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济南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之记叙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济南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之记叙文

‎2019年济南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之——记叙文 ‎【记叙文中考考点】‎ ‎1.分析标题 把握人称 ‎2.把握顺序 摸清线索 理清思路 ‎3.整体感知 概括要点 把握主旨 ‎4.重点词、句、段的赏析 ‎5.表达方式及作用分析 ‎6.表现手法鉴赏(一)‎ ‎7.表现手法鉴赏(二)‎ ‎8.品味人物形象 ‎9.记叙文阅读之个性表达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 ‎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 ‎ ‎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 ‎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个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 ‎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 ‎ 第一讲:分析标题 把握人称 一、考点聚集 ‎1.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2.把握文章所用的人称。‎ 二、常见考题 ‎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替换或哪个标题更好。‎ ‎3.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4.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5.判断运用了哪种人称,并能简析此种人称的好处。‎ 三、知识储备 ‎(一)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是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浓缩。记叙文的题目往往一语双关,富含哲理,常见的作用:‎ ‎1.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 ‎2.交代主要内容,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 ‎3.设置悬念;‎ ‎4.揭示(或暗示);‎ ‎5.点明线索;‎ ‎6.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孙犁的《芦花荡》;‎ ‎7.交代描写对象,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8.题目新颖别致,有意蕴,吸引读者(多用好处);‎ ‎9.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10.体现(表达、寄托)……的感情;‎ ‎(二)分析标题的方法技巧 ‎1.结合全文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对题目中的关键词需要分别加以阐述。如《高尚的选择》在分析标题时可以抓住“选择”、“高尚”两个词来理解。‎ ‎2.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含义,需要由表及里加以理解,深层含义多为文章的中心。如〈悠长的铃声〉这个标题的理解。‎ ‎3.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指代含义,由实到虚。如《那一扇门》中“门”的含义,就不能单单答“门”的实际含义,而应该还有虚的内容在里面。‎ 39‎ ‎(三)注意: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与文章中心、线索有密切关联,有时也与文章的写作意图有关,而此题恰恰兼具这些方面的特点。答题时一定要在阅读全文、深刻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考虑答题。组织答案时,要力求全面,不只要抓住一点。‎ 记叙文的人称: ‎ ‎(四)(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记叙。确定是笔者本人, ‎ ‎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 ‎  (2)第三人称:以第三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 ‎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可以从多方面叙述。 ‎ ‎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可能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 ‎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和力,便于感情的交流。 ‎ 四、答题格式 ‎1.文章的标题运用了XX(修辞)手法,表面含义是XX,深层含义是XX。‎ ‎2.文章的标题能用(不能用)XX替换,因为替换后的标题(原标题)有XX好处,替换后更能体现(不能体现)这一点。‎ ‎3.文章的标题运用了XX手法,(或从XX角度来概括)直接(或含蓄或形象)地表达了主题(或作者的某种情感、人物的某种性格特征、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典型例析 ‎(一)六个馒头 陈玉婵 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甲)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做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a眼圈红了。‎ 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子一边后悔一边默默地落泪。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b眼圈红红的。‎ 后来总有人以吃了女孩子的馒头为理由请她吃饭,使她不再嚼干涩难咽的馒头,使她可以和所有其他同学一样吃着炒菜和米饭。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着痕迹的馈赠,默默地享受着这份单纯却丰厚的友谊。‎ 回来之后,女孩子变了。(乙)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去帮助别人。后来,这个女孩不仅是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也是人缘最好的一个。‎ 因为女孩子知道,同学们给她的是金钱所不能买到的善良和真诚。她们的友谊就像春天里最明媚的那一缕阳光,照射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39‎ ‎(二)零点降生的女孩 ‎ 乔叶 ‎①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子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②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③母亲怔住了。‎ ‎④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太浮气,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⑤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⑥八年之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⑦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⑧“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八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⑨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惰于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是多么愚蠢。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福之泉。‎ ‎(选自《幸运之泉》,有改动)‎ ‎1.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用第几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愧疚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 ‎2.有人说,第九段中作者一会儿用“我”一会儿用“你”的人称,使人称发生了变化,这样做不仅造成了人称的混乱,而且使读者不易理解。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 ‎ ‎ ‎ ‎ ‎【跟踪训练】‎ 像向日葵一样灿烂 吕 麦 去年冬天,我的工作、婚姻相继出了问题。我带着满心的颓废和落寞,回到乡下老家。像一只冬眠的丑蛤蟆,整日蛰伏在房里,回避邻人关切的询问和眼光,躲避着世俗的热闹和喧嚣,沉湎在惆怅和忧伤里,一天天地委靡、凋敝。‎ 三月的一个清晨,春寒料峭,父亲破天荒地把我从昏睡中叫醒,逼着我吃完热乎乎的早饭。然后,塞给我一把小锄头,让我跟他一块儿下地干活。‎ 父亲领我来到院外的一块麦地边。我望着被薄霜打蔫的麦苗,心头的哀伤挥之不去,眉毛绞成一个难解的结。父亲弯着腰,在田埂上刨出藏在土里的茅草茎,再把地面归置平整,一锄一锄地凿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我皱眉问父亲:“你这是准备种啥?”父亲直起腰,笑着却答非所问地说:“别看庄稼这会儿被霜打蔫了,等会儿太阳一出来,就又精神了。”我和父亲忙了一天,麦地四周的田埂两侧,有了无数个间距齐整的小坑,一眼看上去颇为壮观。‎ 翌日,父亲从镇上种子站买回一小袋葵花子儿。他在前头一个坑一个坑地点肥,我在后头往坑里丢一粒葵花子,然后用脚轻轻拨些土盖上。几天后,麦地四周就冒出了一株一株娇嫩的新绿。‎ 向日葵苗在春风、旭日的抚慰下,一天天地长高、茂盛。五月,已长到半人多高,蒲扇似的叶片婆娑有声,摇曳着一片葱郁和繁茂。父亲却用一把剪刀,把向日葵茎上多余的新枝、杈头,全部剪除掉。看着向日葵身上,一个一个正滴“泪”的创口,我抑郁地问父亲:“它们……会受伤死掉吧?”父亲笑说:“不会!它们会因这‘伤’,一心一意地向上长,变得更加粗壮、结实。”我狐疑地看着父亲。‎ 39‎ 很快,梅雨季节来临。连续半个月的阴霾,暴风时常夹着骤雨,肆虐着大地。许多庄稼、小树,都被大风吹歪、刮倒,有的受不了雨水的冲刷衰竭死亡。而田埂上的一排排向日葵,虽然被吹淋得摇摇晃晃,却依旧挺立着、茁壮着、生长着,头顶上无声地孕育出一个一个拳头大小的花盘。‎ 七月,向日葵一朵朵地盛开了,金黄金黄,娇艳灿烂,在田野四周燃烧、蔓延、铺展,形成力量强大的花潮,涌动着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和朝气。我的眉结逐渐舒展,心头有莫名的喜悦。‎ 清晨,父亲和我坐在向日葵的花海里。父亲掏出一支烟点上,惬意地吸一口,对我说:“丫头,天会出太阳,也会刮风、下雨,但风雨并不是天天有。你看这向日葵……”突然间,我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是的,向日葵的灿烂经历了伤痛、风雨和等待。如果人在困境中,亦能一点点地努力,一步步坚持,坚强隐忍,勇于面对,人生就会像向日葵一样傲立挺拔,绽放美丽,灿烂如锦。‎ ‎(选自《思维与智慧》)‎ 探究练习 文章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讲 把握顺序 摸清线索 理清思路 一、考点聚集 理清文章思路和脉络层次、把握文章的线索。‎ 二、常见考题 ‎1.判断整篇文章或者某几个自然段运用了记叙的哪种顺序,并说说此种顺序的作用。‎ ‎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指出文章的线索。‎ ‎3.用填空或表格的形式概括文章的部分内容或梳理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 三、知识储备 ‎(一)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 ‎ (1) 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 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 ‎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 ‎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 ‎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二)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常见的线索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或行踪。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 ‎(三)理清思路的方法 ‎1.把握线索 ‎(1)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例如:《背影》、《皇帝的新装》、《风筝》。‎ ‎(2)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 ‎(3)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注意表示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四、答题格式 ‎1.本文采用了XX顺序,此种顺序的作用是XXX。‎ ‎2.文中某人的情感变化过程是:先是xx,然后xx,再然后xx。‎ 五、典型例析 ‎(一)一百元的旅程 ‎①“得知你家困难,寄钱一百略表寸心。”不行,不行,他一笔划掉,拧眉沉思片刻重新写道:“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治病要紧,别拖了。”不行,还是能看出来。他用笔敲一下头:怎么措辞才好呢?‎ ‎②“已经下班了。”邮局的工作人员催促。‎ ‎③“就好。”笔尖在汇款单上附言栏划动着:“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把用到最要紧的地方吧。好心人。”‎ ‎④走出邮局,他长长地吁了了口气。到学校快一个月了,妈还病着么?唉,妈怎么就不听劝呢?不能怕花钱就不治病呀!爹竟帮妈说话,难道没看见妈病痛的样子么?以后会治,总是以后,以后是哪一天呢?他叹了口气。‎ 39‎ ‎⑤来城里上学时,爹非要把最后的50元钱再给他带上。那怎么行呢?我带的钱已经足够多了。你能说别人家的孩子一学期花多少,这哪能比呢?我不是他们,另行咱家也不是别人家呀。真的够了!爹,你别难过,妈看见又要流泪了。我会吃好的,会看护好自己,会常给家里写信。他眼里流着泪花,扭头看看身边,行人匆匆,没有人注意他。‎ ‎⑥开学后,学校评学习标兵。他没想到学校一下子奖给他一百元!拿到钱,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把钱给家里,让妈妈治病。但是怎么寄呢?想来想去,他决定以“好心人”的名义把钱“捐”给家里。‎ ‎⑦有了这一百元钱,再借点儿,妈总可以去看一下病买些药了。对,一定要让妈去治病,不能再拖了。得写写封信再劝一下他们,今晚就写!他想着,似乎妈已经去了医院,病也好起来了。他脸上露出一丝浅浅的笑。‎ ‎⑧太阳的余晖快褪尽了。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幻着形态。看,那不是爹在躬身犁地么?不,像是在推车。哦,还有妈,多像拖着病体在地里劳作的妈妈呀!还看得见她那飘动的白发……‎ ‎⑨十二天后的上午。天晴得真好。人不觉得太热,暖得很。放学时,老师叫住他,递给他一张纸。看到那张纸的瞬间,他一阵眩晕。他的心在颤,手在抖,一张年轻坚毅的方脸痛苦地扭曲着,强忍的眼泪还是泉涌而出。泪珠溅落在汇款单上,打湿了附言栏中那两行小字:有个好心人给咱家寄了些钱,给你一百元。要学好吃好,家里平安,别挂心。‎ ‎ 1.本文巧妙地使用了插叙,请概括插叙的内容与作用。‎ ‎(二)13元“遗产”‎ 凤仙草 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得去躺一会儿,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儿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眼睛眯成了一道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一摸她的额头,我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烧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她说:“不用,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女儿上了三轮车。‎ 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们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着三轮车,生怕耽误了她。‎ 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这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的。”‎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妈妈。”‎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子,我的眼睛蒙眬了,‎ 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 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以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减轻母亲的负担。‎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选自《读者》有删改)‎ ‎1.本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2.文章为什么用“13元‘遗产’”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跟踪训练:‎ 39‎ 母亲 肖复兴 ‎ (1)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 是不让她摸。 ‎ ‎  (2)望着这个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 ‎(3)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地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 ‎  (4)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我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可得好好孝顺呀……” ‎ ‎  (5)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 ‎  (6)“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 ‎  (7)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 ‎  (8)“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 ‎  (9)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 ‎  (10)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 ‎  (11)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 ‎  (12)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 ‎  (13)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 ‎  (14)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养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 ‎  (15)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跃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 ‎  (16)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却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 ‎  (17)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1.本文是以“我”对继母的感情变化为行文线索的,请根据这条线索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   反感→_____→_____→_____‎ 39‎ 第三讲 整体感知 概括要点 把握主旨 ‎ 一、考点聚集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准确概括文章(段)的要点和主旨。‎ 二、常见考题 ‎1.简要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3.文章某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或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知识储备 把握文意,确定文章的中心的方法技巧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所以可根据标题确定中心。当然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这种题型则是对中心进行压缩,保留中心句中的关键词即可。‎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动机等,文章的主题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写人叙事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时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则可使用下面的格式:‎ 概括文章的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四、答题格式 五、典型例析:‎ ‎(一)花事 文文6岁那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小而密,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引来了不少小蜜蜂和白蝴蝶。过路的行人无不驻足观望,连夸好美的花啊!‎ 文文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问妈妈,妈说是桃花。‎ 过了半个来月,那树上的花朵落光了,枝上长出了绿叶。文文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二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粉红的花朵。‎ 文文和爸爸路过院墙外。文文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桃花啊!” ‎ 爸爸说:“那不是桃花,桃花开得更大,开得更稀,颜色更红。”‎ 文文问那是什么花?‎ 爸爸说他见得少,不太清楚,也许是樱花。‎ 文文一定要问个明白。爸爸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饭吃!‎ 过了十来天,那树上的花朵全都凋谢了。文文又慢慢忘了这事。‎ 第三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花。‎ 文文叩开王大伯的院门,问他那树上开的是什么花?‎ 王大伯说是一个远方亲戚给的树苗,他也不清楚,不过看样子像是海棠花。‎ 文文从没有见过海棠花,但他似乎听人说过海棠是在秋天开的。于是他继续问下去。王大伯很不耐烦,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钱花。‎ ‎ 后来花落了,文文又慢慢把这事忘了。‎ ‎ 第四年春天,王大伯院子的花如期开放,又唤起了文文的好奇心。‎ ‎ 文文特意找来邻居家一个读中学的大哥,问他那是什么花?‎ ‎ 那大哥睁大眼睛,看了大半天也说不出花的名字。‎ 文文急了,问:“你不是上了生物课吗?怎么会不知道?”‎ ‎  大哥说:“甭提了,生物课是副课,全被主课老师占用了。不过看花样子像是桑树花。”‎ 39‎ ‎ 文文不信,说他见过桑树花,不是这样子的。‎ 大哥很丢面子,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它!‎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几度花开花落。‎ 文文不觉上中学了。这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悄悄长成了大树,树上的花越开越多,煞是壮观。可他仍不知道那是什么花。‎ 一次,文文问生物老师。生物老师说课本上也找不到。文文便说您教生物课,肯定知道。生物老师很生气,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知道又有什么用,你还是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 直到16岁那年,文文读高中,他看了很多课外书。他在读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时,从书页间看到了一幅彩色插图,图中樱桃树上的花与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树上开的花竟一模一样。‎ 文文终于知道王大伯院子里开的花是樱桃花了。更可喜的是,他在这年夏天还意外地看到树枝上结满了长柄小个的红樱桃。不会错。他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他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每一个人。他告诉了爸爸妈妈,也告诉王大伯等人。可是他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都说知道那是樱桃花有又有什么用!‎ 不过,文文觉得挺有用。‎ 等到来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樱桃树再次开花时,文文总自豪地对围在墙外看花的小朋友说:“你们都看清楚,这树上开的可是樱桃花呀!好美的花!”‎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 ‎ ‎(二)父亲的旅游 顾文梅 父亲是生活在辽宁农村的一个有点手艺的普通农民,按说,一个农民对旅游是没什么兴趣的,可父亲却是个例外。‎ 记得我刚上小学那年,父母终于攒够了钱,盖起了村里最好的房子。‎ 搬进新房子那天,父亲喝了二两酒,倒背着手站在院子里,像是对我们,又像是对着屋脊上描金的五彩凤凰说,等明儿有了钱,我就带你们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看看皇上的金銮殿。刚好语文书上有天安门的图片,于是很长时间我一翻语文书就浮想联翩,盼着家里早点有钱。‎ 那时我兄妹三个,盖房子那年又添了一个妹妹。慢慢地,我们都上了学,用钱的人多了,而父亲的手艺和庄稼却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收入,有钱去旅游的日子怎么等也等不来。但旅游的话还是时不时地被父亲提起,我们的心里充满希望,相信早晚有一天父亲会带我们出去玩。‎ 后来大连开发旅游,好多人都去凑了热闹,我三姨去大连旅游结婚回来,把大连的老虎滩吹得天花乱坠,和我们一样没有见过海的父亲于是把他旅游的目的地改成了大连。父亲说,等明儿有了钱,我带你们去大连,咱也去看看大海,看看老虎滩。‎ 大连离我们家可比北京近多了,所以理所当然的,我们对大连的期望比对北京又多了一层。我们都打听好了,去大连坐慢车也就只要一夜,车费才十多块钱。可是几年过去了,家里的钱还是只够让我们吃饱穿暖交学费。‎ 哥哥结婚那年,我上初二,那年不知谁发现了本溪水洞,于是那个不知名的山沟沟成了旅游热点。本溪离我们村又近了许多,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就能到,于是父亲又把旅游的地点改成了本溪水洞。‎ 父亲这次不再是嘴上说说了,还真付出了行动——他给了哥哥一些钱,说,你们小两口去看看水洞吧,转过身来对眼巴巴看着的我们三个说,你们再等等,等再有了钱我也带你们去。‎ 父亲的这句话当时只有妹妹当真了,我和弟弟听多了。后来我上高中上大学,每月按时给我寄生活费像是压在父亲头上的一块大石头,那几年,父亲终于不再念叨旅游的事了。‎ 父亲再次提起旅游时,我已在离家千里之外的江边小城结婚生子,回家探亲时父亲对我说,这回好了,你们总算都成家立业了,我也该享受享受了,今年再忙一年,明年春天我到你那儿去住上半年,到时候你也带我去逛逛大上海。我们都笑了,说行。‎ 转年的春天,等来的却是父亲得了绝症的消息。等我赶到病榻前,父亲已经下不了地。‎ 春天来了,正是旅游的好时节,不知在另外那个世界的父亲,是不是又动了旅游的心思。‎ ‎(选自《扬子晚报》)‎ ‎1.整体把握。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只给孩子空头许诺的人?‎ ‎2.内容概括。文中父亲对孩子许诺旅游几次?请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为什么景点离家越近却又去不成了?‎ ‎ ‎ 39‎ ‎3.句意理解。结合文章题目谈一谈结尾一句话的言外之意。‎ 跟踪训练:‎ 父亲是个“大忽悠”‎ 宁国涛 我父亲是邮电局里一个普通的职员,干了将近半辈子分拣工。‎ 父亲喜欢吹牛,动不动就在我们面前吹嘘自己与市里某某领导有多少多少年的交情了、与某局的头头关系是多么多么的铁,经常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我们知道他说话的水分很大,因此家里的人都称父亲为“大忽悠”。‎ 弟弟考高中的时候,离重点中学的分数差八分,一分需要“建校费”五千元。母亲是个普通工人,家里根本没什么积蓄,但是,父亲却一个劲地说:“这事我有办法,根本难不倒我!”然后眉飞色舞地说出自己认识教育局的某某副局长,只要托他批个条子,一切搞定。父亲说的时候,大拇指挑挑的,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我们尽管半信半疑,但是,大家毕竟有了一线指望,也就不发愁了,母亲半夜也能睡好觉了。‎ 半个月后,弟弟果然进了那个学校,家里人一派喜庆,都夸父亲厉害,父亲得意地一扬眉毛:“啥事我都能摆平,没有难倒我的事情。”‎ 没多久,弟弟就知道自己是高价生,是钱买的而不是条子批的了。母亲追问是怎么回事,父亲掩饰不住了,只得坦白:“我把多年收集的邮票卖了,交了‘建校费’……”‎ 因为在邮政部门工作,父亲对集邮很热衷,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买邮票,不沾烟酒,二十二年如一日地集邮。结果,这二十多年精心积攒的邮票,都用来给弟弟“建校”去了。‎ 母亲下岗后,一直闲在家里,父亲一直安慰母亲:“别急,慢慢来,我一定想办法给你找份工作,这事难不倒我,我认识……”‎ 一天,从来不怎么喝酒的父亲喝酒喝多了,在医院里挂了两天的点滴。回家后,就说自己与市委副书记在一起喝酒,喝高了,喝酒的原因就是给我母亲找工作。结果,市委书记很给面子,就把工作给安排好了。当时,母亲气得没理睬他,但是,没两天,母亲确实到了电信局收费大厅做收费员了,虽然是合同工,可是,总比在家里闲着要强很多。‎ 其实,这个事情是这样的:父亲以前邮政与电信没分家时候的一个老同事,现在在电信局里做副总,在一次婚宴上,两个现今职位悬殊的曾经的同事喝着喝着就喝高了,副总还让我父亲喝,我父亲肚子里在揣摩着母亲的事情,立即说道:“如果你能给我爱人安排个事情做,这半斤酒我一口气喝完!”喝高了的副总立即答应,结果,父亲就喝进了医院。‎ 这个副总酒醒后,得知我父亲喝酒喝进了医院,很是不好意思,于是,遵守诺言给我母亲找了份差使。其实,这也不算开后门,本来电信招聘,下岗职工就优先的。当然,如果父亲不喝那半斤酒,母亲是进不了电信局的。‎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爷爷需要做胆结石手术,市医院外科主任是个女的,技术特别高明。但是,如果病人不托关系走人情,她是不会亲自主刀的。爷爷年龄大了,做手术有些危险,为了让爷爷手术安全,爸爸就决定找这个女主任给我爷爷主刀。“好歹我也在这城市混几十年了,这点小事还能难倒我?”果然,爷爷的手术是她做的,效果很好。‎ 但是,从此父亲晚上八点钟总是出去,出去大概一个半小时。说是找老朋友下象棋了,我们全家人不信,在好奇心驱使下,有一次,我跟踪了父亲,发现父亲居然是去本市师范学院美术系的画室里接一个女孩,然后把她送到了市医院家属区。‎ 我明白了,原来这个女主任夫妻俩都是医院里的骨干,常常加班,晚上根本没有时间接送这个上高考美术辅导班的女儿,一定是父亲主动提出了条件的,以换取女主任的亲自主刀……‎ 我的眼泪涌了出来……‎ 父亲是个没有任何权势的普通小人物,然而,他用全部的身心呵护着这个家、承担着沉甸甸的家庭责任。亲爱的父亲,虽然你用可笑的吹牛来维护你的自尊心!虽然你是个“大忽悠”,但是,父亲,我内心非常感激非常尊敬你……‎ ‎(选自《杂文报》)‎ ‎1.整体把握。如何理解父亲是个“大忽悠”?‎ ‎2.内容概括。文中叙述父亲“忽悠”“成功”了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 第四讲 重点词、句、段的赏析 一、考点聚集:‎ 39‎ ‎1、品味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2、赏析文中重点句子的内涵及作用。‎ ‎3、理解文中重点段落的作用。‎ 二、常见考题:‎ ‎1、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 ‎3、品评加点词语能否替换或删除;‎ ‎4、赏析指定或非指定的句子;‎ ‎5、理解特殊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6、对文章某一情节的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三、知识储备:‎ 重点词包括:(1)富有动感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反复强调的数词;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重点句子包括:(1)点明题旨的句子(文章的议论、抒情的句子或总结全文的句子);(2)描写的句子;(3)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重点段包括:(1)点明题旨的段落(文章的议论、抒情的段落或总结全文的段落);(2)描写的段落;(3)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段落;(4)承上启下的段落。‎ 四、答题格式:‎ ‎1、富有动感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赏析:这个词语表现了……(所要表现的人或物的精神、品质);反复强调的数词赏析:突出强调了……;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赏析:贬义词褒用(褒义词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语境义:这个词本义是……在文中的意思是……,在这里作者是运用了……的手法。‎ ‎3、加点词语不能(能)替换,因为这个词(替换后的词)在这里有……的表达效果,如果替换成……(不替换),就无法体现出这一点。‎ ‎4、写景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词句的特殊含义、全句的语气、五种感觉等角度进行分析,注意其如何借景抒情。‎ 比喻、拟人:具体形象的表现了……‎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 对比:给人……鲜明印象。‎ 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 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 写人句子的赏析:主要从表现人物形象入手。运用了某种描写手法,展示(突出)了某人的某种心理、性格、精神等。‎ ‎5、句子的含义及作用:(1)从内容看思想感情:句子所写的内容中透露出作者的感情。(2)从结构看作用:根据句子的位置判断其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或交代背景,定下感情基调,或总领全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等。(3)从艺术手法看效果:判断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6、重点段的赏析:(1)点明题旨的段落(文章的议论、抒情的段落或总结全文的段落),描写的段落,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段落的赏析与重点句子的赏析思路相同。(2)承上启下的段落。总结了上文,总领了下文,使上下文自然衔接。‎ 五、典型例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绝 唱 ‎ 严 阵 ‎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 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39‎ ‎ 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充满自信和孤高,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 它是满池枯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 ‎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二)手指上的温度 丁立梅 坐在母亲的小院里晒太阳,冬天的太阳。①‎ 母亲的小院落,还是从前的模样。几十年了,无数个季节花开花落,星月流转,它却坚定地守在这里,等着我回来晒太阳。②‎ 母亲把炒好的南瓜子捧出来给我嗑。夏天的时候,母亲的小院里,还有门前屋后,总会开满艳艳的黄花,是南瓜的花。不多久,就看到很有些壮观的场面:大大小小的南瓜,睡在绿的叶间,像胖娃娃。母亲吃不掉那些南瓜,母亲栽种它们的目的,是为了取里面的籽。把那些籽洗净,晒干,炒熟,就是香味四溢的瓜子儿。母亲知道她的孩子喜欢吃。‎ ‎ 母亲的脚步声在院门外响起,胳膊肘里挎着篾篮,蔑篮里是碧绿的青菜,很蓬勃。母亲不知打哪儿学到一句很时髦的话,笑眯眯地对我说,这是绿色食品。父亲跟在后面进来,也说,这是绿色食品,一点农药都没打过的。母亲回头,佯怒道,怎么我跑到哪儿你跟到哪儿,跟猫儿似的?‎ ‎ 父亲就对我告状,说母亲老是欺负他。母亲不甘落后,也抢着告状,说父亲欺负她了。我问怎么个欺负法的?两个人就傻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嘟囔着说,反正欺负了。③‎ ‎ 心倏地一紧,想起小时候,受了冷落,总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到母亲面前告状,说姐姐欺负我了。母亲就会抱抱我,亲亲我。母亲的温度,通过手指传给我,我小小的心,很安静很温暖。‎ ‎ 阳光绵软如絮。恍惚中,从前的那个小女孩长大了,而我的父母却小了,④愿望只剩下那么一点点:只想不被我们遗忘掉。‎ ‎ 眼睛触到父亲的白发,母亲的皱纹,突然无语。⑤记起回来时,曾在包里塞进一条烟,是带给父亲的。虽说吸烟有害健康,是我极力反对的,但父亲没别的嗜好,就爱吸两口。我所能做的,也就是顺了他的喜好,让他开心。‎ ‎ 父亲得了香烟很得意,跑到母亲跟前炫耀,他晃着那条烟馋母亲,说,丫头带给我的。其神态,像意外得了宝贝的孩子。‎ ‎ 母亲不乐意了,对我摊开双手说,我也要。我觉得好笑,我说你又不吃烟,要烟做什么?低头到包里翻找,我找出一盒巧克力,是单位同事结婚时发的喜糖,我随手放在包里了。我把巧克力拿出来给母亲,母亲惊喜非常,把那盒包 39‎ 装精美的巧克力托在掌上,看了又看,然后举到父亲跟前,欢天喜地地说:“看,丫头还是最宝贝我,送我的东西比送我的好看。“‎ ‎ 午饭过后,我回城里。半路上,到包里掏纸巾擦手,手触到一个纸盒,掏出来,竟是我给母亲的那盒巧克力。不知何时,母亲又把它悄悄塞回到我的包里,上面的包装都未曾动过。‎ 原来,母亲所索要的,不过是我手指上的温度。‎ 作者擅长对自然环境进行细腻的描写以及生活点滴中捕捉感人的瞬间,请赏析下面的语句。‎ ‎(1)不多久,就看到很有些壮观的场面:大大小小的南瓜,睡在绿的叶间,像胖娃娃。‎ ‎(2)父亲得了香烟很得意,跑到母亲跟前炫耀,他晃着那条烟馋母亲,说,丫头带给我的。‎ 跟踪训练:‎ 躺在母亲身边 (王晓明)‎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 (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说说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文章。”‎ ‎ ⒂母亲 B (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 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 ‎1、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4分)‎ ‎(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 ‎ ‎(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 ‎ ‎ ‎2、阅读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2分)‎ ‎ ‎ ‎3、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物对话,试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3分)‎ ‎ ‎ 第五讲 表达方式及作用分析 一、考点聚焦:‎ 1. 辨别表达方式。‎ 2. 议论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3. 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39‎ 二、常见题型:‎ 1. 相关语句属何种表达方式。‎ 2. 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三、知识储备:‎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采用综合表达的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方式是叙述,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考查的重点是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四、答题格式:‎ 1.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这句话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五、典型例析:‎ 微笑的可乐 ‎[美国]杰奎林•海克尔 我7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彩,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出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似的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在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了,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甜美的可乐。‎ ‎(选自《环球时报》)‎ ‎1.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文章标题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跟踪训练:‎ 异乡人的花园 铃带雨 我家的一间房子出租给了一个异乡人,他三十一二岁。朴实敦厚,每天蹬着三轮车,去城里贩卖茶叶。赚着城里人的钱。‎ 早晨,他吆喝一声,便消失在城郊尚未修好的坎坷路上。‎ 下午,我远远地看见他回来,哼着小调,开门,卸货,还随手把铁门前的砖扔出好远。‎ 我常常不经意地见他在路边忙碌着什么。他平常的身影,平常的举动,让我匆匆一瞥,便再也没有什么印象。‎ 39‎ 不知不觉中,我家四周的小路平整了许多。小路两旁也被人修葺得齐齐整整,尤其是门前一块杂乱荒废的地,慢慢地竟显得有模有样。这大概就是他的杰作吧。‎ 冬去春来。我家门前荒弃多年的空地上突然开满了鲜花,月季、鸡冠花、紫菊、彩雀、剑兰、芍药,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花,姹紫嫣红,分外妖娆。这些花在园中排列有序,整齐得如同计量过,鹅黄、嫩绿、桃红、深橘……罗列分明,绝无掺杂。紫菊花间插在埂上,把小小的花圃清晰地分成不规则的好几部分,像荷兰名贵的花园。这简直是园艺大师的杰作!小路两边也花团锦簇。轻轻走过,花香满径,令人心动神漾。‎ 我家一时间热闹起来,看花的人如同赶集一样,络绎不绝。人们都好奇地打听异乡人的来历,异乡人只是微笑着,接受着人们惊奇的目光;而我的母亲,则是满心喜欢,为拥有这样独具慧心的房客颇感自豪。‎ 因为异乡人的到来,我家也改变了许多。馨香环绕的环境,带给全家无比的舒适。那坐落在花园中的家,显得十分别致和美丽。推门而出,扑面而来的,是满园浓浓的花香。‎ 异乡人忙完生意后,随手修葺着花圃,及时地点播种子。任季节变换,花园里总有鲜花盛开着,时常带给我们惊喜。‎ 有一次,我看见他摘一朵橘黄色的金针花,给一个看花的小女孩。我惊奇于他的眼力,他摘的正是满园鲜花里最亮最灿烂的一朵。小女孩轻轻地把花捧在手中,入眼处,是一掬高贵。‎ 他告诉我母亲:“我也有女儿。”‎ ‎“几岁啦?”‎ ‎“五岁。”‎ ‎“现在在哪儿?”‎ ‎“跟她母亲在乡下呢。”他平静地说完,又补上一句,“我要在她来之前把花园准备好。”‎ 原来,这满园的鲜花,是他准备给女儿的。‎ 再回首,万千红绿中,一个平凡而又拥有花匠一般手艺的人,当他无意中美丽了人们的眼睛的时候,其实在他心灵深处,早已刻意开辟了一座独享的花园,那座花园永远盛开着鲜花,无论他在何时何地。‎ ‎(选自《散文》,略有改动)‎ ‎【探究练习】‎ ‎1.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效果?‎ ‎2.文章第四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叙述的内容和他女儿有关系吗?‎ ‎3.结尾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体会其言外之意。‎ 第六讲 表现手法鉴赏(一)‎ 一、考点聚集 赏析作品的表达的技巧。‎ 二、常见考题 ‎1.赏析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2.分析某种写法的作用。‎ ‎3.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 ‎4.找出文中的过渡、伏笔或照应之处。‎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批注。‎ 三、知识储备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这里所说的表现手法指的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用的一些写作技巧,主要有:‎ ‎1.对比手法:为突出某人的性格、品质、态度或某物的性质、特点而将其与其他人或物甚至是本身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比较,凸现人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烘托(衬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物质衬托首要的人或物质,凸起首要的人或物质的特点、性格、思惟、感情等。作用,使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一般以景物烘托人物心情,以侧面人物烘托主要人物为多。衬托,同类物质衬托是“正衬”,相反物质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3.欲扬先抑:本要赞颂某人某物却要先“批评”一番,或暴露其缺点或表达不满,看完后给人一种“原来如此”之感。作用:能够造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收到出人意料的动人效果。‎ 39‎ ‎4.铺垫、伏笔、照应:铺垫是为使情节的进展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情合理、真实可信而采用以非主要情节和非主要人物作为衬托的手法。与铺垫类似的手法是伏笔或照应,前段为后段所作的提示与暗示。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悬念设置:是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利用读者的这种心理的写作技巧叫设置悬念。作用:使情节跌宕起伏,增强可读性。‎ 四、答题格式 ‎1.本文运用了XX写作手法(多种手法则要列举全),如文中……(举文中的实例),这样写的好处是……‎ ‎(1)本文巧用对比的手法,把XX和XX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XX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XX ‎(2)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XX心理,放在一个XX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3)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XX的XX衬托XX的XX,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本文运用了抑扬的手法,作者的本意是XX,而先XX,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XX,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5)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XX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2.……情节在这里运用了……写作手法,起到了……的表达效果 ‎3.(1)文中的第X段(或哪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或伏笔)的作用;(2)文中的第X段(或哪一句)与第X段(或哪一句)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五、典型例析 悲哀的玩具 李广田 ‎①小时候,我不曾离开过我的乡村——除去到外祖母家去——而对于自己的乡村又是这样的生疏,甚至有几分恐怖。‎ ‎②父亲在野外忙,母亲在家里忙,剩下的只有老祖母,她给我说故事,唱村歌,有时听她的纺车嗡嗡地响着,我便独自坐在一旁发呆。 ‎ ‎③我也常到外面去玩,但总是自己一个人,街上的孩子们都不和我一块玩。他们并不曾对我有什么欺侮,只是远离我,然而这远离,就已经是向我欺侮了。时常,一个人踽踽①地沿墙角走回家去,“他们不和俺玩。”这样说着,一头扑在祖母怀里。祖母摸着我的头顶,说:“好孩子,自己玩吧。” ‎ ‎④虽然还是小孩子,寂寞的滋味是知道得很多了。到了成年的现在,也还是苦于寂寞,然而这寂寞已不是那寂寞,现在回想起那孩子时代的寂寞,也觉得是颇可怀念的了。 ‎ ‎⑤父亲老是那么阴沉,那么严肃,仿佛历来就不曾看见过他有笑脸。母亲虽然是爱我——我心里如是想——但她从未曾背着父亲给我买过糖果。‎ ‎⑥实际上说来,那时候也就只有祖母一个人是爱我的,她尽可能地安慰我,。某日,我刚从外边回家,她老远地用手招我,低声说:“来”。 我跑去了,“什么呢,奶奶?”我急喘地问。‎ ‎⑦“玩艺儿,孩子。” ‎ ‎⑧说着,从针线筐里取出一包棉花,伸开看时,里面却是包着一只小麻雀。我简直喜得雀跃了。‎ ‎⑨“哪来的麻雀呀,奶奶!” ‎ ‎⑩“拾的,从檐下。八成是它妈妈从窝里带出来的。” ‎ ‎⑪“怎么带到地下来?” ‎ ‎⑫“傻孩子!大麻雀在窝里抱它,要到外面去给它打食,不料出窝时飞得太猛了,就把它带了出来,几乎把它摔死哩。” ‎ ‎⑬我半信半疑,心里有点黯然了,原来是只不幸的小麻雀呀,然而我有了好玩具了。立刻从床下取出了小竹筐,里面铺了棉花,上面蒙了布片,这就是我的鸟笼了。饿了便喂它,我吻它那黄嘴角;不饿也喂它,它却不开口了。携了竹筐在院里走来走去,母亲见了说:“你可有了好玩物了。”‎ ‎⑭这时,我心里暗暗地想道:那些野孩子,要远离就远离了吧,今后我就不再出门了,反正家里有祖母,又有了这玩物,要它长大起来能飞的时候就更好了。 ‎ ‎⑮晌午,父亲从野外回来,照例,一见他便觉得不快,但,我又怎晓得养麻雀是不应当呢! ‎ ‎⑯“什么?”父亲应声问。 ‎ 39‎ ‎⑰“麻——雀——。”我的头垂下了。 ‎ ‎⑱“拿过来!”话犹未了,小竹筐已被抓去了,不等我抬起头来,只听呼地一声,小竹筐已经飞上了屋顶。‎ ‎⑲我自然是哭了,哭也不敢高声,高声了不是就要挨打吗?最后,还是倒在祖母怀里去啜泣。这时,父亲好像已经息怒,只远远地说:“小孩子家,糟践信门②,还不给我下地去拾草去!”接着是一声叹气。 ‎ ‎⑳祖母低声骂着,说:“你爹不是好东西,上不痛老的,下不痛小的,只知道省吃俭用敲坷垃!不要哭了,好孩子,到明天奶奶爬树给你摸只小野鹊吧。”说着,给我擦眼泪。 ‎ ‎(21)哭一阵,什么也忘了,反正,这类事是层出不穷的。究竟那只小麻雀的下落怎样,已经不记得了。似乎到了今日才又想到了二十年前的那只小麻雀,那只不幸的小麻雀,我觉得它是更可哀的了,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兄弟姐妹,离开了温暖的巢穴,被老祖母捡到了我的小竹筐里,不料又被父亲给抛到那荒凉的屋顶上去,寂寞的小鸟,没有爱的小鸟,遭了厄运的小鸟! ‎ ‎(22)在当时,确是恨着父亲的,现在却是不然,反觉得他是可悯的。每当我想起,一个头发已经斑白的农夫,还是在披星戴月地忙碌,为饥寒所逼迫,为风日所摧损,前面也只剩下短短的岁月了,便不由得悲伤起来。而且,他生自土中,长自土中,从年少就用了他的污汗去灌溉那些砂土,想从那些砂土里去取得一家老幼之所需,父亲有那样的脾气,也是无足怪的了。听说,现在他更衰老了些,而且也时常念想到他久客他乡的儿子。 ‎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踽踽(jǔ)】形容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②【糟践信门】即任意残害生命。‎ ‎1.①-③段中,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寂寞的滋味,有什么作用?‎ 答: ‎ ‎2.请找出与⑲段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 ‎ ‎【跟踪训练】‎ 亲人节快乐 ‎①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尚笑呵呵地打趣,你最多只能享受三周。可是三个月后,他无奈地劝我转院,再后来,医生都嘱咐我回家休养。亲友的问候渐稀,老公去野外搞地质勘探了,就连一直拿我当宝贝的儿子,也一天天淡下来。‎ ‎  ②就这么挨到二月,风变得软起来。儿子推我去广场,广播里正唱着《吉祥三宝》,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  ③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  ④忽然间,在淡金色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是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  ⑤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上传出的,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湮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  ⑥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一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  ⑦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像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长叹一声,吃药吧,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若干年后,如果我仍稳坐轮椅,那个小女生还会勇敢示爱吗?一时间,忍不住泪流满面。‎ ‎  ⑧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  ⑨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  ⑩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那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⑪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 ‎  ⑫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问到名字后去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这个执著的小男孩。‎ 39‎ ‎  ⑬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  ⑭原来,那首叫作《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犟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  ⑮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眯眯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   ⑯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1.本文结构严谨,有多处照应,试找出一处,加以说明。‎ ‎ ‎ ‎2.选文第一自然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 ‎3.选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加以说明。‎ ‎ ‎ 第七讲:表现手法的鉴赏(二)‎ 一、知识储备 表现手法及作用 ‎1.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感人。‎ ‎3.开门见山与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前者使文章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后者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 ‎4.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5.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象征:利用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作用,使主旨含而不露,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二、答题格式:‎ ‎1.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XX的XX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XX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2.以小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XX入手,抓住XX的XX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3.象征: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XX与XX之间的相似的特点,通过对XX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XX的目的。‎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XX,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点头赞许。‎ ‎4.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XX,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三、典型例析 白 蝴 蝶 花 李 杰 多年不见的一位朋友嫣到家中作客,看到一个精美镜框。她惊奇地发现,里面不是斑斓的油画,不是天然贝壳,也不是脉络清晰的树叶或须爪皆全的昆虫标本,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白蝴蝶结,像是医用纱布结成,这显然与他见过的所有饰品都不同。‎ 嫣十分诧异地问:“这是为纪念什么用的吧?这里面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我微笑着说,当然!不妨猜猜看。‎ ‎   “你们家庭里有了新医生或者护士,以示对职业的尊敬?”‎ 我摇了摇头。‎ ‎   “知道了!一定是期望你的孩子将来读医科大学!”‎ 我又微笑着摇了摇头。‎ ‎   “是啊,那样的话你满可以挂一个红十字。”嫣想了想,迟疑而同情地缓缓问道,“不会是你有亲人刚刚去世吧?”‎ 39‎ 我大笑,哪里!我的双亲十分健康而且快乐。‎ 嫣长舒一口气:“那么,”她突然兴奋地一拍巴掌,:“一定是你得到了医生的精心治疗,为了记住他也纪念你的康复喽!”‎ 我说,是,但不全是,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 你可以猜到纱布的来源:我曾经做过一个手术。‎ 那个手术全然不是我想像的肃穆、无情,却是在精彩的对话与欢笑中度过,开心而充满关爱。时间是怎样溜走的,我浑然不知。当医生为我敷好伤口,柔和地示意并帮助我从手术台上下来时,我竟然还沉浸在愉快的氛围里不肯出来,有种看电影到高潮处却要换胶片的感觉。‎ 为避免弄脏衣服也为了让我更舒服点儿,医生特意为我加了块棉垫。‎ ‎   “太丑了,协和的垫子怎么可以这样呢?请换一块。”‎ 我已经习惯了这位医生,整个手术过程都是这样,是事事不肯迁就。‎ 望望背后墙上式样简单的钟,11点40。我很替医生着急,手术中听说有位病人一定要等他,已经挂了他的号,也为自己讨厌的病侵占了他的午饭时间而感到内疚,一心盼着赶紧结束。‎ 护士在旁侧收拾手术用品。医生亲自为我裹棉垫,之后就可以离开去接待那位病人了。‎ 为把这块漂亮的棉垫固定好,纱布从左腰到右肩,又从右腰到左肩绕了一圈又一圈,一圈也不肯懈怠。‎ 缠了半天,我想该差不多了吧。‎ ‎   “转——过来!”医生的声音有着诗般韵律,又带着点不容置疑。‎ 尽管我们从第一面到现在,接触的时间合起来不到三个小时,我还是听出了深深关切,仿佛还有一点小时候父母才会给的娇宠。于是乖乖地转过身。‎ 他轻轻蹲下身,好比我低一点。我俯视着这位医生,身材清瘦,看不清脸庞,只见口罩外专注的眼神。‎ 他惯拿手术刀的灵巧的手指,把两节纱布头一绕一拉熟练地打了个节,秀气又小巧。比想像的好太多!我松了口气。‎ 一切完满结束,正要离开。‎ 别动!医生没有说话,是他的双手告诉我的。‎ 这双手没有离开,他修长的手指把那个纱布节皱着的四个边角一一舒展开来,整整花了几十秒。他全神贯注,甚至有些慢条斯理,我简直觉得他在浪费时间。‎ 最后,看了眼自己的杰作,他才微笑着抬头,自豪而和蔼地问我:“怎么样,象朵花吧?”‎ 真的,一朵洁白耀眼的蝴蝶花,恰到好处地缀在我右腰间交错的纱布上!‎ 我一下子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的手术是在一位绝对负责任的医生手里做的,白蝴蝶花为证!‎ 为我做手术的,正是这家医院的院长先生。‎ 如今,这朵端端正正镶在古色镜框里的白蝴蝶花,无时无刻不在诠释着两个字:极致。凡事不做则已,做,就一定做到最好。它激励着手术那天连医院都找错的曾经的小马虎,它给我的简直比院长先生亲自为我解除病痛意义还要大。‎ 嫣叹道:“送我一朵吧!如果每个人都做到极致,这世界怕早就大不相同了!”‎ ‎《白蝴蝶花》这篇文章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请写出白蝴蝶花的象征意义。‎ ‎ ‎ ‎【跟踪训练】‎ 丁香赋 ‎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不胜收。‎ ‎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 39‎ ‎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 ‎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妖娆。‎ ‎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   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 第八讲:分析人物形象 一、考点聚焦:‎ ‎1.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 二、知识储备:‎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指直接对主人公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细节等进行描写,侧面描写指通过对周围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场面等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常见的词语:‎ 寡言少语、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郁郁寡欢、洒脱、循规蹈矩、狡猾、豪放、泼辣、热心、胆小、老实、圆滑、暴躁、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着、势利……‎ 答题时应注意到的几个问题:‎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三、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四、答题格式:‎ ‎1.本文运用了……方法来描写人物(可举例:如……等处),生动刻画了某人……的性格特点。‎ ‎2.文中通过……这件事(或……等描写方法),塑造了某人……的形象。‎ ‎3.文中的某人是一个……的形象(可举例:如……地方都说明了这一点。‎ 五、典型例析:‎ ‎(一)一个鸭梨 陈兴华 如今,对县城印象模糊了,但我记住了那个金灿灿的鸭梨。‎ 快过年了,爹刚想歇口气,城里的远房亲戚捎来口信,说要搬新屋,让爹过去搭个帮手。爹为人厚道、老实,做事舍得下力气。‎ 我嚷着要去。爹说,大冷天,路又远。娘说去吧去吧,娃崽还没进过城呢,爹没再言语。‎ 大清早,娘叫醒爹和我。娘在我脖颈上围了一条她出嫁时戴的红绸布,又往我兜里塞了三个刚出锅的糯米饭团。娘做完这些,从一块黑手帕里摸索出五块钱,嘱咐爹买点糖,过年用。爹说剩下的钱我买两包丰收牌烟行不,娘说不行,家里有烟叶子呢。我揉了揉眼,抢着说给我买挂鞭炮。娘想了想,对爹说,就依娃崽。‎ 39‎ 外边下着雪,走了一阵,我有点累,爹便把我背上。爹的脊背很宽厚,且暖暖的。不一阵子,我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眼,看见好多很高的房子。爹说县城到了。‎ 走了一阵,我看见一个巷口有几个人围着一口冒着青烟的锅在买什么。我问爹那是什么,爹说是油条。我问好吃吗,爹说当然好吃。我吸了吸鼻子,果然有很香的味道。‎ 不觉间就到了亲戚家。亲戚问吃过饭了吗,爹说还没呢。亲戚皱皱眉头,不好意思地说,屋里昨晚就熄了火,我带你们去饭馆里吃吧。爹说不忙不忙,还早,先干活吧,反正肚子也不饿。亲戚说也好,新屋离这儿不远,一会儿就能搬完,到时我好好敬你几杯酒。爹不愧是好劳力,专拣大家伙、重家伙搬,我也帮着做。搬了一大半,亲戚对我说:“小家伙,挺能干。”说完塞给我两个金黄的鸭梨,又给爹两个。我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梨,不到半根烟的工夫,两个梨就落了肚。爹朝我笑笑,抹抹额头上的汗,又递给我一个。我想留着回家吃,但那梨太诱人了,我还是忍不住把它吞进了肚里。‎ 到了晌午,新屋的摆设在爹的帮衬下拾掇得整整齐齐。亲戚端来一盆热水,对爹说:“洗了手,我们去外边吃饭。”刚要走,门口响起脆脆的鞭炮声,一大群贺喜的男人女人便进了屋。亲戚撇下我们,忙着应酬去了。‎ 爹领着我走出亲戚家,来到一个十字街口。爹说,饿了吧?我点点头。爹说,你吃糯米饭团吧。我睁大眼睛问,你帮亲戚干活,他不管饭吃吗?爹说,娃崽家懂什么,你没瞧见人家忙吗?再说,力气越用越有,我们不计较这个。爹说,你先吃着,爹去给你买鞭炮,行吗?我笑了。‎ 爹去了,我从怀里掏出糯米饭团,一口气吃完了三个饭团,才想起把爹的那份也吃了。爹回来时买了二斤糖、一包海带,还有半斤冲甜酒用的片糖。爹很高兴地把两挂短短的鞭炮递到我手上。鞭炮用红纸包着,艳艳地撩人。我高兴得直跳。我说:“爹,饭团都叫我吃了,你饿不?”爹说:“爹不饿,爹吃了油条。”‎ 我不信爹的话。爹便从衣袋里拿出用报纸包着的两根油条,说:“一根给你,一根给你娘留着,还有一根我伴着那个梨吃了,好香呢!”我咬了一口油条,果真味道很香。‎ 回到家时,天一点点黑了起来。娘特意为我们做了一大盘韭菜炒辣椒,又爽口,又下饭。看得出爹很饿。爹一口气吃了四海碗饭。‎ 第二天一大早,爹就上山背柴去了。娘走进我的屋子,手里拿着一个鸭梨,对我说:“你爹给娘买了个梨,娘不吃这东西。”我望着那只金黄的鸭梨,想对娘说些什么,嘴一动,我的喉咙就哽住了。‎ 那个鸭梨又到了爹的手里,爹又让给娘,娘再让给我。我们都没有吃。最后那鸭梨烂掉了。‎ 那是我第一次进城,县城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只记住了那个金灿灿的鸭梨。‎ ‎(选自《美文》)‎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什么样性格的人?‎ ‎(二)智力测验 赵大年 电视台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智力测验,准备拍完之后向全国播放。他们带着摄像机和录音机,先到一个局,测验机关干部。‎ 节目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圈儿,问道:“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 机关干部们看着黑板上的粉笔画的圆圈儿纳闷,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堆人心里都没底,不敢回答。可是摄像机不停地来回摇。也不能没一个人回答吧?那可太不像话啦……‎ 科员开始以请示的眼光看着科长;科长以求教的眼光望着处长;处长以他擅长领会意图的聪明眼光盯着局长;局长用习惯的眼光向秘书求援;美丽的女秘书今天可是彻底悟明白了,走过来跟局长咬耳朵——她忘记正在录像。局长听罢秘书的汇报,才气呼呼地说:“对不起!事先不打招呼,不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解答你们的问题哩?”‎ 电视台的同志来到智力测验的第二组——大学中文系的教室里。‎ 冷场半分钟。随后,骄傲的大学生们突然哄堂大笑,纷纷叫嚷起来:‎ ‎“这算啥问题嘛?还要考我们大学生!”‎ ‎“太瞧不起人了!简直是开玩笑!”‎ 初中学生是第三组。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尖子学生规规矩矩地带头举手,然后站起来指着黑板上的粉笔圆圈儿答道:“这是一个零。”‎ 节目主持人问:“他答的对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对!”‎ 主持人问:“还有别的答案吗?有没有第二种答案?大家好好想一想……”‎ 39‎ 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敢站起来,在座位上叫了一声:“欧!……英文字母的欧!”‎ 班主任瞪了他一眼。节目主持人赶紧说:“他说的对呀,回答得很好!”‎ 第四组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看了黑板上的圆圈儿之后,教室里气氛活跃起来,纷纷举起小手,抢着回答问题。‎ ‎“是个月亮!”‎ ‎“怎么是月亮呢?”节目主持人高兴地问。‎ ‎“黑板是天,天黑了,月亮又白又圆!”‎ ‎“是乒乓球!”‎ ‎“是烧饼!”‎ ‎“是鸡蛋!”‎ ‎“李谷一的嘴巴——她唱歌哪!”‎ 智力测验圆满结束。电视台播放节目的时候,给加了个标题:人们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 ‎(选自《中学生读写》)‎ ‎1.文中对机关干部的眼光的描写,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文中看,中学生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找出反映中学生性格特征的两个词语。‎ ‎3.同样是纷纷回答问题,大学生和小学生的表现各有什么不同?‎ ‎4.“智力测验”测验了四类人物,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四类人物?‎ 跟踪训练:‎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斑白,后来是额前白了一绺绺,再后来是脑后,远看如沾满了雪花,白了一大半。‎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记得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一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下敲击的当儿,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儿女们的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我们兄妹劝了多少回,她都摇头。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和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 39‎ 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觉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然后我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选自《湖北日报》,有删改)‎ ‎1.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2.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3.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第九讲:记叙文阅读之个性表达 一、考点聚集 ‎1.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2.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能根据作品所提供的情境进行合理的想象,有创意的表达。‎ 二、知识储备:‎ ‎ 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考查中体现为一种开放性的阅读试题,要求体现阅读者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答题时可以充分发挥个性,进行自由的表达。当然这也并非毫无限制,它必须是对材料内容、主题、情感等多个角度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解答这类题,一定要细读课文,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捕捉材料中的重要的语言信息,恰当的组合,再结合自己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另外,还要通过联想进行拓展,要能再阅读中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特别是补写题一定研究补写方向,看是要求写心理,还是语言,或者景物;研究文段风格,比如修辞、表达方式、句式要求等;研究上下文相关内容,保证解答有效。另外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以及人称的要求。‎ 三、常见考题 ‎1.结合生活,谈谈阅读后获得的启示或感悟;‎ ‎2.评价作者的观点。‎ ‎3.做批注,说出阅读感受。‎ ‎4.链接材料,表达观点。‎ ‎5.仿写、续写、补写。‎ 四、答题格式 ‎1.阅读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我获得的启示和感悟是)……‎ ‎2.在本文中,作者通过某件事(或几件事)(或对某个人物的描写),表达了其……‎ 的观点。‎ ‎3.读到此处,我对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某种行为、精神)感到……(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4.结合具体材料和文章主题,仿照第一题答题。‎ ‎5.结合文章主题和例句格式仿写或续写。‎ ‎6.心理描写要用第一人称并要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五、典型例析:‎ 教你唱咯咯咯 39‎ ‎①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 ‎②三分钟!就剩最后的三分钟!按照安排好的,由姜雨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呀!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书上写的明明白白,黄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虫,是有益动物,我要他再读读课文,他还梗着脖子说:“黄鼠狼偷人类的鸡吃,是有名的‘偷鸡婆’,它就是有害动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当然,有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我只好咬咬牙说:“你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等下课以后我们再单独探讨,你看怎么样?”他眼角扫了扫后面听课的老师,脸憋得通红,坐下去了。好在姜雨涵的小结说得特别流畅,甜甜的嗓音把所有人都陶醉了。‎ ‎ ③下课后,我把李冒儿盯了足足三分钟,盯得他脸紫红,头低下去,才算完。老师们也陆陆续续走出教室,校长从我身边走过时,乜斜着剜了我一眼,剜得我心里直发毛,也不知他啥意思。管他呢,五点了,幼儿园该放学了,接儿子去。‎ ‎ ④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路两旁的行道树整齐地立着。没几步就到了幼儿园门口,看见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仔儿正觅食呢,老母鸡“咯咯咯”的在前边跑着,小鸡们“叽叽叽”的在后边追。正看鸡呢,突然听有人喊我:“嘿!王老师,正要找我呢。”我一看是儿子的老师,连忙陪着笑:“是李老师啊,有事儿吗?”李老师说:“有你儿子在,能没事吗?”我一听,头就有点大。李老师也就喋喋地说开了,原来李老师今天也讲公开课,讲的是《小猫病了》这一课。说小猫病了,小狗狗来看他,带来了香喷喷的一盆子骨头;小兔子来看它,带来了翠绿绿的一篮子萝卜和白菜;小松鼠来看它,带来了藏了一个冬天的小松果儿。多好的课文呐,可儿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小猫病了,为什么不送医院呢?驴唇不对马嘴,老师这课就没法上了。‎ ‎ ⑤正说着呢,儿子蔫巴着出来了,我连忙跟老师作了保证,牵了儿子出来。抬头看看天,灰的,没有风,行道树整齐地呆立在那儿。小猫病了,可不就该送医院吗!小猫病了你就送它鱼,也不一定顶事儿啊!我摸摸儿子的小脑袋瓜,心里正琢磨着怎么跟儿子说呢,又碰到了那群觅食的鸡,突然记起小时候祖母教我的一首儿歌:“母鸡骂小鸡,你是个笨东西,教你唱咯咯咯,你偏要唱叽叽叽”‎ ‎1.你赞成李冒儿在课堂中的这种表现吗?‎ ‎ ‎ ‎ ‎ ‎2.假如你是老师,在公开课中你会怎样解决李冒儿的问题呢?‎ ‎ ‎ ‎ ‎ ‎3.读第⑤段加点字的句子,假如续写,你认为“我”会对儿子怎么说?‎ ‎ ‎ ‎ ‎ ‎5.本文作者是一位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你认为他写作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愿望?‎ ‎ ‎ ‎【跟踪训练】:‎ 像水一样流淌 张建伟 从小,他就有从大学中文系到职业作家的绚丽规划,然而,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1955年,他的哥哥要考师范了,但是,父亲靠卖树的微薄收入根本无法供兄弟俩一起读书,父亲只好让年幼的他先休学一年,让哥哥考上师范后他再去读书。看着一向坚强、不向子女哭穷的父亲如此说,他立刻决定休学一年。不过,就是这停滞的一年,命运,天上,地下。1962年,他20岁时高中毕业。“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和经济严重困难迫使高等学校大大减少了招生名额。1961年这个学校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一年之隔,四个班考上大学的人数却成了个位数。他面前的这座高考大山又增高很多,结果,成绩在班上数前三名的他名落孙山。‎ 高考结束后他经历青春岁月中最痛苦的两个月,几十个日夜的惶恐紧张等来的是一个不被录取的通知书,所有的理想前途和未来在瞬间崩塌。他只盯着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天空飘来一片乌云,他的世界便黯淡了。他不知所措,六神无主,记不清多少个深夜,从用烂木头搭成的临时床上惊叫着跌到床下。‎ 沉默寡言的父亲开始担心儿子“考不上大学,再弄个精神病怎么办?”就问他:“你知道水怎么流出大山的吗?”他茫然地摇摇头。父亲缓缓说道:“水遇到大山,碰撞一次后,不能把它冲垮,不能越过它,就学会转弯,绕道而行,借势取径。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父亲又说:“即便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奔流,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柳暗花明。”‎ 39‎ 一语惊醒梦中人。‎ ‎1962年,他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将村小学任教;1964年,他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后来,他又历任文化馆副馆长、馆长。1982年,他终于“流”出大山,进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1992年,正是这40年农村生活的积累,使他写出了大气磅礴、颇具史诗品位的《白鹿原》。‎ 他就是陈忠实。‎ 以后有人问他:“怎么面对困难与挫折?”老先生总淡淡地说:“像水一样流淌。”‎ 像水一样流淌,这是岁月积淀的智慧。遇见困难,努力了,无法消灭它,不如像流水一样,在大山旁边寻找较低处突围,依山而行,借势取径。只要我们不忘努力,不断奔突,也一样能够走出困境,到达远方,实现梦想。‎ ‎1.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 ‎2.生活中有人正是因为读懂了“像水一样流淌”的含义,才成就了一番事业,请你列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3.古今中外,对水的比拟甚多。如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因为人生如水,方潇洒一世。世人比喻“平和心态静如水,正直为人明如水,轻看名利淡如水”,结合本文对人生的态度,用相似的句式做一比喻,并做解释。‎ ‎【迁移提高】‎ ‎(一)母亲也有九条命 周珂银 ‎①她,是我姨妈的一位老同事,退休多年,与姨妈交往甚笃。初次见她我很惊讶,一个六十出头的女人,居然还可以这样好看:饱满的脸形、白皙的皮肤,身着素雅的藕色套裙,微笑时神情和蔼。怎么看,她都是一个幸福的女人。‎ ‎  ②那时我还居住在老房子里,在我家对面有一家小杂货店,店名为“手足情”。经营这家店的是一对三十来岁的聋哑夫妇,小两口十分勤勉,将小店打理得有板有眼,尽管他们不能说话,却有一个口齿伶俐的小女,叫起人来脆生生惹人喜爱。‎ ‎  ③后来我家乔迁新居,一次,在新居附近闲逛,无意间又发现了一家叫“手足情”的小店,经营者也是一对年轻夫妇,男的有着和他年龄不相称的矮个头,显然是一个侏儒症患者,女的模样蛮清秀,但走起路来却跛得厉害。我诧异,难道这是一家由残疾人开设的连锁店?怀着好奇,我进店购物,意在与店主聊上几句。那男的开朗且十分的健谈,他告诉我:先前的那家店是他哥哥的,他们兄弟的店铺都是在母亲张罗下开的,店名也是母亲起的,其意是要兄弟俩互相扶持,在社会上自食其力……‎ ‎④正聊着,进来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咦,那不是她吗?未等我开口,男店主的一声“妈妈”,让我刹那间怔了一下,难道看上去是那么幸福的她,却有这样两个不幸的儿子?未及我回过神,她已过来拉着我的手说:真是巧呀,在这里遇到你。她喜滋滋地拍拍男店主的肩胛说:这是我小儿子开的店,我大儿子还另有一家店铺呐,我现在每天去大儿子那里照看孙女,小儿子这里管管店铺,整天忙忙碌碌的,连你姨妈叫我去打拳的工夫都没得呀。她的神态言语,依然洋溢着幸福之感,我竟然也和她一道喜悦起来了。‎ ‎⑤送我出店门,我说:阿姨你可真不容易,还这样乐观。她一声轻叹道:我爱人身体不好,两个孩子打小生病落成这样,我再灰头土脸的,孩子们岂不是更自卑了。我必须振作,带着他们自立。还好,社会上对残疾人创业有很多优惠政策,大家也帮助我们。虽说人生不如意事有八九,但总还有一二是如意的,那就多想想如意的一二,还是可以乐观的嘛。她微笑着说。‎ ‎  ⑥有一次,姨妈告诉我,她生病住院了,我问:要紧吗?姨妈说:什么要紧不要紧,我这位老妹子呀,每次都要紧,每次都出得来,都说猫有9条命,做母亲的也有9条命,孩子没安置好,她就会拼命活下去,这就是母亲的本能。说着说着,姨妈的眼睛湿润了:其实,她早就为孩子操碎了心,多漂亮的人啊,四十岁不到时,头发和牙齿便开始脱落了,但她戴着头套装好假牙,还是那么开朗,那时候,她是我们的车间主任,忙完了厂里再忙家里,可真难为她了。现在,她的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不晓得她还能不能过这个坎……‎ ‎⑦或许是太累,抑或是完成使命了,她终于驾鹤西去。好几年了,每当我有所失,或有什么不顺利,都会想起她面对命运多舛的那份坦然,还有,她微笑着说:那就多想想如意的一二,还是可以乐观的嘛。‎ ‎1.文中的“她”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考点五)‎ ‎ ‎ 39‎ ‎ ‎ ‎2.文章的题目“母亲也有九条命”应该怎样理解?(考点二)‎ ‎ ‎ ‎ ‎ ‎3.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考点五)‎ ‎ ‎ ‎ ‎ ‎4.从人物描写方法看,第⑥段属于语言(对话)描写;从人物描写角度看,第⑥段又属于什么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考点五)‎ ‎ ‎ ‎ ‎ ‎5.概括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并说说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考点三)‎ ‎ ‎ ‎ ‎ ‎(二)青春期,遇见“公元前”父母 姬晓安 ‎①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薄冰期。尤其是女孩儿,心思更加细腻,情绪更加敏感,就像走在快要解冻的脆弱冰面上,随时都有可能“咔嚓”裂开一个洞,跌进去,被坏情绪浸得满身冰凉。‎ ‎②在这种起伏不定的善变情绪中,发生冲突最多的,自然就是每天与自己在一个家门同进同出,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父母。‎ ‎③第一次与父母发生摩擦之后,这种不快可能会越来越多,像电光火石一样,在心中“忽忽”地燃起小火苗。其实,你并不是不爱自己的父母了, 但也确实是对他们感到不满。随着不断地成长和学习,你每一天都在认识新事物,不断发现新鲜、有趣的东西。而父母几乎没有一件事是与自己没有分歧的,对于你想做的事,父母往往赞同的少,反对的却很多。‎ ‎④这个阶段,女孩儿最怕的就是被父母打扰。宁可上网聊天、打电话,也不愿意理睬父母,因为说了也白说。女孩儿认为,父母简直就是“公元前”的人,让他们真正理解自己的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搞不好自己还会白白受一顿数落。你觉得自己必须走一条不同于父母的路,但却还不知道这条路在何处。‎ ‎⑤我在青春期的时候,为了对抗父母的窥视可真是绞尽脑汁——我坚决地认为他们在窥视我。那时,我最喜欢的事是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 ‎⑥其实我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无非就是戴着耳机听听音乐、翻翻小说、写写日记什么的。但只要父母一进屋,在我身后走来走去,我就如坐针毡。我怀疑他们故意进进出出,装作找东西,其实就是来窥视我。有时候,我恨不得能在头上顶一棵隐形草。‎ ‎⑦有一次,我坐在桌前看书时无意间一回头,妈妈正透过门上的玻璃窗看着我。不知道她当时是有意还是无意,我却如临大敌。我发挥所有的智慧来对付这块玻璃,在桌上放了一面镜子,让它对着玻璃窗,谁的脸在玻璃上一露,立刻被我尽收眼底。但心里并不踏实,因为我做不到每时每刻盯着镜子。终于有一天,我找了个借口,在玻璃上贴了一张画。‎ ‎⑧除了反窥视,我还觉得自己越来越忍受不了父母的指责。那些话听到耳朵里,厌倦得简直想去死。‎ ‎⑨当时自己不知道,情绪起伏的一个原因,是体内荷尔蒙的作用。而无辜的父母,只不过是做了荷尔蒙的替罪羊。等到你慢慢过了青春期,就会发现,其实父母也不是那么落伍,那么愚蠢,那么不可理喻,那么面目可憎。‎ ‎⑩等到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可能会离开父母,远走他乡。独身行路的时候,你才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家才是永远的依靠,只有父母才是不变的守候。到那一天时,你会想:当年,与“公元前”父母狭路相逢的时候,如果自己能稍微侧侧身该有多好啊!‎ ‎(选自《中国故事·新视角》)‎ ‎1.这篇短文的题目拟得成功吗?具体谈谈你的看法。(考点二)‎ ‎ ‎ ‎ ‎ ‎2.文章第⑤段中“绞尽脑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考点三)‎ ‎ ‎ ‎ ‎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谈谈第⑧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考点七)‎ ‎ ‎ 39‎ ‎ ‎ ‎4.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的特点。(考点二)‎ ‎ ‎ ‎ ‎ ‎5.选文最后一句话是:“到那一天时,你会想:当年,与“公元前”父母狭路相逢的时候,如果自己能稍微侧侧身该有多好啊!”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侧身”的?(考点三、九)‎ ‎ ‎ ‎ ‎ ‎(三)淡 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 ‎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 ‎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 ‎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 39‎ ‎ ‎ ‎2.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3-5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在第16-22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 ‎ ‎ ‎ ‎3.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 ‎ ‎ ‎ ‎②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 ‎ ‎ ‎ ‎4.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3分)‎ ‎ ‎ ‎ ‎ ‎(四)幸福的香气 益名 ‎ 记得小时候一个人偷偷躲着喝汽水,忘记了人间的烦恼,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时的情景,当我重复地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更幸福的事了吧”时,心里百感交集,眼泪忍不住就要落下来。‎ ‎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盛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 有时候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我记得当时我们镇上住了一位卖酱菜的老人,他每天下午的时候都会推着酱菜摊子在村落间穿梭。他沿路都摇着一串铃铛,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听见清脆的铃人每次他走到我们家门前的时候,都在夕阳落下之际。我一听见他的铃声跑出来,就看见他浑身都浴在黄昏柔美的霞光中。那个画面、那串铃声,使我感到一种难言的幸福斯像把人心灵深处的美感全唤醒了。‎ ‎ 有时幸福来自于自由自在地在田园中徜徉了一个下午。‎ ‎ 有时候幸福来自于看到萝卜田里也留下来做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 ‎ 有时幸福来自于家里的大狗突然生出一窝颜色都不一样的、毛茸茸的小狗。‎ ‎ 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位尊权责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烦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从前,我在山间、城市穿梭做报道访问的时候,常常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坐在夜市喝米酒配猪头肉的人们,他感受别的幸福往往不逊于坐在大饭店里喝XO的富豪。蹲在寺庙门口喝2O元一斤粗茶的农夫,他得到的快乐也不逊于喝几百上千元一斤的昂贵的龙井茶的人。‎ 这个世界原来就是相对的世界,而不是绝对的世界,因此幸福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由于世界是相对的,使得到处都充满缺憾,充满了无奈与无言的时刻。但也由于世界的相对性,我们不论处在任何景况中,都还有遭遇幸福的可能,能在绝壁之处也见到缝中的阳光。‎ 我们幸福的感受不全然是世界所给予的,而是来自我们对外在或内在的价值判断,我们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 ‎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2.文中加点的词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2分)‎ ‎3.谈谈你对文章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4.作者开头叙述自己小时候喝汽水的事,好像与本文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2分)‎ ‎ ‎ ‎5.你对幸福的感受是怎样的?请以“有时幸福来自于”为开头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4分)‎ 有时幸福来自于 ;有时幸福来自于 ‎ 39‎ ‎ 。‎ ‎(五)土 地 韩少功 ‎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口兹 口兹 口兹 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1.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2分)‎ ‎(1)  ‎ ‎(2)‎ ‎2.“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3分)‎ ‎                                                                             ‎ ‎3.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                                                                          ‎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 ‎4.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诉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优惠。‎ ‎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鸦’”,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  E.作者从自己的种菜的小题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化特征。‎ 39‎ 那些卑微的母亲 卫宣利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在桌旁坐下,就见一个老妇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单薄,衣衫素旧,但十分干净。她躬着身子,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说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于是她再一次将身子躬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新鲜的蚕豆……”‎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们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把两包花生迅速地放在桌子上,解开口,才慢慢地退回去,走向下一桌。‎ ‎③每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也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去,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了口子,透着红的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冽地训斥她:“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一听这话,她就急了,伸手扯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就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绿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内,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地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住。忽然,就见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交通协管员的指挥条,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锐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赔着笑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子,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聚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塑料瓶,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个做孩子晚饭的烧饼,或者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战战兢兢;她们又无比崇高,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文中具体描写了三个“卑微的母亲”请分别作简要概括。‎ ‎2.文中第②段和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 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 (2) 只看见她那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的绞来绞去。‎ 3. 请赏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4. 第七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鉴赏:她们身份低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崇高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 ‎ ‎(七)高尚的选择 译/邓笛 这是秋末的一天,洁白的云朵在九月碧空的衬托下悠闲地飘来飘去。两个好朋友——贝恩和罗伯特决定利用这个好日子爬山。爬山是他们的共同爱好,可以帮助他们减轻工作压力,增进相互的情谊,增添生活的乐趣。‎ 39‎ 面前的这座山他们已经爬过多次。这次和从前许多次一样,也是计划用三天两夜的时间。第一天他们如期到达四分之三的高度的一块花岗岩,扎下营地之后过了一夜。第二天,他们继续爬山。这天和前天一样,天空湛蓝至极,只有一丝北风吹过。他们一边爬山,一边比较和讨论一些稀有植被,或者提醒对方关注周围的自然景致,比如一朵绽放的野花或在附近吃草的一头鹿。‎ 但是,当他们到达山顶时,风渐渐大了起来,而且远处开始有乌云聚集。“变天了。我建议吃过饭就走,不要午睡。”贝恩说。罗伯特表示同意。两人开始下山。一阵阵的大风席卷着灰尘、树枝将他们围住。气温也骤然下降。两个人裹紧夹克,顶着越来越割脸的大风往山下走。不久,天下起了雪。仅过了两小时,地上就铺下了齐踝深的厚厚一床雪毯。一路上,他们需要经常停下来暂时躲避冷风和暴雪,相互搓一搓肩膀,来帮助加快血液循环产生热量。‎ 天气越来越恶劣,气温低得犹如冰窖。他们轮流在越来越厚的积雪中开路。下午六点钟的时候,他们到达了营地。帐篷已经被大雪压塌了。他们都知道这种风暴的厉害。若不尽早走出暴风雪的中心,他们可能会陷在里面几天甚至数周。所以他们不能按原计划在营地过夜了,必须一刻不停地往山下赶。‎ 他们走了没有多久,忽然见到了一个很大的凸出物。“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罗伯特问,因为他们走的是一条熟悉的路线,从未见过有这样的凸出物。“不会,”贝恩向四周望了一下,“让我看一看。”他在凸出物前弯下腰并用手拍了拍,然后刷去了上面几英寸厚的积雪。让他吃惊的是,这是一个人!一个还有微弱呼吸但昏迷不醒的人。这时,贝恩和罗伯特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一个无论对于他们或者对于这个昏迷不醒的人都是关系生死的问题。‎ ‎“我们别无选择,”罗伯特说,“这个人只能是个累赘,带上他我们可能都得死。”‎ ‎“我们不能丢下他不管。如果这样,他只有死路一条。”贝恩说。‎ ‎“我们下山后再请人回来救助他。”罗伯特建议道。‎ ‎“不行,罗伯特,他等不到救援来就会死掉的。”‎ 两人争执起来。最后,罗伯特说:“我不想陪你们一起死掉。如果你一定要带上他,我们就只好各走各的路了。”他说完撇下贝恩和那个昏迷不醒的人,独自一人走了。贝恩使出浑身的气力背起了那个人。虽然贝恩身材魁梧,而那人的个子小,身子轻,但贝恩也只是刚好能背得动他。‎ 天越来越黑,路越来越难行,贝恩感到自己背着的那个人越来越沉了。他努力地让自己分散注意力,去想那些积极的想法、快乐的时光和让人高兴的事情,或者大声地唱上两句。‎ 由于背人行走,他的身体开始发暖。很快,他感觉背上的人也不再像刚开始的时候冷得像块冰,而更像一件保暖的皮袄。这时如果能停下来歇一会儿多好呀!可是,他知道,一旦他歇下来,可能就再也没有力气将那人背上后背了。“我们会成功的!”他一边坚持,一边鼓励自己。‎ 在晨曦初现的时候,他看到前面迷漫的飞雪染上了橘红色。有灯光!他用尽气力大声呼救。是警车和救护车。他得救了!‎ 他的情况很糟糕,需要紧急救护。在救护车上,他看到一个人蒙着被子躺在一张担架上,被子上有他熟悉的衣物。“是罗伯特,他好吗?”他忙问。但是,他身边的救护人员沉默不语。他知道了答案。‎ ‎“非常不幸,”过了一会儿,一个救护人员说,“天气太冷了,而他的衣服……”他看了一眼同样只穿着夹克的贝恩,然后继续说:“你是幸运的。你背着一个人产生了热量,而这个人的身体又给你保温送暖。他救了你,你也救了他。”‎ ‎(选自《讽刺与幽默》,有删改)‎ ‎1.第二自然段中“这天和前天一样,天空湛蓝至极,只有一丝北风吹过”这句话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2.概述第六至第九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几段除了语言描写外,还运用了什么描写?目的是什么?‎ ‎3.“天气越来越恶劣,气温低得犹如冰窖”“天越来越黑,路越来越难行”,文中这些环境描写很多,作用是什么?‎ ‎4.你能品味出结尾这一段的言外之意吗?‎ ‎5.在你人生的旅途中,也曾面临许多许多的选择,请选择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描述一下,字数在150字左右。注意要运用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等。‎ ‎(八)幸福就是此刻 39‎ 铁 凝 去探望一位生病的友人,聊起很多从前的事情,计划很多未来的事情,她突然发问:对于你来说,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 想了半天,竟然没有一个合适的答案。‎ 那阵子,经常携带这个问题去和人打交道,不管是新朋还是故友,聊到酣畅总是抛出这个问题冷场,当然,收获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说,幸福的时刻就是加官晋爵时,买房购车后,身体无恙中;有人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父母双全,爱人平安,孩子快乐,领导待见,粉丝忠诚,仇人遭谴……都对,但都不打动我。‎ 直到有一天陪朋友去见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朋友说:他的人和他的文章一样禅意幽深。‎ 茶过三道,我忍不住继续兜售这个问题时,他微笑着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过去的事情来不及衡量是否幸福,将来的事情没必要揣测是不是幸福,所以,在你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能想到的最大幸福,就是用心享受面前的好茶,让此刻愉快的感觉更醇厚,而面前与我谈新叙旧的你们更是我的幸福之源。‎ 我终于领会到了何谓醍醐灌顶。‎ 生活中似乎有太多可以论证他这番话的例子。‎ 曾经去国外参加文化交流,花了很多钱买过一些非常漂亮的衣服,因为太喜欢,就舍不得穿,除非参加什么重要的会议,或者出席需要表示自己诚意的场合才上身。使用率太低,慢慢地也就忘记了有这样一件衣服。换季的时候,家人帮我整理衣柜时,才想起自己有这样一件衣服,因为躲过了水洗日晒的蹉跎,它依旧崭新笔挺,但是款式却已经过时,只好自责地把它包好继续收进柜底,回味起当初对它的喜欢,忍不住感叹那些快乐都成落花流水了。‎ 很多年轻人很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喜欢过什么人,一点一滴,一颦一笑都让我有无尽的话想要表达想要歌颂。但总是羞于启齿,小心翼翼地把那些心事静静地窝在心里,折叠得整整齐齐,幻想着有一天会勇敢地站在他面前全部抖开。等啊等啊,最终,这些情愫就像一粒种在晒不到太阳又缺乏雨露的泥土里的种子,只能腐烂在密不透风的土壤里。‎ 我们都太喜欢等,固执地相信等待是永远没有错的,美好的岁月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遗憾中消耗掉了。没有在最喜欢的时候穿上最美丽的衣服,没有在最纯粹的时候把这些纯粹表达出来,没有在最重要的时候去做想做的事,以为将来会收获的丰硕,结果全都变成了小而涩的果。‎ 品尝这种酸涩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自责:如果当初我多穿几次那件衣服,如果当初我有足够的勇气对他说……那会是多么幸福。‎ 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那些美好的愿望如果只是珍重地供奉在理想的桌台上,那么只能让他在岁月里,积满灰尘。当我们在此刻感觉到含在口中的酸楚,也就应该在此刻珍重身上衣、眼前人的幸福。‎ ‎(选自《思维与智慧》)‎ ‎【探究练习】‎ ‎1.根据语境,解释下列黑体词语的含义。‎ ‎⑴我终于领会到了何谓醍醐灌顶。‎ ‎⑵因为躲过了水洗日晒的蹉跎。‎ ‎2.第一段中“她突然发问:对于你来说,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作者和台湾友人交谈时终于领会到的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请你结合文章谈谈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4.怎样理解文章画线句子“这些情愫就像一粒种在晒不到太阳又缺乏雨露的泥土里的种子,只能腐烂在密不透风的土壤里”的含义?‎ ‎5.“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6.读完本文,你对幸福有了怎样的理解,请简要回答。‎ ‎(九)穷人的风骨 马德 一天,我正要去上课。‎ 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我,声音远远的。我扭过头看去,是一个农民模样的人,但我却不认识他。‎ 他说:马老师,马上就要上课了,我给闺女捎了些钱,麻烦你转交给她。噢,原来他是我们班一个女生的家长。他随即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沓钱,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只是想着家长尽快把钱交给我,因为上课铃已经响了。‎ 39‎ 但他迟迟不肯给我,不断地数着他手中的钱。我这才注意到了,那一沓钱最外面的一张是100元,里边有两张20元,还有一张10元,剩下的便是厚厚的一沓两元一元的零钞了。他又翻来覆去地数了几遍,嘴里念叨:怎么会少了一张呢?‎ 看着这些零钞,我当时突然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十几年前我上高中时,父亲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给我送钱来,冻得红裂的手心里攥紧的便是类似这样的一堆零钱,甚至里边夹杂着旧版的分纸币。而今天的这一堆零钱当中,可能也有省下的柴米油盐的钱,可能也有父母得病了舍不得吃药的钱,也许有几块钱是刚刚卖了鸡蛋得来的,甚至有的还是借别人的,上面尚留有别人的余温。可现在,他都给他的女儿拿来了。‎ 我问,少了多少呢?‎ ‎“5元。”家长有些捶胸顿足。嘴里不停地说:走的时候,我明明凑够了的,怎么会少了呢?这要我怎么办?这位父亲显然有些着急了。‎ 我说不要紧,就这样先给我吧。家长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给了我。后来,家长走了,一边走,一边还不断地上上下下摸自己的衣兜,寻找他那不知道失在何处的5元钱。‎ 那节课,我上得很不好,脑海中总是浮现着家长找钱的着急样子,鼻子酸酸的。下课后,我也没有把钱给我的学生,而是直接回到了办公室。‎ 在搭上自己的5块钱后,我把所有的零钱都换成了整钞。给我的学生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简单地告诉她这是她父亲捎来的。学生点了点头便走了。‎ 我深知那一堆零钞的重量。我不想把它压在我的学生稚嫩的双肩上。我知道,我这样做实际上也并没有改变什么,但我似乎只能做到这一点。‎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不料一天上午,这位家长又找到我,有些局促不安地从兜里掏出了5元钱给我,并说:闺女前些日子写信给我,说这次给她捎来的钱有些不一样,因为她从来没有收到过家里这么齐整的钱。读完信后,我便猜出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感觉到你肯定垫进去了几块钱,所以我今天给你送来了。‎ 我百般推辞。我说5元钱就算了吧,但家长却极认真的样子。半天推搡过后家长好像突然生气了,一把把那5元钱塞到了我的手里,简单的几句客气话之后,便一扭头走进深秋的风里。‎ 我那位可爱的学生,作为贫穷人家的子女,她竟然知道贫穷人家的钱是什么样子的;我更喜欢这样的父亲,因为他知道贫穷的风骨是什么。‎ 这个世界穷人不少,但能够高擎自己的灵魂活着的人不多。更多的人常常因为很可怜的一点利益而丢失自己最可宝贵的东西,从而使缺少精神之钙的虚弱身体在这个世界猝然跌倒。‎ ‎(选自《文学故事报》)‎ 探究练习 ‎1.全文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揣摩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3.联系上下文,并发挥想象,概括文中的闺女给父亲写信的要点。(至少三点)‎ ‎4.说说文中倒数第二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全文,简要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的理解。‎ ‎(十)壶口,壶口 ‎ 莫伸 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伟大和不朽的自然景观!‎ 这就是壶口瀑布。‎ 39‎ 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马奔腾;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A】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在种种难以描述的感受中,最让人难忘的当数和瀑布贴身相逢又抬头仰望的时候。相信那一刻,任何人都难以摆脱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那些在远处看去咆哮奔扑的洪流,在近处看去更有着一种如山倾倒的壮烈。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在壶口的限制下,有了核心,得着凝聚,统一和团结使它们的力量排山倒海。瀑布从高处奔涌而下,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急迫向“壶口”流泻和迸射。它们凝成一团,形成一根根粗大的浪柱,又由这浪柱组合成宽阔的扇面,齐刷刷地向下垂落。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闪光的碎片。这种冲击和对抗实在是太猛烈,碎片已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小水珠或者小水滴,而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无法触摸的水汽。一霎时,雾气漫天升腾,而脚下那些黄河水流则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 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有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绝顶,凶猛的展示,力量的爆发!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 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B】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选自《散文精粹》,有删改)‎ ‎1.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黑体词语好在哪里,为什么?‎ ‎(1)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2)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3.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4.请从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处,针对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点加以赏析,并概括该句的深刻内涵。‎ 参考答案:‎ 第一讲: 分析标题 把握人称 典型例析:(一)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 ‎(二)1.第一人称。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和力和真实感。‎ ‎2.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记叙文中,人称是可以转换使用的。作者从第一人称“我”变为第二人称“你”使得说理更宽泛了,不仅警醒了自己,还包括看到文章的人——读者。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跟踪训练: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文章中向日葵遭受不幸后的茁壮成长,又指自己经历了人生变革后心情恢复到原来的样子。文章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第二讲: 把握顺序 摸清线索 理清思路 典型例析:(一)来城里上学前父亲让他带上家里最后的50元钱。作用:交待他贫困的家境,突出他对父母的体贴以及父母对他的关爱。‎ ‎(二)1.本文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按倒叙来写。‎ 39‎ ‎2.13元“遗产”最能表现女儿的懂事、孝顺;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最能突出本文主题;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跟踪训练:1.接受(好感)感谢(感激)  怀念(思念、愧疚)‎ 第三讲: 整体感知 概括要点 把握主旨 ‎ 典型例析:(一)本文写了一棵树上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大家不知道它叫什么花。一个叫文文的孩子,面对大人们的批评指责,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弄清它叫樱桃花。(符合大意即可,答案侧重在后一句) ‎ ‎(二)1.不是,因为每一次的许诺都既表现了父亲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无形中给了子女深深的鼓励。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读者感到了父亲持家的不易和辛酸,所以文章更多的是在歌颂父亲的伟大。‎ ‎2.三次。北京、大连、本溪水洞。沉重的生活压力、子女上学的巨额费用使父亲感到实在没有能力带孩子去旅游。虽然景点越来越近,但家中经济状况却越来越紧张,因此,虽然景点近了,但这笔小小的费用却拿不出来。‎ ‎3.文章标题说明在幼小的子女们看来,旅游只是一句空话,只是一种空想。但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渐长大的子女已经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一次又一次的许诺。结尾的言外之意表达了作者在充满希望的“春天”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子女们已经有经济能力去旅游了,但父亲却永远地“老”了。结尾感人至深,动人心魄。‎ 跟踪训练:1. “大忽悠”,本来是个带明显贬义的称呼,在本文中指的是父亲善意的“吹牛,撒谎,骗人”,但这位父亲却是在“忽悠”中实实在在地为亲人排忧解难,为家里人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牺牲。表面虽有辛酸之意,实质是在歌颂父亲的伟大。‎ ‎2.①瞒家人卖邮票为孩子交“建校费”,②醉酒打点滴为母亲找工作,③牺牲休息时间为女主任接送孩子换得女主任为爷爷做手术。‎ 第四讲: 重点词、句、段的赏析 典型例析:(一)(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二)(1)“睡”“像胖娃娃”运用拟人、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南瓜在绿叶衬托下愈加可爱、可 喜,表现作者喜爱母亲栽种的南瓜的情感。‎ ‎(2)“得意”“炫耀”“晃”“馋”等词语,生动细腻地表现了父亲得了“我”带的香烟后,近乎孩子气的满足和兴奋。‎ 跟踪训练:1、(1)“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和无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母亲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 ‎(2)“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3、文中有两处“我”与母亲的对话描写。第一处母亲询问我“干什么”时,从“我”回答时的“不耐烦”和母亲说话时的神态中,刻画出母亲内心的孤寂。从母亲问我“不累吗”和第二处让我“闭着眼歇一歇”则反映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位疾病缠身、内心孤寂却一心担心孩子“累”坏身体的慈母形象。‎ 第五讲: 表达方式及作用分析 典型例析:1.自然环境描写。写故乡的“炎热”和所有生物的“蔫蔫”,是为了衬托7岁的“我”在失去右脚后的痛苦心情,看什么都不顺眼,眼中的一切都显得没有生命的活力。‎ ‎2.议论和抒情。标题“微笑的可乐”是说一次买可乐的成功又让“我”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和希望,就像生活在微笑着向“我”招手,让“我”感到了生活的甜蜜。结尾画龙点睛,使文章的主旨得到了升华:无论是谁,无论你遇到过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你努力,就一定会迎来生命中属于你的艳阳天。‎ 跟踪训练:1.简略的记叙。突出了异乡人生活的平淡与平凡,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2.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有关系,异乡人经营花园很精心,那些花排列有序,罗列分明,分成好几个部分,如此精心细致,更表现出他对女儿的爱既深沉,又细腻。‎ ‎3.这是一个议论段。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准备一个花园,需要时间,需要经历冬去春来的劳作和等待。这个劳作和等待的过程,是享受的过程、幸福的过程,是萌生和积攒思念的过程,是抒发亲情、寄托祝福和心愿的过程。异乡人的花园,不仅开在地上,还开在心里。‎ 第六讲: 表现手法鉴赏(一)‎ 典型例析:1.与下文“奶奶捡拾了一只小麻雀给我玩,带给我快乐”形成对比,突出了小麻雀给我带来的欣喜和快乐。‎ ‎2.(这样说着,)一头扑在祖母怀里。‎ 39‎ 跟踪训练:1.示例:“我惊呆了,捧着他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照应了“在淡金色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是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2.以众人的冷淡突出“我”的生病时间过长,没有痊愈的希望,烘托“我”当时内心的悲凉,也为下文儿子买礼物埋下伏笔。‎ ‎3.(1)铺设悬念,埋下伏笔:文章前面写到儿子问母亲“情人节送什么礼物”,母亲回想起儿子曾说过的喜欢一个女孩的事,母亲很失望,这正是为下文埋下伏笔。(2)侧面烘托:文中通过陌生的中年人、洒水的年轻人、卖音像制品的老太太的询问,衬托出儿子为了礼物而付出的努力,从侧面烘托了儿子对母亲的爱心。(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七讲:表现手法的鉴赏(二)‎ 典型例析:这白蝴蝶花象征“极致”,象征做事成功、圆满,让人称颂。‎ 跟踪训练:本文的表现手法是借物喻人(以物喻人)。因为:本文丁香的活力、外柔内刚等特点正是哈尔滨人的写照,可以说丁香就喻指哈尔滨人。‎ 第八讲: 分析人物形象 典型例析:(一)关爱孩子、心中始终想着家庭,对亲戚尽心尽力不求回报,理解他人,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一位令人可敬又让人感动的父亲。‎ ‎(二)1.科员是“请示的眼光”,科长是“求教的眼光”,处长是“聪明的眼光”,局长是“习惯的眼光”。这些机关干部不是不能思考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的习惯使他们不敢思考不愿思考,只听命于上级。作者通过这些逼真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他们不肯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只习惯按上级意图办事的性格特征。‎ ‎2.听话。规规矩矩、齐声回答。‎ ‎3.通过分析语言可以看出,大学生“哄堂大笑”“纷纷叫嚷”是因为他们性格高傲,蔑视这些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小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是因为他们性格天真活泼,思维不受约束,才能毫无保留地发表意见。‎ ‎4.作者选取这四类人物来写的目的,在于突出这样一个主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份的变化、限制思考的因素的增加,人们的想象力逐渐消失了。‎ 跟踪训练:1.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慈祥。2. (1)母亲深夜敲盆赶田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3.“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母亲的形象特征,作者着力描写这一特征,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第九讲:记叙文阅读之个性表达 典型例析:1.我不赞成,他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这毕竟是在上公开课,在这种环境中,是不应该提出这种问题让老师难堪的。‎ 我赞成,因为他大胆思考,敢于质疑,虽然方法有点错误,但他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他是那么的天真无邪。‎ ‎2.孩子,你能够这样思考,我很开心,但你要考虑一下老师的感受,你可以在课余时间跟老师交流,但在公开课上提出这种问题,是很让老师难堪的。‎ 变式训练答案:‎ ‎3.本题较为开放,从文末看“我”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有问题,因此,学生续写的话一定要在这一前提之下,方可得分。示例略 ‎4.本题较为开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答题:①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和理解②鼓励孩子发表独特的看法③保护孩子固有的童心④呼唤真实的公开课课堂等(言及一点即可)‎ 跟踪训练:1.本题没有唯一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①同意。因为人生在世,既会有鲜花和掌声,也会有荆棘和坎坷。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不同意。因为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不同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挫折和不顺,我们不应盲目抗争,可在暂时的退让和消极适应中理性思考,积蓄力量,寻找机会再去拼搏,从而成为命运的主宰者。3.示例:①苏轼为了变法,毅然舍弃了高官厚禄,即使被贬出朝廷也在所不惜。他选择了另一种奋斗,所以文学史上又多了一位大文豪,他那波澜壮阔的“苏词”经久不衰。②司马迁忍受“宫刑”的耻辱,在狱中潜心创作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③越王勾践屈做“阶下囚”,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所列举的事例符合要求即可)4.答案示例:如:“笑对坎坷韧如水”。因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坚韧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要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无论自然界的灾害,还是生活上的挫折,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宠辱不惊。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迁移提高】‎ 39‎ ‎(一)1.面对不幸,坚强、乐观。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操碎了心。表现在:(1)爱人身体不好,两个孩子又从小残疾,但从不自卑。(2)帮助两个残疾孩子开了商铺,并且亲自起店名。(3)每天去大儿子那里照看孙女,来小儿子这里管管店铺。(4)四十岁不到,头发和牙齿便开始脱落了,但她戴着头套、装好假牙,还是那么开朗。‎ ‎2.为了自己的孩子,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3.外貌描写,表现主人公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 ‎4.侧面描写。更能突出主人公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多,但依然表现出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5.内容上:她的坚强乐观的性格给了“我”启示和鼓舞。作用: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主题。‎ ‎(二)1.“公元前”用夸张的手法,生动有趣;《青春期,遇见“公元前”‎ 父母》,遇见后发生了怎样的事情?造成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 (1)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2)在桌上放了一面镜子,让它对着玻璃窗,谁的脸在玻璃上一露,立刻被我尽收眼底。(3)终于有一天,我找了个借口,在玻璃上贴了一张画。‎ ‎3.在内容上承接上文的“反窥视”,并引起下文的“自己越来越忍受不了父母的指责”的作用;在结构上是过渡的作用。‎ ‎4. 示例:“公元前、薄冰期、隐形草”等词语既准确又生动地写出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烦躁的心态。‎ ‎“其实父母也不是那么落伍,那么愚蠢,那么不可理喻,那么面目可憎。”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体现自己当年对父母那些不理智做法的悔意。提醒读者善待父母,理解父母。‎ ‎5.(1)理解:作者表达自己的歉意,后悔当时没有理解父母;希望正处在青春期的读者,能给父母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不要无端伤害父母。(意思对即可)‎ ‎(2)联系生活实际谈即可。‎ ‎(三)1.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抒发了作者对物质上清贫而心灵富足的一类人的赞美。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2:从反面衬托淡竹的刚强、高洁、淡泊名利的性格(或运用对比手法,为下文写淡竹作铺垫)‘从正面表现淡竹像这些人一样具有或顽强、坚持或超然、坦荡的个性,拥有自由快乐的心灵。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3.①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稻子作为庄稼中的精品,准备继续生长结实,走向辉煌的丰收。 ②语言简练,句式工整,赞扬了物质上清贫,心灵上富足的一类人。‎ ‎4.示例:人生要像淡竹那样刚强、高洁、淡泊、坦荡,做拥有自由快乐心灵的人。‎ ‎(四)1.幸福无处不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大意对即可)‎ ‎2. 在生命里,人人都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3.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告诉读者,一个人即使在最艰难的境况中也可以拥有幸福。‎ ‎4.不能删去。因为开头段是为了引出“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观点,并自然过渡到“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这件事。‎ ‎5. 有时幸福来自于在自己疲惫的时候书桌上的杯子传来咖啡的香气。‎ ‎(五)1.(1)生命的根基;(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 ‎2.①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②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 ‎ ‎3.(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4.BC ‎(六)答案:1.第一个是提着竹篮叫卖五香花生等的老妇人,第二个是在超市里做保洁的五十多岁的女人,第三个是领着孩子不顾危险捡瓶子的母亲。‎ ‎2.(1)该句主要采取了神态描写得方法,“尴尬”、“失望和忧愁”细腻传神地描摹出了她面对窘境时的失落情绪。(2)该句主要采取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也有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其中“捏”、“ 绞来绞去”形象地刻画出了她面对超市主管训斥时紧张惶恐的心理。‎ ‎3.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子俩地笑容”比做“温暖的磁场”,生动的表现了母子俩笑容可掬的情态,更形象地写出了母子情深给予周围人的感动。‎ ‎4.这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样的女人”承接上文中三个“卑微的母亲”,并引出了下文中的“送报工”“垃圾工”、“水果小贩”等同样“卑微的母亲”。‎ ‎5.这句话有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写出了天下母亲的共同点,那就是不管身份如何卑微,都会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切,即使是生命,令人钦佩和敬仰。‎ ‎(七)1.起铺垫的作用,暗示了天气即将发生的恶劣变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使人物形象逐渐明朗起来。2.写两个人的对话。对比描写,突出贝恩高尚的心灵。3.环境的恶劣突出了主人公贝恩行动的艰难,更加表现出他行为和心灵的高尚。4.有时候,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却有高尚和自私之别。贝恩和罗伯特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39‎ 这两种选择都没有错,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但是,最终是贝恩这种高尚的选择在救了别人的同时也救了他自己。5.略。‎ ‎(八)1.⑴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⑵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形容浪费时间。这里指遭受蹂躏。2.开头设疑,引起读者的思考,领起下文。3.最大的幸福是用心做好眼前的每件事情,从中体会幸福的快乐。4.这句话是说作者没有把握好机会,失去了机遇,没有与之用心交流,就像这粒种子会腐烂,表达了自责痛心的情感。5.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人应该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命运,在有限生命中好好珍惜每一天,把需要做好的事情做好,否则就会后悔终生。6.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意思对即可。示例:把握好每一天,让每一天都有收获,心中充满幸福快乐。‎ ‎(九)1.通过捎(送)钱和还钱两件事刻画了家长的形象。‎ ‎2.(1)表现“我”不想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或:不想张扬自己搭钱、换钱的事。)(2)表现家长还钱态度坚决。(或:对还钱极认真。)‎ ‎3.①向父母问好,收到钱很感动;②钱由马老师转交给了自己;③这次收到的钱有些不一样,从来没有这么齐整;④要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等。‎ ‎4.对这位学生的喜爱(同情),对这位家长的赞美(钦佩)。‎ ‎5.指有风骨(或:像文中家长那样,虽然家境贫穷,但人穷志不穷,不贪便宜,不计小利,灵魂高尚。)‎ ‎(十)1.(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4)黄河水流们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1)形容词贬义褒用,生动形象地描述并赞美了洪流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不可阻挡的英雄气概。(2)动词,写出水浪的力量很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水流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胆识、勇气和力量。‎ ‎3.象征,或托物言志。文章借“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4.【A】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联想丰富,气势磅礴,揭示出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勇猛刚烈的气势和悲壮豪雄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B】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雄壮有力,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三个“为什么”发人深思,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大地的语言(节选)‎ 阿来 朋友来电话,招呼去河南。‎ 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重复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体验: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行车不到十分钟,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想象的景观出现了。在我眼前出现了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的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让人心安的景象。‎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时候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镌刻到青铜上的模样。‎ 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39‎ 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 麦、黍、瓜、麻、菽。‎ 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谷的人。‎ 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已然开放,轻风吹来,就摇落了花粉,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就会从田野走进了农家小小的仓房。‎ 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选自《2009中国散文排行榜》有改动)‎ ‎10.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4分)‎ ‎11.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12.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4分)‎ ‎①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13.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 内容:‎ 结构:‎ ‎14.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5.本文作者曾说过:“中国的土地不可能满布工厂和城市”,人们也“不能早餐吃风险投资,中午吃对冲资金,晚间配上红酒的大餐不能直接是房地产”。但现实是,目前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日益加快。当然我们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有发展就难免会有损失和牺牲。请联系现实,谈谈阅读本文后的看法。(5分)‎ ‎10.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2分)让人心安,感到喜悦和欣慰(只答“让人心安”也可,2分)‎ ‎11.①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2分)②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2分)‎ ‎12. ①突出了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土地”的热爱、赞叹之情(4分,只答出其中一各方面的内容得3分)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4分,只答出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得3分)‎ ‎13.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悦、欣慰等内心感受 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4分,各2分)‎ ‎14.通过叙写旅途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在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3分,只答出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内容的2分)‎ ‎15.提示:本题5分,表述出与作者相同(相近)、相反或折中的看法且能自圆其说,观点明确得2分、语句通顺且能适当作点分析得3分;否则视作答情况酌情赋分。‎ 雪地里的迎春花 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埂上的母亲。正独自默默流泪。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都过来看了。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39‎ 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母亲买了一条羊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 ‎ 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上雇个搬运工。‎ 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 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不偷懒儿!”‎ 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母亲没有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 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一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父亲最终没能救活。抬棺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我的发卡呢?我的发卡呢? ”‎ 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 ‎ 母亲的发卡真丢了。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 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10.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作答。(2分)‎ 答: ‎ ‎11.文中写了母亲的三次流泪哭泣,请简要回答母亲每次哭泣的原因。(6分)‎ 答: ‎ ‎12.为什么母亲每听我读完一遍父亲写的信,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的时间?(2分)‎ 答: ‎ ‎13.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的含义。(4分)‎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答: ‎ ‎10.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爱儿子、爱妻子,自尊心很强的人。(“自尊心很强”必答,1分,其他任意答出1点,1分,共2分)。‎ ‎11.①母亲因不舍父亲离开而流泪。②看到父亲穷困的处境,母亲因难过而流泪。③丢失发卡,母亲因伤心而哭泣。(1点2分,共6分)‎ ‎12.母亲对父亲非常牵挂和担心。(共2分,答到“担心”即可,没答“担心”扣1分)‎ ‎13.发卡凝聚着父母间深深的爱,(2分),无论它在哪里,都将永远替地下的父亲陪伴母亲。(1分)这种爱是温馨的,它能抵御严寒,给人温暖。(1分)(共4分)‎ ‎ ‎ 3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