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2019年1月29日下午)‎ ‎ 分 值:150分 完卷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英国政府日前宣布拟推出新规,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类似驾驶理论考试的安全意识测试,试图借问责制从源头强化管理,规范无人机使用。‎ 被喻为“上帝之眼”的无人机不仅在军事、工业勘测、商业配送等领域功用丰富,在民用领域也越来越受到青睐。据统计,2017年全球无人机的产量将接近300万架,比2016年增长39%,市值超过60亿美元。然而在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上个月,一架无人机出现在伦敦盖特威克机场跑道上,导致数十架飞机无法降落,机场也短暂关闭。从无人机面世至今,全球各地不断有其干扰民航客机,造成后者延误、迫降甚至返航等情况。同时,无人机可能带来的对私人领域的侵犯、个人隐私的窥视也引发担忧。各国政府因此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宽严幅度则相距甚远。‎ 在法国,一名少年因使用无人机拍摄城市全景即被起诉,理由是可能造成对他人的危害。根据法国目前颁发的法规,除机场、军事区等敏感地区禁用民用无人机,城市及周边地区,包括公路、公园、沙滩等公共场所上空同样禁用无人机。即使是私人区域,未经允许也不得随意对他人及其所有物进行拍摄,更不得以商业为目的进行传播。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类似严格的举措也在施行。‎ 相比之下,爱尔兰等国家的管理措施相对宽松,爱尔兰仅要求重量在1000克以上的无人机进行登记。英国交通部的研究也显示,400克以上的无人机就有可能对商用飞机的驾驶舱玻璃造成损伤。‎ 毋庸置疑,维护公共及私人安全领域不受市场盲目逐利的侵害,乃是监管的第一大功能。但是,采取合适的力度使之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景、不打击研发的积极性也是判断监管适当的重要标准,像英国运输部官员马丁•卡拉南所指出的,“要试图通过无人机新规优先保护公众,同时最大程度发挥无人机的潜力”。去年底,在美国的监管严规拒绝亚马逊公司测试无人机送货之后,英国作为“全新的自动化技术方面全球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 13‎ ‎,欣然接受了亚马逊的测试请求,而且亚马逊也只是在英国测试类似产品的“众多大公司之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发展中新的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还带来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的更新与比拼,对新生事物的发展要有更多的包容,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而有效的监管一方面应该成为引导规范新兴行业发展的利器,另一方面则应成为帮助平衡其商业潜力与人们安全需求之间的天平。‎ 完善的监管方案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发明”,其价值终会在时间的检验中得以呈现。‎ ‎(摘编自李应齐《给无人机直规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人机被喻为“上帝之眼”,近几年来,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安全隐忧也在不断增加。‎ B.各国政府在不断规划实施对无人机的管理,不过,美洲和欧洲的宽严幅度相距甚远。‎ C.不损害行业发展的前景、不打击研发的积极性是判断监管适当的首要标准。‎ D.能有助于商业潜力与人们安全需求之间的平衡即称得上完善的监管方案,这方案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发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英国拟推出新规入手,引出无人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隐忧问题。‎ B.文章以维护公私安全领域不受侵害为立论前提,阐发了严管无人机的主旨。‎ C.文章第三段用较多篇幅列举了无人机的安全隐忧,引出各国加强对其监管的问题。‎ D.文章引马丁•卡拉南的话,说明监管无人机既要考虑安全,又要有益其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求无人机操作员必须实名注册,还要参加安全意识测试,以期从源头上对其强化管理,规范其使用。‎ B.盖特威克机场飞机无法降落,是因为跑道上出现的无人机可能对其造成损伤。‎ C.法国禁止在公路、公园等公共场所上空使用无人机,因其危害了他人权益。‎ D.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商业、服务模式更新背景下,实现有效监管尤为重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情真意切释猜嫌 黛玉叹道:“‎ 13‎ 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选段中能够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得力于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B. 宝钗建议黛玉的病适宜吃燕窝粥,黛玉觉得难为的根本原因是这病每年都犯,吃燕窝粥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 C. 选段中的黛玉一反平时的孤高自傲呈现出坦率真诚的一面,这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立体感强。‎ D. 选段中的语言既有典雅含蓄的一面,如宝钗劝黛玉不要作“司马牛之叹”,用典说事,非文化人不能解;又有生动活泼、口语化的一面,如黛玉说“何苦叫他们咒我”,浅近自然。‎ 13‎ ‎5. 宝钗的“情真意切”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4分)‎ ‎6. 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黛玉“猜嫌”已“释”呢? (4分)‎ ‎7.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请分析黛玉这番话的内涵及作用。(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13‎ A.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B.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C.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D.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江右,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左为东,右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左”,长江之西称为“江右”。‎ C.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点至次日1点。‎ 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具有褒义的称号。‎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衡很器重辛弃疾,入朝为相后,极力推荐辛弃疾。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 B.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 C.虽然部属都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把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同情。‎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5分)‎ 1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赠乐天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指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与作者交情深厚,二人均屈遭贬谪,命运多舛。‎ B.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千。‎ C.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树似冬青”来喻“人之晚达”,生动贴切。‎ D.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E.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喻手法,喻指仕途功名。‎ ‎13.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一句是: 。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观点。‎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3‎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只有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 C.大学生进驻社区是新时期上山下乡的尝试,他们虽然经验不足,甚至毫无经验可言,但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能差强人意。‎ D.如果说女排世锦赛总决赛的溃败,让中国女排感到了尴尬,那么这次亚锦赛之败,就使蔡斌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今年入室盗窃案件发案情况来看,一些窃贼趁居民不在家,游刃有余地采用“技术开锁”的手段入室盗窃。‎ B.中国大学要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教学、科研、管理、改革等各方面动脑筋、花力气,用罚抄3500遍“我错了”来惩罚逃课大学生,确实让人贻笑大方。‎ C.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D.在青奥会举办进入倒计时之际,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来到南京考察青奥会准备情况,他认为此次青奥会准备充分,会给世人带来很多惊喜,一定会不负众望。‎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站在2016年的起跑线上,回望曾经的风云激荡,前瞻远方的漫漫征途,我们不禁感到自豪和喜悦,不由得不生出憧憬和渴望。‎ B.美国安全智库在其年度预测报告中称,2016年美国将加强在南海的活动,并巩固与东南亚伙伴国家的军事合作。‎ C.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何建设、规划、管理好城市家园,也摆在了各级管理者的面前。‎ D.我省环境污染责任险推广遭遇尴尬,投保企业数量远低于周边省份,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投保意识不强,普遍抱有侥幸心理造成的。‎ ‎18.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艺术__①__离不开技巧,__②__并非一切技巧都是艺术。要把艺术技巧和其他技巧(‎ 13‎ 如武术或权术)、艺术创作和其他创作区别开来,__③__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美。美直接诉诸__④__感性而非理性。__⑤__那些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技巧,那些事后通过分析才呈现出来的技巧,如军事技巧或政治技巧,就不属于美的范畴,__⑥__也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但 ‎/‎ 于 所以 进而 B 固然 然而 就 于 ‎/‎ 从而 C 固然 但 应该 ‎/‎ 所以 从而 D 既然 也 也许 ‎/‎ 因为 总之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当下,一些中国青年喊出了“慢就业”的口号,有些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年轻人是“垮掉的一代”。对于这种看法,笔者敬谢不敏。‎ B.你是班上的“笔杆子”,我想向《高中生》投稿,烦请你把我的这篇大作斧正一下。‎ C.小兰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她心仪已久的音乐盒,兴奋地对店员说:“下次我还会光临贵店,多多惠顾贵店的。”‎ D.小王的专业是珠宝设计,在原来的单位无法发挥所长,只好辞职另谋高就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是阿里巴巴的宝库,里面有取之不尽的宝物;用不好,它是潘多拉的魔盒,①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要享用互联网,②__________。网络安全与规范文明的网络环境,则是网友必须遵守的底线。当然,任何文明规范的治理,③__________。只有法律不断完善,依法治网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网民利益才能更有保障,互联网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一个人的生长环境与他的成才与否息息相关。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凭借坚定的意志,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二交响曲》。顺境只会消磨人的意志,刘禅安于享乐,结果意志消沉,乐不思蜀。因此,一个人只有多经历磨难才能成才。‎ ‎①未必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13‎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一家企业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做追随者,要做领先者。‎ 做一个追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因为追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道路明晰;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对于“追随者”和“领先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3‎ 闽侯二中五校教学联合体 ‎2017—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段语文学科 期末联考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 A(3分)(B项应是爱尔兰等国家的管理措施相对宽松;C 项应是重要标准;D 项“完善的监管方案”除了应成为帮助平衡其商业潜力与人们安全需求之间的天平外,还应成为引导规范新兴行业发展的利器。)‎ ‎2. B(3分)(文章主旨分析不当)‎ ‎3. C(3分)(因其可能危害了他人权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4.B(3分)(黛玉觉得难为的根本原因应是寄人篱下的小心谨慎)‎ ‎5.体贴处境,细研药方;同病相怜,推心置腹;赠送燕窝,解决烦难;体贴入微,答应再来。(4分)‎ ‎6.①情态变化:叹——笑——忙笑 ②对宝钗的态度变化:感激——道歉——倾述——高兴。(4分)‎ ‎7.宝钗的关怀彻底地打动了黛玉的心,让她又感激又羞愧。黛玉的这些出自内心的话语不仅再现了黛玉真实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其寄人篱下的多虑与苦闷,而且也从侧面有力地衬托了宝钗谈话的语言艺术。(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 ‎8.C(3分)‎ ‎9.D(3分)(“给予的具有褒义的称号”错,谥号有褒有贬)‎ ‎10.B(3分)(“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与原文内容不符)‎ ‎11.(1) 当时枢府中有不乐意这样做的人,屡次阻挠辛弃疾,(但)辛弃疾反而干得更加努力,(阻挠者)最终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5分)(“数”1分,“沮挠”1分,“卒”1分,“夺”1分,句意1分)‎ ‎(2) 我只凭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5分)(“以”1分,“遇”1分,“视”1分,“官知”1分,“行”1分)‎ ‎(3) 江东虽然很小,土地方圆(尚有)千里,民众(也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的了。(5‎ 13‎ 分)(“虽然”1分,“地方”1分,“众”1分,“足”1分,“王”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2.BE(选对一项2分,选对两项5分)‎ ‎【解析】B项,“重游旧地”错,诗中“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E项,“借喻手法”错,应是借代手法。‎ ‎13.①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②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③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④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6分,每点2 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4.(1)一尊还酹江月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三、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5. B(3分)(“扣人心弦”强调的是打动人心的议论或表演。此处用来形容灾情,对象不对,感情色彩也不对。)‎ ‎16. D(3分)‎ ‎【解析】 A 项“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丝毫不费力。语境不符。B项“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和前文“让人”语意重复。C项“巧夺天工”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对象错误。D项“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使用正确。‎ ‎17. B(3分)‎ ‎【解析】A项,否定失当,去掉“不”;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规划、建设”;D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 ‎18.C(3分)‎ ‎【解析】第①处,“艺术离不开技巧”是事实,第②处,“并非”与上文形成对比,有转折之意,所以,①处填“固然”,②处填“但、然而”。第③处,与上文“要把”照应,应填“应该”。第④处,“诸”为兼词“之于”,后面不能再填介词“于”。第⑤处,前文“美直接诉诸感性”与后文“那些……技巧,就不属于美的范畴”,构成因果关系,该处填“‎ 13‎ 所以、因此”。第⑥处,“美的范畴”与“艺术的范畴”二者有从属关系,而且上下文呈因果关系,所以应填“从而”。‎ ‎19.D(3分)‎ ‎【解析】A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的客气话,应改为“不敢苟同”。 B项“大作”是敬词,不可用于自己。C项“光临”“惠顾”用于店员对顾客。‎ ‎20. ①给人类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 ②也要治理互联网 ③都需要法律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6分,每句2分)‎ ‎【解析】第①处是说互联网用不好所造成的危害,能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即可;第②处前面是说“享用互联网”,后面自然是说“也要治理互联网”;第③处从后文来看,是谈依法治网的问题,所填内容自然可以概括出来。‎ ‎21. ②顺境未必只会消磨人的意志(2分) ③一个人未必只有多经历磨难才能成才(3分)‎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深谋远虑。皇上就召见了辛弃疾。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盗贼四起,辛弃疾都讨伐平定了他们。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营栅,超过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檐瓦二十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 13‎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 辛弃疾擅长作词,词风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的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在堂上大呼,好像在鸣发心中的不平,从傍晚到半夜一直不停。枋得拿着蜡烛写文章,准备天亮祭祀辛弃疾,文章写成声音才停止。德祜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1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