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0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将答案填在历史答题卡上。) 1.《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2.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改革地方行政制度。其主要措施是 A.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国君直接任命地方行政长官 C.“开阡陌封疆” D.制定连坐法,建立户籍制度 3.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商鞅变法中直接导致上述现象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奖励耕织 D.颁行秦律 4.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确立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5.《史记·商君列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上文体现的思想是( ) A.严刑峻法治国 B.肯定社会变革 C.激进功利主义 D.主张君主集权 6.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B.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C.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D.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7.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洛阳商业空前繁盛 8.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之,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9.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钱财充实国库 10.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11.北宋司马光对神宗皇帝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12.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3.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 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人民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 ) A军备落后 B. 制度腐朽 C.经济凋敝 D. 吏治腐败 14.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以前,俄国己面临着严峻危机,主要表现在 ( ) ①克里木战争失败 ②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工业的发展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 ④各阶层一强烈要求废徐农奴制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①③④ 15.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何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 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 ) A.维护农奴制度 B.废除农奴制度 C.推翻沙皇专制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16.俄国农奴制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B.农民无偿获得土地 C.农村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 D.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17.日本的福泽谕吉强调说:“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求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推行了 A.“殖产兴业”政策 B.废除了旧体制 C.“文明开化”政策 D.进行军事改革 18.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19.《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强 B.改革了封建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0.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 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二 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60分,将答案写在历史答题卡上。) 2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齐鲁书社)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的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9分) (2)材料二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3分) (3)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4分) (4)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4分) 2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民族,其工业化并非由政府刻意追求的事先规划的结果,而是一种源于民间私人资本“对财富的追求”和“贪欲”的结果,英国人是到了工业革命已成气候并大大改变了国家面貌时才有发现。 材料二 日本最初的一批近代企业,主要由国家经营。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重点始终放在军火工业方面。……后来,政府开始把一大批官营工矿业转让给资本家。高利贷富商岩畸首先接受了原属土佐藩的轮船,创立了三菱公司。 材料三 1901年八藩钢铁厂(私人企业)钢、铁产量分别占日本钢、铁产量的82%和53% 材料四 1870-1940年日本以每年约4%的增长速度才以极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要的 工业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和日本工业化起步的主要不同之处。(8分) (2)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日本经济的什么状况?(4分) (3)根据材料二、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8分) 23.(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 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戊戌变法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4分)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1-20 ABAAB CADCC DCBAA ACDCC 21.(1)过程特点: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不断南迁。(3分) 原因: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②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③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6分)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3分) (3)主观动机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2分) 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4)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4分) 22.(1)英国工业革命由私人资本推动,日本工业革命中政府发挥了重大作用; 英国以轻工业(棉纺织业)为主,日本以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 英国是两次工业革命先后进行,日本是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英国工业革命中重大技术发明大都由本国工人和技术工人发明,而日本则是以引进为主。(任一点2分,共8分。) (2)在政府保护下垄断产生;垄断组织已控制国家经济命脉。(4分) (3)推行社会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抓住机遇,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 发展经济;政府采取措施发展工商业;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对外扩张,掠夺朝鲜、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发展本国经济。(任一点2分,共8分) 23.(1)西方和日本变革都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10分) (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4分)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1-20 ABAAB CADCC DCBAA ACDCC 21.(1)过程特点: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不断南迁。(3分) 原因: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②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③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6分)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3分) (3)主观动机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2分) 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4)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4分) 22.(1)英国工业革命由私人资本推动,日本工业革命中政府发挥了重大作用; 英国以轻工业(棉纺织业)为主,日本以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 英国是两次工业革命先后进行,日本是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 英国工业革命中重大技术发明大都由本国工人和技术工人发明,而日本则是以引进为主。(任一点2分,共8分。) (2)在政府保护下垄断产生;垄断组织已控制国家经济命脉。(4分) (3)推行社会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抓住机遇,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 发展经济;政府采取措施发展工商业;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对外扩张,掠夺朝鲜、中国的资源和市场发展本国经济。(任一点2分,共8分) 23.(1)西方和日本变革都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10分) (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