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24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广东省阳东广雅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阳东广雅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理科生物(科目) 考试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命题人:罗辉,审核人:许正华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A. 神经元 B. 神经胶质细胞 C. 反射弧 D. 神经 2.某人全身浮肿,其原因不包括 A.血浆蛋白减少 B.肾小球肾炎 C.毛细淋巴管堵塞 D.糖尿病 3.下列有关反射和反射弧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射的产生必须有适宜的刺激 B. 刺激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C. 膝反射的反射弧是二元反射弧 D. 反射中枢指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间的突触 4.某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A. 语言中枢 B. 躯体感觉中枢 C. 躯体运动中枢 D. 以上三者全部参与 5.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A. 浆细胞 B. 记忆淋巴细胞 C. 过敏反应 D. 免疫反应 6.判断下列叙述全对的一项是 ①体液是指细胞外液 ②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③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④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⑤血浆中的水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⑥细胞内液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 ⑦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A.①②④⑤⑥ B.②④⑤⑥⑦ C.②③④⑥⑦ D.①②⑤⑥⑦ 7.用一定方法将小鼠的下丘脑破坏(其他结构完好),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排尿量增加 B. 体温维持恒定 C. 细胞代谢速率变慢 D. 机体仍存在反馈调节 8.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 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 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但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9.关于HIV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HIV主要侵染T细胞,对其他细胞也有亲和力,引起相关的感染 B. 当HIV侵入人体后,会被浆细胞识别,引发人体发生免疫反应 C. HIV病毒的核酸逆转录后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具有较长的潜伏期 D. HIV在体外生存能力较差,可用含淋巴细胞的培养液体外培养HIV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分布的场所 ②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他们分化、成熟场所也相同 ③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相互独立,互不相关 ④注射免疫针剂可在人体不发病情况下获得免疫力 ⑤二次免疫作用强烈且迅速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④⑤ 11.秋天来临,许多植物的叶子变黄或变红,然后就会纷纷枯萎落地,而松柏类植物却依然翠绿葱茏,关于这种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 叶片变黄或变红的原因是叶绿素在低温下分解,叶片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来源] B. 松柏类植物在低温下依然翠绿葱茏,抗寒能力强可能与叶片的结构有关 C. 植物落叶过冬与松柏类叶片抗寒都是对环境适应的表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秋季植物叶片逐渐衰老脱落与植物体内脱落酸等激素的含量变化有关 12.为了使无芽的枝条容易扦插成活,可以先用生长素浸泡插枝的下端,长出许多不定根来,然后栽插。根据下图分析,此时使用的生长素浓度最可能是 A.10-10 mol/L B.10-12 mol/L C.10-8 mol/L D.10-4 mol/L 13.玉米植株被雨后大风吹倒一段时间后会呈现如图所示的生长状况。该图不能说明 A. 在该段时间内玉米光合作用合成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量 B. 生长素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C.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14.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正确的有: A. 有脑参与的反射都是条件反射 B.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中枢和呼吸中枢等 C. 脑干与生物节律有关,还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D. 全身麻醉时,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和脊髓的排尿中枢均失去正常功能 15.下列各组物质中均为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A. O2、CO2、血浆蛋白、肝糖原 B. 抗体、激素、H2O、尿素 C. 纤维素、Ca2+、神经递质、RNA聚合酶 D. 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载体 16.取出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b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强刺激c处,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A. 不发生偏转 B. 发生一次偏转 C. 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17.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①、②、③、④代表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②能促进甲状腺分泌,抑制下丘脑分泌 B. 图中激素③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C. 激素①分泌增加,能促进激素②和④的分泌 D. 寒冷环境下血液中激素①②③④的量均增加 18.下图是适宜刺激下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B. 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由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膜外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 C. 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 a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1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图中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B. 稳定状态时,乙种群个体数量会超过甲种群 C. 甲为被捕食者,在图中D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 如果乙种群大量繁殖,则会使甲种群淘汰 20.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品种番茄的花进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无籽番茄果实平均重量见下表。 2,4—D浓度( mg/L) 0 5 10 15 20 25 30 35 无籽番茄平均重量(g/个) 0 13.5 26.2 46.5 53.2 53.7 53.2 30.2 据表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2,4—D浓度超过25 mg/L,对果实的发育起抑制作用 B. 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C. 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 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 mg/L 21.我国“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地将三位航天员送入太空,28日飞船安全返回地面,首次实验中国航天员太空出舱行走.下表甲、乙、丙表示在训练过程中,实际测得某位航天员的三项生理指标.以下对此表分析及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食1~2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与血糖转变为肝糖原有关 B.1.5小时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开始发挥其作用 C.甲项调节是由激素控制属于体液调节;乙项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只是神经调节 D.根据丙项数据分析,人体淀粉酶所需的最适pH要明显高于蛋白酶 22.如图8中A~O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有的会出现弯曲生长,有的会直立生长,有的不生长,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图8 A.燕麦胚芽鞘中能够弯曲生长的有A、B、C、D、F、G、H、I、L、O,其中向左弯曲生长的有A、C、I 。 B.向右弯曲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比向左弯曲生长的多。 C.直立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有E、K、M。 D.不生长的燕麦胚芽鞘有D、J、N、 23.对于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 年份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种群数量(只) 50 80 - - - - 捕捉标志数(只) - - 80 80 80 80 第二次重捕数(只) - - 80 80 80 80 重捕个体中的标志数(只) - - 16 8 10 13 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是 ( ) 24.如图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乱石窑裸地到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次生演替,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方式相同 B. 在灌木植物群落中,地衣和草本植物在竞争中均被淘汰 C. 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 上述演替中,光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5.如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呈递抗原的过程是② B. 据图示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全部来源于E C. 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⑧⑩ D.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免疫的免疫细胞是上图中的A 26.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若①表示免疫分子,则①包括抗体、淋巴因子等 B.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有神经和体液调节等 C. 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的身体感觉中枢 D. 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的分泌量不仅仅受甲状腺素的调节 27.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由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的过程是神经调节,②位于下丘脑 C.图中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到达全身,传递信息 D.图中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和肌细胞 28.如图是细胞分裂素对黄瓜果实发育的影响,据图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A.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果实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C. 细胞分裂素的浓度越小,促进作用越大 D. 此方法可探究果实发育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 29.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 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 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 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30.图1、图2为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两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方式如图1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 B. 表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以及信息交流的功能 C. 结构d为受体,激素b一定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与受体d结合 D. 性激素的调节方式如图2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内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40分) 31.(8分)下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虚线部分总称为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_。 (2)图中E系统的名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1-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___系统和________系统。 (4)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升高/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2.(11分)图为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请回答:[] (1)图甲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络;图中的激素和递质的生理效应体现了细胞膜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由图甲可知:神经末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能使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SARS病毒侵入人体内后,首先通过 免疫的作用限制SARS病毒的移动与扩散,然后通过 免疫将SARS病毒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进而彻底消灭。 (4)图乙为过敏反应示意图。医学上进行脱敏治疗:将主要抗原物质制成一定浓度的浸出液,以注射、含服等方法输入病人体内,促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耐受。脱敏治疗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图乙中抗体与正常人体内抗体的分布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1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__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此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_性。 (2)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中的①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根据图中的②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细胞分裂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油菜素内酯是一种新型植物内源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伸长生长旺盛的部位。下表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 油菜素内酯浓度(mg/L) 0 0.10 0.20 0.30 0.40 0.50 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4 ①油菜素内酯的作用与________________ (填植物激素名称)相似。 ②上述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多地媒体披露,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嫩黄瓜在种植时被涂抹了避孕药(其主要成分是类雌性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此类报道是否科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10分)薇甘菊是首批入侵中国的外来种,也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每年我国因为薇甘菊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回答下列与之相关的问题: (1)在薇甘菊的源产地中美洲,有多达160多种昆虫和菌类作为天敌控制其生长量,难以形成危害,这是长期 的结果;在入侵地,薇甘菊和本土所有生物共同构成 。 (2 )某人承包了薇甘菊的部分入侵地,用除草剂除去全部薇甘菊和其他的野生植物,种植了一些观赏菊。一段时间后,发现地里又陆续出现了一些薇甘菊和其他野生动植物,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几年后有人发现地里植物上蚜虫增多,为了确定其种群密度,通常应采用 法调查。 (3)田野菟丝子对很多菊科植物都有危害作用,某科研小组为了研究田野菟丝子对薇甘菊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田野菟丝子能够从菊科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从而导致其生长变慢,直至死亡。田野菟丝子和菊科植物的种间关系是 。 实验步骤: a.分组 实验组:花盆+生长良好的薇甘菊+不同数量的田野菟丝子 对照组:花盆+ b.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收割薇甘菊,去除田野菟丝子后称干重。实验结果如下图: 结果分析: 由图可知,随着接种的田野菟丝子数量的增加,薇甘菊光合作用积累的 在减少。进行薇甘菊防治的最佳接种数量为 。 (4)接种田野菟丝子并不是消灭薇甘菊的最佳方法,这是因为 。 阳东广雅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理科生物(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 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故选A。 2.【答案】D 【解析】全身浮肿是组织液增多导致的组织水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肾小球肾炎会导致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毛细淋巴管堵塞,导致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糖尿病不会导致织液增多,D错误。 3.【答案】D 【解析】反射产生的前提是必须有适宜的刺激使感受器产生兴奋,A项正确;刺激传出神经引起肌肉收缩,因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B项正确;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属于二元反射弧,C项正确;神经中枢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集中一起所构成的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某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过程的高级中枢是位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A正确;躯体感觉中枢,不是阅读的高级中枢,B错误;躯体运动中枢也不是阅读的高级中枢,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只有语言中枢是阅读的高级中枢,D错误。 5.【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次感染病原体,体内会有特异性免疫,会产生免疫反应,故D正确,体液免疫中能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故A、B正确。过敏反应必须是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产生的,故C错误。 6.【答案】B 【解析】①体液是指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的统称,错误;②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正确;③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不是绝对恒定,错误;④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正确;⑤血浆中的水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正确;⑥细胞内液不能构成人体内环境,正确;⑦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正确;综上分析,选B。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 【名师点睛】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7.【答案】B 【解析】下丘脑神经细胞可以合成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破坏下丘脑,会导致排尿量增加;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破坏下丘脑,体温不能维持恒定;下丘脑可通过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细胞代谢,破坏下丘脑,会导致细胞代谢速率变慢,但仍存在反馈调节,如甲状腺激素可抑制垂体分泌。选B。 8.【答案】A 【解析】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所以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A错误;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增加,B正确;人体热量来源于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即呼吸作用,C正确;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的产生是在大脑皮层,D正确.故选:A. 9.【答案】B 【解析】HIV主要侵染T细胞,对其他细胞也有亲和力,引起相关的感染,A项正确;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B项错误;HIV病毒的核酸为RNA,逆转录后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具有较长的潜伏期,C项正确;HIV营寄生生活,在体外生存能力较差,可用培养液在体外先培养淋巴细胞,再用该淋巴细胞培养HIV,即可用含淋巴细胞的培养液体外培养HIV,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分布的场所,① 正确;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②错误;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二者既各自独立,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③错误;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相当于抗原,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获得免疫力,当再次接触这种病原体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迅速消灭病原体而不会发病,④正确;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反应更强烈,抗体产生快且浓度高,⑤正确,故选D。 11.【答案】A 【解析】叶片变黄的原因是叶绿素在低温下分解,叶片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而变红的原因是因为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变化,A错误;松柏类植物在低温下依然翠绿葱茏,抗寒能力强可能与叶片的结构有关,如叶片较窄、角质层较厚、细胞紧密度较强的植物抗寒性较强,B正确;植物落叶过冬与松柏类叶片抗寒都是对环境适应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脱落酸可以抑制细胞分裂、抑制植物生长,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正确。 12.【答案】D 【解析】 枝条属于植物的茎,而茎上长出的根为不定根,不是真正的根,用生长素浸泡插枝的下端,其浓度应为促进茎的细胞生长的浓度,图中为10-4 mol/L。 13.【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玉米植株生长状况良好,说明在该段时间内玉米光合作用合成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量,有机物积累,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只能说明生长素在重力作用下,发生了横向运输,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但不能说明其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项符合题意;根的向地生长是远地侧低浓度促进生长,近地侧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结果,能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项不符合题意;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说明了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 14.【答案】D 【解析】A、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A错误;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C、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有关,C错误。D. 全身麻醉时,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和脊髓的排尿中枢均失去正常功能,D正确。故选:D. 15.【答案】B 【解析】肝糖原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抗体、激素、H2O、尿素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纤维素是植物多糖,不可能出现于动物体内,RNA聚合酶存在于细胞内,因此纤维素和RNA聚合酶都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C错误;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16.【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为静息电位。当强刺激c处时,该处产生动作电位, 电位计指针发生偏转。产生的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指针又发生偏转,方向与上次相反, 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膜电位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 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促甲状腺激素不能抑制下丘脑的分泌,A错误;图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控属于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B正确;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分泌增加,能促进激素促甲状腺激素②的分泌,但不能刺激抗利尿激素④的分泌,C错误;寒冷时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量均增加,④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8.【答案】A 【解析】A中,②状态时,为动作电位,钠离子内流,A正确。B中,③与④之间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钾离子大量外流,B错误。C中,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错误。D中,a处在兴奋传到后才能释放神经递质,D错误 19.【答案】C 【解析】C点之后甲种群的种群数量上升,说明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A项错误;捕食关系中,捕食者的数量,一般都不会超过被捕食者,B 项错误;曲线表示甲乙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而从最高点判断,甲的种群数量多,表示被捕食者,C项正确;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不会将被捕食者尽数捕杀,D项错误。 【点睛】属于捕食关系的甲乙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因此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20.【答案】D 【解析】分析表格:生长素及其类似物(2,4—D )能促进果实的发育,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获得无子果实。表中数据显示不同浓度2,4—D对番茄子房发育的影响,2,4—D浓度在0——25mg/L 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2,4—D浓度超过25mg/L时,随着2,4—D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2,4—D浓度为0的一组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均能促进果实生长,所以2,4—D浓度超过25mg/L 时,对果实发育仍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本题没有将2,4—D和生长素对照使用,因此不能说明2,4—D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B错误;该实验没有涉及枝条生根,不能说明2,4—D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错误;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4—D诱导无籽番茄的最适浓度范围为20—30 mg/L,D正确。 2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当人体内血糖浓度高时,就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分解,加快血糖在肝脏、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和氨基酸,同时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人体内血糖浓度降低时,就会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加速体内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农度升高.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A、进食1~2小时内,血糖浓度升高,葡萄糖合成了肝糖原,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血糖浓度变化与血糖转变为肝糖原有关,A正确; B、1.5小时后,血糖含量在降低,故胰岛素开始发挥其作用,B错误; C、甲项调节和乙项调节都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C错误; D、根据丙项数据分析,人体淀粉酶所需的最适pH要明显高于胃蛋白酶,低于胰蛋白酶,D错误. 故选: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22.【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燕麦胚芽鞘生长的有关实验。从图8的15个实验图中可以概括总结出有关规律,核心还是从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纵向运输)的角度进行分析。图A、B无横向运输(单侧光没有影响),有极性运输,都能弯向放含有生长素琼脂块的对侧生长。图C、D、E的琼脂块对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没有阻断,C、D弯向单侧光生长(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E直立生长(只有极性运输)。图F、G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单侧光而是云母片对极性运输的阻断,总结出云母片阻断哪一侧胚芽鞘就弯向哪一侧生长。图H、I中琼脂块没有阻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都弯向单侧光生长。图K、L中,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而不是弯曲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段,锡纸只遮挡了K的单侧光,无横向运输,L有横向运输,但对极性运输都没有影响,K直立生长,L弯向单侧光生长。图M、N、O中云母片对生长素运输有阻断作用,M中阻断横向运输,N中完全阻断极性运输(相当于图J完全去掉了尖端),O阻断一侧的极性运输,所以M直立生长、N和J不生长、O弯向插云母片的一侧生长。本题答案选D。小结:本题综合了多种影响生长素运输的情况,只要把握好生长素的横、纵运输这一解题的法宝,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准解题的关键,有效突破难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生长素运输特点解决问题的水平。 23.【答案】C 【解析】 首先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分别计算出1972、1973、1974、1975这四个年份的种群数量,即400、800、640、约492 ;然后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作为纵坐标绘制出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C。 24.【答案】D 【解析】乱石窑裸地到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在灌木植物群落中,地衣和草本植物在竞争中不会均被淘汰,B错误;从图形上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的不同,发生了不同方向的演替,凹谷地带的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C错误;无论是图示中的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在整个的演替过程中,光照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D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D选项。 25.【答案】B 【解析】图中①表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甲的过程,②表示甲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A项正确;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D浆细胞来源于E记忆B细胞和B细胞,B项错误;在过敏反应中物质甲为过敏原。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⑩(产生的抗体吸附于某些肥大细胞表面)和⑧(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后直接作用于表面吸附有抗体的肥大细胞),C项正确;图中A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综合体液免疫过程和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结合题意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并迁移到本题进行分析判断。在图示的体液免疫调节过程中,物质甲是抗原,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细胞,物质乙是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细胞C为B细胞,细胞E为记忆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物质丙抗体。第二次注射抗原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据此答题。 2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内环境的稳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图中表示的就是内环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调节机制,如果① 表示免疫系统调节内环境稳态的免疫分子,包括抗体和淋巴因子;如果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两种激素的调节;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控制的. 解:A、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重要的免疫物质,故A正确; B、内环境受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故B正确; C、控制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应该是躯体运动神经,故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受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故D正确. 故选:C.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7.【答案】D 【解析】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A正确;由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的过程是神经调节,②位于下丘脑,B正确;图中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到达全身,传递信息,C正确;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而不能促进肌糖原分解,D错误。[] 【考点定位】激素调节的特点。 28.【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都是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所以不能体现其作用具有两重性,A错误;图中只显示了细胞分裂素对果实发育的影响,所以不能说明果实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图中显示细胞分裂素稀释250倍的促进作用大于稀释500倍时的促进作用,C错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所以此方法可探究果实发育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D正确。 29.【答案】D 【解析】 δ=出生率/死亡率。分析图示可知,在t1→t4时间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t1和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不同,A项错误;t2时刻虽然甲、乙种群的δ值相等,均为1.5,但由于不清楚甲、乙种群的起始数量,所以二者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项错误;在t2→t3时间内,乙种群的δ大于1,说明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加,t3时刻乙种群数量多于t2时刻,因此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C项错误;t2→t4时间内,甲种群的δ值由大于1逐渐降至为小于1,说明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后减,因此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δ值的内涵,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30.【答案】C 【解析】胰高血糖素为生物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穿越细胞膜,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其调节方式如图1所示,A正确;激素a不能进入细胞,激素b能进入细胞并与细胞内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表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以及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结构d为细胞内受体,激素b进入细胞的发生不一定通过主动运输,例如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小分子的固醇类物质,是以自由扩散的发生进入细胞并与细胞内相应的受体结合,因此性激素的调节方式如图2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内部,C错误,D正确。 31.(8分) 【答案】(1)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2)泌尿系统 (3)消化 循环 (4)下降 HCO3-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内环境组成,以及维持内环境稳态所需要参与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解答本题的突破口是熟知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1)图中虚线部分ABC总称为细胞外液构成的内环境,其中A代表血浆,B代表组织液 (2)E系统含有尿素、尿酸、水等,因此为泌尿系统 (3)Na+和C1-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4)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下降,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2.(11分) 【答案】(1)神经-体液(激素)-免疫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传递) (2分) (2)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 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2分) (3)体液 细胞 (4)特异性免疫 正常人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图乙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某些)上皮细胞的表面(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甲可知,免疫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可受两方面的信息分子调节,一是某种激素与免疫细胞的受体结合;二是神经递质与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分析图乙可知,过敏反应中抗体由浆细胞分泌后,结合在某些细胞表面,当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内与这些吸附在细胞表面上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就会释放一些异常物质如组织胺等,从而引起过敏症状。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络;图中的激素和递质通过与相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发挥生理效应,这体现了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传递)的功能。 (2)由图甲可知:神经末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而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若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使T细胞活性下降,则淋巴因子分泌量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进而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3)SARS病毒为胞内寄生物。当SARS病毒侵入人体内后,首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限制SARS病毒的移动与扩散,然后通过细胞免疫将SARS病毒彻底消灭。 (4)脱敏治疗:将主要抗原物质制成一定浓度的浸出液,以注射、含服等方法输入病人体内,促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耐受。因为抗体是体液免疫中产生的,而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脱敏治疗的方法属于特异性免疫。图乙中抗体与正常人体内抗体的分布的区别是:正常人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图乙中(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某些)上皮细胞的表面。 33.(11分) 【答案】(1)Ⅱ d 两重 (2)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3)①生长素(或赤霉素) ②探究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2分) (4)不科学 雌性激素为动物激素,不能对植物细胞起作用(2分,也可答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等,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2)①③组的区别是顶芽的有无,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③组的区别是细胞分裂素的有无,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3) 油菜素内酯具有促进芹菜幼苗生长的作用,可推测油菜素内酯的作用与生长素或赤霉素相似。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油菜素内酯的浓度,因变量是油菜的生长情况,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4)由于雌性激素为动物激素,不能对植物细胞起作用,所以该报道不科学。 34.(10分) 【答案】(1)自然选择 生物群落 (2)群落演替(或者次生演替) 样方 (3)寄生 生长良好的薇甘菊 有机物 f (3)田野菟丝子在杀死薇甘菊的同时会对菊科本土植物造成危害(2分) 【解析】(1)在源产地,薇甘菊与当地生物之间的和谐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入侵地,薇甘菊和本土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2)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现象叫群落的演替。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因为蚜虫活动范围小。(3)由题干信息可推知,田野菟丝子和薇甘菊是寄生关系。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可知对照组需要栽种生长良好的薇甘菊。植物干重减少的原因是有机物积累减少引起的。由图可知,当田野菟丝子的接种量为f时,防治薇甘菊的效果最佳,且不浪费实验材料。(3)田野菟丝子在杀死薇甘菊的同时会对菊科本土植物造成危害,故接种田野菟丝子不是杀灭薇甘菊的最佳方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