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2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知耻则有所不为 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早期国家形成的尧舜禹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对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立足于人的个性修养,延展到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从向内的方向看,首先,它强调个人的修身,要求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这一点构成了耻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次它激发人的奋斗精神,“行己有耻”,它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孔子有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在这天下三德中,知耻居于最深层次,它对好学、力行乃至其他种种行为发挥着重要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倡导“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刚正之气,形成一种刚直不阿、特立卓行、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扬气节。由于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具体内涵就是指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终则是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气节观。 从向外的方向看,耻感文化对人的一个基本行为要求就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这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内省机制的外化,“知耻则有所不为”,进一步做到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而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特定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是耻感发生的外在依据,因而“以何为耻”是个具有鲜明时代性的问题,它与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凡是缺乏道德、丧失廉耻之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无德、无耻之徒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耻感文化的生理基础在于人的物质个体对外界的反映和反应;它的心理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的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成的共识。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由于古人早已认识到人的内省和自律对控制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也认识到无耻之徒为一已私利而不惜、不怕损害社会的利益,因而也违背了人们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所以,必须发掘人的羞耻之心,从根本上使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这在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耻感文化包括人的个性修养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评价机制,具体表现为向内和向外两个层面。 B.以强调个人的修身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学、力行、知耻被称为天下三德,其中知耻很重要,它对好学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耻感文化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是优秀的文化传统,它要求个人要内省、慎独、反求诸己,通过正己来正人。 B.中国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是因为耻感文化能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 C.耻感文化既强调个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扬气节,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 D.违背了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和普遍的行为规范的人,都会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并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特别强调礼、义、廉、耻,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知耻而勇”、“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 B.由孔孟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和实践,为中国历代志士仁人所认同,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向层面的展示。 C.改过迁善、见贤思齐的行为要求,以及整个社会公认的道德评价机制,是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外向层面的展示。 D.《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说明耻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有着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的完善。 【答案】 1.C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筛选文本信息,做到精读文本,把文本内容和选项内容进行比对,从而发现其中的不同。C.“耻感文化是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与原文表述不符。按照原文二段中关于耻感文化的意义的表述,耻感文化可以“利于形成奋发有为的民族精神”,而它本身并不是一种民族精神。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阅读文本要注意代词的指代意义。本题C.“在对耻感文化追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观”理解错误。因为原文中提到“在这种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细读文本应该发现,这里的代词“这”指代的是“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廉洁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本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理解文本,要读懂文中涉及的概念间的关系。本文涉及的“礼、义、廉、耻”“人的内省和自律”“‘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是什么关系?通过阅读,考生可以了解到古人认识到了“人的内省和自律”的作用,于是强调“礼、义、廉、耻”,这样就自然出现了“‘知耻则有所不为’的论断”。知道了这样的逻辑关系,就不难发现A项的表述因果倒置的。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回答问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丸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紞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令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渣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 B.即以其事属之 属:交付。 C.无逾祖矣 逾:超过。 D.不可胜计 胜:尽。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①闽中法令严核 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 ④为治当责实效 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 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紞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 C.吏部尚书张紞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D.张祖任安吉县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 7.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3)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 【答案】 4.A 5.D 6.A 7.(1)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 (2)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适合的人。 (3)张祖到任后,坚持清廉勤政,对贤士大夫礼敬有加,并与他们研讨学问砥砺修养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绳:规范,约束。 5.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①是介绍洪武元年,闽中法令严酷;②不表明张祖尽忠尽责。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错,在母亲的劝告下,张祖并没有断指。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关键字:(1)辈:这一类;辱:受委屈;(2)磨砺:砥砺修养。 【备注】【参考译文】 张祖传 张岳 张祖,字彥宗,以字为名被世人所知。十三岁时,父亲、祖父相继去世,独自侍养母亲一起居住。 洪武元年,闽中的法令严酷,约束官吏的法令尤甚。有害怕被征召劳役的人来约张祖一起斩断右手大拇指来免除劳役。张祖疑虑拿不定主意,回家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逃避,手指斩断后就不能再连上,何不逃离呢?”于是逃跑藏匿起来。不久,斩断指头的事被发现,诏令逮捕发配去戍边。犯罪的人说张祖开始与自己相约这样做的。追捕张祖很久没有抓到。正赶上新皇即位大赦天下,就回来了。家中一无所有,以至于变成马厩牛圈,毁木斗桶做薪柴。张祖想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振兴门户,于是决心学习儒学。这时,皇帝下诏有八顷田以上的人家,选出一个儿子或孙子为小吏。县里文书送到(征如张祖),张祖拒不接受,手拿经书愤愤的说:“我是做小吏的人吗?”县令报告了按察司,按察司再发文让张祖前去,张祖像县里一样坚决不接受。使者仔细地看了看顾他,说:“您是我们这一类的人,不要在县里受委屈。”于是带他一起离开了。 张祖已经通晓儒学,又明晓九章算法。当时正推行方田均税法,就把这件事交付给他。文书满几案,张祖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分类梳理、安排、谋划,事情做的有条有理、有据可查。 建文帝时,张祖为吏部小吏。不长时间,云南布政史张公紞被召入为吏部尚书,于是下属官吏很多都更换了,唯独说张祖办事老城、守法度而没有更换。当时建文皇帝正与方孝孺等人讲求古法治国,治理国家的事很多都改变了太祖的旧制度,变法章奏每天都传到吏部。张祖暗中对张公紞说:“高皇帝起于平民,据有天下,创立新法制度,规模很大。治理国家应追求实效。现在法制已定,每天都有变更,未必胜于旧法,只给有不同意见的人提供借口,何必这么急着改变呢?” 张公紞认为他说的很对,但因群议太盛,没有采用。恰逢(要)增设一位京卫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选合适的人。张公紞说:“没有比张祖(再合适的)。”授张祖为留守知事。 等到靖难之师渡江成功后,张祖做安吉县丞。张公紞被解除职务自杀,尸体抬回家,属吏没有敢去探视的,只有张祖前往帮助料理丧事。出殡完毕,哭着祭奠后离开,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安吉多山,向来多逃到本地的百姓,隐藏田地不能如实上报,收上的财赋很少。张祖到任后,清廉勤勉自守,尊敬礼待贤士大夫,与他们协商探讨,在职九年,稽查核实财赋,修筑池鱼之殃堤坝,不可胜数。逃到本地的百姓隐藏田地的令他们登记户籍交税,免其罪过,声名卓著远扬,因考核等级最高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上任行经吴桥时去世,只有一个儿子扶丧归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①,未解庄生天籁②,刚道③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写他与景差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当风说:“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然后铺叙“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差别。②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说,“天籁”是发于自然的音响,即指风吹声。③刚道:“硬说”的意思。 8.词的上片写景,突出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9.作者通过“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阐释。 【答案】 8.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开头四句,先实写,描绘了亭下江水与碧空相连,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或卷起窗帘,看见的亭台连水,碧水连空,水天一色的胜景)。“长记”一词点明“平山堂”之景是回忆,属虚写,描绘了作者在此领略的江南那种山色若隐若现,高远空濛的景致。 9.下片先写平静澄澈的江面突然大浪掀起,老渔翁沉着与风浪搏击的场景,来表现虽然人生风云变幻,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指正气和节操),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的哲理。 【解析】 8.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了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交代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的情景,以虚托实,以想象对眼前的景色进行侧面描写。可见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9.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下片前五句用高潮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江面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并由此生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得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只要胸中有一点正气和节操,刚正不阿,坦然面对,就如同领略“千里快哉风”那样舒适快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四面歌残终破楚,_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3)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 (北朝民歌《木兰诗》) (4)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5)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7)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必以情。(《曹刿论战》)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孟子》) 【答案】(1)白露未晞 (2)八年风味徒思浙 (3)策勋十二转 (4)择其善者而从之 (5)惟吾德馨 (6)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7)虽不能察 (8)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填空式默写相对容易,考生需熟记课文内容,写出相应的上下句即可。注意易错字词,如“晞”“徒”“勋”“惟”“沆砀”等。 三、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了。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来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儿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马兰花刚从市场接菜回来,三孬就急忙告诉她麻婶生病住院的事,还鼓动她到医院向麻婶女儿要钱,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 B.马兰花的丈夫因为六百元钱就耿耿于怀,收到一千元的汇款单后又主动为妻子做饭,这些细节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这个人物的世故圆滑、反复无常。 C.小说以麻婶女儿来信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了故事留下的悬念,还巧妙地造成了情节的逆转,颇具艺术匠心。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上海来信中可以看出,麻婶的女儿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又是一个精明的人,她内心深处很不愿意欠别人的情。 E.发生在马兰花与麻婶两家之间的故事温馨动人,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忧虑与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 【答案】(1)E C (2)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3)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③做人有原则。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言行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4)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说明效果: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说明三孬好嚼舌,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不恰当,这是对马兰花的一种关心和提醒,属于人之常情。B项,“世故圆滑、反复无常”不正确,马兰花丈夫的行为是小市民普遍会有的。D项,“精明”在文中并没有明确体现。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对文章的两条线索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要紧紧围绕六百元钱展开。仔细阅读文章可知,马兰花和丈夫因为这六百元借款屡次产生冲突,这是文章的明线;而暗线则要着眼于另外的人物麻婶母女一方。而对于明线暗线的作用,则可以从展现人物品质、表现作品主题、丰富小说情节等方面思考。 (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对马兰花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答题时,要找出对她进行描写的内容,重点分析其言行,如她听到麻婶住院的消息后的反应;她去看麻婶却没有提钱的事;她与丈夫因为六百元钱的事情屡次争吵;她忍让丈夫,但也会据理力争;等等。然后进行分点作答。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目要求对马兰花三次流泪的情形进行分析,挖掘其内心世界,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具体分析时,要先从文中找到马兰花三次流泪的不同表现,结合上文来分析是什么人或什么事让马兰花流泪。第一次流泪,是在麻婶死后丈夫因钱厉声指责马兰花,她的哭是委屈的哭,“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却没有流下来,表明马兰花的隐忍。第二次流泪,是在丈夫一次次拿钱说事后,此时的马兰花认为丈夫不明事理、斤斤计较,对他的行为很气愤。第三次流泪,是在麻婶女儿寄来信后,麻婶女儿的知恩图报让她感动得流泪,此时她的心情也是释然的,因为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考生应看到这三次描写,一次比一次深入,丰富了主人公马兰花的形象,结局的美好也突出了文章的温情主题。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师中的大师饶宗颐 他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饶”。他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又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写宋、元琴师的首位学者。当今之世,能集经学、佛学、史学、考古、文学、书画、音律、梵语于一身而扬名四海内外,堪称“大师中的大师”者,唯有饶宗颐。 饶宗颐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并且都取得显著成就,既能博而又能深。 别人做学问大多是从点做起,饶宗颐做学问的方法不同,他是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别人看着没有关系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关系,使得各个领域能够相互联系、互相启发,相得益彰。饶宗颐治学勇于否定自己,不断修正,自我改进。他曾经参加顾颉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古史地方面进行自己的研究,引起了顾颉刚的重视。顾颉刚请他编《古史辨》第八册,饶宗颐为此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后来日本入侵,编撰工作耽搁下来,有些材料也在抗战期间遗失,有趣的是抗战胜利以后,饶宗颐的个人史学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古史辨》的某些地方比较草率,尤其是辨伪方法不成熟,有些提法不准确,所以《古史辨》第八册也就没继续编下去,他因此成了顾颉刚先生的“叛徒”。饶宗颐认为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之一,学术上就要敢于怀疑。季羡林先生评论饶宗颐说:他最能发现问题,最能提出问题。饶宗颐严格要求自己,他写出来的东西不愿意马上发表,一般要先压一压,他的许多文章是几年前写的,有的甚至有十几年、二十几年都不发表。比如《郭子奇年谱》是饶宗颐20岁写的文章,50年以后才拿出来发表。 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他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采用的治学方法却有异于传统,因而才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史识广博,了解西方和东方一些国家的历史文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互动认知,不断发明,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想他人所未想,道他人所未道,具有很大开创性。而一旦公布,便成人所共想,其观点便为世所公认。“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饶先生这幅大气磅礴的对联深刻地说明了他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饶宗颐的学问好像与世事没有关联,读他的诗文,古风习习,俨然魏晋风范。其实这正是他的傲人之处,是大学问也。 饶宗颐预言21世纪是我们国家文艺复兴的时代。如何才能实现文艺复兴呢?饶先生坚持认为重新塑造“新经学”。他说,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和宝库,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经书体现着国民思维模式,影响着知识含蕴基础。饶先生把整理古典文献上升到“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的光辉,培养我们对过去知识的新的理解”的高度去认识。他说,我们对古代文献不是不批判,而是要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对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予以新的诠释。饶先生说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外来的冲击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惜放弃本土文化,向外追逐驰骛,已经动摇了国本,现在应该是反求诸己的时候了。 香港大学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潮州市政府也在其家乡修建了“饶宗颐学术馆”;饶宗颐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2013年3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季羡林生前赞叹饶宗颐:“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在国际文化交流中,饶宗颐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饶宗颐集经学、佛学、史学、考古、文学、书画、音律、梵语于一身而蜚声中外,其学识、成就超过了钱钟书、季羡林。 B.本文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展示了大师饶宗颐的文化贡献和独特文化思想,全面表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 C.饶宗颐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从早期的治地方史志到晚年探求中国精神史,每个方向都有成就,学问既博且深。 D.顾颉刚请饶宗颐编写《古史辨》第八册,但因两人在观点及辨伪方法等方面有分歧,使得《古史辨》第八册的编写被迫终止。 E.饶宗颐能进行古今文化的交汇比照,视野开阔,胸襟博大;同时他还看到了放弃本土文化的危机,提出应该反求诸己的观点。 (2)饶宗颐做学问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为什么说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请简要分析。 (4)饶宗颐认为实现国家文艺复兴应该重新塑造“新经学”,你赞同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EC(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2)①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使各个领域相互联系,互相启发,相得益彰;②勇于否定自己,不断修正,自我改进;③严格要求自己,写的文章不马上发表;④知古而不泥古,治学方法异于传统。 (3)①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多个学术领域第一人,成就卓著;②超越传统局限,具有开创性;③在国内、国外都有很大影响,受到季羡林大师的高度评价。 (4)观点一:赞同。①经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需要继承和发扬;②经书体现着国民的思维模式,涵养了国民精神;③塑造“新经学”就是与现代接轨,推陈出新,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创新。 观点二:不赞同。①实现国家的文艺复兴需要及时吸取新时代的文化气息,用以发展自己;②实现国家的文艺复兴需要广泛吸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用以丰富自己;③实现国家的文艺复兴需要实现文化的多元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其学识、成就超过了钱钟书、季羡林”文中无依据;B项,“全面”言过其实;D项,“但因两人在观点及辨伪方法等方面有分歧”文中是说“饶宗颐的个人史学思想发生了变化,认为《古史辨》的某些地方比较草率,尤其是辨伪方法不成熟,有些提法不准确,所以《古史辨》第八册也就没继续编下去”。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饶宗颐先生做学问的内容,再从中总结归纳可得答案。“他是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别人看着没有关系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关系,使得各个领域能够相互联系、互相启发,相得益彰。饶宗颐治学勇于否定自己,不断修正,自我改进”“饶宗颐严格要求自己,他写出来的东西不愿意马上发表”“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3)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倾向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做“大师中的大师”也就是说他的造诣很深,享有声誉,比一般的大师更有成就。那么我们在从文中筛选相关的内容“他与钱钟书并称“北钱南饶”,与季羡林并称“北季南饶”。他是第一位讲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学者,他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又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他是撰写宋、元琴师的首位学者”“饶宗颐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并且都取得显著成就,既能博而又能深”“想他人所未想,道他人所未道,具有很大开创性”“季羡林生前赞叹饶宗颐:‘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在国际文化交流中,饶宗颐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总结归纳可得答案。 (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新经学”也就是从古代经书中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作出新的诠释。解答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对自己的理由进行阐述。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对那些师资力量本就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______。 ②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中国发生的_____的变化。 ③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______的现象将大大减少,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作风将有很大的转变。 A.釜底抽薪 翻天覆地 滥竽充数 B.釜底抽薪 石破天惊 滥竽充数 C.雪上加霜 翻天覆地 尸位素餐 D.雪上加霜 石破天惊 尸位素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的辨析一定要结合语境作出分析。“釜底抽薪”的意思是在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雪上加霜”的意思是积雪上又添加寒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结合①句“对那些师资力量本就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的语境,选择“雪上加霜”恰当。“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彻底。“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乐声忽然高亢,震动了整个天界。现多指突发的大事或文章、议论的惊人。“二十几年发生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恰当。“滥竽充数”比喻没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或以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表自谦。“尸位素餐”是指不做事而白吃饭,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机关事业单位中的现象”应用“尸位素餐”。选择C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或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国航天事业是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以来都是用于以和平为目的的。 B.电影制作要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被近期发表的一些文章批评,我认为是正确的。 C.2015年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D.在这种现实题材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无奈、压抑,而在“穿越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美好的情怀,让人很有自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用于以和平为目的”杂糅,应为“以……为目的”或“用于……”;B项,有歧义,“我认为是正确的”到底是这种观点还是被一些文章批评;D项,成分残缺,“表现”缺主语。 15.依次填入下边一段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就让我说出我的生活吧,让我说出:一颗露珠和一片花瓣的甜言蜜语。说出一棵小草在风里晃了晃,然后站稳了脚跟; ;说出一个打镰刀的铁匠,每一锤都准确地砸在生活的节骨眼儿上; ;让伤口在春天长出碧绿的叶大红的花;我只用满身的鸟鸣和一条河流: 。 ①说出一只燕子在早晨穿过细雨,说出一头老牛在黄昏摇动尾巴 ②说出一只燕子穿过细雨的早晨,说出一头老牛摇动尾巴的黄昏 ③让疼痛像白云慢慢地飘逝 ④让疼痛像秋叶一片片地落下 ⑤让生活流出柔软,把日子叫得欢畅 ⑥把日子叫得欢畅,让生活流出柔软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①、②两句从押韵的角度和表达生动的角度看,选用②句;③、④两句用比喻句,形容“疼痛”的消失,用“秋叶一片片地落下”比“白云飘逝”更富有质感,因为“疼痛”给人以沉重感,且“秋叶”之喻与后文的“绿叶和花朵”联系紧密。⑤、⑥两句从与前句照应的角度看,先说“叫出欢畅”,再说“流出柔软”。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或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维生素过去叫作“维他命”,__①__,维生素就是维持生命的元素。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已知的已有几十种,包括维生素A、B、C、D、H等。每个人需要的维生素量很小,__②__。人体一旦缺乏了维生素,不仅生长发育要受到影响,__③__。例如缺乏维生素B,就会患脚气病、口角炎、糙皮病等。 【答案】①顾名思义②但它对人体却发挥着重要作用③甚至有时还会引起一些疾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①横线之后是对前文的解释,故①句应是“维他命”与“维他命”定义的过渡衔接,且“维他命”的定义完全是根据其字面意思展开解释的,故此处可以填入“顾名思义”;② 由“每个人需要的维生素量很小”“人体一旦缺乏了维生素,不仅生长发育要受到影响”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与维生素对人体发挥重要作用有关;③由“例如缺乏维生素B,就会患脚气病、口角炎、糙皮病等”可知,缺乏维生素会引起一些疾病,③句承接上句,应注意前文中的关联词“不仅”。故此处填入的内容应包含关联词“还会”并且与缺乏维生素会引发一些疾病有关。 17.阅读下面的文字,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仿照示例创作一则倡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要求主旨鲜明、语言简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格。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示例一:诚信,人生的通行证。 示例二:法治长城始于一砖一石,诚信文明凝聚一点一滴。 【答案】(示例一)轻轻一点回车键,城市文明全实现。 (示例二)您与文明相随,幸福与您相伴。 (示例三)吃菜根淡中有味常含津,守诚信口中有碑皆佳音。 (示例四) 诚信是社会的支撑点,法治是社会的生命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拟写公益广告词,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和感召力,能真正体现广告的功能,还要注意紧扣广告的主题,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五、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用心体会这句话,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作文。材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立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人要懂得付出,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怎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语文·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最新(演讲稿)之小学竞选班长演讲稿
- 物理卷·2017届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高三第三次联考(2016-11)
- 2018-2019学年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 解析版
- 2020年客服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 幼儿园述职报告ppt模板
- 国旗下讲话稿之第四周国旗下讲话-我们的祖国母亲,我为你自豪
- 2017-2018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Word版)
- 2020年幼儿园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 2018-2019学年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