒、士兵 C. 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独揽,拥有 D. 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具:准备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作者抓住最关键的几件事,突出了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的品质,又紧扣了他与张巡关系。 B. 睢阳之战的指挥权本在许远手中,但许远虚心接纳张巡,自甘位居张巡之下,张巡被杀,许远被俘。 C. 韩愈认为批评许远守城不力和责难许、张二公死守睢阳都是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他人好事的表现。 D. 第④段,作者把南霁云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展示了其忠义、慷慨、临危不惧的英勇品质。 7.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2)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选文前三段主要是辩“诬”,请简要概括作者所驳斥的三个“诬”点。 【答案】5. B 6. C 7. (1)守住一座城池,保卫国家命脉,带领千余伤亡殆尽的军队,抗击上百万日渐增多的叛军。 (2)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用胡作非为来败坏郭家的名声? (3)到了那幽深昏暗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8. 畏死论,分守论(城陷有责论),死守论。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 A项,句意为: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通知:完全了解。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B项,句意为: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卒:最终。选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 C项,句意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擅:独揽,拥有。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具:准备。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C项,“都是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他人好事的表现”错误,韩愈认为有人责备许远防守不力是小人好发议论,不乐于成全他人的好事;有人批判张许二公死守睢阳是把自己列于逆贼乱臣之中,制造夸大失实的言辞来帮助逆贼攻击张、许二公。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捍”,保卫;“卒”,军队;“滋”,增多。(2)中,“若属”, 你们;“固……耶”,难道……吗;“败”,败坏。(3)中,“至于”, 到了;“相”,帮助;“至”,到达。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张中丞传后叙》是中国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表彰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的一篇名作,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第一段便主要为许远辩诬。“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是对许远的总评。抓住最关键性的几件事,充分说明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的政治品质,同时又紧扣与张巡的关系,让人感到坚守危城,大义殉国,张巡、许远是完全一致的,任何想把张、许二人分开,从许远身上打开缺口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在这样的总评之后,再逐一辩诬,就有高屋建瓴之势。辩诬的第一层是驳畏死论。作者从两家子弟不能通晓父辈心志落笔,庸劣子弟之所以会如此,无非是受流言蜚语的惑乱。当年张、许二人同生死共患难,而子弟互生是非,从这样令人痛心的事实,人们自然会想到恶语中伤者之可恨。辩诬的第二层,是驳所谓“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小人的这一攻击,好像抓到一点事实,较畏死论更为恶毒。回击时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文章以人死和绳断作比喻,用归谬法,指出其不达于理。随后发出感愤,斥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指向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非常能引起人的共鸣。在驳倒小人对许远的攻击后,第二段接着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先驳死守论,由申述不能弃城逆遁的原因,转入从正面论证拒守睢阳的重大意义。“守一城,捍天下……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把保卫睢阳,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死守论以及其他种种否定睢阳战役的谬论就统统破产了。文章第三段段展开对英雄人物轶事的描写,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据此概括。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共守睢阳。地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把权柄交给他,受他指挥,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后和张巡一起守城,一起死难,建立了功名,由于城池沦陷而被俘虏,和张巡的死相比先后不同时罢了。许、张两家子弟才能智慧低下,不能彻底理解许远、张巡的志气。张家子弟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受虏不死,怀疑许远怕死而降贼。许远假如怕死的话,为何要苦苦地死守小小的睢阳城,把自己的奴僮杀了给土兵们吃,来同敌军抗战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困的时候,城外连极其弱小的援兵都没有,他们所要效忠的只是国家和君主罢了,而叛军则告诉许远唐朝已经灭亡,君主已经死了。许远看见救兵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以为敌人的话是真的。等不到外来的救兵尚且死守城池,人吃人也快吃完了,即使是傻瓜也会算得出死亡的期限!由此看来,许远的不怕死也就很明白了。哪有城池失陷了,部下都死光了,他自己却独自含羞忍辱,苟且偷生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肯这么做。唉!难道说许远这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谈论 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别守城,城池失陷是从许远所分担的一面开始的,拿这个来辱骂许远。这又和儿童的见识没有差别。人要死,他的内部器官一定有先得那个病的部位;拉断绳子,它断开的地方一定是绳子的某一段。观察人死、绳断的人见到情况是这样,据此就责怪某一内脏和绳子的某一段,也未免太不懂道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不乐意成全别人的好事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哇!象张巡、许远对国家作出的贡献是如此卓越,还不免遭受指摘,别的事情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张、许二公初守睢阳的时候,怎能料到人家终于不来救援,因而放弃睢阳,事先退走呢?如果这座城不能够守住,即使退避到别的地方去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确无救兵,处于困难的境地时,率领着他们那些因受伤而残废、因挨饿而瘦弱的余部,即便想撤离睢阳也肯定不可能了。张、许二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朝廷,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蔽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是谁的功劳呢?在当时,丢弃城池而考虑活路的不是少数几个人,掌握强兵、坐视不救的人到处都是。他们不去追究非议这些人,反而责怪张、许不该死守,也就可见他们把自己比同叛逆,制造邪说帮助叛敌攻击张、许二公。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义气激昂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张巡叫南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道:“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于是誓不投降。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9.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表达效果。 10. 该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 以景结情,韵味无穷;以“江晚”这一暮色苍茫意境,烘托了词人心境,以“愁”呼应上阕“行人泪”景象;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抑郁苦闷的情感。 10. 国事艰危的沉痛;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对失去的国土的怀念;故园难回的悲愤;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悲。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重点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鉴赏诗歌的重点句子表达效果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意思是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尾句以景结情,本该在最后抒情,作者以“江晚”“ 山深闻鹧鸪” 景致结束词意,代替抒发情感。“愁”,直接抒情,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哀告。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收复,所以才“愁”。据此整理答案。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本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的词。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平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行人泪”是为国家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悲伤;“可怜无数山”是对被沦陷国土的怀念;“青山遮不住”表达诗人身为主战派被主和派排挤后的悲愤与苦闷,“毕竟东流去”又有坚定恢复之志的精神;而“鹧鸪”声有“行不得也哥哥”的谐音,会引起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的家乡正在金兵沦陷区,也有故园难回的苦痛。据此整理答案。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 (《诗经·氓》) (2)顺风而呼,___,而闻者彰。 (荀子《劝学》) (3)___,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西当太白有鸟道,___。 (李白《蜀道难》) (5)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 (苏轼《定风波》) (7)___,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写怀》) (8)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山坡羊·渔关怀古》) 【答案】 (1). 靡有朝矣 (2). 声非加疾也 (3). 长太息以掩涕兮 (4). 可以横绝峨眉巅 (5). 风霜高洁 (6). 一蓑烟雨任平生 (7). 壮志饥餐胡虏肉 (8). 峰峦如聚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靡”“峨眉巅”“蓑”“餐”“峦”。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年关 侯发山 风从门缝里溜进来,“飕飕飕”,直往人的脸上扑、怀里钻,一家老小虽然都缩着膀子把自己藏在被窝里,还是给冻得瑟瑟发抖,仔细听,还能听到牙齿在打架。寒冬腊月,屋子里没有生火;如果把被子挂起来,稀薄得能看出人影,能不冷?隐约传来远处炸响的鞭炮,过年的味浓了,更衬托出家里的冷清。 儿子福来不时瞄一眼冰冷的灶台,似乎期待着奇迹发生,期待着灶膛燃起来,期待灶台上有温热的饭菜,也只是温热,喷香都是奢望。 不只是福来,康群山,还有他的老婆,小女儿麦香,虽说都躺在炕上,一个个都睁大着眼睛,没有一点睡意,大白天不是睡觉的时间,这是其一,除了冷,还有饿,哪能睡得着?今年春上,天旱,麦子连种子都没收回;到了秋天,有雨了,却大得吓人,像是老天爷的水缸漏了,把庄稼给毁得一塌糊涂,种一葫芦连两瓢也没收够,颗粒无收。 福来吸溜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尔居家传来的饭菜的香味,忍不住说道;“爹,我饿。” 康群山刚想骂句“饿死鬼托生”的,听到麦香说“我也饿”,他就把话咽了回去。 老婆说:“要不,你去康百万家借点?” 康群山叹口气,说;“今年已经借了康家八两银子、六斗麦子,一文一两都没还,咋再去张口呢?” 老婆又说;“每遭连年馑,康家都要施合粥棚,要不,我带孩子们去看看?” 康群山说:“今年是大年三十,人家不过年?这时候去,怕是不妥啊。” 这时候,忽然听到拍打柴门的声音,“扑嗒,扑嗒”,随着这声音,还有人在叫:“山哥,在家吗?日头都晒住屁股了还不起来。” 康群山不情愿地从被窝里爬起来,掩了掩衣襟,走过去打开了柴门一一原来是偃师掏烟囱的驼子。因为他常年游街穿村掏烟囱,把背都弄驼了,大伙儿就叫他驼子,倒不记得他姓啥叫啥了。 康群山咂吧了几下嘴,说:“驼子,今年俺家不构囱。”腊月二十三那天,他自己掏过了,通畅着呢。 驼子痞着脸说:“屁话,你家烟囱都不冒烟了,这不是堵了是啥?” “……”康群山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若搁往年,这一天正是灶火忙碌的时候,除了洗洗涮,蒸包子,炸果子,炖猪肉,烧豆腐,从早忙到晚,吃罢年夜饭才消停。今年他家烟囱不冒烟,不是堵了,是根本就没生火,哪来的烟?若是生火,一是浪费柴禾,二是面缸都见底了,没米下锅啊。 驼子没去看康群山的脸色,只顾瞅着烟囱说:“山哥,若是掏出东西,你该付费付费;若是烟囱里没有东西,我拍拍屁股走人还不中?” 话说到这份上,康群山没有拒绝的理由。 驼子放下了鼓囊囊的背包,开始忙活。他让康群山回屋暖和,自己爬到了康家的屋顶,去检查烟囱的出口。康群山没有回屋,缩着膀子,站在院子里瞅着驼子折腾。驼子是给自己干活的,人家都不怕冷,自己怕冷? 也只是一袋烟的工夫,只听驼子叫道:“山哥,烟囱里还真有东西,怪不得不冒烟呢。”说着话,驼子从烟道里掏出一个小包裹。 连老鼠都不来他家光顾了,怎么会有东西呢?不像是老鼠所为啊。康群山心里咯噔了一下,紧接着,又咯噔了一下,咋给人家驼子报酬呢?一时间,康群山愁上加愁,上吊的心思都有了。 驼子猴子一样从房顶上出溜下来,也不征求康群山的意见,自作主张把那个小包裏打开了。 包裏打开的一瞬间,驼子,康群山,两个人都惊呆了,原来小包裏里包的不是破衣烂衫,而是一兜碎银子! 驼子查了查,不多不少,整整十两! “山哥,这下你可过个肥年了……我拿走两文,算是报酬。”不管康群山是否同意,驼子拣起两枚铜钱,背起工具包,乐颠颠地走了。 等到驼子走后,康群山才回过神来,明白自己不是在做梦。 康群山带上银子出门采购年货的时候,得知整个康店村,凡是跟他家一样情况的,驼子都去掏烟囱了,让人惊奇的是,他们的烟囱里也都藏有十两银子! 当天晌午,站在邙山岭的康百万,看到整个康店村家家户户的烟自都溢出了烟,他的脸上漾出了笑意,对身边的驼子说:“好,你也回家过年吧……明年的年关你还来。” 驼子接过康百万给他的赏金,笑呵呵地走了。 (有删改) 12.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13. 请结合康百万年关行善方式,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行善。 14. 小说直至结尾才安排主人公康百万正面出场,请结合全文,探究其妙处。 【答案】12. 内容:(1)突出了康群山家境的穷困与自尊;(2)侧面描写了康百万乐善好施的品质。结构:(1)照应文题;(2)为下文康百万安排驼子行善埋下伏笔。 13. (1)康百万通过让驼子掏烟囱送银子的方式行善,行为独特。(2)康百万通过这种方式行善,能考虑穷人的尊严,希望穷人没有借债、施舍等心理负担,相对轻松地度过年关。 14. (1)凸显人物形象的高大、丰满。小说极尽繁笔写康群山的穷困,更能衬托康百万仁义的可贵。(2)使情节紧凑、跌宕。文章采用双线结构行文,明线写康群山穷困待助,暗线写康百万让驼子掏烟囱来行善,结尾处交织汇合。(3)突出救困扶危、润物无声的主旨。前文暗写康百万扶贫济困,结尾点明,引发读者对救济行为的深层思考。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本题,内容上,“福来吸溜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尔居家传来的饭菜的香味,忍不住说道:‘爹,我饿。’”,说明康群山家境的穷困。“今年已经借了康家八两银子、六斗麦子,一文一两都没还,咋再去张口呢?” 说明康群山的自尊,不好意思再去借。 “每遭连年馑,康家都要施合粥棚,要不,我带孩子们去看看?” “今年是大年三十,人家不过年?这时候去,怕是不妥啊。” 侧面描写了康百万乐善好施的品质。结构上,照应题目《年关》,为下文“山哥,若是掏出东西,你该付费付费;若是烟囱里没有东西,我拍拍屁股走人还不中?”做铺垫。从内容和结构角度分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等。此处要通读全文,找出人物所做的主要事件,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联系作品主题理解概括。本题特别要注意文中前半部分对康百万的侧面刻画。康百万“每逢遭年馑,康家都要施舍粥棚”,可见其乐善好施。“山哥,烟囱里还真有东西,怪不得不冒烟呢”,“包裏打开的一瞬间,驼子,康群山,两个人都惊呆了,原来小包裏里包的不是破衣烂衫,而是一兜碎银子”,康百万选择了一种有尊严的帮助方式。康百万 “看到整个康店村家家户户的烟囱都溢出了烟,他的脸上漾出了笑意”,原来驼子掏烟囱就是康百万行善的方式,穷人也是有尊严的。没有尊重的“仁”是虚伪的,康百万在“敬”中解除了别人的困境,也彰显了自己活着的崇高。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创作意图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本题,结构方面,文章采用双线结构行文,明线写康群山穷困待助,暗线写康百万让驼子掏烟囱来进行行善。明暗线在结尾处交织汇合,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人物形象方面,小说极尽繁笔写康群山的穷困,更能衬托康百万仁义的可贵,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高大。主旨方面,“年关”对贫困者来说,过年如过关。康百万的出现让与康群山一样贫苦的人闯过了年关,也正是这一笔,直抵人们的精神领地,让读者去寻求仁义背后的一个“敬”字,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点睛】解答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类试题,要掌握以下三种方法: 1.摘要法。即直接从相关解题素材中摘录关键词。这里所说的“关键词”,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直接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一是作者对人物品质、性格的评价的形容词;二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试题要求分析概括的人物的品质、性格进行评价的形容词。 2.归纳法。即对分散的答案素材进行整理、合并。对分散在文章中的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的评价等不同类型的关键词句,以人物品质、性格的不同侧面为序,进行重新组合。 3.提炼法。即从作品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写中,提炼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等。从作品的情节、所叙事件里提炼人物性格特点与品质;从人物语言、动作描写以及细节描写里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品质。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自省精神,反击网络霸凌 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沟通,让表达和动员变得更为高效,却可能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南京江宁一男子因为自己两岁的孩子被泰迪犬咬伤,一气之下将狗摔死,没想到爱狗人士对他的全家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骚扰、短信威胁咒骂。他的妻子无法忍受,选择割腕“为狗偿命”。甘肃庆阳一名年轻女子企图跳楼自杀,在生命挣扎的最后4个小时里,楼下围观者不断怂恿女孩自杀,有的大喊“怎么还不跳”“把驴都熊栽倒了”。一些人还录制了小视频在网上传播,有的索性开启直播……最终女孩跳楼轻生,留下的是消防队员救人未成的悲愤,以及朋友图里那些死亡视频下面的廉价点赞。 两个极端事件,显示了互联网时代的暴戾指标爆表。作为社会底线的尊重生命、扶助弱势,却变得异常模糊。“狗权不能大于人权”的基本共识,被互联网“信息茧房”里的网民直接无视,他们将冲天的怒火指向一个孩子被狗伤害的家庭。“娱乐至死”的精神,让一个少女的生命转化成了朋友圈里的点赞和短视频直播中的粉丝飙升。 网络不能够成为人性的阴沟,任那里充满着怨毒、嫉炉、无耻、冷漠和凶残,将他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贬损为增加粉丝、刷出流量的道具。网络社交形成的快速动员能力,打造的便捷情绪宣泄窗口,很容易使人性挣脱文明的束缚,直接返祖到“人与人之间是狼与狼关系”的蛮荒时代。 其实,两起极端事件并不偶然,之前女大学生脚踹所谓“熊孩子”,赢得了一片掌声;小护士妥菲菲自杀被救,换来的是网友们铺天盖地“你怎么还不死”的咒骂和骚扰,导致这个女孩二次自杀;在王凤雅事件中,只需要把故事编派入“重男轻女”的叙事套路,就能换来无效人对这个农村贫穷家庭的全方面攻击……网络霸凌的幽灵正在悄然伤害着社会,绑架沉默的大多数。 让人欣慰的是,目前这两起极端事件,得到了警方的高度重视。甘肃庆阳警方表示,在少女跳楼事件中,一些起哄者及发布视频者已被拘留,警方目前还在继续摸排;南京警方也介入了“为狗偿命”事件。这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 网络时代,不能成为人性的至暗时刻。否则,互联网的大洪水就会吞没整个世界。从目前频发的网络极端霸凌事件来看,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需要每一个人具有反省精神、自律的决心,遵守法律,敬畏生命,严守道德,保持宽容。 (选自澎湃新闻社论,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方便了沟通,高效了表达和动员,却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B. 网友们的咒骂和骚扰,不仅严重侵害了受害个体,对社会的价值观也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C. 快速动员能力,使得情绪宜泄更加便捷,很容易使人性挣脱文明的束缚,从而破坏现代文明,使社会经济倒退发展。 D. 文中的两起极端事件,得到了警方的高度重视。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是互联网时代挽救人性的唯一手段。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江宁、庆阳等网络霸凌的事件,论证了互联网时代的暴戾指标爆表这一观点。 B. 文章结尾将互联网比作大洪水,突出其危害,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C. 文章通过江宁和庆阳两起事件的对比论证,证明网络能够成为人性的阴沟。 D. 全文按照总分总的论述思路,论证了互联网放大负面新闻可能会对现实社会造成伤害的论点。 17. 面对网络霸凌,政府和群众对此应该如何反击?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答案】15. B 16. C 17. 政府:(1)要大力宣扬尊重生命、扶助弱势的理念,宣传人权至上的常识。(2)相关部门要高度关注,以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群众:(1)尊重他人,不以谋取个人利益而侵害他人生命和尊严。(2)自省自律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 A项,“却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错误,原文第一段“却可能将人性中的阴暗和暴戾无限放大,对现实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是可能。 C项,“从而破坏现代文明,使社会经济倒退发展”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网络社交形成的快速动员能力,打造的便捷情绪宣泄窗口,很容易使人性挣脱文明的束缚,直接返祖到‘人与人之间是狼与狼关系’的蛮荒时代”,可见得不出“从而破坏现代文明,使社会经济倒退发展”的结果。 D项,“通过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是互联网时代挽救人性的唯一手段”错误,“唯一手段”太绝对,最后一段“这需要每一个人具有反省精神、自律的决心,遵守法律,敬畏生命,严守道德,保持宽容”,除了法律,还有自我反省、自律等等。 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通过江宁和庆阳两起事件的对比论证”错误,两起事件都是网络暴力的结果,不是对比,“两个极端事件,显示了互联网时代的暴戾指标爆表”。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政府方面,第三段“作为社会底线的尊重生命、扶助弱势,却变得异常模糊”,倒数第二段“让人欣慰的是,目前这两起极端事件,得到了警方的高度重视”得出,政府要大力宣扬尊重生命、扶助弱势的理念,宣传人权至上的常识。执法部门要高度关注,以法律手段来挽回人性。群众方面,第二段“一些人还录制了小视频在网上传播,有的索性开启直播”,第三段“娱乐至死”,最后一段“这需要每一个人具有反省精神、自律的决心,遵守法律,敬畏生命,严守道德,保持宽容”,可知群众要尊重他人,不以谋取个人利益而侵害他人生命和尊严,每一个人自省自律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从政府和群众两个方面整理答案。 【点睛】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中主观题的答案,其关键性的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因此在解答时,首要的是要锁定好答题区间,找出与题干相关的语句,在此基础上,对原句进行删减或重组,尤其是要删去冗繁的修饰性的词语,只需保留句子的主干,这样会使得语言准确、精练。我们称这种概括方法为摘要概括,它与摘抄有着本质的区别。另外,有些答案是从原文中找不到的,是比较抽象的,我们要从原文相应的语言材料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用精练的语句表达出来,形成答案。这种概括方法为抽象概括,答题时应将摘要概括与抽象概括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作答。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谈996,马云表示,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健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选择了没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爱觉不累”,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马云还称,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刺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为加班工资而996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材料二:美国人如何看待加班问题?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任过职,曾经,我问过他这么一个问题:“在美国,是不是也经常加班?”他这么回答我:“如果工作需要加班,boss会主动询问我原因,如果是因为我自己工作效率的问题,那boss会认为我工作能力不足,会要求我提升工作效率。如果是因为我工作任务太重,boss会适当给我增派人手。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加班是一种问题,一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避免加班?当我们身处的一家公司,长期处于一种常态化的加班时,那这个公司工作方式一定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说明这个公司的工作效率是低下的,而常态性的加班,会使人变得念发懒情。遇到这种公司,离职,大概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当然,我们不应该拒绝所有的加班,如果说公司为了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或者目标,而要求加班的话,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因为这样的加班是阶段性的,不仅没有害处,相反你还能因为这样的加班体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 材料三:企业本性是趋利的,为逐利而迫使员工加班本属情理之中,而员工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明知频繁加班和超时工作会影响身体,却没有多少人坚决拒绝,相反还常表现为“自愿”承担,确实令人玩味。当劳资双方的利益趋向达成“共识”时,问题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既然超时加班是违法行为,那么执法者应该站在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义的立场上制止超时加班现象对员工的损害,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主体即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也有必要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既然超时加班是短视行为,企业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些企业屡屡超时加班和克扣职工的加班费,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目前重点是要重视加大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保护的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应保障劳动者能以最快速度、最少成本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使其不敢随意侵害劳动者权益。工会等组织要充分粉演好职工权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的角色。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18. 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马云认为:找到喜欢的事情,就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干多少都不嫌累,所谓“爱觉不累”。 B. 如果说公司为了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或者目标,而要求加班的话,我们不应拒绝,应该理性看待。 C. 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 D. 加班潜规则表面使得劳资双方获益,从而使双方在利益上达到共识,但实际上对员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云觉得:坚持996的人可能是找到了热情之处、快乐之处,而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 B. 公司的员工长期处于常态化的加班时,说明这个公司的工作效率是低下的,并且会使人变得愈发懒惰。 C. 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加班是违法和不道德的,如果需要加班,公司的Boss也会及时快捷高效的解决问题。 D. 政府要彻底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只要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即可。 20. 如何正确看待加班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答案】18. C 19. B 20. (1)明白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理性思考和面对。(2)找到喜欢的事情去做,适时调整工作岗位。(3)政府保障,个人维权。(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C 项,“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劳动保障部门。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 A项,“坚持996的人可能是找到了热情之处、快乐之处”错误,材料一“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把“一定”换成了“可能”,绝对变可能。 C项,“加班是违法和不道德的”错误,材料二“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加班是一种问题,一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体现不出来“加班是违法和不道德的”。 D项,“只要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即可”错误,材料三“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是应管的,但是还需要“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材料一“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即明白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材料一“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材料二“遇到这种公司,离职,大概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即找到喜欢的事情去做,可以适时调整工作岗位。材料三“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和个人都要努力改变。根据这几个方面整理答案。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八、作文(共70分) 21.请结合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学孩子们,他们从不怀疑未来的希望。(秦戈尔) 老布警告安迪:“希望是最危险的东西。”(《肖中克的教赎》) 比恐惧强大的只有希望。.给一点点希望是有效的,给很多希望是危险的。(苏珊 柯林斯《饥饿游戏》) 【答案】【例文】 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希望是干涸的沙漠中的一汪清泉,鼓励人们勇往直前;希望是黑夜中的一束灯光,指引人们走向黎明;希望是寂寞寒冬中的一丝阳光,给人们带来温暖;希望是实现心中理想的不竭力量之源。生活需要希望,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翻开史书,多少英雄人物为了自己的希望而去奋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的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希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倾注自己毕生的心血只为完成自己心中的希望,他们坚定不移,所向披靡,因为他们有希望,正是他们的坚持,让希望成为现实,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让失望变为希望。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一生倾注于音乐创作,但天有不测风云,在贝多芬26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贝多芬身上——耳朵失聪, 这对于一个热衷于音乐的人来说无疑等于失去一切,但贝多芬为了自己的希望——音乐创作,毫不气馁,尽管他也有抱怨,尽管他也有过绝望,尽管他也有过颓废,但最终他的希望战胜了他的懦弱,于是,他朝着自己的希望努力奋斗,终于,他成功了,正是由于他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目标,他才有了希望。 我们又何尝不能做到这样呢?如今,我已是一名高中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我也曾徘徊过,我也曾失败过,我也曾迷茫过,但我知道逃避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只有朝着目标勇敢地往前走才有希望,因此,我不断努力,不断奋斗,不断拼搏,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实现我的目标:踏上重点大学的校门,做一个有希望的人。 只要我们努力奋斗,不断朝目标努力,我们就一定会有希望。 目标可以指引人们走向成功,走向希望,走向未来,是一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只要有目标,就有了为之奋斗的不竭力量之源,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就有了奋斗的希望,也就有了拼搏的力量。 正所谓“此时不博,更待何时”,让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奋斗,不断拼搏,驶向希望的彼岸,是的,让我们相信: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笃信;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不可遏制的追求!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对于名言警句、诗句、歌词等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是泰戈尔的诗,主要讲孩子不怀疑未来的希望,相信希望;第二句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为什么说希望是危险的?维基百科说,希望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一种对自己生活或者世界的事件和环境的积极结果的期望。在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打开了盒子,释放出人世间所有的邪恶: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当她盖上盒子后,只剩下希望在里面。被释放的邪恶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希望却封存在箱底。这真是让人绝望的故事啊,但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希望是不是可以用来治愈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的万金油呢?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对希望是这样定义的:相信明天会更好,再精确一点,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第三句是说希望的作用,给一线希望是很好的。三句话都是围绕希望来阐述。 【立意】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笃信;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不可遏制的追求;生活需要希望;希望使人自由;遵循内心的希望等等。 【结构】紧扣材料中心拟定题目《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然后首段引出观点。第二段用群例“多少英雄人物为了自己的希望而去奋斗”;第三段写贝多芬的例子,说明“正是由于他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目标,他才有了希望”;第四段联系现实,写自己的目标,“踏上重点大学的校门,做一个有希望的人”。最后强调观点“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笃信;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不可遏制的追求”。 【素材】1. 《肖申克的救赎》最让我震撼的是一生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老布,而被围墙围住心灵的大部分囚徒其实都是老布,即使有一天走出高墙电网后,对突如其来的自由手足无措,不知道何去何从。生活和现实一直在麻痹我们,那些美好的希望我们一直向往的自由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蒙上尘土,慢慢被丢弃在心灵的某个熟悉而陌生的角落,有一天或许是我们需要它的那天,我们不仅找不到了,即便找到了也已经垂垂老矣。 2. 希望是什么?对于盲人来说,希望可能是有一天能够看见自己的亲人,而不需要再用手去感觉。对于聋哑人来说,希望可能是有一天能够亲耳听到亲人的呼唤,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叫一声“爸爸、妈妈”。对于迷途者来说,希望可能是有一天能重新找回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希望是一种寄托,凡事并非总能顺着人愿。希望是一种诱惑,总是一个跟着一个走,又一个接着一个来。希望是一种期盼,一次远足,一个聚会,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甚至只是等待一个会心的微笑。 3. 假如有无所不能的阿拉J神灯,我希望离开我的好朋友会回到我的身边,我希望我有时可以小小的单纯一下,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为别人看起来单纯到弱不禁风的文字唏嘘感叹,可以在唯美的漫画里浸上一整天, 可以在某个并不熟悉的人面前开怀大笑,可以无时无刻让自己显得轻松,可以让自己在钱的问题上不再斤斤计较。即使上面的那些做不到,我也希望我会很快乐。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1、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2、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隋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 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节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 22. 用斜线“/”给上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5处) 23.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兴”“群”“怨”分别是什么意思? 24. 王夫之与___、___合称“清初三大儒”。 【答案】22. 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23. 抒发情志,结交朋友,抒发怨愤不平。 24. (1). 顾炎武 (2). 黄宗羲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意思是“超出于(各自孤立的)‘兴、 观、群、怨’的四种情感之外,就会产生(不各自孤立而互有联系的)新的“兴、观、群、怨”的四种情感;在‘兴、 观、群、怨’的四种情感之间遨游徜徉, (看到它们互相可以转化)情感就不会滞涩。作诗的人运用他的一种思想感情(作诗) ,读者却各以自己的情感(经历),而(从诗中)获得各自的感受”。“出于四情之外”和“游于四情之中”句式一致,之前之后断开;“作者用一致之思”中“作者”和“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中“读者”对应,之前断开。故断句为: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段内容、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兴观群怨,来自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朱熹注:“感发意志。”就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就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的政治的得失;“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就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变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据此整理答案。 【2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本题“清初三大儒”指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在明末清初社会激烈变革之际,提出了许多人本主义论点,比如反对君主专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主义。他们的思想,在后来君主集权严重的清朝并没有多少发展,但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点睛】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 参考译文: 读《诗经》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这几句话可以说) 把诗的意义说尽了。辨别汉、魏、唐、宋的诗的雅还是俗、是得还是失,就是以这几句话为准,读《诗经》三百篇的人必然会有此体会!(夫子所说得)“可以” 云云,是随“以”而“可”的。(《诗经》中的)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的地方,必然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这种“兴”会寄意深远;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的地方,必然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这种“观” 就洞察明晰。代表可以团结的人抒发怨愤不平,这种怨愤不平越加不会忘记;因抒发怨愤不平而被团结起来,这种团结越加诚挚。超出于(各自孤立的)“兴、 观、群、怨”的四种情感之外,就会产生(不各自孤立而互有联系的)新的“兴、观、群、怨”的四种情感;在“兴、观、群、怨”的四种情感之间遨游徜徉, (看到它们互相可以转化)情感就不会滞涩。作诗的人运用他的一种思想感情(作诗) ,读者却各以自己的情感(经历),而(从诗中)获得各自的感受。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茶馆》中,松二爷因说了句“大清国要完”,被特务吴祥子听见,说他跟谭嗣同一党要把他抓起来。常四爷打抱不平,结果吴祥子把他们两人都抓走了。 B. 《老人与海》中老人看到星鲨时,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里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喊叫声”,极富象征意味,表达了对现实的悲观情绪。 C. 《药》中的华老栓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他勤劳善良又愚味麻木,只关心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对剑子手卑躬屈膝,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 D. 《家》中,琴、觉新、觉民三人谈得很投机,觉新、觉民还鼓励琴明年暑假投考他们的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琴决定报考,这是很勇敢的决定。 E.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决定要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恰好宫中来了一个戏班子。他命戏子排演《贡扎古之死》,自己加编新台词,改成了《捕鼠机》。 【答案】A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本题, A项,“松二爷因说了句‘大清国要完’”错误,说大清国要完的是常四爷。 D项,“琴、觉新、觉民三人谈得很投机,觉新、觉民还鼓励琴明年暑假投考他们的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错误,觉新没有参加聊天,更没有鼓励。 故选AD。 【点睛】此类题目往往涉及到对名著中名句掌握情况的考查;还涉及到了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考查;以及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26.简答题 (1)《红楼梦》中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诗中的“慕雅女”指的是谁?请简述其学诗过程。 (2)《三国演义》中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臣,请列举其为曹操谋划的两件大事,并简析其形象特点。 【答案】(1)慕雅女指香菱。香菱先通读黛玉圈画出的名人诗篇,然后与黛玉品味古诗中名句的妙处;再让黛玉出题,自己试着作诗,前两首诗都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赏;最后苦心学诗,精血诚聚,梦中得诗八句,受到众人的赞赏。 (2)事件:收刘备,灭吕布,击刘备,战袁绍,征乌桓。(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形象特点:才识超群,足智多谋,胆大心细,不拘小节,敏锐深刻,遇事沉稳冷静。(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考生把握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用心读必读篇目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香菱,原籍姑苏,为甄士隐独女,眉心中有一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五岁那年元宵,在看社火花灯时被家奴霍启(祸起)看护不当而被骗子拐走,在人贩子手中先是卖给冯渊,后来呆霸王薛蟠打死了冯渊,把香菱强买去做妾,改名香菱。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曾在大观园中向黛玉学习写诗(香菱学诗)。她生得袅娜纤巧,做人行事又温柔安静。后来薛蟠娶了夏金桂。夏金桂极为嫉妒她,不仅名字被改为秋菱,还使香菱备受折磨。 (2)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此题属于名著导读,解答类似题目,要熟练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作品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演义》中人物事件的识记能力。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赤壁之战后,曹操痛哭道:“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意思是“如果郭嘉在,绝不会让我出现这么大的过失”,考生可以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对众谋士的作用以及推卸自己的责任这些方面去分析曹操痛哭的原因。 【点睛】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写作的自由 冯骥才 ①我的经历有点奇特。我是在文化大革命降临中国的时候开始写作的;我写了至少一百万字,非但没有一个字发表过,反而要把我写的人物换上外国人的名字,上边还故意署上外国作家的名字,以便一旦被人发现就解释为外国文学的手抄本一一当然这想法既幼稚又悲哀;可是回忆那种写作,我却真正的享受着写作的自由。尽管我身在绝对的思想专制的时代,但一旦拿起笔来,我的精神立即神奇般进入了绝对自由的境界。我百分之百地发挥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我还感到了一种庄严的历史的使命与责任,写作的心态无比虔诚和圣洁,以致常常忘了外部环境的残酷。 ②我由此感受到,写作是一种灵魂的自由,是人类一种伟大的精神行为。自由注定是写作的本质。自由对于写作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选择了写作,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自由一一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表达。然而自由不是空泛又美丽的奢谈。只有面对着束缚与禁锢,自由才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才显示出它高贵的价值与神圣的必要。所以自由的光芒总是散发在它被争取的过程中。再进一步说,写作的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外部的环境的自由,二是内心的自由;作为写作本质的自由首先应该在写作者的心里。那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为自由而写作,放弃这种意义的写作,写作就是制造文字的垃圾。 ③然而,自由的对手不一定像强敌一样总站在对面。对于当前的中国文学来说,外来的强迫性的文化专制已不复存在。但市场的霸权同样可以混灭精神的自由。它无时无刻不在招徕你,改变你,改造你,使你逐渐变成可供消费的商业形象。人类正在走向一种困境:它所创造的一切方式,都带着难以拒绝的负面。于是,自由与否的关健,取决于我们自己。 (选自2016年《当代》,有删改) 27. 作者在第一段叙述自己写作的经历有何作用? 28. 结合原文,阐述文中画线句的内涵。 29.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写作自由”?请结合全文简要阐释。 【答案】27. 引出写作自由的话题,表明在绝对的思想专制时代也可以享受写作自由;照应文题,与结尾相照应。 28. 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表达;在任何条件下都为自由而写作。 29. 坚守使命和职责;遏制市场霸权;保持灵魂与精神的自由。 【解析】 【27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本题第一段的作用,内容上,“是回忆那种写作,我却真正的享受着写作的自由。尽管我身在绝对的思想专制的时代,但一旦拿起笔来,我的精神立即神奇般进入了绝对自由的境界”,作者一旦开始写作,就进入自由的精神世界。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和结尾,“写作的自由”“于是,自由与否的关健,取决于我们自己”。分两点整理答案。 【2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自由注定是写作的本质”,意思是写作的本质是自由,包括“我们选择了写作,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自由一一自由的思想与自由的表达”,即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表达。“再进一步说,写作的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外部的环境的自由,二是内心的自由;作为写作本质的自由首先应该在写作者的心里”“那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为自由而写作,放弃这种意义的写作,写作就是制造文字的垃圾”,即在任何条件下都为自由而写作。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29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本题,根据 “我还感到了一种庄严的历史的使命与责任,写作的心态无比虔诚和圣洁,以致常常忘了外部环境的残酷”,第二段“我由此感受到,写作是一种灵魂的自由,是人类一种伟大的精神行为”,第三段“但市场的霸权同样可以混灭精神的自由”,据此分三点概括。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