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0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六中学高二3月月考(2017-03)
2017高二下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事业下的人和自然 楼宇烈 当前的生态问题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自视无所不能,能够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不尊重天地万物,非但没有取得真正的独立,反而是被物质、财富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我。 从“人和天地浑然一体”的观念,变成“人与天地相对立”,于是天地就被作为外在的研究开发、对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在中国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曾引进了很多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例如欧洲理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然并不是存在于人类之外、与人类实践无关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了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要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很多人却将其误读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上世纪初,中国的学术界就开始从中国哲学里寻找改造自然的资料。但是,在中国哲学里面没有“改造自然”的提法,于是人们开始研究历史上国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学者们找到的天人关系资料大都是讲“天人合一”的,当时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人在天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适应天。但后来,有人把荀子“明天人之分”的主张理解为人不能做天的奴隶,提升到“人定胜天”的高度,为征服、改造自然找到了了理论根据。但这显然不符合荀子的原意——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值得借鉴。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人确实有伟大的一面,但人不能主宰万物,天无为,人也要学着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个世纪,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人类破坏自然,源于人的贪婪,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破坏了生态环境之后再去治理,所需成本比破坏它的收益要更多,也无法再完全恢复原貌。因此,开发自然资源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而且考虑环境问题时,需要抑制人的欲望。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淡薄,推崇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有人文精神。倡导不耗尽资源,让现代人可以发展,让子孙后代也可以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建立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生态伦理的核心是要相互尊重,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观念,不去随意破坏、改造自然。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我们不能光吃人造的东西,还要多吃自然的东西。这里讲的“自然”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我们要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的结合,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 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便利,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数据化让人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人在征服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丧失了自我;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些人成了机器、信息的奴隶。“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人类要思考一下,有没有必要向自然、社会攫取那么多的财富呢? (选自《大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自我膨胀,肆意向自然攫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完全能够征服自然,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当前的生态问题。 B.中国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认为“人和天地浑然一体”,到后来的“人与天地相对立”。 C.西方哲学理论和思想学说研究的自然,是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是经过人类实践改造且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自然。 D.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马克思认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却被很多人误解为人类的根本任务是征服、改造自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历史上“天人合一”“畏天命”“奉天”的主张,曾被理解为天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学者们没有从中发现“改造自然”的说法。 B.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其原意不是为了强调“人定胜天”,而是说天、地、人各有其道,能够分清天与人的职责的人是圣人。 C.道家认为,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甚至能主宰万物。而应该效法天地自然,这种思想值得借鉴。 D.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是因为人类向自然的索取破坏了生存环境,而恢复原貌所需成本比当前获得的收益要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要借鉴传统文化的天人思想,尊重天地万物,抑制欲望,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寻求建立生态的平衡。 B.食品安全问题应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把自然人文的精神和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用现代科技去淹没自然人文精神。 C.数据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失去主动性,丧失自我,所以不要过度依赖数据,更不能做机器、信息的奴隶。 D.文章结尾引用《史记》中的句子,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引人深思,意在呼吁人们“知足”“知止”不能向自然、社会攫取财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1909年9月21日,美国奥克兰市郊匹满高地的伍·吉·典梓农场。一架升降舵装设在飞机前部的鸭式布局轻型飞机在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着升上天空。那个驾驶着简陋的飞机在10~15英尺之间的低空飞行了约半英里航程的年轻、挺拔的身影,犹如一道永恒的闪电,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天空上——冯如,中国航空之父,首位驾驶自制飞机上天的中国人。 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这座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冯如终其一生的对于机器和工业的迷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回家学习,研读各类科技书籍。经过十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冯如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特别是他制造的小型发电机,不但运输、移动方便,而且发电效率优良。他设计制造的抽水机、打椿机、发电机、无线电报机等轻便耐用,深得社会赞誉。 1906年前后,有两件事情给冯如内心带来了强烈震撼。一是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揭开了世界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冯如萌生了效仿莱特兄弟试制飞机的念头。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1905年9月两国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这件事情更使他坚定了研制飞机的决心。冯如为祖国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机器梦”破灭了:“是(指制造机器) 岂足以救国者。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从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国"的思想,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 冯如勤奋学习、研究,先后从《美国科学》、《航空学》《航空器》和《昆虫式飞机》等当时著名的航空科学书刊上,搜集了大量制造飞机的技术资料。为了探索飞机的制造和驾驶技术,冯如通过观察飞鸟的飞行情况,领会到要制造一架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稳定的操纵系统,而且要达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满结合。 经过充分观察研究之后,冯如选定以莱特式飞机为设计飞机的主要蓝本,同时参考花曼、寇蒂斯、伯里利奥等当时著名飞行家的飞机图形绘制成飞机结构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置足够的生产工具,飞机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制成一个合规格的零部件。冯如的家人也屡屡催促他回国团聚,冯如复信婉言劝慰,并毅然宣布:“飞机不成,决不归国。” 1909年9月21日傍晚,冯如驾驶着经过检验和更换了新车轮的飞机,冒着强风,在伍·吉·典梓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起飞。围绕着一座小土山,飞机作椭圆形航线的绕空飞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间。在未经试飞证实确属安全之前,冯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风险,进行更高的飞行。飞机飞行了一圈,航程约半英里。这表明这架飞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能够如意地进行操纵。冯如首次试飞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史的开端。 1909年9月23日,美国《旧金山考察家报》、《旧金山呼声报》等英文日报,分别以《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中国人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空中飞行》为题,报导了冯如制造飞机及试飞成功的经过,大大地鼓舞了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相关链接 (1)冯如制造飞机和试飞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当时国内发生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想利用冯如为其建立航空部队,电召冯如归国,许以破格录用。航空是当时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冯如完全可以用他掌握的航空科学技术知识,在美国经营航空事业,赚取大量金钱,但冯如毅然回国。 (2)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做第二次飞行表演。冯如意欲使飞机飞得更高,将两手所持之机关一抽,不意用力过猛,该机直上,头高尾低,冯如两足浮松,全身下坠,飞机亦即坠落。冯如头、胸、股各部均受重伤。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撒手人寰。一代英豪,就此长眠,时年29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旧金山对于冯如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他学习机械制造的完整理论,并能够在实践之中不断应用,使他最终研读各类科技书籍,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 B.祖国的积贫积弱,激发了冯如强烈的爱国热忱,使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研究,搜集资料,尤其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飞机制造相关资料。 C.冯如试飞成功,美国的报纸大力加以报道,这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大大地鼓舞了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D.冯如回国后第二次在广州郊区进行飞行表演,以大无畏的勇气,努力使飞机飞得更高,由于用力过猛,飞机失事,冯如遇难,年仅29岁。 5.为什么称冯如为中国航空之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6.央视近期正热播“大国工匠”,冯如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工程师,你认为大国工匠的精神品质在他身上有怎样的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米 赵 新 和其他主食比起来,米饭,我是天天吃顿顿吃也吃不烦吃不厌,媳妇叫我“米虫子”。可是有一个问题很是让人添堵:米里的沙子太多,吃饭时总是很响亮很清脆地硌牙,碗里像有炸弹似的,吃得小心翼翼,吃得提心吊胆,吃着吃着吃出一肚子火,扔下饭碗了事。 下顿饭还是这样。 我非常向往买些不带沙子的米,吃个放心,吃个坦然,吃个舒畅,吃个欢喜。 有一天单位组织下乡,先到了某个县城,又从这个县城下乡到了某个乡镇。这个镇子很大,恰逢集日,街市上人山人海,叫买叫卖,非常热闹。 我在农贸市场挤挤碰碰地转悠时,看见一个老汉蹲在那里卖米:那米雪白晶莹,幽幽地闪着光,颗颗晶莹剔透,玲珑如玉。 弯下腰细看细瞅细挑,没有一粒沙子。 戴上花镜再看再瞅再挑,还是没有沙子。 请了几个人帮着看帮着挑,仍然没有沙子。 我很兴奋,我很激动,忙问这米怎么卖。老汉郑重其事地报了价钱,并且申明这米是自家产的,价钱虽然偏高了些,却配得上米的品质。 老汉问我要多少,我说:“豁出去了,要你100斤!” 老汉很严肃地说:“同志,我这人光明正大,不遮不瞒,不欺不诈,你要100斤,我只能给你98斤。” 我说:“老哥,别呀,2斤米我能做好几顿饭呢!” 老汉顺手提过旁边的一条口袋说:“分量保证给够你,另外2斤就是这里边装着的沙子。” 我大吃一惊:“沙子?” 老汉平静如水:“沙子。” 我看一眼,那沙子也是米粒般大小,雪白晶莹,幽幽地闪着光,颗颗晶莹剔透,玲珑如玉。如果把这样的沙子和米混在一起,肉眼凡胎,断然看不出来。 我说:“老哥,我光要米不要沙子。” 老汉很憨厚地笑了:“同志,对不起,那我这米不卖。” 我说:“不卖?那你咋不把沙子和米混到一起?” 他说:“那不是坑人么?” 我说:“你这也是坑人呀!” 他说:“这坑和那坑可不一样。这坑是明着坑,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问心无愧;那坑是暗里坑,我怕有人骂我坏了良心,掘了我家的祖坟!” 想想是这么个理,人家叫明唱响了,你完全可以不买嘛。又往深刻之处一想,就觉得这老汉很真诚很老实很厚道很可爱了。 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他不搞惟妙惟肖的伪装,不作浑水摸鱼的手脚! 老汉60岁左右,一张松弛的皱纹纵横的脸,一双结满老茧的手,嘴唇上的胡须丛里还有一粒黄色的饭渣。他的鞋也破了,露出半个脚趾头。 我说:“老哥,这米我买。”随即给了他100斤大米的钱,要了他98斤的米。 老汉拉住我的手:“同志,你先别走,你还没要我那2斤沙子哩。” 我说:“我不要你的沙子!” 老汉把钱退给我:“你不要沙子,就把大米还给我,我不占这份便宜!” 我愣了。心想,这人真是有脾气,不要他的沙子他还不依! 老汉说:“我的沙子也是钱,那是经过加工的;你拿回城里种花养草,喂鸟喂鸡,比大米用处还大哩。” 看着他固执认真的样子,我就要了他2斤沙子。 午饭以后我又来到了集市上。走到卖米老汉那里,我突然看见有好几个人把他抓住,正推推搡搡地押了他在街面上走。秋风萧瑟,黄叶飘零,那老汉的脚步踉踉跄跄,留下一路汗腥。 押着他的人愤怒地斥责:“光天化日之下,你竟敢明目张胆地坑害顾客,让人家买你的沙子!”又一个说:“你把那沙子掺和到米里卖,不就没事了么?”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头细致描摹“我”吃米饭怕吃到沙子的神态。写“我”对不掺沙子的米饭的渴望,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中的“我”弯腰细看、戴上花镜再瞅、请人帮着看,这一系列的做法既体现出对大米质量的不放心,又暗示“我”在以往买米的经历中常吃亏上当。 C.小说在叙述老汉与“我”的对话时,用了“郑重其事”“严肃”“平静”“憨厚”等词对老汉进行神态描写,突出他光明正大、不遮不掩、老实木讷的特点。 D.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让读者感受真实可信;又是故事的参与者,由于“我”有爱吃米饭的特点,小说情节得以往下推进。 E.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只有寥寥数笔,但意蕴颇丰,作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既为深秋季节的写实,又为突出老汉的惨淡生活。 8.小说在写到大米和沙子时都用到了“雪白晶莹,幽幽地闪着光,颗颗晶莹剔透,玲珑如玉”的语句,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老汉卖米不掺沙,却又把沙子明码标价和米一同售价。这种做法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种树郭橐驼传 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勗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硕茂,早实以蕃 蕃:多 B.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滋长,繁殖 C.勖尔植,督尔获 勖:勉励 D.故病且怠 病:疾病 11.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A.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故不我若也 C.理,非吾业也 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写起,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 (唐) 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②,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 (唐) 皇甫曾 千峰待逋客④,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注】 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他和这两首诗的作者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好友。②菉:草名。③王孙草:代指茶叶。④逋客:避世之人。 14.下面对两首诗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皇甫冉之诗使用了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陆鸿渐到高高的山崖上采茶,在春风中采满一筐茶叶,晚上沿着山路去山村人家借宿。 B.皇甫曾之诗全篇写实,远处的重峦叠嶂和丛生的茶叶正在迎接陆鸿渐采摘茶叶,陆鸿渐在山中烟霞中独自穿行,住在清幽的山寺,喝着清冽的山泉水,在夜里孤灯独对,在磬声中思念朋友。 C.《新唐书∙陆羽传》说:“天下普遍好饮茶,其后,尚茶成风。”说明饮茶之风的真正盛行是在中晚唐开始。两位诗人通过送陆鸿渐采茶来写茶、论茶,表达了对茶的深深喜爱之情。 D.皇甫冉之诗表达了对陆鸿渐去风景幽美的地方采茶的羡慕,皇甫曾之诗通过刻画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E.这两首诗基本上体现了唐代茶诗的审美情趣,既脱俗又入俗;既有清高超旷的人格追求,又有脉脉的人间温情;既追求深远、空灵的诗境,更注重雅静、闲适、淡泊诗境的营造。 15.这两首诗都为送陆鸿渐采茶而作,表达的情感为什么不相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诗经•卫风•氓》中“ ,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2)屈原《离骚》中“ , ”两句写自己因佩戴香草受到指责,象征自己因德行高沽而受到小人攻击排挤。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②王教授对网络语言不仅不赞一词,反而苛评有加。他认为这不仅无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而且对汉语的规范发展也极为不利。 ③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无可非议。 ⑤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⑥那位著名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做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千年小镇——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于18日圆满闭幕,与去年相比,本届大会规格更高,规模更大,代表性更强,社会影响更深远。 B.许多事实表明,能否发现并阐明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不是由学者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C.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之所以感人至深,让听讲者终生难忘,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演讲时倾注了饱满真挚的情感造成的。 D.近年来,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从我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近几年,一些网民大力鼓噪建设“公民社会”,认为“公民社会”与“人民当家作主”一脉相承, ① 能够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为什么不能施行呢?这些人 ② 看到一个经过学术包装的概念, ③ 没有认真分析、清醒认识“公民社会”的实践后果。 ④ “公民社会”的直接政治影响就是削弱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这会使得某些宗教势力、家族势力 ⑤ 黑恶势力打着社会组织的名号抬头,最终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分裂。 ⑥ ,从实践层面来看,很难说“公民社会”的主张不是别有所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并且 只是 只有 以致 那么 B 况且 所以 虽然 乃至 因而 C 而且 仅仅 却 甚至 因此 D 尚且 虽然 但 因此 以致 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一幅完整的国画,要使其更为美观,便于保存、流传和收藏, ① 。中式画框选材一般用原木,用木材本身深沉和美丽的纹理烘托映衬国画的布局与留白, ② 。特别是中式画框采用古老的榫卯结构,更具有东方文化独特的魅力。国画完成之后, ③ ,能够获得更高的艺术美感。 21.下面是某中学高二年级拟定的研究性学习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写一则说明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高二下月考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扩大范围。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扩大为整个西方哲学理论研究的观点。) 2.D(理解错误。西方一些思想家提出要重建人文主义,是因为“人既不能成为神的奴隶,也不能异化为物的奴隶”。) 3.D (表述错误,并非对比论证,且“不能从自然、社会获取财富”的说法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答案】D (3分) (冯如飞机失事只是一场意外,前面“大无畏的勇气”理解错误。) 5. (4分) 【答案】(1)勤奋学习制造技术理论。 (2)强烈的爱国热忱,他立下了"航空救国"的思想,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 (3)投入艰苦的飞机制造工作,飞机不成,决不归国,终于研制成功。 (4)亲身试飞,最终试飞成功。(5)为飞机试飞献身。(答对三点得满分) 6.(5分) 【答案】(1)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勤奋钻研制造技术。 (2)投入艰苦的制造过程。 (3)亲自试飞成功并为之献身。 (4)强烈的爱国热忱和责任意识。 (5)对强国具有重大意义。(简要分析适当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答案】BD(选B得2分,选D得2分) 8.【参考答案】(1)这样描写大米,可以突出“我”对它的满意,同时也表现出老汉的诚实。(2分)(2)这样描写沙子,既说明它是老汉为顾客着想细细加工过的,是有用之物,又因其完全可以鱼目混珠,但老汉却不这样做,突出老汉的美好品质。(2分) 9.【参考答案】 示例一:(1)老汉的行为值得同情。 (2)卖米收入微薄,老汉“鞋破了,露出半个脚趾头”,生活困窘,为了生计而不得已才这么做。 (3)“我”吃米饭时常吃到沙子,可见米里掺沙是普遍现象,老汉要生存,又不想违背良知,实在无奈。(观点2分,分析4分,能答出两点就得4分) 示例二:(1)老汉的行为可以理解。(如果答成“值得肯定”或“值得称赞”,不得分)。 (2)老汉为生计虽将沙子与米等价出售,但他不把沙子掺到米里,不影响购买者食用。 (3)老汉售卖的沙子经过要选加工,是有用之物,这和其他商贩所掺的沙子不同;再次,老汉明确告诉购买者实情,这已不再是欺骗,只能说是为了谋生变相的涨价。(观点2分,分析4分,能答出两点就得4分) 示例三:(1)老汉的行为是错误的。 (2)“明着坑”也是坑,坑人总是不对的; (3)强迫消费者按米价买他的沙子,属于强买强卖行为,不可原谅。(观点2分,分析4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选D 解析:D项中“病”意为“穷困” 11.选C 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 12.选D 解析:与正史写法不同,本文是传记兼具寓言性质但并非议论说教,而是重在托讽 1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 案:(1)我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茂盛,能顺应树木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发展罢了。 (2)假使能有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却又/对种上的树木/爱护得过分,忧虑得过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B.D (B“全篇写实”表述错误,也是虚写;D表述内容弄反了。)(B2分,D2分) 15.第一首诗通过想象陆鸿渐危险和辛苦的采茶生活,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3分);第二首诗借想象朋友在孤灯独对之夜,听着寂寞的磬声思念自己,表达了对对方的思念(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7.D ①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此句使用不当。②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也比喻一言不发。此句使用不当。③防微杜渐: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此句使用恰当。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此处使用恰当。⑤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此处使用不当。⑥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此处使用恰当。 18.A (B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C项,句式杂糅,或删去“造成的”。D项,成分残缺,“形成”后面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上“的风气”。) 19.C(①处,根据句意,填写“并且”“而且”“况且”均可,可排除D;③处应填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排除B;④处根据句意,“只有”不合适,排除A,选择c)乃至,范围扩大。以致,导致结果。况且,更进一步。甚至,程度加深。尚且,表示进一层的意思。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况”、“何况”等词相呼应。 20.①往往离不开一件精美的中式画框②使画框与国画相得益彰③装进合适的中式画框里(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21.在教师的指导下,(2分)学生按计划完成定题、分组、调研工作,(2分)最后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合作评价。(2分) 22、作文 简单分析下,三个母亲做的都没有错 第一位母亲,是要教孩子懂得尊老爱幼的中国传统美德 第二位母亲,是要教给孩子生存道理,现在的社会竞争很强烈,只有竞争才有饭吃 第三位母亲,是要教给孩子分享,与身边的人分享一样东西,从中得到快乐,世界上亲情最重要 范文: 分享苹果,分享世界 面对两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仅有的一个苹果分成两半,让孩子们分享。手心手背皆是肉啊!母亲你能忍心把心偏给某个孩子吗?分享苹果,家庭和睦;分享世界,天下太平! “孔融让梨”是中华传统美德,但一直让下去,可能有个孩子就总是吃不到梨;或者一个孩子认为你就理所当然该让我,一旦不让就会遭受指责。至于用完成任务来得到苹果的做法,那年龄小点的孩子可能机会就会不多了,有失公平吧。所以相比之下,两个孩子分享一个苹果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理应成为最佳选择。 因为爱,所以要分享。面对两个亲生孩子,母亲忍心给这个而不给那个吗?母亲不舍得吃而把苹果留给孩子,要教育孩子懂得彼此亲爱,彼此分享。而不是如何去“争夺”这个苹果。“把一碗水端平”,这往往就是母亲对孩子们最好的爱的表达。大家还记得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有关情节吧。李元妮的两个孩子被压在预制板下,救姐还是救弟,李元妮坚持“都救”——手心手背,她能放弃谁呢?这就是一位母亲的爱的本性啊。但在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她痛苦地决定“救弟”。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内疚。当然一个苹果跟一条生命无法相比,但对子女的爱就应体现在公平之中,体现在分享之中。 因为平等,所以要分享。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何况是两个亲生的孩子。当你有意或无意间厚此薄彼时,就伤害了那个被轻视的,被忽视的。对待孩子如此,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如此。中国的对外关系准则是无论国家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相待。因此中国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友谊。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在亲自谱写的歌曲《怀念中国》里唱到:“您是一个大国,毫无自私傲慢,待人谦虚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柬埔寨人民是您永恒的朋友。”而某个大国,唯恐天下不乱,小国也欺,大国也压,一时众叛亲离,自己都快变成孤家寡人了。如此以往,世界如何太平?习主席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还是少一点对抗,多一点分享吧。 君不见:公交车上有个别老人,对没让座的青年人破口大骂,以“美德”的名义强迫你让座,不让就骂你个狗血喷头——这是不是“让”的弊端呢?人的年龄不同、个头不同、气力不同、智力不同,用同一个任务来奖惩他们,也是不合理的吧——即便有一个好听的借口,名曰“竞争”。 因为爱,因为平等,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分享这只苹果,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分享这个美好的世界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