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笔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备考笔记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 第一单元 地球在宇宙中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恒星 由炙热的形体组成,有很大的质量,自身能发光的球状天体;所有的恒星都在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因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其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主要成分是氢。‎ ‎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日地平均距离 主要成分 半径 质量 体积 密度 重力加速度 ‎1.5亿千米(光行8分钟)‎ 氢和氦 地球半径的109倍(70万千米)‎ 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 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地球密度的1/4‎ 地球的28倍 ‎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太阳活动的标志 发生的层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 ‎(1)黑子、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 (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地球上的磁场,产生“磁暴”;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形成极光)‎ 耀斑、日珥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形  状 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极半径 ‎6356.8 千米 赤道半径 ‎6378.1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表面积 约5.1亿平方千米 ‎  2、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1)经线和经度 ‎(2)纬线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经线 ‎ ①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 ①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②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 ‎ ①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②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  ③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 ①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南北回归线(23°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③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  3、地球的运动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 ‎①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需时为23时56分4秒。  ②太阳日: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自转了360°59′,需时为24小时。‎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 速度 ‎①角速度:大约每小时15°,每4分钟1°,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地相同。  ②‎ ‎①角速度:每日向东推进1°  ②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近日点较快,远日点教慢。‎ 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大致相当于赤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地理意义 ‎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②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④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式 ‎  (2)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  (3)时区和日界线: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  (4)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  (5)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公转时有两个特点:(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34′的夹角不变。(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6′(如下图所示)。‎ ‎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   (7)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 ‎ 热带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到北极。‎ 阳光照射情况 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次(回归线上一次)‎ 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太阳光热情况 最多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最少 ‎ ‎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  3、复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主要应明确两点: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复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也要明确两点:   (1)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适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2)从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共性中,认识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复习,明确以下问题:   (1)地轴、两极和赤道是根据地球自转确定的,它们是划分经纬度的主要依据;   (2)地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自转15°,但线速度不同。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纬60°的地方约减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两极自转线速度减小为零;   (3)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  2、区时计算: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计算方法如下: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那么要加上24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由于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黄赤交角与其产生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式表示:‎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90°,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0°。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从这里开始向两侧降低;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 ‎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 日  期 ‎3月21日和9月23日 ‎6月22日 ‎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直射在赤道上 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节气 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 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 ‎ ‎  ‎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 分 含 量 作 用 干洁 空气 氮 (N2)‎ 约占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 (O2)‎ 约占21%‎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CO2)‎ 很少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O3)‎ 很少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 汽 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3、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 层次 高度 特点 形成原因 ‎①低纬17-18千米 ‎ ‎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 ‎①‎ 对流层 ‎②中纬10-12千米 ③高纬度8-9千米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②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②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30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②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 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范围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②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散逸层 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 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 二、大气的热状况                        ‎ ‎1、太阳辐射 ‎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强度:1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 ‎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③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②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③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1)气温的时间分布  ①气温的日变化 时间 日出→正午 正午→14时左右 ‎14时左右→日出前后 太阳辐射强度 不断增强 开始减弱 继续减弱 地面储存热量 不断增多 增多→盈余→亏损 继续亏损 地面温度 不断增强 升高→13时达最大值→降低 不断降低 地面辐射 不断增强 继续增强至13时达最大值→减弱 不断减弱 气温 不断上升 继续上升至14时达最高值 不断下降,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 ‎②气温的年变化 ‎ ‎ 太阳辐射最强月份 气温最高值月份 太阳辐射最弱月份 气温最低值月份 形成原因 大陆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7月(北半球)1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1月(北半球)7月(南半球)‎ 地面储存热量 海洋 ‎6月(北半球)12月(南半球)‎ ‎8月(北半球)2月(南半球)‎ ‎12月(北半球)6月(南半球)‎ ‎2月(北半球)8月(南半球)‎ 海洋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比陆地慢 ‎(2)气温的水平分布 ‎  ①一般情况下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异的缘故。由于气温的分布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缘故。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④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30°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三、大气的运动 ‎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  ①大气运动的状况:大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前者叫对流,后者叫风。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③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冷热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④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和下沉的垂直运动,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气压差异又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大气的水平运动的三种力(见下图)‎ ‎(1)水平气压梯度力: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而产生的一种力,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其影响使风逐渐偏离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风可以一直偏转到风向平行于等压线为止。‎ ‎(3)摩擦力:实际大气中,特别是近地面的风,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角度。‎ ‎ ‎ ‎3、大气运动的形成 ‎(1)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 ‎ ‎ 气旋 反气旋 概念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低气压。在低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气旋。‎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高气压。在高气压区出现的大型空气旋涡叫反气旋。‎ 形成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成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中心的气流被迫上升运动。‎ 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气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按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在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红心形成下沉气流。‎ 天气状况 中心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因此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特殊形式。‎ 中心空气在下沉过程中,由于气温升高,水汽逐渐蒸发,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就是在副热带高气压反气旋控制下形成的。‎ ‎(2)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  ①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输送热量和水汽,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   ②气压带和风带: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引起大气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沿纬向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 环流圈 气压带或风带 范围 形成 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 ‎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无风带)‎ 南北纬5°之间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气温很高,近地面空气层受热膨胀,气流上升,气压下降。‎ 上升气流为主,全年高温多雨 信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与赤道低压带之间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定向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一般少雨,但大陆东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较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回归高气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气流在高空堆积下沉,使低空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 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气候干燥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西风带 南北纬40°--60°‎ 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为偏西风 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降水丰富,向内陆逐渐减少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西风气流与极地东风相遇,互相推动上升,近地面形成相对的低气压带。‎ 气旋活动频繁,多阴雨天气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从极地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东风 严寒,少雨烈风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极附近 接受太阳辐射量很少,气温很低,空气冷重下沉、气压高 气候严寒,降水稀少。‎ ‎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受到破坏,形成冬夏海陆气压活动中心,进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 气压活动中心 北半球 月份 形成原因 气压中心 大陆 海洋 ‎7月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 印度低压 夏威夷和亚速尔高压 ‎1月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亚洲高压 阿留申和冰岛低压 南半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季风环流 地区 季节 形成原因 风向 东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太平洋低压 西北季风 夏季 空气由太平洋高压吹向亚洲的印度低压 东南季风 南亚 冬季 空气由亚洲高压吹向赤道低压 东北季风 夏季 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 西南季风 四、大气降水 ‎1、降水的形成: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水汽和凝结核,它们是形成降水的物质基础。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或运行过程中气温下降,促使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降水。‎ ‎2、降水的分类 类别 对流雨 地形雨 锋面雨 台风雨 成因 近地面空气强烈受热,湿热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迎风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暖湿空气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特点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伴有暴风、雷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稀少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 分布 赤道地区常年发生,中低纬地区夏季午后 山地迎风坡 多分布于中纬地带 热带洋面上 ‎3、降水量的变化 ‎(1)季节变化: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变化或分配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世界上有的地方在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相差不大,分配比较均匀,例如赤道地区、西欧等地属于这种情况;有的地方降水量在一年内分配不均,例如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而地中海地区则夏季干燥少雨,冬季多雨。 (2)年际变化:降水量在各年间的变化状况,称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在海洋性气候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而在季风气候地区大些,内陆干旱地区变化最大。‎ ‎4、降水量的地理分布: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受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从纬度分布看,全球可分为赤道多雨带、温带多雨带和副热带少雨带、极地少雨带。‎ 五、天气和气候 ‎1、天气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期内大气的冷暖、干湿、风雨、阴晴等物理状况。它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气团和锋面的活动是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概念 在广大范围内物理性质比较均匀的大团空气 形成条件 ‎①大范围性质均匀的下垫面(大陆和海洋)②稳定的环流形式 分类 按温度 ‎①冷气团(气团温度低于移经地区气温)②暖气团(气团温度高于移经地区气温)‎ 按源地 ‎①冰洋气团②极地气团(大陆、海洋)③热带气团(大陆、海洋)④赤道气团 与天气的关系 ‎①单一气团控制,天气单调②两种气团交替,天气变化③两种气团交界地区,天气变化最剧烈 对我国的影响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极地气团,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气团和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带来丰沛降水 ‎(2)锋面:‎ ‎①锋的概念:锋是锋面与锋线的统称。锋面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所形成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和地面相交的线。‎ ‎②锋是特征:锋面是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锋的两侧是一个温度和湿度差异很大的地带,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 ‎③锋面与天气:‎ 锋面的分布 冷锋与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一类是慢行冷锋,冷气团移来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行,逐渐冷却凝结,多产生连续性降水;另一类是快行冷锋,冷气团移来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锋面上往往出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锋与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雨过天晴。春季,长江以南和东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准静止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是指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其时,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使得昆明和贵阳天气有很大差异。‎ ‎2、气候和形成气候的因素:‎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它是由影响大气物理状态的长期变化的因素造成的。一个地区的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对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造成高低纬度热量的差异,是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素。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海陆之间热量与水汽的交换,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气候不同。 (3)地面状况:地面是对流层中热量与水汽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主要表面有:①地面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地表获得太阳热量不同;②‎ 海陆分布不同,海陆热容量与传热方式不同,造成相同纬度上的水热状况不同;③地表形态不同,对气流影响的程度不同,造成水热状况不同;④洋流性质不同,热能的输送和交换也不同,暖流对流经沿岸地区有增温加湿作用,寒流对流经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 ‎3、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1)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②对水利建设的影响;③对城市建设的影响;④对交通工程建设的影响;⑤对人类健康的影响;⑥对形成自然灾害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局部地区气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引起地面热量和水汽发生变化,使局部地区降水有所增加,气温的变化缓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则可能使气候恶化。②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作用、热岛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会破坏臭氧层;排放出发尘埃会削弱太阳辐射导致气温降低。③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  ‎ ‎4、                         世界气候类型 ‎ 气候带 纬度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热 ‎ ‎ ‎ ‎ ‎ ‎ ‎ ‎ ‎ ‎ ‎ ‎ 带 大致在南北纬度30°之间 热带雨林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来等地。‎ 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盛行赤道气团,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C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且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热带草原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 处在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干季湿季明显交替。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气团,形成闷热多雨的湿季;信风控制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形成干旱少雨的干季。全年降雨量在750毫米-1000毫米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 在一年中风向随季节转变非常明显。夏季风来临,赤道气团带来大量降水;冬季风来临,降水明显减少。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年降雨量大都在1500毫米-2000毫米左右。‎ 热带沙漠气候 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如非洲北部大沙漠区,亚洲阿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 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日照强烈,气温极高。‎ 亚 热 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大致在南纬或北纬30°-40°之间 主要位于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前者夏热冬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风时,热带海洋气团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后者冬夏温差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前者均匀。‎ 地中海气候 主要位于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南北美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地。‎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这里,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年降水量在300毫米-1000毫米左右。‎ 温 ‎ ‎ 带 大致在南纬或北纬40°-60°之间 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 冬夏风向明显交替。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夏季风时,受极地海洋气团或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年降水量在500毫米-600毫米左右。‎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温年变化很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 终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气团影响,终年湿润,冬雨较多,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较小。年降水量一般在700毫米-1000毫米之间。‎ 亚寒带 南北极圈附近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夏季。‎ 寒 ‎ ‎ 带 极地附近 苔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全年严寒,皆为冬季。最热月气温仅达1°C-5°C。降水少,多云雾,蒸发极弱。‎ 冰原气候 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内陆地区。‎ 全年酷寒,各月气温皆在0°C以下,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约在-29°C--35°C,北极地区在-22°C以下。‎ 高原气候和山地气候 主要分布在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等。‎ 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垂直变化非常明显,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日照强,风力也大。‎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复习指导]‎ ‎  复习本单元应抓住两条脉络:一是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和各层的特点;二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大气的情况。‎ ‎  大气温度的时空分布、大气的运动、大气的降水、天气和气候等,都是指对流层大气而言。本单元的一大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并贯穿到地理学科的各个领域之中,所以在复习时应注意弄懂原理,搞清概念,抓住重点,掌握规律,注意把大气对地理事物各个方面的影响联系起来复习。‎ ‎  概念多、原理多,特别是形成空间概念就更不容易。借助读图、画图训练,就能比较容易掌握。图的特点是形象、直观、容易表示空间概念;知识容量、内在联系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复习本单元最能做到边复习边画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类、综合等方法,来提高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  掌握大气垂直各层特点的关键是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而各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又取决于各层大气成分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特征。例如: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所以,离地面(热源)愈近,气温愈高,离地面愈远的上空,气温愈低。正因为此,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上冷下热,导致对流层运动显著;含有水汽的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易于成云致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二、大气的热状况 ‎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高度角,这是因为:太阳高度角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愈小,光热集中,地表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愈多;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得愈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就愈多;反之,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强度就愈小。‎ ‎  2、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上述两个问题的掌握关键在于抓住大气对辐射波长的选择吸收特征。例如,了解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中不同波长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选择特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再如,了解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选择吸收特征,也就容易理解大气为什么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  3、气温的时间变化: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而地面热量的多少又取决于地面热量收支状况。当地面的热量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大于热量支出(主要是地面辐射)时,地面存储的热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气温随之升高;反之,当地面热量收入小于热量支出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减少,地面温度下降,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随之下降。‎ ‎  4、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变化特点应从分析等温线分布的热点入手进行复习:①等温线愈密,气温差别愈大;等温线愈稀疏,气温差别愈小。②等温线走向与纬线平行,说明气温受纬度的制约明显;等温线走向与海岸平行,说明气温受海洋的影响大。③等温线呈封闭曲线,则表示是温暖或寒冷中心。④等温线的走向与山脉的走向平行,则表示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⑤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则说明该地区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则说明该地区气温不同纬度低。‎ 三、大气的运动 ‎  1、气压与温度、高度的关系一般情况是:①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②在不同高度上,愈往高空,气压愈低,近地面气压高低往往与高空相反。‎ ‎  2、气旋与天气:气旋的不同部位,大气运动情况不同,因而天气特点也有很大差异。在北半球气旋的东部以偏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低纬度,气温较高,水汽含量较大,可出现云雨天气;在气旋的西部,以偏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高纬度,一般气温偏低,水汽含量少,可出现降温、大风天气;在气旋中心,气温以上升运动为主,若水汽充足,经常出现云雨。‎ ‎  3、反气旋与天气:在北半球,反气旋的东部以偏北气流为主,因其来源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水汽含量少,多出现降温风沙天气,在反气旋的西部,以偏南气流为主,气温较高,水汽含量多,可出现升温和云雨天气;在反气旋的中心附近,以下沉气流为主,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多晴朗天气。因反气旋范围广大,又经常稳定少动,所以在其笼罩下的广大地区经常持续干旱,重者成灾。‎ 四、天气和气候 ‎  1、锋面与天气:不论冷锋、暖锋还是准静止锋,造成天气变化的实质都是冷暖气团相遇,冷气团插入暖气团之下,暖气团沿冷气团斜坡上升,上升冷却才有凝云降水现象出现,这是共同特征。不同点要看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还是暖气团向移动,因而产生冷锋和暖锋的区别;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因地形所阻,推进迟缓就形成准静止锋。锋面是重要的降水系统,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不同性质的锋面可造成不同的天气。复习时,要从锋的生成、移动和变化的规律入手,落实到所产生的天气现象。‎ ‎  2、如何判断气候类型: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依据是气温和降水。气温要从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各月平均气温值;②最热月、最冷月的月份;③最热月均温和最冷月均温。降水要从下列方面入手:①全年降水量;②降水的季节变化,即属于年雨型、夏雨型还是冬雨型。‎ ‎  运用比较法,找出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是判断气候类型的关键:‎ ‎  ①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相同点:各月气温都高达20℃以上,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旱季和雨季)。   不同点:热带季风气候只存在北半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草原多;热带草原南北半球都有分布,雨季降水量比热带季风气候少。‎ ‎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不同点:最冷月平均气温,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而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4、5月--9、10月),而温带季风气候雨季短(集中在7、8月)。‎ ‎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不同点:最冷月平均气温,温带大陆气候在0℃以下,而温带海洋气候在0℃以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比较均匀,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夏季稍多。‎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 ‎ [知识要点] 一、水圈 水圈的特点 ‎  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由呈固态、液态、气态,颁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质量只占地球总质量的万分之四。‎ 水体的储量 ‎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储量的96.53%;陆地水(河湖水、冰川水、土壤水、地下水)占总储量的3.467%;大气水只占总储量的0.001%。淡水只占水体总储量的2.53%,而目前人类可以开发利用的淡水又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水圈的重要性 ‎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中活跃的要素,对其它圈层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水循环和水平衡   1、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海陆间循环 ‎  又称为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其具体过程是:广阔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循环运动,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内陆循环 ‎  是指大陆与大陆上空之间的水循环,其具体过程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这种循环运动供给陆地上的水量为数很少。‎ 海上内循环 ‎  是指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的水循环,具体过程是:海洋水蒸发成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   3、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通过各个环节,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水在运动中夹带溶解物质和泥沙而使物质迁移;通过水循环运动,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使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   4、水平衡原理:从长期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幺变化。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水量收和支出差额,等于某地区的储水变化量。   5、各区域水平衡状况:‎ 海 洋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内流区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外流区域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全 球 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   6、研究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意义:人类利用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规律,可以在局部地区对地表径流输送施加某些影响。例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可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化害为利,使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海洋水   1、海水的盐度   (1)海水盐度的概念:1000克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大洋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2)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气 候 ‎  降水量>蒸发量,盐度低;降水量<蒸发量,盐度高。‎ 洋 流 ‎  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高;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低。‎ 径 流 ‎  有河流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其 他 ‎  盐度的高低还与海区与外洋沟通的状况有关。海区与外洋沟通少,盐度很难得到外部海水盐度的调节;反之则容易得到外部海水盐度的调节。此外,海水结冰时的盐度比融冰时的盐度大。‎ ‎    3、世界海洋盐度的分布:‎ 规 律 ‎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形成马鞍形的分布特点。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最高海区 ‎  盐度最高的海区是红海,盐度超过40%。。这是由于红海地处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且几乎没有河流淡水注入,同时该海域面积小,较封闭,与外洋沟通少。‎ 最低海区 ‎  盐度最低的海区是波罗的海,盐度不超过10%。。这是由于该海域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小,且四周陆上河流有大量淡水注入,同时海域与外洋沟通也较少 ‎2、海水的温度   (1)海水热量的收支: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世界海洋每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但不同季节,不同海区的热量收支不平衡。   (2)影响海水温度高低的因素: ‎ 太阳辐射 ‎  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不同海区的水温,低纬高些,高纬低些。‎ 洋 流 ‎  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高些,寒流经过的海区水温低些。‎ 海 深 ‎  海水温度因海深而变化,即从表层向深层逐渐降低,但变化的幅度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 ‎   (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面积广,热容量大,水温变化比陆地小得多,所以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因此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小。   3、海水的运动--洋流:   (1)洋流的分类:‎ 按性质分 暖 流 ‎  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叫暖流。‎ 寒 流 ‎  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叫寒流。‎ 按成因分 风海流 ‎  盛行风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例如,南北半球的信风和西风所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 ‎  由于各地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的差异,使水面高度不同,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如地中海蒸发旺盛,盐度大,水面低,而相邻的大西洋水面较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补偿流 ‎  由风海流和密度流产生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补偿流有水平的(如赤道逆流),也有垂直的。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秘鲁附近的海区就是典型的上升补偿流。‎ ‎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 ‎  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环流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  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环流西侧为寒流,东侧为暖流 南极大陆外围 ‎  南纬40度海区,陆地很少,海面广阔,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环球一周的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 ‎  因受季风的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促进高低纬度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有重要意义;②暖流对其流经的沿岸地区有增温加湿的作用,寒流对其流经的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③寒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处在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北海渔场处在此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冷水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处在秘鲁寒流的上升补偿处);④洋流可把海域的污染物携带到别的海域加快了净化违度,但也可使污染范围扩大。 ‎ 四、陆地水   1、河流水   (1)河流的补给:‎ 雨水补给 ‎  降水中的雨水,是河流补给最重要的形式。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河流的补给靠雨水。这些河流径流量的大小、水位变化决定了该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和降水季节变化。我国东部季风区夏秋多雨,冬春少雨,洪水期也相应出现在夏秋季节。‎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  在温带和寒带的许多地方,冬季积雪,第二年春暖以后积雪融化,使河流形成春汛。如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春汛期间流量增大。‎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  在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冰川融水是河流补给的重要水源。冰川的消融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夏季气温最高,径流量也以夏季为最大。冬季封冻,许多小河断流,径流量最小。如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水量大部分是靠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补给的。‎ 湖泊水补给 ‎  山地的湖泊,有的成为河流的源头,如我国松花江的源头--白头山天池。位于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常起着调节作用,如我国长江中游众多的湖泊。‎ 地下水补给 ‎  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有些河流的源头就是靠泉水补给的,如济南附近的小清河。我国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有很多河流与地下暗河关系密切。‎ ‎   (2)河流径流的变化   ①季节变化:河流径流一年内有规律的变化,叫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它同河流补给密切相关。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主要是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径流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和用水紧张,因而修建水利工程、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是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必要措施。   ②年际变化:任何一条河流,各年的径流量都不尽相同,这种变化叫做年际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反映在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上也比较大。因此,很多河流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调节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径流量。   2、冰川   (1)冰川的形成及作用: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大气降水主要以固体形式下降,地表为冰雪覆盖。这些冰雪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变成具有可塑性的部川冰。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影响下,沿地面缓慢运动,就成为冰川冰。冰川是地球上淡水的主体,而且又是一种重要的外力。   (2)冰川的分类:‎ 大陆冰川 成因:纬度高、气温低 特点:面积大、厚度大、呈盾形 分布: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山岳冰川 成因:地势高、气温低 特点:面积小、厚度小、呈舌状 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南北美大陆的高山地区 ‎3、地下水   (1)地下水的来源 ‎ 渗入水 ‎  大气降水下渗到地表以下而形成(包括地表的河流和湖泊补给)。‎ 凝结水 ‎  有些干旱的沙漠地区,因昼夜温差大,使空气中的水汽或沙子空隙间的水汽,夜间凝成小水滴,下渗而成。‎ 原生水 ‎  岩浆在地壳中上升时,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分离出来的氢气和氧气,也可以直接结合成温度较高的热水。‎ ‎  (2)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区别 含水层 ‎  空隙大、透水性能好的岩层和土层,地下水容易进入空隙,使空隙充满水并且容易从空隙渗出,这样的岩层和土层就是含水层。含水层是地下水运动和储存的地层。‎ 隔水层 ‎  致密的岩石以及粘土,由于空隙小、透水性能差,地下水很不容易从这一层渗透过去,成为隔水层。‎ ‎   (3)地下水的分类:‎ 类型 潜水 承压水 埋藏条件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补给来源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潜水补给承压水 排泄方式 露出地表成泉或直接补给地表水或蒸发 补给潜水或补给地表水或露出地表成泉 主要特点 ‎1.具有自由水面 2.受制于地形的坡度,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方向从高处流向低处 3.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 4.埋藏较浅,流量不稳定 5.受气候因素影响大,易受污染 ‎1.受隔水层顶的限制,承受静水压力 2.水的运动取决于静水压力 3.分布区、补给区、排泄区基本不在同一地区 4.埋藏较深,直接受气候影响较小,流量稳定 5.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示意图 ‎  4、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占全球水总储量的0.3%。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9000立方千米。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以多年平均径流量为主要指标。   (2)世界的地区差异:从年径流总量上看,亚洲最多,大洋洲最小;从人均径流量上看,大洋洲最多,欧洲最少。   (3)我国的水资源:①径流量:年径流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比许多国家都少。②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各年变化率大;从空间分布看,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4)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用水紧张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同样存在。随着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我国许多地方供水不足,尤其是华北平原。解决的办法主要是:节约、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建设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等。‎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水 ‎[复习指导]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这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尽管地球上的水圈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但它在地球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复习本章应紧紧围绕上述的核心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这是学习水圈知识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第二,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河水,冰川、地下水)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人类应遵循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1.水循环和水平衡 ‎   (1)从物质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物质不灭的观点来看待水的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水循环的形式和意义。并从数量关系上来分析水量平衡原理。   (2)水循环最重要的是海陆间的大循环,复习时要草绘一张海陆间循环示意图,认识各箭号所表示的循环环节的含义。尤其要注意理解使得海陆间循环得以完成的两个环节的能量来自何方:①水汽输送环节,其能量是来自太阳辐射能;②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其能量主要是来自重力能。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影响很不明显,但对地表径流有较大的影响。在复习中要全面掌握人类活动中应如何遵循水循环的规律,依据水平衡的原理,发展生产。例如,通过引河水和地下水的工程,以满足人们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用水,引用的水在用过之后又有部分重新回到河湖或地下,而另一部分则蒸发到大气中,只有一部分参加当地的水循环系统,这对于干旱地区的影响较大;但是,河水的径流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通过在河流上修建水库,蓄水拦洪,使河流的径流量在一年内变化趋向均匀;同时水库面积大,河道增宽,蒸发量较大,这也就改变了内陆循环中水汽的含量,加强了内陆的水循环。跨流域的水利工程,可以改变原来的径流输送路径,也改变了循环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又使水库和河道淤塞,破坏了某一地区的水循环路径。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灰、煤烟等对大气辐射的影响,使某一地区的的地表热量减少,蒸发减弱,阵水往往因而发生变化,有可能使这一地区变得干旱。   2.海洋水   (1)复习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应从掌握课本的两幅曲线图入手,将影响盐度和温度的诸因素对照曲线图进行分析,发现规律,防止死记硬背,将要理解掌握的难点重点内容溶于一幅图中,提高复习效率。例如,课本中盐度分布曲线图,它是一幅典型的马鞍形曲线,两个鞍峰正好在南北纬30度附近,说明此处是全球盐度高值区。而鞍部处于赤道附近,说明是全球盐度的低值区,但又不是最低值,只是相对于南北副热带地区而言比较低。上述曲线变化说明世界大洋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高纬递减。从曲线的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看有比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南北半球的盐度曲线并不是以赤道呈对称分布,这一特殊情况课本并没有直接阐明其原因,复习中我们可以用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进行分析,问题也不难解决。   (2)掌握盛行风的风向,以及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的影响,是复习洋流分布规律的关键。复习中要认真画出全球每一大洋环流系统的示意图,来记忆每一股洋流的名称、位置和性质,并以此来帮助分析某一股洋流对其流径海区的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3)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是复习的难点,复习时应对照洋流分布图,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季风环流在成因上是属于风海流,因此必须和大气环流中的季风环流结合复习;②北印度洋海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该海区周围的国家;③对课本的洋流分布图,分解为冬季和夏季两幅分开复习,以免产生冬夏方向的混乱;④冬季海水向西流的"西"是指环流的北侧,也就是靠近大陆的一侧;夏季海水向东流的"东"也是指环流北侧靠近大陆的一侧。   3.陆地水 ‎   (1)复习河水的补给一定要和径流的变化结合起来,因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主要受河流补给的影响。举实例结合复习,更有必要,其复习效果更好,对综合问题的解决更加得心应手,大大提高答题能力。例如,我国东部多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其原因是我国东部属季风气候,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而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比较大。又如,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一年会出现两次汛期,其春汛就是由于季节性的地表积雪融水补给而造成的。   (2)冰川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冰川运动塑造了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要联系下一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中的”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此外还得联系世界地理部分的有关地区或有关国家与冰川有关的地形知识。例如,北美五大湖就是由于冰川侵蚀所造成的冰蚀湖,而中欧的一些湖泊则是由冰川堆积而形成的冰碛湖。‎ ‎(3)地下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越来越大,掌握地下水的分布特点,有利于人类更加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这部分的内容是复习的重点。复习时重在读图对比,灵活应用课本中的“自流水盆地示意图”,对潜水和承压水作对比复习。实际上该图示意出了承压水,也示意出了潜水,因为承压水的补给区就是潜水。这样,从中找出他们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复习的成效。‎ ‎ ‎ 第四单元 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 [知识要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内部圈层的依据   (1)人们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来确定地球内部构造和物质状态。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它们的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有规律地变化。   (2)地震波波速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边连续的面,一个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大洋在地下平均6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面叫莫覆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内部圈层及其特征:‎ 名称 ‎  深度(千米)‎ ‎        主 要 特 征 地壳 ‎(1)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 幔 上地幔 ‎(1)自上而下,铁镁含量增加 (2)上部(地下60-250到400千米)有一软流层 (3)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 ‎(1)铁镁含量继续增加 (2)温度、压力、密度继续增加 (3)呈可塑性固体 地核 外 核 ‎(1)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 (2)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 接近液体 内 核 ‎  固体 ‎  二.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   1.结构特点   (1)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33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6千米。   (2)双层结构:上层叫硅铝层,含硅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不连续分布);下层叫硅镁层,铝的成分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在地壳中普遍存在。   2.地壳中的矿物 矿物的概念 ‎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 重要的造岩矿物 ‎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炼提取金属的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等。‎ 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  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矿物,硬度较大,常呈柱状、锥状晶体;食盐是由氯和钠组成的,它是无色透明的四方颗粒。也有些矿物,化学成分相同,由于内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化学成分都是碳,但两者的性质截钛相反:金刚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矿物,石墨则是非常软的不透明的矿物。‎ ‎   3.岩石和矿床 ‎ ‎ ‎       岩  石 ‎       矿    床 概念 ‎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岩石,例如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  在岩石形成的过程中,一些有用矿物在地壳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就是矿产。在一定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称为矿床。‎ 分类 ‎①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前者如花岗岩,后者如玄武岩 ②沉积岩,如砂岩、石灰岩等 ③变质岩,如大理岩、石英岩等 ‎①内生矿床,主要由岩浆活动形成 ②外生矿床,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③变质岩,主要由变质作用形成 ‎   4.物质组成和循环:‎ 物质组成 物质循环 ‎  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 三.地壳运动   1.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又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  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 ‎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 ‎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  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 内、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2.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运动方向 ‎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  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 运动性质 ‎  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张裂成海洋 ‎  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   3.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 成因 水平岩层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叫褶曲,一系列褶曲叫褶皱 基本形态 背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②岩层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③地形表现:一般情况下成为山岭,但不少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基本形态 向斜 ‎①岩层形态: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②岩层新老关系:一般是岩层较新,两面岩层较老 ③地形表现:一般成为谷地,但不少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   (2)断层:‎ 成因 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基本  形态 地垒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上升的岩块称地垒 ②地形表现: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状山地,如我国的泰山、庐山 地堑 ‎①岩层形态及特点: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称地堑 ②地形表现: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渭河谷地和汾河谷地等 ‎ 四.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说 年代和创立者 ‎  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证据 ‎  大西洋两岸的地质构造、大陆形状、气候、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基本论点 ‎  ①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②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离。   ③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   (2)海底扩张说 年代 ‎20世纪50年代 ‎ 证据 ‎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②离海岭(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基本内容 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地。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 ‎   (3)板块构造学说 理论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在接受了大陆漂移说关于大陆运动的观点、吸收了海底扩张说的基本论点、结合新的科学成果后,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基本论点 ‎①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 ‎④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 ‎①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②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形成的。‎ ‎③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的。‎ ‎④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火山、地震、地热的活动地带。‎ ‎ 五.地球内能的释放   1.地热   (1)地热资源及其分布:地热通过热传导从深处向地表扩散,叫做地热流。分散的地热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富集起来,就成为可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形式有地下热水或蒸汽、温泉、间歇泉、沸泉和热水湖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地热能的利用:地热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清洁的能源,目前人类对地热的利用主要是开采地下热水用于采暖、育种、温泉、发电等方面。冰岛是一个广泛利用地热的国家,全国有70%以上的人口利用地热采暖,首都雷克雅末克全部利用地热采暖,有"无烟城市"之称。我国地热资源丰富,70年代以来,我国在广东、河北、西藏等地已经建成了若干小型地热发电治。   2.火山 火山分类 活火山 在人类历史时期还经常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 在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休眠火山 长期熄灭的火山,有时又突然喷发。‎ 世界 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以及大西洋海底的火山带。‎ 火山的分布 我国 ‎  目前已发现火山有600座,其中绝大多数是死火山(如山西大同附近的死火山群);有少数火山处于休眠状态(如长白山、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只有少数火山近代有活动(如台湾大屯火山群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仓山中的火山)。‎ 火山和人类的关系 ‎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熔岩流,常常破坏田园建筑,有时还引起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和硫磺等有用矿物。‎ 火山喷发的 原因 ‎  火山爆发是地热或内能释放的强烈显示。在地球内部的地热积累到一定程度,灼热的岩浆在强大的内部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现象。火山爆发的时间有的很短,有的持续时间很长,甚至上千年;有的在地面堆起了几千米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有的在海洋中造成了新岛(如夏威夷群岛就是海底火山多次喷发露出水面的火山岛)。‎ 火山的构造 ‎  火山喷发时,火山喷发物涌溢的管道,称为火山通道;火山物质的喷出口,称为火山口;火山喷发物从火山口周围堆积下来,形成的山,称为火山锥。‎ 火山喷发物 ‎  火山喷出的物质一般有气体、熔岩和固体喷发物。火山喷发的物质和喷发的强度同火山喷发的熔岩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①酸性岩浆含二氧化硅成分多,比较粘稠含气体多,爆发力强,常形成圆锥形火山;②基性岩浆含铁镁成分多,含气体少,流动性好,爆发力弱,常形成盾形火山锥。‎ ‎3.地震   (1)地震的分类:按其成因主要有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两种,其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   (2)构造地震的产生:由于地球内部应力引起构造变动而产生的。地壳中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要素:‎ 震源 ‎  岩层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 ‎  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震中距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震波 ‎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  (4)震级和烈度:‎ 震级 ‎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它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一般地说,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烈度 ‎  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地震烈度的大小同震级、震中距等有直接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在同一次地震中,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同时,烈度大小还和震源深浅、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也有关系。‎ ‎  (5)地震的分布:‎ 世界 ‎  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板块交界地带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以及几乎全部的中源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80%,是世界上的主要地震带。‎ 我国 ‎   我国处在两大地震活动带之间,是多地震的国家。历史上地震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①台湾;②黄河中下游的汾渭断裂带、太行山麓、就津唐张地区和和渤海沿岸;③西北的河西走廊、六盘山和天山南北;④青藏高原东南这缘的四川西部和西藏;⑤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区。‎ ‎  (6)地震的前兆和预测: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相关,搞清地质构造是进行地震预报的重要基础。地震前常有不少异常的自然现象发生,叫做地震前兆,如地下水的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小震频繁、地壳变形等,这些现象为预报地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六.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变化   1.作用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作用所产生的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使沟谷、河床加宽加深,坡面破碎;并能形成岩溶、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等地形。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海浪等转移,离开原来的位置。   (4)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随着风速、流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物质逐渐沉积下来。主要沉积地形有三角洲、冲积平原、沙漠、黄土、冰碛地形等。   (5)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发行变成坚硬的岩石。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①按照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例如,填海造田、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②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地表形态。例如,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 七.地壳的演化   1.地层和化石:‎ 地层 ‎  主要指沉积岩层,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呈水平状态。但是,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有的地层倾斜甚至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相互关系以及化石,可以了解地壳的变化过程。‎ 化石 ‎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叫化石。由于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进化的,因此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的或近似的化石。根据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如含三叶虫、大羽羊齿、珊瑚化石的为古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 研究地层和化石的意义 ‎  根据岩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所含化石的特征,可推知岩石沉积时的环境特征,如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 ‎   2.地壳的演化史 地质年代 距今年代 生物演化 矿产形成 地壳运动 太古代 距今25亿年以前 ‎  海水中逐渐形成类似蛋白质的最原始生命体 ‎  形成铁矿的重要时代 ‎  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海洋广阔,占绝对优势 元古代 距今25亿年-6亿年 ‎  海水里出现藻类、海绵等原始生物 ‎ ‎ ‎  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大片陆地,但海洋仍占绝对优势 古生代 ‎ 重要的造煤时期 距今6亿年-2.5亿年 ‎  动物从海洋-陆地;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蕨类植物繁生 ‎  地壳剧烈变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成陆地 中生代 距今2.5亿年-0.7亿年 ‎  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出现了始祖鸟,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大量出现 ‎  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重要的造煤时期;形成石油的时期 ‎  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我国大陆轮廓已基本形成 新生代 距今0.7亿年-现在 ‎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 形成石油的时期 ‎  发生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形成许多高山 第四单元 地壳和地壳的变动 [复习指导]   本章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部分内容:地壳的情况、地壳的运动和地壳的演变。地壳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壳运动反映了地球运动并直接联系看大气热力变化、大气的运动以及地球上水循环运动等,因此本章内容和前面章节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为后面的生物、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人类和环境等章节打下一定基础。本章名词概念比较多,但比较具体,联系实际广,抽象的地理原理比较少,易于理解,难度不大。复习中要注意概念所反映出的地理生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矿物、矿产和矿床;地壳和壳石圈等。本章内容实践性很强,复习时要多联系实际,多观察实物,多对比示意图形,提高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例如,对岩石,矿物的鉴别,对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认识,以及对地壳形态变化的了解等,都需要更有意识。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如果介质是均质体,地震波是等速直线传播的。当介质性质发生改变时,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便有变化,特别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突快、突慢或突然消失)。复习这一部分的内容要紧紧抓住两个界面--莫覆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课本的示图,弄清纵波和横波在这两个界面发生变化的情况,以此再推知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物质的特点和性质。   (2)区别地壳和岩石圈的概念,是复习的一个难点。复习时要将课本中有关上地幔的叙述用图表示出来,分析地壳和岩石圈范围大小。对于这一内容的掌握要注意两个问题:①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②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因温度高,使岩石接近熔点,局部是熔融流动状态,是火山喷发、岩浆活动的重要发源地。   2.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复习中重要在对矿物物理性质的掌握,尤其是几种重要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此外,要把岩石、矿物、矿产、矿床等内容结合起来复习,画出它们的联系示意图,即用图示法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地壳物质的循环是现代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复习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地壳物质的循环也可称为三大类岩石的互变,还可称为地幔物质的热对流,后者表明了能量的转化,这是板块构造学说动力的理论基础;②地表的岩石除了喷出岩外还有侵入岩、沉积岩和变质岩,这是由于在地下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而升到地表。同理,地下深处也会有喷出岩,这是由于地壳运动下降而造成的。③地表的岩石受各种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后,先形成沉积物,然后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才能形成沉积岩。    3.地壳运动   ‎ ‎ (1)复习要从认识地壳变动入手,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掌握实例加深理解是关键。例如,从喜马拉雅山珠峰附近还能找到贝壳类的化石,说明地壳的上升运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有古河流河床的痕迹,说明地壳的下降运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保存的三根大理石柱柱表的痕迹特点,说明地壳有升有降。    (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复习除了对比它们的区别外,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虽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看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其形成原因充分说明了内外力的互相作用:内力作用使地壳不断下降,而外作用--泥沙的堆积,对地壳的下降起补偿作用。而黄土高原的形成又是外力作用的风沙堆积占优势。复习时要时时和已学过的中国地形、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地形相联系,加深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3)复习褶皱的两种形态--背斜和向斜,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原始形态应是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凹陷;②变化了的形态是背斜容易成山,向斜容易成谷。其根本原因是受力不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造成的;③判断背斜或向斜最根本的方法是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冀岩层较新,向斜反之,不管是原始形态的拱起或凹陷,还是变化了的成山或成谷,上述新老关系是不变的。    4.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进行复习,找出它们论点论据的区别,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科学性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学说的原理来解释当今全球面貌特征以及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比如,在南极洲发现大面积的煤藏,这要用大陆漂移说来解释;海底火山又要用大洋扩张学说解释比较合理;而巨大的褶皱山系又得用板块构造学说更科学。    (2)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是板块,掌握板块运动情况及其结果的关键是板块的界线。复习最好的方法是绘制六大板块草图,标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百看不如一画,这是地理学习和复习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5.地球内能的释放    (1)地热能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干净无污染的能源,复习要和高中地理下册的"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相结合,重在掌握目前人类对其利用的形式和现状。    (2)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发生的原因、分布规律、造成的破坏情况以及如何认识震前预北为预报地震提供科学依据等都是重点内容,尤其要懂得分析烈度(地表被破坏的程度,大小的制约因素。复习过程要和中国地形中的我国地震分布地区的内容相结合。    6.地壳的演化   这部分内容是全章的总结,各地质年代的特征正好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的陆地在地质历史中也许是海洋。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世界,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各代的地壳运动情况最终要落实到海陆分布状况,尤其是要掌握我国的情况。例如,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于中生代,东北、华北成陆于古生代等。②生物演化的情况要适当复习生物学知识,以便更好掌握各地质年代的地理环境的差别。③煤和石油都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复习时要结合高中地理下册"能源和能源的利用"一章的内容,深入掌握煤和石油形成的原因和地理环境,以便人类今后在利用它们时有比较全面的历史认识,更好地合理利用。‎ 第五单元 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 ‎[知识要点]‎ 一.生物与地理环境 ‎1.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但是,绝大部分生物集中分布在地面以上100m到水面以下200m这一薄层里,因此这一薄层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中,这是维系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2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产生迁移,进入生物群落中,并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   <2>生物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改造:1改变大气万分;2改变水的化学万分;3加速岩石风化,促成土壤的形式。‎ ‎3.植物分布与环境 ‎  <1>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条件:1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3水分是植物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1铁芒萁指示具有酸性土壤的环境;2碱蓬指示具有盐碱性土壤的环境;3干旱环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是骆驼刺;4水湿环境的代表性指示植物有芦苇。‎ 二.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非生命环境构成。它们二者之间不断地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生态系统的组成 ‎  <1>生产者:主要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   <2>消费者:1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2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一级肉食动物);3三级消费者(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二级肉食动物)。   <3>分解者: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把有机物(生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化学元素和简单化合物),使其重新回到土壤,空气和水中,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4>非生命环境:生物以外的一切无生命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围绕着食物所发生的联系。食物中的能量,从植物通过一系统的动物,依次传递,这个途径就叫食物链。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同一消费者不仅吃一种食物;如:鸟即吃植物又食昆虫;不同消费者可能吃同一种食物,如鹰和狼都将将兔子作为食物。所以,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食物链,各种食物链交错成网,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如图 ‎ ‎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  <1>能量的来源: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的;2逐级(营养级)递减的。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经过食物链从生产者(绿色植物)转移到消费者,由于生物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所以每一次只有10%~20%的能量从较低的营养级流向较高一级的营养级,从而在生态系统中形成金字塔型的营养结构图。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生态金字塔示意图 ‎5.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1>物质来源:生物群落周围的非生命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矿物质等)。   <2>过程和特点:主要是植物从周围空气和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然后以有机分子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物体死后,又被分解的简单的无机物质回归到环境中去,重新被生物所利用。生态系统是通过这种循环利用物质来维持生物圈营养物质的收支平衡。‎ ‎6.生态平衡 ‎  <1>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即生产、消费、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就叫生态平衡。这种平衡还体现在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上。   <2>特点: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变化和发展中,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   <3>人类活动和生态平衡:①递循生态学规律办事,可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②违背生态学规律办事,如:环境污染、滥伐森林、掠夺式开发采集和狩猎等,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 三.自然带 ‎1.地球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  <1>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由于各地纬度位置,大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热量与水分的差异,在不同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且在地表占有一定的宽度,呈长带状分布,形成自然带。?quot;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2.陆地上的自然带:‎ ‎  世界陆地,从赤道向两极,大约可分为几个大的自然带,就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各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 ‎3.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 ‎ 分布规律 成因 特点 纬度地带性 主要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热量的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但又在这一热量带内水分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即与纬线大体平等伸展 经度地带性 主要是从沿海往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即受水分条件影响较大,也在一定温度条件基础上形成的 自然带大体上与经线相平等伸展成条带状 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在较低的纬度地带,相对高度大的山,垂直自然带最明显,种类也最多 非地带性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的影响 非地带性分布 ‎ ‎ ‎[复习指导]‎ ‎  本章的知识是作为自然地理向人文地理过渡的桥梁,是学习人文地理的基础,它是高中自然地理的总结和人文地理的开始。本章首先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始的,它着重说明生物对整个自然界形成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以及地理环境对生物分布的制约关系,其次生物之间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共同生活,构成生态系统,而组成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又是相互影响着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势必引起生态系统内部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整个生物圈(最大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但又十复杂的问题;人文地理学中的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涉及生态学的内容,并将生态平衡作为讨论问题的起点,如:如何防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的问题,最后,自然带是在前面各章自然地理知识基础上的总结,它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它需要运用各地地理要素窨分布规律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出综合性规律的结论,为转入人类对自然资源如自然条件的利用改造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复习展开了空间上的"背景"。现将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问题说明如下:‎ 一.学会阅读和运用示意图的能力 ‎  本章的知识点、要领比较多,学起来较为枯燥,但我们可以利用示意图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如:池塘的生态系统图可帮助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注意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  本章的生态系统知识点在许多地方都用到了生态学的观点,例如:光合作用,它是绿色植物凭借体内叶绿素吸取太阳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氢离子与CO2植物凭借内叶绿素吸取太阳能使水裂解,并利用氢离子与CO2化合成能量丰富的有机物,同时,游离氧作为副产品被释放到外界环境中。这一过程可以写成下面的反应式:‎ ‎  此外:十分之一法则(林注曼定律)、化学知识的运用,对我们理解掌握本章知识都起着生要的作用。‎ 三.人类活动(污染)对池塘生态系统的破坏 ‎  生产生活产生的东西含氮、磷的废液和污水大量排入池塘所造成的后果是:塘中的鱼类大量死亡,其原因可从下面的关系式来理解:‎ 四."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是参照世界各大陆的轮廓绘制的。这种示意图有二个假设条件:一是大陆表面是平坦的,没有高山和盆地;二是海岸线是平直的,没有岛屿、半岛和海湾。因此,在反映自然带方面仅仅只能反映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这是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quot;基调",由于大陆轮廓,地形,地表状况的复杂性(非地带性)的影响。而引起的各地热量、水分的变化,因此"理想大陆"状况下的水平自然带分布也就发生了"变形",如山地的影响,水平自然带受到干扰,或被山地的垂直地带性所代替。‎ 五、陆地自然带与在世界气候类型的关系 第六单元地图知识 ‎[知识要点]‎ 一. 地图上的比例尺 ‎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式子表示就是:‎ ‎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达方式:‎ ‎1. 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CM代表实地距离多少KM。如图,‎ ‎2. 文字式:用文字写成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00KM。‎ ‎3. 数学式:用数字表示图上的比例尺大小。例如:1:1000000‎ ‎  根据比例尺,可以在地图上量算出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  比例尺的大小是按比值的大小衡量,即比例尺的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反之比例尺愈大。‎ 二. 地图上的方向 ‎  1. 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一般把它的上方定为北,下方定为南,左方定为西,右方定为东 ‎  2. 有指向标的地图:我们就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如图2‎ ‎  3.经纬网地图: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批示东西方向,在经纬线成圆弧形的情况下,确定方向时要特别注意。如图3‎ 三. 图例和注记 ‎1. 图例:它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含义的说明,即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各种符号和颜色叫图例。‎ ‎2. 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等的数字,都叫注记。‎ 四. 海拔和相对高度 ‎1.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 ‎2. 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它们均是表示地面高度的方法。‎ 五. 等高线和等深线 ‎1.概念: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图可以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在一同幅图上,等高线愈密集,表示地表坡度愈徒;等高线愈稀疏,表示地表坡度愈缓。‎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能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在地图上,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2.地形图: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状况的地图,为地形图。用等高线绘制成的地形图,称为等高线地形图。通过等高线可以判读一幅地形图所表示的实际地形的部分特点:如图4‎ ‎<1>坡度徒缓:(在概念中有叙述) <2>(1)顶、盆地和洼地:闭合等高线的数值内高外低为山顶,内低外高为盆地或洼地。 <3>(1)脊和山谷:一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 <4>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两组对峙的山脊等高级及两组背向的山谷等高线交界处)。 <5>陡崖:等高线密集到相重合处。‎ ‎3.地形剖图:地形剖图是建立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而成的,它表示沿地面某一方向部出的垂直断面图。这是为了更直观地看出某条线了地面起伏和坡度的情况。如图5‎ ‎[复习指导]‎ ‎  地图是用符号,文字和颜色,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缩绘于平面上的图。人们通过地图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特征和时、空分布状况。是作为人们认识其活动地域环境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以本章的地图知识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甚至其它学科知识(历史)的必备基础。在学习本章知识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 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大小、内容详略关系 ‎  一般来说,所画地区范围愈小,要求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该愈大;反之应愈小。在同样大小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就越小,反映内容就越详细,精确度就越高;反之,表示的范围就越大,内容就越简略,精确度就越低。‎ 二. 地图判别方向 ‎1.地图上的方向判定要本着:先经纬网判定,无经纬网,再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判定;如果地图上,即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则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原则判定方向。 2.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来判定东的方向。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的为东方向,反之则为西方向。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这意味着,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沿着逆时针方向为东方向。南极为中心的地图,地球自转方向则是顺时针方向。‎ 三.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表的三种地形类型的关系 ‎  根据等高线判读地形类型和地形区时,可根据等高线的形态和分布,把地形区分为三大类: 1. 有起伏,即等高线呈闭合圈状:1丘陵--等高线分布稀疏,弯折处平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M以下,坡度和缓。2‎ ‎ 山地--等高线注记数值大,分布都比较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说明海拔和相对高度大,坡度大,沟谷幽深。 2.起伏不明显,即等高线呈平滑直线,弯折较少:1平原--等高线注记数值在200M以下,并分布稀疏。说明海拔在200M以下,广阔平坦,起伏小。2高原--等高线在高原的边坡上分布十分密集,而到了顶部明显稀疏。说明绝对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 3. 四周高中间低,即等高线呈闭合状,外高内低--盆地 四.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  如图5,首先、道德根据要求,在等高线上设剖面线,以其水平距离作横坐标。第二步,用等高线图的高度作纵坐标,确定垂直比例尺(根据需要,一般比水平比例尺大)。第三步,自剖面线与等高线的各交点处作垂直投影于纵标相应高度的平行虚线上。最后,将纵坐标平行虚线上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即为地形剖面图。‎ ‎  ‎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第一单元 世界地理概况 ‎[结构体系]‎ 知识要点]‎ 一.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  1. 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七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地球上共有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七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3.四大洋:地球上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等四大洋。其中,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大洋的边缘是海,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4.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⑴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⑵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表平坦广阔;⑶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⑷丘陵:海拔较低,地表起伏不大,坡度和缓;⑸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5.海底地形: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区(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二. 世界的居民 ‎1. 世界的人口:‎ ‎  ⑴ 人口增长:18世纪前缓慢,之后加快,这主要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这是由于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   ⑵ 人口分布:人口稠密的地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其中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在严寒的苔原带、冰原带,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干旱的沙漠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则很稀少。   ⑶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就会产生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生产赶不上人类的需要;而人口增长过慢,会造成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所以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⑷ 人口迁移:从整个世界来看,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使世界上人口拥挤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人口比重太大,将使城市环境不断恶化。‎ ‎2. 世界的人种: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可分为三个主要人种: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  ⑴ 白色人种:肤色、眼色、发色一般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   ⑵‎ ‎ 黄色人种:皮肤呈淡黄色或棕黑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   ⑶ 黑色人种: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他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3.世界的语言:世界上的语言主要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亚等地。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较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英国,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及亚洲的印度等国。‎ ‎4.世界的宗教: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基督教是世界上教徒最多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 三. 世界的区域划分 ‎  1.世界的国家:目前,世界上有180多个国家。面积最大的是俄罗斯,其次是加拿大,中国居第三位。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其次是印度。   2.国界和领土:国界是指本国与领国之间的界线,它是用来划分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国界线和领海范围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国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之分。目前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只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还有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   4.世界上的区域划分:按照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人们将世界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十三个地区。‎ ‎[复习指导]‎ 复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海和海峡的概念 ‎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海的种类,按其所处的位置特征一般分成为以下三种:1、边缘海--濒临大陆,以半岛和岛屿与大洋分开的海。如黄海、东海、南海等;2、内海--伸入大陆内部,仅有狭窄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波罗的海等;3、陆间海--位于两个大陆之间。如地中海等。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叫海峡,如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海峡在交通和战略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世界重要的海峡 ‎  1. 马六甲海峡:连接南海与印度洋,是亚洲国家与南亚、西亚、非洲、欧洲国家之间的联系通道。   2. 霍尔木兹海峡:连接波斯湾阿拉伯海,是波斯湾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称为海上生命线。   3. 土尔其海峡:连接黑海与地中海,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4. 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是地中海沿岸国家通往大西洋的唯一通道。   5. 英吉利海峡:连接北海与大西洋,是西欧与北欧各国重要的海上通道。   6. 麦哲伦海峡: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是世界重要的国际航线。   7. 莫桑比克海峡:连接南北印度洋,是世界最大的海峡。   8. 白令海峡:连接北冰洋与太平洋,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   9. 朝鲜海峡:连接日本海与东海,是日本海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三. 人口问题 ‎  所谓人口问题是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如就业问题、人口老化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等。‎ 四. 人口密度 ‎  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用人/平方千米表示是反映某一国家、地区或城市内,居住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即人口分布疏密的量的指标。‎ 五. 种族 ‎  即人种,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体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鼻型、面型、血型等。早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已形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人类各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隔离地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 六. 民族 ‎  世界上各种族的人,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又形成了许多民族,它既不是种族特征的延续和发展,也不是血缘关系的继续与综合,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人们共同体。‎ 第二单元 亚洲和非洲 ‎[结构体系]‎ ‎[知识要点]‎ 一.东亚 ‎1、概况 位置 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有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五个国家 地形 西部内陆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和丘陵。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往东流入太平洋。东部沿海的海岸线曲折,沿海有许多半岛和岛屿。‎ 气候 是世界上季风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因为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洋,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夏季陆地增温快,比海洋热,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冬季陆地冷却快,比海洋冷,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在东亚季风区内,根据气温、降水情况的不同,又分为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两种气候区 居民 东亚五国共有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居民中大部分属于黄色人种,是世界上黄色人种的主要分布区。就民族而论,中国是汉族人口居多数的多民族国家,蒙古居民主要是蒙古族,朝鲜和韩国居民主要是朝鲜族,日本居民主要是大和族 经济 东部沿海一带气候湿润,平原较广,耕地多,人口稠密,沿海地带又有优良港口,工农业、交通、科技和对外贸易发达。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人口较少,因草原广布而使畜产品加工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也在开发利用之中 ‎ ‎ ‎2、日本 ‎(1)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 是东亚的一个岛国,与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领土组成 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 地形 境内多山,国土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平原;海岸线曲折,多良港,神户和横滨是我国著名的海港;境内多火山、地震,富士山是日本最高峰,也是一座活火山 气候 属季风气候,但海洋性特征较为明显,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 植被 全国大部分为森林覆盖,森林覆盖率为65%‎ 河流 河流短小,但流经山地水力资源丰富 ‎ ‎ ‎(2)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特点 经济特点 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产品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属"进口-加工-出口"的经济 工业分布及原因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是主要工业区。因本国自然资源缺乏,需要从国外进口,为了便利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工业大多分布在沿海优良港口地区 农业生产 耕地少,人均耕地更少。农业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现稻米产量已能自给。北海道附近海域因有寒暖流相汇,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 文化特点 既有本民族文化的传统,以兼有东西文化的特点 ‎ ‎ 二、东南亚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位 置 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位 置 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位置,自古就是东西方各国人民相互往来的要道,尤其是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欧洲、亚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业、东亚各港航线多经过这里 ‎ ‎ ‎(2)自然环境 地 区 地 形 气 候 中南半岛 高山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这些河流在下游冲积成肥沃的平原。这些平原成为东南亚发达的农区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季和雨季,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菲律宾群岛北部也属热带季风气候 马来群岛 群岛上山岭很多,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较少。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亚有"火山国"之称 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马来半岛南部也属热带雨林气候 ‎ ‎ ‎2、居民和经济 ‎(1) 居民 人 口 分 布 人 种 信 仰 华 侨 ‎4 亿 多 主要居住在中南半岛各大河的沿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以及马来群岛个大岛的沿海平原上 黄色人种 中南半岛居民大多信奉佛教,马来群岛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是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总数在1600万人以上 ‎(2) 主要农产和矿产 物 产 主 要 分 布 地 区 物 产 主要要分布地区 稻 米 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的河流三角洲及沿岸地带 胡椒 印尼 金鸡纳 印尼 橡 胶 马来西亚、印尼、泰国 贵重木材 缅甸、泰国等地 油 棕 马来西亚 锡 自缅甸南部沿缅泰边境、马来半岛到印尼西部 椰 子 菲律宾 蕉 麻 菲律宾 石油 印尼、缅甸 ‎3、新加坡 位 置 位于马来半岛南面、马六甲海峡东口,处在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运要道上 人口和居民 人口约260万,居民中四分之三是华人,其次是马来人、印度人等 经济特点 面积小,资源缺乏,但充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积极发展金融、贸易和海、空航运,使新加坡港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贸易港,并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迅速发展了炼油、造船、电子、纺织、食品等工业,同时发挥本国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三、南亚 ‎1、三大地形区 地形区 特 点 北部山地 有绵延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屏立,南坡的地势逐级下降,成为崎岖而狭长的山地 中部平原 由印度河和恒河冲积而成平原,西起阿拉伯海岸,向东延伸到孟加拉湾。平原面积广大 南部高原 大部分被德干原所占据,其西部略高,东部略低 ‎ ‎ ‎2、两大河流 河 流 特                   点 印度河 源出我国西藏,向西南流经南亚西部的干旱地区,注入阿拉伯海,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 河 自西北喜马拉雅山区流向东南,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 ‎ ‎3、热带季风气候和农业 气候类型 大部分属热带季风气候,南亚西北部属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特点 一年分为雨、旱两季,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 月盛大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的年份西南和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中,容易造成旱灾;有的年份西南季风来得早,或退得晚,或是风力太强,雨水就过多,容易造成水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造成农作物产量不稳定 ‎ ‎ ‎4、印度 ‎(1) 印度的居民和宗教 人 口 人口8亿多,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每年增加的人口,给农业造成很大的压力 人 种 大部分属白色人种 宗 教 是佛教的发源地,现在大多数人居民信仰印度教 ‎ ‎ ‎(2)自然条件和农产品的分布 作 物 分布地区 自然条件 水 稻 东北和半岛东西侧沿海地区 降水充足 小 麦 恒河平原 水源充足,降水较少,日照充足 棉 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气温、降水适宜,土壤为火山岩风化而成的黑土区 黄 麻 恒河三角洲 气候温湿,水源充足 茶 叶 布拉马普特河两岸 气候温润,排水良好的低山坡 ‎ ‎ ‎(3) 资源条件与工业生产 地区 资源条件 工业中心 德干高原东北部 煤、铁、锰等矿和黄麻 加尔各答是印度钢铁、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 西部沿海 棉花、石油等 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 ‎ ‎ 四、中亚 ‎1、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 位 置 处于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较远 地 形 以丘陵、平原为主。东南部的帕米尔高原海拔5000米左右;东部天山山脉山体高大;北部为丘陵;西部和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主要平原有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气 候 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的卡拉库姆沙漠是世界著名的大沙漠之一 河 湖 境内河多为内流河,湖泊多为内流湖。西部濒临世界最大湖泊,也是世界最大内流湖的里海;中部有咸海。主要内流河有锡尔河、阿姆河等,外流河有额尔齐斯河 经 济 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产棉基地。牲畜以细毛羊和羔皮羊为主。棉毛纺织工业、地毯编织和畜产品加工工业都比较发达。矿产资源丰富。采矿、冶金、军事工业相当发达 ‎ ‎ ‎2、哈萨克斯坦 位 置 面 积 居民和民族 资源和经济 首 都 西临里海,北与俄罗斯、东与中国、南与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相邻,深居内陆的位置 ‎27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1700万人,哈萨克人和俄罗斯人占多数 矿产资源丰富,煤、石油、铁等的产量很多。目前,形成以能源采矿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卡拉干达是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阿克莫拉 ‎ ‎ 五、西亚和北非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 两 洋 三 洲 五 海 海峡、运河 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的位置 联系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 沟通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 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与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是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重要通道,霍尔木兹海峡是重要石油通道;苏伊士运河是联系大西洋和印并洋的重要运河 ‎ ‎ ‎(2) 高原为主的地形 地 形 特 征 主 要 高 原 主 要 平 原 陆 地 最 低 处 大部分是高原 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高原等 埃及的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其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 ‎ ‎ ‎(3)炎热干燥的气候 气候类型 分 布 特 点 成 因 撒 哈 拉 沙 漠 热带沙漠气候 北非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半岛等地 全年炎热干燥 终年在热带高压带控制下 西起大西洋岸边,东到红海,北起地中海沿岸,南抵苏丹热带草原,是世界上面积上最大的沙漠 ‎ ‎ ‎2、居民和经济 ‎(1) 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分 布 西亚以波斯湾为中心,向西北延伸到伊拉克、叙利亚和土耳其,向东南经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阿曼,其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北非撒哈拉地下的石油资源丰富 产油国 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联酋;北非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等 油田特点 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石油输出路线 一部分通过油管输送到地中海和红海沿岸港口,再用油轮运出;大部分由波斯湾的港口装上油轮,经过非洲南端好望角或经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运往西欧和北美,往东运往日本 ‎ ‎ ‎(2)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畜牧业 在沙漠中有地下水出露的地区发展畜牧业,牧民多以游牧方式。畜产品有安卡拉羊毛和紫羔皮等 灌溉农业 在河谷平原和沙漠的绿洲发展农业。枣椰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地中海沿岸是油橄榄、柑橘、葡萄等水果产区 ‎ ‎ ‎(3) 居民 ‎ 人 口 人 种 民 族 信 仰 ‎2.5亿 白色人种 阿拉伯人 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麦加城是伊斯兰教的圣城。有些居民信奉基督教和犹太教 ‎ ‎ ‎3、沙特阿拉伯 位置 位于红海、波斯湾之间,占有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是西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地形 以高原为主,东部沿海为面积狭小的平原 气候 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沙漠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西部部分地区属地中海气候 石油资源 石油资源丰富,其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4以上,,年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农业生产 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造沙漠地区,使粮食产量大大的提高,小麦还可出口 ‎ ‎ ‎4、埃及 位 置 位于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也是埃及的领土 尼罗河 全长6600多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东部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为沙漠地区提供灌溉水源,创造了埃及的古代文明 苏伊士运河 沟通地中海与红海,使得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8000-10000千米 经济 是世界重要的产棉国,所产长绒棉闻名世界。近年来,随着石油开采,其他工业部门进一步发展 人口和工业分布 主要集中在狭长的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 主要城市 首都开罗,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重要海港 ‎ ‎ 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自然环境 地 形 以高原为主,主要高原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在东部高原上有一条断裂深陷的东非裂谷带,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两岸悬崖壁立,谷底湖泊连串。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在中部偏西的高原之中,有地势较低的刚果盆地 气候 为热带雨林气候,大部分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以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南部的热带沙漠气候范围狭窄;南部沿海地区以属地中海气候 河 湖 除尼罗河外,还有流经刚果盆地的刚果河,水量很大,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坦噶尼喀湖是世界第二深湖(仅次于贝加尔湖)‎ 资 源 ‎①矿产资源: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们。铜矿、铁矿、铀矿和其他金属矿产的储量也多。南非是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几内亚是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赞比亚是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尼日利亚是本区重要的石油输出国;②动植物资源:热带雨林中的檀木、花梨木等是珍贵的树种,大猩猩、河马、非洲象、斑马、长颈鹿是非洲特有的珍奇的动物 ‎ ‎ ‎2、居民和经济 人口和人口问题 本区有5亿人口。人口增长迅速,自然增长高达30%,是世界各地增长率最高的地区。粮食的增长较代,许多国家现在粮食还不能自给 人种 ‎90%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 政治地图的变化 本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只有埃塞俄比亚、利亚里两个独立国家,其他都是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现在,都已独立 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本区各国独立后,发挥各自的优势,生产一二种工业发达国家需要的原料、半成品等初级产品,用于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支柱。现在,这此国家也在努力发展民族工业,振兴本国经济 ‎[复习指导]‎ 复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日本工业分布特点 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其主要原因有二个方面:第一,日本国内发展工业所需的重要的原料、燃料严重缺乏,如煤、石油等都需大量进口;而工业产品的销售又主要依赖国际市场,需大量出口。第二,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的港湾,建港条件优越,海上交通便利,能充分满足进出口的需要。‎ 二、"十字路口"的东南亚 东南亚位于澳大利亚和亚洲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从古到今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尤其是马六甲海峡,它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的"咽喉"。‎ 三、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该区地理位置重要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第一,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即红海和地中海);第二,土耳其海峡(由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组成)是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第三,处在亚洲、非洲、欧洲之间的地带,连接了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黑海。‎ 四、非洲干燥地区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非洲大陆北宽南狭,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特别广阔,非洲北部大部分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受干热的热带大陆气团影响;东北部紧邻西亚,来自亚洲大陆干燥的东北风,又加剧了非洲北部气候的干热程度。南非高原的广大地区被回归高气压所控制,虽然在夏季,受来自印度洋的东南风的影响,在高原的东南边缘降水较多,但在高原内部的雨阴处降水却较少,形成了卡拉哈里沙漠。在同纬度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又受到本格拉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而多雾。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深入内陆的海湾,受海洋的影响较少,这也是非洲干燥地区广的原因。‎ 五、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在埃及境内,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河水给两岸和三角洲淤积了肥沃的土壤。尼罗河上源有两条;一是青尼罗河,一是白尼罗河,它们流经了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造成在,丰沛的降水,给尼罗河带来充足的水源,水量丰富。定期泛滥主要是由于天文造成的,两次泛滥大约间隔365天,因此古埃及把一年定为365天,每次潮头到来之日就是一年的开始。自从阿期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下游的水文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定期泛滥现象也因此受到影响,但尼罗河携带下游和入海的泥沙也大大减少。‎ 六、单一商品经济 长期以来,非洲作为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许多国家和地区只开采一种或几种矿产,种植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形成了畸形发展的单一性商品经济。‎ 七、刚果河的水力资源 刚果河也叫扎伊尔河,是非洲第二长河。它的长度虽不及尼罗河,但流量却比尼罗河大16倍,水量极其丰富,主要原因是流域范围内大部分是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刚果河上游流经高原区,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多急流瀑布;下游段河道切入结晶岩高地,多峡谷、瀑布。丰富的水量,湍急的水流。众多的峡谷瀑布,使得刚果河成为世界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第三单元 欧洲和美洲 ‎[知识要点]‎ 一.欧洲西部 ‎1.海湾、半岛和岛屿 ‎ 海湾 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内海有北部的波罗的海,南面的地中海,东南面的黑海;边缘海有北面的北海 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英吉利海峡沟通北海与大西洋 半岛 被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有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三大半岛 岛屿 不列颠群岛和冰岛 ‎ ‎ ‎2.平原和山地为主的地形 主要平原 主要分布在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莱茵河以东部分叫波德平原,莱茵河以西部分叫西欧平原。平原地形呈波状起伏,有低缓的波状丘陵 主要山地 北部有纵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主要有横贯东西的阿尔卑斯山脉。位于意法边境上的勃朗峰是本区的最高峰 ‎ ‎ ‎3.深受大西洋影响的气候 ‎ 气候特点 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 成因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5˙--60˙之间,属温带气候 海陆分布 西临大西洋,受西风影响。大陆轮廓破碎,各地距海近,使内陆深受海洋影响 地形 中部为平原,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到增加温度和湿度的作用 地区差异 本区西欧平原,海洋性气候显著,往东受海洋影响小,大陆性气候逐渐显著。北冰洋沿岸为极地气候。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 ‎ ‎4.河网密布,水量充沛 河流特点及成因 本区多平原,降水量较多,河网较密,水量充沛,因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的限制,不利于长河的形成 主要河流 ‎①多瑙河:发源于德国西南部的山地,向东注入黑海,是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②莱茵河: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向北注入北海,是一条航运发达的河流 主要湖泊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湖泊众多,芬兰素有"千湖之国"之称;阿尔卑斯山脉两侧也散布着一些湖泊,都是冰川作用形成的 ‎ ‎ ‎5.居民 人口总数 ‎5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 人种 白色人种为主,是世界白种人的主要分布地区 人口分布 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多是工业区,沿着煤矿和工业地带分布,略成"十"字形 人口自然增长率 小于5%。,是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地区 ‎ ‎ ‎6.经济 经济地位 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工农业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3‎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发达,占世界对外贸易总额的1/2以上,德国居第一位 工业地带 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向南至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地带 旅游业 旅游业发达,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古代建筑和文化艺术,如地中海边的风景区和沙滩浴场,北欧幽深的峡湾,高耸的阿尔卑斯山,希腊雅典的巴台农神庙,意大利罗马的古斗兽场和水城威尼斯,巴黎的铁塔等 ‎ ‎ ‎7.德国 位置 位于欧洲中部,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有欧洲陆上"十字路口"之称 人口 ‎7900万,是欧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国家,居民以德意志人为主,大多信仰基督教 地形与农业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①北部平原,地势低平;气候夏季温凉,冬季阴冷,土壤较贫瘠,农业经营是比较粗放的畜牧业和种植业;②南部高原山地,河谷地带土壤肥沃,日照时间较长,盛产葡萄、烟草、水果、啤酒花,河谷两侧山地为森林和高山牧场 工业生产 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交通、雄厚的科技力量,是现代化工业发达的国家,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等工业是主要工业部门。原来大部分工业集中在莱茵----鲁尔区,埃森、村伊斯堡等是鲁尔区的工业中心,现在南部慕尼黑周围已发展成为德国宇航、飞机制造和微电子中心 首都和主要城市 首都柏林,位于德国东部,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是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法兰克福位于莱茵河支流美茵河畔,为德国最大航空港、重要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 ‎ ‎ 二.欧洲东部和北亚 ‎1.范围和国家 地区 欧洲东部 北亚 范围 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间的欧洲部分 亚洲北部属于俄罗斯的领土部分,西起乌拉尔山麓向东延伸到太平洋沿岸,北临北冰洋,南抵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的国界 面积 占欧洲面积的一半 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 人口 之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 占亚洲人口的1.2%‎ 国家 位于波罗的海沿岩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位于东欧平原的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和俄罗斯 俄罗斯 ‎ ‎ ‎2.俄罗斯 位置 地跨欧亚两洲,西濒波罗的海,东临太平洋,北靠北冰洋 面积 ‎171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人口 ‎1.4亿,俄罗斯族占人口的81%‎ 地形 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主要山脉有乌拉尔山、高加索山和西伯利亚边境的山地;乌拉尔山以西为东欧平原,向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亚山地 气候 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短而温暖,冬季长而寒冷 河、湖 伏尔加河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丘陵地区,注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在西伯利亚地区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都发源于南部山地,注入北冰洋;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上资源能够自给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矿产有库尔斯克的铁矿、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等;亚寒带针叶林广布 工业 基础好,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民用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工业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有两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和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工业向东发展,建设了乌拉尔工业区和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农业 耕地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中部和南部,主要农产有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亚麻等,谷物产量不稳定,目前仍需大量进口 交通和城市 运输以铁路为主,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东欧平原有放射状的稠密的铁路网;东部的西伯利亚有横贯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内河航运时间短,伏尔加河运输量较大,海洋航运因海洋封冻期很长而使航运量较小。圣彼得堡是波罗的海沿岸的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活斯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主要海港;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主要海港(不冻港);首都莫斯科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综合性工业中心交通枢纽政治和文化中心;伊尔库茨克位于贝加尔湖畔,有铁路从这里通往蒙古和中国 三.北美 ‎1.概况 ‎ ‎ 位置和范围 位于美洲北部,包括加拿大和美国两国以及属于丹麦的格陵兰岛 地形 可明显分为三大区:①西部高山区:由落基山等几条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组成,居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山脉之间分布着宽广的盆地和高原;②东部高原、山地区:在加拿大境内的有拉布拉多高原,在美境内有阿巴拉契亚山,这些高原、山地,海拔较低;③中部平原区:北起北冰洋沿岸,南抵墨西哥湾,面积广大,地形平坦,叫做中央大平原。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南部为密西西比平原,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大平原 河、湖 密西西比河发源于美国北部,向南纵贯东南部平原,注入墨西哥湾,是北美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在中部大平原的美、加两国交界处,分布着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伦湖、安大略湖五个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有"美洲大陆的地中海"之称,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气候 大部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温的年较差大,夏季雨水稍多 居民 由于开发晚,居民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移民及其后裔的大汇集,其中欧洲各国移入的白人占80%以上,还有非洲、拉丁美洲、亚洲一些国家的移民及其后裔。当地原来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 ‎ ‎2.美国 ‎ ‎ 领土组成 除本土外,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共50个州和一个特区 自然条件 ‎①本土所跨纬度,都在温带;②本土三面临海,沿海多优良海港,冬季不冻,海上航运便利;③平原面积广大,耕地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④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和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⑤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天然气、铜、铁等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居民 人口为2.5亿人,其中白种人占80%以上;有色人种主要是黑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华人和华侨在美国将近100万,旧金山、洛杉矶是华人最多的聚居区。近几十年来,美国人口从东北部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农业 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大量农产品输往国外,成为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地区生产专门化,形成几个农业带:棉花带、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畜牧和灌溉农业区等 工业 现代化程度很高,是世界上输出工业产品数量最多、产值最大的国家。工业可分为三大地区。①东北部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最早发展的地区。阿巴拉契亚山区有丰富的煤矿,五大湖西部有大量铁矿,大西洋沿岸有许多优良海港,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运便利,平原肥活。全国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大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主要工业城市有纽约(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首都华盛顿、中部工业和交通中心芝加哥等。②南部地区:是美国新兴的没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发展中心。③西部地区:加利福尼亚州是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旧金山是西部的大港口,附近的"硅谷"是新兴电子工业中心,洛杉矶是西部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海港,主要生产飞机、精密机械等 ‎ ‎ 四.拉丁美洲 ‎1.政区和自然环境 ‎ ‎ 范围和国家 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为两部分。①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②南部:南美洲。现有33个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是本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 主要岛屿和运河 西印度群岛由1200多个岛屿组成,散布在加勒比海上。古巴是西印度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国。火地岛隔麦哲伦海峡与南美大陆南端相望。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地峡的最窄处,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程 地形 北部是墨西哥高原,西部绵长、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南段。南美洲大陆东部,高原和平原相向排列,其中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气候 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气候湿热;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比较广阔;干旱地区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 自然资源 ‎①矿产资源: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智利和秘鲁的铜等,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②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河流上。③渔业资源:秘鲁附近是世界著名的渔场。④动植物资源:红木、乌木是珍贵木材。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巨嘴鸟等是独特的动物 ‎ ‎ ‎2.居民和经济 ‎ ‎ 人口、种族 现有4亿人口,混血种人占一半以上 人口分布 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为西印度群岛、巴西东南部、阿根廷沿海。广大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地区人口稀少 主要农产 咖啡、甘蔗、香蕉等产量约占世界的一半,可可、烟草、棉花的产量也很高 发展中的经济 各国都是发展中的国家,至今还有许多国家靠出产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作为本国的经济支柱,如古巴的蔗糖、智利的铜和硝石、委内瑞拉的石没,以及中美洲的香蕉、咖啡等 ‎ ‎ ‎3.巴西 ‎ ‎ 位置 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东临大西洋 面积、人口 面积85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国,约占拉丁美洲的43%;人口1.4亿,约占拉丁美洲的35%,居世界第五位 人口分布 全国90%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其中东南部人口特别稠密 河流和植被 亚马孙河横贯巴西北部,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居世界第二位。亚马孙流域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森林储量占世界森林总储量的30%以上,植物种类和鸟类各占世界的一半,目前这块森林正在遭受人类的严重破坏 发展中的经济 原是一个以出产农、矿产品为主的国家,近年来,工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中产量占世界首位的有咖啡、香蕉、蔗糖、剑麻等;钢铁、造般、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先烈。巴西与巴拉圭合作,建成了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伊仄普水电站 首都和重要城市 首都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中部;位于东南沿海的圣保罗是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里约热内卢是全国最大的海港 ‎ ‎ 第三单元 欧洲和美洲 ‎[复习指导]‎ 复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儿个问题:‎ 一 西欧海洋性气候显著的原因 ‎  大部分位于北纬35度至60度之间,位于北温带的西风带内,西南濒临大西洋,带来丰富的水汽;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海洋深入大陆,沿岸又有北大西暖流经过,且山脉和平原多呈东西方向延伸,西风易把暖湿空气送进大陆内部。‎ 二 冰川对西部欧洲的影响 ‎  冰川运动时对地面的强烈刨蚀作用,造成尖峰、宽谷、冰蚀湖、峡湾等冰蚀地形。冰川消退后,又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冰碛地形。第四纪冰川在欧洲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中心的大陆冰川,一个是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中心的山岳冰川。第四纪冰川对欧洲的地形起了雕塑作用,如芬兰、瑞典众多的冰川湖,挪威幽深曲折的峡湾,东欧平原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阿尔卑斯山脉高山带峰峦挺拔、谷地宽阔、两侧多湖泊等,都是第四纪冰川塑造的结果。‎ 三 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山脉以西的温带海岸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  2 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平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内陆。‎ ‎  3 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无东西走向山脉,南北开敞,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天气闷热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争逐交锋、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据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 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五 拉丁美洲的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 ‎  分析这个问题应围绕两个要点:(1)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随海拔增高,气温降低。 (2)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本区大陆西部的安第丝山脉,成为气流东西方向运行的屏障,对来自太平洋水汽的影响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安第斯山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燥少雨。安第斯山东侧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能够随信风深入大陆内部,直达安第斯山麓,使这一地区降水丰沛。安第斯山的海拔较高,高山地区的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六 美国的工业分布 ‎  学习时可根据美国矿产的分布,以及历史发展状况来分析。美国东北部地区开发最早,煤铁资源丰富,有优良的海港和发达的河运、广阔的平原,使这一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区。但是,随着当前世界工业布局的趋势,美国注重新资源的开发,在南部地区建设了许多工业中心,这主要是由于墨西哥沿岸石油的开发。同时东北部地区工业过分集中,带来许多环境问题,美国工业也逐步迁移到西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美国工业逐步向"阳光地带"迁移。‎ 七 热带雨林的危机 ‎  亚马孙河流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雨林,这里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无论森林储量、植物种类和鸟类、淡水鱼等都非常丰富,是人类珍贵的宝库。从这一论点出发,进一步明确热带雨林的破坏,将会导致全球升温,沿海低地面临受海水侵吞的危险,这是全世界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第四单元 大洋州和南极洲 ‎[知识要点]‎ 一.大洋洲 ‎  1. 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南北介于亚洲与南极洲之间,在国际交通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 ‎  2.范围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岛、北岛,新几内亚岛,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范围广阔。‎ ‎  3. 面积陆地面积仅89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陆地面积最小的一洲。‎ ‎  4. 居民土著是属黄种人和黑种人,现多为欧裔白种人,为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 ‎  5. 政治地图历史上为殖民地,现仍有岛屿被美、英、法分别占领。‎ 二.澳大利亚 ‎1. 范围位置 ‎  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主要有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 ‎2. 面积居民 ‎  世界陆地面积第六大国家,人口1600多万,多为英国移民后裔,集中分布东南沿海,是地广人稀之国。‎ ‎3. 地形 ‎  东部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分水岭;中部是平原,其中有大自流盆地、艾尔湖,自流水盐度高,只宜牲畜饮用;西部是低矮高原。‎ ‎4. 气候、植被 ‎  由于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大陆中西部气候炎热干旱,为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由沙漠区向北、东、南方向递增,植被由荒漠向草原、森林过渡,使气候带、植被带呈半环状分布。‎ ‎5. 特有动物 ‎  大袋鼠,鸸鹋,鸭嘴兽等。‎ ‎6. 经济 ‎  ① 农牧业发达,羊毛出口量世界第一,小麦出口在世界占重要地位。   ② 工矿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煤、铁的出口在世界占重要地位。‎ ‎7. 城市 ‎  集中东南沿海,有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最大港口悉尼,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三.南极洲 ‎1. 位置 ‎  几乎全部陆地都位于南极圈内,为世界纬度最高、位置最南的一洲,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南极点在大陆中部,又是世界跨经度最广的一洲。‎ ‎2. 地形、气候 ‎  冰雪高原大陆,酷寒、烈风、干燥是其三大气候特征,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平均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气温最低的一洲。‎ ‎3. 战略价值 ‎  从未来南半球各洲横越南极的空中交通看,是唯一的中间基地。‎ ‎4. 经济价值 ‎  占有地球90%以上冰川,淡水资源最丰富;矿产资源中煤、铁资源最突出,煤主要在维多利亚地,铁主要在印度洋沿岸;生物资源中沿岸主要有企鹅、海豹等,近海有鳞虾、鲸等。‎ ‎5. 科研价值 ‎  是世界上污染最少的一洲,可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最佳科考时间在暖季11月到来年3月;我国85年在乔治王岛建长城站,89年在南极大陆印度洋沿岸建中山站;国际《南极条约》宗旨是和平利用。‎ ‎[复习指导]‎ ‎  1.大洋洲总论知识主要要突破位置范围这一知识点,要充分利用世界政区图、大洋洲政区图,熟悉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南、新几内亚岛、北岛及三大群岛的位置。特别是新几内亚岛,岛西部为印尼所有,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印尼是兼跨亚洲和大洋洲的东南亚国家;波利尼西亚群岛组成部分有夏威夷群岛,是美国海外一个州,推出美国是兼有北美洲和大洋洲领土的北美国家。同时,该洲既跨南北半球又跨东西半球的经纬度位置,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陆地面积虽最小,但范围却是广阔的;其二,在国际交通和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 ‎  2.对澳大利亚内容的把握,以气候与植物带呈半环状分布为承接点,向前反推形成原因,向后推出农牧业及城市、居民的空间分布规律。因为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中西部又是平原、高原地形,西岸有寒流流经,决定了中西部为热干的热带沙漠气候;北部有赤低、信风影响,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南部一些地方因受副高、西风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东南角及塔斯马尼亚岛因终年受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北部因在亚热带大分水岭迎风坡,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东南部因在亚热带大分水岭迎风坡,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由此可知,东南、西南沿海发展农牧业条件优越,再加上东南部优良港口多,开发较早,因此工业、人口都集中于此也就成为必然的结论了。‎ ‎  3.联系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学说,两亿年前澳大利亚大陆就已与其他大陆分离,从而决定了原始脆弱的生态环境,易发生态危机,同时拥有很多古老的珍稀动物。可结合时事了解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吉祥动物,会生蛋的鸭嘴兽,不喝水的树袋熊,大声怪笑的鱼狗笑鸠。‎ ‎  4.大自流盆地可与承压水知识联系起来,注意大分水岭与大自流盆地相对方位,理解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的具体实例及其对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  5.南极洲内容复习,应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为突破口,在地图上落实知识要点。三大洋顺序记忆以南极半岛为参照点,以西太平洋,以东大西洋;同时南极半岛与火地岛之间是最宽的德雷克海峡,火山岛与南美大陆之间是著名的航线要道--麦哲伦海峡;长城站在南极圈外的乔治王岛上,中山站在南极圈内的南极大陆上;南极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第一单元 中国自然地理 ‎[知识要点]‎ 一、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  1、 面积: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同时还有面积广阔的海洋国土 ‎  2、领土:最北端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处,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东端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最西端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附近。陆上边界线长约2万千米,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千米。渤海和琼州海峡是中国内海。‎ ‎  3、 纬度位置:最南端约4°N,最北端约53°N,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无寒带范围。‎ ‎  4、 海陆位置:东临最大洋太平洋,有四个边缘海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  5、邻国位置:陆上邻国有14个,为世界之最,分别是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朝鲜;海上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  6、行政区划:三级最基本行政单位是省、县、乡,在民族自治地区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其中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二、中国地形 ‎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 ‎ 阶梯 界线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横、昆、祁 高原、盆地 ‎4000米以上 二 ‎↓‎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米 三 雪、巫、右、大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米以下 ‎ ‎ ‎ 2.地势意义:地势决定河流流向,利于海风入陆形成降水,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不利航运。‎ ‎3.类型: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为多,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4.主要山脉:‎ ‎  (1)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分脉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方最高的山峰。‎ ‎  (2)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  (3)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 ‎  (4)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  (5)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5.主要地形图:‎ ‎(1)‎ ‎ ‎ 名 称 省、区范围 主 要 特 征 青藏高原 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 世界最高大高原,高寒、冰川雪峰广布 云贵高原 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分 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 内蒙古大部、冀甘宁一部分 我国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 黄土高原 山西省全部、陕甘宁一部分 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沟壑纵横。‎ ‎ ‎ ‎(2)‎ ‎ ‎ 名 称 范围 主 要 特 征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与天山之间 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最大沙漠和最大内流河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天山之间 面积第二大盆地,多风蚀地形,相对湿度较好 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之间 我国地势最高盆地,东南部多盐湖和沼泽地 四川盆地 东是巫山,西是横断山,北是大巴山,南是云贵高原 湿润外流盆地,多低山丘陵,仅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 ‎ ‎ ‎(3)‎ ‎ ‎ 名 称 范围 主 要 特 征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 我国面积最大、地势 最高的平原,黑土深广 华北平原 北是燕山,南到准河,西起太行山 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由黄淮海冲积而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东到海滨 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 ‎ ‎ ‎(4)我国三大丘陵是东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其中东南丘陵面积最大。‎ 三、气候 ‎1、 冬温分布特点及原因 ‎  我国冬温分布特点是南暧北寒、南北温差大。主要原因是我国跨纬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同时,北方由于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使南北温差增大。‎ ‎2、 夏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  我国夏温分布特点是全国大多高温、南北温差小。主要原因是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南、北方正午太阳高度都较高,同时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长,从而使北方能补偿一些因正午太阳高度较低南方而少获得的热量;另外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使北方比南方阴雨天少,光照时数也更多一些。‎ ‎3、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  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 ‎ ‎ 温度带 范围 热带 琼全部和台、粤、滇南部 亚热带 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暖温带 鲁全部和陕、晋、翼大部分,南疆 中温带 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 寒温带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 ‎ ‎4、 降水分布规律和原因 ‎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线800mm,西北非季风区<400mm,南疆中部<50mm。原因是东南沿海近海受夏季风的影响大,越往西北内陆影响越小。‎ ‎5、 降水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  我国降水时间分配规律是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主要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正常年份,5月份到达南岭一带,6月份到达长江中下游一带,7、8月份华北东北一带,9月份南撤,10月份退出中国大陆。有的年份,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年际变化大。我国的季风区就是指能受夏季风明显影响的地区,界线是大一阴一贺一巴一冈一线。‎ ‎6、 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 ‎ 干湿地区 年降水量 范围 气候和生物特征 湿润区 ‎>800MM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气候湿润,能生长森林 半湿润区 ‎400-800MM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气候较湿润,能生长草原和森林 半干旱区 ‎200-400MM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气候较干燥,主要为草原 干旱区 ‎<200MM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气候干旱主要为荒漠 ‎ ‎ ‎7、 气候特征及利弊分析 ‎  我国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  气候资源性主要体现在其一,雨热同期,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生长都十分有利;其二,类型多样使我国农药作物、动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其三,夏季普遍高温,使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能种植喜湿作物。‎ ‎  气候灾害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夏季风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其二,冬季风强盛,常有寒潮带来霜冻冷害(除西藏、云贵);其三,台风常带来狂风暴雨,但也会缓解伏旱时高温天气(主要影响台、琼、粤、闽)。以及沙尘暴天气(主要在北方)。‎ 四、河流、湖泊 ‎1. 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 ‎  最终汇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流域称作外流区;不能汇入海洋的河流叫内流河,内流河流域称作内流区。内、外流区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 ‎  外流河:‎ ‎ ‎ 地区 水量 汛期及水位季变 结冰期 含沙量 东北 丰富 汛期较长、季变较小 有且长 小 秦淮以北 较小 汛期较短、季变大 有但短 大 秦淮以南 丰富 汛期长、季变小 无 小 ‎ ‎ ‎  我国内流河多为冰雪融水补给型,为季节性河流,一年中有部分时间断流,且有显著日变化。‎ ‎2. 长江概况 ‎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峰,流经11个省级政区,注入东海,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宜昌以上为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支流多、流量大,水能资源我国最集中的河段;宜昌到湖口为中游,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易泛滥成灾;湖口以下为下游,江阔水深。已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有葛洲坝(三峡的上游干流上)、丹江口(汉江上)、二滩(雅砻江上)、龚嘴(岷江支流大渡河上),在三峡的西陵峡中三斗坪正在建设世界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枢纽工程。‎ ‎3、黄河概况 ‎  黄河位于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级政区,注入渤海,长度与流域面积均居我国第二,但水量很小。内蒙古河口镇以上为上游,自青海龙羊峡、经甘肃刘家峡至宁夏青铜峡的峡谷段,水能资源丰富;河口镇至河南孟津为中游,因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多,故含沙量大,90%黄河泥沙来于此;孟津以下为下游,为地上河,易发洪涝灾害。为此,应在上中游修建水库;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这是治黄关键,具体作法一是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这是治黄之本;二是坡上修水平梯田,保持水土;三是沟里打坝淤地,拦蓄水土。目前已建成的水利工程都在干流上,有青海龙羊峡、李家峡、甘肃的刘家峡、宁夏青铜峡、河南三门峡。正在兴建的是技术难度很大的河南小浪底水利枢纽。‎ ‎4、湖泊概况 ‎  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泊群分布区,多为咸水湖,其中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和咸水湖泊,纳木错是最高的湖泊。‎ ‎  东部平原湖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海下游和山东南部,、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地区。五大淡水湖泊依次是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江苏太湖、洪泽湖和安徽巢湖。‎ 五、中国自然资源 ‎1、 基本特征 ‎  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是总量丰富,但人均量不足。总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土地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2、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  ① 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时间分布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② 解决水资源紧张措施:第一,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第二,兴修水利工程,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第三,节约用水,防治水资源污染,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③ 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和实际可开发量均居世界第一。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以长江水系最多,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我国已开发利用的仅占可开发利用的10%,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上游。‎ ‎3. 土地资源 ‎  ① 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是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尤其是人均耕地、林地更少;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③这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温丘陵;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   ④ 我国在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因此,要加强保护与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 ‎4. 矿产资源 ‎  ①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是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形成重要矿产地,但也造成不同地区间资源流通交换,加重运输负担。   ② 我国能源中,煤储量、产量均居首位;其次是石油、天然气。我国煤产量居世界首位,石油产量、总发电量居世界第四位。   ③ 我国金属矿产中,铁矿丰富,但贫矿多,河北、辽宁、四川最多;有色金属是我国矿产资源一大特色,稀土矿、钨矿、锡矿、锑矿储量居世界首位。   ④ 目前开采存在主要问题是乱采滥挖,既破坏环境,又浪费严重。为此,要贯彻《矿产资源法》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并研究利用替代性新材料。‎ ‎5、海洋资源 ‎  ① 渔场形成有利条件第一,宽浅大陆架,水温适宜;第二,河流注入带来丰富有机质、营养盐类;第三,寒暖流交汇,也使营养盐类丰富。这样就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充足饵料。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②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盐国,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   ③‎ ‎ 我国近海石油丰富,目前已在渤海、东海、南海等部份海域开采出海底石油。   ④ 在保护海洋资源方面,我们要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同时防治海洋污染。‎ ‎[复习指导]‎ ‎1、中国行政区是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背景,可谓重中之重。记忆行政区划图要达到三层境界,第一要熟练填注空白行政区划图,建议分方位记忆即东北黑吉辽内蒙古,西北陕甘宁新青,西南川云贵西藏,中间是两广西湖两河山,东南苏浙皖赣闽台琼,再补充四个直辖市京津沪渝、两个特别行政区港澳;第二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各省区轮廊拟人状物以便联想记忆;第三某重要区域地图,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湖、资源与行政区划的相对位置。‎ ‎2、地形区空间位置往往是以山脉为界线的,因此,山脉的位置构成地形图的基干。特别注意巫山既是鄂渝还是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界线;太行山既是晋冀还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是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界线;武夷山是闽赣界线;天山是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界线;昆仑山是新藏还是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界线;秦岭是黄土高原与汉水谷地的界线;南岭是两广与湘赣的界线;祁连山是甘青还是河西走廊与柴达木盆地界线;横断山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线。‎ ‎3、用谐音及顺口溜来加强记忆。将陆上邻国,越老缅印不锡尼,阿巴苏蒙到朝鲜,苏分塔吉加哈俄;海上相望之国,东是日韩与南非,南有马来文印尼;东北一西南走向山脉,雪巫太大长城台;东西走向山脉,天阴昆秦南;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大阴贺巴区。‎ ‎4、温度带、干湿地区空间分布与行政区划关系,海南全部在热带;两湖闽浙黔皖沪渝全部在亚热带;山东全部在暖温带;吉林全部在中温带;广西没有热带范围,虽然有北回归线穿过;塔里木盆地和辽东半岛为暖温带;并兼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的有陕西、甘肃;明显兼跨四类干湿地区的有陕甘内蒙古藏。‎ ‎5、秦淮一线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条界线,它大致穿过苏北、皖北、豫南、陕南、甘东南。可以借用逻辑推理加强记忆--1月0℃等温线→亚热带、暖温带界线→有无结冰期界线→一年两熟、两年三熟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半湿润界线→水作、旱作界线;秦岭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分水岭。从而使秦淮一线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 ‎6、 注意自然要素之间相互关系,重视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 ‎  ① 外流河水文物特征理解,降水量与蒸发量→流量多少,雨季长短→汛期长短;最冷月气温→有无结冰期;植被状况→含沙量多少。   ② 降水时空分布规律→水资源时空特点。   ③ 夏季风推移规律决定气候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决定北方比南方降水少、雨季外;决定北方比南方流量小、汛期短;决定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的梅雨与春旱、伏旱与夏滞同时出现;决定长江南北对称分布的支流所起的错开来洪、调节水量的作用……   ④ 地势阶梯状→水能丰富;地形类型→土地资源;等等。‎ 第二单元中国人文地理 ‎[知识要点]‎ 一. 我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有(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如下结构意示图:‎ ‎2.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 ‎ 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天津市 津 天津 河北省 翼 石家庄 山西省 晋 太原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辽宁省 辽 沈阳 吉林省 吉 长春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上海市 沪 上海 江苏省 苏 南京 浙江省 浙 杭州 安徽省 皖 合肥 福建省 闽 福州 江西省 赣 南昌 山东省 鲁 济南 河南省 豫 郑州 湖北省 鄂 武汉 湖南省 缃 长沙 广东省 粤 广州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海南省 琼 海口 重庆市 渝 重庆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青海省 青 西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台湾省 台 台北 ‎ ‎ 二. 人口和民族 ‎1.人口:1997年全国人口估计已达12.6亿人。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我国约有三千多万华侨和华人生活在国外。侨胞的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民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汉族人口最多,约占92%;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状况是: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地区,汉族多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三. 自然资源 ‎1.我国许多自然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是世界上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但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就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如: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3;我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只相当开世界人均值的1/3。‎ ‎2.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时空分布局的特点: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两季多,多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也很大。‎ ‎(2)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①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例如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及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年约变化大的问题.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3)水能的分布与开发: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行瓦,居世界第一位.但分布极不均衡.70%的水能分布在西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它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4.土地资源:‎ ‎<1>.特点:一.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二.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量少;三.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相对数较少;四.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2>分布:一.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二.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如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三、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的山地。‎ ‎5.矿产资源:‎ ‎<1>.分布特点:我国矿产资源具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我国煤、铁、石油的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南方居多。‎ ‎<2>.能源矿产:在我国能源资源中,煤的储量和产量均居首位,其次为石油和天然气。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和发电量皆居世界第四位,是世界能源大国之一。主要煤矿和石油产区分分区如下:‎ ‎<3>金属矿产: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其中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储量最多。如下表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钨、锑、锡、钥、锌、钒、钛、稀土的储量居世界首位;铜、银、铅、铁、汞、镍的储量世界前列。主要矿区分布如下表。‎ ‎6.海洋资源 ‎<1>丰富的海洋资源:1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我国海域辽阔,近海渔场很多。东海素有"天然鱼包"之称,舟山渔场位置适中是我国第一大渔场。我国的鱼类资源5000多种,虾、蟹、贝、藻类几千种。2海盐和海石油: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盐大国。渤海西洋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适于晒制海盐的平坦海滩和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成为我国最大的盐场。我国近海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2>海洋资源的保护:1 禁止过渡捕捞海洋生物资源。 2 防止海洋污染。‎ 四.农业 ‎1.种植业:‎ ‎<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的区域。我国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的平原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一般以秦淮--淮河一线为界:1北方:主要是旱地,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采用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制:2西方:主要是水田,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采用一年两熟至三熟制。‎ ‎<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我国是一个人口从多的国家,粮食的需要量大,由于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地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因此,抓紧粮食生产十分必要。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是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相应地建成立了九大商品粮基地,和商品糖、油、棉等基地,以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 ‎2.林业、牧业和渔业:‎ ‎〈1〉森林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我国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发下三个地区:1、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2,西南横断山地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3,东南部台湾、建,江西等省的山区。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的生长量超过采伐量,成为世界上人工造林成绩最显著的国家。‎ ‎〈2〉畜牧业: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物业两类。目前,农耕区畜牧业在我国的畜产品生产中占主要地位。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优良的畜种有:内蒙古牧区的三河中,三河马;新疆牧区的细毛羊;青海牧区和西藏牧区的牦牛等。‎ ‎〈3〉水产业:我国发展水产事业的水域资源条件是相当优越的,海洋方面(见海洋资源);大陆方面,约有2000年万公顷水面。我国水产的人工养殖事业历史悠久,浅海和滩涤是发展人工养殖的良好场所,大陆水面有1/3以上可供发展人工养殖。‎ 五。工业:目前,从全国来看,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是:‎ ‎〈1〉辽中南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区内丰富的资源(鞍山、本溪的铁、阜新、开滦的煤),便利的交通(稠密的铁路网和大连港口),为发展重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鞍山--本溪的钢铁工业大连的造船和石油加工业、辽阳的化纤工业都是国家重工业骨干。‎ ‎〈2〉京津唐工业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有较发达。区内有丰富的铁(迁安)、煤(开滦)、石油(华北)、海盐(长芦)等到资源,在此基础上建成立了钢铁、化工、机械、轻纺等到工业,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今后重点可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3〉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为主要中心,包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南京等工业中心在内,是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它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区内有较丰富的资源,工业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统一的电网,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出(长江航运和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洋运输)。工业结构以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等到工业最为突出。但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今后将继续使用权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4〉珠江三角洲:靠近香港和东南亚,是著名的侨乡,为利用外资发展本区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广州深圳、珠海等到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是本区的工业中心,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六.交通 ‎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事业包括运输业和邮电业两个方面。运输业主要是运送旅客和货物,邮电业主要是传递信息和物品。运货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时间放盖等情况来选择运输方式。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河运、海运)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如下表:‎ ‎ ‎ 运输方式 优 点 缺 点 适合运输的货物 铁 路 运量大、速度较快、运费中等 受铁路线限制 大宗、笨重、远和的货物,如矿石、金属、牲畜、冷冻物等 公 路 机动灵活,有"门对门"的便捷 价格较贵,运载量较小 短和、量小的货物,如市场物品供应,交通不发达山区、乡村物品运输等 河 运 运量较大,运价低 速度慢,受海洋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大宗、远程、不易腐烂的粮食,农副产品,矿产品 海 运 运量大,运价最低 速度慢,受海洋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笨重、大宗、远程的各种物品 航 空 速度快 运量小、运价高 急需、贵重、数量不多的物品 ‎ ‎ ‎2.全国主要的铁路干线:〈1〉东西三大干线:京包线(北京至包头)----包兰(包头至兰州)线;陇海(兰州至连云港)----兰新(兰州长至乌鲁木齐)线;沪杭(上海至杭州)----浙赣(杭州长至株洲)----湘江黔(株洲至贵阳)----贵昆(贵阳至昆明)线。〈2〉南北五大干线:京哈密瓜(北京至哈尔滨)----京广(北京至广州)线:京沪(北就至上海)线;京九(北京至九龙)线;焦柳(焦作至柳州)线;宝成(宝鸡至成都)----成昆(成都有至昆明)----南昆(南宁至昆明)线。‎ ‎3.公路运输:现在全国2000多个县市都有公路,绝大多数乡、镇可通车。当前,我国在经济发达地区迅速发展高速公路。‎ ‎4.内河运输:通航全程11万公里。航运比发达的水系有长江、京杭运河、珠江及松花江。长江航道,干流横贯东西,众多的支流南北分布,深入到内地许多城市和农村,成为我国内灌运输的大动脉,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是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万以江海联运。京杭运河航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铁塘江五大水系,货运量公次于长江,居内河运输第二位。‎ ‎5.海洋运输:我国海运分为沿海航线和远洋航线。沿航线又分为北方和南方航区。北方以上海、大连为中心,主要港口有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宁波等;南方以广州为中心,主要港口有厦门,汕头、湛江、海口等。远洋航线以上海,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宁波、广州、湛江等沿海开放港口为出进口岸。我国远洋运输总载重吨位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远洋航线分为东行、西行、南行和北行航线。‎ ‎6.航空运输:北京,上海、广州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航空港。‎ ‎7.现代化邮电网的建成设:邮电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一个以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省州长等到城市为中心,由卫星、电缆、因特网、微波、短波等多种通信手段组成的现代通信网 七.商业和旅游业 ‎1. 中国的商业:‎ ‎  〈1〉 商品和贸易: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又称贸易。‎ ‎  〈2〉商业中心及其形成:商业中心的形成,应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在它的周围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及销售区,也就是服务区;二是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出条件,便于商品集散。所以,我国的商业中心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和交能便利的东部地区。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北京次之。‎ ‎  〈3〉对外贸易的变化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增长很快,而且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历史上出商品以农矿等到初级产品为主,现在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上升到80%以上。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等。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有:美国、日本、韩国、西欧和东南亚各国。主要外贸口岸有沿海的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以及边境城镇。‎ ‎2.旅游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具有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等特点,被称为"无烟工业",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部门。旅游业不仅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和创汇,而且能带动工业、农业、建筑、商业、邮电、运输、文化等行业的发展。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风景各异的自然风光,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艺术宝藏;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纪念;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情都成为旅游内容。‎ ‎  〈1〉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安徽黄山、四川的九寨沟、湖南张家界、台湾日月潭、杭州西湖、吉林白头山、福建武夷山等。‎ ‎  〈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西安的泰陵兵马俑、北京故宫、德的避暑山庄、洛阳龙门石窟、敦煌古窟的壁画、拉萨的布达拉宫等。‎ ‎  〈3〉 革命纪念地: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井岗山、延安等 ‎  〈4〉 民族风情:壮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复习指导]‎ 一.根据省名来由记忆简称如下来:(省级行政区简称的由来,除取全名的一个或几个字简称以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 ‎ 省名 简称 简称的由来 山西省 晋 春秋时代大部分地方为晋国领地 河北省 冀 因古为冀州之地而得名 河南省 豫 因古为豫州之地而得名 山东省 鲁 春秋时代部分地方为鲁国领地 湖北省 鄂 隋以后为鄂州辖地面得名 安徽省 皖 省内的霍山,又名皖山,故简称皖 上海市 沪 相传吴淞江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而得名 江西省 赣 因境内有赣江而得名 湖南省 湘 因境内有湘江而得名 福建省 闽 因境内有闽江而得名,也有说古为闽越族居地 贵州省 黔 省境秦代属黔中部,唐代属黔中道,故称黔 广东省 粤 因古为南粤辖地而得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因秦朝置桂林郡于此而得名 云南省 滇 境地内东北战国时为滇国故地而得名 海南省 琼 明初设琼州府,辖境包括整个海南岛,故名琼 重庆市 渝 隋文帝时,因重庆位于嘉陵江畔,嘉陵江古称渝水,重庆名为渝州,故而得名 ‎ ‎ 二.人口增长过会带来哪些问题:‎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增长过快将会带来诸多问题:1、为满足新增人口每年所需衣、食、住、医、校的数量很大。2、人口增长过快会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加重了负担。3、全国人民每年的创造的财富,较大一部分被新增加人口所抵销,全体人民每年所创造的财富,较大一部分被新增加人口所抵销,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很快提高。‎ 四.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平均 ‎1.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的人口数与该地区的面积数之比,即一定时期的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一般以平方千米的居民人数来表示: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数/一定地区的土地面积 2. 中国人口分布不平均,表现在各地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如下表)‎ ‎ ‎ 项目 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云南省的腾冲县划一条线 此线西北部 此线东南部 占全国面积的 ‎57%‎ ‎43%‎ 占全国人口的 ‎6%‎ ‎94%‎ 人口密度 ‎50/人KM2‎ ‎500-600人/2KM2‎ 原因 ‎①多沙漠、山地、可耕地少,经济落后 ‎②气候好,耕地多,产粮多。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城镇多。‎ ‎ ‎ 三.区别华侨、华人、港澳同胞 华人:已取得外国国籍的中国人,称为外籍华人。 华侨:长期侨居在国外,但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称为华侨。 港澳同胞:港澳是中国领土,港澳居民称为同胞。‎ 四.自然资源的特点 自然资源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及,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说自然资源既有社会经济属性又有自然属性,另外,自然资源还具有以下特点:‎ ‎1. 可用性:指自然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利用,这是基本属性。一般来说,自然资源有多种用途,即具备多种功能。 2. 整体性:各种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 3. 分布不均性和区域性、区域不同,资源的种类及数量都不一样,因此,因地制宜是自然资源利用的一项基本原则。 4. 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五. 舟山渔场成为我国第一大渔场原因 ‎1. 地处台湾暧流和黄海南正气沿岸冷海流交汇点,鱼的种类多。 2. 有长江、铁塘江等河流排放到该海域的大量有机物质和盐类,鱼的饵料丰富。 3. 周围岛屿从多,为鱼的生活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4. 位置适中,处在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地带。‎ 六. 长芦盐场形成原因 盐场的分布受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影响。长芦盐场地处渤海湾西岸。因为这一带有晒盐的优越自然条件:1。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2。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这是雨季短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七. 我国东部季风发展农业有利和不利条件 ‎1.地形:有辽阔的平原,广大的丘陵,山地和广阔的水面,有利于农林牧及渔综合发展。但丘陵,山地面积比较大,耕地面积不够。 2.气候:地处我国的季风区,夏季普遍高温,且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都有很有利。但由于夏季风强弱不一,每年总有一些地方发生水旱灾害。 3.‎ ‎ 水文:我国东部河湖众多,河流量比较丰富,对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河流经流量不稳定,北方灌溉水源不足。 4. 土壤:有肥活的黑土,钙质土、水稻土、紫色土,利于作物的生长。但东北的沼泽土、华北平原的盐碱土、南方的红壤都需要改造。‎ 八. 提出高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1.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为当前我国的耕地面积不但不可能扩大,而且还有不断减少的趋势。 2. 改造中低产田,是提出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又一途径。 3. 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量。例如: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等到。‎ 九. 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种植业的耕作制度和农作物品种上的差别如下表:‎ ‎ ‎ 项 目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耕地类型 旱地为主(水浇)‎ 水田为主 耕作制度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东北地区一年一熟 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一熟 粮食作物 小 麦 水 稻 油料作物 花 生 油 菜 糖料作物 甜 菜 甘 蔗 纤维作物 棉花:主要分布在北方(华北平原)、新疆 ‎ ‎ 十. 上海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的优越条件是 ‎1.地理位置优越:上海市位于长江出海口,面向东海,是我国近海运输的中心,江海联运十分便利,京沪线与我国北方,南方联系紧密,它具有濒江临海、腹地宽广的优势,航空运输畅通国内外,四通八达,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2. 工业基础: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力量雄厚。 3. 技术力量:众多的大中院校以及知识渊博的大批高技术人才,为上海成人国高、精、尖、新综合性工业城市奠定了坚固的技术基础。‎ 十一."黄金水道"长江 ‎1.长江腹地宽广:干流横贯东西,众多支流南北分布,深入到内地许多城市和农村。长江干流以及汉水,嘉陵江8大支流均可通航,对沟通城乡联系起着重要作用。 2. 长江直通海洋,可以江海联运。 3. 长江通航能力大,通航里程长达7万千米,成为我国内河运输的大动脉。 4. 长江通航能力大,每年的客、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运输量的70%以上。 5. 长江沿岸的上海,南京、镇江、武汉、重庆等十几个港口对外轮开放,外轮进江、国轮入海,极大地促进了沿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第三单元中国分区地理 ‎[知识要点]‎ ‎ 一、四大地区概况比较 ‎ ‎ ‎ ‎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范围 青藏高原地区,包括青藏部,四川的西部 内蒙古高原以东、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包括黑、吉、辽、冀、鲁、晋、京、津、陕、豫、大部分,甘、宁夏东南部,苏、皖北部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包括苏、皖川大部,豫、晋南端,浙、沪、鄂、台、闽、赣、湘、贵、云、粤、桂、琼 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及甘肃北部 地形和土壤 平原为主。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称为"黄土地",东北平原以黑土著称 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交错。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土,东南丘陵的红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 高原、盆地为主。天山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风蚀作用显著 青藏高原雪峰绵,冰川纵横,被称为"世界屋脊"‎ 气候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少雨,降水集中7、8月,易出现春旱、夏涝灾害 温暖湿润、降水较均匀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从东往西,降水从400毫米降至50毫米,以干旱为主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势高,冬寒夏凉,晴天多,日照长的高原气候 河流和湖泊 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等,除松花江外,其他河流径流量较小,含沙量大。各河均有结冰期 长江水系、闽江、钱塘江、珠江等。径流量大,汛期较长,湖泊众多,有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 河流稀少,大都属内流河,如最长的塔里木河,黄河上游流经该区 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黄河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青海湖 生活 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居民以小米为主食,房屋注意防寒保温,高原居民挖窑居住,传统交通工具用骡马作役畜。溜冰、滑雪是冬季运动项目 大米为主食,旧式民居多砖瓦、竹木结构,夏季习惯睡竹床、凉席,水乡农村多以船舶作运输工具。游泳、龙舟赛是运动项目 牧民以肉食、面点等为主,住蒙古包,交通工具牛与骆驼为主 糌粑是藏民主食,重要牧畜牦牛,还是牧民主要运输工具,有"高原之舟"之称 二、农业及农产品 ‎  1.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是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耕作制度东北地区主要为一年一熟,华北地区主要是二年三熟。黄土高原以出产谷子为主。东北平原以黑土著称。这里是我国产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北方是我国苹果、葡萄、梨、桃、杏、棉等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其中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苹果的产量最大。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同最大的天然林区。存在问题,华北地区淡资源紧张;耕地大部分是中、低产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较频繁,尤以麦旱最为严重。‎ ‎  2.南方地区:本区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至三熟,田地是常年绿野芳菲。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河、湖、鱼塘等水域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蚕丝的主要产区。两个、闽、台盛产甘蔗。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胶的生产基地。本区是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地,其中以柑橘的产量最大。本区的经济林林有:茶、油茶、油桐、漆树、毛竹、松树、樟树等。存在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江河湖泊严重淤积,所以国家要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  3.西北地区:本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的广大草原是我国牧场的主要分布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造成品供应全国各地及出口国外。本区天然降水少,难以满足农作场生长的需要,但内蒙古河套地区、宁夏平原引黄灌溉,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引地下水,冰雪融水灌溉农田,形成西北重要灌溉农业区,所产的葡萄、哈密瓜、长绒棉都闻名国内外。‎ ‎  4.青藏地区:本区是我国的高寒牧区。畜牧业一直是本区划的重要生产部门,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省东部的温水谷地由于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适宜青稞、小麦、豌豆等的生长而成为高原重要农业区。‎ 三、资源与工业 ‎1. 北方地区:‎ ‎  〈1〉主要资源:①煤: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其他各省也都有大型煤矿。主要的煤矿有:大同、神府、阳泉、平顶山、开滦等。②石油: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基地。③铁:辽宁鞍山,河北迁安有铁矿。‎ ‎  〈2〉主要工业区:①以沈阳,鞍山等城市为中心的东北重工业基地。②京津沪工业区:首都钢铁、燕山石油化工、天津制碱、开滦煤矿、唐山钢铁等工业。③其他工业中心:山西太原钢铁、洛阳拖拉机制造、西安飞机和彩色显像管制造等。‎ ‎2. 南方地区:‎ ‎  〈1〉主要资源:①有色金属: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如江西的钨矿、铜矿、湖南的铅锌矿、锑矿,广西的铝矿,贵州的汞矿,云南的锡矿等。②铁:四川攀枝花、湖北大冶、安徽马鞍山、海南石碌。③煤:淮南、六盘水。④水能:现在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河的干支流上已建成20多座大型水电站。⑤核电:浙江泰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  〈2〉主要工业带:①长江沿举地带,自东向西有: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综合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等工业;以攀枝花、六盘水地区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以湘、赣、粤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多种有色多属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②南方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主要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口、宁波等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为中心的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上海浦东地区正在建设成为外向型的经济开发区。‎ ‎3. 西北地区 ‎  〈1〉主要资源:准格尔、霍林河、石嘴山的煤、玉六、克拉玛依和塔里木盆地的石油、白云鄂博的稀土、金昌的镍、和田的玉、河尔泰的金等。‎ ‎  〈2〉主要工业:包头钢铁工业、金昌有色金属工业、玉门、克拉玛依石油工业等。兰州是西北地区最大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工业中心和省会。‎ ‎4. 青藏地区:‎ ‎  〈1〉主要资源:①能源:是我国太阳能量最丰富的地区,拉萨有"日光城"之称;雅鲁藏布江地区是我国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②矿产:柴达木盆地矿藏丰富,这里的煤、石油、铅锌、盐都有在开采利用。因此柴达木盆地被誉为"聚宝盆",察尔汗盐湖附近建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 ‎  〈2〉交通运输:历史上青藏高原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区域,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川藏、青藏、新藏、滇藏等公路网。从格尔木到拉萨的青藏铁路已在建成中。‎ 四、台湾省、香港和澳门 ‎1. 台湾省 ‎  〈1〉地理位置与范围:本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面积共3.6万平方千米。台湾岛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岛屿。‎ ‎  〈2〉台湾岛约有2/3面积为山地。山地主要分布在台湾岛中部和东部。几条平行山脉作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全岛。西部平原宽广。岛上多火山、地震。岛上河流短急,水能蕴藏量大。最长河流浊水溪仅186千米。最大湖泊日月潭。‎ ‎  〈3〉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主要农产品:①森林:山地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区之一,也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其中樟树最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伴。②农产品:以水稻、甘蔗、茶叶和水果中的香蕉、菠萝驰名。台湾的海域鱼产丰富,台湾海峡为优良渔场。③‎ 矿产资源:山区多金、铜等金属矿产;西部为煤、石油分布区;北部火山有丰富的天然硫磺;西海岸盛产海盐;浅海地区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 ‎  〈4〉工业和旅游业:以"进口-加工-出口"型为主的经济,出口商品中纺织、电子电器、食品、石油化工产品占重要地位。旅游业是台湾重要经济来源。‎ ‎  〈5〉人口与主要城市:台湾全省人口2000多万,百分之九十七是汉族。他们的祖先绝大部分是很早以前从福建、广东迁移过去的,少数民族主要为高山族。台湾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全省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台北市是台湾最大的城市,高雄是最大的海港。‎ ‎2. 香港 ‎  香港位于广东省珠江中东侧,毗邻广东省深圳市。客观存它是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份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人口约600万,其中中国血统居民占百分之九十八,祖藉广东省的最多。香港重要转口港,居国际贸易有利位置。香港是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商港之一,也是世界信息和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人多地狭,工业原料、燃料、副食品、淡水、建筑材料等大部分依靠进口,工业多属加工工业。香港是一个自由港。香港的旅游业也很发达。1997年7月1日香港已回归祖国,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3. 澳门 ‎  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毗邻广东省珠海市,东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它由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岛组成。人口40多万,其中中国血统居民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祖藉也以广东省最多。旅游业是澳门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1999年12月30日,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复习指导]‎ 一、 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 ‎  华北平原旱灾、洪灾、土壤盐碱化是发展农业的不利因素。旱指春旱,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未到,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涝是指夏秋水涝,夏季降水过分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多发生在地势低平、地下水较浅地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将地下水盐碱带到地表,形成盐碱地,兴修农田水利,开渠打井,利用河水、地下水灌溉,解决旱灾;治理河流、兴修水利,防治水患,改造盐碱地及防止进一步盐碱化。‎ 二、 土地和黑土地 ‎  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在山西、陕西、甘肃境内,分布有土层深厚的黄土高原;还有含少量大的黄河,以及由黄河、滇河所携泥沙冲积而成的黄色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土壤中富含腐殖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 三、 河成灾原因及治理措施 ‎  从地形上看,海河的主要支流都发源于黄土高原区;从气候上看,海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再加上地面缺乏植被保护,结果使海河含沙量很大,当进入平原后,泥沙沉积,河床容易被淤塞;从水系特点来看,海河是一典型的扇状水系,各条河流来的洪水,只从一个海口入海,无法顺利宣泄,常常造成泛滥。现在在主要支流的上游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并修建了许多水库,以调节河流水量;下游挖掘入海新河,分散水流,使天津、河北等地免受洪水的灾害。‎ 四、 全国最大城市--上海 ‎  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处,居我国大陆沿海的中间位置。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这里相接,在海陆交通和长江航运方面具有枢纽的地位。上海位置优越,腹地宽广,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多以这里作为进出海洋的门户。因此上海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商业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 五、 青藏高原的太阳能 ‎  青藏高原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进损耗少,加上纬度较低,白天多晴天,直接辐射较强。‎ 六、 西藏高原的地热资源 ‎  西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这与本区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有关。喜马拉雅山形成历史较晚,地壳新构造运动强烈,青藏高原大幅度降起上升,并随着强烈、频繁的岩浆活动不断地从地下深处携带大量热能,烘烤加热深浅不同的地下含水层,使其形成储热层,在适当的条件下,储热层里的热流体(水、汽、气)就以各种形式显示于地表,成为汽泉、热泉、沸泉、喷泉、水热爆炸等,这种地区一般称为地热显示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富集有可供经济利用的地热资源的地域叫地热田。‎ 七、 经济特区 ‎  它是我国主权范围内的行政区划,只是属于实行特殊政策和经济管理体系的特别地区,特别之处可归纳为四点。①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利用外资;②经济活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或市场调节为主;③对于前来投资的外商,在税收、土地使用费、出入管理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和方便;④国家给予较多的经济活动自主权。‎ ‎ ‎ 第四部分 人文地理 第一单元 资源 ‎[知识要点] 一. 自然资源概述   1. 概念与分类   (1)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   (2)只要利用得当,保护合理就能循环再现和不断更新的属于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等;而矿产资源需漫长年代,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形成,故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 特征   (1) 自然资源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和不均衡性。其中可再生资源具有明显地带性地理规律,矿产资源独具地质规律。   (2) 许多自然资源之间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 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却可不断扩展和提高的。   3. 利用保护   (1) 对于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如何节约、综合利用及寻找替代品问题。   (2) 对于再生资源,则是如何保护和促进更新以及如何充分加以利用问题。 二. 土地资源   1.概念与分类   (1) 土地资源是陆地表层部分,由岩石,岩石风化物和土壤构成。   (2) 按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滩涂,沼泽,荒漠,建筑用地等等。   2.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特点   (1) 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 山地多,平地广,耕地比重小。   (3) 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4)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3.‎ ‎ 存在问题   (1)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   (2)滥恳草原、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   (3)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   (4)滥占耕地修路建房,导致耕地锐减。   4.利用保护   (1) 核心问题--保护有限土地资源。   (2)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 布局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4) 两项措施--第一,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第二,农业生产要稳妥扩大耕地面积与努力提高单产相结合。 三. 森林资源   1.资源价值   (1)环境资源 A.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E.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少噪声,杀菌抗病。   (2)物质资源 提供木材,原材料,食品饲料等。   (3)国防资源 防护国土,加强战备。   2.世界概况   (1)世界平均森林覆盖率达30%;一个国家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且分布较均衡,就能生产大量木材,还能防御自然灾害,保护农业稳定发展。   (2)世界原始林主要有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两种类型。南、北美洲、北亚、东南亚、非洲等道地区为主要分布区。但热带雨林正在遭受大规模破坏。   3. 我国特点   (1) 宜林地广,森林树种丰富。   (2) 森林面积小,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   (3) 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4)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4. 我国对策   (1)颁布《森林法》,严禁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大力植树造林,规定每年种植3-5棵树为每位公民义务。故我国人工林面积已居世界第一。   (2)实施防护林重点工程   A、三北防护林 横贯"三北"13个省级政区的万里风沙线,防风固沙,保护水土,防护面积占国土40%以上。   B、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覆盖长江中上游流域9个省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是长江三峡工程的配套工程。   C、沿海防护林 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到广西北仑河口,防风浪护堤岸工程。   D、太行山绿化工程 太行山植被稀疏,水源涵养条件差,加重了华北水资源缺乏程度。   E、平原绿化工程 属于农田防护林系。 四. 草原资源   1、概念:草场资源既包括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也包括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   2、世界分布   (1) 热带草原主要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温带草原主要在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   (2) 就国家而言,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美国、阿根廷、蒙古、新西兰等草场丰富。   3、我国概况   (1) 总面积居世界第二,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   (2)‎ ‎ 我国主要草场分布有东北草原区,蒙甘宁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草山区五大地区。   (3) 存在问题 靠天养畜、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碱化,载畜量越来越少。   (4) 对策   A、依据《草原法》加强管理,规定合理载畜量,定期轮牧或轮流打草   B、建设人工草场,扭转靠天养畜落后局面。 五.水生动植物资源   1.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1/4,居世界第一。   2.珍稀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扬子鳄,文昌鱼等等。   3. 问题   A,滥捕滥猎,使部分种类濒临灭绝。   B,海洋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衰退。 六.自然保护区   1.意义 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多种生态系统。   2.我国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名录 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湖北神农架,新疆博格达峰,江苏盐城,云南西双版纳,贵州茂兰,浙江天目山,黑龙江丰林,四川九寨沟与黄龙。 七.矿产资源   1.概念 矿产是指富集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达成工农业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   2.世界概况   (1) 一个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作为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标志。   (2)发达国家消费大部分矿产,并在掠夺和加工中牟取暴利;发展中国家开采、出口矿产资源,部分国家甚至在经济上依附于此.为此,发展中国家应发展民族资源加工工业。   (3)虽然某些矿产目前出现枯竭迹象,但随技术进步,我们利用类型会增多,品位要求会降低,综合利用程度会提高,我们利用矿产资源的前景是广阔的。   (4) 开矿存在的环境问题。   A. 露天采矿剥离岩土,导致水土流失。   B. 地下采矿形成采空区,导致地面沉陷,破坏地下水自流循环。   C. 废矿石占用大片土地。   D. 采矿"三废"污染环境。   3.我国特点   (1)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钨,钒,锌,钛,稀土,锑等储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矿种较齐全,资源配套较好的少数国家之一;矿业开发总规模居世界第三。   (2)铁等一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金刚石、铬、铂、钾盐等矿种短缺或不足。   (3)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我国三大伴生矿是攀枝花铁矿伴生钒钛矿,白云鄂博铁矿伴生稀土矿,金昌金川镍矿伴生多种金属。回收率低会浪费资源,造成污染。   (4) 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集中分布便于大规模开发,但运输压力大。   (5) 矿产资源形势严峻。尤其是石油,天然气 ,煤,钾,铁,铜这6种支柱性矿产探明储量严重不足。   4.对策   (1)‎ ‎ 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   (2) 加强地质勘查,探明后备储量。   (3) 加强国际合作,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