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邢台一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观:儒家主张重义轻利,墨家主张义利并重,道家主张利义双弃,法家主张一断以法。这些不同的“义利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B. 不同流派在社会巨变中的利益诉求不同 C. 平民教育的发展推动传统文化重焕光彩 D.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结束国家分裂掌握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诸子百家的义利观不同,每家的义利观都代表了各自阶层的利益,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故答案为B项;A项是“百家争鸣”的影响,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平民教育刚刚出现,不可能起到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作用,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2.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 王国势力强大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 现实统治需要 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 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3.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按照他的看法,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 A. 否定真正权威 B. 注重回归古典 C. 顺应世俗要求 D. 精于哲学思辨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反对汉代儒学,欧洲新教主张《圣经》至上,回归古典,故B正确;宋代儒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批判继承,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错误;宋代儒学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思想理论,并非顺应世俗要求,排除C;宋代理学具有思辨性特点,不符合欧洲新教,排除D。‎ ‎4.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5.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地主阶级改革派迅速形成和发展壮大 B. 新经济成分的发展要求打破思想束缚 C. 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 D. 地主阶级思想家从明代的灭亡中吸取经验教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一批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等反映时代需要的思想主张,故B项符合题意;A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封建士大夫阶层,并非地主阶级改革派,排除;C项,明清时期传统理学仍点主导地位,儒家思想仍是官方统治思想,排除;D项,题干只提及否定传统封建思想,不能体现对明亡教训的借鉴,排除。‎ ‎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 “经世致用”‎ B. “人心一点灵明”‎ C. “循天下之公”‎ D.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选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选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选项排除。‎ ‎7.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据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A. 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B. 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 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D. 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强调的是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的说与材料无关,故A项排除;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 ‎8.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 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 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 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两宋时期雕版印刷的四大中心多在江南,唯一在江北的汴京纸张质量较差,可知B项符合题意。毕升发明的是活字印刷术,于题意中无从反映,A项不符合题意;交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印刷术发展的结果,C项错误;印刷业的发展有利于程朱理学的宣传,却不是其兴起的原因,D项错误。‎ ‎9.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土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赞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B. 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 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D. 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可知,明代后期我国科技重实用的特点,材料“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体现轻视理论的特点,故A 项正确;材料只是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奇器图说》的个例,无法体现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外技术差距缩小,排除C;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中西科技的目标,排除D。‎ ‎10.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11.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奏请“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肆业(求学),实力讲求,以仰副(辅佐)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材料表明洋务派选派留学生出国旨在 A. 改革传统教育体制 B. 学习外国先进技术 C. 寻求实业强国之道 D. 培养维护统治之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实力讲求,以仰副(辅佐)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可以看出洋务派选派留学生出国的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出国并不是改革传统教育体制,A错误;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是洋务运动的手段,不是主要目的,B错误;寻求实业强国之道不符合材料中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C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选聪颖子弟,携往外国肆业(求学),实力讲求,以仰副(辅佐)我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的分析理解。‎ ‎12.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3.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 ‎14.‎ 有学者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 A. 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 B 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C. 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 D.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可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的倾向,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学,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相结合,没有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没有涉及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故D项错误。‎ ‎15.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该现象表明 A. 维新派思想与实践的错位 B. 大众传媒固守传统文化 C. 中体西用仍是维新派宗旨 D. 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19世纪末,湖南维新派一方面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祟孔教”可知,材料反映了维新派在思想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在实践上极力推祟孔教,说明维新派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反映出中国近代化的艰巨性,故D正确;A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排除;B项不符合“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排除;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宗旨,C错误。‎ ‎16.1919年,陈独秀在文章中指出:无论是18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还是20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它们极口痛骂;但是以后的历史学家会把它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这一表述反映出陈独秀 A. 认为法俄两场革命的性质相同 B. 肯定俄国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 C. 对俄国十月革命态度发生变化 D. 已转变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陈独秀将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并列,以及材料中的“但是以后的历史学家会把它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可以看出,陈独秀肯定了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陈独秀认为法俄两场革命的性质相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陈独秀对俄国十月革命态度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陈独秀已转变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排除D项。‎ ‎17.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择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 ‎18.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A.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 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次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C选项符合题意。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成为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A选项排除。中共十四大和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B选项排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D选项排除。‎ ‎19.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同苏联的区别,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等新的概念以区别“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这些概念的提出 A. 体现了中共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理论产生 C. 反映出中共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 D.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几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我国国情,我国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要把我国建设成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联合一切民主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B项是指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排除;材料“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表明我国实行“两步走”的战略,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项排除;D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状况,排除。‎ ‎20.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下表系列谈话,史称“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A. 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 B. 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 C. 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 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速度迅速发展”可知,是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的总结,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本质思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故A项正确。“北方谈话”是经济领域的意见,故B项错误。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故C项错误。“南方谈话”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知,故D项错误。‎ ‎21.如表是创刊于1981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 ‎《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前五名)‎ ‎1981—1991年 ‎1992—2010年 ‎2011-2015年 ‎1981—2015年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频次 科研单位 ‎108‎ 技术创新 ‎405‎ 技术创新 ‎166‎ 技术创新 ‎579‎ 科技体制改革 ‎100‎ 对策 ‎250‎ 对策 ‎141‎ 对策 ‎391‎ 科研成果 ‎82‎ 高校 ‎225‎ 影响因素 ‎130‎ 高校 ‎303‎ 基础研究 ‎79‎ 自主创新 ‎198‎ 创新 ‎95‎ 创新 ‎279‎ 科研管理 ‎78‎ 创新 ‎184‎ 产业集群 ‎95‎ 自主创新 ‎265‎ A. 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B.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C. 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D. 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科技的发展。材料反映了《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1981-1991年,关键词“科研单位”和“科技体制改革”频次较高;而到了1992-2010您和2011-2015年频次较高的是“技术创新”和“对策”;1981-2015年“技术创新”和“对策”频次较高,由此可以看出1992年之后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和“对策”,而1992‎ 年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发展,故C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关键词的变化体现的是人们对科技的重视,但反映不了科技促进社会进步,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技期刊中的关键词,能反映科技发展,但体现不了其是否转化为生产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无关,故D选项错误。‎ ‎22.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2836个,1980年增加到3566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2224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 B. 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 C. 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D. “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类型占比,传统类绝对主导,西式类很小。这是非正常现象,是不合理的。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左”倾思想影响仍然存在。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违背材料体现的发展不平衡,排除;材料信息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尚未深入开展,B项排除;过于注重发展本国传统类的文艺团体,出现极端不平衡,说明“双百”方针尚未得到全面贯彻,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例如,材料核心信息是中国艺术表演团体类型占比,传统类绝对主导,西式类很小;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例如,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 ‎23.希腊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B. 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 C. 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希腊英雄是人与神结合后孕育出的半人半神,由此推断出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具备人神同形共性的特征,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选项D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古希腊的英雄是集体力量的和智慧的化身,并不意味着其仅仅崇尚武力征服,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4.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雅典政局动荡,世风日下,民众精神空虚,道德败坏。智者们虽然回答了什么是道德,但同时他们利用混乱的社会状态迎合着当时的社会恶俗,误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针对这一情况,苏格拉底提出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认识你自己 C. 追求舒适的生活 D 美德即知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苏格拉底所处时代的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针对这一情况,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道德方面的劝诫,即美德即知识,故D正确;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A;“认识你自己”与“世风日下,民众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的社会背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追求舒适的生活”不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排除C。‎ ‎25.在启蒙运动中,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这主要是因为 A. 自然科学尚未完全成熟 B. 哲学家的成就最突出 C. 哲学革命是运动的目标 D. 批判宗教神学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成为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故D正确;A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哲学家的成就最突出,排除B;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促进思想解放,C错误。‎ ‎26.卢梭认为,人类天性本善,原始人是“高贵的野蛮人”,原始社会最美好,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由此欧洲思想界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以下言论体现该思潮的是 A.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B.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英】大卫·休谟 C.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 D.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康德 ‎【答案】B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理性是激情的奴隶”这种观点体现的是反对理性的浪漫主义思潮,B正确;认识你自己就是要我们不断自省,了解、洞察内心深入的自我,体现出理性,不符合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排除A;“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即人生而自由,这是天赋人权,但是所谓的权利总是要对应同等的义务,否则别人的权利就无法实现,所谓的义务或限制一面,就是所谓的“枷锁”,体现出理性,不符合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排除C;“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鼓励人们运用理智,摆脱任何权威,强调理性,不符合浪漫主义思潮的特点,排除D。‎ ‎27.“1530年,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只怀表,计时器真正得以‘便携’。在此之前,它是教会的奢侈品,只出现在高大教堂的塔顶……斯特拉斯堡教堂内‎11米高的天文钟,每整点都有死神提着板斧出来报时,准确无误,教堂落成之际,大主教下令将热铅灌入钟表师的双眼。”钟表的发展历程折射出 A. 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 B. 文艺复兴的影响绵长深远 C. 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 D. 工业革命的发明层出不穷 ‎【答案】C ‎【解析】‎ 怀表原本属于教会的奢侈品,1530‎ 年以后逐渐大众化,可以反映出宗教改革兴起后,教权的桎梏逐渐被挣脱,故C项正确;题干内容反映的是怀表的普通化与教会的关系,与科学的发展带来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题干中并未反映出钟表的发展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是在18世纪中期以后,与题干的时间不符,故C错误。‎ ‎28.1600年,因为坚定不移地同罗马教会、神学作斗争,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被罗马教会称做异端处以火刑,其为科学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令后人敬仰。但在此之前,马丁·路德同样反对罗马教皇却免遭其难,主要原因在于 A. 因反对赎罪券和简化宗教仪式而得到人民的拥护 B. 因向罗马教皇忏悔而获得宽恕 C. 因主张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而得到德意志诸侯的保护 D. 因创立了路德教派同罗马教皇分庭抗礼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布鲁诺的遭遇和马丁·路德截然相反,主要原因是二者的思想虽然都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并不一样,马丁·路德主张国家主权高于教权,因此得到了诸侯的拥护,免于劫难,故C正确;反对赎罪券和简化宗教仪式属于马丁·路德改革内容,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9. “黑体(能全部吸收外来辐射能的物体)腔壁由无数能量不连续的带电谐振子组成,它们所带的能量是一个最小能量单元的整倍数,这些带电谐振子通过吸收和辐射电磁波,与腔内辐射场交换能量。”下列与这一理论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实验科学,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B. 时空的性质跟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有关 C.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力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D. 与“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基本一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错误,微观世界的研究是20世纪开始的,近代科学是牛顿时期出现的;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C项正确,微观领域的研究弥补了经典力学的不足;D项说法与材料相反。‎ 考点:现代科学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量子力学理论有所了解。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量子论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等。‎ ‎30.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D. 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的表述不合主题,故A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思想方面,与民主政治无关,故B项排除;依据材料中“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等信息可得出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31.启蒙主义宣示“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必项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下列文学作品反映这一思潮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等待戈多》‎ C. 《人间喜剧》‎ D. 《西风颂》‎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启蒙主义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必项以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并思考自己的命运,”可知是现实主义文艺流派,故答案为C项;A项的流派是浪漫主义,排除;B项的流派是现代主义,排除;D 项的流派是浪漫主义,排除。‎ ‎32.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这些“拜伦式英雄”的出现反映了 A. 光荣革命时代理性之光 B. 启蒙运动时代的梦幻理想 C.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 电气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伦式英雄”的出现与工业革命有关,同时受启蒙思想影响,这些人具有反抗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故C项正确;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提倡理性的是启蒙运动,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时期提倡理性思考一切事物,反对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故B项错误;电气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之后到来的,与拜伦生活于19世纪初的时代不符,故D项错误。‎ 卷II、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治国之有法术赏罚,犹若陆行之有犀车良马也,水行之有轻车便檝也,乘之者遂得其成。‎ ‎——韩非子 材料二 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思想渊源,就广义而言,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民本”、“仁政”思想以及道家的“无君论”。而黄宗羲新民本思想之“新”,就新在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君以民为本”、“臣为民请命”的“为民作主”旧范式,而提出了“民为主,君为客”的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新思想,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公法)治天下”的民治主张,而这是“以君权为核心”的传统民本思想所无法企及的。‎ ‎——吴光《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性质、内容、渊源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答案】(1)主张:君舟民水(或者答民本、重民);无为而治;法治、重法术赏罚。‎ ‎(2)特点:思想来源多样化;突破传统民本思想;批判专制,具有民主色彩。(学生答出主权在民、民治等也可酌情得分.答出两点即可。)‎ ‎(3)中国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或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可知,荀子认为君舟民水(或者答民本、重民);根据《道德经》“取天下常以无事”可知,其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治国之有法术赏罚”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重法术赏罚。‎ ‎(2)特点: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民本思想来源于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说明其思想来源多样化;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新民本思想“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君以民为本’、‘臣为民请命’的‘为民作主’旧范式”,即突破传统民本思想;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主张“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新思想,体现了批判专制,具有民主色彩。‎ ‎(3‎ ‎)据材料“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中国的原因所在。据材料“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并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等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 汉代统治者在完成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 总之,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示例2: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就是欲借传统之力推进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就必须丑化孔子。法国的伏尔泰对孔子的赞美,也是为其反对封建教会和王权专制,进而且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服务的。‎ 总之,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解析】‎ ‎【详解】阅读材料,依据“正统化”“僵化”“维新化”“丑化”,可拟定一个论题: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阐述:结合所学,可从汉代、宋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原因、和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儒家思想的地位分析说明,即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理学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是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最后进行总结,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取其他信息,提炼出论题也可。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5.材料 乾德二年,宋太祖“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自此,地方的募兵必须以中央诏令为准,严格禁止高级将领在军中私自召募亲兵卫队。后在平定江南过程中,陆续下达诏令,释放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并遣散征自民众的乡兵。规定凡是不“情愿”入伍的,即使已经被强制为兵,也得改正。对在募兵制度下特有的士兵们养家糊口的正当要求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同时规定地方部队中的精锐“壮勇”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老”、“病”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其余既非“壮勇”,又不“老病”者则编入厢军。宋太祖对募兵制度进行的改革,为募兵制度在两宋以至后世长期居于古代兵役制度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1)中央统一募兵,禁止私自募兵;坚持“情愿”原则,禁止强制征兵;关注士兵生活;创立“剩员”和“厢兵”制度。‎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强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军队规模庞大,但战斗力不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地方的募兵必须以中央诏令为准…规定凡是不“情愿”入伍的,即使已经被强制为兵,也得改正。对在募兵制度下特有的士…兵们养家糊口的正当要求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从募兵政策、原则、对士兵的关注、制度创新角度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严格禁止高级将领在军中私自召募亲兵卫队…对在募兵制度下特有的士兵们养家糊口的正当要求则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老”、“病”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古代兵役制度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加强政权认同、提高军事战斗力及对后世影响进行归纳概括。‎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14万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去往欧洲前线,承担了最艰苦、最繁重的战勤任务,1917年中国政府宣布参战后,华工又被直接派往前线。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华工参加一战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参加一战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远征军人缅甸作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原因:一是英法一战伤亡惨重,二是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影响:增强了欧洲对中国的了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2)原因:日军进攻缅甸,英国邀请支援;中国参战也为了稳定中国西南大后方的需要。‎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所学得出英法一战伤亡惨重、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影响:根据“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得出增强了欧洲对中国的了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联系所学可知,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2)原因:根据“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得出日军进攻缅甸,英国邀请支援;根据“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分析得出中国参战也为了稳定中国西南大后方的需要。‎ ‎37.材料 公元3世纪,印度和中亚来华的僧人传译了大量的经典。但所译经文多有舛误,为求取真经,在法显之前有史料记载的西行求法高僧,就有12人。法显,公元399年,他以65岁的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历时14年,辗转近30个国家,行程5万里,先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国,游历了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经10部,近百万言的梵文写本。公元409年,法显离开印度,从多摩梨帝国(今加尔各答附近)海口乘商船,昼夜航行14日抵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根据记载,法显在斯里兰卡两年,求得多部佛教经典。公元413年,法显将这些经律,包括此前在印度取得的全部带回了中国,与佛陀跋陀等在建康(今南京)合作翻译,先后将大部分经律论译成了汉语。与此同时,还就自己求法的经历和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佛国记》。法显是我国第一位从陆路西行再由海路携佛经东归的取经者。‎ ‎——摘编自成建华《法显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显西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显的贡献。‎ ‎【答案】(1)政权分立,战乱频仍;三教并立,思想活跃;佛教迅速发展;佛教传入,翻译、理解分歧大;之前西行者的尝试和铺垫 ‎(2)推动佛教的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交流使者;留下了重要的地理著作,为研究古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资料;体现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印度和中亚来华的僧人传译了大量的经典…在法显之前有史料记载的西行求法高僧,就有12人…公元399年,他以65岁的高龄…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 结合所学从当时的政治局面、思想文化现状、佛教传入及发展、文化分歧及前人奠基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先后将大部分经律论译成了汉语….写成了《佛国记》。法显是我国第一位从陆路西行再由海路携佛经东归的取经者。”结合所学从佛教中国化、文化交流的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精神体现进行分析阐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