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杭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本扉(fěi)页赫然粘贴着一张山水画,画面上山峦起伏,流水淙(cóng)淙,几间茅屋掩映在缥缈的雾霭中,若隐若现,犹如世外桃源。‎ B. 不管是攀登上巅峰,还是徘徊(huái)于低谷,中国女排始终葆有奋力拼搏、砥砺前行的精神,创造了足以标炳史册的卓(zhuó)著战绩。‎ C. 要克服工作中自由散(sǎn)漫敷衍拖沓(tà)、推诿扯皮这些痼疾,必须制订并实施科学的考核制度,从根本上铲除它们滋生的土壤。‎ D. 毋(wù)庸置疑,功利、僵化的阅读教学容易造成学生阅读的荒芜和贫瘠(jí),当务之急是改变心态,让学生多接受那些经典名著的熏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熟能生巧,形成语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项,“扉(fěi)页”应读“fēi”;‎ B项,“标炳史册”应改为“彪炳史册”;‎ D项,“毋(wù)庸置疑”应读“wú”。‎ 故选C。‎ ‎【点睛】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要求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复习中应重点把握音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特别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字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翻看世界历史,当康熙正在轰轰烈烈地除鳌升、削三藩之时,欧洲已进入科学高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培根、牛顿、笛卡儿等伟大的科学家。可能有人会说,康熙大帝不是也极关注西方的科学技术吗?是的,他不止 - 28 -‎ 学会了天文历算的基础知识,还组织编写了《律历渊源》和《数理精蕴》。但是,康熙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个人爱好阶段。到了乾隆朝,乾隆帝在早期靠着祖宗的阴功,凭着自己的聪明,尚能开疆拓土,但到了中后期就沉湎于“文治武功”的颂扬声中朝政日趋腐败,其间爆发了四次农民起义。【乙】此时,英国的产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资本主义走向黄金时代;而大清帝国却正处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的危险境地,两者的发展状况已有了天壤之别。‎ 可以说,“康乾盛世”的统治者们正是在纵向比较中产生了盲目乐观的自恋,夜郎自大。实际上,大清的历史整体上就是一部不忍卒读的衰亡史。【丙】大清在诞生之初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康乾盛世”只不过是“回光返照”而已。‎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止 B. 沉湎 C. 不忍卒读 D. 行将就木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A 3. 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A项,“不止”,继续不停,也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指康熙大帝不仅学会了天文历算的基础知识,还组织编写了两本书,故“不止”使用不恰当,可改为“不只”。“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还”“还有”等之相呼应的连词。‎ B项,“沉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无法自拔。多形容陷入不良的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句中指乾隆帝到了中后期就深深迷恋于“文治武功”的颂扬声中,朝政日趋腐败,故词语使用符合语境。‎ C项,“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句中指大清的历史整体上就是一部悲惨得让人不忍心读完的衰亡史,考生注意“一部”的提示,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D项,“行将就木”,指人临近死亡,快要进棺材了。句中指大清在诞生之初就像一个快死的老人,故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合在语言表达中起表情达意的辅助作用,要求考生平时积累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能依据句意、语气、语言结构、书写位置等正确使用或改正标点符号。‎ - 28 -‎ B项,“危险境地”后的逗号错误,句子“两者的发展状况已有了天壤之别”是对英国和清朝两者发展状况的总结,因“而大清帝国”前用了分号表示层次关系。故“危险境地”后已经表示句意的完整,故“危险境地”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 故选B。‎ ‎【点睛】解答标点符号题需注意通过做练习,探求规律,掌握方法。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弄清功用。2、揣摩语气。3、分析结构。4、紧扣语境。 5、理解句意。6、留意套用。7、注意比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以“伟大历程辉煌成就”为主题的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览在北京拉开帷幕,该展览采用编年体的形式为主全方位回顾了中国人民走过的辉煌历程。‎ B. 经过主创团队对经典故事的大胆改编,《哪吒》不仅保留了原作精华,还融入了具有时代元素的内容,因此成功斩获暑期电影最佳口碑。‎ C. 网络谣言对社会的破坏力是巨大的,如不及时扑灭,对公众造成的创伤,乃至引起社会动荡,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D. 垃圾分类工作能否执行到位,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市民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对垃圾分类意义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依据语感推断法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用提取主干法,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是否有问题。‎ A项,“该展览采用编年体的形式为主”句式杂糅,“采用……形式”和“以……为主”删掉其一。‎ B项,“斩获暑期电影最佳口碑”错误,“斩获”现泛指收获,多用于体育竞赛中获得奖牌、进球得分等方面,故“斩获”与“最佳口碑”搭配不当,可改为“斩获暑期电影最佳口碑奖”。‎ C项,偷换主语,“对公众造成的创伤”错误,句子的主语是“网络谣言”,如果是“对公众造成的创伤”,“创伤”就成了下句的主语,应改为“对公众造成创伤”。‎ 故选D。‎ - 28 -‎ ‎【点睛】病句题一般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1)________。冬季来临,天气裹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而动物的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2)________。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更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3)________。‎ ‎【答案】 (1). ①很多动物也有自己的迁徙盛举; (2). ②科学家对动物如何确定路线看法不一; (3). ③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代遗传给它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意衔接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依据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答案。‎ 第(1)处,依据“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可知,横线应填写其他生物也会迁徙;依据后文的“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而动物的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可知,横线上应填“动物的迁徙”。综上可推知横线(1)的答案。‎ 第(2)处,依据后文部分的两个分号,再抓住“有科学家认为”“也有科学家认为”“更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可推知横线(2)应填写科学家对“动物迁徙”路线的各种看法。‎ 第(3)处,依据“也就是说”,说明横线(3)是对前面句子“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的概括,“未接触过”“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说明,“迁徙”是可以由祖辈遗传给下一代的。由此推知(3)的答案。‎ ‎【点睛】补写句子语言灵活,语境多样。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确定补写类型是总揽式补写、结论式补写还是过渡式补写,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 28 -‎ 以下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部分结果。‎ ‎22.5%的四年级学生和21.2%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问自己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23.6%的四年级学生和19.0%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和自己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25.1%的四年级学生和21.8%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自己谈心”。15.4%的四年级学生和9.9%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从不认真听自己把话说完”,19.3%的四年级学生和18.8%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家长要求自己做某件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耐心说明理由”,17.4%的四年级学生和14.4%的年级学生认为“跟家长有不同意见时,家长从不允许自己表达观点”。‎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中监测结果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1)家长与孩子缺少沟通,沟通方式简单粗暴。‎ ‎(2)示例:工作繁忙或忽视孩子的沟通需求,会造成家长与孩子沟通不足;部分家长的沟通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不够尊重。长此以往,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更多地关心孩子,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当然,孩子也可以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分析语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审准题,然后审读原文依据,从中提取涉及角度、主要信息和观点态度,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监测结果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涉及“问自己学校或班级发生的事情”“和自己讨论身边发生的事情”“花时间与自己谈心”三个方面,而用词都是一样的“家长从不或几乎不”,由此说明家长与孩子沟通很少,缺乏沟通;‎ 第二句话涉及两方面,“要求自己做某件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耐心说明理由”“跟家长有不同意见时,家长从不允许自己表达观点”,都说明四年级孩子认为家长跟自己沟通时态度太简单武断,故可概括为:沟通方式简单粗暴。‎ 综合以上两点,可概括出答案,注意字数不超过20字。‎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是点评类语言运用题,解答此题,考生要做到“四要”,一要读懂材料,为点评打下基础;二要评在点子上,选准角度,一语中的;三要评得有理,事理清晰,以理服人;四要评得生动,言简意赅。‎ - 28 -‎ 本题要求评述家长与孩子沟通缺乏及沟通方式简单粗暴的问题,考生要注意站在家长和孩子双方角度去思考,包括呼吁家长重视与孩子的沟通,关心、尊重、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包括呼吁孩子们主动表达心声,与家长好好沟通。‎ ‎【点睛】点评类语言运用的答题步骤:一是亮观点,选准评论角度是正面肯定,还是反面否定,还是正反结合,二者兼备;二要讲道理,力求自圆其说;三是作小结,或提出解决办法,或分析原因影响等,或重申观点。答题要求是:有针对性、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语言精练。‎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9年9月30日,央视科教频道《走近科学》在播出最后一期节目《治理水花生》后,宣布停播。‎ ‎1998年6月1日开播的《近科学》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档大型科普栏目,至今仍保持着科教频道最高的收视纪录。节目经常制造悬疑的氛围,把悬念铺陈到极致,最后却得出令人大跌眼镜的结论,引发的争议颇多。节目主持张腾岳接受采访时说,节目的目标就是“让老百姓记住,有病了不能自己瞎吃药,一旦手上划了个大口子、烫了个大水泡,得正确处理,不能撒一把香灰、抹点儿酱油了事”。‎ 央视内部调查显示,对《走近科学》贡献最大的受众群体是初中二年级以下学历的人。制片人张国飞把中国观众比喻为“枣核”,文盲和高等教育是两个尖,大肚子的部分是初中学历者。‎ 同为科普人,姬十三理解《走近科学》的处境,他觉得科普工作总是不断面对“是获得更多受众还是更加专业”的选择。他认为《走近科学》的叙事方法类似于今天的标题党制造爆款。“但至少在当时的环境以及国民对大众媒介的理解上,我觉得不是一种差的选择。”‎ ‎(《〈走近科学)停播,它是“伪科学吗?》)‎ 材料二 图一 在同类文化程度中具备科学素养者的比例(2015年)‎ - 28 -‎ 图二 在同类文化程度中具备科学素养者的比例(2018年)‎ 图三 公民通过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占比 ‎(《2018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 材料三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18年4月至6月组织实施了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有10个省市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不同群体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更加均衡。互联网成为与电视同等重要的公民获取科技信息主渠道,公民利用科普设施和参与科普活动的比例明显增加。我国公民高度关注并积极支持科技事业的发展。‎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采用国际通行指标,包括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内容。公民对科学的理解是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核心指标,用于测算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和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是公民科学素质影响因素指标。‎ ‎(《2018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主要结果》)‎ 材料四 - 28 -‎ 据报道,复旦大学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在今年新学期一起开设了一门通识课程——“似是而非”课,旨在以人们司空见惯和熟视不思的现象为例,阐述什么是“伪科学”。‎ 这个课程实际上就是一门常识启蒙课。从课程内容上看,其中一些简单逻辑推理以及基本科学常识是属于初高中学生就应该掌握的。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今初高中乃至大学的一些教材,其中许多内容的编写不仅没有观照到逻辑和常识的框架,甚至与逻辑以及常识相冲突——如果不是反逻辑、反常识的话。这个现实,是一些被称作“大婴孩”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过程中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也是“似是而非”这门课在大学受到欢迎、在社会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 常识启蒙课的精髓在于其建基逻辑和知识之上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观察世界的一套框架性标准。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树立价值判断标准,甄别其所接触到的书本内容和现实世界现象的立足点。有了这样的立足点,才能在众说纷纭中坚守标准、服膺常识、坚持定见。有了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在谬说盈耳时仍能不趋强势、冷眼待之、不为其动。‎ ‎《“似是而非”火了,常识启蒙仍微》‎ ‎7. 下列对材料二图表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公民科学素质与他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明显提升,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科学素质最高。‎ B. 与2015年相比,2018年的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均有所下降,这表明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质已进入高位增长和缓慢提升阶段。‎ C.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如微信、门户网站搜索引擎、专门网站等,如何利用网络做好科普宣传值得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D. 在互联网进入日常生活的今天,公民从报纸、期刊杂志、科技馆获取科技信息的占比均低于50%,这些传播渠道都面临着改进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迫切任务。‎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央视《走近科学》节目常以制造悬疑铺陈悬念的方式讲述故事,曾经创造科教频道的最高收视记录,最大的受众群体为初中二年级以下学历的人。‎ B. 互联网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之一,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如果监管不力,从业者科也很有可能传播伪科学。‎ C. 复旦大学“似是而非”课程受学生欢迎,某种程度上说明部分大学生并未完全具备本该在中学阶段掌握简单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基本的科学常识。‎ - 28 -‎ D. 现今的中学和大学教材缺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导致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婴孩”化,容易遭受挫折,同时科学素质水平发展缓慢。‎ ‎9. 如何提升公民辨识伪科学的能力?请结合材料提出具体措施。‎ ‎【答案】7. C 8. D ‎ ‎9. (1)根据国民大众理解接受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科普方式。(2)提升公民的文化程度,促进科学素质发展。(3)加大互联网等媒介的科学宣传的力度。(4)强化基础教育中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推断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仔细观察图表材料,对照选项内容,分析选项是否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推断不合理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科学素质最高”错误,依据材料二的图一和图二可知,文中讲的是“具备科学素养者的比例”,故A项应改为“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科学素养者比率最高”。‎ B项,“这表明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质已进入高位增长和缓慢提升阶段”错误,依据材料二图一和图二,只能得出“与2015年相比,2018年的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均有所下降”的结论,而B项“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质已进入高位增长和缓慢提升阶段”的推论则缺乏论据。‎ D项,“这些传播渠道都面临着改进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迫切任务”错误,依据材料二图三,能直接得出“公民从报纸、期刊杂志、科技馆获取科技信息的占比均低于50%”的结论,但是D项“这些传播渠道都面临着改进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迫切任务”则说法太绝对。‎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 28 -‎ D项“现今的中学和大学教材缺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导致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婴孩’化”都错误,依据材料四第二段“现今初高中乃至大学的一些教材,其中许多内容的编写不仅没有观照到逻辑和常识的框架,甚至与逻辑以及常识相冲突——如果不是反逻辑、反常识的话”可知,“缺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的只是中学和大学的“一些”教材,故D项去掉了“一些”而改变了原意;同时依据“这个现实,是一些被称作“大婴孩”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过程中屡遭挫折的重要原因”可知,原文说的是让一些“大婴孩”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屡遭挫折,而不是D项所说“导致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婴孩’化”,故D项还曲解原意。‎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如何提升公民辨识伪科学的能力”,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涉及到的具体措施,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提升公民辨识伪科学的能力,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央视内部调查显示,对《走近科学》贡献最大的受众群体是初中二年级以下学历的人”“文盲和高等教育是两个尖,大肚子的部分是初中学历者”,概括出要点(1):根据国民大众理解接受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科普方式。‎ 可依据材料二的图一和图二,文化程度越高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概括出要点(2)。‎ 可依据材料二图三,公民通过不同媒介,尤其是互联网获取科学信息;还依据材料三第一段“互联网成为与电视同等重要的公民获取科技信息主渠道,公民利用科普设施和参与科普活动的比例明显增加”,都可以概括出要点(3)。‎ 可依据材料四第二段“一些简单逻辑推理以及基本科学常识是属于初高中学生就应该掌握的”“应该掌握而没有掌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现今初高中乃至大学的一些教材,其中许多内容的编写不仅没有观照到逻辑和常识的框架,甚至与逻辑以及常识相冲突——如果不是反逻辑、反常识的话”,可以概括出要点(4)。‎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的大工程 ‎【日本】星新一 一艘小型宇宙飞船发射升空去探索遥远的星球,但到了预定的返航日却音讯全无。人们百般搜寻未果准备放弃时,它却平安返回了地球。‎ - 28 -‎ 面对媒体,宇航员说道:“给大家添麻烦了,对不起!大家是否在猜测我已遭遇空难,去见上帝了?其实是宇宙飞船出现机械故障,在另外一个星球上迫降了。”‎ ‎“原来是这样啊。然后呢?”‎ 我迫降的星球是帕米行星。那里的人们不仅热情、善良,而且文明程度极高。多亏了他,我才得以排除故障,完成太空之旅,平安归来。”‎ 大家对其中的“文明程度极高”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在人类已知范围内,还不曾存在这样的行星。‎ ‎“文明高到什么程度呢?”有人问道。‎ ‎“就说气侯吧。通过填海调控海流、削平高山调控气流等等,改善大自然的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了,处处是气候宜人。其他诸如交通、住房、港口等方面就更不必说了!”‎ ‎“相比之下,我们的地球仍是南北两极寒冷彻骨,赤道一带却酷热难耐,确实比我们先进很多啊!”‎ 在不绝于耳的感慨声中,宇航员继续说道:“的确让人佩服!我向他们提出请求,希望能参观下这些宏大的工程。他们爽快地答应说,正在进行的是最后一项工程,邀请我去参观。”‎ ‎“那太幸运了,能在如此先进发达的星球上参观到他们的最后一项工程!那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呢?”‎ 这正是最令人好奇的地方,大家的兴致不禁高涨了起来。宇航员点点头说道:“我也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立刻赶赴工地,录像机用完了宇宙飞船上所有的胶卷后才返回,所以回地球晚了。接下来请大家观看录像吧。”‎ 准备工作就绪,开始放映录像:首先呈现出的是连绵的山脉、精密测算的工程人员,之后便是爆破作业。因爆破使用的是核能,所以极其谨慎,以免造成核辐射等影响;大量建筑机械在高效运转:运石填海、夯实地基、浇灌水泥,高楼拔地而起。画面边缘处出现了众多前来参观的人。谁让这是最后的一项工程呢。‎ ‎“确实了不起啊!你看那些建筑机械中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最让人吃惊的莫过于其规模之宏大。原来他们是这样实现了改善大自然的壮举啊!至此,这最后一项工程也该完工了吧?”‎ 宇航员搖了搖头,说道:“难怪您会这么想,我原来也是这样认为的。但请您接着往下看。”‎ 画面映现出一座已建成的现代化大都市。但出乎预料的是,刚刚建成的大都市正在解体:楼房被拆除、柏油路面被掀起废弃、填海的沙石被重新挖出后运回原处并开始堆砌成山。‎ - 28 -‎ ‎“怎么了,这是?是不是在倒着放录像啊?”‎ ‎“不是不是。请您仔细看一下就能明白,比起爆破来,重新堆砌成山更费时费力。他们正在恢复原貌。”‎ ‎“确实是……那又是为了什么啊?不会是疯了吧?”‎ ‎“如果疯了的话,怎么能构建起这么高度的文明呢?他们是很理性地在做着这一切。也许有人怀疑是不是因为计算错误而把山削错了,其实也不是。”‎ ‎“那,应该是那个吧——我们地球上也曾发生过的,为了不让人失业而搞的工程?”‎ ‎“也不是。诸如失业等之类的社会问题早已解决,就连打着振兴经济的旗号,净搞些没有必要的工程之类的组织机构也都不存在了。”‎ 这时,山脉已完全恢复了原貌。正在人们猜想这些“毫无意义”的工程到此总算应该结束之时,新一轮的测算、爆破、填海……又开始了。众人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是非常理性的话,会不会是在练习?就像军队也要不断演习,才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搞建设也同样,否则紧急情况下就会手忙脚乱。”‎ ‎“也不是。帕米星球上是不会出现您所想到的那些紧急情况的,地震预测、抗震措施等都万无一失,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如果说有需要做的,也不过是些修修补补之类的事情而已。”‎ 随着录像的播放,山脉夷成平地、建成都市的同时,新一轮的拆除又开始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既没疯,也不是在练习,那只能是爱好了吧。正如有人喜欢分拆、组装手表,享受那一过程似的。但这工程的规模也太宏大了吧。随着文明的进步,也许这并非毫无可能,已经习惯了宏大工程的他们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种爱好吧?”‎ ‎“您这么想并非毫无道理,但遗憾的是并非出于爱好。我也实在搞不懂,请教后才明白:他们是有着极其明确合理的目的,以及充分的必要性,同时也产生了与此相应的巨大成果。真是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会这么神吧,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在人们不可置信急盼催促的眼神下,宇航员说道:“先说结论吧——是为了教育!他们已经完成了改造大自然的壮举,使其成为十分宜居的星球。但长此以往的话,这其中的辛苦会被人们逐渐淡忘,认为这份美好天经地义、自始就有,不会有丝毫的感动和感激。即使头脑中能够理解这份辛苦,却不会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才有了实地展示的必要……”‎ ‎“哦……”‎ - 28 -‎ ‎“是为了告诉人们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曾遍及整个帕米星球,这份美好是经年累月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这会让人们认识到现在的幸福并非理所当然、自始就有,而是在如此辛苦的基础上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进而全体居民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和幸福感才能够得以保持。这看似浪费,其实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的工程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大家怀着复杂的心情自言自语道。‎ ‎(《译林》2016年05期,王磊译)‎ ‎10. 请结合全文推测结尾段“复杂的心情”的具体内容。‎ ‎11. 小说为什么花不少笔墨叙写众人对这项工程的猜测?‎ ‎12. 有人建议将文题改为“帕米星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13. 小说通过讲述外星球的故事传达了丰富的意蕴。试作探究。‎ ‎【答案】10. (1)对帕米星的高度文明与最后的工程感到意外;(2)对他们花费如此高昂成本进行教育的赞叹和钦佩;(3)对民众缺乏优患意识和感恩意识的反思。 ‎ ‎11. (1)增强现场感,引领读者进入情境;(2)叙事有波折起伏,增强故事的悬念;(3)众人都没有猜中,正说明大家都没有认识到感恩教育的意义,进而突显小说主题。 ‎ ‎12. “最后的大工程”更合适:(1)既概括了小说的核心内容,又设置了悬念,能吸引读者阅读。(2)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感恩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大工程,引发读者思考。 ‎ ‎13. (1)帕米星球不借花费高昂的成本来教育民众:现在的安逸幸福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在艰难辛苦中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刻保持感恩之心。(2)讽刺了当代社会的某些现象:为了眼前的和局部的利益,如振兴经济和防止失业,开展一轮轮的大工程,大肆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3)通过科幻故事,既展示人类明天美好的生活图景,又隐含着对人类未来的担忧和思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内涵和鉴赏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依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筛选文中的关键句、过渡句、点睛句等,把握内容,理解内涵,同时适度考虑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把握人物情感。‎ 结尾段“复杂的心情”,启示可思考喜怒哀乐愁苦叹思等多种情感,考生要依据文本语句来思考,特别要依据结尾段“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自言自语道”,分析“这样”指的是内容。‎ 依据倒数第四段“他们已经完成了改造大自然的壮举,使其成为十分宜居的星球”,倒数第二段“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曾遍及整个帕米星球,这份美好是经年累月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可概括出要点(1);‎ - 28 -‎ 依据倒数第四段“先说结论吧——是为了教育”“即使头脑中能够理解这份辛苦,却不会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才有了实地展示的必要”,倒数第二段“这看似浪费,其实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的工程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可以概括要点(2);‎ 依据倒数第四段“但长此以往的话,这其中的辛苦会被人们逐渐淡忘,认为这份美好天经地义、自始就有,不会有丝毫的感动和感激”,倒数第二段“这会让人们认识到现在的幸福并非理所当然、自始就有,而是在如此辛苦的基础上一步步构建起来的,进而全体居民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和幸福感才能够得以保持”,可概括要点(3)。‎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叙事技巧的作用和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平时积累叙事技巧的相关内容,分析相关内容和情节,然后依据文章的结构脉络、行文顺序和风格,分析叙事技巧和情节对文章的作用,准确答题。‎ 众人对这项工程的猜测,如第十段“能在如此先进发达的星球上参观到他们的最后一项工程!那是一项什么样的工程呢”,第十三段“原来他们是这样实现了改善大自然的壮举啊!至此,这最后一项工程也该完工了吧”,第十六段“怎么了,这是?是不是在倒着放录像啊”等内容,大家一边看录像带,一边发问,增强了小说的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 依据第十八段“确实是……那又是为了什么啊?不会是疯了吧”,第二十段“为了不让人失业而搞工程”,第二十三段“会不会是在练习?就像军队也要不断演习”,第二十六段“到底是怎么回事?既没疯,也不是在练习,那只能是爱好了吧”,第二十八段“不会这么神吧,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大家一再猜测都猜不中,就使故事更波澜曲折,增强故事的悬念感,便于引出后面的真相。‎ 第二十八段“不会这么神吧,它到底有什么作用”的发问,引出第二十九段宇航员的答案“先说结论吧——是为了教育”“但长此以往的话,这其中的辛苦会被人们逐渐淡忘,认为这份美好天经地义、自始就有,不会有丝毫的感动和感激”,更突出大家和帕米星的人们一样,忽视了教育和感恩的作用,引人反思,突出主题。‎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了解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一样共同服务于主题,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考生依据这四个角度、再联系文本分析,比较标题的优劣,最后归纳出答案。‎ 解答此题,先要回答哪一个标题更好,然后阐述理由。“帕米星的故事”直接显出科幻感,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文章内容。‎ - 28 -‎ 而“最后的大工程”也在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最后的大工程到底是什么,有多大,有何作用等问题。且“最后的大工程”既指本文用大篇幅描画的内容,也指最后几段“先说结论吧——是为了教育”“为了告诉人们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曾遍及整个帕米星球,这份美好是经年累月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进而全体居民内心深处的感恩之心和幸福感才能够得以保持”所写的教育和感恩幸福才是真正的“大工程”,引人反思,突出主题。‎ 故相对来说,“最后的大工程”才是更佳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探究作者情感意蕴的能力。探究题要求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进行个性化理解与探究,虽然有一定开放性,但立足点还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故解题时,应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写作意图、作者观点等方面加以探究。考生可从文中摘选相关观点加以概括,也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适当延伸,言之有理即可。‎ 探究本文的丰富意蕴,可从文中帕米星球的特点、人们看录像时对“最后的大工程”的猜测、宇航员最后的讲解三方面入手分析。‎ 依据倒数第四段“是为了教育”和倒数第二段“是为了告诉人们这些规模宏大的工程曾遍及整个帕米星球,这份美好是经年累月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这看似浪费,其实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的工程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可概括出意蕴(1)。‎ 依据第二十段“我们地球上也曾发生过的,为了不让人失业而搞的工程”,第二十一段“打着振兴经济的旗号,净搞些没有必要的工程之类的组织机构”,第二十三段“会不会是在练习?就像军队也要不断演习”,第二十六段“那只能是爱好了吧”“也许这并非毫无可能,已经习惯了宏大工程的他们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种爱好吧”,可以概括出意蕴(2)。‎ 依据第四段“那里的人们不仅热情、善良,而且文明程度极高”,第七段“通过填海调控海流、削平高山调控气流等等……处处是气候宜人。其他诸如交通、住房、港口等方面就更不必说了”,倒数第四段“是为了教育!他们已经完成了改造大自然的壮举,使其成为十分宜居的星球。但长此以往的话,这其中的辛苦会被人们逐渐淡忘,认为这份美好天经地义、自始就有,不会有丝毫的感动和感激”可知,本文虚构了一个美好而又隐忧的星球,展示了人类发展的美好明天,也表达对人类教育和感恩的理性思索。‎ ‎【点睛】判断标题优劣的题,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的作用。②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某个人物形象。③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某个主题。④替代的题目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考生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章的人物、情节、环境、主旨、艺术效果来阐明原因,即观点和理由都要来源于文本。‎ - 28 -‎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场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之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选自《古文观止》)‎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恣敌之出没 恣:任凭。‎ B. 寻且坐罪罢去 坐:因罪受罚 C. 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骄傲。‎ - 28 -‎ D.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 工:工巧。‎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父之哭其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 B. 刻而传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D. 其能遗之也乎 吾其还也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沈青霞因上书责备当权者而被贬至边疆时,边疆帅府以下的将士面对敌寇的侵扰没有积极抵抗,甚至割己方阵亡战士和野行者的头颅冒充敌首领功。‎ B. 沈青霞既愤慨边疆防务日益废弛,又痛恨将士任意残杀百姓,蒙骗朝廷,于是将边疆经历和见闻写成诗篇以批判现实,抒发自己的忧愤。‎ C. “幽人”、“怼士”,分别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风”指《国风》,是不同地区的民歌民谣;“雅”指“大雅”“小雅”就是宫廷所用的正声雅乐。‎ D. 文章叙议结合,既简要叙述了沈青霞的经历和其诗歌创作汇集刊刻的过程,又讨论了这些诗歌的文采词藻等艺术价值,认为这些诗篇将来会被人认可赏识。‎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呜 呼 集 中 所 载 鸣 剑 筹 边 诸 什 试 令 后 之 人 读 之 其 足 以 寒 贼 臣 之 胆 而 跃 塞 垣 战 士 之 马 而 作之 忾 也 固 矣 ‎1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2)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答案】14. C 15. A 16. D ‎ ‎17. 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 ‎18. (1)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依赖皇帝仁慈圣明,特地减轻他的罪责,将他流放到边塞去。‎ ‎(2)沈君原本就因为敢于直谏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而他写的诗歌文章,又多有讽刺文字,逐渐传播出去之后,朝廷上下官员都感到震惊恐慌。‎ ‎【解析】‎ ‎【14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题要得分,考生必须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考试时再联系语境,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最后综合使用排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C项,“矜:骄傲”错误,依据“特悯其人,矜其志”,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可知“矜”意为:推重、推崇。‎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考意义和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注意虚词的虚实、结构、句位、呼应、语气。‎ A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B项,而:连词,表顺接或结果,相当于“来”/连词,表转折,但是;‎ C项,者:助词,用在分句后面表示停顿/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无实义;‎ D项,其: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语气助词,表祈使或商量的语气,还是。‎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又讨论了这些诗歌的文采词藻等艺术价值”错误,依据第四段“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认为这些诗篇将来会被人认可赏识。据此可知原文没有讨论“这些诗歌的文采词藻”。‎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综合断句。‎ 画波浪线句子是赞美文集对后世的作用,其句意是: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 - 28 -‎ ‎“呜呼”是叹词,常常独用于句首,故应断句;“载(记载)”的主语是“集(文集)”,宾语是“《鸣剑》《筹边》诸什”,故“诸什”后断句;‎ ‎“试令(假设让)”常表假设关系,引出“读之”这一动作,而“读”引起的是“寒(使……胆寒)”“跃(使……跳跃)”“作(使……激发)”这样三个效果,据此“读之”“之胆”“之马”“之忾”后都要断句;‎ ‎“固也(本来如此啊,那是肯定的)”,常用来表感叹或强调的句式,故独立成句。‎ 故最后断句为: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1)方:正在;构其罪:罗织他罪名;特:特地;薄:减少、减轻;徙之:使动用法,使……流放。‎ ‎(2)以:因为;为重于时:被动句,被当时人们的敬重;多所讥刺:大多是讽刺文字;稍稍:逐渐。‎ ‎【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遇到北方敌人屡次来寇边,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 - 28 -‎ ‎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运用孔子删定《诗经》的宗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①)‎ ‎【宋】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王逢原为王安石莫逆之交。嘉祐四年(1059年)秋,王逢原去世年仅二十八岁。第二年,王安石作诗三首悼念。②出自《庄子》“运斤成风”的典故,“质”原指箭靶这里比喻相契的知己。‎ - 28 -‎ ‎19. 首联用蓬蒿纷披、冢上秋风营造了______的氛围,“纷披”意为_____。‎ ‎20. 二、三两联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抒发作者的情感。试作赏析。‎ ‎【答案】19. (1). 荒芜凄凉 (2). 杂乱散落 ‎ ‎20. (1)对比。用王逢原的怀才不遇与作者对他的赞赏对比,表达对友人的惋惜之情。(2)用典。化用庄子“运斤成风”的典故,表明跟友人的深厚友谊。(3)比喻、夸张。将庐山比作书案,将湓水比作酒水,追忆当年与友人一起读书饮酒的豪情逸兴,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景物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就是要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要弄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首联“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你墓地上的蒿蓬,想来今天怕是已经长得茂盛而散乱了,哀悼你的深情仍如去岁,尽管你孤独的坟茔又一度萧瑟秋风。作者以“纷披”的蓬蒿和冢上秋风的景物渲染了凄凉秋风中坟冢的荒凉凄冷,寓情于景地抒发对友人的缅怀之情。‎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全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诗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 第二联“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世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逢原,只有深深了解你的人才能理解认同你,作者用典故,将匠石深知郢人对比作者对王逢原的理解,对比中显出作者与王逢原的深厚友谊,还有对亡友的惋惜。‎ 第三联“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回想起那年庐山向南倾侧,犹如自天而降,正对着我们的书案;湓水滔滔东来,像是流进了你我的酒杯之中。用夸张写庐山,用比喻写湓水,用回忆写曾经二人读书饮酒的俊逸美好,抒发了亡友已逝,只能伤悲回忆之无奈。‎ ‎【点睛】诗歌“艺术手法”通常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 2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 材料二: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21. 材料一孔子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22. 分析评价上述材料体现的孔子的治国思想。‎ ‎【答案】21. (1). 反问 (2). 比喻 ‎ ‎22. 孔子反对暴政,主张为政以德。他对统治者提出了仁政的要求,认为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以民为本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这种治国思想在当时礼崩乐坏的境况下具有积极意义,在当今以法制为主的社会也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考生要先读懂材料一的文言内容,然后联系平时积累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和判断标准,准确分析出人物表达观点的两种修辞手法,准确作答。‎ 依据孔子作答的话“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由此可知“子为政焉用杀”用了反问手法表达对季康子执政方式的否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则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孔子的为政主张:以德政来使民心归附。‎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人物思想观点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把握两则材料的内容,筛选出能体现人物思想观点的语句,归纳概括出孔子的观点主张。然后分析联系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来评价孔子主张。‎ 依据材料一“子为政焉用杀”的反问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比喻,孔子表达了对季康子暴政思想的否定,表达了对德政仁政的呼唤。‎ - 28 -‎ 依据材料二南宫适问话“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和孔子对南宫适的评价“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可知,以羿和奡用武力技术未得天下,对比禹和稷躬耕得天下,孔子的评价表达了统治者该身体力行,以德服人的观点。‎ 评价时,要赞美孔子的治国思想在当时时代的积极作用,还要思考对当今时代的现实作用,主基调是褒扬。‎ ‎【点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题,主要要考虑以下方面:一是文本本身的主题,即人物的思想观点;二是文本的各种艺术处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是联系文本词句,从细节中找到我们解读的依据;四是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社会、家国、历史等角度来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论语·为政》)‎ 材料二:南宫适向孔子问道:“羿擅长射箭,奡善于水战,都没有得到善终。禹和稷亲自耕作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 南宫适退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崇尚道德啊!”(《论语·宪问》)‎ 古诗文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柳水《雨霖铃》)‎ ‎(4)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 ‎(5)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答案】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 茕茕孑立 (3). 百步九折萦岩峦 (4). 以手抚膺坐长叹 (5). 竟无语凝噎 (6). 暮霭沉沉楚天阔 (7). 浴乎沂 (8).‎ - 28 -‎ ‎ 风乎舞雩 (9). 羁鸟恋旧林 (10). 池鱼思故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是识记续接类默写,此类题目简单明确,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答题时借助记忆, 结合前后句提示,就能迅速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添字情况。本题易错字:僮、茕、孑、萦、膺、噎、霭、雩、羁。‎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学者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的说法。如果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不更新,那么在“半衰期”之后基础知识仍然可用,但是其他一般新的知识却已经落伍了。实际上,知识包含了两层意思;知是获取信息,知道、了解;识是具备见解,是比知更高的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传统学人“书读完了”的感叹再也不会出现,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所以,增长知识见识,才能锤炼成我们一辈子的真功夫。‎ 今天,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我们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 - 28 -‎ 见识的培育确实很重要!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从路径上说,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囿于课堂,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我们这些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就像曾国藩、严复等人那样,勇敢嫁接国内国外新知识新见识,让它们为我们所用,来丰满我们欲将展翔的羽翼! ‎ 荀子的《劝学》,为勉学名篇,其荦荦大端,要义在开篇一句:“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业有专攻,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锤炼我们年轻人的真本领,就一定能让我们更快成长,为我们中国梦奉献更大的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而言,此类题型与传统型材料作文方法有相同点就是读懂所有文字,但也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必须明确文体、写作内容、思维焦点、具体问题四方面的任务指令;二是分析材料的矛盾对立性;三是选择材料的权衡性;四是思考材料在关键概念、是非因果、问题本质上的辨析性;五是行文比较的说理性。‎ 题干提供了学者提出的“知识半衰期”说法,提示考生要不断更新知识,延长知识长度。“实际上,知识包含了两层意思;知是获取信息,知道、了解;识是具备见解,是比知更高的层级”则提示考生对“知识”的认识,既要“知”,还要“识”。“由知而识,方为智慧”则提示考生把握“知”是基础,“识”是更高层次的。也就是说,要通过“知”,延伸知识的深度和高度。考生注意把握“知”和“识”在时间上、层次上的关系。‎ 立意:‎ 历练真本领,需兼顾“学识与见识”‎ 请不断更新“知”与“识”‎ 时代在发展,“知识”亦要发展 先“知”后“识”,以“知”促“识”‎ 素材:‎ - 28 -‎ ‎1.眼下,我们看到身边的一些领导干部或普通职员对学识的认识比较深刻,能够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去学习,并且形成了良好的钻研风气,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在修炼见识上还没有下足功夫。于是我们看到一些人把办公室当做了主战场,不下乡不调研;有的人自命清高,不能学用优秀经验。这些都是不重见识的表现。所以,平衡“学识与见识”是极为关键的,只有能够在有较高学识的基础上,不断放开视野,善于总结分析,才能够历练出真本领,成为建设国家的可靠人才。‎ ‎2.2017年初,华为公司将裁去34岁以上的程序员的消息传出。尽管事实并非按照年龄一刀切,但任正非曾对此公开表示:“30多岁,正年轻力壮,不努力提高自己,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华为裁去的,恰是30多岁便活在了过去“知识”“资历”“成就”里的人,他们不再努力,不再赶赴“现在”,他们注定因为失去竞争力而失去赖以生存的饭碗。‎ ‎3.当前,时代突飞猛进,身处科技时代的我们似乎都关心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如何推进、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样的“知”。可是,你知道吗?这其实有赖于我们“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知识和见识共同的形成。从小钻研,不断汲并丰富自己的知识;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我们既要数清掉落的苹果,更要学着探索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的原因。“知”和“识”共同作用,我们才能活得更博学更睿智。‎ 结构:‎ 本文作文要抓住“知识半衰期”而分析如何使知识不“衰”,显然是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注意题干中说的“知”和“识”的关系,考生要把握住核心要点:通过学习不断充实“知”,且不断提升“识”,而最后变得智慧。如写“请不断更新‘知’与‘识’”的立意,考生简析材料中的“知识半衰期”引出观点,然后以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和叔本华“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引出需要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见识的必要。可举例论证,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86岁开始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91岁又打算当“博客”,不落后于时代的事例;如德国西比希城的约翰娜·玛克司夫人,在70岁高龄完成了学业并获得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79岁时又完成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并获得科隆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事例。同时要联系生活现实,批判无数大学生毕业即停止学习,不屑于更新自我“知”和“识”,终会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落伍于人。最后收尾时,注意再次呼吁要更新“知”和“识”,简洁点题。‎ - 28 -‎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过去的作文有三方面不同: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态度、材料往往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特点、材料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三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 ‎ - 28 -‎ ‎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