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南省郑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郑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解析版)

河南省郑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组成成分和基本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线粒体 B.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的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C. 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化合物都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D. 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生物膜系统。‎ ‎2、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3、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主要场所是线粒体,A 项错误;‎ B、生物膜是指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细胞内的膜,B 项错误;‎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还必须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C 项错误;‎ D、组成细胞的元素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核酸,蛋白质等,D 项正确。‎ 故选D。‎ ‎2.下列与核糖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噬菌体具有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 B. 蓝藻细胞中核糖体呈游离状态或附着在内质网上 C. 核糖体的形成一定和细胞核的核仁有关 D. 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核糖体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详解】A、噬菌体是病毒,无细胞结构,A 项错误;‎ B、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B 项错误;‎ C、原核生物也有核糖体但没有核仁,C 项错误;‎ D、溶酶体中的蛋白酶是蛋白质,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的,D 项正确。‎ 故选D。‎ ‎3.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有些细胞需要保持活性,有些细胞已经死亡,下列实验中细胞为活细胞的是 A. 经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为红色 B. 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细胞呈蓝色 C. 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为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D. 龙胆紫染液染色后的植物细胞,细胞中的染色体被染成紫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般的染料都要使细胞死亡,才能进入细胞进行染色,而健那绿是一种活体染料,只对活细胞染色,要保持细胞活性。‎ ‎【详解】A、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染色时,需要加盐酸,细胞死亡, A 项错误;‎ B、台盼蓝染液使死细胞着色,B 项错误;‎ C、健那绿染液只对活细胞染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为蓝绿色,C 项正确;‎ D、龙胆紫染液染染色体前,需要加盐酸和酒精对细胞解离,细胞已经死亡,D 项错误。‎ 故选C。‎ ‎4.取某一红色花冠的 2 个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花瓣细胞,将它们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溶液中, 测得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图 1,液泡直径的变化如图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第 4 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小于乙溶液 B. 第 4 分钟后乙溶液中细胞由于失水过多而死亡 C. 图 2 中曲线Ⅱ和图 1 中甲溶液中细胞失水量曲线对应 D. 甲、乙两种溶液的浓度不同,溶质种类也一定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1可知,植物细胞放在甲溶液中,植物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失水速率减慢,所以甲溶液是高渗溶液;放在乙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时间后,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减少,超过4分钟细胞失水量为负值,即细胞吸水,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因此乙溶液是细胞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溶质的溶液。‎ 分析题图2可知:I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 ‎【详解】A、第4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大于乙溶液,A 项错误;‎ B、第4分钟后乙溶液中细胞因为吸水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B 项错误; ‎ C、分析题图2可知I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C 项正确; ‎ D、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甲、乙溶液溶质不同,甲溶液中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乙溶液中的溶质可以被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D 项错误。‎ 故选C。‎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下列研究方法对应错误的是 A. 分离细胞器利用了差速离心法 B. 研究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C. 研究动物细胞融合,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D. 证明 DNA 的半保留复制,利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分离细胞器利用了差速离心法,证明 DNA 的半保留复制利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 ‎【详解】A、分离细胞器利用了差速离心法,A正确;‎ B、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 C、研究动物细胞融合,利用了荧光标记法,C错误;‎ D、证明 DNA 的半保留复制,利用了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同位素示踪技术,D正确;‎ 故选C。‎ ‎6.下列物质不会在同一个细胞中合成的是 A NADH 和 NADPH B. 神经递质和呼吸酶 C. 胰高血糖素和血红蛋白 D.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NADH 和 NADPH 是呼吸和光合过程中的产物,神经递质是神经细胞内合成,胰高血糖素是胰岛A细胞合成,血红蛋白是血红细胞合成,DNA 聚合酶是能发生分裂的细胞合成,RNA聚合酶和呼吸酶是活细胞都能合成。‎ ‎【详解】A、NADH 和 NADPH 是呼吸和光合过程中的产物可以在同一细胞中合成,A 错误;‎ B、神经递质和呼吸酶可同时出现在神经细胞中,B错误;‎ C、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 A 细胞分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C正确;‎ D、有丝分裂间期都会发生复制和转录,可以合成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D错误。‎ 故选C。‎ ‎7.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 组(20℃)、B 组(40℃)和 C 组(60℃), 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B 组 B. 在时间 t1 之前,如果 A 组温度提高 10℃,那么 A 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 C. 如果在时间 t2 时,向 C 组反应体系中增加 2 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 t3 时,C 组产物总量不变,原因是 60℃条件下,t2 时酶已失活 D. 如果在时间 t2 时,向 B 组反应体系中增加 2 倍量的该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 t3 时,B 组产物总量将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等。‎ 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据图分析可以知道,在40℃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20℃时,60℃条件下,因为温度过高,t2时酶已失活。‎ ‎【详解】A、分析曲线图可以知道:在B组(40℃),反应到达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故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B组,A正确;‎ B、从曲线图来看,三个温度条件较适合的是40℃,而A组是2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故在时间t1之前,反应尚未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B正确;‎ C、C组为6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看图可以知道,在时间t3‎ 时,产物浓度不再改变,说明高温下酶已经失活,此时向反应体系中增加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也不变,C正确;‎ D、酶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不会影响生成物的量,故向 B 组反应体系中增加 2 倍量的该酶,B 组产物总量不会改变,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及相关曲线,能根据题干要求选出与图示对应的影响因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下列有关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说法错误的是 A. 用乳酸菌制酸奶时,应先通气后密封,利于乳酸菌发酵 B. 手指受伤时选择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可以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繁殖 C. 给蔬菜大棚补充光照,用红色光源好于同样强度的白炽灯 D. 栽培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主要目的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较多的 C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和无机盐都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呼吸作用主要与温度和氧气浓度有关,考生需区分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条件和产物。‎ ‎【详解】A、乳酸菌是厌氧型菌,先通气乳酸菌会死亡,不利于乳酸菌发酵,A 项错误;‎ B、破伤风杆菌是厌氧型菌,手指受伤时选择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可以抑制破伤风杆菌的繁殖,B 项正确;‎ C、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白光中存在不能被植物吸收的光。用红色光源好于同样强度的白炽灯,C 项正确;‎ D、栽培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主要目的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较多的 CO2,D 项正确 故选A。‎ ‎9.下图表示人体内的部分物质代谢过程,其中 N 表示葡萄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①②③④过程均需要酶催化才能正常进行 B. 成熟的红细胞通过③④过程获取能量 C. ①过程的发生需要mRNA、tRNA、rRNA 共同参与完成 D. ③过程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②过程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N表示葡萄糖,M表示丙酮酸,①表示氨基酸的脱水缩合,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产乳酸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详解】A、①是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需要酶,②③④过程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均需要酶催化才能正常进行,A 项正确;‎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B 项正确;‎ C、①过程是氨基酸脱水缩合成蛋白质,这个过程发生在核糖体,需要 rRNA、mRNA、tRNA 参与完成,C 项正确;‎ D、③过程是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在细胞质基质中,②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D 项错误。‎ 故选D。‎ ‎10.科学家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泡状结构,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当“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时,“癌症蛋白”作为信号分子促进新生血管异常形成,并向着肿瘤方向生长。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B.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C. 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新生血管异常形成后可以更好地为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多个基因发生了突变,A正确; ‎ B、多种酶活性降低,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是细胞衰老的特点不是癌变的特点,B错误; ‎ C、细胞融合时,“癌症蛋白”作为信号分子,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正确;‎ D、新生血管异常形成后可以更好地为癌细胞提供营养物质,D正确。‎ 故选B。‎ ‎11.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培养基中的 U 和 T 将种标记后的碱基用来培养某种生物的细胞,测定其培养过程用中这两种碱基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绘制成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对此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在 c~e 段主要进行 DNA 分子的复制 B.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时都要经历 a~f 段 C. 处于 e 点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处于 a 点细胞中的两倍 D. 用化学药物阻断碱基 T 的利用,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碱基U是合成RNA的成分,a~c阶段,细胞在大量利用碱基U,说明细胞正在大量合成RNA;碱基T是合成DNA的成分,c~e阶段,细胞在大量利用碱基T,说明该阶段细胞正在大量合成DNA,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此时DNA分子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在 c~e 段碱基 T 的利用速率增加,主要进行DNA 分子的复制的速率,A 项正确;‎ B、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时都要经历复制与转录即 a~f 段,B 项正确;‎ C、细胞分裂间期,完成DNA 分子的复制,DNA 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C 项错误;‎ D、碱基T是合成DNA的成分,用化学药物阻断碱基T的利用,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使其不能增殖,D 项正确。‎ 故选C。‎ ‎12.已知控制家蚕结黄茧的基因(Y)对控制家蚕结白茧的基因(y)显性。当位于另一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I 存在时,就会抑制黄茧基因 Y 的表达。现有结黄茧的家蚕(iiYY)与结白茧的家蚕(IIyy)交配,F1代都结白茧,F1家蚕相互交配,F2 中结白茧的纯合家蚕个体与结黄茧的纯合家蚕个体比例为 A. 9 : 1 B. 10 : 1 C. 2 : 1 D. 3 :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基因(i)为显性,因此黄色的基因型为iiY_,白色的基因型为I_ _ _、iiyy。‎ ‎【详解】结黄茧的家蚕(iiYY)与结白茧的家蚕(IIyy)交配, F1 的基因型为 IiYy,F1 家蚕相互交配,F2 中的基因型有 I_Y_ (白色),I_yy(白色),iiY_(黄色)iiyy(白色),其中有 IIYY,IIyy,iiYY 这 3 种白茧的纯合家蚕个体,iiYY 为结黄茧的纯合家蚕个体,且纯合子各占一份,故F2 中结白茧的纯合家蚕个体与结黄茧的纯合家蚕个体比例为3:1,D 项正确。‎ 故选D。‎ ‎13.柑桔的果皮色泽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 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 A_B_C…-)为红色,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不含显性基因时(即 aabbcc…)为黄色,否则为橙色。现有三株柑桔进行如下实验实验甲: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6:1实验乙: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 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 果皮的色泽至少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B. 实验乙的子代橙色个体具有九种基因型 C. 实验甲中亲代红色个体和子代的红色个体基因型不同 D. 实验乙橙色亲本有 2 种可能的基因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黄色是隐性纯合子,根据甲中测交后代红色:橙色:黄色=1:6:1,推测该性状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故红色的基因型为A_B_C_,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cc,橙色可能的基因型为:A_B_cc,aabbC_等。实验甲中,红色(A_B_C_) ×黄色(aabbcc)→红色:橙色:黄色=1:6:1,相当于测交,由于子代出现了黄色植株,说明亲本红色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Cc,其产生的 ABC配子占 1/8, 即(1/2)3,则可推测果皮的色泽受 3 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 AaBbCc ×aabbcc。实验乙中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由于后代出现了黄色果皮(1/16aabbcc),且红色亲本基因型为AaBbCc,故亲本相当于一对杂合子自交、两对杂合子测交。‎ ‎【详解】A、实验甲中,红色(A_B_C_) ×黄色(aabbcc)→红色:橙色:黄色=1:6:1,相当于测交,由于子代出现了黄色植株,说明亲本红色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Cc,其产生的 ABC配子占 1/8, 即(1/2)3,则可推测果皮的色泽受 3 对等位基因控制,A 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乙中红色亲本基因型为AaBbCc,亲本相当于一对杂合子自交、两对杂合子测交,若橙色亲本的基因型Aabbcc,实验乙子代基因型共有 3×2×2=12(种),其中红色子代有 2 种基因型,黄色子代有 1 种基因型,则橙色子代有 9 种基因型,B 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甲的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Cc×aabbcc,则子代红色果皮植株的基因型也是AaBbCc,C 错误;‎ D、实验乙中,根据以上分析可推测橙色亲本含 1 对杂合基因和 2 对隐性纯合基因,橙色亲本可能有 3 种基因型,即 Aabbcc、aaBbcc 或 aabbCc,D 错误。‎ 故选B。‎ ‎14.玉米的两对等位基因 A、a 和 B、b 控制两对相对性状,某研究小组欲研究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染色体上,进行了下列四组实验,并分析四组实验的子一代个体的表现型和比例,其中无法确定两对等位基因位置关系的是 A. AaBb 个体进行自交 B. AaBb 与 aabb 杂交 C. AaBb 与 Aabb 杂交 D. aaBb 与Aabb 杂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双杂合子自交和测交都能用来判断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详解】A、AaBb个体进行自交,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结果为 9:3:3:1,否则不是,A正确;‎ B、AaBb与aabb 杂交,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结果为 1:1:1:1,否则不是,B正确;‎ C、AaBb与Aabb 杂交 , 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结果为 3:1:3:1,否则不是,C正确;‎ D、aaBb与Aabb 杂交,无论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结果都可为 1:1:1:1,D错误。‎ 故选D。‎ ‎15.二倍体动物某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甲、乙、丙、丁四种细胞,细胞中的核 DNA 和染色体相对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乙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丁细胞为精细胞 B. 甲→乙过程发生了 DNA 复制,但没有发生着丝点分裂 C. 乙细胞中可能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D. 丙→丁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中DNA:染色体=2:2,为精原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且DNA未复制;乙中DNA:染色体=4:2,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丙中DNA:染色体=2:2,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丁中DNA:染色体=1:1,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为精细胞,A正确;‎ B、甲→乙过程为间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了 DNA 复制,但没有发生着丝点分裂,B正确;‎ C、乙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前期可能会出现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C正确;‎ D、丙→丁是后期到末期,而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后期,D错误。‎ 故选D。‎ ‎16.下图是四个遗传病家族的系谱图,图中“口、○”分别表示正常男女,“口、●”分别表示患病男女, 仔细观察这些系谱图,分析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 ①②③④中患者均可能是白化病的患者 B. ①中的患者不可能是红绿色盲患者 C. ②③④中患者均可能患有红绿色盲 D. ③中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且为显性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判断患病遗传方式的“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正常非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正常非伴性。‎ ‎2、分析题图可知:图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②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病;图③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图④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详解】A、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①中的亲本是携带者,符合题意,②‎ 中的父本是携带者,子代都是携带者,符合题意,③中的父本和子代是携带者,符合题意,④中母本和子代是携带者,A正确;‎ B、红绿色盲是伴X 隐性遗传,如果患者是红绿色盲则父本也应该是患者, B正确;‎ C、红绿色盲是伴X 隐性遗传,②不可能是红绿色盲,③和④可能是红绿色盲,C错误;‎ D、伴 X 显性遗传,母本杂合子,父本不携带致病基因,D正确。‎ 故选C。‎ ‎17.核糖体 RNA 即 rRNA,是三类 RNA(tRNA、mRNA、rRNA)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一类,它可与多种蛋白质结合成核糖体,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装配机器”。核糖体中催化肽键合成的是 rRNA,蛋白质只是维持 rRNA 的构象,起辅助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A. rRNA 的合成需要以 DNA 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B. 合成肽链时,rRNA 可以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 C. 在真核细胞中,有些 rRNA 的合成与核内某结构有关 D. 基因表达过程中,DNA 上的碱基与 mRNA 上的碱基、mRNA 上的碱基与 rRNA 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转录:以DNA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的过程。‎ ‎2、转录条件:(1)模板:DNA的一条链;(2)场所:细胞核;(3)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4)酶:RNA聚合酶。‎ ‎3、转录产物:rRNA、mRNA、tRNA。‎ ‎【详解】A、转录是以 DNA 的一条链作为模板,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 rRNA 是催化肽键合成的酶,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B正确;‎ C、在真核细胞中,有些 rRNA 的合成与核仁有关,C正确;‎ D、基因表达中,mRNA 上的碱基与 tRNA 上的碱基发生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D。‎ ‎18.某 DNA 分子含有 N 对碱基,其中腺嘌呤为 M 个,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该 DNA 分子中含有鸟嘌呤为 N/2-M 个 B. 该 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数目不等于嘧啶碱基数目 C. 该 DNA 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并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D. 该 DNA 分子中至多含有 N/3 个密码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双链DNA分子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数量之和占总碱基数的50%,即嘌呤之和=嘧啶之和=总碱基数×50%,A+G=T+C=A+C=T+G=(A+T+C+G)×50%。‎ ‎2.若碱基对数为n,则氢键数为2n~3n,若已知A有m个,则氢键数为3n-m。‎ ‎3.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详解】A、DNA分子含有N对碱基,其中腺嘌呤为M个,则鸟嘌呤为(2N-2M)/2,即 N-M个,A错误;‎ B、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目等于嘧啶碱基数目,B错误;‎ C、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不是发生在有遗传效应的基因,不会引起基因突变,C正确;‎ D、密码子位于 RNA 分子中,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中碱基数量计算的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归纳、总结和运用相关公式,以简化解题过程。‎ ‎19.在其他条件具备情况下,在试管中加入物质 X 和物质 Z,可得到相应产物Y。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 X 是 RNA,Y 是 DNA,则 Z 是逆转录酶 B. 若 X 是 DNA,Y 是 mRNA,则 Z 是脱氧核苷酸 C. 若 X 是 RNA,Y 是 RNA,则 Z 是 RNA 复制酶 D. 若 X 是 mRNA,Y 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 Z 是氨基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若X是RNA,Y是 ‎ DNA,则试管中进行的是逆转录过程,Z是逆转录酶,A正确;‎ B、若X是DNA,Y是mRNA,则试管中进行的是转录,物质Z是核糖核苷酸,B错误;‎ C、若X是RNA,Y是RNA,则试管中进行的是RNA复制,Z是RNA复制酶,C正确。‎ D、若X是mRNA,Y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试管中进行的是翻译过程,Z是氨基酸,D正确。‎ 故选B。‎ ‎2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一种遗传病 C. 患有遗传病的个体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 D. 红绿色盲致病基因的遗传符合交叉遗传的特点,抗维生素D佝偻病致病基因的遗传不符合此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A正确;‎ B、猫叫综合征病因是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 C、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不携带致病基因,C正确;‎ D、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其致病基因的遗传符合交叉遗传的特点,D错误;‎ 故选D。‎ ‎21.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 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基因重组不能 C. 农田中长期使用杀虫剂,会诱导某种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D. 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A错误;‎ 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错误;‎ C、杀虫剂只起选择作用,抗药性变异之前就有,C错误;‎ D、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D正确。‎ 故选 D。‎ ‎22.下列关于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是细胞膜外的30倍,维持如此高的浓度差需要消耗能量 C. 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血浆渗透压与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言,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A正确;‎ B、要维持细胞内外钾离子的浓度差,通过主动运输完成,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内环境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 D、血红蛋白位于血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成分,D错误。‎ 故选D。‎ ‎23.在医院看病或者体检,经常会化验血液。采集手指血时,人会感觉疼痛但不会缩手,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递质 C. 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 D.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中神经纤维未离体,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A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B正确;‎ C、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确;‎ D、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故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D正确。‎ 故选:A。‎ ‎24.如果人的下丘脑发生病变,通常不会引起下列哪一现象发生 A. 膝跳反射丧失 B.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 体温偏低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下丘脑发生病变对其没影响,A错误;‎ B、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如果病变,则体温调节失灵,C正确;‎ D、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下丘脑发生病变,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D正确。‎ 故选A。‎ ‎25.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时,机体进行免疫应答反应不包括 A.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菌 B. 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C. 浆细胞产生抗体 D. 效应 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包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原菌过程,A正确;‎ B、初次感染结核杆菌时,机体内没有记忆细胞,因此进行免疫应答反应不包括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B错误;‎ C、浆细胞产生抗体属于体液免疫过程,C正确;‎ D、效应 T 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过程,D正确。‎ 故选 B。‎ ‎26.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研究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理想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种棉花时,要保持植株的顶端优势,以便更好地多结棉桃 B.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棉花植株可以防止落花落果 C. 脱落酸可以促进棉花种子更好的萌发,赤霉素则抑制种子的萌发 D. 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可以促进棉花果实的发育,达到增产的目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为了更好地多结棉桃,需要去除顶端优势,让侧芽生长,A错误;‎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棉花植株可以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两重性,B正确;‎ C、赤霉素可以促进棉花种子更好的萌发,脱落酸则抑制种子的萌发,C错误;‎ D、乙烯利具有催熟的作用,不能促进棉花果实的发育,D错误。‎ 故选B。‎ ‎27.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B. 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C. 种群的年龄组成不仅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也影响种群的死亡率 D. 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详解】A、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便于直接观察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A正确;‎ B、跳蝻属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通常用样方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B错误;‎ C、种群的年龄组成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 D、当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一致,D正确。‎ 故选B。‎ ‎28.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群落的丰富度主要是指群落的物种数目的多少 B.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 C. 在裸岩、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D. 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的优势种将不再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群落的丰富度主要是指群落的物种数目的多少,A正确;‎ B、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B正确;‎ C、在裸岩、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为初生演替,C正确;‎ D、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群落的优势种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2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示意图,其中 a 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f 表示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 b 表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B. 图中 e 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C. 图中 d 所表示的能量均未被第二营养级同化 D. f 与 a 的比值通常为 10%~20%‎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e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f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A、a表示该营养级食物的摄入量,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b ‎ 表示该营养级的同化量,A正确;‎ B、具上分析可知,e 表示该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错误;‎ C、d 表示分解者分解的能量,d 中包含第二营养级同化以及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错误;‎ D、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指的是同化量与同化量的比例,应该是b 与a 的比值通常为 10%~20%,D错误。‎ 故选 A。‎ ‎30.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在常温下,把双缩脲试剂加入到酶溶液中一定能观察到紫色反应 B.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C. 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楚地看到染色体和赤道板 D. 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不选择西瓜和甘蔗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和RNA,双缩脲试剂是鉴定蛋白质的试剂;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分离;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现配现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需要先加A液再加B液。‎ ‎【详解】A、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 RNA,因此双缩脲试剂加入到酶溶液中不一定能观察到紫色反应,A 错误;‎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B 正确;‎ C、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楚地看到染色体,赤道板是虚拟的,C 错误;‎ D、鉴定还原糖的实验中,不选择西瓜是因为西瓜有颜色,会干扰实验结果观察,不用甘蔗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甘蔗中含有的蔗糖非还原糖,D错误。‎ 故选 B。‎ 二、非选择题 ‎31.卡尔文以小球藻为实验材料,采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发现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某研究小组借鉴卡尔文的实验研究,进行了以下不同的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研究小组验证卡尔文的实验研究,发现光照 30 秒,14C 出现在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六碳化合物等20 余种化合物中,而当把光照时间缩短为 5 秒时,14C 主要出现在一种三磷酸甘油酸(C3)中,这说明_____。‎ ‎(2)研究小组用高速离心法破坏小球藻的叶绿体膜后,类囊体薄膜和基质都释放出来。然后再用离心法去掉类囊体薄膜。黑暗条件下,在去掉类囊体薄膜的基质中加入 ATP、NADPH 和CO2,结果在这种基质中检出含14C 的光合产物。在基质中加入 ATP、NADPH 等物质主要用于暗反应中_________,如果不加入上述物质而只给予光照,能否检测出含14C的五碳化合物和六碳化合物等物质? 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 ‎(3)研究小组将小球藻放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人工白炽灯作为光源,先将试管与白炽灯离开一段距离,然后每隔一段时间移动改变白炽灯与大试管的距离,测定在不同距离下小球藻释放气泡的速率(其他环境条件适宜且保持不变),结果如下图所示。‎ 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除外界因素外,限制 c 点光合速率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 (写出两点即可)。与 b 点相比,尽管 a 点也有光照,但并没有气泡的释放,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CO2 固定的第一个产物是 C3,然后由 C3 转变成其他化合物 (2). C3 的还原 (3). 不能 (4). 叶绿体基质中不含光合色素,光照条件下也不能产生 ATP 和还原氢,不能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剂,因此检测不到含14C的五碳化合物和六碳化合物等物质 (5).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6). 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含量、酶的数量等 (7).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用于了细胞呼吸 ‎【解析】‎ ‎【分析】‎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与光照30秒相比,光照时间缩短为5秒时,14C主要出现在一种三磷酸甘油酸(C3)中,说明光照时间较短时,CO2固定的第一个产物是C3,还未进行下一步C3的还原。‎ ‎(2)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暗反应中C3‎ 的还原需要光反应阶段合成的ATP、NADPH,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叶绿体基质中不含光合色素,光照条件下也不能产生 ATP 和还原氢,不能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和还原剂,则C3的还原无法进行,所以检测不到含14C的五碳化合物和六碳化合物等物质。‎ ‎(3)移动改变白炽灯与大试管的距离改变的是光照强度,所以探究的是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由题意可知,环境条件适宜且保持不变。所以此影响因素只能考虑内因,即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含量、酶的数量等。与b点相比,a点光照较弱,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用于了细胞呼吸。‎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难度中等,结合题意答题。‎ ‎32.胰岛 B 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其细胞外Ca2+浓度约为细胞内的 10000 倍, 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 30 倍。下图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可知,葡萄糖通过_____方式进入胰岛 B 细胞,氧化分解后产生 ATP,此时的 ATP不仅可以作为能源物质,还可以作为_____与“ATP 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 敏感的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_________,使胰岛 B 细胞兴奋,此时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为_____。胰岛素释放后,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像这样,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_____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 ‎(3)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引起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除血糖偏高外,还常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的现象,请分析出现多尿的原因:_____。‎ ‎【答案】 (1). 协助扩散 (2). 信号分子 (3). Ca2+通道打开 (4).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5). 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6). 信息 (7). 反馈调节 (8).‎ ‎ 糖尿病患者血糖偏高,导致原尿中糖的含量高于正常值,原尿渗透压偏高,不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分的重吸收,引起多尿现象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 ‎(1)血糖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 ‎(2)血糖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3)调节方式:‎ ‎【详解】(1)由题意可知,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有载体蛋白的参与,顺浓度梯度,无ATP消耗,符合协助扩散特点。ATP 能与“ATP 敏感的 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相当于信号分子发挥作用,导致Ca2+通道打开,Ca2+带正电荷进入细胞,导致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胰岛素通过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进而降低血糖。‎ ‎(2)系统本身产生的某种物质能够作为信息反过来作用于系统本身,称为负反馈调节。‎ ‎(3)糖尿病患者血糖偏高,导致原尿中糖的含量高于正常值,原尿渗透压偏高,不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分的重吸收,引起多尿现象。‎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的特点及体液调节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点,难度中等,结合题意答题。‎ ‎33.池塘中生活着多种浮游动植物,其中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为探究大型对藻类的影响,某实验室进行了以下相关实验。‎ I.多次采集池塘水,混匀后分别装入透明塑料桶中,将塑料桶随机分成5组(C0~C4组)。向桶中加入大型溞,使其密度依次为0只/L、5只/L、15只L、25只/L、50只/L。将水桶置于适宜光照下,每三天计数一次,统计每组水样中藻类植物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下图1。‎ Ⅱ.研究者还统计了各组水体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密度变化,结果如下图2所示。‎ ‎(1)池塘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输入其中的总能量为______。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池塘中的所有的生物可看作一个_____。‎ ‎(2)根据上述信息,大型溞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_____营养级,它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据此分析C4组对藻类抑制效果反而不如C3组的原因是_____。‎ ‎(3)将透明桶置于适宜光照下的目的是_________。第4天到第7天期间,C0、C1、C2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_____(写出两项即可)。‎ ‎(4)由上述实验可知,投放大型溞可用于防治因水体富营养化(N、P污染)造成的藻类爆发,但需考虑大型溞的投放_____等问题。‎ ‎【答案】 (1). 池塘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 池塘中的生产者 (3). 群落 (4). 二和第三 (5). 捕食与竞争 (6). 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7). 利于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8). 藻类植物竞争(种内斗争)加剧、环境资源有限、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 (9). 密度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可用于控制水体中藻类的过度增长,说明大型溞可以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 ‎【详解】(1)池塘生态系统中输入的总能量为池塘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池塘中的生产者,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可看作一个群落。‎ ‎(2)大型溞是常见杂食浮游动物,可以小型浮游动物和生产者为食,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可处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小型浮游动物也可以以生产者为食,所以大型溞与小型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C4‎ ‎ 组大型溞密度过大,抑制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使某些藻类得以繁殖。‎ ‎(3)适宜光照利于藻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第4天到第7天期间,C0、C1、C2 组藻类植物细胞数量下降可能是藻类植物竞争(种内斗争)加剧、环境资源有限、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浮游动物摄食量大于藻类增殖量、水体无机盐得不到及时补充等。‎ ‎(4)由题意可知,大型溞的密度可影响水样中藻类植物细胞密度。‎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点,难度中等,结合题意答题。‎ ‎34.波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生态习性上有耐寒和不耐寒两种类型(基因用 A、a 表示),叶片的形状有圆叶和尖叶两种类型(基因用 B、b 表示)。让不耐寒圆叶雌雄各一株杂交, 所得子代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单位:株)。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不耐寒圆叶 不耐寒尖叶 耐寒圆叶 耐寒尖叶 雌性 ‎122‎ ‎0‎ ‎41‎ ‎0‎ 雄性 ‎61‎ ‎59‎ ‎19‎ ‎21‎ ‎(1)进行菠菜的杂交试验,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填相关字母)。‎ A.去雄,套袋 B.不去雄,套袋 C.去雄,不套袋 D.不去雄,不套袋 ‎(2)控制耐寒和不耐寒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 (填“常”或“X”)染色体上,且_____为显性。控制圆叶和尖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且_____为显性。‎ ‎(3)不耐寒圆叶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如果让 F1 中的不耐寒圆叶植株与不耐寒尖叶植株杂交,F2 雌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 ‎(4)研究发现,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R、r 基因仅位于 X 染色体上。且含Xr的花粉有 50%会死亡。现选用杂合的抗病雌株和不抗病雄株进行杂交得 F1,F1 个体间随机传粉获得 F2,F2 中抗病植株的比例为_____。‎ ‎【答案】 (1). B (2). 常 (3). 不耐寒 (4). X (5). 圆叶 (6). AaXBXb和AaXBY (7). 5/36 (8). 13/28‎ ‎【解析】‎ ‎【分析】‎ 波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所以不需要去雄,但为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需要套袋处理。不耐寒雌雄各一株杂交,后代雄雄株都有不耐寒和耐寒,说明控制不耐寒和耐寒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不耐寒为显性性状。圆叶雌雄各一株杂交,后代雄株有圆叶和尖叶,雌株只含有圆叶,说明控制圆叶和尖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圆叶为显性。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由题意可知,波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所以不需要去雄,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B正确。故选B。‎ ‎(2)由表格中结果可知,雌性个体中,不耐寒:耐寒=3:1,只有圆叶。雄性个体中,不耐寒:耐寒=3:1,圆叶:尖叶=1:1。所以控制耐寒和不耐寒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耐寒为显性。圆叶和尖叶与性别有关,所以控制圆叶和尖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圆叶为显性。‎ ‎(3)由表格中结果可知,不耐寒圆叶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AaXBXb 和 AaXBY。 F1 中的不耐寒圆叶植株与不耐寒尖叶植株杂交,两对基因控制的两对性状分开计算,F1中不耐寒雌雄基因型均为AA:Aa=1:2,可看作是自由交配,可得A、a 基因频率分别为2/3 和1/3,即F2代雌性个体中不耐寒和耐寒纯合子所占概率为(2/3)2+(1/3)2=5/9,F1中圆叶雌基因型为1/2 XBXB、1/2XBXb,尖叶个体基因型只能为 XbY,雌雄交配即 XBXB×XbY、XBXb ×XbY。F2代雌性个体中圆叶纯合子XbXb=1/2×1/2= 1/4 ,故F2 雌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5/9 ×1/4=5/36。‎ ‎(4)杂合的抗病雌株基因型为 XRXr,不抗病雄株基因型 XrY,由于含 Xr 的花粉有50%会死亡,F1基因型及比例为 XRXr:XrXr:XRY:XrY=1:1:2:2,F1个体间随机传粉,F1中,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XR:Xr = 1:3,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XR:Xr:Y = 2:1: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即可得,F2中抗病植株的比例=1−3/4×(1/7+4/7)=13/28。‎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及配子致死情况的综合应用。题目稍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